- 980.43 KB
- 2022-06-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曇敷曇教曇筱计说襦筱计鸟优务俺夂集第—部分敎学瑕计《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吋、分、秒等吋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标:t使学生知道1日=24时,学习24时计时法,发现它与普通计时法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地运用两种计时法表示时刻。2.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屮的应用,促进吋间观念的建立。(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吋刻。教学难点:能够把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互换。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我们每天在钟面上都能看到的时、分等。学生在每天FI常生活中,看节目预告、作息吋间表等,已经接触到了24时记时法的吋间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小。在练习的设计屮,也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很重要。(-)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谈话法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节目时间表,钟表学具。三、教学过程(一)在情境中引入春节晩会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吋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让我们回顾这一时\n刻。课件出示视频:新年倒计时(引导学生一起倒数ma8••…)这一时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数字几?是几时?引导学生说出夜里12时,是24时,也是0时,它既表示旧一天的结束也表示新一天的开始。师:一天从0时开始到24时结束,1日W时(10=24时)钟面上只有12个数,那么怎么来表钟这-天屮的24个小吋呢?一天屮吋针走了几圈?钟面上吋针、分针从役里12吋开始转动,屏幕大背景根据钟面上的时间变化也相应地出黑夜到白天再到黑夜,让学生观察感悟到钟表上的吋针正好走两圈是24小吋。仔细观察,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内圈多12)(―)在探究中感悟L普通计时法师:同学们刚才的发现很好,能不能用这个发现来记录时间呢?下面我们就来帮小明一家人制作一张电视节目时间表。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的?课件出示:小明一家人爱看的电视节目,点击人物图片播放这个人喜欢的电视节冃和时间的声音。两人一小组其中一个人从学具中找出这个时间,一个人记录这个时间,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时间没有排序,根据一天屮时间的早晚,把小明一家人爱看的电视节口排序。节目名称播岀时间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焦点访谈早上606夕阳红上午1Q49今日说法中午1238动画城下午500新闻联播晚上7:00异想天开晚上11:00认识普通记时法,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时间,说出这些时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用钟而上的时间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才能清楚地表示时间的方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计时方法,叫做普通计时法。在口语中应用较为广泛。说一说普通计时法是怎么样表示时间的?224时计时法在电视节目播岀的时候,电视屏幕上显示播出的吋间,最后两个有意设计成只有声音没有显示播出时间的?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写,学生可能会写错,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纠错。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有什么特点?引出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有了普通计时法,为什么述要用24时计时法呢?节目名称播岀时间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焦点访谈早上G06606夕阳红上午10k491Q49今日说法中午12381238动画城下午50017:00新闻联播晚上7:001300异想天开晚上11:002300说一说在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电了表上的时间、电视上的时间、商丿占门口的营业时间、火车票上的时间等等。课件出示:举例生活屮运用24计时法的图片,让学生读出这些时间。休会24时计时法有什么特点?如果到了南极极昼或极夜怎么办?没有情境的时候怎么办?教师小结:在交通、广播、邮电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这样的计吋方法通常叫做“24吋计吋法”。24\n时计时法的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时法。唯一的。3归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怎样才能很快进行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小结方法:当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凌晨0时到下午1时Z前的时间时,述用钟而上的时间数;而表示从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的时间时,要用钟面上的时间数加上12>引导学生说出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喜欢哪种记吋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普通计吋法用钟面上的吋间加上表示吋间的词语“早上、上午、屮午、下午、晚上”等词才能清楚地表示时间。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凌晨0时到下午1时之前的时刻时,还用钟面上的时间数;而表示从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的时间时,要用钟面上的时间数加上1224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计时法,强调超过12的减,哪里减12整点数减12然后耍加上时间词?。预设:如果有学生问新的电子表用A4M是上午和下午的英文缩写。罗马人将中午以前的时间叫午前(antemeridie;屮午以后叫午后(postrreFidim现在欧美等回家仍以英文缩写字am及pim来表示上午和下午。(三)在应用中提升学习了24时计时法,下面就运用知识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连一连:书上53页连线题,进一步来熟悉24吋计吋法。2画一画:你能给下面的钟面画上吋针吗?24吋计吋法向普通计吋法转换的练习。a填一填:用电子表24吋计吋法与普通计吋法的互化。4用一用:在生活情境中两种计时法的互化练习。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出,24时计时法的特点,普通计时法的特点。怎样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最后,送给同学生一句鲁迅的名言结束今天的学习。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一一鲁迅《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37页到第40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四边形,知道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木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四年级进-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Z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重^点5?^点:教学云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彖。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屮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n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四,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屮,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教学方法:在教学屮我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探究合作为主线教学方法。(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钉子板,方格板,平行四边形框架,反馈卡。三、教学过程\n(-)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找一找校园中哪些地方有四边形?请同学到前面和点击课件,指一指你找到的四边形,说出这是什么图形。设计意图:从生活场景入手,丰富学生的感知,曾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去点击去发现,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复习四边形。)2课件岀示:一组图形,说岀你知道的四边形的名称。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为什么平行四边形能从众多的四边形中脱颖而出,它有什么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特征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实物抽象到图形,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一个台阶,过渡到图形,学生虽然没有学习平行四边形,但他的原有认知也不是空白,通过丰富的表象和预习他们能初步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操作探究,在交流中感悟。1特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围一围请两位同学到前面,用钉了板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围出一个四边形,通过这个活动,渗秀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特征。画一画请两位同学在方格板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其它同学在书上第38页画方格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么才能很快画岀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次操作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來让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老师通过课件验证这一结论。对于能说出对边平行的学生给予鼓励,但不做为板书和要求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板书:有四条边,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四个角,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拿出的平行四边形,小组讨论:比一比,画一画。引导学生在交流屮达成共识,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老师用课件进一步验证。板书:有四个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2特性:容易变形4个人一小组合作,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小组中毎个人拉一拉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说一说日常生活屮,哪些地方利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生活屮运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如衣架,升降梯,电动门等•)思考生活中为什么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呢?役计意图:充分利用学貝使学生操作感知,不至于让学生思无源想无据。让学生操作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并利用课件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练习巩固,在应用中提升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使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桥梁,也是教师考查学生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三个练习。L涂色练色(我设计为交互响应的课件,单击鼠标图色,并会显示是否正确。这样可提高课堂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3判断练习(及时反馈全休学生是否真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三年级的教学中还不要求形成概念,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物图形来感知,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4猜猜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描述你拿出的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你手中图形的名称。变换练习的形式,述是为了巩固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同吋增强了学生对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几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对比。)5介绍七巧板。“七巧板”在国外被称为”唐图,意思是中国图。七巧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占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止方形切割术,并EbZ证明了勾股定理。七巧板是\n由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七巧板”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喜爱的智力玩具。《找次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找次品》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数学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的隐含的规律以前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重点难点:L教学董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2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二、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在以往的教学屮学生已经接触过。同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天平,天平的使用在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用法已经有了使用的经验。(二)教法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的体现出口我思维的应用,并敢于大胆表达。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休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休到抽象的过渡。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丿力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图、硬币。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张老师的小女儿非常喜欢数学,述没上学就经常给我提出数学问题,今天我把她也带来了,同学样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播放视频)女儿说:“妈妈你给我买什么好吃的了。”妈妈回答:“给你买来3瓶口香糖,打开吃一粒吧。”女儿吃了一粒,把三瓶口香糖调换位置后问:“妈妈你看哪瓶是我刚才吃过的?”从3瓶口香糖屮找出轻的一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①用手掂一掂。(让学生掂一掂。)②用电了秤。(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几次找出轻的一瓶。)\n①用天平称一称。(你见过天平吗?天平什么样,让学生表演并说明天平的使用: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两边托盘里的物体重量是相等的,天平处于不平衡状态,低的托盘里面的物重一些,高的托盘里物体轻一些。)把3瓶口香糖看作被测物品,轻的看作次品,用天平称一次就一定能找出轻的那一瓶。看来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这节课我们就來研究如何借助天平原理來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平衡:1一次2(1,1,1)V「不平衡:1一次知道并不需耍称出每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耍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课件出示:次品有的是外观上残缺的,有的是外观一样但质量不同,今天们重点來研究外观相同但质量不同的找次品的问题。(1)3瓶太简单,同学们都明白了,再增加一瓶,从4瓶口香糖中找出轻的一瓶,用天平称,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出?3(22)一不平衡2(1,1)两次(2)同学们真棒,推理能力很强,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从5瓶口香糖中找出轻的一瓶,用天平称,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岀?预设学生可以出现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放1瓶口香糖,如果不平衡说明次品就在翘起来的那边。如果平衡说明这两个都不是次品,再用同样的办法测量另外的2瓶口香糖,至少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甜来。5(1,1,1,1,1)两次第二种方案:先在天平的两边各放2瓶口香糖,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翘起來的那边。再把翘起一边的2个分一个到天平的另一边,翘起來的那边就是次品。如果平衡,则另外的一个是次品。这种方法也是至少2次就一定能出来。「平衡1一次5(2Z1)V不平衡2(1,1)两次思考问题:只称1次一定能找到轻的一瓶吗?(答案:有可能,但这只是偶然情况)引导学生说出,如杲我们要保证一定能从5瓶口香糖当中找出轻的一瓶,至少需要2次。我们\n今天研究的是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以345个被测物品引入,由浅入深,并为进一步研究找次的最优策略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木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深入研究,优化方法。(1)被测物品数量为a同学们找次品还是很冇方法的,被测物体数量小的时候述不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奥妙,为了进一步研究。课件出示: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来称,至少儿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要求:4人一小组,用硬币代替零件,在天平图上模拟操作,并象老师这样记录操作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活动吋,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主要是探索从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方法。小组活动时间控制在3到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意见。老师冇代表的选取几种方法展示。引导学生在叙述上用到前而研究的成果,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的描述操作过程。方法一:9(333)_>3(1,1,1)二次「平衡1一次方法二:9(44I不平衡4(22)一2(1,1)三次哪种方法好?引导学生比较说明分成9(333)的方法好,因为每份都是3个零件,称1次后,再从其屮一份屮找出次甜只需要1次,一共需要2次。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出次品的情况,如学生把9个零件分成3份(441),当第一次在天平两端各放4个零件吋,天平恰好就平衡了,这吋,只需称1次就能找出次品了。碰到这种情形,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还有另一种可能:天平不平衡。使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而,才能得岀正确的结论。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由解决问题多种策略过渡到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要想找出次品的最佳策略,每次都应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国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判断,还能推理出没上去的1份。](2)被测物品数量为&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的倍数怎么办?(继续实验)课件出示小精灵提问:如果有8个零件其小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那个小组能不用天平,采用列表、画图方式进行分析。方法一:8(44)—►不平衡4(22)一►^平衡2(1,1)三次方法二:「平衡2(1,1)二次8(332)1不平衡3(_」,1)二次引导学生发现每份的个数比较接近平均分,找的次数最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小结:一个次品混其中,知道次品重或轻。三的倍数分三份,不能均分相差一。\n放入天平称一称,次品立即现原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当被测物品不是3的倍数时,优化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述是要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的最优策略。](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学习了找次品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闯过三关的同学就可以获得小小质量监督员的证书。课件出示:(第一关)考考你的判断能力。(运用反馈卡进行判断,对出绿卡错出红卡。)⑴小明收藏了7枚外观完全相同的奥运纪念币。其中冇1枚是假的,质量轻一点。如果只用天平,至少称3次就一定能找出假币来.⑵在12个乒乓球中混杂着一个劣质品,从外形上看,找不出差别知道劣质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3次一定能把这个劣质品找出来。(第二关)考考你的反应速度。(1)有10瓶水,其屮9瓶质量相同,另有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儿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A欲E飲G4久⑵有2餞巧克力,其中有餞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能找出重的一袋?A2火B软C钦(第三关)争当小小质量监督员。珠宝店有27颗珍珠,其屮有1颗是假的。假珍珠的外观与真珍珠完全一样,只是略轻一些哪位同学在只借助天平的情况下,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假珍珠,就能获得小小质量监督员的证书。最后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数学的奥妙是无穷的,今后要好好学习数学知识,展现数学无尽的魅力。“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初步认识”和“小数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等知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亲身感知小数的产生。通过观察、对比,迁移类推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甜质。[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止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米长的皮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课件出示)來到超市的一角,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每个商品的标价是儿元儿角儿分。\n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适当复习有关计量知识,进一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揭示并板卩课题,一一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二、实践探究,小数产生L小数的产生:分小组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在小组汇报后,教师町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的情况,比如拿米尺量讲桌的长:量1次,即量出1米后,余下的部分不够1米。说明测量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仍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记录,就要用小数表示。(把皮尺的“(T刻度对齐桌面的一端,再沿桌子的边缘去量,量得桌而的长度是1米1分米)教师小结: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整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从而产生了小数。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研究。看课件(出示1米的直尺图)2小数的意义:(1)一位小数通过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接着提问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在尺了上是多少?(1分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1/10米)写成小数呢?(Q1米)同时可以边捉问,边在黑板上写出。再提问学生3分米、7分米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生汇报后教师完成板书,在Q1米下面写出CL3米,Q3米下面写出CL7米。(2)两位小数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索。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米尺子上是多少?(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1/100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Q01米)3厘米和6厘米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小组汇报后,教师完成板书。(3)三位小数引导学生想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的教学也可以仿照上面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还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把1米继续分下去,得到四位、五位……小数。(4)小数的意义推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0分,每分用小数分数又怎样表示。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卜•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女口:上面的例了中齐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十分Z几、百分Z几、千分Z几)这些分数表示成小数分别是多少?(0・1、0.01、0.001)“你能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小数吗?”出儿道练习题,然后让学生结合题回答:1/10米里有儿个1/100米?1/100米里有儿个1/1000米?那么和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这些计数单位用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说明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Q1、Q01、0.001-••…小数的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由学生自己填出。分母是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三、分层练习,巩I占I新知1•填空2连线3判断4互动练习四、课堂小结,总结概括我们以前学想整数、分数,今天乂学习了小数,通过今天的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①当测量、计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吋候,就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②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n①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这也是小数的计数单位.②整数、分数、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Z间的进率都是1Q五、作业:预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比例尺》教学设计硬件环境和可行性]网络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在近儿年的教学中尝试过网络课的教学,网络课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了网络的超文木链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我们现在的教学设备想实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连接还不太现实,一是冇的学校还没右上网,二是互联网上信息纷乱复杂可控性羌。我这里说的网络课还不是真止意义上的上网,而是我先把所需耍的信息从网上下载,然后用网页制作软件作成课件,复制到学生机中,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如果让学生去找地图,不便于统一,运用网络教学可以呈现给学生各式各样的地图。这样既让学生体验网络课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乂能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学校机房的主机可以控制学生机,当老师广播的时候学生只能看,停止广播时学生可以浏览,可以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做到收放自如。教材简析]《比例尺》一课是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探索求比例尺的方法。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比例尺存在的价值,体会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3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层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比例尺存在的价值,体会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教学准备]计算机房,多媒体网页课件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并未遵循课木上的教学流程,而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入手导入新课。1脑筋急转:一只蚂蚁从天津到北京,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学生答是在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小蚂蚁为什么能跑的这么快?(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口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比眼力,辩真伪: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是在地图上,那你们见过屮国的地图吗?屮国的版图像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老师在扫描地图的时候发现地图冇点大,就把他缩小T,比一比你们的眼力帮老师选选哪幅图缩小的是正确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在一幅地图上长和宽要按相同的比例缩小,画出来的才准确,进而进入下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3小小设计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同学们画出黑板的平面图,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①请几位同学合作量出黑板的长、宽,并填表,便于统一实际距离。\n名称黑板长黑板宽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米1米①然后再讨论:怎样将黑板的平面图画到16开的纸上?②学生尝试画图之后,老师有意挑选不同学生画的黑板平面图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谁画的像。学生画出平面图有代表性的可分为以下四种。黑板的平面图』黑板的平面图1J]aSb駅板的平面图,黑板的平面图"[=1图c图da随意画出一个长方形;h长与宽不是同比例缩小的;c与d长与宽同比例缩小,但缩小的倍数却不相同。老师指着后面两幅问:这两幅的大小不一样,但为什么你们认为它们画得都很像呢?引导学生说出长与宽缩小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画得都很像。老师指着其中的一幅图问:这幅图中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又是多少?那第二幅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又是多少呢?此时教师指出: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再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这两幅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并标在图上。名称黑板长黑板宽图上距离15厘米5厘米实际距离3米1米比例尺h20h20\n黑板的平面比例尺1:20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比例尺,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比例尺的?学生可能说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厘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0.2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1/2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20倍。让学生自己说,同位说,互相交流自己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的意义,充分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心在这个环节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不要怕学生出错或画的不像,要允许学生向未知的领域挑战,并在挑战的过程屮不断的修正自己的问题。在不断碰撞、探究、理解的过程中将思维引向纵深发展。比例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这样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即行,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求比例尺的方法。4地图集锦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在网页中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地图來理解比例尺的意义。①数值比例尺。在网页屮找到中国政区图,充分的去说比例尺的意义。单位换算的技巧问题:1千米=100000厘米。让学生浏览网页,记录下来地图的名称和比例尺,并与同学交流你找到的这幅的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充分休现网络课的优势,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②线段比例尺。当学生点到天津市政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线段比例尺,动手量一下毎一小段是多上面写的120表示是什么。在这里要沟通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之间的联系,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便于估计。③找共性。学生爪在地图集锦中,浏览了大量的地图,找到了每幅图的比例尺,这样通过大量的信息,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例尺的前项是lo让学生充分的去看,去说,去感知进一步体验比例尺存在的价值和它的意义。④求比例尺。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会发现河北省地图上没有比例尺,此时教师提出“请你搜集相应的信息,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学生在网页浏览屮找到相关的条件“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并测量出这幅图中两地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最后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尝试求出比例尺。学生可能出现一下四种算法:a5120=1:24役有统一单位)h120千米=12000000厘米512000000(前项不是1)\n512000000=~-——厘米512000000=1:24000002400000(比例尺不应加单位)在此老师不急于纠错,而应引导学们自评,互评,小组评让学生分析哪一个正确并找出其余两种答案错误的原因,并强调求比例尺吋,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统一,并把前项化为L教师继续提出在浏览的过程中你们还发现什么问题,亚洲地图上也没有比例尺,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合适的信息算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呢?(目的是巩固如何求比例尺)。这个环节屮充分体现了运用网络教学,呈现给学生各式各样的地图,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不仅巩固了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的方法,还实现了学科的整合。5交通新闻学习数学的最终口的是要应用到生活屮去,我选择了与我的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问题來巩固新知,求比例尺。水上小学主校在苍穹道上,距水上公园东路300米处,量出图上距离,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6见多识广伤〈们见过这样的比例尺吗?(岀现一张精密机器的零件图,图上比例尺为50ft1)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屮,有时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画在图纸上。7.课堂小结: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喜不喜欢上网络课。8布置作业:继续搜集与比例尺有关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人的差异,网络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人的生命力。但由于木人非专业课件制教师,水平有限。另外网络课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还冇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建,谢谢大家。求阴影面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运用转化、分解、组合等方法求阴影面积,并能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面积。Z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木策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运用转化方法求阴影面积,并能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面积。三、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四、教学准备:多媒休课件•剪刀、胶棒五、教学过程:(-)默写公式:S=^bWhr222(—)动手操作分小组剪圆与正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不准减少圆形面积),比一比哪组同学拼出的图形最冇新意。想一想你所拼图形的阴影面积怎样计算。\n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其它图形阴影面积都有可以转化为图①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面积。(三)探究方法1、转化法「计算一般图形的面积用面积公式,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町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图形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获得最佳解法。课件出示:由②③组合的图④,将图④转化为图⑤。①⑤用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b2组合法:如图所示,用代数式衣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baTlb匕3分解法:引导学生观察下图:\n(1)长方形AK力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阴影面积是氏方形面积的(2)平行四边行BFED中,ED上任一点,阴影面积是平行四边行面积的吕。①②③课件出示:图①:长方形ABCD'p,EF分别是ABCD的屮点,AEWAB=feG是ED上任一点,则阴影部分面积S=()图②:ABCD是长方形,MN分别是BQAD的中点,b£N是平行四边形,P是上任意一点,已知ABf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则S=()图③:已知ER3H分别为正方形ABCD各边中点,且话用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四)练习题:(1)选择:如图AB①是一个长方形,AB=aAD=bE是AD的屮点,AB是半圆的直径,且AD=2AB用a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S则S=()8/-jta1""164a2_加2a2-7ia247icr-2a244(2)在长方形ABCD中,横向阴影部分是长方形,另一阴影部分是平行四边形,依照图中标DCIc%\\%tb1A1a7B注的数据,计算图中空白部分面积是(Abe—ab+ac+c2Bab—be—ac+c2Ca"+ab+bc-acD甘-b甬-abZ\n(1)长方形AKD屮,E是AB屮点,AE=a用代数式表示图屮阴影部分面积。(2)如图:已知AFB3和EBCD都是止方形,用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面积。A(1)(2)《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口的: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a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新精神。二.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四.教学内容分析:相遇问题是四年级的重点知识,是在同学们学习了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相遇问题是同学们初步接触到两个物体运动的应用题,其屮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凭空想象会给同学们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五.学生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造成解题时出现错误。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摸拟运动过程,便会事半功倍。六.教学过程:(―)动手操作,实践感悟将同学分成两人一组,出示二条线段AB一位同学持红色的笔每次画3厘米,另一位同学持蓝色的笔每次画2厘米,同吋分别从线段的两端画彩色线段并观察画一次、两次、三次后每次红蓝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多少?画完后你怎样计算AB的长度?课件显示:红蓝两色线段,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线段的长度。3X3-KX3=15(340X3=15从操作入手,恰当的配合课件,丰富了学生对两个物体运动的感知。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要学习有关相遇问题而安排的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对相遇的概念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学习相遇问题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课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首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的图形和有关文字的叙述,说说是一件什么事,己知条件和问题。提出两人相向而行,当已知各自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时,怎样求两地的距离的应用题。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芳每分钟走40米,3分钟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引导: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也可以反面操作课件观察运动过程。小组讨论:1、运动的物体有几个?\na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a你是怎能样计算两家之间的距离的?由于学生在前面实践活动小得到的对相遇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两人相遇时小红走的路程与小芳走的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40X3+60X3先在屏幕上出现两个小学生的图像,然后演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再演示同吋走1分钟、2分钟、3分钟的情景,使学生看到形象的画面,便于理解运动过程,并一步一步理解“同吋出发”、“相向而行”的念义。同吋走1分钟就是1个速度和,同吋走2分钟就是2个速度和,同吋走3分钟就是3个速度和,从而为导出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路程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通过学生Z间的讨论和互相启发,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学生也能说出,可以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速度之和,再乘以3分钟,也能求出两家的路程。(40+60)X3分析两种算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求出每人所走的路程,再加起來。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的和(速度和),再乘以两人同吋走的吋间3分钟。从算式來看之,两个算式之间恰好符合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第二种方法简便。两种解题思路的比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中单纯用粉笔板书,使数学课的内容更富趣味性。(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学习数学的口的是要解决生活屮的实际问题,我运用课件再现了生活屮的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L图文形式的应用题:两辆轮船现时从天津和上海相对开出,25小时两船相遇。天津到上海的航线长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运用前而总结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打破求路程就以为是直线路程的思维定势。2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42米,小芳每分钟走48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学校在两家Z间)42X4H8X442H8X4(42+48)X4运用课件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对出绿卡、错出红卡,变换练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岀,相向而行,大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120下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A(80X3+-120)X3B80X120X3G(80+-120)X3U80X34-120X3木课教学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全面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的展示了思维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n《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a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以及生活小的实例,理解单位“1”感受分数的意义。3能用语言正确表述分数的意义,正确指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单位,并能正确地写出扌旨定的分数。二、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区分单位“T与自然数1的区别。四、教具准备:长方形的纸、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分数的产生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课前老师布置了两个作业。1、是查找冇关分数是怎样产生的资料。Z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谁查到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3生:举例4老师也查到了有关分数产生的资料(电脑显示: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耍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士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所用的长度单位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产生了一种新数一一分数)生:读(二)理解分数的意义师:我们知道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准在生活屮找到分数了?生:我看到卖大饼的把1个大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师:你会写吗?(生板书师注意指导写法一、分母、分子)生:我过生日时妈妈给我卖的生是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师: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3/8生:数学练作业本,老师让我们叠8个格,半个西瓜1/2等等。(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犬量感知。)师:请你们口己想办法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进一步强化平均分。(1)第三步由图形过渡到一个计量单位。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例了有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分数的例了。电脑显示:把一条一米长的线段y均分成()份,取了()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教师板书:像上面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能常叫做单位“化师:除了我们说的这些物体,你述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生:(一个班的学生、一批玩具、一盒粉笔等)师:在教室屮述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师: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师问:单位“1”与自然数1-样吗?自然数1就表示数量是一的物体,单位“1”不但表示数量为1的物体,还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从等分个体的单位“F到等分群体的单位“1”(出示羽毛球图)把5羽毛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的一个羽毛球是羽毛球总数的1/5\n师:幼儿园买来6量玩具车(出示玩具汽车图)请同学们帮助小朋友们手分一分。把6俩汽车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有()辆,是玩具总数的儿分Z儿?使学生知道所分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板书)通过学生亲自分一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概念的教学不再感到枯燥,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情感的形成。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那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生:在分数里,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子表示冇这样的多少份。师:结合教学分子、分母的意义,说明毎个分数含有儿个若干分之一,引出分数单位。让学生理解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也不同: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它就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所有的分数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师:分数单位同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的区别?生:有些类似,但是又有区别。因为它是随着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像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那样是固定的。师:在同学们举的例子说出分数单位,(师板书)加深对分数单位的理解。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还存在什么问题?(三)应用拓展1、看图写分数a红绿卡判断对错a游戏:看谁真正学会了这节课,书上88页第4题有6道题,我说开始你们就做,我说停你们就不做了。你不要直接告诉大家你完成了几道题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让大家猜一猜你做完了几道题?4思考题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分数己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对于分数的产生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自主了解分数产生的有关知识,口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我意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中的例了入手,对于学生不能举出的例了我在出示,学生能说出的就用学生的例了,目的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经历一个由实物到图形,从等分个体的单位“1”到等分群体的单位“1”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所分的对彖不仅仅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整休。通过让学生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通过对比单位“1”与自然数1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突破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以及生活中的实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总结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虽然数学本身抽象,但数学的原型是具体的,是來源于生活,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概念的教学不再感到枯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数除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4卜41页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nZ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三、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四、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六、教学设想:(-)精选旧知,做好铺垫。1、根据乘法算式134X38=5092写岀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并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41aM米的亍是多少?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416a出下面各数的倒数:了、5丄、q石、签367新旧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适当的旧知做铺垫,就可以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呈现问题,探索规律。首先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我是出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引入的。(电脑显示月饼图)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吃多少块?列出乘法算式:丄X4=2(块)通过图说明计算结果。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多少块月饼?列出除法算式:愛生丄快)通过图说2明计算结果。有两块月饼,每人吃半块刀饼,可以分给儿个人?列岀除法算式:汁丄HG)2通过图说明计算结果。通过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比较已知数和得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I大I数的积与其中一个I大I数求另一个I大I数的运算。重点放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的推导上。1、引导探究,呈现材料。出示例题:把色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是一道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7数整的题目。(电脑显示)先借助•直观图使学生理解,把◎米平均分成2段,用除法计算列式:7◎子2结果是多少?学生答2米,让学生讨论这个结果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可能冋答:第一77种情况“看图得来的。”第二种情况“把6个色米平均分成2份,得(尖2)3个丄米。”第77三种情况“联系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米平均分成2段,也就是求色米的丄,772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每段长©X丄』米/727先不说哪种方法更好,再出示两道题“把一张大饼的冬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9少块?”同时借助直观图演示,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再出示“把色平均分成3份,5毎份是多少?”让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总结岀一条法则,能够解决分数除以整数的题。因为\n前三道题都是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的题目,学生有可能说出“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做分子,分母不变。”这时老师再出示第四题“把3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7捉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得不到整数商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看前三种方法哪种更具冇普遍性。Z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休作用,强化参与意识,加强过程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來龙去脉。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不可能所有的题,都湎图来计算结果。而冃遇到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的题目第二种方法也有局限性,从而得出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性。再观察第三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发现除以一个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对于0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学生说出“0除外”进而追问为什么?如果学生不能说出“0除外”,我就问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能做除数,“2十(T这道题4可行吗?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完整的法则:“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是从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意义的联系上转化得来的道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由于本课是学生口己总结出的法则,使学生有了成功感,再运用口己总结出的规律做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法则的运用上述耍强调两个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我设计了四个练习来巩固新知。徐长青《求平均数》课堂实录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学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木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焙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课件出示姚明成长的图片,猜猜看“他”是谁?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明星姚明的图片导入新课。师:你猜到他是谁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姚明,最后一张图上看到姚明打篮球。师:同学生对姚明述是很熟悉的,这就是姚明在上三年级的时候和他的对友们的合影,你能知道哪个是姚明吗?生:最屮间那个最高的。师:你喜欢姚明吗?为什么?生1:姚明是中国在NBA中最厉害的一个。生2篮球打的好,每次都是百发百中。生3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所以我喜欢他。师:姚明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运动员,所以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你们爱打篮球吗?看看姚明在小学三年级时是怎样训练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木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状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n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觉得有兴趣才会注意,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有了迫切的需要,就有了认真学习的主动力,就能真止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层层设疑,环环扌II紧学生心弦,吋吋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使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二、小组合作,实践探究。课件岀示:动画小姚明做投篮训练。师:三年级时小姚明刚刚对篮球产生兴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投篮训练,我们来看看他训练的的成绩。师:他投了儿组?(四组)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生L他第一组投了7个球,第二组投了5个球,第三组投了4个球,第四组投了8个球。姚明三年级某天投篮训练情况的统计图师:他是通过统计图的数据看出来的。生2我还知道第四组投入的球比第三组投的球多4个。师:(边指课件图边说)比第三组多4个。生3我还知道第四组投入的的球最多,第三组投入的最少。生4第四组投篮的数量是第三组的两倍。师:哦,多好啊。生5我还知道第四组投篮的数量比第一组多1个。生6第四组篮球再给第三组两个,这两组就同样多了。师:看起來同学们还真了不起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既然你能起第三组和第四组同样多,那你能使这四组都同样多吗?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姚明三年级某天投篮训练情况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小,我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两个数的求平均数的冇关问题。教师巧妙的引出了今天研究的内容,这样学生感到知识的连贯性。1、小组合作师:小组合作探究可以用圆片摆一摆,用移动的方法,使他们每组同样多。a汇报交流(1)摆一摆师:每个组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哪个组汇报一下。生1:第一组给第二组1个,第四组给第三组2个,这样每组数目就同样多了。生2我们组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第一组给第二组1个,第四组给第三组2个。师:你们为什么这样想呢?生2我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四个组的数量同样多了。师:到前面来。(操作演示)师:这样每组都变成了几个?(6个)是不是每组姚明就是投了6个。(不是)现在每组6个是同样多了?谁的知识面丰富知道这个同样多的6个叫什么?生1:平均分师:全休一起说吧。这个6表示(平均数)真棒!表示同样多的6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2)算一算课件演示验证结果,同学们又说出了不同的移多补少的方法。师:有的组一下就拿出了24个。你是怎么知道的?\n生:把四组加在一起就得到了总数是24个。板书:大总数74屮+X4师:6是怎么来的?生:24一4=6(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小节:今天我们研究的平均数,就是把他们用移补少的方法,把他们变成同样多的那个数。只不过今天我们就不用移多补少了,我们可以先干什么?(先求出大总数)再除以他的组数,就直接得到平均数了。师:平均数是几个?(6个),那我就说第一组是6个对吗?(不对,第一组是7个比平均数多一个。)那第二组有几个?(5个比平均数少了一个。)对比平均数与每组数的关系。平均数是一个标准数,结合姚明的教练捉出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与每组数的关系。课件播放教练说:如果平均每组投屮个数不足6个不合格,平均每组投进6到8个合格,平均每组投进8个以上为优秀。教师联系实际说明姚明在三年级的时候投篮刚刚合格,后来经过不断的训练,现在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运动员。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师: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在我们生活小有很多的,我们来看一则报道(-)课件出示一则报道。L本周我市日平均气温达到15摄氏度。2学校规定: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为1小明。3“五一”期间到天津旅游的乘客每日平均流量约30万人次。4人的舌头平均长度9厘米,是由17块肌肉组成了。(二)篮球队在比赛。欢乐队和开心队哪个队占优势?(个了高的队占优势)请同学们分别算一下欢乐队与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可以使用计算器。生1:欢乐队(1484-142+1394-141+140)4-5=7104-5=142生2开心队(144+14G+-142+-145-H43)三H2X5=144(三)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学号12345身高(厘米)130132133134136明明算了他们平均身高是137厘米,红红得的平均身高是129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生1:平均数不可能比最高的同学高。生2红红也不对,平均数不可能比最矮的人还要低。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生L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生2平均数在130到136之间。生:平均数在最高的数字和最低的数字之间。师:这是一种估算,你估估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3)(四)气象信息木周温度记录周一:1O1°C同一:"re周三:\n周四:周五:1J-22C周六:li~21oC周日:12~22C估算最低气温平均数少度?谁有好办法开动脑筋想一想。方法一:估算一下每是的最低气温最大数是i(rc,最小数是i2c,所以最最低气温平均数是11°C。方法二:计算(10440441+12441+11+12)4-7=11°C方法三:(10X74-14^+-l+W)4-R11°C叫基准数算法。方法四:(1+2+1+1+2)4-7=1°C10+1=11°C说一说最高气温平均多少度?你是怎样算的?(五)少儿歌手比赛评委李吴王张刘赵孙实得他得分9398958392969493(六)想道理,做判断小明的身高是130厘米,他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00厘米的小河,不会有凶险。()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平均数在生活屮应用广泛。作业:写关于平均数日记,调查一周内某种蔬菜的平均价格。评析:学生初次接受平均数这个概念,对冇的学生说会感觉到比较抽象。徐长青老师这节课,首先从学崇拜的姚明投篮的例子入手,就是姚明进行训练的时候,当然老师是用的姚明在上学的吋候投篮的例子,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姚明在一组一组地进行投篮的训练,但是他每组投篮的命屮率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使姚明在各组训练当屮,投篮的数量是一样多呢,同样多呢?老师利用学生在生活当中有移多补少的经验,让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得姚明每组投篮的球数是同样多,在这个基础上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显得很口然。然后老师在教学当中又不断引导学生联系门己的生活,让他们说出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平均数。比如说气彖台报的每周平均气温。我们学校里而要求我们的学生每天课外活动的时间,每天一小时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的是很多的。学生就不再感到平均数那么抽象,那么陌生了。这节课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教师十分重视揭示概念的木质和内涵。对于平均数來讲,他有哪些本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候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揭示平均数的本质特征。比如说,引导学生在思考当姚明投篮的时候,平均每组投六个球,不等于说他在每次投篮的时候都是投了6个球,他只是平均每组投了6个球。而且每组投篮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比6个球多,有的时候是比6个球少。通过生活当屮的实例让学生知道一组数中的平均数肯定比这组数当中最大的一个数要小,比最小的一个数要大,而在一组数当屮它的冇可能是这一组数的一个数,但也可能是这组数当中没冇的一个数。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什么是平均数。在这方面呢老师还很巧妙的运用了数学例子,比如说人的舌头平均长度是9厘米,是由17块肌肉组成的。这句话当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9厘米,一个是17块,那么这两个数字哪一个是平均数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然学生经过分析以后不难说出,这个9是个平均数,17不是平均数。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平均数的特征。接着\n老师乂进一步地通过引导学生合理推测一组数或者一群数它的平均数是多少。实际上是一种估算和计算,估算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有好处的,对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木质特征。《打电话》教学设计一、联系生活,直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卬象。老师也是一名志愿者,不过是一名社区志愿者,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昨天老师就接到一个社区的紧急通知,为尽快将捐献物品运送到四川受灾地区,请社区学生志愿者马上到居委会集合,帮忙整理捐献物品。老师负责通知7名学生志愿者,老师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给他们呢?师:大家刚才说的都是很现代化的手段,不过上网等等可能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老师采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联系方式一一打电话(同时板书)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每个学生都能接听到电话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几分钟能全部通知到呢?师:为什么是7分钟?你能解释解释吗?你的意思是不是?(根据学生的冋答出示课件)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这样打是不是也用7分钟)(岀示另一种方法)师:先看这种方案,老师打了儿个电话?这种方案,老师打了儿个电话?其余的电话呢?那这就是这两种方案的区别。师:这种方案每分钟里儿个人在打电话,儿个人在接电话?如果学生说1个人打7个人,师先问都是这样想的吗?然后边指课件边问:第1(2)分钟谁在打电话,谁在接电话?几个人打几个人接?这种方案呢?那这两种方案的相同之处就是:每分钟都有一个人打一个人接电话。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活动师:不过老师告诉大家,昨天老师没用工7分钟就将他们全部通知到了,因为老师事先制作了一个联络网,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大家猜猜老师的联络网是怎样设计的?①若很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有想法,那这样吧,我们一会先小组讨论,然后借助图形将联络网展示出来。②若没有学生举手:这样吧,我们一会先小组讨论,然后借助图形将联络网展示出来。师:谁來读一读活动要求(课件)要求:(1)小组讨论(2)用袋小学具在纸上贴一贴。(3)用直线将打电话与接电话的人连接起来,边贴边连线边标明时间。师:明确耍求了吗?明确的话向我点点头?我们看哪组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安静的制作出联络网?(贴出“图形展示”,老师调控时间,给出停止活动提示音)Z讲求策略,优化方案有选择地把学生的图贴在黑板.根据情况从某种方案入手:1、若只有43分钟各展示一组(若4分钟有明显分组的解决分组问题)Z若$45分钟都有各选一组展示\n二若只有3分钟,就选择一组3分钟展示(找有涂改的)4若没有3分钟,师分析45分钟后说:老师的联络网比大家的还要快,我们一起来看(选择可以调配的一个作为切入口调配出3分钟的最优方案)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小组分别用了多长时间?下面己完成的小组用了多长时间?大家的方案确实都缩短时间了!师:这个小组派名代表到前面解释解释打电话的过程。(谢谢你能代表你们组来发言)师:(学生说第一分钟后)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给它们换换颜色。(注意语言的规范,一定要说明是第几分钟)师:还有哪个组也是这样想的?师:这种方案比7分钟的方案吋间省在哪里?(最多吋有2个人在打电话2个人接电话)师:这还有一组更快的方案,派--名代表来说一说打电话过程(如果说的清楚的话,问能再说一遍吗?你表达的真清楚)师:第1分钟知道通知的总人数是多少?第2分钟知道通知的总人数是多少?和4分钟的相比,它又快在哪了?ffi:述冇比3分钟更省时的吗?看来这已经是最省时、最优方案了!为什么呢?(每分钟里知道通知的人都在打电话,没有闲着,已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了,那这种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师:下面已完成的小组有和他们的想法一样的吗?祝贺这儿个小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到最优化的方案。这几个组的方案与老师设计的是一样的。师:我们再來看看这个小组的方案,时间浪费在哪了?到前面给大家指一指。大家觉得怎样改动,就可以变成最优方案?同意吗?(这个环节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在前面汇报过程小已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需要再调整了)师:那打电话的过程就是:第一分钟老师打给一位同学,第二分钟……3.设疑、统计数据师:通知7名同学老师只用了3分钊J用这样的联络网如果老师要通知15名同学,最少要几分钟呢?想像-下。(指名冋答后问为什么,如果说的有问题,师说再说一遍,大家仔细斤,看谁能找出问题来)由于地方的原因我们不能再贴了。师:10分钟老师最多能通知多少学生呢?师:刚才我们用的这种图形展示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有必要对这几分钟里的数据进行统计,看看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同时贴另2个纸条)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师:我们把它统计在这样的一张表格里,大家看表格中要求按时间的顺序填出哪两组数据?师:屏幕上将动态的展示刚才打电话的过程,大家边看边完成表格。(课件闪烁每分钟的相关图形,边出图边订正)(若有填错的问为什么减1)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问清楚哪一行有这样的规律)师:第5分钟的数据?怎样算的?那第10分钟呢?几乘2?(有学生己经算出的话:30分钟呢?)那这里是不是述藏着其它规律?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他们都和儿有关?(大家发现的很准,的确与2有关)师:2的个数与谁冇关?(是第几分钟就是几个2相乘)那看看谁能很快的算出第10分钟的数据?10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学生?师:短短10分钟就通知了一千多人啊!师:老师要通知我们班的43人最少要几分钟?师:11分钟能通知多少人?我们全校有2422人,通知这些人最少要几分钟呢?\n师:30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估计一下!老师告诉大家,30分钟最多能通知十亿七千三百七十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人,我们全中国的人口大约是13亿,这样的话,多少分钟就能让全中国的人接到通知?31分钟就能将全中国人全部通知到。看来这种最优方案效率真是高。当然了,生活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提前有计划性,提前制定出这样的联络网,才能在最短时间通知所有人,大家说是这样吗?师:快到寒假了,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替班主任设计一个本班的联络网应对紧急事件,可以让班主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通知到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四、全课小结师:今天的课即将结束了,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感想好吗?师:今天我们经历了图形展示、数据统计、总结规律的过程,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体会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屮学会这种方法,统筹优化,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循环小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识义不知意除6学点教重学点教难学备教准:间时图意计设\n一、故事引入渗透新知讲故事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从刖有座山,lll±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诡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问:你有什么发现吗?为什么?师:对,讲不完,老和尚讲到现在还没讲完。学生倾听感知体会牛:讲不完。因为它不断重复牛:哄堂大笑。学习新课时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舒缓学生的神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吋也为学牛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n二、算出感知揭示矛盾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键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师:想一想,在生活屮你发现这种现彖了吗学生可启发引导发现说明:这种现象就可称为循环,在我们地数学知识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揭示课题,板巧循环小数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可进行交流补充生:一天冇24个小时,从1时,2时……24时,然后第二天乂从1时开始,到24吋结束。第三天、第四天、周而复始,重复出现。一周有7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然后第二周乂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此设计在教学屮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渗透与教会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屮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岀示1S24-614-3&11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计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同学完成最快。刚才同学们在听故事时遇到了循环现象,现在在数学屮乂遇到了循环现象,学生在口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了循环小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础。课件演示结果,并鼓励获胜组问:综合上面三个商的情况,你们发现这三个商有什么异同点吗?计算过程屮出现矛圧H3的商出现循环现象算不完,并想办法从书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使得比赛继续进行。分组汇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分小组讨论交流各组的发现\n四、巩固概念,提高能力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牛的冋答教师板书异同点小数、除尽、除不尽、师:你想知道有关于这些数的什么知识?启发学生用书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相关概念,并板书概念名称教师用多媒体给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牛囲篦浄媒体展可以使书写简便吗?出示循环节定义投影展出学生书写结果代表发言组间补充学生提岀问题并看书自己解答学生读概念并找出关键字标出学生用计算器分组合作,分工计算完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釆取了学生口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同学之间的生生互动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冇了疑问就是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看书,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形成人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疑问的氛围计算并不是这节课的关键为了节省时间所以采用计算器学习工具来进行计算既改变枯燥的计算过程,乂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自学意识给学生提出要求并依据所学定义将商进行分类,组间进行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学生再次看书寻找答案并进行交流归纳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并将循环小数的商用简便写法表示,集体订正\n《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说教材L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7页。2教材简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乂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这也是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及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屮学会使用乘法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木人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3).通过分类,观察等活动使学生观察到同数连加时乘法的简便性,培养学生创造,探究研讨的学习能力。4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耍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屮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师在教学吋不能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牛。《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冇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冇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Z上的。数学又源于生活,因此,我假想了请来一位小精灵,带领同学们去游玩等一系列情景,这些情境充满了童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冇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情境除了能贴近学生外,又能比较冇效地产生数学问题情景,从而让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获得充分的体验,产生学习新方法一一乘法的愿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休会乘法的意义。Z由■扶倒'放导学探究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吋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一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來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耍求说出是几个几。因此,首先组织学生按群数出墨斗他和燕血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儿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在亲自操作屮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园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儿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2)在现实问题屮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条龟”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再学习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读法等就非常顺利了。\n(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儿个儿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3个M到“10个空,再到“100个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冇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儿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屮学,玩屮学,游戏屮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冇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在上述的教法与学法为依据,结合新课程理念,本人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三、教学程序设计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1)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新朋友,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他就是小精灵,他今天要带领我们去游园,你们高兴吗?看!他带我们到哪里來了?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I-2I-2=634-34-34-3=12阡阡阡阡阡5=30(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相互交流从屮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來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一)教学例1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具体采用以下模式: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TU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一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2)学生自己摆圆片,尝试写乘法算式。(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4-24-2=62X3=634-34-34-3=123X4=12知知知知化04X5=^0(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n(3)让学生说一说,求儿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木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1、摆一摆每行摆5个三角形,摆3行。先写岀加法算式,再写岀乘法算式。媒休演示摆6行,摆10行,摆100行?这时设计一个问题:如果再列加法算式,你觉得怎么样?得出小结:求儿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Z创设”公园游玩”情境。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请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a公园里有一位智慧爷爷在送汽球,每只汽球身上冇一个加法算式,只冇把它改为乘法算式才能得到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4抢夺智慧星: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这一题教师采用各种表达方式,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如:教师说读法,学生写算式,或教师说乘法含义,学生写算式等。5游戏:送信(送信,送卡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捉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这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介绍了平均数的多种算法,既有一般性的算法,也有特殊的比较简便的算法,比如说用“移多补少”的办法。用“基准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等。而这些方法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当然在这节课上,如果对冇关的方法再做一些比较那效果就会更好。这些多种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老师捕捉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的多种的思路和多种的解法。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概括出了不同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个也说明了老师善于巧妙地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资源。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P59例4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知识点: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掌握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2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题3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力点: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n2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3培养学生用口己的语言表达题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我从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入手,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自C尝试练习,采用了引导发现法,讨论法,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民主性原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老师鼓励和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参与从具体现实的生活情境屮或具体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产生对身边冇关事物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作出认定和修正,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本节课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逐步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行为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出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中间问题。教学策略:传统教学中较多关注教师怎样教,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学预设的重心,而我们现在更关注学生怎样学,怎样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时空,因而我们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分析教材同时,我也加强对学生研究。我班共有18名学生,其中4(W生的思维比较好,应该说能说会道,1珈勺学生思维较差,但都有一颗上进心,再加上以应用乘、除法运算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为基木的数量关系学生己经掌握,我想对丁今天这节内容,相信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掌握。以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为依据,结合新课程理念,本人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春天到了,小朋友们想去春游吗?(想)那你们最想到哪里去呢?学生举手说(……公园)。好!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到公园去。请注意:公园里到处都有游戏,到处都冇数学问题。瞧,聪聪这个班级里的同学就碰到了许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我们先去小湖边看看。Z出示课件(主题图第一幅):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会知道些什么?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水中有6条船,每条船上坐着4人,一共有多少人?师: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生:口答(略)师:这些小朋友划船后又要去哪里?请看。a出示课件(主题图):你能说说图意吗?生:小朋友划船后乂去坐碰碰车,每车坐3人,他们需要儿俩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过渡:真棒!不但看懂了图意,还发现了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同桌讨论:你用的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待会向大家汇报。Z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巡视、引导、点拨。a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卩算式。(学生在汇报解题思路时,课件出示“娶解決.'回学们甬孚芈儿够碰碰车[旳凹趣,.必、狈先知世芈车旳禺人数剂母够车芈旳人数。.”)••4•小纟吉揭•题。刚才,我们解决问题时经过了几步?(生:两步。)对了,它告诉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一一两■步甘算摩用超(板书)。你们帮聪聪班级里的小朋友解决了坐碰碰车的问题,他们说:“谢谢你们!”\n可是新的问题乂来了。(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情境L买矿泉水玩碰碰车的时候,我们知道每辆车上坐着3个人,可以坐6辆车。玩了一会儿,有3辆车的小朋友说自己口渴了,准备去买矿泉水喝。岀示:3辆车一共有18瓶矿泉水,平均每人分几瓶?1、请你们独立思考,把算式写在作业纸第3题上。a校对,说说是怎么算的。先求再求情境2吃蛋糕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图列出算式,有吋候除了看图以外,有的地方也用文字来表达。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想不想试试?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到了吃中饭的时候了。今天止好是聪聪的生日,他们的好朋友为聪聪送上了3个生日蛋糕,聪聪准备把一个蛋糕分8块,分给他的6位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几块呢?请你们试着列出算式。1、独立完成Z你是怎么想的?来先求,再求a课件出示:验证得数。情境3玩套圈吃完蛋糕,聪聪这一小队的同学与明明小队碰到了一起,大家决定一起去玩套圈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分成3队,每队8人,每人可以连续投5次,玩着玩着,排在后面的同学就等不及了。喊着,快点,快点……于是他们决定重新分组,1、你准备把他们平均分儿队,每队儿人?a写算式。&同桌交流。4汇报。情境4看医牛到了晚上,聪聪生病了,他决定去看医生。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一瓶药够吃几天)你还想对聪聪或者我们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吗?(四)归纳小结,交流评价聪聪吃过药后,安静的睡着了。我们今天的春游活动也要结束了,同学们通过今天活动,你们得到了哪些收获呀?学生说口己的收获,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小结木课知识。四、板书设计例4(1)我们一共有多少人?4X6=24(人)(2)需要几辆车?24一3=8(辆)综合算式:4X(H-3W姑3=8(辆)\n注意: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n答:需要8俩车。对木节数学课的儿点思考1在学生们游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行着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当学生观赏着划小船,坐碰碰车等,愉快的活动中解决了许多乘、除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问题。学生最喜欢的是套圈活动,这道题是开放式的问题,整节课被带到了高潮,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积极思考与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2这节数学课,使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潜力,而潜力的挖掘并不是靠老师的灌输,也不是靠外界的逼迫,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能力弱,就更需要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学生对身边的事情感兴趣,对图画最喜爱,只要老师的课堂设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探索、创新。3课堂练习设计了开放式的思维内容,口的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开阔思维,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相差问题的理解。学生对题目本身很感兴趣,都积极的投入思考,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能够列出多个算式,其他学生相对较差。这方面也是我们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创造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条件,学生便会在步步深入的学习活动屮,逐渐活跃思维,发展创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7472教学目标的预设: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Z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辨析,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做数学的过程屮,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我能成功的信念,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关系图。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纸质三角形,四边形的关系图。z学具:直尺,量角器,纸质三角形,课堂练习。课前交流:播放歌曲,师生对话。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建立概念课件播放动画,学生观看行动路线,抽象出一组平行线,在这组平行线Z间添上两条线段,冊i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划并说明,还能画出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梯形,课件呈现,强调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课件演示检验,师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比呈现梯形的概念,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生说明,课件呈现,强调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板贴课题)二、动手动脑,理解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屮的工具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课件演示,师板书。教师出示用四根硬纸条订成的长方形,用两手捏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学生观察,拉成了什么图形?\n探索结论: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它容易变形,师板书,启发学生说明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实例,课件演示:电动门、折叠梯、挂衣架,教师赞美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三、归类建构,确立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课件呈现研究过程,板贴图呈现结论。四、挑战自我,丰富内涵课件呈现教材P123U学生完成练习,汇报,课件呈现答案。学生完成练习,课件呈现,学生逐个说明: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纵)、梯形,谁是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课件呈现五个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同桌两人一组,选出两个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指名黑板展示!师生总结收获。“观察物体”教案设计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正确辨认从正面,背面,侧面观察到简单的物体形状。过程与方法:学会要认识物休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休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合作意识。重点: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同。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笑话吗?现在老师先讲一个小笑话。冇两只蚂蚁在争论牛的大小,一只蚂蚁爬到牛蹄子上说:牛比碗大不了多少。另一只爬到牛角上说:“不对,牛弯弯的t短和黄瓜差不多。”2师:小朋友,你们为什么笑呢?生:因为它说的不对,它只看到了牛的一部分。师:对这两只蚂蚁看到的不是牛的全貌。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师:要想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需要全面观察,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2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来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小恐龙,请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恐龙,然后说一说你看到小恐龙的什么部位?(学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恐龙的部位o)3小组汇报生:我看到的是小恐龙的头。师:你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这些部位的?其他组谁的观察结果和这位同学一样?谁和他们看到的不一样?你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了恐龙的身子和尾巴?小结:同是一只恐龙,几个小朋友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4师生互动老师站在屮间,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分别看到了老师的哪一面?然后冋答问题:(1)看到老师正面的同学,应站在老师的(前)面(2)看到老师背面的同学,应站在老师的(后)面(3)看到老师侧面的同学,站在老师的(左)面或(右)面。\n5巩固提高每组拿出准备好的纸杯。想一想:(1)如果想让每组重4个小朋友观察到的结果都相同,应该如何放置纸杯?(小组讨论后放好)交流:可以讲纸杯竖放或倒放,这样每个小朋友观察的结果是一样的。(2)如果让每组屮的4个小朋友观察到的结果齐不相同,应如何摆放?(小组讨论后柏好)交流:将纸杯横放。说一说:每个同学分别看到了什么?然后互换一下位置,看看观察的结果是否发生了变化?三、巩固练习L67页做一做。70页练习十五(1)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物体的?结杲怎样?五、课后作业:冋家后,选你家中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讲看到的结果画下来,下节课展示给大家。课后反思木课内容不仅仅是讣学生学会简单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史重耍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观察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引入新课时,紧扣学习内容,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小笑话,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直观的体验到全面观察物体的必要性,巧妙地渗透了观察事物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辩证的观点。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方法在教学中,每个小组多准备了一个玩具恐龙,让每个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恐龙,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从而认识到单方面看待事物是有限的,只有全方位看待事物才能全面。三、注重知识的内化和升华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会不同,那么会不会乂从不同角度看,观察的结果却相同的情况呢?教学中巧妙地通过观察纸杯这一环节让所学的内容的到了升华。在猜测,想象,讨论Z后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四、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教学中,也闹学生开展喜闻圧见的活动,给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与实际操作。让徐生的思维水平始终处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状态,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教材简析:本课吋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n主要突出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卩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为学习多位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基础。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口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贝鸚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在冋顾校庆庆典的过程屮抒发热爱学校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I•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表示多少个十。教学难点: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教学方法:以白主探究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使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探究知识。教与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配套印好的习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百年校庆”庆典活动中校友购买“校友回忆录”为主题图背景。显示条件:每本回忆录24元。校友踊跃购买有的买3本、有的买8本、有的买10本、有的买12本.提出问题“看到这幅图你能列式解决什么问题?”24XX2(元)24X8=192(元)24X10=240(元)可以解决以下问题:买3本需要多少元?买8本需要多少元?买10本需要多少元?买12木需要多少元?有的同学可以用口算解决,有的需要列竖式计算。简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对于买12本需要多少元,引出新知如何计算24X12=?【设计意图:对原有教材中主题图结合本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扩充。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4个问题•前3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又提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生探究打下基础。】二、组织自主探究1.引发学生探究计算方法(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怎样计算24X1步尝试写出口己的方法。(2)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参加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理解。将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请学生展示在黑板上。①24X124824288⑥24X1248240288②24X2=48240X10=240240+48=^88③24X2X6=288④24X3X4=288⑤12X3X8=288⑦24X124~~—2472\n24X124~~824244~~82辨析正误,分析错因学生板演后,请大家判断对错,估计许多学生会指出黑板上竖式的错谋,并且有的学生能简单的说明错因,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如何进行计算,辨明错误的原因,配合学生口述的计算过程教师利用课件进行相应的演示。(突出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乘积的书写位置。第二部分乘积末尾0省略的问题等)a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明确算理。24X124~~8~242~~8~~8①②24X2=48240X10=2402404-48=288让学生观察算法①和算法②,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口算24X2=48就是竖式中的第一步;24X10=240就是竖式中的第二步,48+240=288就是竖式屮的第三步计算,即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4小结计算方法,渗透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展示以下计算方法:24X12-5~~8-242~8~8②24X2=48240X10=^402404-48=288③24X2X6=288④24X3X4=^88⑤12X3X8=^88以上的算式计算结果都正确。只是计算的方法不同,有的用竖式计算,有的用口算解决,有的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它们都把新知识转化成己经学过的知识來解决。但有的方法并不简便,也需要借助竖式计算。我们也会碰到例如19X23这样的算式,用拆数的方法计算比较困难。用竖式计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来计算后再通过观察比较,结合自己计算,体会到列竖式计算的通用性,从而自觉地进行算法的优化。在比较的过程屮,突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三、分层专项练习。L填一填,算一算。①②□□□2X41③39X11=2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价值⑴课件呈现我校第一任校长刘宝慈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画面,提供信息平均每行41个字,共21行。求这篇文章冇多少个字?⑵出示当年的学生成绩单,它采用的是5分制.全班共54名同学,每人记录11个成绩。请学生计算这张成绩单上共记录了多少成绩?\n3.拓展训练①根据统计共有783名校友参加庆典。在校友方阵中毎行摆放23把椅子,共摆了32行,解答这样布置会场能坐的下吗?学生可以佔算也可以进行笔算得出准确人数。②出示一张操场全景照片,先观察学生方阵的椅子摆放情况,引发想象,凭借观察来感悟学生的总人数有多少?第二部分说课设计《图形的旋转》说课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图形的旋转》是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朵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小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钊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ffo2借助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判断和推理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3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场搖灵活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而“设计”又必须在充分理解旋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牛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牛体验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二、教法学法(-)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小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四,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屮,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n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彖,建立概念,以动促思。(-)说教法: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來的变换美。在教学中我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来了解旋转的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探究合作为主线教学方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力卡片,小卷。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而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俄罗斯方块”为切入点来导入新课。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伤〈准备怎么操作?生:把黄色的图形顺吋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o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屮,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生活屮,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举例: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钊表、车轮……(课件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珂门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为突破木课的难点奠定基础。设计意图:以“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入新课,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线段旋转课件出示:钟表。(1)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他不仅耍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耍的是耍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据此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钟表,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组长演示钟表指针运动情况让组内同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指针绕哪个点进行旋转、旋转的方向怎样(顺时针、逆时针)、指针的长度和旋转的角度,几个方血把握线段旋转变换的特征。(2)让学生自主回答以下问题。a指针从“\T绕点时针旋转()度到“1”。b指针从“1”绕点QW页吋针旋转60度到()。c指针从“3'绕点QW页吋针旋转()度到“肌d指针从“&绕点QM贝时针旋转()度到“12'。(3)总结:耍清楚表达旋转就要把握三个耍素:是绕哪个点进行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设计意图:以播钟表活动为破口,引导学生在操作屮感悟线段旋转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在不断的碰撞和探究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伸。]第三个教学环节:巧用课件,实彼难点(D我在课件中出示两个风车,其中一个为样木不动,另一个设计为可口动旋转的风车,让学生操作演示,(说明问皿PowerPoint等一些基本软/冲都有自rfl旋转的功能。)(2)集体交流吋,可引导学生从图形、线段、点的角度观察风车,把图形的旋转化归为线段的旋转,再化归为点的旋转。具体到观察每个小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变化,每条边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长度有没有变化。(3)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得岀结论:每个小三角形的丿孩状、大小没有变化,每条边的长度没有变化,对应点与原点0连线组成的角没有变化,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长度也没有变化;变\n化的只是每个小三角形的位置。从而使学生对旋转变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设计意图:操作探究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从事数学学习的策略这样以风车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学会旋转为目的,逐步动态生成我的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第四个教学环节: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同样的四个磁力卡片,运用旋传变换为新的图形。(目的是节省时间,易操作,并为画一I田i的活动做准备。)(2)教材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活动,借助学牛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吋针方向旋转90。学生可能会:①找出三角形M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②也有可能先画一条线再线对应点。③也可能借助方格纸、三角板等,来确定顶点的对应点的位置。④利用己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画图。无论学生用明附方法,只要能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都是可以的。总结画图步骤:A判断旋转方向和旋转中心。B把图形的旋转化归为线段的旋转、线段的旋转化归为点的旋转。G将关键点的对应点用线连接。(3)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岀的美生活屮,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出示:生活屮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变换和平移、轴对称变换一样,在我们生活屮应用非常广泛。看看认识这些地方吗?课件出示: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图标,说说它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4)开放性作业: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可以厕图,也可以用屯脑做图,为2008奥运会设计门票图案。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统一模式的作业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学习,据此我设计了这个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数和倍数》说课一、教材分析(_)地位作用:《因数和倍数》是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因数和倍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冇着彳艮多不同,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冇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主建构。新教材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口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英屮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数论是一个\n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这部分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L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依据乘法算式自主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培养学生思维的冇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的含义。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总结出找一个数的所冇因数的方法。二、教法学法(一)说学情:我们都知道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彖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由于在前段的学习屮,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牛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喲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索材,乂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止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说麹去: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己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利用学生对乘、除法运算及其相互关系的已有认识,学会灵活的思考,在新旧知识Z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三)说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正方形卡片,小卷三、教学过程木课的教学设计我并未遵循课木上的教学流程,而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HrTo第一个环节:谈话交流,引入新课人与人Z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伤〈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利咲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Z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第二个环节:操作探究,构建意义。L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來?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①②③a□□□□□□□□□□□□□□□□□□□□□□□□板书:12X1=126X2=424X3=12以6XH2为例讲解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说出:a4和12冇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还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设计意图: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丿力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口主建构,学生获\n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的tel倍意识,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I大I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芋础,并且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师岀示:0X30X1004-3(H-10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o和田可数相乘,都等于a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ao不能作为除数。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描a概念辨析:在2X=12屮,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屮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111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11咯部分名称11啲“因数”。第三个环节:探究方法,深化运用。1教学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提出问题“18可以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概念来求18的因数。在这里,每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就可以求出18的一对因数,只要学生冇序地写出两个数的乘积是18的所有乘法算式,就可以把因数找全。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图表示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形式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使学生初步休会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用除法思考,固定被除数18改变除数,看除得的商是不是整数,如果是,则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方法也是应该鼓励的。等学生把18的所有因数都写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到每个数的最小因数是L而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它的I大I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设计意图:学生对有序和无芋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小感馬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交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T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捉升的过程。]第二个环节:巩固练习,加深理解。L下面每•组数屮,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出。(D48是6的倍数。(2)在1貯4=3••…1中,13是4的倍数。(3)因为3X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3书上第2题,让学生分别找出36和60的因数,在学牛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一下有哪些数是这两个数共同的因数,这些共同因数屮最大的是什么,为后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做准备。小结: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在说倍数(或I大I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I大I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在练习巩固运用小,游戏思维。每个知识点后面的练习像是师生间的一场思维游戏。习题设计的巧妙性与开放性,所蕴含思维的丰富性与挑战性,均为学生的探索与发展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练习屮,学生辨析与说理、归纳与演绎,感受着数学的奥妙。《数字编码》说课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数字与编码》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教材111页一一114页。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生活屮的数”屮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H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为今后进一步会用编码思想解决牛活中的实际问题打卜•基础。\n(-)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了解数字代表的不同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2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來的便利,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睛感。3让学生在搜索信息、运用编码的过程屮,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更好地来探索数学知识。(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编码的知识,体会编码的特点,学会编码基木方法。2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二㈱去学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木课是使让学生知道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來编码。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也是多元的,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不同编码资料,了解各种数字编码含义及英编排方法。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通过学牛的动手实践进一步来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屮的应用。在教学屮我注重知训呂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了解编码的特点,利用直观教只、多媒体课件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探究合作为主线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IW境,观鯛码课件;I际:5个身份号是小红一家的人,你们能根据所给身份号连线找至IJ这是谁的身份证号吗?(找出小红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份证。)120101196905181369小红120104199605241365爸爸120106194510235327爷爷120106194301054568妈妈12010419690912153X奶奶对丁编码的知识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I的,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用连线的形式帮小红的一家人找到白己的身份号。教师板书:12010419690912153X出生FI期码性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根据第F44位上的数字表示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第17位是性别来推测出是谁的身份证号。rti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惰境来引入,说明数不仅可以用來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來编码。同学们还知道其它编码是什么含义吗?听取学生的意见,老师把握以下内容,学生说对了于以肯定,如果有误以同学之间补充为主,学生们说不出的老师补充。[18位数字组成;前附是行政区划代码,114位是岀生H期代码,]A17位是顺序码,18位是效验码。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岀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Z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Q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而19位的号码违反了国家标准,并月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也不承认19位的身份证号码。X是罗马数字的10用殊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身份证符合国家标准。]第二个教学环节:小小调查员在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与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查找、收集、整理、描述信息,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含义,矢U道了生活中有许多运用数字编码的例了,数字编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编码有许多学问,用到许多数学知识。老师可以止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编码的信息,课上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这次“小小调查员”大比拼活动,交流你所收集到的有关编码的知识。如I:1、由瞰编码:123000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表示邮区,前四位表示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所。2电话号码:02282980418—般由二部分组•成。前而022是城市的区号,)\na还可以是(门牌、公交站牌、电器的型号、条形码、运动员号、车牌号等)。这-•环节的设计口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在某种编码屮的数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而是让学生体会编码在生活||啲广泛应用,并建立编码的思想,并为下一涉用运编码解决牛活屮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第三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实践编码。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耍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丿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弓I导。运用编码,设计学号:根据我校有四个校区:水上小学红旗南路校区、温泉校区,天塔校区,仁爱校区,为新一^级的学生编学号的实际问题弓I导学牛运用编码思想为新生编学号。想一想编学号包括哪几部分?“校区、入学年份、性别、学号”以上内容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的只要符合实际的设想都是可以的。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屮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白信心。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第四个教学环节:联系实际拓展思维课件出示:请你当个小侦探创设情境,某小区被盗,小偷丢失了一张破损的身份证:23010719771016^76小偷打过一个电话:010-6513^66被盗主户是筋2单元402你能帮助警察叔叔破案吗?这一练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运用编码的好处。这样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耍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弓I导。《长方忖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_、研究粉才:1、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地位作用;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将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其它立休图形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等活动建立表面积概念,在实践探究小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2运用推导出的公式解决牛活屮的一些实际问题。a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充满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门主推导出长方体和止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n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应变地解决生活屮的实际问题。四、教只准备:礼品盒、长方体和止方体的实物五、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t青境,呈现问题。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张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个小礼物,谁能最先算出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礼物磁给他。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而广的学生上来就能说出方法的,礼物就送给他,并激励其他同学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另一种可能是学生说不出,今天我们就共同來研究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创设问题IW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实际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情境中。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究,自主发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L让学生动于操作,拿出实物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此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想一想:通过这二个条件你能求出什么?学生自己测量手中实物的长、宽、高。小组合作:根据测量出的数据,在小组中讨论说出自己可以得岀哪个面的面积。这个坏节要人胆放手,不惜时间,不要怕学生出错,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就允许在向未知的领域挑战的过程屮犯错,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屮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在探究的过程11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成果展示:引导学生说出通过自己的测量计算你自己能算出哪个面的面积。长X宽吕1面或下面的面积长X咼满面或后面的面积觅X高咗面或右血的面积为以后解决少面的应用题打下基础。由于学具的不同结果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应重在计算方法的沟通,不必强调计算的结果。3就此归纳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氏方体的表面积。这样动态的牛成教学口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4你们能想办法算出长方体的表而积吗?可能是每个面血积相加,也可能上而x2还||J能(上面面曲面)X2>导学生注意比较优中选优,教师要对每种方法给以肯定,不要说哪种方法好或不好,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屮自己发现,并选取自己理解和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5弓|导学生独“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用棱长X棱长算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能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了前面t方休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得出计算胡去。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提高。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1基木练习2实践应用(只列式)3拓展提高(回家帮妈妈设计一个对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巩固。练习是数学教学111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桥梁,也是教师考查学生目标达成度的\n电视罩,写出你的设计方案,计算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手段。《认识长方体》说课_、教材分析(-)地位作用:《认识长方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笫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休图形,已经能识别出艮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休图形,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周g和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木课的学习又是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并为以后进-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了慕础。(-)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让学生经历探究长主体特征的全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想彖等活动,能识别长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3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不同摆放位置,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二、教学方法(-)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至U抽彖、由简单到复杂。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彖的知识变成了学牛自清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牛头脑屮形成衣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二)说教法: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然后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搭一搭,数一数,量一量來具体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再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泥小团,小棒做长方体框架。以此来突破难点,在实际操作小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屮我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佑探究合作为主线教学方法。(三)说教学手段:教学用具:长方体、止方体的实物、框架、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从牛活屮切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越高。所以我用课件出示:WL彻长城用的方砖、长方体的楼房、礼品盒、冰箱等实物。让学生从图中找出长方体或止方体的物品,并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图形,说明这些物体的丿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屮还冇哪些物体的丿孩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旨在冋顾旧知,帮助学生在记忆中提取有价值的和关信息,使学牛对氏、正方体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认识。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二)操作探究,在交流中感悟。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L学生自己是自己发现。对丁•面、棱、顶点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坏节。摸一摸,从口袋里摸出长方体的物品。请同学们说一说摸的感觉或是成功摸出方体的经验。\n就此引岀描述性的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含义。师:冈忖同学们从长主体的面、棱、顶点来找感觉,所以一摸就成功了,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來一起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个摸物品的游戏,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描述感知长方体,既为下面深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又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面的特征师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丿1|游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而而积相等。笫_歩・城长方体-个BrtW除4^上it后左右樺亂猜一猜:出示一个用布包裹的特殊长方体,只露岀一个正方形的面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立体图形,当学生众说纷纭的时•候老师再慢慢把t方休从包裹里拿出来。弓I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设计意图: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冇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來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验证学生们的观察结果,直观快捷,加深学生对面的特征的理解。](2)棱的特征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H己去发现。制作长方体框架:准备橡皮泥小团,小棒若丁。以小组为单位做长方体框架。小组展示,学生们可以会拼出一般的长方体和特殊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教学屮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冇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捉岀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儿条棱的长度?”学牛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牛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设计意图: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人脑功能的开发。这一操做活动既使学生探究发现了长方体棱的特征,也为数顶点和学习长方体的长、宽、高设下伏笔。](3)顶点的特征老师借助学生刚才制作的框架,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捉问:长方体冇几个顶点?有了刚才的操作活动,学生很容易冋答,<方体有8个顶点。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学牛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丿IIK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刖帀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IW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运用课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在不断理解和碰撞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4)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儿条,它们的长度怎样?由于有三组互和平行的棱,每组棱的氏度相等,所以可以取和交于…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氏、宽、高。说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氏、宽、高决定的,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知\n道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讣学生把长方体横放、\n竖放、再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惰况,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做氏、宽、高,乂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长、宽、高的概念以后。(5)长方体的平面图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氏方体的画法从美术课静物另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实物小抽彖出图形,突破难点。(三)练习拓展,在应用中提升。L涂色练色:教师既耍用好教材又要用活教材。用彩色笔按耍求涂色。我设计为交互响应的课件,单击鼠标找出指定的面,当单击某个面时就会涂上颜色并会显示是否正确。这样可提高课堂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2判断练色:三组小棒,看看哪组小棒可以做成方体的框架。(D长方体的6个面都不口J能有正方形。()(2)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写出卜•面形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名称。补充说明: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屮,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冃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制作长方体框架是我这节个的一个亮点冇着一右三鸟的作用,第一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第二长方体的顶点,笫三是艮方体的长、宽、高。这一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乂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部分文灵动的课堂徐长青《重复一集合思想》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的、灵动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学生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决定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也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在考验并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徐长青老师的教学艺术令我折服,他讲的《重复一一集合思想》一课,设计巧妙我总是在远远的感受,细细的回味,的确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与英在这股清泉的最下游,坐以赏景,到不如逆流而上,去寻其源头活水,领略其最初的姿态与灵动。创设情境,渗透思想。理发师的休I惑?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很纳\n闷?????师:一共进來儿个人?4个人,为什么只有3个人?生:他们是父子爷的关系。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于指表示的方法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明C1了:噢!原来是父亲既是儿子的父亲又是爷爷的儿子的双重身份,为下面新课的展开作好铺垫。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彖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游戏“抢椅子",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J舌动。先两个人两把椅子玩儿,没冇竞争,需要再来一个人,叫来5个同学利用“剪刀、石头、布”确定一名参加游戏的同学,然后由这名同学与原来的两名同学一起玩儿游戏,游戏结束,出问题了。一共有8名同学参加了两个游戏,(“剪刀、石头、布”5个人玩儿的;“抢椅了”3个人玩儿的)8位同学起立,怎么还少-彳立?跟弋同学们争论,徐老师却向大家耸耸肩,摇摇头,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听课的老师们也快按捺不住了,正在这时,从下面站起一个男生,几步跑上讲台,一于抓住一个呼拉圈,将两组同学渐渐拉近,而后,他将那个做过两个游戏的孩了用呼拉圈重叠套住。难题迎刃而解了,此时,场卜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听课的老师忍不住鼓掌。是的,太精彩了,为老师充满激情的连珠炮似的追问和丰富的充满感染力力的肢体语言,更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精彩表现喝彩!重复集合思想等等数学思想的教学曾经令多少老师头痛,可是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它们却变得这么生动形象苴观乂充满游戏的乐趣和吸引力!师:看看这两个圈是怎么摆的?生:交叉在一起。师:特殊的同学在哪?生:在交叉的圈里。师:把这个圈留在黑板上,呼拉圈就变成了数学圈。徐老师的问题步步为营,孩子们的思路也是紧随其后,在整个课堂中,徐老师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变成了动态的探索对彖。徐老师通过“讲故事一一做游戏一一套呼拉圈一一引出概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利用使人意想不到的“呼拉圈”把集合圈解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灵动源于学生的真知灼见灵动源于学生的人胆质疑灵动源于学生的独特思考灵动源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倾听着特级教师的精品课,使我更真切地领悟到交流、点拨、引导、升华、灵动……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深深震撼。创造生动局面,培养学习兴趣生动教育的主弦律是创造生动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兴趣是学生开启智慧源泉源的金钥匙。孑L子曾说过:“知Z者,不如好之者,好Z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对兴趣一词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他们掌握科学知识,未來从事某项职业的必要条件。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生动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都冇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就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浅述。一、多种感官参与,引起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小,当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时,更能弓I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喜欢听音乐、看幻灯、做游戏。因此,我在教学屮充分运用电教手段,\n将音乐、投影、趣味游戏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扎诺夫指出「'让大脑在每分钟60拍的古典咅乐中放松,然后再集中精力,能使人脑静静地想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做好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利用音乐配合教学,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例如,教学百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讲淸计算法则后,可用歌曲巩固法则。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一般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用《新年好》的歌曲填进位加法的词。进伽法歌进位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这样用I口曲填词,弓I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记住了法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牛所学的知识。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旬止盛的求知欲,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兴趣是弓I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它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运用生动教育的方法,仓ij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要籌生多动脑,勤思考必须使学牛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一节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乘法,我设计了一个“美猴王献鲜桃”的故事,并结合故事出示投影片「一天王母娘娘过生日,孙悟空从花果山摘了许多鲜桃,给她祝寿。”2写作:22+2一:盘桃子表示3个22+2+2四盘桃了表示4个2,2+2+2+2桃了的盘数越多,加法算式就越长,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从而引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欲舉,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日益创新不断改革,挖掘教材的因在联系,仓U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注重实际操作,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而实际操作又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初级水平,对于他们來说,直观形彖的东西更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摸一摸各种图形的购犬,量一量事物的长短,拼一拼图形。让学生动手动脑寻求知识的真谛。如:用一条直线等分长方形冇几种分法,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看谁想岀的方法多。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尝试。通过教师的启示,引导学生前4种方法彳艮容易想出,思维独特的学生还能想出按角对折的方法。然后教师把画有几种分法的投影片依次投在银幕上,使之一个•个重叠起来,这吋多数学生找出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哪条折痕都相交在长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上。从而得出一个结论:通过长方形对角线交点所画出的直线,都口J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所以分法相当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來源于实践,乂指导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能让学牛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小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做一个高分高能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钻教材,研究教法,用实例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明数学道理。\n四、优化课堂练习,巩固学习兴趣。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漫的,因此新学的知识及时复习是卄常重要的。屮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乌中斯基曾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是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这也说明及时复习的重要性。要想获得最佳的巩固效果,就必须优化课堂练习,巩固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象对口今、找朋友、摘苹果、孑L雀开平,夺红旗等等一系列的数学游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巩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小数性质课,练习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巩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概念我设计了如卜练习(D基木练习(2)给小马虎判作业(3)哪些“(T可以去掉,把那个格涂上颜色3开火车哪组算得又对又快通过练习(3)涂色后岀现一条小燕鱼。突出了一个数中间的Q小数前而的0整数末尾的Q都不能去掉,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同,技能要通过练习常握。这就要我们楕讲精练、形式多样、妙趣横生的设计练习。只是变一变形式,目的仍是巩固知识。五、适当的学习竞赛,发展学习兴趣。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増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有很人提高。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的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有益的。为了保证竞赛的适度性,应注意竞赛的要求必须具休、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屮我经常给学生设置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如口算强答谁算出答案就可以脱口而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爬山比赛,讲题比赛等等。定期开展数学竞赛,培养数学特长生。竞争和好胜这种心理在小学生身上表现较为强烈,充分的利用这特点,适当的开展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总Z,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比那些不愿学习而勉强学的学生更积极,更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的教学密切相关。托而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耍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教冇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以上是我个人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浅见,请各位提岀宝贵意见。内容提要:这次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人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耍从根本上改变宁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教学的最终H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Z以渔”。在教学屮,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私L右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冇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弓I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感受从事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技能与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口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屮,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V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自主学习则相反,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习惯采用各种方式传授知识,以求得最佳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n到自主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一、创没情境,激发口主学习的兴趣教冇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氧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晴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育渤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鳞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后。我先出示一个铁圈,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牛发现把铁圈剪断拉直就可测量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量手屮圆形硕纸板的周长,学生想出很多方法都能求出这个圆的周长。接着我用一根绳的一端系上一个小球,用手拿着另一端旋转发现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鬪形,你能求出小球旋转一周的周长吗?学生顿吋陷入深思,有的学生就说是不是求圆的面积也有公式呢?教师启发说,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也会发现这个规律。兴趣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数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只冇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屮,才可能碰撞岀思维的火花,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二、动手操作,感知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同让学生置身于i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在开展自主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口J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口ci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O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棱长是]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并让学牛用自己身边接近1立方厘米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举例:手指尖、为濂将牌用的骰子、橡皮等接近[立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分小组量一量棱长是]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也是让学牛用口己身边接近1立方分米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举例:粉笔盒、教室前面的咅箱等。最后讣8个学生一组用手中的米尺组成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米。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亲自感受[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11更加清晰。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丁•具体形象思维向抽彖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彖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牛对概念的理解。三、发现过程,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地其口主性,仓U造力被扼杀地荡然无存,只有重视学生的学\n习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耍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例如在讲“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的推导匕指导学生探究法则是如何推导出來的我是这样做的。出示例题: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是一道被除数的分了能被除数整7的题目。(电脑显示)先借助直观图使学生理解,把色米平均分成2段,用除法计算列式:--277结果是多少?学生答丄米,让学生讨论这个。米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可能回答:A看图得来的。77B把6个丄米平均分成2份,得3(6-2)个丄米。联系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色米777平均分成2段,也就是求@米的+,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长72-xl=2米。先不说哪种方法更好,再出示两道题“把一张大饼的§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7279多少块?”同时借助直观图演示,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总结出一条法则,能够解决分数除以整数的题。因为前二道题都是被除数的分了能被除数整的题目,学生有可能说出“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做分子,分母不变。”这时老师再出示第四题“把@7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得不到整数商怎么办?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牛体会到不可能所有的题都也图来计算结果。而且遇至U被除数的分/不能被除数整的题目第二种方法也不具冇普遍性,那么第三种方法具冇普遍性。再观察第三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发现除以一个整数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参与意识,加强过程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农明,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学生不仅爱探究,而且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屮,“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其口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卩q、深化运用,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是,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口j能作出合乎条件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学习屮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是将激励传化为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我设计了“将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地的一半设计为绿地。请你设计草图。”这样一道-题多解的题。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开动脑筋,能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从而开发了口主学习的潜能。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口主学习意识是十分必耍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渴望成功,从而使内心体验到快乐,更努力地争取成功,怎样讣全体学生都体验至IJ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呢?在课堂上,我总是采用课内分小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轮流当小组长,使人人都有农现自己的机会。课内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自主学习虽然从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花费得多些,也许因此使练习地数量减少,但实践证明,\n学生真正弄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有价值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我们的教材降低了难度,口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数学文化润泽我们的数学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渗透,更需耍我们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文化的数学正以学生乐于认同的方式被传播着。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屮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牛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冃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一旦数7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数学知识,数学具冇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数学文化浸入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止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一、阅读数学故事,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牛对数学的文化底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教师引导学牛利用课余吋间从课外读物、网络等方式搜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适时的向学生进行介绍。例如:在讲《圆的周长》一课,圆的周长与其直径长Z比称为圆周率。可以运用课件,以小短片的形式,配以文字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兀來表示。我国对兀值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在公元前100多年的《周髀算经》里,有“周三径…”的记载,也就是说兀m东汉时,张衡认为n=316三国时;刘徽算岀兀=314后来乂算出兀=3141&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祖冲之就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为了把这个数值计算得更加准确,研读了大量数学书,坚持不懈地、认真仔细地进行演算,终于算出岡周率介T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直到1000多年后的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是如何在1500多年前算出这样精确的结果的呢?要知道当吋还没冇现代化的计算工具,都是用筹码进行计算的。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遍又一遍地挪动筹码,直到夜深。他在地上划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大I员I,采用刘徽的“割I员I术”,从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的多边形。科学就是这样,是心血汗水的结品。祖冲Z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兀在31415926与31415927/间。祖冲Z这种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弄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现在人们利用计算机已经算出小数点后510亿位多,这是何等惊人的数!n=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o看了这些之后,在没有任何实际价值\n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驱便人们一次次完成着圆周率小数点位数的超越?学生能想到是圆周率本身所具有的神奇魔力,是人类对数的好奇心,是人类对智力极限的挑战。这样的教学与我们传统的教法相比之下,让学生明明白片知道圆周率历史,显然更有意义和价值。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许多数学家,如爱I大I斯坦和牛顿一样并不早慧,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整个学习期间也无“神童”的表现,甚至在教师眼里显得平庸迟钝,扶至被人误为傻瓜,但他们没有丧失信心,后终成一•代大家的故事后,他们更是激动不已,对学习开始感兴趣,平时愿意和这些科学家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奋斗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原来是女眦的丰富和神奇,不仅增进了仙门学习数学的信心,更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一种神化的科学。当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时,也揭开了数学文化神秘的面纱。翻开古今数学发展史,我们将会发现: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牛发展的过程屮,只冇讣学生参与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意识的重新建构与反思,才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二、翻阅数学资料,体会数学发明的进程。数学符号是数学文献屮用以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的记号。它们不仅随着数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口也随着数学的发展不断完善。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系统地运用数学符号,可以简明地表达思想,从而简化数学运算或推理过程,加快数学思维的交流。数学思维离不开符号的形式,这样可人人地简化和加速思维的过程。其实,每一个符号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讣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在奇妙的数学王国屮,那千姿百态的数学符号令不少人痴迷、兴奋,然而你是否知道,每一个数学符号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平号的仓愷者是15世纪徳国数学家魏徳美,他在一条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一”号的创造者也是这位数学家,他从加号中减去一竖,表示减少。乘号曾经用过十儿种,现在通用两种。一种是“X”,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种是“•”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X”像拉丁字母“乂,加以反对,而赞成用“•”,他自己还提出用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屮去了。到了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X”作为乘号。他认为“X”是“平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一个个数学符号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1+1毛只冇在十进制才冇意义,离开了十进制就是另外一种符号系统。300年前徳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次发明了二进制,仅仅用a]两个数字就完全可以进行与「进制的对等运算。只是由于它的长度太长、太麻烦,缺乏应用价值,只被人们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可是谁能想到,250年以后,也就是距今50多年前,二进制成了计算机的语言基础,成了方兴未艾的数字化的基础。二进制将怎样改变人类的面貌,恐怕莱布尼次也没有想到。一切事物都在发展之中,一切知识都在发展之中,一切科学都在发展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给知识的发展留有余地。这样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数学阅读,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学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每个概念、法则和方法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汗水和智慧。情感的升华使学生眼屮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变得冇血冇肉,变得神圣而崇高,冇的学生由衷地发出数学神奇,数学伟大,数学英乐无穷的感叹。三、探访数学名题,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数学问题解决"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_•个人貝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会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古代趣事,顺于拈來,既冇味道,又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把广阔的数学世界中捕捉到的有趣史料\n和故事弓I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心境屮去欣赏古代名题。“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名题大约在1500年前,《孙了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Wii-:转化法I砍足法首先可以引用古代孙子的解法作为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孙子捉岀了大胆的设想。他假设砍去每只鸡、毎只兔一半的脚,贝悔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毎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o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94?2=47①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②®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L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Z差,就是兔了的只数,即:47冃2(只);鸡的数量就是:35-1^3(只)。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匕这种思维方法叫转化法。把脚数转化为头数来解决问题。转化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Z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2玻利刪舞法美国杰出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对这种解法创设了教学情景:意外地看见笼中的禽畜正在作一种古怪的姿式,每一只鸡都用一条腿站着,而每一只兔子都用其(两条)后腿站着脚瞬,在这个不寻常的情况下,只用了半数的腿,即47条腿。在47这个数口屮,鸡的头只计算了一次,而兔子的头则计算了两次,从47这个数减去所有头数35就剩下兔子的头数了。当然,鸡的只数可立刻求岀。“砍足法”和“玻利亚跳舞法”解题思路一样,是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的奇思妙想,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策略。W-:假设法1假设全为鸡假如此时有人大喊口令:“兔了立止”此时兔了许恻把两只而脚抬起,两只后脚着地,呈立止姿态,此时鸡兔都是两只脚着地。在地上脚的总数为35XH0只(只),而原來共有94只脚,少了910=24(只),为什么会少呢?因为兔子们没把它们的2只前脚着地,所以兔子的只数是2唇2=12(只),则鸡是35-42=23(只)。2假设全为兔张景中院上独貝•匠心,他从学生的常识出发,口然地引出了解答。先问:“兔有四只脚,为什么鸡只有两只脚”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经过思考,学生会找到理由:“不是不公平,鸡还有两只翅膀呢!”问:“如果翅膀也算脚,总共该有多少只脚?”这容易冋答:35X4140140只脚。“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只有94只脚,可见有多少翅膀呢?140-94=4646只翅膀!”多的是鸡的46只翅膀。于是学生兴奋地喊出来:“23只鸡!”这种解法,每个学生都能立即理解,即使不再复习,半年后他们仍能回忆起来。同时•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冇的知识去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有利于学习。方程法我们还可以列方程来解鸡兔的只数。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种方法很易于理解,鸡的脚数+兔的脚数=94设鸡为x只,兔就是(35-x)Mo解:谢鸟冇x只,则兔有(3“只,根据题意得:2x{4(35-^)=94\n口335-13=12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还有很多种湛法,解法杀渝各有干k鸡兔同笼问题展现了数学的方法的多样,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我想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不管我们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它就会以别人难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长起来,而且,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充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方法。只冇我们教数淫的人首先被数学的魅力所感染,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我们要在努力提高学牛数学素养方面做文章,力图使用孩子们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科学巧妙地解决问题。数学名题是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屮形成的,对数学发展、数学应用和数学教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数学名题的介绍,有利于学牛了解数学的发展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益于开阔数学的视野。通过对数学历史名题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从而提高门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四、展现数学魅力,领略数学美的风彩。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问题,浩如烟海,求解时很难找到一定的格式。有时,在“美的号召”下,凭借美的感受,领悟问题显露的美,并以此为思维向导,另辟蹊径,常可获得别开生面的妙解。并不是只有高深的数学领域,才能体味到数学的美,只有数学家才育猶求数学美。小学数学是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也能领略和追求至擞学中的美。正像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名言所说的那样,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只耍我们稍加深入的挖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美的巫要特征:简洁与灵巧,对称与和谐,想象的丰富,逻辑的严谨等等无一不蕴于小学数学之屮。简洁性是美的特征,简洁是数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小学数学中简洁灵巧的美到处可见。通行世界的阿拉们数学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也貝有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是全世界儿童都能认识的。它的妙处述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记出无限多的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成为上口成诵的“九九”歌诀,语言的精炼,形式的整齐,增一字嫌多,而减一字则感不足。对称与和谐都是形式美的重耍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圆满、匀称、协调、平衡的美感。在小学数学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几何图形屮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对称美的H观而浅显的例子。例如,加法交换律具有对称美,叶如b是简单的对称美。正是这种对称美,揭示了加法的可交换性,从而归纳出重要的运算律一一加法交换律。回文数有许多如:2002w是一个冋文数,下一个回文数就要等到2112年,整数乘法中最有趣的一个冋文数就是:IXin11X11=121,111X111=12321o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巧算出: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学生对于冋文数这一#殊结果,大都觉得非常惊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叹数的对称美。只要一提起在孩子们中间传为佳话的高斯求和问题:1-^m--・-WW&H00=a+100)+&W9)H——+(5(H51)=101X50=5050更是令人为这构思的巧妙和方法的简捷而拍案叫绝,顿时感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这种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一切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略到数学的魅力。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牛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T•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地挖掘,将一些数学形式背后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牛从4憾受数学的博大精深,从屮体验那种曲径通幽的浪漫。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并逐步养成了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喷。\n五、联系科学知识,揭示数学内在的奥妙。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口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牛对所学知识常常发牛疑问或感到惊奇,对数学吋吋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学中,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简洁地描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精确的工具。数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虽经形式化改造,但它0撚源于自然科学。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知识的发生发展不仅包含了其本身的发生发展述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教学《年、月、日》一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冇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们找到了冇许多有趣的故事,通过课外书籍、网站查找到年、刀、日的资料,也产生也很多疑问。时间是怎么产生的?大月小月是怎样化分的?为什么会有闰年?……我与学生共同学习,让我体验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时间是怎么产生的?万物皆冇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水滴石穿,斗转星移,但是如何描述它呢,于是占人引进了时间”,从年月□,还有星期,直到小时分秒,时间的來由门然是源远流长。从认识和测量时间的发展历史看,人类在长期“口出而作,口落而息”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口”的概念;在观察月缺月圆的过程屮认识“月”;当人类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后,通过望远镜观测地球口转及星星的位置,得出了天文时间。一年,就是姬求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2422H,也就是365R5小时48分46秒,这叫何归年”。丿加去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冋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犬数。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为什么4年中出现-个闰年?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周的吋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这样每4年就要多出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二月份。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R,也就是29R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一H,就是地球本身自转•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关于阳历大月与小月的来丿加据说,公元前四十六年,罗马皇帝恺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每年为十二个几其中一、三、五、七、十、十二刀为大刀,每刀三十一天;其他刀份定为小月,每月三I天。但是,照这样规定,…年就不是三六五天,因此得找出一个月扣去天。当吋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死,所以人们希望二月能快点过去。于是,就把二月扣去一天。这样,二月就剩下二十九天。后來,冇一个叫奥古斯特的人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口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他为了显示口己和而一位皇帝有同样尊严,就把八月也定为大月,改为三十一天。八月多出的这一天仍然从二月份扣除这样,二月只剩下二十八天了。只是每过四年,也就是闰年,二月才是二十九天。这就是二月份天数少的来丿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应创设的最佳心理环境。数学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索,其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对人们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起着重要影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中潜在的人文因素,把人文教育惯穿于知识教学中。六、勇于实践探究,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孑L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C的耳朵去听,用自C的手去做,用自C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屮,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捉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止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生物学研究证明:人的人脑皮层内冇特定区域同人身体的冇关部位相联系,其中与人的双于有联系的特定区域占人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开发学生双手的功能,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以促进大脑潜能的挖掘。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牛动手操作:①对折成扇形,转化成厂角形。②剪成4份拼成平行四边形,都不太象。教师建\n议从两种方法中选-种继续研究。让学生发现将一个圆平均分8份,可以拼成•个近似的长方形。弓I导学生发现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教师课件出示:把圆平均分32份,64份,通过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完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折成三角形的也是折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个三角形的而积,底是一段弧,高是半径。小结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求出一个三角形,再乘份数得出圆的面积。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成长方形。都是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学生是真的在探究在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试着推导岀圆而积公式,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圆面积公式S=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屮发展的,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得到发展。教学屮,教师要防上巫结论轻过程现象的发生,要为学牛提供_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牛通过口己的探索活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通过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他彳I']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数学知识。数学真止的文化耍义在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的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到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傅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无论何时的数学的教与学,我们都可以触摸到数学文化的脉搏,因为、拥有思考,便拥有了数学的文化力量。我们意识至擞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应当是作为一•种文化來传播。让数学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身上能够冇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作为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们一生。学好数学是一种能力,享受数学是一•种体验,如果你还能将数学文化融入生活,那就是一彳中“独上高楼”的境界。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定会变得生机勃勃、光彩照人。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屮真正受到人文熏陶,产生文化共鸣,领略数学的I専大精深,把数学文化浸润到数学课堂成为新一轮数学改革的亮点。【参考文献】[1]郑毓信、王宪昌《数学文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CH5図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数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岀版社1990虔李伟.《理解数学文化特征搞好数学文化教育》中学数学教学,20050):⑷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①扈卩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②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着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国卞国华.《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新礦人民岀版社2004年3月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育人水平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冃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來实施。教师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只冇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而要真止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夕卜显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耍求教师更新观念、捉高素质、大胆探索从而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冇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捉。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止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牛观。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想做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理念,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培养\n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上予以确立,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能死守教材。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编排上意图体现仓噺精神,因此教0帀照本宣科还能应付,rti此也导致教师仓噺的惰性越来越人。即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会落后,这就要求教师要去粗取精,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特色教学方法。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当前数学教育提倡的一个重要观点一一做数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休的实践、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教学屮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培养具冇创造力的学生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想要学牛会创造,教师首先要能创造。我们原来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不够的,教师的观念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木的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牛关系。二、施教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动力。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木技能的训练、基木能力的培养的前提卜;删减了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比较繁琐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冇着广泛应用价值的新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删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钻透。在课程实施过程屮,教师要善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相互整合。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材的研究者。传统的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吋,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摸得着,看得见的问题來取代原有例题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老师快,内容丰富。多媒体具有运行速度快、储存量大、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大量地做题,既枯燥又乏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对电脑游戏的痴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己将计算器的应用弓I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能设计出好的脚木,能使用教学软件解决教学屮的垂难点。有在网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形体运动变化的规律,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朵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必须走在科学技术的前列,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丰富学生和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是研究者,意味着对自C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在教学过程屮,教师要从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研究者,才自艇应学牛成长和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宁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理念头的实践者。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要想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任务。三、教学中实践探究是教师角色转变的方法。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屮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甘标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门学科,不是要使学生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引导他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屮。在学牛的研究过程屮,教师要引导学牛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牛活屮的实际问题。以前的教学教师安排学牛操作演练、议论等活动形式,颇为热闹,实质上是“老师要我们摆,让我们做,叫我们说”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布鲁纳说过“施教Z功,贵在引导”。弓I导学生质疑、调杳、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习惯“灌输式”的教学,意识不到口己是学习的主人,缺少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女口果老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n学生一般也不敢多越雷池半步。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尝试并尊重他们的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意见,经常鼓励他们人胆地说出自C的想法、大胆发表自C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屮,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探究式教学虽然从时间上耍比老师讲花费得多些,也许因此使练习地数量减少,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弄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有价值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我们的教材降低了难度,口的在于使学牛学会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探索的方法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终身教育的普及和学习社会化的到來,学习已成为一个人适M环境的基木途径和素质。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传换自己的角色,改变灌输知识的教学摸式为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智慧的火种。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就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但可以间接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境。所冇的问题都含冇3个基本成分:第一,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也就是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第三,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数学问题,也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并且有机结合在一起。问题的条件和答案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其间存在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z—。在人类的长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师就耍在教学时以问题为载体,呈现现实的背景,在实践应用屮启发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索,真止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顾名思义是计策与谋略,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有转化法、画图法、枚举法、假设法、逆推法、统筹法等等。化难为易,转化的策略。转化的策略是指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不宜接对问题进行解决,而是对它先进行变形,把其转化为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是把新矛盾转化为旧的已解决的才盾,使新孑盾迎刃而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转化的策略,在数学教学屮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在“圆的而积”的教学中,新课开始出示一个圆,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答可能与直径、半径有关。求圆的面积可能会有什么闲难?发挥集体的智慧,用手屮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讣学生动于操作,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能会想岀很多种方法,我举一种比较独特的方法。\n对折把圆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个扇形,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才能使每•份更接近三角形,引导学生把圆平均分32份,64份,通过操作实验,课件辅助能把圆分成更多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接近-:角形。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分的份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和气数学领域中的知识博大精深,学Z不尽。小学生们所学到的只是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最基木的东西。因此学校教学,耍求学生掌握基木概念、基木定律、基木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同然重要,但更重耍的是,在小学数学屮蕴藏着各种可运用转化的策略进行解答的内容,教师应重视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的策略。二、列举,枚举的策略。所谓枚举就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在枚举的吋候耍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列举”比“枚举”通俗,易于接受,教材里采用“列举”这种表述是从有利于学习出发的。在表格里列举是形式之一,它的好处是有助于思考,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齐种答案。列举法是一个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新课标屮就选用了列举的方法,怎样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18的因数:kaaaais27的因数:Laa2718和27的公因数:1、3918和27的最人公因数:9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举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的策略,通过列举,将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集于一体,能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巧妙渗透对应思想,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列举整理是一种常用的策略。三、数形结合,画图的策略。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和结论Z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乂揭示其儿何意义,使数量关系精确的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小学数学中,一些问题比较抽象关系复杂,直接求解很棘手,但是能构造出相应的数学图形,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把丄、?、纟上个分数,涂3色表示在纸上。248丄22448删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发现M寻学生容易看出,两等分中的一份,与四等分中的两份,与八等分I啲四份,-样大。实际上都是把纸片的i半涂上颜色,所以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分数人小是相等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先从左往右看,拿丄和2比较,分子、分母同时乘上了2结果分数的大小没有改变;?244与纟可由学生比较,再从右往左看。冇了这些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8总结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分了和分母同时乘匕或者除以和同的数,为什么零要除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如果分子、分母都乘上Q则分数成为Q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Q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吋除以a数形结合是一项具体化的策略,通过百观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画图可以包括画线段图、平面图,实物图和示意图等。数形结合的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形”把一\n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來,帮助学生止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四、提出设想,假设的策略。假设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己知条件或结论做出某种假设,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处理。使所求的问题明朗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了。但要注意的是,最后一定要去掉假设的成分,得到正确答案。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笼中鸡、兔齐有多少只?1假设全为鸡。假如此时有人大喊口令「'兔子立正”此时兔子们则把两只前脚抬起,两只后脚着地,呈立止姿态,此时鸡兔都是两只脚着地。在地上脚的总数为3嗽只(只),而原來共有94只脚,少了9日代4(只),为什么会少呢?因为兔子们没把它们的2只前脚着地,所以兔子的只数是2好2=12(只),则鸡是35-12=23(只)。2假设全为兔。张景中院士独具匠心,他从学生的常识出发,自然地引出了解答。先问:“兔有四只脚,为什么鸡只有两只脚”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经过思考,学生会找到理由:“不是不公平,鸡还有两只翅膀呢!”问:“如果翅膀也算脚,总共该有多少只脚?”这容易回答:35X4=14Q140只脚。“但题屮翅膀不算脚,只冇94只脚,可见有多少翅膀呢?”“140-94=4646只翅膀!”多的是鸡的46只翅膀。于是学生兴奋地喊出来:“23只鸡!”这种解法,每个学生都能立即理解,即使不再复习,半年后仙门仍能冋也起来。同时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屮已有的知识去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有利于学习。假设法,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解答数学问题吋冇着广泛的应用。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应用题,用常规方法思考往往很难解答,然而巧用假设法却當能使隐蔽复朵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简单化,从而迅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同时,由于假设的策略不同,因而解题思路各异。五、结果出发,逆推的策略。有些题H只给出对未知数量经过某些运算而得到的最后结果,耍想求出未知量,可以从最后结果岀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往前一步一步地推算,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这种思维方法我们称作逆向思维,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经常要用到。有些应用题按顺向处理比较困难,或者会出现繁朵的运算,女口果根据题目的条件,运用逆推法去解则方便得多。在小学数学屮,有些问题的解答,就像走迷宫一样,如果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推想下去,冇吋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从所求问题出发,倒着想,回到已知条件,解起來反而比较容易,这种倒着想的思考方法,在数学的策略就叫做逆推的策略,这一类问题称为逆推问题也叫还原问题。如:“李白买酒”的问题。李白买酒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屁,喝光壶中酒此题倒着思考就容易解了:第三次遇花前壶中有酒:叶1=1(斗)第三次遇店前壶中有酒:1一2=1/2(斗)第二次遇花前壶中有酒:1/并1=1(1/2)(斗)试问李白壶中多少酒?第二次遇店前壶中有酒:1Q/2)一2=3/4(斗)第一次遇花前壶中有酒:3/44-1=1(3/4)(4)第一次遇店前壶中有酒:1(3/4)一H/8(斗)列综合式:[(14-24-1)4-24-1]4-2=7/8eR“逆推法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2—,在小学阶段形成逆向思维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弓I导学生口觉地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六、优屮选优,统筹的策略。华罗灰先牛提出的"优选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牛活中了,现在这些思想已经\n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一一运筹学。统筹的策略,是合理安排工作,合理调度的一利科学方法,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前各项工作屮尽量做到节约经费,提高效率,加强让划性,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这种策略的数学分支它是统筹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新标程中也加入了这一数学策略的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杯茶,洗开水壶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用2分钟,接水]分钟,找茶叶]分钟,沏茶]分钟,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比较三种方案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情,工序不同,所用的时间就不一样呢?第三种方案是因为同时作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再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作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这样使学牛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牛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牛感受到数学在H常生活屮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屮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能有以卜•方案:水壶一接水一烧水一洗茶杯一找茶叶一沏茶共14分②洗水壶f接水f烧水f找茶叶f沏茶共12分緞杯◎先水壶f接水f烧水f沏茶共11分湖K杯找茶叶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吋期,在这-阶段注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就肩负着培养学牛解决问题策略的重任。我想一颗数学策略的种了,不管以何种方式植入学生的心田,它就会以人们难以置信的方式存活、生长起來,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壮大!参考书目:《普通心理学》南开大学岀版社阴国恩、梁福成、白学军编著1998年1月第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郭根福陆丽萍20037《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慕菊主编20029《现在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扈小平李方张俊洪20052《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袁振国著2002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教育的实践\n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弓I入学校课堂教学屮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牛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7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又难讲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你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冃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也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以而没有学过分数,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动画“猪八戒吃月饼”。一大正是中秋节,唐僧让八戒去拿月饼。八戒望着月饼口水直流,他想我先吃一块解解馋。刚吃还没吃的时候,孙悟空来了,说:“八戒想吃刀饼吗?必须先做对我出的题。”孙悟空:(D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2)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这道题可难坏了猪八戒,过去我们学过的a猪八戒:2个1个?个[、2a者匕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育拠整数农示,比如半块月饼怎么用数字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数“分数”。学习后我们来帮助猪八戒,让他吃上月饼。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导入新课,强化听觉和视觉效果,让学生由具体形象的感受,引发参与获取数学知识的兴趣。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发现事物变化规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冇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在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造成解题时岀现错误。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彳瞬引导学牛观察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摸拟运动过程,便会事半功倍。先在屏幕上出现两个小学生的图像,然后演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再演示同时走1小时、2小时、3小时的情景,使学生看到形象的画面,便于理解运动过程,并一步一步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念义。同时走1小时就是1个速度和,同时走2小时就是2个速度和,同时走3小时就是3个速度和……从而为导出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路程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中单纯用粉笔板书,使数学课的内容更富趣味性。三、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学牛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通过刈表象材料的分割、移动、旋转,闪烁,对比等一系列的操作加工,把抽象的定理概念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解决了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降低了\n学生对抽象问题理解的坡度,有利于学生学握知识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的儿何知识,尽管是初步的,理解起來也很困难,难就难在学生的脑了里没有图形,史无图形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图形课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貞观地接受知识,力口深记忆,使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并口重难点也随之突破。如在讲平行四边形而积的计算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使学生明确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把底和高用不同颜色表示,利用计算机演示,平行四边形“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Z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教学软件的设计帮助学牛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吋也突破了难点。这样由抽象到具体,由难变易,注重传授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深奥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四、运用多媒体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想法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屈于创新意识的表现。运用多媒体设计课堂练习,述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计算下图的面积,你能想出儿种方法?我在Authoiwre里运用交互图标设计了7种方法,每种方法对应一个按钮,学生想出-种方法我就按相应的钮,显示分割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屮,教师耍弓I导学生灵活、变通地掌握知识,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学牛系统地掌握知识,使他们见多识T,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牛的创造能力。总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只靠单向的语言传递,利用传统的说教和板书,肯定不如多媒体教育的局面牛动,因为多媒体教丫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许多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皖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内容摘要: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各教学环节等基本因素构成的,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概念的传授和学握、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道徳品质的养成和世界观的\n形融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准Z—是看效果,即学习者在提出的教学任务Z后,于该时期内,是否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标准之二是看效率,即吋间的消耗。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从以上两方面來衡量,在教学实践中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又花费较少的时间,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畑词:信息际、优化、教学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弓I入学校课堂教学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乂难讲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牛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斥、及吋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口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九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耍因素,它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动间于一体,生动形彖,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而,具冇英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分数,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动I田i“猪八戒吃月饼”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天正好是中秋节,唐僧让猪八戒去拿月饼。猪八戒望着月饼口水直流,他想我先吃一块解解馋。冈J要吃的时候,孙悟空来了,说:“八戒想吃月饼吗?必须先做对我出的题。”(1)(2)(3)孙悟空说: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1个刀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这道题可难坏了猪八戒,过去我们学过的a猪八戒答:2个1个?个Z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半块月饼怎么用数字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数“分数”。学习后我们来帮助猪八戒,让他吃上月饼。实践表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导入新课,强化听觉和视觉效杲,让学生由具体形象的感受,引发参与获取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达到了用优化数学教学的效果。二、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发现事物变化规律。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在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优化课童教学。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造成解题时出现错误。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盲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彳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而运用信息技术摸拟运动过程,便会事半功倍。先在屏幕上出现两个小学生的图像,然后演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再演示同时走1小时、2小时、3小时的情景,使学生看到形象的也面,使于理解运动过程,并-步涉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念义。同吋走1小时就是1个速度和,同吋走2小吋就是2个速度和,同吋走3小吋就是3个速度和……从而为导岀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路程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中单纯用粉笔板书,使数学课的内容更富趣味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三、信息技术突瞬点,感知知i舵成据。\n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通过对农彖材料的分割、移动、旋转、闪烁对比等一系列的操作加工,把抽象的定理、概念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解决了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降低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理解的难度,冇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的儿何知识,尽管是初步的,理解起来也很困难,难就难在学生的脑子里没有图形,更无图形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图形课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牛直观地接受知识,加深记忆,使学牛的观察力、思维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并H重难点也随之突破。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涂卜颜色,使学生明确这是平行四边形的血积。再把底和高用不同颜色表示,利用计算机演示,平行四边形“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Z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以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以高。这个教学软件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也突破了难点。这样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V教学从抽象到具体,由难变易,注重传授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明门了深奥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练习,增强练习的交互性。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大量地做题,既枯燥乂乏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牛对电脑游戏的痴迷。学生为何对电脑游戏如此痴迷?是因为每当游戏情境闯过一关后,电脑会自动呈现是否成功,并在下一关提高游戏的难度。使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据此,我在数学练习的设计屮采用游戏程序的设计思路,运用Authon^re多媒体设计软件中交互图标來设计数学练习。例如「'等式性质”一课的练习中,当学生明确“等式的两边各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成立。”这一性质后我出示三道题:(1)君30(2)XFL5=3(3)*40XH5=304QXH.5^1=3-1.5当学生输入的结果正确时,电脑会伴随止确的音乐出现一个欢蹦舌L跳的小孩,使学生非常高兴的进入卜一题的练习。如果输入错误,电脑会伴随错误的咅乐出现一个紧锁眉头沉思的小孩,并鼓励学生重新输入。这样使抽象的数学与电脑游戏有机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有冃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述为教师提供了及时的反馈信息。总之,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以索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持Z以恒。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只靠单向的语言传递,禾I」用传统的说教和板书,肯定不如运用信息技术的局面生动。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多利感官参与认知过程,许多直观形象的形式更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必须走在科学技术的前列,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必\n参考文献:作者书刑名期名版次出版者汕版年起止页码阴国恩梁福成口学军《普通心理学》1998年1月第1版1998年1刀笫1次印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66页朱WWW2002年6月第1版2002年9月第2次印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瞬j139页单树增陈淑萍《教育理论普及读木》1996年11月第1版1996年11月第1次卬刷天津人民出版社第98页嚼104页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内容摘要: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齐教学环节等基本因素构成的,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概念的传授和掌握、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世界观的形财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准之一是看效果,即学习者在提出的教学任务之后,于该吋期内,是否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标准之二是看效率,即吋间的消耗。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从以上两方面來衡量,在教学实践中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杲,师生又花费较少的时间,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艸词:信息林优化、教学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屮是实现教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叽只靠挂图或黑板又难讲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牛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咅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牛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耍因素,它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吋,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分数,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动画“猪八戒吃月饼”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天正好是中秋节,唐僧讣猪八戒去拿月饼。猪八戒果着月饼口水直流,他想我先吃一块解解馋。冈要吃的时候,孙,悟空來了,说「八戒想吃月饼马?必须先做对我出的题。”孙悟空说:(1)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2)2个刀饼平均分给2个人,毎人分到多少?(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这道题可难坏了猪八戒,过去我们学过的a猪八戒答:2个1个?个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半块月饼怎么用数字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数“分数”。学习后我们來帮助猪八戒,让他吃上月饼。实践农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导入新课,强化听觉和视觉效果,让学生由具体形彖的感受,引发参与获取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屮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n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在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提高课童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屮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同时岀发”、“相向而行”、“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造成解题时出现错误。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肖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而运用信息技术摸拟运动过程,便会事半功倍。先在屏幕上出现两个小学生的图像,然后演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再演示同吋走1小吋、2小吋、3小吋的情景,使学生看到形象的画面,便于理解运动过程,并一步涉理解“同吋出发”、“相向而行”的念义。同时走1小时就是1个速度和,同时走2小时就是2个速度和,同时走3小吋就是3个速度和……从而为导出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址,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路程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中单纯用粉笔板书,使数学课的内容更富趣味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耍的是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通过对表象材料的分割、移动、旋转、闪烁、对比等一系列的操作加工,把抽象的定理、概念形象地展现在学生血前,从而解决了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淸楚的问题,降低了学生对抽彖问题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的儿何知识,尽管是初步的,理解起来也很困难,难就难在学生的脑子里没有图形,更无图形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图形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抽彖的知识形彖化,学牛直观地接受知识,加深记忆,使学牛的观察力、思维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并口重难点也随之突破。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使学生明确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把底和高用不同颜色表示,利用计算机演示,平行四边形“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Z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以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以高。这个教学软件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而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也突破了难点。这样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啲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从抽象到具体,由难变易,注重传授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深奥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五、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丿J的重要于段,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大量地做题,既枯燥乂乏味。而与此形成也羊明对比的是学生对电脑游戏的痴迷。学生为何对电脑游戏如此痴迷?是因为每当游戏情境闯过_关后,电脑会自动呈现是否成功,并在下一关捉高游戏的难度。使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据此,我在数学练习的设计中采用游戏程序的设计思路,运用Authorware多媒体设计软件〔|交互图标来设计数学练习。例如:在《找次品》课屮练习:有10瓶水,其屮9瓶质量相同,另有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A2次E3次C4次当学生点击选项后,电脑会伴随正确的音乐出现一个欢蹦乱跳的小孩,使学生非常高兴的进入下一题的练习。如果选择错误,电脑会伴随错误的咅乐出现一个紧锁眉头沉思的小孩,并鼓励学生重新选择。这样使抽象的数学与电脑游戏有机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n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还为教师提供了及时的反馈信息。总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口标,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持之以恒。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休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只靠单向的语言传递,利用传统的说教和板书,肯定不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局面生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牛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许多直观形象的形式更适合小学牛的思维特点。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必须走在科学技术的前列,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冇机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I《现代教育技术一一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祝智庭2《网络时代教师角色,教育信息化》孙宝芝3《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庆林杨东多媒体技术协调辅助小翔学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发展的实践研究马向东一课题的提出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九是课程改革实验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与学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大力推进课改的大背景下,开展多种教学媒体协调教学中自主探究发展学习的实验研究,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亟待研究的现实任务。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就其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而言,它们不仅体现在各种课程形态中,也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仅是一种课程的新形态,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2001年6刀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方时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牛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优化多种教学媒体组合的教学活动,可以运用多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新区,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金休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此,我们开展多种教学媒体协调教学屮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习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实验研究,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的学要。课题概念的界定L多种教粋体的界定。定要实现的教学目标。②根据耍实现的教学冃标和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由明陛媒体来表现教学内容。\n②^析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休的类型及其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媒体。③实际教学媒体呈现的时机、方式、步骤和安排。④如果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系统,还需确定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方式等。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如何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呢?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通过声、光、色、动画等技术创造出适当的问题情景,同时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地呈现岀来,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捉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评价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如何?目前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学牛对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所持的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笔者所关心的,也是此次教学实验研究的口的所在。二研松本课题在2002年明选取六年三班(38A)作为实验班,六年五班(42人)作为对比班,探索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策略。采用的方法1魏法在实验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常规媒体辅助教学。2调查、反馈法.每到一个阶段,通过座谈、问卷方法征询对该教学实践的意见,及时调整实践中反映出來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三研究的原则L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FI标要求,去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索研究课题实验的教学规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教学情景、氛围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材之间的关系。2树立以学生合作发展为目标的教冇思想。努力探索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协调教学屮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不能以现成的形式灌输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知识木质、过程及对算理的呈现与展示,由学生在探索、发现活动的过程屮获得。3着眼于学生整体索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主体意识,自主学习的功能,具冇创造性的思维和仓燧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情感。强调教学的兴趣激发,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口主参与、口主活动,是学生更主动地体会发现教材内容的智力价值,教冇价值,或者审美价值,而不是仅仅盯着知识内容本身。四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成效㈠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程序计算机代表教师,学牛选题后,计算机将课题的教学程序调出,学生接受信息后,根据计算机的提问,经过思考对问题作出反应,计算机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给予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后,根据计算机的“决策”决定下一步的学习。(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策略I创设情境,趣。仓假良好的情感环境,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主动也例如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计算机创设了一个在环形路上警察抓小偷的情境,通过两种解决方案引出相遇与追及的两种典型问题。再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法”时,例如\n电脑]2X3其屮2看作向东运动2米,X3看作沿原方向运动3次。2米\n通过电脑演示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把学生弓I导到新知识的门槛中。内化駝。在概念教学屮,提供揭示概念本质的课件,为学生提供便于扌巾象概括的感知材料,使学生能够比较顺禾哋建'、/:新概念,并能深刻理解运用。例如我在教学“整式”一节时,屏幕首先岀示一组代数式,此时电脑闪动“X”,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发现“都是数与字母的积”,从而得到单项式的概念。再如我在教学“同类项”一节时,通过电脑屏幕先后闪动并改变“相同的字母”和“相同字母的指数”的颜色,来引起学牛感官的刺激,揭示“同类项”这一概念的木质。例如我在教数轴的画法时:第一步:电脑出示画直线定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止方向(电脑演示)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电脑进行)从而培养了学生动脑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M化静为动,感知魂在儿何知识教学屮,多媒体课件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像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一位教0帀教学“岡的认识”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在计算机上出现一个椭圆,-•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分别作为午轮的四辆自行车同时向前运动,车轮为圆形的自行车车速为最快,并口在计算机上划出了一条直线。通过直观教学,让那些静止的、孤立的事物动起來,使学生易于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在教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时,我设计了一只行进的小狗,规定:从某点出发,向东为正,向本为负。1小狗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电脑演示。2小狗再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结果怎样?电脑演示。3小狗向东走5米,再向四走3米,结果怎样?电脑演示。4小狗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结果怎样?电脑演示。然后使学牛通过总结、归纳、思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同吋也培养了学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木册教学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以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形积问题吋,计算机淋漓尽致的表现同样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参考文献][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6②《小学数洋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③《关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调查与分析》。袁智强•数学教育论坛200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