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14页

  • 85.00 KB
  • 2022-06-20 发布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阴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三、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四、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五、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咏柳》、《绝句》)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牛齐读全诗)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出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解题:宿:过夜。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而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n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一一指句说一一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多媒体岀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4.理解三、四句: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B.女生读第4句:\n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B.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C.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D.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E.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1•诗屮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匕、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彖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彖画面边背诵。(五)、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六)、课外延伸:绘幅彩画,深化理解。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來,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板书:黄(绿)(黄)\n补充板书,完成板书。1.课外亲手绘画。(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牛活的爱,画下来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四、板书:诗宿新市徐公店情喜爱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儿童、黄蝶、菜花(动)追入意色:黄、绿\n《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四、教学过程:(-)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一一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你对朱熹了解多少?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1)反复诵读,读准字咅,读岀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1)检查诵读\n(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乂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2)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一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一一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讣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牛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一一耍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一一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3)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一一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n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岀回答一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M”,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一一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屮的喜欢Z情。二.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任务二】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O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一读书汲取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人)一一齐读】三.拓展新知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岀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n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二.【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三.作业布置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四.板书设计:观书有感看方塘清澈透明一源头活水(写景)想心智更加聪明一不断读书(喻理)\n《凉州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二、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一一母亲河。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來一两句。(请三个学生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一一凉州词。(板书)凉州词,乂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很多诗人都曾经以此为题。不信吗?那我们一起去网络中看一看。(师亲自查询演示:输入“凉州词”)你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其中王翰的这首也很有名,同学们也都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凉州词的作者是一一唐朝的王之涣。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读,然后齐读)(二)感悟诗意,品位诗情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卬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这句诗)1、这句诗屮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呢?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点?课件岀示:自读提示预设:\n(1)黄河:雄伟壮观从“远上”“口云间”进行体会(在学生说的过程当屮,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黄河、白云)(2)孤城(不是孤城,而是城):联系上下行的诗句想一想,它指的是哪座城?(玉门关)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玉门关吗?那了解这个地方吗?这下我们都遇到难题了,怎么办呢?(利用网络)学生查找:有关玉门关的资料(文字介绍、图片)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一一“孤”。(板书)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玉门关的特点?(一片、万仞山:片,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在学生说的过程当屮,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城、111)师:的确,“黃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诗就是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下面这句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來学习。诗的第一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而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往往都喜欢借景来一一抒情。那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接着往下学。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件出示)(1)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些词难以理解,提岀来?(生说,再查阅资料,汇报时提醒学生用一句话汇报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预设:羌笛:文中的注释里就有,同学们,注释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n(2)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两三个学生说)(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3)这句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怨)(4)那么,战士们,究竟是怨述是不怨呢?如果怨,他们怨什么?如果不怨,他们又为什么不怨呢?展开讨论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口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一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知识延伸1、师:事实上,描写黄河的诗句除了我们今天课本内的学的述有很多,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仍然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生:查找描写黄河的诗句。(诗句直接抄在书上进行反馈)师:你看,合理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关于黄河的诗句,还了解了许多课木之外的。(看来,合理地利用网络,收获真是不少啊)2、师: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凉州词》一样,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反映战争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查找。《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字。过程与方法:朗诵古诗,熟读成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教学过程:(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n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木,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冋答哪一层问题。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岀来。课件上岀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咅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牛字。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你觉得白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白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n的一句话。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Z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表扬勇敢的孩子。(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屮,感受到什么?(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Z间相互解决质疑。(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Z情。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n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指名配兀背、配乐齐背。(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吋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