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 MB
- 2022-06-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阅读1扩展阅读3阅读2阅读5阅读4归纳探究解题鲁迅藤野先生感知\n复习鲁迅本名?他的籍贯?对他的评价?(三个“家”)返回上页下页\n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籍贯浙江绍兴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返回上页下页\n我们在初中学过那些鲁迅作品?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和山海经返回上页下页\n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鲁迅的老师”可以吗?解题: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n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小资料:藤野先生简介\n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小资料:藤野先生简介\n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n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n鲁迅求学经历时 间求学经历少年时18岁半年后毕业后毕业后两年后在绍兴三味书屋读私塾在南京水师学堂在南京矿路学堂学开矿在日本东京预备学校学日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回东京提倡新文艺返回上页下页\n预习课文整体理解\n填空《藤野先生》选自,体裁是。《朝花夕拾》散文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呢?\n按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将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东京2.在仙台3.在北京前三段后三段中间部分\n1.在东京,表达对的厌恶;2.在仙台,回忆与的交往;3.在北京,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清国留学生藤野先生感激 怀念这三部分各什么具体内容?填空:\n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n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n1904年4月东京弘文书院毕业照\n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绍兴鲁迅博物馆)\n阅读“在东京”\n朗读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烂漫fēi鲜红\n东京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n无非:只不过。表达对东京的失望情绪。表达对东京的“不满”可以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n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sǎn\n抓住“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大师手笔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n小知识:辫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附:鲁迅“断发照”辫子上面有文章\n属于两面派: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盘在头顶,表明是思想进步的“维新派”,但又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画出灵魂留辫子——保皇党剪辫子——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n“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暗喻)。很形象,有嘲讽意味。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须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仅表现了它的高,而且表现出了它的——形状。\n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n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n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鉴,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说文解字:“监”与“鉴”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n监鉴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n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n“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中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这就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作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想一想,鲁迅修改时为什么添上?\n朗读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加以飞腾杂乱斗:同“抖”\n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n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学生”充满厌恶。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是“了解情况的人”?\n其一: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其二: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此国家危亡之时,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n不离题。有两个作用: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理解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n阅读“到仙台”\n朗读,学习生字词: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即朱之瑜(1600-1682),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失败后长住日本讲学,客死水户。他忠于明朝,所以说是“明的遗民”。车站死在异国他乡\n仙台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城市。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鲁迅在这里习医。当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现在的市西青叶山麓建有鲁迅纪念碑。上:鲁迅在仙台留学时租住的木屋下:仙台鲁迅塑像鲁迅长孙周令飞、孙女周宁及其女儿瞻仰鲁迅先生的塑像\n当时的仙台医专\n朗读,学习生字词: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n鲁迅在仙台为什么受到优待?作者自己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并非由于他们热爱中国。就像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n朗读,学习生字词: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n1.“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2.“我叫作藤野严九郎……。”这两种介绍有什么不同吗?前者意味着他在学校比较“知名”;后者没有这个意思。几个留级生在后面发笑、穿衣服太“模胡”的“掌故”,可能与此有关。\n朗读,学习生字词: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pá\n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是: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抓住特点了吗?\n侧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是: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n朗读,学习生字词: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n1.讲课内容。2.课堂笔记。1.“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2.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n朗读,注意加红色词语: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n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特别是藤野先生竟然亲自给“我”这个弱国学生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n不安:因为讲义中有许多脱漏和错误,让先生劳神费力。感激:因为得到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n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便”可以删除吗?不可。“便”表现归还得快,说明藤野先生对此事重视、抓得紧。\n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心。\n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加红色的词语可以删除吗?都不可。这些词语表现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非常认真。“从头到末”说明改得全面;“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细致。\n不是。有两处可证明:藤野先生要求“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中找出根据。\n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大多数教辅资料如是说仅仅如此吗?先学完再说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n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n朗读,用几个字归纳大意: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纠正解剖图\n朗读,学习生字词,归纳大意: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关心解剖实习考试抑扬顿挫pōu\n朗读,学习生字词,归纳大意: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询问女人裹脚jī\n阅读“弃医从文”\n朗读,学习生字词: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无礼\n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简称,记载耶稣和它的门徒的言行。“新约”是一本怎样的书?\n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太”是什么人?\n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爱国青年”上的引号起什么作用?\n攻击鲁迅成绩没有落第,是因为从藤野先生处知道了题目。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n朗读,解释词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质问并责备借口活动动员\n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他们认为中国人考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荒谬逻辑\n下面三个“他们”分别指什么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日本“爱国青年”日本“爱国青年”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n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自然”可以删除吗?不可。说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只宣传自己的胜利,绝不宣传自己的失败。\n背景资料:鲁迅学医救国与弃医从文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选择学医的,因此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呐喊〉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是两年后他决定弃医从文,这是由于那次课堂上看幻灯片的经历。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zhāo招数\n——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变化”指: “变化”的原因是:弃医从文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比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学医救国\n爱国青年:①妄自尊大、盲目忠君;②鄙视中国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如此小结:这个文段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什么思想?又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精神?\n阅读“惜别”\n朗读,解释词语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悲伤难过的样子安慰正好遇到照片\n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他有些凄然……“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n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为什么“竟没有说”?理解鲁迅的感情,尊重他的人生选择。\n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词\n阅读“在北京”\n朗读,解释词语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就小的方面说就大的方面说\n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一段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n朗读,解释词语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wù厌恶恨\n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n战胜疲倦与懒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良心发现”指的是什么?\n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反语。张目:助长某人的声势。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是讽刺谁?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n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加红色的字可以删除吗?不可。因为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的“伟大”更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尤其不被“爱国青年”理解。\n探究学习\n事例思想品质1234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你有怀疑吗?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什么思想品质。\n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名 言\n典型事例是四个吗?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表述得准确吗?质疑\n理解人物品质或文章主题,往往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参考阅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节选(王晓明)点击进入\n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读后概括:当时弥漫日本全国的风气是:\n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难能可贵在这种背景下,藤野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n序号事例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5惜别友好与尊重前面的表格应修改为:\n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参读:谨忆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n藤野先生为什么“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少年时候学过汉文。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哺育。\n归纳练习\n驿站 教诲瞥见系住菜根不逊诘责匿名杳无消息烂熳芦荟挟着 油光可鉴芋梗宛若绯红 深恶痛疾畸形 托辞物以稀为贵读一读,写一写\n解释词语:绯红油光可鉴兼以掌故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托辞凄然适值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抑扬顿挫\n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 题\n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对“爱国青年”的愤怒;弃医从文。回顾:课文中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n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与优待是什么目的?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优待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n练习一:对本课,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各有道理,又各有欠缺。\n答案:各有道理,又各有欠缺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无疑是对的,但不提及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欠缺。说“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点也不提及藤野先生,是一大欠缺。说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当然是对的,但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准确。正确答案: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其次也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n练习二: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请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表明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留辫子:忠君保皇,是大清国的顺民;盘辫子:首鼠两端的两面派;盘得平、油光可鉴:精心打扮;扭几扭: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表达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n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他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热情友好,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n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