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2-06-20 发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课件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教学目标及设计 一,数学教育目的数学教育目的:把握生活实践、认识数学文化、加强全球视野、增进日常思维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培养会理性思考、会主动学习、会容忍异己、欣赏别人并具有健康理念的公民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培养会思考有理性的人;培养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思考:目标与目的区别与联系\n数学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纵向)数学的产生首先是因为生活生产实际应用,最初的数学教育目的自然是经世致用古代西方(古希腊推理数学产生后),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心智(哲学、信仰、思维)古代中国,数学教育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用于国家管理(管理数学、木匠数学)十九世纪后,西方数学教育的目的以实用知识为主,重应用,为自然科学服务(古典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斗争)二十世纪抽象数学让数学走进了象牙塔\n国外数学教育目的(横向)1美国:1989年5月《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是:1,要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评价数学);2,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的自信;3,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4,学会数学交流;5,学会做数学推理。(功利主义色彩强,突出个性发展)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教育部1978年颁布的文件中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1,掌握并使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2,识别一般的几何图形,证明其基本性质;3,对给出的数及代数式进行恒等变形;4,对数学中各种类型的命题进行逻辑判断并给予解决;5,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物理学科和其它领域,能对周围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数学模型并设法加以解决。(实用性提法,不注意数学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n国外数学教育目的(横向)2法国:1976年,法国学者米歇尔.康泰特提交给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报告中:1,提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2,培养孩子们去发现数学在其它学科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在技术的和现实的世界中的作用;3,形成初步的科学活动能力,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的实质,能够建立最重要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得解决;4,为学校的其它课程,为在工业生产、农业、生活服务的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实际活动,为在中学毕业以后的继续学习和自学,提供足够的数学知识。日本:使学生加深理解关于数量图形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获得数学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提高对事物的数理考察能力,同时了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并培养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数学的态度。\n国外数学教育目的(横向)2英国:目标1,使用和应用数学;目标2,数;目标3,代数;目标4,形体和空间;目标5,数据处理;新加坡荷兰总的特点:注重数学应用;重视问题解决;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交流;注重培养能力;重视数学美育;注重培养自信心;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将作为数学学科教育的总目标。\n二,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objective)定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数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我们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它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n三,教学目标的意义从教学目标的涵义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三大功能:导教(指导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导学(激励和引导学习者学习)导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n四,数学教学目标的分类(主流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分类:认知领域(分六级)、情感领域(五级)、动作技能领域(七级)(主流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分为八大类: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数学认知策略、态度数学目标的水平分为四类(改造简化布鲁姆的水平级别):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数学课程目标中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纲要》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另外: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长期目标(远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近期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n《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n课程标准教学总目标及分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中以根本目标、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四个梯度作出规定,层次清楚,表达确切完整,既有规定性又有可发展空间。前言中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1)知识与技能目标: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学会数学地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体会数学、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n理论基础: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学习观:1,学习的哲学观:折衷的观点(行为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加涅和班杜拉);2,学习的分类观: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不同类型的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教学观:1,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导学导教导测评);2,教学设计中引入任务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学习结果类型、确定学生的起点、分析从起点到终点所需要的中介目标(使能目标)及其顺序);3,通过任务分析决定教学策略相关书籍:皮连生著《论知识分类与教学设计》;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n《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张春莉王小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用教学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安排与教学结果评价。这种教学设计称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中学数学学习结果分类:数学知识(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数学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内因知识及经验)、态度广义知识分类: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n数学学习结果分类(皮连生)1,数学知识:符号表征学习(=,≤、π);事实学习(1米=100厘米、勾股定理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数学关系心理模型(图示)(长方形、正方形、s=ab)2,数学智慧技能:具体概念;定义型概念(偶数、方程);规则(公式、定理、运算程序);高级规则(若干简单规则形成,问题解决)3,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配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一套程序。这套程序支配不是外在的数学符号,而是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4,数学问题解决:不是简单的规则运用。问题解决的结果一是通过解决问题生成新的规则,二是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认识、监控,并能按一定程序解决问题,相当于现在的研究性学习。5,态度: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课程本身或数学知识技能本身形成的行为倾向。如:好奇心、兴趣、信心、自我效能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用意识\n数学学习结果类型分类(广义知识)陈述性知识:数学事实:数学名称、符号、图形表示和事实数学概念:数学中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数学命题:数学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计算、推理、调控、交流动作技能:作图、操作计算器、计算机策略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策略,思想方法与观念数学元认知:对数学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认知\n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不知道如何编制教学目标,抄袭、简单模仿教参教学目标设计得笼统、空泛、模糊、过偏,没有针对性用“教师做什么”的词句陈述教学目标(连接到相关文章)\n六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4,课时计划宜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测量方面考虑时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或:全面性、具体性、准确性、明确性、灵活性\n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2反映数学的学科特点,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可观测,清楚陈述学习后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精确分析的基础上;教学目标要体现《纲要》对目标的三维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具体在“单元”或“课”中的落实,因此既有结果性的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有体验性或表现性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n七教学目标陈述方式1(1)马杰的“ABCD”法:“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是基于行为主义理念的,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此方法强调目标的表述尽量作业化。A-教学对象,B-行为(behavior),C-条件(condition),D-标准(degree)例:初中二年级学生(A),能用几何画板(C),划出三角形的重心(B),正确率达到80%左右(D)。(2)内外结合法:主要结合加涅的行为表现目标的‘五成分’方法,将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目标从抽象到具体,利于操作检测。(连接到word文档看具体内容)另:并列式与融合式\n教学目标陈述技术2一,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技术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加涅的作业目标陈述技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性能动词与行为动词)表现性目标陈述技术(参考书《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n八教学目标编制的步骤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明确单元教学目标3,明确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4,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5,按照内容和水平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n案例:5以内的加法的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在分与合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假发的含义,学习并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2,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清自己的算法3,学习观察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从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4,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n案例:“有理数加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知道哪些问题适用有理数的加法。 (2)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①确定符号;②确定绝对值。 (3)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过程及本身所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能初步解释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 (2)懂得初步的算法思想。 (3)学习“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体验用矛盾转化的观点认识问题。\n案例例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对“掌握”的内涵作具体界定。重要概念要考虑作适当分解:(1)在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中,掌握判别式的结构和作用;(2)能用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3)能用判别式讨论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能灵活应用判别式解决其他情境中的问题例2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这一陈述中,需要对“理解”的含义作具体界定,以使我们能准确把握学生是否已经达到“理解”。实际上,“理解”的基本含义是学生能用概念作出判断。因此可以改述为:能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具体例证和图象特征;能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n“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巩固计算方法,知道计算结果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学会用验算的方法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2、在熟练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小数加减法的技巧。3、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生活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融合式)\n“三线八角”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能在基本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已知知识推广到新知识的过程;(2)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探索、归纳的过程;(3)体会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实际情景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n评析(从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的角度)本案例对三维目标的陈述属于并列式,初一看觉得挺全面,但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显性隐性目标的定位都不到位的一例。显性目标只是列举课本的知识点,简单的用“理解”和“识别”表达,缺少细致的描述;隐性目标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于空洞宽泛,缺少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互相割裂,不对应,不融合,油水分离。\n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目标(1)掌握“边角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角边“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证明及应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题设条件出发,寻找论证思路”,学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生探究特殊角和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4)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5)学生通过经历“实践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良好的隐性思维品质.\n评析(从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的角度)本案例教学目标的陈述属于融合式陈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相依相应、相得益彰。设计者正确理解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了教材内涵,定位全面而准确、细致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开展相应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的教学,渗透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显性与隐性的教学目标的并驾齐驱。\n九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n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n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n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