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17页

  • 66.50 KB
  • 2022-06-20 发布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讲(上)[讨论1:如何确立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个活动的教学目标?]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继续参加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专题研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两位英语教学界的知名专家,一位是我们已经见过面的程晓堂教授。程老师:大家好。主持人:一位是武汉市教科院的英语特级教师,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刘兆义老师。刘老师:Hello!主持人:好,欢迎两位老师的到来!我们看完了一节完整的课例,还看了几个有关课堂教学的片段。想必老师已经在网上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行间的讨论是必要的,那么专家的引领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就围绕着整体上如何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请专家为我们剖析案例,反思问题,解读原因,并且提供指导。首先,我们讨论教学目标。请程老师谈谈如何确定一个单元或者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程老师:\n好,我们上一次谈过,教学设计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设计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个大家都知道,大家写教案的时候,都会专门有一部分叫教学目标。那么如何确立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这个按说比较简单,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教材,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这个单元或者一节课的时候,已经有明确的目标。虽然在学生用书里面可能不是要明确写出来,但是据我所知道的多数版本的教材的教师用书,都会对每个单元乃至于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陈述。那么为什么老师们还是有困惑呢?一个就是老师们在理解这个教师用书描述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存在一些偏差。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去忽略教师用书本来的设计意图。有时候是无意的,有时候是有意的。比如说他认为教师用书设计的这个目标不一定符合他的需要。或者由于他本身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说这一个单元有五节课,那么原来的教师用书设计了一个程序,但是我们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调整以后,他肯定要调整教学目标。所以,老师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在教学目标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那么根据我的观点,如何来确立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觉得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我们是五个维度的目标,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那么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应该说大家都清楚,但是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怎么样去体现这些目标,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的老师在每一节课教案里面都要提出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目标,还有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有的老师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么一个目标来描述的。那么,实际上我们发现,有些目标描述是过于的牵强,因为不是每节课都肯定有学习策略目标或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我们建议老师们在确立目标的时候,首先你要想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描述,然后再结合你每一节课具体的内容。我觉得每一节课或者每个单元至少应该有语言知识目标,有语言技能目标,还有呢,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这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也会有,但是他可能不要分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一个单元可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可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可能还有一些文化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一会儿我们和刘老师再进一步的讨论,不一定是每个四十分钟的课上都会有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另外,确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可行性。比如说我们一个单元有五节课,或者六节课,那么通过五节课、六节课来实现整个单元的目标。所以在每一节课要实现的目标要有侧重,要有层次。比如说有的老师在设计第一节课的时候,他就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词汇,掌握什么句型,那么这个目标确立的可能就有一些不是特别现实。为什么呢?因为掌握这些词汇,掌握这些语法点,是整个单元的目标,那么你在第一节课就掌握的话,你后面几节课好像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目标的时候,一个是要有哪些目标,这个要根据课标,根据教材,另外要根据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哪些目标。另外这些目标实现的过程和层次,不同的课,不同的阶段,分别应该有哪些目标?这是我们老师需要注意的。\n主持人:好,感谢程老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非常详细的阐释。老师们肯定清楚了,我们从课标的角度,从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不同的阶段,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那么具体到某一个活动呢,怎么确定教学目标呢?请程老师来谈谈您的看法。程老师:我想实际这个活动是个泛指的概念,实际上应该是具体到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它的教学目标。刚才讲了,就是一个单元的目标,一节课的目标,现在我们说一个活动的目标的话,实际上是越来越具体。就我个人的理解,一个活动的目标无外乎就是语言知识。那么语言知识无外乎就是词汇、语法、语音,包括一些语用的,一些文化知识。另外就是技能,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我想就是这四个方面的技能落实到一个具体活动上。我比较主张每一个活动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甚至是单一的一个目标。比如我这个活动是听,那就是听。当然有些活动是要结合一些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比如说有的教材里面有这么一个活动,就是listeningandvocabulary,或者是speakingandlistening,可能有两个目标,这个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每一个活动,要让学生一听起来就知道这个活动我要干什么。如果我们有其他老师在听课的话,我们老师一听课就知道这个活动是什么目的。那么具体到老师在设计一个活动的时候,到底把它目标定在什么呢?我想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它的原则就是你在设计一个活动或者在实施这个活动的时候呢,你要想这个活动我是要干什么,我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个就简单了。当然老师可能还要追着问到底是什么目的呢?我想无外乎就是这些大的五个方面目标中的这些具体的。比如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这个活动是要学生来学习单词的话,那就是能不能听懂?能不能说单词?能不能认读单词?能不能写出单词?那这就是这个每一个活动的具体目标。我想先简单的做这么一个介绍。主持人:好,谢谢程老师!那么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请程老师帮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在昨天我们看到的片段1中,这位老师是让学生听录音,选出与录音内容相符的图片。那么程老师,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您认为它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呢?程老师:这个案例我看了,实际上他的活动目标是比较清楚的。是显示了一些图片,他要放录音,老师给学生的指令是一边听录音一边circle,就是listenandcircle,就是能够圈出所听到的那个图片。可能在教材上也应该有这么一个部分,如果没有的话,他在屏幕上打出来的话,是为了让学生都能看得见。那么听完以后,马上\n老师又问学生刚才听到的是哪一幅图。这个活动很简单,他的目标是听,学生如果能选对这个图就说明他听懂了,如果他选不对,就是没听懂。所以这个技能目标非常的清楚。那么如何来体现个目标呢?如何来检测学生是否是听懂了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图。而我们在实际听课中发现有些问题,就是老师也是为了听的目的,但是具体怎么实现听,可能不清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是让学生去选图,比如说让学生去说,个别活动还让学生去写。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呢,我听懂了,但是我不会说出来,或者说我听懂了,我不会写下来,这个时候呢,你就很难明确的知道这个学生到底是不是听懂了。所以呢,像这个活动,首先目的呢,我觉得是清楚的,体现目标的形式呢,也还是比较清楚的。主持人:好,谢谢程老师!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管是一个单元的,一节课的,还是一个具体的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们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考虑,那就是学生。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请刘老师来谈谈您的看法。刘老师: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思路,他就比较聚焦在那个Whattoteach,就是交给学生什么。也就是刚才程老师说的,可能我们很多老师就去关注教师参考书,或者教材上所提供的语言知识、词汇或者新的结构。那么由于过分的去关注要教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这样就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忽视了学生。而我们新课程里面呢,很重要一个理念,就是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呢,从这点来看,我们应该在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pupilcentered,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思想。因此呢,通常我在说设计目标的时候,你老师应该有个思路。第一个思路就是应该是Putyourselfatthepositionofthestudents,就应该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地位去考虑我的目标。可能教材上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那么我如何摆在学生的地位里面呢,我觉得这个是要考虑学生他以前的经验,他能够了解什么,他知道什么。比如说我们看的这个案例里面,有一个课,谈到那个Halloween,那个万圣节,那么学生对万圣节了解多少你应该有一个估计。就是一个我们通常把它叫knowabout\n,我要了解学生。一个语言知识点,那么我要了解学生他原有的知识和原有的经验,甚至包括一个单词的发音,如果这个单词的发音里面有一个因素是我们汉语里面有的,那么他就有已有经验。如果我们汉语里面没有的,那就可能是我这个目标里面要特别关注的一个东西。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学生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我们教材和我们教参所提供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那就是要站在课标的角度的话,还是要从学生发展的问题考虑,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是怎么检验,是我把它交给他吗?还是学生通过我的教学能够干什么?所以是beableto,就是我们通常说的cando。所以我看到好多小学老师的教案,有的这堂课培养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比较宽泛的、比较空的目标,是小学教学里面特别要注意避免的。所以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刚才程老师也讲到了,每个具体的活动、每个单元和每个课,它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目标,就是cando。比如说他通过听能够判断,通过选择去判断,去找到什么事物,通过听以后他能够涂上什么颜色,这个就非常具体了,所以说便于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去落实。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老师设定的目标,不考虑学生的问题,就是老师心中目标很清楚,结果学生做了这个活动或者学生上完这个课以后,学生还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成就,他达到了什么目的,这个也是我们教学中老师比较容易犯的问题。所以我想,又通常说,教学设定目标应该有三个思路,我们叫三个P。第一个就是Putyourselfatthepositionofthestudents,就是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地位来考虑问题,要考虑学生对这知道什么,学生对这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什么分析,学生通过我的活动和通过我的教学以后他能够达到什么。我这里并不是说,要教给学生们不重要,但是我们更重要的应该考虑到学生,这样就是站在学生的地位去思考。第二个呢,我们叫做Putthestudentstoexperiencethelearningprocess,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这就是让学生学习以后,非常明确我学到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会干什么。那么第三个就应该是我们把它叫Puttheemphasisonstudents’practice.应该注意把学生的实践摆在我教学的最核心的地位。所以程\n老师刚才谈到一些目标,但我们现在谈整体上考虑教学设计,虽然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还有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单元的目标、课堂的目标和每个过程的目标。实际上我认为呢,还有很重要的,小学的教育里面还要注意整体目标。就是你学校三年级、四年级开始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有个整体目标,因此你设定你的教学目标,又要围绕你的整体目标。比如这一段时间你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听的习惯,那你每个单元的目标和教学环境的目标也要去为实现这个整体的目标去服务。所以我们应该在目标上要区分一个整体目标,一个阶段性目标,一个单元目标,一个课的目标和一个活动的目标。但是任何目标都要考虑到学生,学生是上帝。这一点就是我提供给老师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目标中作为一种参考。 [讨论2:如何确立语言运用能力目标?]主持人:非常感谢刘老师!确实,我们的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刘老师刚才的阐释,我们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实要考虑学生的各种情况。那么刚才刘老师提到了一点,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呢,老师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目标的设定,而忽视了用语言知识去做事情的这种能力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请程老师来谈谈您是不是也这样的认为呢?程老师:刚才刘老师谈到,我们现在英语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当然这个概念现在大家都清楚了。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区分一下,一个是刚才刘老师提到的,我听,听了能做什么,另外就是我读,读了做什么。这种能力,是在吸收语言的情况下去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这叫“能做”\n,这个概念大家估计比较好理解。现在可能不太好把握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或者是用语言去做事情的能力这个概念。有的老师还跟我们讲,说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讲是不是太难了?其实这个不难。为什么呢?我们讲的这种语用能力啊,并不完全是语用学里面讲的那些非常高深的,那些非常复杂的,那些语用能力,我们讲的是一些非常基础的。我举个例子就可能清楚了,比如我们小学、初中、高中要学各种各样的语法项目,其中一个是这个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容词最高级,这是一种知识,包括这是一种知识目标,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知识目标与这个能力目标或者技能目标结合起来呢?其实很简单,学生能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来描述事物的共同点或者事物的区别,这就把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能力目标结合起来了,就把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就能实现了。所以我们课标里面在描述语法知识目标的时候,大家仔细看这个措词,不像过去简单说要掌握一般过去时,要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而是要能够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描述事物的共同点,或者是,能用适当的时态来描述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些事情,或者是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情感态度,等等。这样就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这种语用能力。但是我们比较担心的是有些一线老师,包括有些教研员呢,谈到这个语用呢,就觉得这是个很深奥的一个概念,觉得很复杂,很难懂,往往产生畏惧的心理,也不敢大胆的用这样的术语,那么实际教学中也总是觉得这个语用能力是高不可攀。所以,我希望大家对这个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讨论3: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主持人:好,谢谢程老师!有关这个问题呢,我们还会在下面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这个环节当中,进行深入的讨论。教学目标确立之后啊,我们就要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那么程老师,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您看怎么样的一种安排更合理一些呢?程老师:在上一次课里我提到过,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没有固定的程序,也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顺序。但是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供借鉴呢?我觉得还是有的。你比如说首先,如果是设计一节课的话,你先考虑这节课从语言学习规律讲的话,学生首先他应该是接触一些语言现象,要体验、感受、理解这些语言现象,我们把这些作为一种输入,我们讲的是英语的语言输入,然后是输出。所以你要考虑到输入和输出的这个关系,因为一般来讲呢,输出是要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的。另外就是一个语言操练安排问题。那么根据我刚才这种观点的话,首先我们学生应该是有语言输入,在体验理解语言的基础之上,他对语言大致有一个感受之后,你再去操练其中的语言现象,这也是一个先后顺序问题。那如果我们把这个倒过来做的话,它的合理性我们就可能需要研究了。当然有的老师可能说,我倒过来做也可以啊,因为我先教词汇,先教句型,然后呢,学生就有基础了,我再来学习课文,学对话呢,就可以容易学一些。这也是一种思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总体来讲的话,根据我们语言学习普通规律的话,应该是先有输入,再有输出,这是一个教学程序的问题。\n另外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上一次课也讲过,就是说前面的活动是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或者做准备,这是一种顺序。另外,后面的活动对前面的活动应该是个提高、巩固,这也是个顺序。如果按照我们一般的教育规律的话,应该是循序渐进。什么叫循序渐进呢?就是先是简单的,再是复杂的;先是容易的,再是难的。你比如说,在有一套教材里面,它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最初一个活动,一个听的活动很简单,他是怎么设计呢?他就让学生听,让学生说出这个录音里面有几个人在说话。当时我把这个活动给我的研究生看的时候,我的研究生觉得这个活动这么简单,但是实际上呢,这是我的学生他们理解上的误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听的角度,首先听,是听懂这个话里面有几个人,然后才是听懂他在说什么。所以这种技能是需要的。所以这就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这么一个程序。另外就是考虑对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这么一个关系。一般情况下,还是先要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培养一些语言技能,然后才能用语言。我们现在的课标里,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那么任务型教学有一个观点就是说在用的过程中来学语言。那么有的老师就有问题,说我还没有学,我怎么能够用呢?那么这个应该说也是可以解释得清楚的。实际上,即便是任务型语言教学里面,学和用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是同时,但是也是有不同的层次的。比方说在任务型教学前面的环节里面,虽然也要用语言,但是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完善的语言现象。那么到后面,这个任务的后面阶段,用语言的时候,可能就用得更加复杂的语言,用的程度也可能好一些。所以我讲这个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规律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语言的操练和语言运用的这种关系,另外就是活动之间的顺序和难易度的关系。我想这几条应该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主持人:好,谢谢程老师!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案例来看一看。我们刚才放过的一节完整的课,这节课整体的安排,请刘老师谈谈合适不合适?刘老师:从整个课来看,我经常说六个字,叫有理、有序、有效。所谓有理的话,就是整个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程序是合理,那么就是他涉及到我们前面介绍的,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你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的目的,然后你的整个教学的目标设定是否恰当。另外一个道理呢,就是从教学的一些基本的认识事物的一些规律来看,你是不是符合一些理论,一些道理。刚才程老师讲到的,他总是要学习语言,他总是首先要感受语言,那么有了这个语言感受以后才谈得上我去理解它,再进而去学习它。第二个呢,就是你在整个教学的那个过程中,是以你老师的一种灌输式或者讲解式的教学,还是通过启发让学生在活动之中,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之中去学习,就是符合这个道理。那么我们看这个过程是否合理,就看这个道理了。那么从刚才那个课来看呢,应该来说基本是合理的。\n第二个就是叫有序。所谓有序呢,他就是说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刚才程老师也讲到了fromeasytolesseasy,从易到难,从吸收然后到学习,然后到应用。所以这个通常我们叫PPP。首先是presentationforunderstanding,他首先呈现,也就是感受的过程,他是要理解它,肯定首先摆在第一位是理解。然后是practice,你肯定要操练,那你肯定要带着我们孩子们去练习啊,去进行各种形式的操练。第三个就是production,才谈得上应用。那么我们回忆刚才那节课,这个老师的基本的程序是合理的,就体现在他前面有个热身,然后后面有个呈现,紧接着后面有操练,然后后面有一些拓展性的一些活动,所以他基本上是应该合理。在看整个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还有两个因素,一个叫safety,一个叫time。所谓safety就是安全,也就是说你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内容,你组织的学生活动也好,你组织的操练也好,你要求学生做的事也好,要求学生学的内容也好,那么学生他能不能吸收?能否接收?也就是我们过去的教学叫对学生一种量力性的原则。再一个安全来看呢,就是说你给学生提出一些挑战性的东西,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所以这点应该是课堂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现在我们发觉小学有些老师设计的活动非常复杂,角色很多,结果呢,学生搞得稀里糊涂,我们听课的人也搞得稀里糊涂,不知道把这个活动要干什么。第二个就是time。从时间的控制上,我统计了一下这个老师的这节课的时间,应该也是比较合理的。他的前面热身大概用了三分钟,他的热身主要就是用那个magicbag。然后就开始呈现了,就是这堂课的教学,她首先就是一个background,就是问学生十月份有什么节日?学生说了万圣节,然后老师教万圣节的读音,然后呈现,然后提出万圣节的一个理解的,马上要看的,要听的那个内容,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万圣节说什么?然后Tom在万圣节得到什么?这个大概用了四分钟。然后整个后面的呢,还让学生操练上面花了大部分时间。所以从时间上和他的这个整个的安排上呢,也还显得合理。但是具体到整个教学环节里面有些细微部分呢,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呈现以后,学生就应该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我刚才说presentationforunderstanding\n,她呈现了四幅图,然后让学生听,那这个就是一个观念方面的问题。老师听完了以后就把它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她就是念CanIhave…?念了以后,就是再念一个后面一个结构,把整个完整听的材料,我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她就把它割裂开来了。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教学步骤,应该是呈现理解的过程,刚才我前面谈到的目标设定,应该有学生的已有经验,那你要学生听之前,首先应该让学生去看连环画。她教学里面没有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会看连环画,这是他已有的经验,也就是他本身具备的这种能力,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看连环画?他看连环画,这就为他听树立一个基础,他就可以预测predict,他就可以猜测:这听的什么东西啊?这个人怎么打扮的像一个鬼一样呢?太太拿给他的是个什么东西啊?然后他为什么在图上打抖啊?等等啊,学生带着这种预测,拿给他的是糖啊,还是巧克力啊,还是什么钱啊?他就会有一个猜测,这样他在听的时候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就叫体验学习。程老师:对,这个地方我插一下,其实很多老师都有这种做法。你刚才讲了,就是他让学生听故事,实际上很简单的故事,就是万圣节,这个小孩到一个家里来要糖果。那么这是个简单的故事,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如果是呈现这个故事的话,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本身里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让他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之后才可以去学其中的一些重点语言现象,包括词和句型。但是,我们很多老师都会只关注原来想象的语言知识目标,或者是词汇目标。然后听完以后,不管这个故事的背景等等,就直接让学生去说,我能不能也要点糖果。然后后面又去念那些词汇,有一个词汇是Ofcourse,还有Comein。但是这种现象很普遍,而不是说林老师一个人的问题。实际上,而且我们也在和很多老师交流的时候呢,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也觉得,我这是把课文教学和词汇教学、语法结合起来了。比方说我通过课文来教一个词汇、语法,这是一种思路,有一定道理的成分。但是我们讲,可能还得尝试更多的方法。刚才刘老师讲了,你既然是听故事、讲故事的话,那就是先围绕故事来学习,然后才是具体的内容。刘老师:我们又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就是老师问了两个问题,我想那个应该是四年级的小孩吧,那你这个任务实际上可以设计的小一些,问穿着巫婆的服装的那个人是谁?他听力里面不就是有Whoops!,最后有个Tom,实际上孩子们听出来是Tom就够了,然后他给他什么东西如sweets这样的任务,就比那个比较宽的任务,什么万圣节说什么啊,什么Tom万圣节得到什么啊,我觉得就能够更贴近(学生)听的内容。\n主持人:其实就像刚才程老实说到的,放一段录音,然后让孩子们就先说这个录音当中有几个人?那么这是从最简单的问题设计 刘老师:来验证一下这个人是谁,那个人是谁,这样就比较具体。所以我说,她设计的时候实际上跟我们教阅读一样,有设计这个听力的教学过程里面的听力活动。要beforelistening,听前学生干什么;whilelistening,听的时候学生干什么;然后就是postlistening或者afterlistening,听以后干什么。就是这样任务的指令应该是比较清晰,就使得整个教学的环节,程序设计得更为合理一些。 [讨论4:如何设计导入环节?]主持人:一堂课是从导入开始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结合刚才看过的第一节完整的课例,这位老师的导入是否合适?请程老师来谈一下您的看法。程老师:如果是导入的话,我个人主张,要有两个原则:一个就是导入要和后面的内容相关,第二个就是导入要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过去我们的教学不太重视导入,老师上课就是开门见山的讲课文的内容,结果觉得这个导入得不是特别好。现在大家都比较强调导入,但是我也发现很多导入过于烦琐。我举个例子,有个老师为了教squaremetres,就是平方米,这个当然这不是个小学老师,这是个初中老师。他为了引入square这个词,他先弄出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不是有Tian’anmenSquare吗,他把这个广场弄出来,然后又搞了好几个环节,最后终于弄出squaremetres。学生听了半天,不知道这个广场和这个squaremetre有什么关系,他就比较烦琐了。所以我主张简单一些。如果这个老师,林老师她要导入万圣节的话,我觉得可以,如果不算前面几个环节的话,直截了当的,比如说让同学说一说你知道的西方的各种各样的节日,那么十月份节日呢,这样有的学生知道,有的学生不知道,这样就进入了这个题目了。这是一个建议。\n主持人:好,谢谢。那么我们目前在小学英语课堂当中看到的导入形式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多数有一些唱歌啊,还有一些说歌谣啊,还有一些做TPR这种活动。那么刘老师您看,在导入这个环节当中,是不是一定要用唱歌啊,说歌谣啊,或者说做TPR这种活动来进行导入?刘老师:就小学英语教学里面,老师们比较多的采用热身活动,就采用了一些chants,songs和TPR,这个应该说,还是比较符合我们小学生的那种生理特点,以及他的那种心理特点,他们对这种活动比较感兴趣。因为作为热身,英文就是一个preparation,就是为了一个准备,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有的老师在热身过程中,他比较,怎么说呢,就是小学老师啊,他好像带着一种热情,或者一种情绪化,很看中这个热身,但是他却忽略了就是刚才程老师说的,这个热身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刘翔在跨栏之前他的准备活动一定是为了跨栏准备。而我们现在课堂上有的就叫热身过度,一个时间把握不住,时间花的很长;第二个呢,和后面的教学无关。所以从这个热身来看呢,我经常说,有三个方面要注意:一个是arouse,就是要能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motivation,激发学生的那种学习的热情。那么导入用歌曲这样一些活动,比较能够容易激起学生这种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导入都要用这种活动呢?我看不一定。比如说你看一篇故事啊,看一个flash啊,让学生感受啊,这都是很好的导入形式。第二个呢,我叫advertise,就是一种做广告,就是叫callattentionto。你的导入活动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转到我下面要学的东西上面去,这样使导入就起到一个能够承接我后面的教学内容的一个作用,就为后面的学习真正做一个准备。那么第三个呢,就是advance,advance就是causetomoveforward,就是使我后面的教学可以往后继续推进。如果前面所做的活动和后面的活动完全无关,因此就不能起到推动后面的教学的这样一种活动。因此我想,一个,导入要注意控制时间;第二个,导入一定要激发情感,能够引发学生对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关注,引起他们的关注;同时能够有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进行。[讨论5: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是从局部到整体,还是从整体到局部?]\n主持人:好。那么导入之后,我们就要自然地过渡到呈现环节了。我们在看到的这些课例当中,还有包括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看到的很多的课当中呢,无外乎有两种呈现的方式。在看到的片段当中,这个教师是这样呈现的:她先是教一些单词像monster,scary,stoneanimal这些生词,然后再教句子We’regoingtovisitMingTombs.最后过渡到听课文录音。那么还有,我们看那个完整的那节课当中,林老师在进行呈现的过程中,他可能方式跟我们刚才说的这个片段当中的是不一样的。那么,程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呈现方式的?程老师:刚才修老师讲的,实际上是有的老师,他在呈现故事啊或者课文之前先要教单词。用有的老师的话讲就是要解决词汇障碍。那么林老师她是先在这个课文之前呢,先做一个相当于一个小的任务,那么这个任务的目的也是使学生适应后面学习。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可取。但是从我个人的偏向来讲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准备性的活动,一个是话题性的准备,另外就是这个背景知识的准备,再就是一些,比如刘老师讲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的准备。不一定要先把单词和句型单独的拿出来去讲。主持人:好。其实刚才两位老师都已经谈过有关这方面问题。那么课堂当中多数是采用,比如说先解决词汇啊,然后过渡到句型啊,最后再到听课文,这样一种方式。请程老师来给我们具体的解释一下,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好呢?还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更科学呢?程老师:\n是的,现在确实有两种,除了课文的方式,就是刚才修杰老师讲的,有一些老师是从局部到整体,有的老师是从整体到局部。因为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方式,大家比较熟悉,很多老师也做的比较得手。但是呢,实际上从我们的观点讲,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是一种思路。而且呢,我个人还更倾向于这种思路。为什么呢?因为我前面也讲过,学习语言首先要接触、感受、理解语言,而这个接触、理解、感受,肯定是整体接受,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去接受那些单独的一些现象。所以我主张,就是这个整体到局部。整体到局部还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他在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下,学习语言的时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如果你从一个完整的语篇中把某些词或者句型拿出来单独去念的话,学生可能就问这是什么意思?有的虽然懂得这个意思,他可能再继续问,我为什么学这句话?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用?他可能会有些疑问。当然孩子们可能课堂上不一定问老师这些问题,但是从认知的角度的话,他心理我估计是应该有这种困惑的。所以,现在好几套教材都尝试使用从整体到局部这种思路。比方说教材前面是故事,然后集中重点学习故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语言现象。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时候,他会把这个顺序倒回来。我建议大家两种方式都尝试,看看哪种方式更合适。主持人:好,那么刘老师,您怎么认为呢?刘老师:我也同意程老师这个意见。我们老师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语言它一定是在一个情境和在一个完整的一个有上下内容的这种呈现。因为我们小学英语,有些你说是局部还是整体?比如选几个颜色的名称,他可能重点就是掌握这几个词汇,那么你说它是局部还是整体呢?关键在于我们老师的教学里面对待局部和整体的态度,就是即使局部就一个红色的单词,它也应该努力创设在一种情境之中,通过老师的体态语言,通过老师的一种手势让学生能学习这个red,而不是孤立的教Let'slearnsomenewwords,red,r-e-d,red。甚至有的老师还用拼音标啊,这种就是割裂了一个情境来教一个局部。那么同时呢,从局部到整体来看,有时候也要有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就是根据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来处理。比如说Halloween这一课,对Halloween,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词,这个整体也就没法呈现,所以他必须首先要解决Halloween,也就是程老师说的,要为后面的做准备。因此也就是有些很关键的词汇,他可能也会在课文的呈现或者听力材料呈现中出现。但是我们小学老师现在存在的偏差是什么呢,就是把所有材料里学生不知道的都要教了以后,再来让学生接触到一个整体,或者一个故事啊,或者一个听力材料。按照那个思维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没有信息,学生是没有思维的。如果给学生提供过于充分的信息,也就谈不上思维了。所以有时候还要让学生在一种信息之中去发现这种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无疑则思不启”,让学生有problem,他才有思维,局部和整体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讨论6: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主持人:谢谢刘老师!我们在课堂当中确实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那么刚才刘\n老师已经提到过,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尽量通过创设情境来去学习语言、感受语言。那么下面我们就过渡到如何去设计一个情境?很多老师都非常善于利用课件来创设情境。我们看几个QQ的小图标:比如说Happy,还有一个是hungry,还有一个是angry,有一个是周星驰流泪的这样一个小Flash的动画。通过这样的一些小的动画,让学生自然的去体会Sheishappy或者是Heisangry等等。刘老师,您认为这种情境创设得如何呢?刘老师:通过一些直观的照片,或一种直观的Flash,或者用一些小的图标,让学生来掌握和理解词汇,这个应该是我们小学英语比较通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学生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他存在一个理解的障碍,他就有时候要通过一些情境的,手势的,一种表情的方面来理解。但是我们老师还有些方面要注意,就是你采用的这样一些图标和采用的一些照片这些东西,一定要恰当。你比如说那个周星驰流泪,他是高兴的流泪,还是悲伤的流泪,还是激动的流泪,这是光一个照片可能很难以反应的。但是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就给学生一种思路了,你看周星驰他在流泪,他是高兴?还是饿的流泪?还是什么流泪?这实际上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这就实际上变成一种真实交际了。就学生看到这个提供的照片信息,他用他学过的词汇去猜测,然后老师给他提供整个一个片段,他得了奖,流泪了,Happy。我想如果老师能够上到这种境界,那这种效果就会更好。主持人:那么我们再结合一个案例。在第一节完整的课当中,我们看到那位老师是用了一个magicbag这样的游戏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个情境过程当中去练习语言。那么,程老师,您认为这样的语言情境究竟是否能激发孩子们的练习的欲望呢?程老师:我觉得,课堂上操练一些句型时,可以搞一些游戏,做一些甚至是一些比赛。但是我觉得这个课,她要练句型CanIhavesome…?实际上是一种请求,那么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真实的一些情境,让学生自己来问我能不能得到一个什么东西。那个完整的课例里,应该是那个老师她扔一个dice,就是色子,就是咱们打麻将用的那个色子。她做了一个很大的,往地上一扔,那个色子上写了有一些数字,应该是一些词汇,然后呢,比如说这个色子掉到地上以后,哪一面朝上,那上面写的词正好是学生问的词,如果是学生正好问CanIhaveanapple?正好上面写的是apple,老师就说Yes,youcan.这个确实是一个游戏,能够激发一些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恐怕更有用一些。 \n[讨论7:如何设计练习环节?]主持人:那我们现在该看有关的练习环节如何去设计?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练习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片段6当中,当学生看这段动画片时,其中有一个白雪公主马上就要做下一个动作的时候,这个老师嘎然而止,问学生Whatwillshedo?然后呢,纷纷让学生去回答:Shewill…程老师,您看这个环节设计得如何呢?程老师:应该说这个环节设计是很好的。就是说我们英语教育强调一个在听和阅读的教育中经常要学生去预测下面要做的事情。那么我们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看录像,然后静止画面,让学生预测下面的主人公要说什么话,或者要做什么事情。昨天我在看这段录像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学生还是有一种很好的反应,因为什么呢?这才是学生真正去根据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去做真实的预测。所以每个孩子说的话不一样,而且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这个就是我们讲的,课堂上怎么能够创造这种真正交流或者真正交际的机会呢?其实不难。虽然这个也不是真正的交际,因为毕竟是个游戏,是一个猜测,但是至少它给学生一个机会来说他想说的,来做他想做的事。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环节设计是比较有效的,我觉得很简单很明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主持人:好,下面我们对比地来看两个案例,一会儿请刘老师来给我们做一下分析。一个是,我讲述过的一个片段当中,这个老师训练学生学习gostraighton这样的语言,那么教师让两名学生先上台来,一个学生说指令,另一个学生做动作,这时候全班其他的学生在看,只是在看。还有一个是在片段9当中,老师带着学生去说一首歌谣,那么说完了之后呢,让学生分小组去改编这个歌谣,最后展示一下各个小组改编的结果。对比这样两个案例,刘老师您认为哪个案例学生练习的量更充分?哪个学生参与的面更广一些呢?刘老师:\n这就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要面向大多数,就是任何一个活动进行的时候你都要考虑我班上所有的同学。现在我们在看一些课,或者是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的老师面对一个同学交流的时候,就走到那个同学的面前,甚至把耳朵贴在那个学生说话的嘴巴上,他只关注他提问和这个学生回答的结果,而没有关注其他同学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说老师适当的和学生之间有一种距离感,就是老师上课的时候你站在一个距离的话,应该用你的眼光的余角,能够观察到班上所有的学生。所以刚才那个活动,如果是让一个同学上去,老师发出指令,然后让学生做动作,从这一点来看是我们课标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动作。但是当要一个同学做这个事的时候,一定要给其他同学以任务,其他同学应该有什么任务呢,或者是跟着老师再说一遍gostraighton,至少有一个任务。所以比较下来,后来一个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就比较注意全班同学都能够活动到。那为什么要采用小组形式呢?而不采用老师就对某两个同学的活动呢?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都能够得到一个活动的机会。我们说就是让全体同学走出微弱的进一步,就是向前走微弱的一步要比某一个同学走到金字塔更有意义。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理念。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刘老师!那么程老师,您看在练习环节的设计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程老师:因为我们现在谈到的是具体的问题了,就是刚才刘老师谈到的,涉及到具体的活动,主要是具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具体活动的实效性,以及具体活动的目的性是不是很清楚,还有彼此的衔接。在后面的专题我们还要谈到活动的实效性,所以我们今天先不展开了。主持人:好,非常感谢程老师和刘老师与我们小学英语老师探讨有关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并给予我们详尽的指导。同时感谢各位老师收看这节课的研讨,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