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10 KB
- 2022-06-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国学讲坛》教学设计学校:班级:教师:\n国学教育—根的认识教学目的:培养小朋友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培养小朋友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小朋友的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向小朋友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小朋友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热爱自己的国家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让小朋友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讲解:2)向小朋友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小朋友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小朋友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课时教案课题秋思教案序号1-1-1授课时间2016.3.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学生能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n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这首古诗教具等准备板书设计《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教学反思大部分同学能借助课后译文读懂古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此诗。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n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对话文本,入情入境1)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三想象“意”的内涵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3.生在音乐中诵读。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四品“开”之内涵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n动。追问学生因由,引读)3.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诵读提炼,乡思情深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2.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古诗)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诵读全诗。课时教案课题秋词教案序号2-2-1授课时间2016.3.8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具等准备板书设计秋词(唐刘禹锡)\n教学反思本节课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n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 集体背诵本诗 2、 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课时教案课题《笠翁对韵》教案序号3-3-1授课时间2013916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n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具等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教学反思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n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正音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七贤对(),爱日对()。虎类()蚁如(),列辟对()。陈唱临春()。隋歌清夜()。空中事业(),地下文章()。三、拓展练习\n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2、找对子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四、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课时教案课题《从军行》教案序号4-4——1授课时间2016.3.15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以少胜多的构思。教具等准备板书设计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n教学反思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二.诗的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三.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n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四.赏析全诗: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㈡首联: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3.赏析关键词“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发端警竦㈢颈联: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n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3.赏析“绕”字。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㈣颔联: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㈤尾联: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n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课时教案课题《笠翁对韵》第二则教案序号6-5-1授课时间2016.3.2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流利的诵读课文。2、体会《笠翁对韵》的音调特点,了解“对仗”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的语感。3、让学生在一种典雅的国学氛围中受到熏陶。教学重点难点《笠翁对韵》的音调特点,了解“对仗”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具等准备\n板书设计1一字对大——高——天——黑——冷——花——雪——2、对二字。七嘴——千山——争先——千言——山清——七上——天文——刮风——教学反思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一东”的三个特点,字数相对,而且内容相对,(押韵)不仅押韵还能读出旋律,(意境)还有意境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教学过程:一: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缓慢,国学味道)师:上课生:起立、鞠躬师:请(还礼)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欣赏趣联故事,激发兴趣,了解对联基本特征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对联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三:总结对仗的特点,介绍《笠翁对韵》书籍师:你们一定觉得这幅对联解缙对的很妙吧!(交流:妙在哪里)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幅对联。(课件出示对联内容)这就是古代人们写对联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仗(板书)\n师: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应对、掌握音韵格律的启蒙读物。(课件出示笠翁对韵)读书名师:这本书呀,是明末清初的李渔编写的,笠就是下雨天戴的斗笠,笠翁就是李渔自己,对韵就是讲对仗、押韵的。今天冯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笠翁对韵》的第一部分“一东”的部分内容。(板书:一东)四:学习《笠翁对韵》1、正字正音。(1)师范读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页,认真听老师读。注意听清字音,找找对韵的感觉。(2)生自读(3)指名读。(4)关于内容理解(5)师生问答答疑解惑2、了解对仗特点和押韵特点师:结合我们刚才对对联的理解,你能说说这段文字哪里体现了对仗的特点?(字数、内容:举个例子)(板书:字数相对、内容相对)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对仗的特点。生:自读、生生对读、师生对读、齐读师:同学们读的真好听,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实这又体现了这段文字的另一个特点——像这样,把相同韵母的字放在句子最后就是押韵。(板书:押韵)举例:“一东”这段文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都是(ong)四支、五微、六鱼(课件出示)、、、、、、这也是《笠翁对韵》这本书的编排特点——“按韵分篇(课件出示)”。3、读出韵味师:怎样读出“韵律”呢?(打节奏)师:自己试一试,打着节奏读一读。生:全班拍手读4、出示图片,进行联想、找到感觉,读出意境(1)(出示图片)用一句来描述吗?“风高秋月白”(2)看到的景色和想到的感觉读出来。生试读(3)什么样的美景和这样的美景相映衬呢?“雨霁晚霞红”(出示图片)(4)试着读一读(板书:意境)\n(5)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找一找,试着读一读。(6)指名读,你最想读哪句?(试读)五:拓展练习师:你们想自己对对子吗?试一试1一字对大——高——天——黑——冷——花——雪——2、对二字。七嘴——千山——争先——千言——山清——七上——天文——刮风——3、四字对。福如东海——()东西南北——()4、对五字的诗句:出示句子学生一起背。泥融飞燕子——白日依山尽——明月松间照——5、趣填妙对:还珠格格,小燕子、私塾老师作了一个对子,欣赏一下。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哞——男女对读,感受乐趣。6、书上练习处理六总结升华今天,我们初次认识了《笠翁对韵》这本书,(对仗)不仅字数相对,而且内容相对,(押韵)不仅押韵还能读出旋律,(意境)还有意境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课下,请同学们把一东的内容熟读背诵,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时教案课题《军中夜感》教案序号7-7—1授课时间20131016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从军行》、《军中夜感》。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n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背诵诗文。教具等准备板书设计《从军行(其四)教学反思通过学习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带着杀敌立功的豪情,雪耻复国、重整乾坤的壮志,边关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在描写战事的古诗中,诗人或描写激烈的鏖战场面,或展现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经典诵读》第二单元古典诗词专题诵读板块:戎马。\n二、诵读第五首《从军行(其四)》过渡:我们先来诵读诵读第五首王昌龄笔下的《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感受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1、出示《从军行(其四)》请大家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指名朗读古诗)2、出示视频,学生欣赏。过渡:我们一起走进水墨动画,领略一下当时唐朝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3、介绍作者——王昌龄。过渡:接着我们来了解作者王昌龄。4、介绍文题背景。5、理解诗意,读译文。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首诗。6、欣赏录音,整体感知。过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7、诵读诗句。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我们就来多读几遍。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8、背诵古诗,积累语言。出示幻灯从不同的程度检测背诵。9、欣赏小学生吟唱的《从军行》学生可跟吟唱。10、欣赏古诗新唱。三、诵读第六首《军中夜感》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接下来看看明朝的张家玉又将为我们展示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生活呢?1、出示《军中夜感》请大家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指名朗读古诗)2、介绍作者——张家玉。过渡:接着我们来了解作者张家玉。3、理解诗意,读译文。\n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首诗。4、诵读诗句。5、背诵古诗,积累语言。出示幻灯从不同的程度检测背诵。四、小结。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让我们来齐读这两首边塞诗。五、拓展延伸1、出示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中的其一、其二两首学生读一读。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另外几首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课时教案课题笠翁对韵(二)教案序号8-8-1授课时间2016.4.1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具等准备多媒体课件\n板书设计“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教学反思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正音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n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七贤对(),爱日对()。虎类()蚁如(),列辟对()。陈唱临春()。隋歌清夜()。空中事业(),地下文章()。三、拓展练习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2、找对子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四、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n课时教案课题《过分水岭》教案序号9-9-1授课时间2016.4.18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过分水岭》,理解古诗大意。 2、 2、体会古诗的韵味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古诗的韵味。教具等准备板书设计简介读古诗的方法: 一、 念诗——吟诗——诵诗——咏诗——舞诗 二、明确诗意----念诗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n教 学 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直接切入课题。简介作者。 2、简介读古诗的方法: 念诗——吟诗——诵诗——咏诗——舞诗 二、明确诗意----念诗 1、板书古诗,自由读诗,认识字词。 2、再读,小组读,讨论:想想每句诗的大意。 三、体会意境----吟诗 1、反复吟诗,心中复现情景,然后解读诗境。 2、交流体会、集体汇报。 溪水本无情,但我入山这三天里,这溪水像有意似地一直在自己的侧畔同行。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四、感悟诗情-----诵诗 (一)、教师引导反复诵读,然后学生朗诵。 1、讨论押韵:ng 2、交流划分朗读节奏课时教案课题《过分水岭》教案序号11-11-1授课时间2016.4.25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过分水岭》,理解古诗大意。 2、 2、体会古诗的韵味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古诗的韵味。教具等准备\n板书设计简介读古诗的方法: 一、 念诗——吟诗——诵诗——咏诗——舞诗 二、明确诗意----念诗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教 学 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直接切入课题。简介作者。 2、简介读古诗的方法: 念诗——吟诗——诵诗——咏诗——舞诗 二、明确诗意----念诗 1、板书古诗,自由读诗,认识字词。 2、再读,小组读,讨论:想想每句诗的大意。 三、体会意境----吟诗 1、反复吟诗,心中复现情景,然后解读诗境。 2、交流体会、集体汇报。 \n溪水本无情,但我入山这三天里,这溪水像有意似地一直在自己的侧畔同行。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四、感悟诗情-----诵诗 (一)、教师引导反复诵读,然后学生朗诵。 1、讨论押韵:ng 2、交流划分朗读节奏课时教案课题《山行留客》教案序号12-4-1授课时间2016.5.9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2、激发学生朗读、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诵读、合作、交流的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背诵诗文。教具等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了解诗人简介。再读诗文。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同桌练背。同桌检查,小组检查。\n教学反思学习了三首描写山的古诗,会吟诵这三首古诗,感受到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教学过程(一)、复习杜牧的《山行》导入1、复习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三年级我们曾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古诗《山行》,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2、指名、齐背3、听吟诵。4、听古诗轻唱。二、教学叶茵的《山行》1、师过渡:南宋的叶茵也写了一首《山行》。2、指名读、齐读3、简介作者。4、再读诗文。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6、同桌练背。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8、欣赏《山行》古诗新唱,看图全班齐诵读师:(三)、教学《山行留客》1、过渡:山中的景色美,山中的人更是热情好客,他们挽留客人的方式别具一格,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山行留客》。2、出示《山行留客》,指名读。3、了解诗人简介。4、再读诗文。\n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6、同桌练背。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8、欣赏《山行留客》古诗新唱,看图全班齐诵读。(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山的古诗,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三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五)、拓展延伸1、除了这三位诗人写的古诗,其他诗人也写了描写山的古诗,老师给大家推荐两首。(六)、布置作业1、还有许许多多描写山的古诗,我们可以上网去查找。课时教案课题《山行》教案序号12-4-2授课时间2016.5.16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教具等准备小黑板板书设计山路绵长,山势高缓白云深处,人家居住山行热爱自然喜爱枫林,难抑惊喜点明原因,揭示中心\n教学反思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题】: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n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6、理解诗意: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⑵、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n【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一、 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二、 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三、 新授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向往赞美)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 总结\n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五、 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板书 12 田园诗请水之国荷兰 花之国 向往赞美牧场之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一 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 谈话。 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2.学生背。3.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 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n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 交流。(2) 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二、 初读课文。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三、 解读古诗。1. 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2. 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3. 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4. 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 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2. 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A 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 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n六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七 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2. 学生自由诵读。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4. 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凉州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二、初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n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播放黄河课件。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②谴责和憎恨。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四)整体读古诗。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n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n(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学生自背。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清平乐 村居》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词”。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2.揭示板书课题。 (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n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1.师: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总结:是啊!“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普通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今。 《赠刘景文》诵读教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二、 初读古诗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n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三、 感受诗意。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1.学生读诗,回答。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简介刘景文生平: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5. 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四 、诵读古诗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 总结。 《三字经》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n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三、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子不学》诵读教案一、教材解读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2)字句梳理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n“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⑤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3)全文翻译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二、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n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齐读课题。 (3)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三、总结\n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