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研究 57页

  • 1.53 MB
  • 2022-06-20 发布

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研究

  • 5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n\n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引言…………………………………………………………………………………………1一、选题依据………………………………………………………………………………1二、研究现状………………………………………………………………………………1三、研究意义与方法………………………………………………………………………3四、创新点…………………………………………………………………………………3第一部分概述…………………………………………………………………………………5一、民间故事概述…………………………………………………………………………5(一)民间故事的定义与分类………………………………………………………5(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5二、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7(一)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8(二)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可能性………………………………………9三、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相关理论………………………………………………………11(一)儿童语言获得理论…………………………………………………………11(二)儿童语言教育理论…………………………………………………………14第二部分幼儿园民间故事教育……………………………………………………………17一、幼儿园民间故事教学………………………………………………………………17(一)教学的基本原则……………………………………………………………17(二)教学基本步骤与策略………………………………………………………21(三)问题与对策…………………………………………………………………28二、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29(一)活动的基本要求……………………………………………………………29(二)活动的基本方式……………………………………………………………31第三部分家庭民间故事教育………………………………………………………………33一、教育的必要条件……………………………………………………………………33二、教育的具体开展……………………………………………………………………35\n三、注意事项……………………………………………………………………………38结语……………………………………………………………………………………………40注释……………………………………………………………………………………………41参考文献………………………………………………………………………………………43致谢……………………………………………………………………………………………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n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研究——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文摘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国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农耕时代,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村庄农耕文化。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经验、智慧,更沉淀了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记载了人类的智慧和发展历史,展现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民族文化进入一个与狼共舞的时代,某些文化已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逐渐呈现出弱化趋势。因此,从民族文化中选择幼儿喜欢的民间故事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民间故事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给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民间故事,分析了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的相关理论。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与民间韵文体文学相对的民间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民间神话、传说,及狭义的民间故事;狭义的民间故事,指民间神话、传说之外的其他散文叙事作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本部分最后阐述了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的相关理论,包括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与儿童语言教育理论。第二部分探索了幼儿园民间故事教育,包括幼儿园民间故事教学与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民间故事教学可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二是教学的基本步骤与策略,分为幼儿倾听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幼儿表达故事三部分;三是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包括活动的基本要求与活动的基本方式两部分,活动的基本要求包括广泛利用资源和做好活动准备两部分内容,活动的基本方式包括故事大王讲故事、民间故事角活动、表演故事活动等。第三部分着重探索了家庭幼儿民间故事教育。文章具体从教育的必要条件、具体开展、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必要条件包括搜集民间故事、计划活动时间、创设适当环\n境、准备操作材料等;具体开展部分分别探索了讲故事、演故事、读写练习的组织与实施;注意事项部分强调了活动的游戏性、幼儿的主体性、以及积极强化与持之以恒等保障活动有效进行的条件。关键词:幼儿;民间故事;语言教育分类号:G612\nFolktalesused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acticeoffolktalesinearlychildhoodlanguageeducationAbstractChinahasgonethroughfivethousandyearshasbeenfarmingalongtimeinthelonghistoryofhumandevelopment.It’snationalcultureinasenseisthevillagefarmingculture.Folktalesarethekeycomponentoffolkculture.Theynotonlyloadtheknowledge,experience,intelligencebutalsoholdtheexcellentspiritofthenation,documentintelligenceanddevelopmentofhumanhistoryandshowpeople’smentalityandvalues.However,withtheinvasionofforeignculture,ourculturehasenteredatimeofDanceswithWolves.Somecultureshavereceivedagreatimpactandevenshowedatrendofgradualweakening.Therefore,itisnotonlyhelpfultoinheritanddevelopthenationalculture,butalsofavorabl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ldlanguageabilityifchildren’sfavoritefolktalesareselectedfromthenationalcultureasthecontentsoflanguageeducation.Thisthesisaimstostudy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strategyofthefolktalesintheearlychildhoodlanguageeducationwiththecombinationoftheoryandpracticeinordertoprovidepracticalwaysandmeansfor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acticers.Thisthesis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providesanoverviewoffolktales.Itanalysesthenecessityandpossibilityoflanguageeducationforyoungchildren,aswellastherelatedtheories.Folktaleshavebroadandnarrowsense.Thebroadsensereferstonarrativecivilworksofprosewhichisrelativetofolkstoriesandfolkrhymestyleliterature,includingcivilmyths,legends,folktalesandfolktalesinthenarrowsense.Thenarrowsensereferstomyth,legendotherthantheworksofprosenarrative.Onthisbasis,itanalyseshenecessityandpossibilityoflanguageeducationforyoungchildren.Thefinalpartofthissectionexplainstherelatedtheoriesoflanguageeducationinearlychildhood,including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andlanguageeducationtheoryofchildren.Thesecondpartexploresthefolktalesofkindergarteneducation,includingkindergartenfolktalesteachingandfolktale-activitiesindailylife.Theteachingoffolkstoriescanbedivided\nintothreeparts.Thefistoneisthebasicprinciplesofteaching,includingtheprincipleofsuitability,theprincipleofsubjectivityandtheprincipleofactivity.Thesecondoneisthebasicstepsandstrategiesofteaching,whichconsistsofthreeparts:childrenlistentostories,understandstoriesandexpressstories.Thethirdoneisabouttheanalysisof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eaching.Theactivityoffolktalesindailylifeincludesbasicrequirementsandbasicformsofactivities.Thebasicrequirementsofactivitiesconsistofextensiveuseofresourcesandfullpreparationfortheactivities.ThebasicformsofactivitiesincludesstoriesoftheKingstory,folktales,activitiesatfolktalecorner,performanceofstoriesandsoon.Thethirdpartfocusesontheearlychildhoodeducationathome.Ittalksaboutthenecessaryconditionsofeducation,thespecificexecution,theattentionsandsoon.Thenecessaryconditionsincludecollectingfolktales,planningactivities,creatinganappropriateenvironment,makingpreparationfortheoperatematerials,etc.Thespecificexecutioniscarriedoutrespectivelytoexplorethestory-telling,thestory-performing,thepracticeandorganizationofreadingandwriting.Theattentionsemphasizeonconditionsthatensuretheeffectivedevelopmentofactivities.Itincludesplayfulnessoftheactivities,thesubjectivityofchildren,positivereinforcement,persistenceandsoon.KeyWords:3-6AgedChildren;Folktales;LanguageEducationClassificationCode:G612\n引言一、选题依据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是村庄里的人们在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用口头语言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讲述着的故事,它与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是民众用生命智慧所独创、用口语形式所承载、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人类发展史。因此,民间故事是生命的故事,是活的故事,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连的活态文化;民间故事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智慧和发展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姓生存和发展之“根”,是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传因子,滋养了千千万万代中华儿女。对幼儿来说,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幼儿具有一种叙事性智能,因此,喜爱听叙事性语言的故事是幼儿共同特点,尤其是充满幻想和传奇色彩的神话、童话、传说等。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却寥寥无几,纵观林林总总的幼儿园各类教材,民间故事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因此,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用于幼儿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当前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研究者自身来说,一方面,由于从事幼儿园教学十多年,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幼儿期语言的发展过程有亲身的观察和体会,也获得了一些家庭中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途径和具体的措施。这些都将会有助于我在教育研究的实际开展中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及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使研究取得理想成果。二、研究现状(一)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逐步深入和细化首先,心理学对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研究趋向科学。二十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因此被称为外因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与班杜拉的模仿理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语言心理学家提出了与其相反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幼儿儿童体内具有一个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这套装置中潜存着一套普遍的语法规则,1\n能够把儿童所听到的语言进行语法转换,从而使儿童掌握和运用语言。他们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因此又被称为内因论。外因论注重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学习语言的影响,忽视了儿童先天学习语言的机能,无法解释语言获得的“关键期”;而内因论强调了被外因论所忽视的一面,注重了儿童先天的语言能力,却忽视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两者都有片面之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相互作用论,即儿童语言的获得既与先天因素相关,也与后天因素相关,是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理论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认知相互作用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语言发展既有赖于儿童生理成熟和认知基础,又需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自主建构;社会建构理论则强调儿童语言的获得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由此可以看出,对儿童如何获得语言的研究,已经逐步从片面走向整合,趋向于更加科学而合理。其次,幼儿语言教育理论日趋丰富。在周兢所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刘晓东著《学前教育学》,赵寄石等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崔同花著《幼儿全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苏珊·米勒的《当前幼儿语言教育新走向》,朱琳琳《全语言教育理论探悉》等著作和文章中,阐述了儿童语言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包括语言教育整合观、全语言教育观、语言教育活动观,以及由叙事智能理论带来的文学教育倾向等,开辟了儿童语言教育的新领域,提出语言教育应注重发展儿童听、说、读、写全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实践层面,如何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广泛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颇多,总体来看,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质、利用语言教学活动、利用其他教育活动渗透、利用一日生活、与家庭合作等形式来提高和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研究内容从环境创设到途径与方法,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关注到了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二)民间故事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肯定从查阅的文献来看,各位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对民间故事的价值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了解了其对幼儿或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周作人等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童话、神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呼吁神话、童话回归儿童的生活;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鼓楼幼稚园实验期间,把故事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括民间故事;在当代,刘晓东所撰写的《神话,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猫话狗话、鸟言兽语—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等文章,从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及神话、童话的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了神话、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价值。正如《猫话狗话、鸟言兽语—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中引用的周作人的话,“对于神异故事的原始的要求,长2\n在我们的血脉里,所以《山海经》《十洲记》《博物志》之类千余年的著作,实在是荒唐无稽的话,但又是怎样的愉快呀”,“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由此可见,民间故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三)民间故事与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亟待加强综合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关于民间故事与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张小永在《幼儿民间文学教育》一书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环境与内容,以及评价等几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中包括民间故事教育的研究;牟群英在《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一文中,阐述了幼儿园民间故事教学的实施办法,包括重视作品选择、教师的讲述与提问、创设情境、编构故事等几方面。然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如何运用优秀的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非常欠缺。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如何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入手进行研究和探索,力求为幼儿园与家庭合理运用民间故事资源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并在具体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丰富幼儿语言教育理论,推动幼儿园与家庭中语言教育的开展,普遍促进幼儿语言能力获得提高。三、研究意义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首先通过梳理有关民间故事、儿童语言发展、幼儿语言教育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获得民间故事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当中具体开展研究,通过观察和调查,记录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从微观层面探索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如何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出一系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利于教师教学、家长辅导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及家长在幼儿园与家庭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创新点鉴于已有研究或是从宏观方面架构民间故事教育的理论框架,缺乏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或是仅从实践出发,从教学经验中总结民间故事教学的方法,欠缺教育理论的指导,本论文综合上述两方面研究成果,择其优、救其失,力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策略与方法,为幼儿民间故事教3\n育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具体开展,尤其是对如何运用民间故事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提供科学而可行的全方位指导,以弥补当前该方面教育研究的空白。这也是本论文的独到和创新之处。4\n第一部分概述一、民间故事概述(一)民间故事的定义与分类关于民间故事,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是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与民间韵文体文学相对的民间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民间神话、传说、童话,以及其他散文叙事作品;其二是狭义的民间故事,指民间神话、传说之外的其他散文叙事作品,如民间童话、民间笑话、民间寓言、民间生活故事等。鉴于民间神话、传说及狭义的民间故事中均有适合并深受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本文中所指的民间故事为其广义定义,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及狭义的民间故事三类。民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产物,是远古人类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知识体系,是以“神”为主要形象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想象成分与象征意义。中华民族的神话主要包括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等几大类,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炎黄之争,等等。民间传说亦产生于人类早期,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1]故事”,是关于人类自己早期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具有了幻想和传奇色彩。我国民间传说主要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等内容,如大禹治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年的传说,等等。狭义的民间故事包括民间幻想故事、民间写实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主要以描写百姓实际生活的故事。民间幻想故事即民间童话,“是以超自然的事物与事件构成故事主干、以娱乐而非宗教为讲述旨趣[2]的民间口头叙事”,包括神奇人物、神奇经历、神奇精灵、神奇宝贝等;民间写实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及情节都来自民众真实的生活,具有现实性,如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巧女的故事等;民间笑话是幽默短小的故事,常用夸张、风趣的言辞讽刺社会和人的缺点,如懒人的故事、笨人的故事等;民间寓言是具有哲理和教训意味的短小故事,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显著不同,因此民间故事与一般的作家所写故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征和价值。5\n1.民间故事的特征首先,民间故事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征。集体性是指民间故事基本上都是由民众集体创作、集体享有、集体传播的特殊的文学故事,它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和精神追求,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如民间传说《岳飞传》、《杨家将》等是根据历史上的人物,由无数人的口头转述和修改,逐渐形成精致、凝练、世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口头性是指民间故事是民众使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以口头语言进行保存。由于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在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漫长时期(即使是在文字发明之后),劳苦大众几乎被剥夺了读书和识字的机会,群众依然按照祖辈的传统使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交流。口头语言以其灵活、简洁、自由、方便等展现着独特的特点,使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可以随时把所见、所思、所知用口头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并通过口头得到快速传播和不断修改,使作品的语言和形式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口头语言在人类艺术创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尽管在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使用了书面文字,但仍具有群众口头语言的特征。口头创作和传播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因为运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反映的是群众的随感随想,难免有不健康的内容;二是由于口头传播者往往是鲜活的生命体,随着生命的逝去,文学作品也较容易失传。从民间文学的流传来看,民间故事还具有变异性与传承性。变异性是指民间故事作品在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讲述者的再创造,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故事作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永无“定稿”;传承性是指民间故事尽管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但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如结构上三段体,情节上的反复性等,使民间故事“寓不变于万变、万变中有不变”,从而形成世代相传的传统。另外,从民间故事的内容来看,又具有综合性、地域型等特征。综合性是指民间故事反映的是群众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捕猎、种植、饮食、婚嫁,有长工的、放牛的、打鱼的、狩猎的、驾船的、纺织的等等;地域性是指民间故事作品在创作和流行的过程中,受不同地区生活和风俗传统的影响,各地所流传的作品各具地方特色。其次,民间故事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故事形式,具有自己的叙事特点。首先,民间故事中多有神奇人物、物体或事件,具有幻想和传奇色彩。神话故事中都有神仙与妖怪,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如盘古开天地、哪咤闹海等;民间传说中有武艺高强、神通广大的英雄,历经磨难,最后终于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如大禹治水、鲁班造桥等;生活故事中有神奇的宝贝,如金斧头、宝缸、马兰花等。这些神奇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把人带入一个无限遐想的天地,仿佛是进行一次特殊的旅游,使人的思想得到6\n触动和升华。其次,民间故事的叙述形式以反复性和动态性为主要特点。在民间故事中,其叙述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并多有反复(常见的形式有三迭式),如主人公过五关、斩六将或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胜利。第三,叙述多围绕事件的发生、高潮、结束展开。民间故事的叙述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如“龟兔赛跑”的故事是按照乌龟和兔子决定赛跑—赛跑的过程—赛跑的结果为顺序展开整个故事情节;“愚公移山”则记叙了愚公决定挖山—愚公带领全家挖山—引来旁人笑话—最终移走大山的过程。2.民间故事的价值民间故事首先是一种精神存在。“文化并不是文字和知识的堆砌物,文化是一种人对生命敏感和谐的感受体验,是人内心里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真正的文化是和生命一体存[3]活的”。“人类精神之所以表现为或创造出文化,主要由于人的心灵有思想、想象、意[4]志等能力,求真善美的目的”。中国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农耕时代,直到现在,我们才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农耕文化,因此,村庄里所产生的民间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生活故事等作为在民间自发产生的艺术形式,不是普通的故事,而是由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凝结而成,并在千百年的口耳相传和口口相传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承载着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宝贵而独特的精神食粮,能够给予人以精神的支撑和依托,使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归宿感。民间故事具有文学功能。民间故事的语言朴素、简洁、形象,内容通俗、简约、质朴、粗旷,形式灵活、多样,加上讲述者娴熟的讲演,能够使人充分感受语言艺术的风韵与优美,给人以美的启迪和心灵的熏陶。民间故事具有实用功能。民间故事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是从群众真实生活中来,记录了群众的经验与知识、发明与创造,是群众智慧的总结。通过听民间故事,后人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获得知识和智慧,可以借鉴先人的做法和经验,使用已有的发明和创造成果,以在实践中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民间故事具有教育功能。民间故事不仅仅是人类智慧的总结,更包含着群众的道德观念与精神追求,传达着民族的风俗与传统,颂扬着中华优秀人物与传统美德,如敬老爱幼、团结友善、勇敢正义、自强不息等。因此,倾听民间故事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感染和熏陶,促进良好品德与积极个性的形成,使民族精神和品德得到传承与发扬。7\n二、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必要性1.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中华民族要发展,只有找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守住自己的民族之“根”,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亦愈演愈烈,尤其在儿童教育领域,国外动画片、图画书等几乎占据国内的市场,使本民族文化逐渐呈现弱势,甚至面临被同化和覆盖的危险。因此,保护民族文化便成为我们当前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我国由农业向工业转型的特殊时期,保护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成为更加迫切的要求。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继承和发展者,教育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精心筛选适宜的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民间故事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为幼儿营造丰富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其能够接触、体验、认识、理解、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使民族文化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发展,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的力量。这是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回应和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也是促进民族发展的科学途径。2.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民间故事是在民众在劳动和生活中经过集体的创作和加工而成,流传至今,在民间千百年的流传中,又历经了世世代代中华子孙的补充、修改、整理,使故事中的语言与语言在千锤百炼中变得愈加精炼概括,成为幼儿学习语言优秀范本。首先,民间故事的语言是群众语言的结晶,简练朴素,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并具有情感性,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民族文学语言的兴趣,并把握学习民族语言的方向和途径。其次,民间故事能够丰富幼儿的表象世界。民间故事中塑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如神仙、魔鬼、精灵、帝王将相、能工巧将,以及充满智慧、不屈不挠的平凡的群众,这些形象能够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文学素养,促进幼儿语言想象与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民间故事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如神话、传说等故事中都有超现实的形象,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能够激发幼儿无穷的思维及想象,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幼儿接触民间故事能够大大扩展语言表达的空间。3-6、7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语言的模仿和记忆能力都较强,提供优秀的民间故事,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8\n3.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能够让幼儿感知民族语言的多元性与历史性受当前世界一体化及科学主义的影响,统一标准和模式日趋受到欢迎和关注,多元文化越来越面临威胁,许多民族和国家,尤其是相对贫穷的地区,其文化逐渐被强势文化所同化,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在此潮流中也难逃厄运。在世界范围内,英语成为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成为唯一通用和标准的语言。从发展意义上说,每一种语言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不利于民族及文化的多样发展。在五千年的农耕时代,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人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着自己的故事,民间故事的发展可以说历经了不同民族语言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民族语言的历史性与多元性。管在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大都由口头语言转换成了书面语言,这些故事也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编,但仍然无法消除各地区、各民族语言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幼儿在接触多样民间故事的过程,就是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语言的特色的过程,能够体会民族语言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增强对民族语言的敏感性,利于形成对民族语言的正确认识,端正对民族语言的态度。4.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幼儿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幼儿学习的语言的材料,更具有深厚而丰富的内涵,能够对幼儿的道德与审美、知识与智力都起到良好的渗透作用。首先,民间故事是爱的故事,饱含着对家园、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这些爱的故事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其次,民间故事是智慧的故事,能够丰富幼儿知识、发展幼儿思维、启迪幼儿的心智;第三,民间故事是美的故事,能够给幼儿心灵以美的浸润,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综上所述,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既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是极为必要的。(二)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可能性1.民间故事与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相契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是对人类早期心理特征的复演。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了著名的“复演说”,指出个体心理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种系进化史的复演。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也认为,“童年只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状态而已。正如发育中9\n胚胎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我们种族发生的历史,因此,儿童的心理便重演了尼采所说的‘人[5]类早期的功课’”;依据精神学的理论,个体出生以后的幼年时期即为精神胚的发育时期,而“每个精神胚的发育过程都是人类精神进化史的缩影,是其简略而又迅速的重演”;[6]如恩格斯所说,“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动物祖先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7]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加简略一些罢了。”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时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依靠运动和感觉来进行思维,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进行可逆运算,这些特点与原始思维中“前逻辑”阶段特点极为相似。民间神话、童话、传说等故事中大多是人类早期精神的产物,蕴涵着早期人类的知识观和世界观,具有离奇的情节和奇特的形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及一切事物的解释,与幼儿期喜欢幻想、充满灵性、拟人化心理特点相契合。在神话中有一种超现实的力量,把自然万物想象成同人类一样有生命的个体,“它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地暗含了儿童成长的需要,它可以让儿童生活于生命进化过程所赋予人类的浩瀚广袤的无意识世界里,保障儿童的本能与无意识积极地表达与成长,而这些本能与无意识的表达和成长正[8]是意识成长的基础”;“民间童话犹如梦境,以超自然的事物与事件构成故事主干、以[9]娱乐而非宗教为讲述有趣的民间口头叙事”;民间传说、民间笑话与民间寓言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智慧总结,在现实的流传过程中也增添了想象的成分,把人物“神”化了,把自然界“人”化了,从而使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情绪中展开自由联想,轻松在故事中漫游。因此对儿童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从另一方面说,民间故事具有游戏性,与幼儿的游戏本能相契合。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的活动,是幼儿本能的活动,幼儿对游戏的需要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游戏,更有广阔的精神领域的游戏。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10]民间故事所述内容是先民生活的写照,“神奇、荒诞、超现实的情节变化和回旋反[11]复,……尤其是民间故事的一个普遍而又显著的特点”,而且,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出神入化、无所不能,这使听民间故事就如游戏一样,吸引幼儿从头至尾追逐故事的全过程而乐此不疲,满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让幼儿以游戏的心态重温祖先生活的经历,从而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民间故事的内容和思想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倍受幼儿的欢迎和喜爱。2.民间故事与幼儿期语言发展特点相契合10\n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一方面,幼儿期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以口头语言为主,并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幼儿的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幼儿对与生活具体事物相联系的语言材料较容易掌握和理解。而民间故事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修改而成的文学作品,但又具有了文学的性质和内涵,可以说,民间故事中的语言出于口语,但又高于口语,兼具口语和书面语的两方面优点。因此,能够适应幼儿期语言发展的需要,利于儿童理解、感知、学习成熟而优秀的民族语言。另一方面,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思维具体形象,喜欢形象具体的语言,而民间故事中其所述事件都是生活的艺术写照,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语言具有形象化、简洁化等特点,正如董小英所指出的“古代语言的第一个特征是象声词代表抽象词,第二个特征是[12]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如‘长腿的’,‘牛眼的’之类”。因此,能够迎合幼儿的兴趣,适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另外,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尤其喜爱动态的事物,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亦是如此。而民间故事都是以活生生的形象记叙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民间故事与幼儿期语言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需求相契合。经过在民间千百年的流传和历史的沉淀,历经了世世代代中华子孙的补充与修改,可以说,能够历经千百次筛选而流传至今的作品,都是故事中的精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优秀范本。三、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相关理论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首先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学习和获得语言的,只有清楚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心理学尤其是心理语言学对儿童学习语言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趋向合理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要依据幼儿获得语言的规律,结合民间故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一)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关于儿童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掌握民族语言,一直是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吸引着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深入的研究,总体看来,当前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强调外在因素的外因论、强调遗传因素的内因论,以及注重内因与外因互动的相互作用论。11\n1.外因论外因论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儿童语言学习的环境,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此理论被称为外因论,主要包括强化论和模仿论。其中强化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和强化的结果,如母亲跟一岁左右的宝宝反复说“妈妈”一词,当宝宝在听过数遍后发出“mama”的声音时,母亲立即重复词汇,并用手势告诉宝宝“妈妈”指的就是自己。通过反复的强化,宝宝就把“mama”与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掌握该词的发音和意义。这种通过重复词汇帮助儿童掌握语言的强化称为积极强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消极强化,即当儿童发音出现错误时,成人应采用消极强化,忽略而不能重复儿童的错误发音,以免强化不正确的发音。另外,斯金纳还提出了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强化,强调在“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13]化”,“随着学习的发生……逐渐转到间隔强化。”从而使儿童逐步掌握语言。模仿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在1904年提出的,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的翻版;怀特赫斯特和瓦斯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选择性模仿”,“是对师范者语言结构的模仿,而不是对其具体内容的模仿”,[14]因此,儿童能够把已习得的语法结构结合新的情景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多样话语。2.内因论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语言心理学家对儿童语言的获得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儿童具有一个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这套装置中潜存着一套普遍的语言规则,并把普遍语法转换成母语语法,从而使儿童掌握和运用语言。此理论重视儿童的先天语言能力,与环境决定论针锋相对,批判行为主义的把儿童看作只对刺激作出机械反应的观点,而重视儿童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相互作用论外因论注重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学习语言的影响,忽视了儿童先天的学习语言的机能,无法解释语言获得的“关键期”;而内因论强调了被外在论所忽视的一面,注重了儿童先天的语言能力,却低估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因此,两者都有片面之处。由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相互作用论,即儿童语言的获得既与先天因素相关,也与后天内因素相关,是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理论和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认知相互作用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属于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语言发展既有赖于儿童生理成熟和认知基础,需要在儿童主体与12\n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不断自主建构,从而使语言得到发展;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受“社会环境、认知发展、语言知识和先天成熟因素”的影响,并且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他们更强调其他理论所忽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作用,注重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对儿童如何获得语言的研究已经逐步从片面走向整合,并且不断深化,趋向于更加科学而合理。正如滕守尧先生在论述生态式教育时所说:“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只有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15]作用中,它才是持续不断的和无穷无尽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亦是如此,其语言能力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中得到发展的。以上理论对幼儿民间故事教育有较大启示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创造。环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民间故事活动应重视环境的创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又包括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精神环境又包括幼儿园精神精神环境、家庭精神环境与社会精神环境。在民间故事活动中,物质环境应包括在幼儿园与家庭中故事材料的供给、班级及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家庭中的环境布置等,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故事素材(包括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及图书等)、听说读写的材料,以及故事活动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能够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精神环境应包括营造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幼儿听、说、读、写故事的氛围、师幼关系的融洽等,班级里有浓厚的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成人与幼儿的和谐与融洽相处、幼儿能够轻松主动地而不是被强迫地听民间故事会极大地促进活动取得成功。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提供与“人”的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幼儿民间故事活动要尤其重视“人”的因素,包括教师、父母、幼儿等。第二,注重利用多种因素。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幼儿自身因素、幼儿园教育、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语言材料的刺激强度等,因此,幼儿民间故事活动要注重利用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因素。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既要利用幼儿园民间故事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也要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开展民间故事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民间故事活动,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加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民间故事的频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因素。幼儿无时无刻不在社会的环境之中,而家庭就是小的社会,家庭和社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而又不可或缺的教育作用,因此,民间故事教育活动要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另13\n外,幼儿的语言能力主要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练习和提高,其中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较大影响,因此,民间故事活动要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幼儿能够使用多种方式练习语言,如表演、复述、讨论等;使幼儿能够与教师、与同伴、与家长进行交往,在相互交往中练习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总之,幼儿民间故事教育活动既要重视幼儿的作用,又要重视环境的作用,更要重视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关注到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使民间故事教育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二)儿童语言教育理论1.全语言教育观全语言教育观是当前在西方较受关注的儿童语言教育理论,由英国教育家古德曼最先提出,近年来传入我国。所谓“全语言”即wholelanguage,就是说“语言是完整的,不[16]是支离破碎的技能”;语言学习是在真实而完整的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发展不止是听与说的能力,还应包括读与写的能力,是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全语言教育观是一种语言教育的理念,倡导儿童的语言学习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尊重儿童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使儿童接触和学习完整、优秀的语言,促进儿童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鉴于文学作品能够为儿童提供了优秀而完整的语言范本,全语言教育观尤其关注文学作品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价值。2.语言教育活动观“活动”教学模式源于杜威对传统“静听式”教学的批判。由于“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17]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而且“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18]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静听式”教学强迫儿童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违背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束缚了儿童的思维,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在学龄前阶段,幼儿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受生理本能的影响,因此,幼儿民间故事活动必须尊重幼儿“自己的大纲”,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做做等方式,使幼儿在积极的“动”中快乐发展语言能力。3.语言教育生活观14\n教育从原始社会初期与生活融为一体至原始社会末期,最终从社会其他活动中独立出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愈来愈成为专门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与社会、与生活相脱离,也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西方教育家杜威针对此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理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因此,教育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19]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20]他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中进行的,生活中的教育能够使“教、学、做合一”,从而使教育更加有效、有趣。从语言发展理论来说,“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演绎的程……[21]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因此,“在语言的获得过程中,存在一个‘无声阶段’(silentperiod),在这一阶段,学生理解大量的语言,但不能[22]产生同等量的语言来”。幼儿只有先大量输入优秀、成熟的语言,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解码处理,逐渐理解并不断内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出现“语言爆发期”,输出丰富、优美的语言。单纯地练习语言表达并不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发展,因此,对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来说,语言输入是基础,而丰富、大量的语言输入不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够完成的,日常生活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言教育才能有效促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根据语言功能理论,幼儿的语言主要是通过运用而获得,实际生活为幼儿提供了现实语言情境及与人交往的环境,在这个现实语境中,幼儿把已经输入的语言符号综合化,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因此,日常生活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好机会。上述儿童语言教育理论对幼儿民间故事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应注重发展幼儿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我国的幼儿教育曾犯过小学化倾向的错误,小班的幼儿就进行写字算题的教育,这种做法与幼儿的身心特点相违背,受到了大家的批评。于是,幼儿园语言教育去掉了读写的内容,只进行语言听说能力的训练。事实上,这犯了非此即彼的毛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幼儿时期,尽管幼儿的手臂肌肉在逐步发育,但幼儿从小班开始已经具有了使用符号表达的需要。当然,使用符号并不仅仅指使用汉字,幼儿在没有完全掌握语言以前,有自己的百种语言,比如使用线条、图形、色彩等。幼儿就是从这种自由的涂涂画画中探索着符号的运用,逐渐过渡到使用语言这种符号进行书写和表达。到中、大班年龄段时,幼儿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更加浓厚,心中有识15\n字与写字的的渴望,如常常拿起一本书念念有词,或在墙上地板上画字。幼儿到这个阶段,手臂的肌肉逐渐发达,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读写的条件。第二,专门的民间故事教学与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相结合。专门的民间故事教学是教师根据语言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民间故事、精心备课、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组织集体教学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是民间故事用于语言教育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毕竟幼儿园专门的民间故事活动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上课之外有着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而且生活中的活动更灵活、随意,也更受幼儿的欢迎。因此,应把专门的民间故事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相结合,共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第三,应注重为幼儿提供多种活动方式,使幼儿能够在与环境、与同伴、与成人、与阅读材料的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幼儿语言能力是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外界发生作用,在运用中得到发展的,教育者应顺应幼儿的这一特点,提供环境和条件,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使用和学习语言。16\n第二部分幼儿园民间故事教育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活动场地及设施,能够根据教育规律和幼儿特点,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地的教育;另一方面,幼儿白天的生活基本上在幼儿园和教师一起渡过,因此幼儿园开展民间故事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可以通过民间故事教学和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的途径进行开展。一、幼儿园民间故事教学幼儿园专门的民间故事教学是在精心准备的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民间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获得系统的语言知识,如感知语言、丰富词汇、习得句子、讲述故事等,从中积累语法知识、归纳语言规律。民间故事教学的开展可分为教学前的准备与教学过程的开展两大部分,详细实施策略如下。(一)教学的基本原则1.适宜性原则[23]“适宜”在《应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合适;相宜”之意,这里的适宜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故事教学时,故事的内容与难易程度、教学的环境、活动形式等要适宜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准备适宜的教学环境。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决定论者及格式塔学派都从不同程度上阐释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瑞吉欧幼儿教育更是对环境教育理论进行了充分演绎,通过精心设计幼儿园的每一处墙面、每一处场地、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蒙台梭利指出,作为幼儿教师,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幼儿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里学习。在幼儿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第一,创造与民间故事内容相一致的环境。据前所述,环境是组成幼儿学习整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故事内容相一致的环境能够使幼儿融入故事的文化氛围,利于幼儿迅速进入故事境界,感受和学习故事。第二,幼儿的学习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环境信息,教师可以准备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悬挂于明显处;准备故事中角色玩具,并根据故事情节设置情景;准备有关故事的音乐及视频材料等,在教学前通17\n过让幼儿看看、听听、摸摸,获取与故事内容相关的信息。如在讲故事“哪咤闹海”时,可以展示一些哪咤的图片,播放一段哪咤的动画,并让幼儿听动画片“哪咤闹海”的主题歌,以使幼儿对故事角色尽快熟悉,并激发起对故事的兴趣。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一般来说,幼儿都是爱听故事的,民间神话、传说、笑话等充满了幻想色彩,更是深得幼儿的喜爱。但由于大部分民间故事并不是专门为幼儿所写,许多成人看来有价值的故事,幼儿以有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无法理解,或者说还不适宜接触,因此,幼儿民间故事教学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选择难易适度的故事。其中既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又要考虑幼儿语言可能提高的程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选择。第一,要选择内容健康的作品。幼儿的心灵纯真无暇,在此时期最容易被感染,正所谓“染者苍则苍,染者黄则黄”。而民间故事是民众集体的作品,并不是专为幼儿所写,其中很多作品对幼儿来说并不适宜,有的带有低级趣味和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带有黄色调子。因此,在为幼儿选择民间故事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健康、积极、美好,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如动物故事、精灵故事、勤学故事等,避免暴力、色情、低俗等不健康和不适宜的内容,以给幼儿心灵良好的影响,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第二,选择形象生动、情节有趣、语言优美的作品。“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凡是他们感兴趣、觉得稀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在活[24]动中也会注意力集中。”有着可爱形象和有趣情节的故事符合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专心倾听,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模仿故事中的语言,如“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聪明、幽默的形象及一系列滑稽可笑的事情深得幼儿喜爱;故事“宝缸”描写地主爸爸掉到缸里、变成十个爸爸,情节夸张滑稽,也深受幼儿欢迎。语言是故事的载体,语言的质量对故事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故事中优美的语言能够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模仿材料,形象、优美、富有节奏、反复出现的语言,幼儿尤其喜欢学习和模仿。鉴于以上特点,在为幼儿选择故事时就要选择优秀的语言作品,如嫦娥奔月、阿凡提的故事、龟兔赛跑、长发妹等。除此之外,民间寓言及民间笑话也富于趣味和游戏性,可适当选择,如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第三,要选择与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作品。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一个复[25]杂的心理过程,儿童要模仿一句话,他必须首先正确地了解它。”对不能理解的句子幼儿是无法进行模仿的。鉴于此,在为幼儿选择故事时,要尽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选择作品,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而是让幼儿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小班的故事宜主题单一、简单易懂、长短适宜,如龟兔赛跑;中、大班可适当选择情节复杂、想象丰富、具有抽象意识的故事,18\n如盘古开天地、鲁班的传说、民间寓言等。总之,选择故事既要考虑幼儿思维和学习的特点,又要考虑民间故事的特点,为幼儿选择健康积极、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学习的作品,以利于故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2.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外因论、内因论或相互作用论,其幼儿语言发展的主体都在幼儿自身,尤其是内因论,更强调了幼儿自身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因此,为幼儿组织的民间故事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注重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充分发挥幼儿学习主体的作用,以使幼儿主动、积极、饶有兴趣地欣赏民间故事。“儿童中心论”曾经受到[26]质疑和批判,但正如刘晓东所说,“教育儿童不以儿童为中心,那以什么为中心?”激发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真正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并不需要教师费尽心思挖掘办法以调动和激发幼儿兴趣。从实践观察及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幼儿对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故事特别喜欢,如长发妹的故事,宝缸的故事等;鉴于泛灵心理,幼儿特别喜欢动植物的神奇故事,如狼外婆的故事、小兔乖乖的故事等,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就要考虑幼儿的心理倾向,选择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故事。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孩子,严格意义上说,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幼儿的兴趣与其同伴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幼儿的兴趣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要把握幼儿的兴趣,只有认真细心地观察,及时掌握幼儿动态的兴趣点,然后据其选择相关故事。其次,要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依据幼儿园的实践观察和已有研究成果,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与幼儿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距离教师近的幼儿一般非常认真,而距离教师远的幼儿则容易走神,去做自己的事情。究其原因,与教师对幼儿的刺激不无关系,包括教师的声音、目光、表情、动作等。当幼儿远离教师时,教师讲故事的声音对幼儿的刺激就会减弱,幼儿的反应也就相对降低;而距离教师近的幼儿能够时时受到教师目光,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潜意识地体验到了自己的重要及自我价值感,因而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反馈。在实践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有许多幼儿一起听故事时,有的幼儿会不停的扭动,直到凑到老师跟前,这时才会老老实实地听故事。由此也可以看出,幼儿听故事时都喜欢挨近老师,以近距离地与老师接触和互动。关于这个道理,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有一定相通:在一定范围内,反应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这在大的集体会场或课堂里也有体现,座位靠前的听众往往比后面的听众更认真专注。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幼儿的19\n座位,要使听故事的幼儿都能够通过讲故事的声音和表情、眼神与教师进行心灵的互动。早在三十年代,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教师在讲故事时“最适当的座位是儿[27]童坐成弧形,教师坐在圆心。倘若人数很多,双行三行都不妨”。其实幼儿座位的排列方式有多种,最传统的一种就是按平时桌椅的排列,幼儿分别坐在桌子旁边听故事。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布置起来简单省事,幼儿与同伴保持一定距离,容易专心听讲;不利因素是部分幼儿距离教师较远,特别是后排幼儿,所接受到的刺激相对较弱,容易失去听故事的积极性。另一种与陈鹤琴先生所说大致相同,把幼儿的座位排成弧形、半圆形,教师在中心。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而且使所有幼儿与教师基本保持同距,从而使幼儿之间保持心理平衡;不利之处是由于幼儿的座位之间几乎没有距离,幼儿与同伴容易发生摩擦。还有一种方式是现在集体观摩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执教教师可能为了突出课的与众不同,会一改常用的教学方式,采用不使用座位,让幼儿在地毯上席地而坐。从理论上说,这种方式更自然、随意,幼儿听起故事也就更舒服和愉快,但实际效果是,相对前两种方式,更多的幼儿会出现精力不集中、与同伴嬉闹、或自由走动等行[28]为。根据学习的动机理论,“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幼儿处于过度放松状态时,学习动机便减弱,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也就随即下降。但这种方式还是具有自己的优势,如能够让幼儿与老师近距离地接触,就象我们小时候在温暖的炕头或清凉的席子上静静地围坐在大人旁边听故事的场景,那是一段非常快乐而美好的时光。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应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以促进幼儿学习为出发点,灵活安排幼儿座位的排列方式。3.活动性原则“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方式,在幼儿民间故事教育中,教师应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幼儿确实能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首先,要使幼儿“敢”动。良好的活动氛围能够使儿童精神放松、心理安全,能够大胆地练习听和说。但是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幼儿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在活动中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说自己想说。因此,要让幼儿“敢”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尊重幼儿,包括尊重幼儿的兴趣、幼儿自己的选择、幼儿的能力等,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跑、跳、吵闹和不守秩序等现象正确看待;要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对幼儿指手画脚、甚至武断地厉声斥责、强行制止。在本次儿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同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对幼儿出现的不守秩序的情况用幼儿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并给幼儿提供合理的建议与帮助,从而使氛围轻松、融洽,使幼儿能够放心地参与活动。其次,要引导幼儿“有效”地动。“有效”是指“动”能够真正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要使20\n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效,教师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给予幼儿适当自由。如果幼儿的一言一行都要看教师眼色、听教师指挥,那么幼儿就成了被操纵的木偶,活动就失去了意义。第二,要给予幼儿适当指导。给幼儿自由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事实上,教师始终是“教育中的首席”,但教师的指导要尽量不露声色,巧妙地与幼儿的兴趣融为一体。在本次儿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作为观众观察幼儿的表现或作为同伴参与幼儿的表演,既让幼儿感觉有活动自由,又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第三,要给予幼儿适当时间。拥有适当的时间是幼儿顺利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可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合理把握时间,如果幼儿积极性较高,可以适当把时间延长;反之,如果幼儿兴趣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则可以及时终止活动。(二)教学的基本步骤与策略幼儿学习语言需要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在民间故事活动中,倾听故事和理解故事即为语言输入阶段,表演、讨论、创编故事则为语言输出过程,因此,民间故事教学可从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理解民间故事、表达民间故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1.幼儿倾听民间故事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有语言输入,语言输入即幼儿接触语言材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29]“‘听’是语言智能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个体获得语言素材的重要渠道之一”;[30]周兢教授认为“倾听是幼儿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是幼儿输入语言的重要途径”;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倾听能力作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包括“注意[31]倾听对方讲话”,“喜欢听故事”,“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等。对于还没有掌握文字的幼儿来说,“倾听”对其语言发展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特点教师要在幼儿民间故事教学中促进幼儿对故事的倾听,首先要了解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反应和特点,然后据此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据观察,幼儿在听民间故事活动时一般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幼儿感兴趣的首先是民间故事的角色和情节,其次是故事中的语言。在故事“哪吒闹海”的故事中,小英雄哪吒往往倍受幼儿喜爱;故事“宝缸”里神奇的缸令幼儿充满向往;“葫芦兄弟”中七兄弟各显神通大战妖精的离奇情节更是深深吸引每一个幼儿……其次,幼儿会注意故事中的语言特点,具有节奏、重复特点的语言最能引起幼儿的关注。第二,幼儿倾听的积极性与故事内容难易程度有关。在听某些故事时,幼儿会表现得21\n饶有兴趣、认真专心,特别是与危险、苦难、黑暗做斗争的、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如大班幼儿在听“武松打虎”的故事时,幼儿都会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而有些故事的吸引力则稍差,如小班幼儿在听“拔苗助长”的故事时,不仅做不到专心,还会东张西望,甚至离开座位自己去玩玩具,或跟同伴玩起了游戏。这与幼儿难以理解故事含义和内容不无关系,听不能理解的语言材料,不管故事本身有多大的价值,对幼儿来说都味同嚼蜡。第三,幼儿倾听的积极性深受位置及同伴和教师的影响。根据格式塔学派的“场”效应,幼儿学习的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场”,任何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都息息相关,因此都会影响幼儿倾听故事。幼儿的位置是学习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前所述,距离教师的远近决定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主要影响因素之二是活动的主体:幼儿与教师。由于幼儿心理极易被周围的事物所感染,因此同伴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造成影响。如当有的幼儿说“我想小便”时,会陆续有其他幼儿也提出同样的要求;若有的幼儿失去兴趣,独自走开,会有几个幼儿去模仿他的行为;若有的幼儿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整个班级听故事的氛围就会大打折扣—个体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同时,教师的讲述对幼儿的倾听也起着巨大作用。如果教师声音清晰、洪亮、富有感染力,幼儿就会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情绪消极,声音乏力,幼儿也不会对故事产生兴趣;另外,在讲故事中,如果教师使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辅助道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就会增强,反之则降低。(2)促进幼儿倾听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幼儿对故事的倾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熟练把握民间故事并准备相关教具。教师作为故事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教师对故事的把握和熟练程度。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如果对故事的意义理解深刻,把故事的内容和语言熟记在心,讲述过程中就会富有表情和动作、语言连贯而流畅,能根据幼儿的状况对故事文本灵活处理,因而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反之,若教师在讲故事时不能脱离故事的文本,需要边讲边看书,讲故事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之前,首先自己要深刻把握故事的内容与意义,熟记故事的情节及语言,把整个故事囊括心中,从而在讲述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准备相关的教具。幼儿时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故事是用抽象的语言符号写成的,具有抽象性,为了便于幼儿的理解,教师可适当准备形象直观的图片、玩具、动画等材料,以便于在讲故事时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故事。22\n其次,要积极与幼儿互动,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喜欢合群,喜欢别人注意他的存在;杜威说,儿童有交往的本能;马斯洛说,个体具有获得自尊和交往的需要,这些都说明幼儿天生具有需要他人对自己关注的需要,需要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中体会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获得心理满足感。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作为在各方面能力都相对较弱的幼儿,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交流中体验自己的社会存在,以获得社会认同感。因此,与教师进行交流是幼儿社会性成长的需要,满足其需求,能够调动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而面对几十个幼儿,教师无法用语言满足一一满足,因此,只能靠表情和眼神与幼儿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把关注和爱传达给幼儿;同时,要给予幼儿充分尊重,不要强迫幼儿听没有兴趣的故事,对于听故事过程中出现的交谈、离开座位等行为应予以客观看待,不能随意斥责幼儿;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选择自由,允许幼儿有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从而使师幼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使故事活动的氛围轻松、温馨而快乐。第三,讲述要吐字清晰、声情并茂。依据现实的观察,幼儿对听得懂、生动而充满悬念和趣味的声音特别感兴趣,例如,我国老一辈讲儿童故事的专家孙晋修爷爷讲故事的声音既亲切又富有感情,在讲到善良机智的人时,会充满赞赏;在讲到恶人和恶势力时会表现出憎恨,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和美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听故事的孩子,既能够使幼儿听得懂,也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快乐。鉴于此,教师在讲故事时,首先要吐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要使幼儿能够听清楚故事中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其次,更要使自己融入故事角色。要把故事融入自己的感情,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其中不同的角色,突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对弱者同情、对恶者憎恨、对智者赞扬、对勇者钦佩等,以感染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第三,要善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对幼儿来说,语言只是其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社会认识的一种符号,除此之外,幼儿更喜欢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如动作、表情、使用道具等,而且越发夸张离谱的表演和声调越发引起幼儿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在讲故事时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根据故事的情节和角色对话灵活变换语调、表情和手势;同时,要充分运用教具,如玩具、图片、挂图等,以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倾听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第四,讲述要重点难点突出。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听觉器官进行分辨和思考,遇到生僻的字词或抽象的语段时难以理解,教师应在讲述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表现,幼儿难以理解的地方可放慢语速,必要时要进行重复或解释;另外,教师应把故事的重点突出出来,可在第一遍完整讲述后,概述故事主要情节,以帮助幼儿把握重点。23\n第五,教给幼儿倾听的策略。倾听策略能够帮助幼儿在听故事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教师首先应让幼儿保持良好的倾听态度,使幼儿认识到认真听对自己听懂故事很重要;其次,要让幼儿边思考边听,在听的过程中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成为主动的倾听者,更好更快地把握故事。2.幼儿理解民间故事幼儿倾听故事的同时,也在运用已有语言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按乔姆斯基的理论,即运用内在生成语法系统把外来语言符号进行转换。倾听故事和理解故事都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幼儿听到的语言只有通过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建构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理解故事对幼儿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幼儿对民间故事内容的理解从整体到局部逐渐细化。在理解故事时,幼儿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幼儿最先把握的是故事中有高强武艺的正面人物或神奇功能的宝贝,如“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葫芦娃”中的七个葫芦弟兄,“神笔马良”中的“神笔”,等等,都给了幼儿深刻的印象。其次,幼儿对曲折而离奇的情节能够在教师讲述1—2遍故事时大体把握,如小哪吒大战龙王,并最终得胜;葫芦娃分别大战妖怪,并最终战胜了蝎子精;周扒皮假装鸡叫被打,等等,这些独特故事内容给幼儿以深刻的印象,尽管幼儿在听完故事之后,还不能够完全清晰地理解故事中的每一句话,通过故事中的上下文连接,幼儿基本都能把握故事大意。但是,幼儿对故事的细节关注不够。幼儿对民间故事语言的理解从表层逐步过渡到理解内涵。一方面,幼儿对故事中富有特色和反复出现的语言较感兴趣,如夸张的形容词、象声词“眼珠子瞪得滴溜溜圆”,形容刀落地的声音“铛啷啷”等等,这些优美、顺口而富有节奏的语言,幼儿喜欢听也喜欢模仿。但是,幼儿似乎并不太关注其中语言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觉得好听、好玩,因此,在教师讲解之前并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只是凭感觉朦朦胧胧略知一二。另一方面,幼儿对自己陌生而平实的词汇及语句,如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言不容易关注。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大都能够从关注语言表层的音调到关注句子的含义,并逐步理解。(2)促进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策略帮助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策略可具体分为两部分:理解故事内容的策略与理解故事语言的策略。事实上,对故事内容和语言的理解是相互联系的和互相促进的,但每一部分的具体策略会有效帮助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与方法,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24\n首先,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以故事主要角色为轴心,帮助幼儿串联整个故事。从幼儿理解故事的特点可以看出,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印象深刻,尤其是英雄人物的形象,更是容易成为幼儿的好朋友。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时,可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为轴心,引导幼儿串联起故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整个故事。第二,围绕故事主要事件,帮助幼儿整体把握故事。故事主要事件往往吸引幼儿特别的注意,教师可从故事的主要事件出发,引导幼儿联想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之中及发生之后的的事情,从而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的整体。第三,利用图片、道具及动画媒体。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对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较容易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准备相关图片、玩具以及课件动画等,通过引导幼儿观看图片、故事情节演示、故事的动画片等活动,把直观、形象的故事内容展示在幼儿面前,以帮助其理解故事。第四,运用概述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整体把握故事。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情节稍微复杂或较长的故事理解上有困难。对于这些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概述故事的形式,把较长的故事缩略成一个小故事,或用几句话概述故事主要内容,以帮助幼儿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故事。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增强,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对故事进行概括,以发展幼儿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语言。鉴于幼儿理解民间故事语言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民间故事活动时可以采用以下办法。第一,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语言,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例如,在讲完故事之后问:“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句话?为什么?”或“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话与你听过的故事不同?为什么?”通过这种提问,引发幼儿对语言的注意和思考。第二,帮助幼儿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意义的建立过程[32]必须首先从词义着手”,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幼儿理解词义。针对幼儿的具体思维,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图片、道具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串联句子中的词汇,归纳出句意。第三,引导幼儿理解描写心理的语言。在故事中常常有描写人物心理特征的语言,这些语言尽管大都使用口语语言,但却是对心理状态的描写,对于幼儿来说理解颇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转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通过这种换位体验,使幼儿感受和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语言。第四,引导幼儿关注描写故事背景的语言。描写背景的语言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形象,常常被幼儿所忽视,但是这部分语言衬托着故事发生的前提,掌握和理解这部分语言利于幼儿把握整个故事的内容。教师可以图画或其他形式展示整个故事的情境,把背景语言描述成一幅背景图画,以帮助幼儿理解。如故事“愚公依山”的背景的描写:“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25\n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教师可以据此描绘出有两座大山的风景图画,以帮助幼儿理解背景语言。3.幼儿表达民间故事表达故事是幼儿将输入的故事语言进行运用,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的运用是幼儿学习和提高语言的有效途径,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的天性,结合幼儿在民间故事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教师应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实现各种表达的需要,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1)幼儿表达民间故事的特点幼儿对民间故事的理解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也就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特点。第一,幼儿喜欢用动作进行表达。“好动”“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在听过故事之后,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用动作来模仿故事形象,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以“哪吒闹海”为例,幼儿在听了故事之后,便喜欢在课外时间里模仿小哪吒战妖精的本领,并与同伴分角色表演哪吒战妖精的情景,这是男孩非常喜欢的活动;而听了“小兔乖乖”之后,幼儿更喜欢扮演兔妈妈、兔宝宝和大灰狼把故事进行表演,这是男孩和女孩都喜欢的活动。第二,幼儿喜欢用语言进行表达。语言是一种便捷的表达方式,在听完故事之后,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着眼点与同伴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如听完故事“葫芦兄弟”之后,幼儿之间的讨论异常热烈,有的喜欢“大力士”,有的喜欢“千里眼”,有的喜欢火娃,而有的则喜欢水娃,并就各自的本领特点及武功高低纷纷发表意见,辩论不止;而幼儿在听了故事“揠苗助长”之后,常常以嘲笑的语气给他人概述故事大意,以发表自己对故事中人物愚笨的看法。第三,幼儿喜欢用绘画进行表达。对幼儿来说,绘画是一种最自由的表达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无拘无束地想自己所想、画自己所画,而且还伴随着自言自语,因此深受幼儿喜爱。在听了故事之后,幼儿喜欢描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物品,如“后弈射日”的故事,幼儿会画一幅画,上有搭弓射箭的“弈”及十个太阳;“长发妹”的故事,幼儿会画一个长着长长黑头发的姑娘;“周扒皮”的故事,幼儿会画周扒皮把头趴在了鸡窝里,等等;大班幼儿还能根据故事内容,绘画简单的故事情节。尽管幼儿的绘画还不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甚至可以说还很粗糙,但是闪现着幼儿思维的灵光,对理解故事和学习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四,幼儿喜欢用文字符号进行表达。根据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对文字符号已经很感兴趣,到了中大班以后,对文字的兴趣更加浓厚,识字的速度和识字量会迅速增加,对书本上的文字常常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模仿“画”字。对于教师26\n所讲的民间故事,幼儿除了看图片以外还喜欢认识故事的名字及故事中人物、神奇的物品的名字,渴望能够读懂故事的文本等等。(2)促进幼儿表达故事的策略幼儿对故事的表达需要环境和材料的支持,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具体教师可尝试以下方法。首先,为幼儿创造多样表达的环境。第一,为幼儿创造用动作表达的环境。幼儿有一[33]种“表现的冲动,即艺术的本能”,表演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但故事表演需要一定的情景和道具,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布置表演场地,准备表演的服装、头饰、道具等材料。由于幼儿天生有制作的本能,动手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事情,幼儿需要参与到准备中来,一起搜集所需的服装,一起制作所需的图画及头饰,这样幼儿对表演活动才能深有体会,对道具更加爱惜,而且活动也更加认真。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教室的角落,引导幼儿布置一个表演区,根据不同的故事设置不同的用品,以供幼儿自由表演。第二,为幼儿创造用语言表达的环境。教师可以借鉴“合作学习”的理念,把幼儿分成3—4人一组,每一组中的幼儿轮流讲故事、发表看法或创编故事,其他人为听众或参与者,以满足班内所有幼儿表达的需要。第三,要为幼儿创造用绘画表达的环境。教师可为幼儿准备好画纸和彩笔等材料以及有关故事人物、事物等的图片,以便于幼儿模仿。另外,可设置操作区并放置有关绘画用品和图片资料,以供幼儿随时进行绘画。第四,要为幼儿创造用汉字表达的需要。关于幼儿认识汉字的需要,教师可在故事活动中把故事的名字、重点的人物、事物的名字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或使用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同时,可以把这些汉字制成字卡片,悬挂或贴在教室墙壁,高度要适合幼儿阅读,以便于幼儿随时自己认读,在不断地重复中掌握。对书写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特别喜欢到黑板上写字,鉴于此,教师可提供幼儿在黑板写字的机会,允许幼儿到黑板上进行临摹,或在活动区放置小黑板,或悬挂较大的书写纸,上绘制写字需要的田字格,以便于幼儿与同伴一起练习。其次,让幼儿在“动”中多样表达。教师可根据具体活动形式给予不同的指导,以让幼儿真正能够在“动”中进行多样表达。进行表演活动时,表演之前教师可引导幼儿集体创编表演的动作和语言,自由讨论分配角色,而不要主观轻率地代替幼儿做出决定;在表演之中,教师尽量少进行干预,一般的问题都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在表演之后,对表演的效果教师应予以正确看待,不能以自己的预想来衡量,而要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幼儿语言及思维的程度等,并引导幼儿自己进行总结和反思。在讨论、讲述和创编活27\n动中,教师要允许幼儿离开座位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引导幼儿讲一讲,说一说,给予鼓励和支持。在识字和书写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能够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读与写。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活动时,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护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把幼儿控制在自己的管辖之下,使“动”失去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在“动”中轻松分角色表演,在“动”中自由进行语言交流,在“动”中天马行空、绘画创作,在“动”中学习认读和书写文字。(三)问题及对策问题一,教师独自承担环境布置工作在环境的准备和布置工作中,许多教师担心幼儿能力有限,不仅不能帮忙还会添乱,因此总是独揽专权,不敢放手给幼儿。而面对完全出自教师之手的劳动成果,幼儿常常既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用心欣赏,在幼儿看来,那些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因此在教学中只能被动地听教师安排。事实上,幼儿是班级环境的主人,又具有喜欢动手、喜欢做事、喜欢制作的天性,因此,参与环境布置不仅让幼儿有事可做,生活充实,也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发展思维和操作能力,更能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鉴于此,教师应与幼儿一起讨论环境布置方案,如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布置等,并与幼儿一起搜集,一起布置。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幼儿在活动中往往格外珍惜,而且印象深刻,活动积极,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问题二,幼儿看教师脸色说话“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34]积极应答的环境”,只要幼儿开口,就有了练习和提高语言的机会和可能。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当幼儿开口时,教师却常常打断幼儿的讲述,要求幼儿“说完整”或纠正幼儿的某些错误。教师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语言,然而却打击了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许多幼儿在开口发言时往往看着教师的脸色,省怕自己说错话而招致批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发音常常出现不正确现象,[35]这“主要是因为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但这些不足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是在所难免的,随着幼儿接触和学习语言的增多,会慢慢改进,直到熟练地掌握正确的语言。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表达不要要求过高,要允许幼儿出错,认真看待幼儿所说的每一句话,多鼓励、少否定,以保护幼儿想说、敢说的积极性。问题三,教师漠视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幼儿对语言的模仿是有选择地模仿,对语言的运用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是思维的外28\n壳,幼儿只有能够独立思考,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才会有选择地模仿语言、才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建构语言。然而,许多教师对幼儿的奇思异想漠然置之,甚至当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不耐烦,认为幼儿“事多”,这样就无形中抹杀了幼儿创造性思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与众不同的表达和理解,认真与其讨论;而且要鼓励幼儿敢于质疑故事,提出问题,大胆思考,并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而不能以常规的思维来束缚幼儿。问题四,读写活动的呆板与严格鉴于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水平的特点,幼儿时期重点要培养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然而许多教师会硬性规定幼儿的识字量和书写量,导致幼儿长时间地静坐读书和学习,这种做法不利于幼儿读写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以愉快的游戏形式开展进行识字和书写,可利用入园和午休及课间等时间,与幼儿一起认字,在教师贴挂故事有关的语言文字,拿出适当的时间跟幼儿学写字,并设置书写区,放置相关材料,便于幼儿想写字时就能够有条件书写。二、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故事活动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的生活活动,一般来说,幼儿园比较正规的教育活动一般是上午和下午各两次,每次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而其时间则属于日常生活活动,包括晨检、早操、喝水、入厕、自由活动、进餐、午睡等。据此,幼儿园专门教育活动所占时间是有限的,而日常生活活动则占据了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些活动之间,有着许多的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开展幼儿民间故事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一)活动的基本要求1.广泛利用资源在幼儿园进行的课外民间故事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结合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故事活动。首先,要注重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民间故事的资源为广大的民众所拥有,尽管在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已经失传,但民间依旧有非常宝贵的故事资源,而且这些宝贵的资源往往珍藏在上年纪的人心里。因此,可以发动幼儿搜集爷爷奶奶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而且能够激发起幼儿对民间故事的了解和热爱;教师可以邀请会讲民间故事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给幼儿讲故事。其次,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教师可以结合29\n幼儿园的条件,组织幼儿听、讲、读民间故事以及学习故事中的汉字,组织“故事大王讲故事”活动;设置“民间故事角”与“演播台”,投放相关材料,以供幼儿在课外自由阅读和表演;提供识字和练习书写的材料和环境,以帮助幼儿学习识字和初步的书写技能。2.做好活动准备活动前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可在教室内布置“民间故事角”。民间故事角是供幼儿阅读和书写之用,因此,要放置几张桌椅、相关的民间故事的图书,以及彩笔、铅笔、粉笔、小黑板、绘画用纸和书写用纸等材料,以供幼儿阅读和绘画故事或书写故事中的汉字。民间故事角最好是间隔的一片小天地,一是幼儿在其中看书或写字、画画时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二是便于幼儿躲开教师的视线,更放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其次,要布置“表演室”。教师可利用教室的一角,四周稍做间隔(可以是低矮的纸板),地下铺一块较厚的木板,放置与班里正在进行的民间故事相关的道具,供幼儿在课后随时去表演。另外,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识字和写字的环境。教师可以把故事中比较重点的字词或者优美的句子写在卡片上、黑板上、或较大的书写纸上,并把卡片贴在教室墙壁的四周,高矮以适合幼儿认读为宜,把黑板和书写纸放置于安全又利于幼儿操作的地方,以供幼儿在课外自由练习。3.灵活利用时间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组织的这些活动都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因此,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早晨入园的时间一般为一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幼儿陆续来园,由于幼儿的人数没有到齐,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先来的幼儿一些较为灵活的活动。如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请幼儿把自己搜集到的新的民间故事或爸爸妈妈在家里给自己讲的故事或新买到的民间故事书与同伴分享;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民间故事的图画等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并给大家介绍,等等。吃饭时,有的幼儿需要十几分钟,而有的幼儿却需要半个小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先吃完的幼儿到民间故事角自由阅读,或认读墙壁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或者用黑板或纸练习书写。午睡是幼儿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于生性好动的幼儿来说,是不情愿上床的,鉴于幼儿喜欢听故事的习惯,教师可以和幼儿商定好,把上床躺好后的十分钟定为故事时间,由教师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需要注意得是,教师选择的故事不能选择过于惊险、刺激的故事,声音不能太大,以免使幼儿情绪兴奋,难以入睡。离园时间是幼儿最兴奋的时候,在幼儿园呆了一整天,想到爸爸妈妈要来接自己回家,幼儿情绪往往很兴奋。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组织“故事大王讲故事”活动。30\n另外,在课外自由活动时间也可以提供机会和条件,幼儿能够随心所愿地参加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活动,或阅读,或识字,或书写,或表演,等等。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太多干涉。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幼儿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只有这样教师心理才能够与幼儿的心理接轨,教师才能够感幼儿所感、想幼儿所想,才能更好的指导活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36]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二)活动的基本方式1.搜集民间故事活动搜集民间故事是幼儿接触民间故事的良好途径,在走访老人或查询书籍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对民间故事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切的感受,激发活动的主体性。在活动组织之前,教师首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了民间故事所蕴涵的价值和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要对幼儿进行发动,可以组织“民间故事大搜集”活动,每周评选一次“民间故事小明星”,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初次搜集时可以幼儿一周的时间,以便于家长在休息日帮助幼儿走访老人或去书店等处查询,并在每天幼儿入园时要询问幼儿的搜集情况,不断给予鼓励;一周之后,幼儿把搜集来的故事以书面材料或音像资料等方式带到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给予总结和评价。这种总结和评价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活动的效果特别重要的,教师首先要肯定幼儿所做的努力,分别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作品和搜集的过程,与大家分享,通过幼儿的讲述和观看作品,大家评选每周的“民间故事小明星”;奖励办法可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教师和幼儿分别拥抱一次小明星,同时奖励小贴画一个。对于收获成效不大的幼儿仔细询问原因,这些幼儿可能因为家长太忙、或者居住的环境偏僻、或者贪玩忘记了,教师不要随便批评,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如果幼儿实在没有办法搜集到很多故事,教师也应给予谅解。2.故事大王讲故事“故事大王讲故事”活动能够锻炼幼儿语言讲述能力,为了让全班幼儿都能参与活动,可以先把幼儿分为三个或四个小组,每次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个代表讲故事。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一个“电视机”,用一个纸箱剪去中间只留四周的边框即可,然后把“电视机”放到讲台前,幼儿坐到“电视机”的后面,通过“电视机”内框给31\n大家讲故事。时间可每天安排一小时,如果做不到天天进行,也可以两天组织一次,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教师要提醒和帮助幼儿提前准备故事,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评选一次“故事大王”,并颁发“故事大王”标志牌。“故事大王”的评选应尽量避免某一小组重复当选,而应让各小组轮流尝试获胜的体验,以激励幼儿讲民间故事的积极性,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地进行。3.民间故事角“民间故事角”为幼儿提供了练习阅读和书写的条件,幼儿可以在下课后自由进行阅读、识字和书写、绘画等活动。对幼儿的阅读,教师可适当引导,指导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懂的地方给以讲解;对于绘画和书写的幼儿,教师在提供了环境准备后不可干涉太多,不管幼儿的绘画或书写的情况怎样糟糕,都要给以尊重,因为幼儿在这个阶段练习书写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幼儿对书写的兴趣,而不是掌握多少技能。4.表演故事表演故事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但是因为需要的材料复杂,过程需要几个幼儿互相配合,因此尤其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幼儿互相协商,分配角色,并帮助他们掌握各自的台词;活动表演时,教师可以组织几个“小观众”观看表演,对于表演时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如幼儿忘记台词时给予提醒,幼儿出现矛盾时给予调节,等等;表演结束时,要引导表演的幼儿自己总结活动情况,并倾听“小观众”的意见,以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最后,要提醒幼儿整理好表演用的道具及“表演室”的卫生。32\n第三部分家庭民间故事教育家庭是幼儿最熟悉、所处时间最多的场所,父母是幼儿最初和永久的老师,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起居室是‘人[37]类教育的圣地’”,“家庭生活是进行真正良好教育的天然基础”,母亲是教育的首要力量。根据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并行的,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教师与家长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够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对于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来说,亦是如此。一方面,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另一方面,家庭要与幼儿园相互呼应,开展相应的民间故事活动,共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一、教育的必要条件活动前的准备是有效开展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由于家长所受教育、文化程度等的不同,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不能把很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无法像幼儿园教师一样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组织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鉴于此,家长可以利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以及走亲访友的机会,与幼儿开展一些轻松简单的民间故事活动,如和幼儿一起搜集民间故事、给幼儿讲民间故事、跟幼儿一起阅读有关民间故事的图书、与幼儿一起表演民间故事以及认识和书写故事中的词语,等等。但这些活动的良好开展,也需要家长做适当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不是一般的文学故事,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民间故事尤其是适合幼儿的民间故事在书店等场所还不多见,因此,需要家长帮助与幼儿一起搜集。搜集故事可以从民间搜集、从网络搜集、从已有故事资料中搜集民间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等故事,并引导和帮助幼儿整理和记录这些资料。从民间搜集故事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圈子由内到外进行,可先建议幼儿去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带幼儿去拜访邻居的爷爷奶奶,倾听他们讲古老的故事;然后带幼儿拜访所居住小区里年长的老人,倾听他们讲古老的的民间故事。除此之外,有乡下亲戚的家庭还可以带幼儿去乡村搜集,乡村有丰厚的民间故事资源,有不少会讲故事的民间“故事篓子”,他们所讲述的民间故事透着质朴和纯真,更具33\n有原汁原味之美,而且,乡村人讲着地道的乡音,这利于幼儿了解和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增强对故事和语言的理解及认识。需要提醒的是,一方面,在与幼儿一起搜集故事的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注意保护幼儿的积极性,不能过于强迫和限制,当幼儿出现疲劳、状态不佳时,应及时停止,以免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对搜集民间故事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所搜集的民间故事不应只限于文字材料,还应搜集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磁带、光盘以及与故事相关的歌曲、舞蹈、图片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保持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故事的学习。(二)计划活动时间时间是进行活动必要的因素,适当安排时间利于活动的良好开展。由于对数家长家长要按时上下班,回家之后还有许多家务要做,而幼儿白天要去幼儿园,因此,计划活动时间时,既要考虑家长的时间,又要考虑幼儿的时间,要不妨碍家长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的生活安排,同时又要照顾幼儿的作息规律及心理特点。鉴于以上因素,在工作日期间,家长可以把活动安排在晚上,以不影响幼儿休息为适宜,如可以利用晚上给幼儿讲故事,跟幼儿一起看书、识字、书写,或者进行简单的表演游戏;休息日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具体的事情灵活安排,如在不外出的时间里与幼儿一起表演故事,与幼儿玩识字游戏,等等。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抱怨自己太忙,没有时间陪幼儿讲故事,事实上,“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主要的是家长懒于跟幼儿一起交流,因此,如果想做总会找到合适的时间。(三)创设适当环境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空间,鉴于家庭中环境的特点,家长可以因才利用,结合不同的故事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可以在房间一角铺设积木地毯,放置民间故事的图画书,作为“讲故事”活动的场所,妈妈和宝宝坐在地毯上讲故事,既舒适又温馨;在墙壁上张贴与所讲民间故事相关的图画、文字卡片,并悬挂一书写用练习的小黑板,以备家长和幼儿一起识字和书写活动;对于表演需要的场地,家长可以选择客厅等较宽敞的地方进行,也可以同时利用几个房间,如表演“龟兔赛跑”的故事时,可以把卧室的一角作为终点,把书房的一角作为起点,中间客厅作为经过路线,以做到充分利用空间,使活动顺利进行。(四)准备操作材料一定的辅助材料是活动得以进行的有力因素,由于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材料准备时可以根据因陋就简原则,寻找家中的已有相关资源作为代替物,如服装、木棍、纸箱、34\n手提袋、桌椅,甚至食物等都可以拿来作为表演用的道具;同时,也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材料,如头饰、服饰等,如故事“小兔乖乖”中,家长可以准备一根小木棍、一条毛巾、一个小篮子,并与幼儿制作兔子和大灰狼的头饰,制作一些蘑菇和萝卜的图片。二、教育的具体开展(一)讲民间故事家长给幼儿讲故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是家长与幼儿接触较多,更了解幼儿的所见所想,知道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是什么,便于从民间故事中进行选择;其二是家长与幼儿一对一、面对面,更利于与幼儿相互传达信息,使幼儿更容易专心听故事;其三家长对幼儿的作息规律了如指掌,更容易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给幼儿讲故事。家长在给幼儿讲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讲故事前,要选择故事、熟悉故事、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从幼儿角度选择故事。故事内容是否适合幼儿对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有密切相关。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为幼儿选择民间故事时,要从幼儿角度出发,选择幼儿“喜欢”而不是大人认为幼儿“应该喜欢”的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在选择故事时就要询问幼儿的意见,并以幼儿意见为主,只要不是太离谱或带有不健康的内容,家长完全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幼儿,这样的故事幼儿才爱听、爱学、爱模仿。家长熟悉故事。故事的熟悉程度对家长讲故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对故事的内容、语言、含义较为熟悉并深刻理解,家长才能够在讲故事时语言流畅、表情丰富、动作适当,对幼儿也更具有吸引力;反之,则不然。家长可主要从故事的来源、隐含的意义、故事的情节、故事的人物、故事的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应知道故事的来源,如故事是来自历史事实还是神话传说;其次,要明白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以便于在讲述时把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再次,要清楚故事的情节和角色,以能够在讲故事时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讲述;最后,要熟悉故事中的语言描写,理解并把握好具有特色的优美语言,以便于给幼儿讲解。利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听故事活动倾向于“静”,幼儿听故事需要安静和专心,要找一个幼儿容易安静的时间和地点讲故事,如在幼儿运动之后或晚上睡觉之前,家长与幼儿安静地坐在民间故事角的地毯上,或幼儿躺在被窝里,家长用轻柔的语言讲述故事。这样可促进幼儿专心听讲,对故事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2.讲故事中,要生动活泼、富有变化、重点突出35\n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手势能够使讲述生动。家长讲述时要吐字清晰,声音高低起伏、富有韵律,不同角色的语言要各有特点,紧急情节要加快语速、提高音调,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同时,要运用眼神、表情、手势来表现故事,这样既能使幼儿听起来津津有味,也便于幼儿感知和理解民间故事的语言。遇到幼儿陌生的词汇和难懂的语言,家长要即使给以讲解和说明,可采用联系上下文或打比喻的形式;为了利于幼儿理解故事,家长给幼儿所讲的故事应宁“精”勿滥,并经常重复故事,而不能打一枪换一炮。家长的讲述应突出重点,尤其是对较长的故事,幼儿初次接触时把握会有困难,家长可以详细讲述主要情节,略讲次要情节,待幼儿基本理清故事脉络之后再逐渐深入和扩展。这样利于幼儿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故事。3.讲故事后,要善于提问和引导家长在讲完故事之后,应给幼儿留有发表看法和意见的余地,要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幼儿思考,并帮助幼儿把想法表达出来。提问应本着促进幼儿“想”和“说”的原则,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怎么解决的?”或“你喜欢这个故事哪一部分?为什么?”“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等等,帮助幼儿把握和理解整个故事。4.幼儿讲民间故事除了家长讲故事,也要给幼儿机会,引导幼儿讲故事。当幼儿听一个故事多遍以后,差不多就能够自己讲了,这时,就要给幼儿练习表达的机会,以锻炼和满足幼儿讲话的需要。可以组织一个“家庭故事会”,家长和幼儿轮流讲故事;也可以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鼓励幼儿到电视上给大家讲故事(站在电视机前或用其他模拟方式),以增加情趣性,给幼儿练习语言的机会。幼儿讲述故事时,家长首先要认真倾听,不管幼儿讲的故事是否流畅,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家长的认真倾听能够让幼儿感觉到受尊重,也感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大胆、自信地表达。其次,家长要注意多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少挑幼儿的毛病,以免打击幼儿的兴趣和信心。因为,想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就得运用语言,运用语言就必须要让幼儿能够开口说话,因此,只要幼儿乐于开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循序提高表达能力。另外,为了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练习概括故事,用几句话来表36\n达整个故事。开始时,家长可以先给幼儿做示范,把所讲的故事用几句话进行概括。随着幼儿所听故事的增多,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进行概括,家长再稍微给予补充。(二)演民间故事在民间故事中,有些故事富有情节,适合表演,如小兔乖乖、龟兔赛跑等,在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后,家长可以与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1.表演前,家长要与幼儿分配角色并练习角色语言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回顾故事的角色和情节,双方先自由选择,如果发生冲突,可以协商解决。在幼儿选择自己的角色后,家长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并相信他能够做好,而不要泼冷水。如“小兔乖乖”的故事中,一般来说爸爸演大灰狼、妈妈演兔妈妈、幼儿演兔宝宝,但如果幼儿想演大灰狼或兔妈妈,也未尝不可,多种角色会让幼儿有练习不同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家长可与幼儿一起制作简单的道具,如头饰等,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并讨论游戏的场地和规则,可结合家里的实际环境灵活运用,如把一间卧室当作小兔子的家,洗手间当作大灰狼的家,客厅是树林和田野,等等。2.表演时,家长要投入角色家长的一言一行时时都会给幼儿以影响。在表演故事时,家长越投入、演得越象,幼儿也就越投入,因此,家长要进入自己的角色,充分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角色的特点;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反应,当幼儿出现困难或问题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如当幼儿忘记角色对话时,及时给予提示;幼儿在跑动时要提醒注意安全,等等。3.表演后,家长要与幼儿一起总结总结表演过程能够让幼儿意识到优点和不足之处,家长可以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表演活动的看法,如分析哪些方面成功,哪些方面不太成功,还应注意什么问题,做哪些改进,等等,家长再做补充。这样能够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利于下次活动进行时更加顺利有效。但家长应注意给予幼儿以鼓励,不要打击幼儿的自信,以免伤害幼儿对故事表演的兴趣。(三)学词、写字、说句子学习优秀词汇和句子能够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当幼儿听过一个故事后,家长可以把故事中的重点字词以及优秀的句子写下来,教幼儿认读,并适当练习书写。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1.在故事中学习37\n在故事中学习词汇与句子能够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一方面,故事中所出现的词汇及句子其含义往往与故事语境密切联系,幼儿在理解故事的情况下,也较容易理解词汇和句子;另一方面,由于词汇和句子处于故事中的某个固定位置,根据学习的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能够帮助幼儿在心中创建一幅固定而熟悉的场景,利于使幼儿记忆词汇和句子。鉴于此,幼儿在初始学习词汇和句子时,家长应结合故事、联系上下文进行,以便于幼儿在心中构建记忆图景。2.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时间,可以随时强化幼儿的学习结果。由于把词汇、句子、书写黑板等挂上了墙壁,随时可以看到和接触,家长可在饭前饭后或其他的零碎时间引导幼儿认读或书写,以不断巩固学习效果。但是对于书写汉字,应由易到难,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应太长,所写汉字不易太多,以免给幼儿手臂造成负担,应以激发和保持幼儿对写字的兴趣为主。3.幼儿自由练习幼儿具有善于学习、完善自己的冲动和本能,也就是说,幼儿是天生的喜欢学习者,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从外界摄入信息。挂在墙上的字词随时映入幼儿眼帘,幼儿会时常主动地边指边读,或者在黑板和白纸上写写画画。针对幼儿的自由学习,家长应尽量不要吹毛求眦,而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以激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学习识字和书写。三、注意事项(一)让活动保持游戏性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活动对幼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家长应努力使家庭中开展的民间故事活动保持游戏性,使幼儿能够从民间故事活动中感受到愉悦,从而不仅对民间故事产生兴趣,也能积极参与活动。语言是活动自始至终的重要因素,家长可以运用夸张的语调、惊叹的语气、或小或大的声音变化等使语言保持游戏性;动作是最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之一,家长可以运用夸张的手势、灵活的眼神、滑稽的表演使动作充满游戏性;活动形式对活动也起着重要影响,家长可以充分运用幼儿好奇、爱幻想的特点,把自己当成时间老人,带幼儿穿过时空隧道回到很久以前,探询故事的发生,也可以扮成故事老人,带幼儿到古老的故事王国去进行故事之旅,从而使活动更加有趣迷人。38\n(二)注重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正如论文第二部分所阐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民间故事又是意蕴深厚的艺术作品,因此,在活动中应注意幼儿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从幼儿的学习过程来看,感知是学习发生的第一步,体验是幼儿亲身经历后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深入、全面地感知作品,获得对作品的情感、情节等方面真切的体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解作品、吸收作品;从语言的获得来看,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提高的过程,在民间故事活动中,经过良好语言环境的熏陶,持续的优秀语言的渗透,幼儿逐渐积累丰富而大量的语言材料,归纳总结语言的规律,使语言能力稳步提升。因此,在听过某个民间故事之后,幼儿很难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需要在重复与回味中不断品味故事,品味语言,在品味中慢慢使语言获得发展。因此,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尽力去感受幼儿的感受,体验幼儿的体验,并给予幼儿时间,以让幼儿慢慢地消化和吸收作品。(三)积极强化重复是幼儿的学习民间故事的方式之一,在不断的重复中,幼儿对故事的把握由浅入深、逐渐明了,对故事中的语言由朦胧到理解,逐渐模仿习得。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听过10分钟的口头报告后,大部分听众所听到、理解、评价及记住内容,只有讲话者所[38]说内容的一半。在此后的48小时内,他们会遗忘掉另外的25%。”因此,家长在开展民间故事活动时,不应过多追求故事的“量”,而更应关注幼儿学习的“质”,在精心为幼儿选择故事的前提下,使幼儿对所接触到的每一个故事的情节和语言都能够有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能够把故事复述,甚至流利地讲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到有效地促进。(四)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是关系到做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家庭中开展民间故事活动,家长是活动持续下去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长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幼儿一般都能够坚持到底;相反,如果家长不能坚持,活动就会半途而废,也不会起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坚持与幼儿一起搜集故事、每天给幼儿讲故事、经常与幼儿表演故事,坚持与幼儿开展识字和读写游戏,在尊重幼儿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逐渐培养起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39\n结语本研究试图以科学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为依据,与幼儿园实践紧密相连,从微观层面展示民间故事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具体实施策略,对如何运用民间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提出一系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利于教师教学、家长辅导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尽管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作了最大努力,但限于本人的学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限于在幼儿园实践中开展研究的时间所限,本论文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民间故事活动的理论依据不够深入,视野还不够开阔;活动具体开展的策略不够全面和细致;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发掘不够,等等。所涉及的这些问题使论文有待深化和充实,因此继续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故事教育的实践研究仍将是笔者今后所关注和从事的课题。需要重申的是,文化如空气,幼儿无时无刻不处于文化的包围之中,因此,开发民间故事教育资源不是复归古代社会的落后和无知,也不是为了迎合流行口号的浅尝辄止,而是为了给幼儿创造适合发展的文化生态圈,这对其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民间故事所蕴涵的文化资源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它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存在,是活的历史,因此,在实践中将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对幼儿成长及民族发展都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从另一方面说,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特征,失去了民族文化,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因此,用民族文化哺育儿童对一个民族及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重视,但被选入幼儿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的比重远远不够。鉴于此,发掘更多适合幼儿的优秀民族文化并补充到幼儿教育的课程中,以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的后代,为幼儿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当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40\n注释[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3.[2][9]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71.[3]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68.[4]单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人民出版社2001,142.[5]荣格著,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48.[6]严春友.精神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8][26]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6,92.[10]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9.[11]]刘守华,黄永林.民间叙事文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1.[12]董小英.叙事艺术逻辑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52[13][22][2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1,42,122.[14][21]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52.[15]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16]崔同花.全语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7]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2.[18]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9.[19][3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6,58.[20][36]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4,108.[23]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52.[24]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4.[25][32]杜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71,93.[27]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1.41\n[29]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2.[30]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9.[31][3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1-32.[3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5.[37]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8-159.[38](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21.42\n参考文献连续出版物[1]民族儿童故事:民族文化的独特积淀与独特符号[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3.[2]许政援.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几点看法—从追踪研究结果分析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刘锡诚.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1994(4)[4]李宇明.幼儿语言教学的若干原则[J].幼儿教育,1994(10).[5]楼必生.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纲要的变革与评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2).[6]徐红梅.浅议幼儿园故事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1996(6).[7]牟群英.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7(2).[8]祝士媛.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回顾[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1、2.[9]周新.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及语言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10]周兢.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1(1).[11]刘晓东.神话: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1(1,2).[12]袁洪婵.全语言-理论基础、实践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13]刘华.用“全语言”教育思想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J].早期教育,2002(6).[14]李霞.全语言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15]张美灵.故事教学如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教育导刊2002.(8、9下半月刊).[16]周福盛.论儿童语言获得的先天作用和后天作用—兼论几种叫有影响的语言获得理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7]朱琳琳.全语言教学理论探析[J].教育导刊2003(4,下半月刊)[18]高宝梅.“语言获得理论”对早期语言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19]李建军.欧美全语言教学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3(6).[20]徐速.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43\n[21]刘晓东.“猫话狗话”、“鸟言兽语”: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12).[22]张虹.用全语言教育思想指导幼儿全语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届亚洲华文幼儿教育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2004(3).[23]陈子典.儿童故事的阅读与欣赏[J].教育导刊,2004(4,下半月刊).[24]朱静.有效运用各种渠道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2).[25]潘谊清.幼儿园故事教学初探[J].课程与教学,2006,6.[26]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27]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J].民族文化论坛.[28]梁丽珍.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途径刍议[J].甘肃教育,2007(3,B).[29]刘波.胡适论“活的文学”——民间文学之文学性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0]刘道英.谈儿童语言能力获得的条件与过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1]陈琼辉.幼儿园文学教育的缺失及其开展[J].文学教育,2008(3).[32]丁辉,戴卫平.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8(7).[33]梁巍.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5期(61页).[34]HowardGiskin.UsingChineseFolktalesintheClassroom[J].EDUCATIONABOUTASIAVolume7,Number2Fall2002.专著[35]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6]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民间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37]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3]肖士太,郑伯侠.中国土特产传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8[38]陶阳,徐纪民,吳绵.泰山民间故事大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5[39]杜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40]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41]荣格(瑞士).追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42]皮亚杰(瑞士).发生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3]严春友.精神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2.44\n[44]郑庆茹.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能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5]李润新.文学语言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0.[46]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7]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董小英.叙事艺术逻辑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50]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5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2]张小永.幼儿民间文学教育[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5.[53]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52.[5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55](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56]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57]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58]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9]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玛利安·怀特黑德著,何敏,郭良菁译.早期语言与读写能力的培养[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61]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3]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0[64]崔同花.全语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6]梁志燊主编,张月红著.哈佛多元智能-婴幼儿语言智能开发训练[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67]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68]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5\n[70]蒙台梭利.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71]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72]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4]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遗产初探(自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75]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76]张加蓉、卢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77]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79]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9.[80]王冰,王艳芹.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中国化研究优秀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81]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4]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86]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87]李森.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2.学位论文[88]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2008,12.[89]余晓琦.3—6岁幼儿口语与早期阅读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D].2007.[90]张金丽.神话: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D].2008.[91]何丽平.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研究[D].2004.[92]胡新平.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初探[D].2001.46\n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挥手之间,山师校园迎来了又一个灿烂蓬勃的春天,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而我的读研生活却即将划上句号。回眸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学习时光,可以说,学前读研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改变着我,使我从浅薄无知到逐渐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从一个对幼儿教育只有感性认识的一线教师到学会理性思考的研究者,使我由内至外、由思想到外在形象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即将离开的时刻,感恩之心、留恋之情油然而生,借用几行文字略表内心不尽的感激。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王冰教授。王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又平易近人,师从王老师是我今生莫大的荣幸。在这两年中,王老师带领我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与一线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参与了多套幼儿教育丛书的编撰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理论水平与科研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多篇学术论文发表,荣获教育学院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科研创新奖。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研究过程中,王老师更是给予了悉心指导和认真修改,使我从中收益颇多,并达到了学校关于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条件,能够提前参加到学前实践研究的工作中去。导师的恩情今生铭记。感谢我的老师丁海东、印小青、向海英、张小永、杜传坤、董会芹、李传伟等在学习、生活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点拨,诸位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也为论文的成功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感谢同门杜艳玲、吴喜红、马杰、何静、李妹、陈德艳以及好朋友王秋玲、宋志莲等对我的论文所提的宝贵意见和所做的细心纠错;感谢同学王静雅、王丽芳、林梅梅在读研生活中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好朋友刘爱军、杜青芬、张丽萍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激励和鼓舞,一路上有你们,让我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丰富而充实。感谢我的爱人在我考研和读研期间一直忍辱负重、一个人担起照顾家和孩子的重任而无怨无悔,为我创造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这份恩情末齿难忘;感谢儿子仇鸿宇给予我的理解和快乐,作为母亲,我将努力弥补以前所没有给你的温馨的家庭生活。读研生活给了我一颗新的生命的种子,我将珍藏着老师们的教诲、同学们的帮助、家人的关心,在新的人生旅途上,扬帆远航、乘风前进!刘丽萍2009年4月于山师47\n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解读分科课程及其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3):15-17,独立.[2]自私的小皇帝[N].中国儿童报-现代家庭教育周报,2008年9月第143期,独立.[3]解读“非指导性教学”及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思考[J].城色(学刊),2008(11):71-72,独立.[4]我国幼儿园借鉴“合作学习”之评价观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2),独立.[5]对一次小班儿歌教学活动的思考[J].学前课程研究,2009(5),独立.4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