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6-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幼儿观察记录:芭比区的故事\n幼儿观察记录:芭比区的故事\n幼儿观察记录:芭比区的故事\n幼儿观察记录:芭比区的故事\n幼儿观察记录:芭比区的故事\n幼儿观察记录:芭比区的故事 随着“以幼儿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渐渐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设置活动区,并动态地投放材料。可是,怎样动态地投放材料才能真正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呢?众所周知,动态的材料投放离不开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持续观察和评价。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对观察结果作出合理判断之后如何进行反馈,选择什么时机进行反馈……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教师通过动态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教师们实践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中班活动区“芭比区”为例,讲述经验丰富的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给予幼儿游戏支持的故事。 镜头一:芭比区的由 教师的自述:开学不久,每天去建筑区的孩子特别多,大概有10个的样子,而且还出现了男孩与女孩抢积木的现象。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女孩每次抢到积木,就很快选择一个小小的地盘搭一座简单的公主城堡。之后,她们把一两个芭比娃娃放进城堡,边玩芭比边互相交流各种芭比的知识。原,这些孩子的兴趣不在搭建,而在芭比。有一次,我跟其中一个女孩聊天,了解到她家有很多芭比,于是我就让她回家把所有的芭比集中起拍一张照片,然后将这张照片贴在美工区墙上,以引起对此感兴趣的幼儿的关注。当时,我想既然这些孩子那么喜欢芭比,我们就一起了解芭比到底有多少种。于是,我跟幼儿一起进一步搜集芭比的照片,并了解不同芭比的名字,然后把这些名字打印出一一对应贴在墙上。接着,我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倾听孩子想怎么玩芭比的想法。有的孩子提出想给芭比设计、制作衣服,我给予了肯定,但考虑到一上就设计、制作衣服对中班孩子说可能有点难,我决定把这一任务分解,先从简单的入手,给孩子提供各种芭比裙的轮廓图,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装饰(如图1、2)。很多孩子觉得这样很好玩,也很容易操作,纷纷参与进,这个活动就这么开始了,“芭比区”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分析:如果因要进某活动区的人数过多而导致幼儿出现争抢玩具等纠纷时,您会怎么做呢?是直接动员一部分幼儿去别的人少的活动区,还是先冷静地观察和倾听他们争抢玩具背后的原因?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面对建筑区人数多达10人的情况时,并没有急着裁减人员,而是静静地观察,从而发现了幼儿真正的兴趣。如果教师未经仔细观察,就简单地认为幼儿只是在争抢积木,并通过外部控制去帮助幼儿作出选择,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芭比区”的诞生了。如果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支持幼儿设计、制作芭比服装的“宏大”想法,而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可行性,那么幼儿由于缺乏设计、裁剪、装饰等一系列经验的支撑,是很难体验到成功的。试问,一开始就让幼儿体验不到成功的游戏,幼儿还愿意继续玩吗?所以无论是“芭比区”的创立还是第一次制作衣服任务的设定,教师都是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和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准确评估基础上的。我们看到,教师即便发现了幼儿的兴趣,也并没有急着按照自己的意愿投放材料,而是先和幼儿一起做了进一步的搜集工作,再仔细倾听幼儿的想法,最终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结合专业判断,对幼儿设置的目标进行了由易到难的分解,这一系列行为与教师头脑中强烈的“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镜头二:给芭比做裙子 教师的自述: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每天拿着现成的芭比裙轮廓图,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装饰工作,今天用毛球,明天用彩色纸条,后天用小花,并且每次装饰完都渴求教师的称赞,那么第一天,你会觉得很新奇,对孩子称赞有加。第二天,你会因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规律的装饰方法而鼓掌。第三天,孩子换了一种材料创造规律,你可能会说:“嗯,不错,挺好看的。”再后,孩子没有什么新的花样了,你就开始对孩子的求赞敷衍了事。慢慢地,孩子不再装饰了,去玩别的了。你可能会想,是不是孩子对装饰芭比裙不感兴趣了?带着这样的猜想,你可能打算放弃让孩子装饰芭比裙,转而引导孩子制作芭比服装,可是结果就会如刚开始那样,因为没有足够经验的支撑,幼儿很难成功,于是,轰轰烈烈的制作活动偃旗息鼓了。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我是这么做的: 孩子用现成的芭比裙轮廓图进行装饰的活动维持一段时间后,我观察到有的孩子觉得芭比裙有很多皱褶,便开始用白纸拓印芭比图片上的裙子,然后把裙子剪下再进行装饰(如图3)。显然,之前简单的直边轮廓图已经不能满足有些孩子追求更加精细的创作需要了。考虑到孩子能力有强有弱,我决定再投放一些现成的有皱褶裙子的轮廓图,由于装饰有皱褶的裙子时要求动作更精细,所以不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装饰任务。当然,如果幼儿能自己拓印、裁剪、装饰那是最好不过了,我希望我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 分析:创设了建立在幼儿兴趣之上的活动区之后,如何维持幼儿的兴趣,并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案例中的教师首先通过观察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并通过对幼\n儿已有经验的评估设置了难度适宜的第一次任务,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幼儿参与到游戏中。 之后,教师并没有停止观察。她发现有些幼儿开始将兴趣转向装饰更精细的皱褶裙,表现出自我挑战的举动。考虑到装饰皱褶裙对精细动作的要求很高,通过细心观察幼儿拓印、裁剪作品时的表现,她发现了有些幼儿拓印之后在裁剪方面存在的困难,便决定增投适量现成的皱褶裙轮廓纸,让幼儿先借助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精细的动作,完成从易到难的过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投放的调整离不开教师细心的观察和合理的判断。 案例中的教师在加入新材料的时候,选择适量更换,而不是全部更换,这其中不仅考虑到个别幼儿产生的新的兴趣,还有对不同能力幼儿需求的尊重。如果教师将所有的直边轮廓图都换成皱褶裙的轮廓图,那么对那些刚能装饰直边的幼儿而言,突如其的挑战可能会使他们失去现有的兴趣。相反,对于那些精细动作发展较好但仍需巩固的幼儿而言,现成的材料可能会剥夺他们通过反复细致的裁剪发展精细动作的机会。所以,要做到“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兴趣是前提,通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让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才是关键。 镜头三:镜子的加入 教师的自述:后,我继续观察幼儿的兴趣,对幼儿的行为表现作出合理的判断,并抓住各种契机对材料又作了几次调整。其中,我觉得有两次调整对于维持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第一次调整是镜子的加入。彤彤在“芭比区”做了近半个月的王冠,从刚开始用纸条尝试做出适合自己头围大小的圈,到用对称的方式装饰王冠,再到在同伴的帮助下给自己的王冠设计飘带。每做完一步,她都会跑到盥洗室照镜子,看看自己的作品进展如何(如图4)。我想,既然孩子需要镜子,何不投放一面能照全身的镜子呢?我提供镜子(如图)后,孩子们制作王冠和公主、王子服装的热情越越高,有时候他们做到一半就会先去试戴、试穿,愉快地体验、欣赏、表演一番,然后脱下继续裁剪或装饰,玩得十分投入。 第二次调整是和孩子一起把图书区的一角改装成芭比更衣室。起因是这样的:有一位家长提供了现成的芭比公主服,我知道女孩都很向往穿芭比衣服,所以我就允许她们穿着芭比服装制作配饰。考虑到换衣服的隐私问题,我跟孩子们经过讨论,决定利用美工区旁边的图书区的一大片布叶子做成一个更衣室(如图6)。有了这个情景,孩子们游戏的兴致更浓了…… 分析:镜子的出现是教师基于观察,整合了个体需求以及群体表现之后作出的反馈,它有效地延续了大部分幼儿的操作兴趣。作为一种新的刺激物,它吸引了更多幼儿参与制作,并且无形中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机会。试想,如果教师早在幼儿装饰芭比裙时就投放一面镜子,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幼儿并不需要,所以镜子成为摆设;二是幼儿会被这一新物品所吸引,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于是,很多幼儿可能会到镜子前推搡挤抢,教师还可能为了维持秩序前去制止。同样,如果这时候其他幼儿没有制作服装、王冠等行为,那么教师可能只需投放小一点的镜子,而不用固定在墙面上,因为在满足幼儿个体需求的同时不能影响其他人的兴趣。所以,对材料投放进行调整的时机应建立在教师对不同个体游戏的持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评估上,需要教师具备对不同个体的观察结果进行整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梳理出幼儿共同的兴趣和需求,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我们看到,改变材料的投放,不仅可以通过增删材料完成,有时适时调整区域的设置也可以达到支持幼儿游戏的目的。图书区一角变身芭比更衣室满足了幼儿换衣服的需求,吸引了幼儿更热情地参与游戏,同时保护了幼儿的隐私。现实中,教师有时会质疑开放的区域设置是否真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界线不清晰之后,孩子在区域玩的时候喜欢串区溜达,似乎破坏了孩子专注的游戏。”其实,结合本案例不难发现,真正打破区域界限的,不是外显空间上的改变,而是教师从传统的关注教到重视学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试想,如果教师不能想象、理解幼儿穿着真正的芭比服装制作芭比的配饰能带如此快乐的体验,那么她可能就不会允许幼儿这样表达和创造了。倘若这样,我们也不可能看到.那么有趣的叶子芭比更衣室以及幼儿在共同改造过程中带的学习了。 综上,从区域设置到材料投放,处处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幼儿在“芭比区”活动的兴趣不减,与教师不断提供新的刺激物引发幼儿开展更有挑战、更有趣的游戏有着密切联系,而动态的材料投放是与教师动态持续的观察评价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