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10 KB
  • 2022-06-20 发布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目不识丁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唐宪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部下有两个“从事”,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两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恶劣。他们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才散,还要让侍卫人员大队兵马,前呼后拥地护送他们回家,灯笼火把照得满街通亮,闹得鸡犬不宁。他们一不高兴,就拿士兵和百姓当出气筒,随意打骂,耀武扬威,无法无天。有一次,他们喝醉了酒,又对士兵大骂起来:“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又不打仗,你们这些饭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丁‘字……”这话明摆着是侮辱士兵,讥笑他们没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气,任人指挥打仗卖命,平时貌似什么用处也没有。士兵们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背地议论纷纷,恨之入骨。恰巧这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弘靖收到一笔犒赏士兵的经费,他从中贪污,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们知道后,都怒发冲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韦雍、张宗厚都杀了,还把张弘靖抓住,关了起来。此外,也把他的住处团团包围。因为全体士兵和下级官吏齐心一致,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上级衙门和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把张弘靖降职调走,这才息事宁人。“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由此产生。由于“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不识丁字”“不识一丁”。止匕外,令有一说,“目不识丁”之典,出自《晋书・待坚传》。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秦州别驾姜平子所献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了“T”字。他坚不认识,问是何宇,姜平子回答说:“臣丁至刚,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献也。”苻坚听了非常高兴,将姜平子擢为上第。其实姜平子将“丁”字写错了,他自作聪明所写的“T”字,乃是古“下”字。姜平子不知此为古字,苻坚本一粗人,当然也不知为“下”字,所以还褒奖了姜平子一番。【求解驿站】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丁,表示最简单的字。【活学活用】鲁老太太原来〜,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真是不简单啊。【妙语点拨】唐朝高官张弘靖,出身名门,养尊处优,娇必生恶。张弘靖脾气急躁,刚愎自用,还目中无人,收受贿赂而又胆大妄为,最终激起民愤,落得个被降职的下场。这从反面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正直刚正、虚怀若谷,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并获得支持。此外,我们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富五车,以免贻笑大方,或被人戏耍却不自知。【近义】胸无点墨【反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识文断字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代学者孔平仲在《续世说》中认为:“一丁字”应作“一个字”。因篆文“丁”与“个”相似,误作“丁”耳。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但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n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挎子弟,你难道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目不识丁造句一、爷爷小时候没上过学,目不识丁。二、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潜质的人。三、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人。四、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纺人吗?五、原来目不识丁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六、老婆婆目不识丁,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七、别看他目不识丁,说起话来却有板有眼。八、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九、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对牛弹琴。十、爷爷说他这辈子的遗憾就是没脸过书,目不识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