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1 KB
  • 2022-06-21 发布

《如何编写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如何编写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  【摘要】本文提出导学案的编写应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理念、遵循小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目标领航与高效引导的设计思维。对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来说,教师应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即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宜太多且目标的表述必须明确;学习内容要适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设计科学的认知过程――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体现渐进性和针对性。  \n  导学案是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改理念引领下的产物,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接受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程序和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究知识、训练能力和养成优良品质。以往的教案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传授内容和方法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条件和学习方法。新型的导学案强调引导学生学习的体系性,所以,广义的导学案包括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案,又叫课前导学案;共探导学案――引导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合作探究,释疑解难的学习方案,又叫课中导学案;练习导学案――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练习方案,又叫课后导学案或课后作业案。有的教师将共探导学案和练习导学案合二为一并在课堂上完成,统称课堂导学案,这就是狭义的导学案。笔者要谈的便是狭义的导学案,即课堂导学案。  教案向导学案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打破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教”为中心的?O篱,建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导学体系,全面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夯实基础。  在这一转变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本班教学实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健康成长。  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一)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名学生,促进每名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提高学生的?W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这里,“健康成长”不仅指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成长,还包括学生的智力健康成长、能力健康成长和思想健康成长等。所以,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导学案。  (二)遵循小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规划纲要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锻炼能力、成长思想。教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的主体也是小学生。所以,课堂导学案的设计毫无疑问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切实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导学设计,才有可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教学目的。\n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大胆想象、自由思考;减少不必要的或过于重复的学习环节,紧扣小学生15分钟至20分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设置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简单有趣的数学题,多让他们动手实践、动嘴讨论。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1)知识是通过主体认知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2)学生的认知活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呈螺旋式上升的;(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因此,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教育,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坚持目标领航、高效引导的设计思维\n  老子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里,“鱼”就是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知识“诱饵”,是教学目标,而“渔”则是让学生学到预定知识的程序、要求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所以,我们设计课堂导学案时一定要坚持目标领航、高效引导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合理编排学习程序,科学设置学习内容,巧妙组织未知探索,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二、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编写的要求  (一)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教师每节课必须向学生明确在本节课中要学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于目标的确定,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宜太多。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在一节课上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的要求。探究式学习需要较多的时间且小学生记忆力有限,并且9岁至12岁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概为15分钟至25分钟,学生年龄越小,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越短,同时由于认知积累少,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速度相对也慢。所以,笔者认为40分钟内设置的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一般设置一至两个重点学习目标即可。过多的课堂目标不仅难以完成,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n  2.导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明确具体、准确通俗。因为导学目标是学生整节课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习达标与否和导学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所以,一节数学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必须要交代清楚,指示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表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认读水平,做到准确简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看就明白,无需过多解释。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②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互化。  (二)安排适量的学习内容\n  因为小学生的记忆力相对较弱,注意力较难集中,能接收且牢记的知识较少。所以,教师在一节课上安排给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一定要适量,不要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接受能力。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基本上是一个知识点设计一个学案,如果教材里要求一节课上完两个知识点,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内容的难度,我们往往把它分成两个导学案来编写。比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就可以分成两个导学案进行编写,之所以这样处理,就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他们刚接触到新的教学内容,在一节课中要掌握两个知识点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知识点合成一个导学案,因为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与此同时,课堂上安排的练习题也不要重复太多。安排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规律、能满足学生课时内应用需要的题目就可以了,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记不住。  (三)设计科学的导学过程  课堂导学过程是决定学生学习目标实现与否及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堂中对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决定了他们课后练习完成的顺利程度和准确程度,更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无论是程序安排、内容设置还是引导提问,教师都必须认真考虑、科学设计。\n  首先,导学程序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知识、新规律的产生缘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合推演出新的知识和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掌握了新的知识,学生就容易解答出后面的应用题目,为后面教师的演算示范和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合作探究奠定必要的基础,符合学生认知由已知向未知发展的规律。据此,笔者认为,课堂导学的程序应该这样安排:先温故知新,设置两个步骤:我记得、我发现;后学以致用,设置三个步骤:看示范、我能做、大家说。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选择有助于本课知识目标推导的已知知识进行温习,然后借助这些知识推导、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接着安排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下面“乘除的灵活运用”的导学案设计。  ??:做完上面的计算题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呢?为什么?  【看示范】  (请仔细看老师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答下面这道题。)  【我能做】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数学问题吗?)  【大家说】  (同学们都完成了题目,展示一下,让大家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如果新授课的内容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那么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则安排教师先示范讲解,再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比如,“用量角器量角”这节课的导学案,在编写时,第一步就是教师展示量法,第二步才是学生动手操作,第三步是总结量角的步骤。\n  其次,导学内容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知识积累。目标是纲、内容是目,导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满足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与此同时,导学内容还要贴近小学生的知识积累,题目内容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就能解决。比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导学案设计紧扣两个学习目标: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高压电线杆、篮球架的支架、小别墅的屋顶等设计导学内容,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常常见到的。  再次,导学提问的设计要体现渐进性。笔者认为,导学提问应先问能看得见的数学表象性问题,然后问数学关系性问题,再问数学探究性问题。比如,二年级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提问设计,第一个问题:数一数每堆各有几块?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公平”?第三个问题:“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再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例1可以这样预设问题――第一问:算式里,哪个是乘数?哪个是被乘数?第二问:竖式计算时,要让乘数与被乘数的什么位数对齐?第三问:计算时,应先用个位数相乘,还是先用十位数相乘?相乘所得的积应该写在哪一数位上?这样的引导提问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接受。\n  最后,导学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深层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练习形式和内容。  练习题型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如先安排解方程填空题,再安排仿解算式题,最后安排理解应用题。  练习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本课学习目标和学生理解水平,使之紧贴学生生活,难易适度。题目的设置,在确保学习目标需要的前提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按易难程度设置些附加题,让“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练习。  比如,三年级下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练习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36÷4918÷9742÷7  2.制衣厂要做校服,每套用布3米,615米布能做多少套校服?  3.小明沿着一条小路跑了3个来回,共630米,这条小路长多少米?\n  这三道题,第一道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重点照顾“学困生”;第二道题是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题目列式解答,针对的是“中等生”;第三题主要理解“3个来回”,是用以拓展“学优生”思维的训练。题型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易后难,数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难易程度适合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这样的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以上是笔者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肤浅体会,导学案的编写与教育教学探究一样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在总结、反思、交流中快步前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