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0 KB
  • 2022-06-21 发布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第一组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单元导读”、五篇课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成语故事”。本单元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主题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要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的道理。《匆匆》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桃花心木》借种树来喻人,通过“我”与种树人的对话表明一个道理:唯有经得起各种步确定因素及磨炼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更顽强地成长。《顶碗少年》记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写出了它们各有长短,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学情分析:本单元课文属于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哲理缺乏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学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迪。导学目标:1、能综合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单元生字,培养主动识字和独立识字的习惯,会写本单元生字,书写做到规范、整洁、立正,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积累词句,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能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4、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式,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5、反复朗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导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能背诵重点段落。2、能通过理解含义深刻有句子,进而悟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3、通过探究本单元课文,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并能进行拓展训练。导学难点:1、能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感悟生活,获得启示。2、能从故事引发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身边的事物的思考,完成习作—选择一个身边的普通事物,写写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3、能够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难忘的“第一次”》。学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习时间:《文言文两则》                       2课时《匆匆》                             2课时《桃花心木》                         2课时《顶碗少年》                         1课时《手指》                             1课时\n口语交际习作一                       3课时回顾拓展一                           1课时合计                                 12课时1、文言文两则学情分析: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并对文言文如何朗读做出具体的方法指导,要让学生课前充分诵读。导学目标:1.能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导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导学难点:能够突破字词,理解语句,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和告诉我们的道理。学前准备:教师:1.布置学生了解孟子、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整理有关孟子、孔子的资料。导学时间:2课时导学流程:第一学时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弈》,背诵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故事内容。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导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精设提纲: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抽生说说搜集的有关孟子的资料。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4.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预习目标,师板书: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1.小组交流展示本文生字,师抽查。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A、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nB.小组内学生互读,推荐代表全班朗读。C、朗读竞赛,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全班朗读,生生评价,师评价。3、小组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学生结合注释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准备全班交流。B、各组代表全班交流,师适时引导评价。三、品读重点,深入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预习目标。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四、自主评价,归纳反思: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五、测评巩固,拓展延伸: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学时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背诵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故事内容。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要善于观察,说话有根据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疑预习: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3.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文章的资料,师适当引导。4.师板书本课的预习目标: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n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小组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三、品读重点,深入体验: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预习问题。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四、自主评价,归纳反思:1.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2、你觉得在本节课上表现如何?哪一个小组表现得最棒?哪一个同学表现得最好?五、测评巩固,拓展延伸: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学弈                    两小儿辩日要专心致志             善于观察 说话有根据不三心二意             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 2、匆匆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学目标: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2.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4.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5、能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n导学重难点: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学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导学时间:二课时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2.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一)揭示课题,理解“匆匆”。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二、精设提纲,预习探究: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需要探究的预习目标。2、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目标,小组长归纳总结,准备全班交流。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本课预习目标:A你对本课生字词理解多少?B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C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返?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你能仿写吗?E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F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2)学生个性化朗读。(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改成的小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n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4)诵读积累语言。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1)学生汇报。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2)学习表达方法。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4)仿说。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四、小结,布置作业(一)教师以诗意语言总结延伸。(二)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n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3、能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导学过程:一、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一)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4.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相关资料: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二、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一)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二)出示汉乐府民歌的《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三)小练笔:写读后感受。学情分析: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的语言委婉细致,意境幽雅深远。可是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何种程度?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去初步感知文本。     3、桃花心木导学目标: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n3.能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导学重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导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及相关资料学生: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导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二、精设提纲,设疑预习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C、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2、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悟,师适时引导。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能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n导学过程:一、品读重点,领悟道理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理解要点如下: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n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板书设计:3、桃花心木下雨不确定  扎根成才经历风雨磨难 意志坚强有所作为 4*顶碗少年导学目标:1.能有感情读课文。2.能体会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思想感情。能初步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细节描写、前后照应。3.能明白在困难面前像顶碗少年那样拼博、不气馁、坚持不懈。导学重难点:能体会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思想感情。导学准备:学生:朗读课文,初步预习课文导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我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写了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二、交流探究:预习时同学们根据课题、根据文中人物、根据首尾段、根据故事情节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同学抓住文中感叹句,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场表演中顶碗少年到底和什么在拼博?(板书)1、带着问题我们边读边想,做好批注,等会我们交流。2、相机归纳:全班交流:①找出描写碗的句子,体会难在自己高难度的动作。A要教学的句子: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B齐读思考:\n为什么反复强调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指名读说从打点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自由读找出描写碗摇晃的句子,体会难度大。②顶碗少年与高难度动作拼搏,他的困难仅仅来自于碗吗?(观众的压力)哪些描写观众的语句可以感受到压力?(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和体会)读、议③找描写少年神态的句子体会最大的困难来自他内心。歉疚、微笑——信心尚存不知所措  ——自信全无镇     静 ——找回自信3、回归整体①师述:他的压力这么大,他的表演关系到杂技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整个表演团的声誉,关系到他的前途……。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最终取得成功,是什么让他成功的?a少年:挑战自我……b老人、少女……给了他支持鼓励。②这场表演让作者二十年来难以忘记。每每想起总有些激动,我们也有许多感悟。我们也从这三个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吧。三、总结归纳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记住了这位顶碗少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之路上也应该像他那样……板书设计:                          碗  →  动作难顶碗少年:拼搏(困难)    观众→  压力大                               少年→  信心少     5*手指导学目标: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2、能概括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说出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导学重难点:1、能清楚了解并说出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2、能领悟并说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导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寓言小故事、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篇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导学时间:1课时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n1、谈话导入:生活中除了个别伟大的人和事,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而这些平凡的事物也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像我们前面认识过的顶碗少年和那一棵棵桃花心木。我们常常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收获耐人寻味的启示。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课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手指的。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设疑预习,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三、自学感悟,小组交流1、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2、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3、小结问题,依照课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点填写自读思考题中的表格,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四、品读重点,体会写法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1、总结该单元——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2、生动地给学生讲述《断手指的国王》的寓言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并交流发言。断手指的国王从前,远方有一个很会治理国家的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丞相,每当国家有什么重要大事的时候,他都会谦虚地向丞相请教,但无论国王问什么事情,这个丞相总爱说“好”.这令国王非常生气,他要找个理由治治丞相的这个毛病.\n有一次,国王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连忙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断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国王陛下.”这个回答使国王满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为罪名将丞相关了起来,并问丞相:“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国王说:“既然你觉得好,便在牢房里多住几天吧!”过了两天,国王又想外出打猎了,他不想释放这个倔强的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出发了.没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国王很快迷了路,并且掉进了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里.这个陷阱是当地的一个食人族部落挖的.当天晚上,食人族的几名大汉把赤身裸体的国王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然后堆满了木材,准备吃烤人肉.一名巫师引导着众人举行了祭礼,他把清水喷到国王身上,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指时,这个巫师开始摇头叹息.检查完毕,巫师向酋长报告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个人断了一根指头,是个不祥之物,我们不能吃他.”酋长不得已,只好放了国王.国王白白捡回了一条命,非常激动,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监牢里看望丞相.他流着泪说:“现在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条命,我错怪了你.”稍后,国王又心有不甘地问丞相,“我把你关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呢?”丞相回答:“好,很好!”“为什么呢?”国王问.“我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一定会随从您去打猎,我们会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为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呀!”国王听后,顿觉茅塞顿开: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和坏是随时可以转换的呀.作业要求和指导:1、阅读推荐文章,促进课外阅读;2、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哲理的短文。板书设计:5、手指                         团结就是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一\n导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导学时间:3学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n   回顾拓展一导学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能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学前准备: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导学过程:交流平台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