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40 KB
  • 2022-06-21 发布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课文导读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民居、不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饮食习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14个生字。2.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引发探究兴趣和阅读兴趣,就自己感兴趣的某方面习俗展开社会调查。二、学习重点: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三、学习难点:运用学到的方法练习表达。四、学法提示:通过阅读单元导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组课文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目的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中的几朵花是什么样的。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并与“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学科内容相结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展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2.学习每篇课文前,同学们都要兼顾4篇课文的不同方面去搜集民俗的材料,及时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3.同学们在读书时,不仅要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写了什么,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怎样来写的。4.就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某一方面民俗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五、学习准备:课前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民俗方面的资料。六、学习课时: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2课时,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1〜2课时。6北京的春节学习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重、难点:\n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课时:建议两课时。学情分析:教学指南: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1)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2)7自然段(除夕)。(3)8〜10自然段(正月初一)。(4)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5)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时间风俗习惯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女口,“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n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3.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女口,“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4.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5.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6.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精要点拨:一、课文简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n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二、对句子的理解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岀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三、对词语的理解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腊月:农历十二月。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岀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n娴熟:熟练。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同学们,一提到预习,我们首先想到把课文读熟,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至于怎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不必说了,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读书时要学会思考,并留下思考的痕迹,也就是会批注——文中列举哪些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写出这些民俗特点的?基础达标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Zhouzou)•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g@nggcng)■北京虽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fen•fen)2.读拼音,写词语jidozifeicuibianpaozhenzi1izisiyuan()()()()()(\zhangdengjiicaiwangxianggengxinfengzheng()()()3.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里。彩:①颜色②彩色的丝绸③称赞、夸奖的欢呼声④花样,精彩的成分◎戏剧、舞蹈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获胜的预兆彩排()喝彩()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张灯结彩(\\)4.从课文中找出1、各类物品的名称,与1、来春节食品:春节玩具:元宵彩灯:5•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节日活动()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n()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6.请按详略的不同将下列内容分类①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②孩子们为过年做准备③大人们为春节做准备④过小年◎小年后的准备◎除夕夜0大年初一的景象©店铺开张◎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春节结束详写的内容:略写的内容:学后疑惑: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们探讨:疑惑一:疑惑二:挑战自我:我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地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二、拓展阅读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悖悖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请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n教学反思:检查签阅:7*藏戏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难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习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课时:建议一课时。学情分析:\n1.教学本课前,可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西藏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片,丰富学生对西藏、对戏剧的认识。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第二步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此教学环节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三步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可以是受到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3.比较阅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学中可以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老师在此过程中既要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要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4.在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5.本课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领会编者意图,根据儿童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过度发掘。知识方面对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对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精神不作过多过深的人文内涵挖掘。重点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6.本课好词佳句多,文学色彩比较浓。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采用有效方法积累词语。精要点拨:—、课又:间说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岀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n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n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二、对句子的理解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3.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4.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獲牙的面具形容妖魔。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6.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三、对词语的理解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吞噬:噬:咬。吞食。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O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n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敦厚:忠厚。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招探: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咼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神奇独特、灿烂辉煌。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铁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二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读书之前,我们还要总结一下预习的方法:1、采取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要认真阅读,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先从整体上了解本文描写了藏戏哪些特点,藏戏是怎样形成的。3、理清写作顺序。4、研读课文,要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5、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课堂要研究的问题。6、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基础达标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J—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hongho•ng)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cheqi■e)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beibe■•\1)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二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h@he)2.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的激流()的江水()的百姓()的()的牛皮船()的容貌()的舞姿()的唱腔\n3.我理解了以下词语我是这样理解的4.我知道藏戏是这样形成的5.课文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学后疑惑: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疑惑一:疑惑二:二、拓展阅读山东民间艺术的奇葩一一杂技杂技,这枝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些史籍、文人笔记和章回小说中有着多处山东杂技的片断记叙。在山东发掘出土的汉墓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刻有古代杂技表演场面的汉画像石(砖),山东聊城地区的东阿县,德州地区的宁津县一向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山东无愧为一个真正的杂技大省。在古代,杂技是包容在“百戏”之中的,而“百戏”则是我国古代对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这里的“杂技”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后来随着艺术分工的愈来愈细,“百戏”已逐渐分化派生出各种杂技,幻术、歌舞、曲艺、戏曲等具有独自艺术个性的门类。近、现代我们通常所说的杂技则是指狭义上的范畴。按表演的节目粗略分类,人致有舞台杂技、高空杂技、魔术戏法、驯兽、马戏、滑稽表演等。在古代,杂技曾被封建王朝一度作为炫耀武功国威的重要手段,曾出现过“百戏”俱陈,朝野同好的盛况,但后来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沦落江湖的杂技与曲艺民间艺人一样,被视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乞丐艺术”,杂技艺人处在被凌辱与被压迫的地位,杂技艺术本身也倍受摧残。建国后,在党的“双百”力针指引下,杂技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山东杂技既继承了传统的高超技艺,又体现了齐鲁杂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许多优秀的创新节日,不仅在国内夺魁,而且还荣膺过国际马戏节的金奖,并在山东的对外文化父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奇葩:炫耀:范畴:推陈出新:2.这篇短文写了关于杂技的那些内容?简要地写一写。板书设计:\n教学反思:检查签阅:8*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本课的四字词语。1.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1.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习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课时:建议一课时。学情分析:\n教学指南: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老师可以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2.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可按以下思路进行:(1)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⑵再读课文,画画批扌比,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⑶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3.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再补充介绍一些课前搜集的有关民居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出示不同种类的民居图片、音像资料,或出一些随文练笔作业让学生选做。比如,为中国民居博物馆写一段关于重庆吊脚楼(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筑)的解说词;以某一种民居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学生练习时,老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4.在学习客家民居最后一段和傣家竹楼最后一段时,要注意引领学生以民俗特点为依托,体会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读一读: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又有利于对表达方法的更多领悟。精要点拨:一、课文简说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n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二、对句子的理解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3.八卦布局图,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三、对词语的理解闽:福建省的别称。粤:广东省的别称。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营垒:军营和四周的围墙。夯筑: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本课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骚扰:扰乱;使不安宁。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崇尚:尊重,推崇。贮仓:贮:储存,积存;仓:库房,仓库。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n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酷热:形容非常热。和睦相处: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处。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先来总结一下前面阅读方法,包括识字、解词、品句等方法。有了方法,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了哪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来写的,为我们介绍当地民风民俗做好准备。基础达标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y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pdba)■客家先民崇尚圆形。(chdngchong)■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chuchu)■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cdngzang)■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o(bangpang)■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xlngxing)■2.按课文内容填空各地民居的样式和特点是和当地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的,客家人的居住地,为了,所以建造了营垒似的住宅;傣族人的居住地,为了,所以建竹楼。3.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4.我体会到了作者是怎样说明两种民居的?我能举例学后疑惑: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疑惑一:疑惑二:挑战自我:如果你是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二、拓展阅读永定土楼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n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检查签阅:9*和田的维吾尔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新词和生动形象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3.积累语言,学习准确地说明和生动地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n学习重、难点:1.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汲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2.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习准备:同学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准备与同学交流。课时:建议一课时。学情分析:教学指南: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精要点拨:*m_1—.ZrZr、Xt—.课文间说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可能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除了这些,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课文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飞奔的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岀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表达出“我”的惊奇。第2、3自然段详细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馔坑里烤熟的”,“馔,也是在土馔坑里烤成的”,连牧人最喜欢吃的“库乃其”\n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维吾尔老乡还“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课文用列举法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岀作者的敬佩和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二、对句子的理解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2.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馔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馍,也是在土f囊坑里烤成的!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馔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馔坑。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3.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4.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5.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用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纵使……也……),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二、对词语的理解馔:一种烤制成的面饼,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当作主食。\n豪气:英雄气概。扼杀: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和发展。俊朗:相貌英俊,性格开朗。豁达:性情开朗,度量大。纵使:即使。深邃:邃:深。本课形容维吾尔姑娘眼睛的明亮、深沉、透彻。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绘画。渺渺回荡: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美不胜收:不胜:不能尽,不能完。形容好的东西太多来不及欣赏。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学习导航:课文导读同学们,第一单元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专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新疆的和田走走,去真正感受一下新疆的风土人情!大家不妨回顾、总结一下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想一想你准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来学习这一课呢?基础达标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载歌载舞(zaizai)肃然起敬(stishu)铺天盖地(pupu)••••激昂(angyang)韵味(yunyin)边缘(yudnytian)扼杀(Qn••••e)2.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热烈激昂的()寂寞而单调的()随风摇曳的(\\)飞奔的()爱美的()密密的()沙哑的()妩媚的()深邃的()3.我知道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这些特点4.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我的疑惑:通过读书我疑惑要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疑惑一:疑惑二:挑战自我:你能总结一下本单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民俗特点的吗?二、拓展阅读在蒙古包里做客\n一个雨后天晴的夏日,我们骑马来到了大草原。大草原草浪轻涌,像是波涛万顷的茫茫大海,那雪莲花般的座座蒙古包恰似大海中的点点白帆。马儿在芳草萋萋、鲜花烂漫的草原路上行走,不知不觉来到一座蒙古包前。蒙古包像一朵洁白的伞花,装点在碧绿的绒毡上。朱红色的包门朝东开,纳花的毡帘向上卷着,这是蒙古族人民的习惯,表示永远向着光明,随时欢迎客人光临。主人快步跨到蒙古包门前,站在一旁,请客人进门。年长的区长东海先进,我们依次鱼贯而入。客人们单膝跪地,依次跪坐在左边地毯上。主人坐在右边。宾主坐定,互相再次问好。不但互问对方好,还问到家庭成员好,牲畜好。过了片刻,主人端来了奶茶、酸马奶和马奶酒。从主席开始向左依次给每个人斟酒。男主人纳代听说我是特地赶到蒙古包了解蒙古族风俗的记者,满满地斟了杯奶酒,双手高举着递过来。我不会喝酒,欲推辞,他却用流利的汉语说:“我们蒙古人有句俗话:'当别人给你敬酒献茶时,不喝你也要接过来尝一尝’。这也是我们的风俗。”无奈,我只好接了过来。宾主畅饮谈笑。谈笑间,女主人一声轻唤,男主人暂离席间出去了。一会儿,他端着一个大托盘走进包内,盘内盛着一只热气蒸腾的整羊,恭恭敬敬地放在坐在上首的长者面前。长者用匕首割下羊耳和羊尾,切成小块,亲手捧到每位宾主面前。人们站起来,拈一小块放进口中。尝过耳尾,男主人帮着长者把整羊解开,请客人随便享用。我问翻译:“这吃肉可有什么规矩?”翻译嘴里嚼着一块肥肉,咽下去,说:“没有,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席间笑声迭起,气氛活跃。人们兴致达到高潮时,主人叫来全家人,轮番给客人唱歌劝酒。一家大小,人人能歌会舞,边唱边跳了挤奶舞、剪毛舞、制毡舞、绣巾舞、走马舞、斗熊舞及婚礼舞。这些舞蹈逼真地再现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请写一写蒙古族人有哪些民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检查签阅:\n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习作指导: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指导。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课时:建议四课时。学情分析:教学指南:口语交际・习作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岀民俗特点的。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指导。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教学建议:1・认真读题目,然后说一说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和要求。2.指导学生的习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指导选材。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例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以交流。如果学生有到外地旅游的经验;如果学生没有\n去过外地,也可以说一说本地的风土人情。(2)明确要求。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这里只提带共性的要求,其他个性要求在习作讲评的时候再提。这样能强化每次习作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3)指导构思。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想好后,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4)习作训练。当堂或者在课外完成习作。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小组内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一人讲,大家评,互相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3.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每组可推选一名同学上台讲述,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可以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民俗特点是否突出,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使尽量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教师还由始至终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动态生成,适时又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4.习作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学生清楚个中的道理,明确修改在习作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5.编一本民俗作品集。在激励学生反复修改精心打磨的基础上,制作一本民俗作品集,把大家的作品都收入进来,在全班轮流翻阅。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回顾课文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n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C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岀,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一-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一-国家地理一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四、激发习作兴趣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五、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六、评改作文1.自读,认真修改。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七、全班评议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n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八、形成作品集1•请小组冋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检查签阅:回顾.拓展二学习目标:1.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2.课所列的两首古诗,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3.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悟。课时:\n建议2课时。学情分析:教学指南:交流平台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日积月累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趣味语文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女口: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n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导学策略一、词语盘点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二、交流平台1.自由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发现了什么。2.全班交流(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穴O三、日积月累1.正确朗读。(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2.积累《元日》。(1)了解作者,感知文章。试说说诗句的意思。(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3)欣赏本诗。(4)初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读准字音,明白字义。(5)了解作者,感知文章。(6)细读古文名句,谈谈自己对句子的初步理解和感悟。四、趣味语文1.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2.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1)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2)从前有一个富翁,只有一个女儿,到了六十岁时,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非」。富翁害怕自己死后,家产都被女婿夺走,於是写了一封遗书,分别交给儿子和女婿。遗书上写著:「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富翁死后,女婿果然并吞了家产,只留下一间小房子给富翁的儿子。几年后,富翁的儿子长大了,要向姐夫要回家严,两人争执不下,便告到官府里。女婿理直气壮的说:「岳父遗书上写得很明白: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县令拿过遗\n书,仔细推敲,却把家产判给了富翁的儿子。你猜,县令在遗书上发现了什麼?原来,县令移动了标点符号,猜出了富翁真正的意思:「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3)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这麼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脸,秃子,於是找秀才理论去。秀才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一字不差呀!」财主有苦难言。(4)到底谁是冠军?一场棒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世界杯总冠军。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棒球赛中华队赢To报上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世界杯总冠军C另一个说,不对,据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了世界杯总冠军。(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检查签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