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2-06-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合理运用学案导学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摘要随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教法和教学模式充斥着我们课堂,很多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苫,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而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载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被证实。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应用反思屮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23-02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怎样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学案导学法”正是适应这种教育理念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我通过本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法”的一些教学体会。一、关于学案导学法的要求1.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木,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n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导学案让教师走向学生、关注学生,以学定教,用学生的学情来决定教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2.吃透教材要让数学学案真正体现出导学的作用,不?H就要精心设计好学案,而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要让学案发挥出“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导教”的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吃透教材,要理清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三角形的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在学案中,我们应该先复习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长方形或正方形沿对角分成两份,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启发,学生很快就能自己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呈现梯度数学学案内容的编写要能够呈现出思维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既不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也不是让学生难以下手,应当有适当的启发,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跳一跳能够到”,能够举一反三,产生迁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编写导学案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让每一个都能在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问题的时候轻松、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4.乐学会学\n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无论是在传统课堂还是导学课堂,教师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导学案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在学生学的过程屮,老师一定要做好“导”的工作,不仅要做好课堂引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二、学案导学法在数学教学应用的教学反思在我的教学屮发现同一教学班里体现出对丁同一份学案,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发挥的非常好,学案落实得也很好;但是对于自觉性差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案的使用效果相对起来要差一些,预4学案他们应付差事,课堂学案不认真填写,复4学案也起不到查漏补缺和反思小结的作用。由此可见,导学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模式,但是也不是万能的、没有任何缺陷的。学案导学法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学习内容,都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设计学案,最好能够依照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要确保导学案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认真的学习能够完成学习任务。\n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导学案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地成熟和完善。当然,关于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依然还有很多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能用好导学案,让学生在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能够依据学案有重点、有针对地听课,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案导学的作用,就可以大大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从而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更喜欢学习,体会到数学的规律和逻辑性,从而进入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实现数学教学的优化。(责任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