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导学案 4页

  • 48.00 KB
  • 2022-06-21 发布

《猫》导学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城厢镇2014年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学科第六单元导学案主备人:罗田复备人:七年级语文组审核人:骆焕基时间:2014.5.4课题:《猫》班级:小组:姓名: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分钟)2、课前热身(分钟)3、整体感知(分钟)4、问题探究(分钟)5、小结(分钟)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知识链接:1、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2、关于文章的体裁和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即使他有过类似的经历)。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一点作者在小说集的《自序》中曾特地作了如下说明:“他们(指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本文虽是小说,但风格上却有点近似记叙性散文,它的叙事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小说创作的早期作品,表明了作者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这些观念,不妨认为是五四前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我国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的具体表现。3、写作特点: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2.对比映衬,层层铺垫的写法。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4.心理描写,细致真切。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忏悔()污涩()怅然()蜷伏()凝望()惩戒()诅骂()怂恿()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忧郁:断语:惩戒:小侣:顽游:预警:悲楚:怅然:畏罪潜逃:3、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文章主要内容。二、合作探究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完成下列表格:来历外形性情结局我的喜欢程度我失猫后的心情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探究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三、检测1.研读课文(17段——34段)作者第三次养猫的故事,完成下列题目。芙蓉鸟事件——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2.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D.因为猫会吃鸟。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个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n\n\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