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0 KB
- 2022-06-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常州市第一中学 黄瑜洪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教育理念中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正是基于我们对教育理念的科学实事求是的理解,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验形成高中数学“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下面就本教学法介绍如下:“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的一般步骤:形成问题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第一步:课程内容问题化。一般是在集体备课时,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问题,特别要商量好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等等。第二步: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展示给学生,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第三步:课后反思,调整问题,形成学案,二次备课。用框图表示为上图所示。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一般来讲,应随课堂内容而定,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下一串小问题,也可以是相关的几个问题。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设计问题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原地踏步”第6页共6页\n,也不能“拔苗助长”。②问题应有逻辑性或层次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探究。③在问题情境中提供相关的基本概念。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给出苏教版《必修4》中的两个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案例1(公式教学)§2.4.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本节课的重点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及简单应用;难点是: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推导。本节是平面的坐标表示,数量积这两部分相结合的自然产物,为此我设计以下问题情景: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坐标形式运算,上一节我们又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那么,数量积能否用坐标表示呢?(建立知识结构)问题2:已知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则: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若___________(复习旧知识,寻找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问题3:设非零向量,怎样用的坐标表示呢?启发学生回忆向量的坐标形式的定义,类比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的坐标表示的推出过程,把分别用坐标表示的定义写成,用运算律得出结果。问题4:你能用语言表述这个公式吗?(归纳表达式的结构特征:第6页共6页\n“横×横+纵×纵”,同时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相对比)问题5:(自主练习)1、已知2、已知问题6:有了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与数量积有关的模、夹角的表示又是如何?请看下面这组自主探究。1、设2、设3、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完后,提问学生答案,师依次对答案。)问题7:有了这些公式,下面我们看它的应用。应用举例例1:设(1);(2)和夹角的余弦值;(3)。(处理方式:放手让学生完成做完后,提问学生对答案。)例2:已知A(1,2),B(2,3),C(-2,5)。试判断△ABC的形状,并给出证明。请同学位思考有哪些思路?(学生可给出不同方法:第6页共6页\n方法1:计算三个向量的模,用勾股定理。方法2:计算了,,的坐标,验证方法3:………….画图观察,猜想∠A=90°,再选择合适途径去证明!)问题8:现在在例2的基础上,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虑同学可能的提问,进行筛选,师生共同解答。问题①:若A(1,2),B(2,3),在直线x=-2上是否还有其它点C,使得△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一组∠B是直角,C(-2,7),第二组:C不可能是直角!为什么?②:试在直线x=-2上确定点C的纵坐标的范围,使△ABC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③:在BC上找一点D,使AD⊥BC。④:以AC为直角边,∠A为直角,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求点B的坐标。⑤: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四边形ABDC是直角梯形?案例2(例题探究):扇形内截矩形面积最大值的求法(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例5)在半圆形钢板上截取一块矩形材料,怎样截取能使这个矩形的面积最大?探究1:如右图,已知OPQ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的扇形,C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是扇形的内接矩形,问怎样截可使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第6页共6页\n探究2:当时,还有哪种截法?引出第二种截法,并比较两种截法的最大值,得出Smax>S′max。探究3:当是任意锐角时,两种截法面积最大值比较如何?仍有Smax>S′max探究4:当时,仍有Smax>S′maxPBADCQ探究5当时,两种截法相同。以上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把课本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在逻辑上互动,而是把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然我们倡导“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法,并不是否定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仍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尽管新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但节节课都搞探究在现有教育阶段和条件下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要有一个效率问题,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探究教学要花很长时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探究课题,然后还要受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师精力、班内学生层次的制约。第6页共6页\n因此,我们理解自主探究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更多的应当是学生对教学中一个个小的问题的探究和学习。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