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导学案 5页

  • 24.00 KB
  • 2022-06-21 发布

《郑人买履》导学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郑人买履》导学案【目标自觉】1.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文言文。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学习自能】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时期,______(国家)的_______家(身份),是诸子百家中________家(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3.用自己的语言把你所知道的《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同桌听。二.知识储备(一).什么是“寓言”“寓”——寄托,“言”——道理,寓言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故事讲述一个道理的文体,一般采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买椟还珠……(二)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用”,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还有一种情况,古代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称为异体字,初中阶段一般也把它当做通假字。例如:1.“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显现(通用)2.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借用)3.回——同“迴”,“囬”,“囘”,“廻”(异体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三.文意理解1.解释加点的词语: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2.知识补充: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的诀窍1.弄懂词义:①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按照本字的意义进行解释。【见二(二)】②一词多义: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选择恰当的义项。\n而:A连词,表顺接B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而忘操之()而置之其坐()之:A代词,他(她、它)B动词,到……去而忘操之()至之市()反归取之()试之以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古今异义:如某字的古代词义与现代词义发生了变化,要按照古义翻译。布衣之交(古义:普通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④古今同义:单音节词一般扩展成双音节词。如:市—集市、市场;忘—忘记;返—返回⑤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保持不变。2.注意句式:①省略句:文言文高度精练,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如省略主语、宾语等。策略:补充成分,使之完整如:先自度其足(试着在横线上填入省略的成分)②倒装句:调换顺序,符合习惯如:“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何处有酒家”“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宁信度,无自信也”=“宁信度,无信自也”③判断句:找准标志,翻译规范(略)3.翻译课文:【合作探究】1.分析人物形象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最能反映郑人的思想性格的语句。2.你觉得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堂小结】本节课我的收获:\n【效果自测】(一).同步反馈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2.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之:至之市()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2)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而忘操之(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4)宁信度,无自信也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拓展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加横线的字。悯()长()揠()谓()\n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横线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B(1)(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n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略2.D3.略拓展阅读1.mǐnyàgǎo2.悯:担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4.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