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答案) 80页

  • 514.00 KB
  • 2022-06-21 发布

导学案(答案)

  • 8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四、 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2、 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3、 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4、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5、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7、 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9、 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五、 教学重点、难点: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六、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七、 奋斗目标:力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勤奋上进,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多向同仁们学习,积累经验。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3)结尾部分的作用。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  系住() 芦荟()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瞥见() 畸形()   匿名()   诘责()绯红()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油光可鉴 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合作交流研读第二部分。1.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探究质疑研读第二部分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4.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8课堂小结。课文第二部分讲了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精读品析一、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当堂反馈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迭——叠))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本文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5.在上文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某些日本人例略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9.概括文段大意。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我的母亲 胡适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质问()广漠()B.野蛮()绰号()C.掷钱()摹画()D.抽屉()嬉戏()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合作交流1、理清文章结构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探究质疑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精读品析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当堂反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重点难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酷()掺()脊()枉()yǒu______黑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āo______陷崎qū______粗bǐ______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胡髭(zì)尴(ɡān)尬(ɡà)粗劣(lüè)两颊(jiá)B.侏(zhū)儒粗糙(zào)甲胄(wèi)纠缠(jiū)C.广袤(mào)无垠(ɡēn)掩饰(shì)鬈(quán)发D.敦实(dūn)颔首(hàn)乡绅(shēn)长髯(rán)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蒙眛阴沉正襟威坐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制疑暗然失色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1.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幽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牛汉----茨威格----合作交流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探究质疑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1.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2、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和以及生命乐趣。精读品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7~12题。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9.试评价画线句。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5.再塑生命(含单元小结)    海伦•凯勒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3、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合作交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       影响?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探究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的人。单元反馈1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的字注音,按拼音填汉字。喑哑(   ) 戛然(   ) 秀颀(   )  断壁残垣(   )xī闹(   ) 拮jū(   ) 疏jùn(   )  言简意gā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贡献。(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3.下面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依恋勤奋聪颖                  B.纠纷谄媚傲慢阴谋C.机智结果顽固淳朴                 D.陌生发动文章事物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单元反馈2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⑶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⑻“可以抄一点。”⑼“拿来我看!”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6、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     》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是               。(2分)7、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     ,“模胡”的含义是    ,“添改”是指         。(2分)8、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2分)9、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1)(2)                                  10、“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11、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4个字)(2分)                                     1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2分)                                       6、雪    鲁迅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2)体会赐予的作用。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2)背景介绍。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合作交流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4、课堂小结: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探究质疑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精读品析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2、文章写法。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当堂反馈(一)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二)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滋润美艳(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独立不羁,昂扬向上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从上下文看似乎不需转折,却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江南的雨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对比;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未经磨炼,不能保持长久;而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在孤独的境遇下奋力抗争,这正是作者的精神的体现。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7、雷电颂(总第15——16课时)郭沫若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重点难点: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检查预习《雷电颂》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 睥睨() 咆哮() 波澜()  污秽() 犀利()劈开()稽首() 虐待() 驰骋()雷霆()踌躇()鞭挞() 忏悔()罪孽()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背景介绍。《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合作交流整体感知课文《雷电颂》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e.“土偶木梗”的群像: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其二是指。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质疑1、《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8、短文两篇(总第17课时)巴金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   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     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   种别样的心情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4)理解作品的主题。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A.旸谷()浸润()B.皓月()姮娥()C.一撮灰()露台()D.瞬间()夸父()2、介绍作者情况及。(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2)时代背景。 探究质疑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1、在《日》中,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四、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 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的一面,作者赞颂,“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9、海燕(总第18——19课时)         高尔基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海     燕》(板书)。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    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    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   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现在先请同   学们各自朗读一次。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二、检查预习情况。1、重点字词翡()翠飞沫()胆怯()呻吟()掠起()苍茫()chǔn笨()飞cuàn()火yàn()蜿yán()寂mò()zhèn()怒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3.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1)《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描写的。  2、划分层次,归纳层义。划分层次:(讨论后归纳)第一段(第1—6段)写海燕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渴望;第二段(第7—11段)写海燕为暴风雨逼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第12—16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即所谓的托义于物。)除了海燕其他具体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并体会其作用。比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去”,海燕“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突出了海燕的敏捷、矫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分别写出乌云的浓厚、猖獗和闪电的垂死挣扎。  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写出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表现了风的猖狂嚣张。  至于处处赋予海燕人的性格特征,那就不用多说了。  反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突出了海燕必胜的信念,光明必将到来的胜利信心。  在描写其他海鸟时,三次重复“呻吟着”这个短语,强调了他们恐惧、痛苦。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探究质疑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   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交流后总结:勇敢无畏,乐观战斗,不但不畏惧暴风雨,而且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的革命者。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2)“高傲”: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有压倒一切邪恶势力的英勇气概。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3)“碰”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迅猛高翔,锐不可当。第二段:(1)“叫喊”,“大笑”,“号叫”体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2)“飞翔”到“飞舞”更能体现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3)“直冲”“穿过”“碰到”“掠起”体现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战斗力。(4)“精灵”体现了智慧“深信”体现了乐观、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第三段:“勇敢”、“高傲”都能体现它的勇敢无畏。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暴风雨——推翻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斗争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大海、风、云、雷、电、海鸥、海鸭、企鹅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海——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海浪—革命高潮是人民群众的力量风、云、雷、电——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合作交流1、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2、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海鸥、海鸭、企鹅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象征了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对比手法。文中分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躲藏,活现了它们在暴风雨到来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以此与海燕对照,从而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形象。3、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以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展现出俄国革命前夕,阶级搏斗急速趋向白热化的壮丽景象,为海燕提供特定活动的典型环境,对刻画海燕的形象起着烘托作用。  4、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2)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鸽子象征了和平精读品析(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几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表现大海的磅礴气势。“像黑色的闪电”,从形、色上描写海燕,表现它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表现它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越……越……”写暴风雨逼近的情景,象征黑暗势力如黑云压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益激化。“暗”,显示云块浓重;“低”,形容直逼海面。“歌唱”、“冲”、“迎接”显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3)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4)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用在篇尾,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了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对革命群众的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投身革命之中。10、组歌(总第20——21课时)纪伯伦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       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二、检查预习情况。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 俊俏(qiào) 镶嵌(qiàn)B.执拗(ào) 围绕(rào) 山壑(hè)C.急躁(zào) 憔悴(qiáo) 绽开(zhàn)D.礁石(qiáo) 馈赠(kuì) 璀璨(cuǐ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旧的海岸合为一体。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道彩虹挂青天,宜告我行程终了。C.我生性执拗,急燥;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D.我陪伴他长嘘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3.下列词语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炽热:积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他人B.俊俏:相貌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C.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解除:去掉,消除。D.镶嵌:镶有图案花纹的花边。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岿然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C.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死神的怀抱。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撤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5.下列语句中运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A.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B.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C.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出了笑脸。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6.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纪伯伦,_________(国别)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和_______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C提示:A.炽chìB.拗niùD.jiāo2.B提示:A.就C.躁D.吁3.D提示:“镶嵌”解释有误。4.A提示:应为“纹丝不动”。5.C提示:包含拟人、对比、排比三种修辞。整体感悟在理解课文《浪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1、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2、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3、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后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合作交流1、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2、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雨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坯布的问题,然后回答。1、这首散文诗中的“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让山河欢乐的雨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精读品析1、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2、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雨水滋润了大地。3、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4、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5、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11、敬畏自然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严春友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预习独学一、导语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鲲()鹏斥鴳()蓬蒿()咫尺()  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蓬蒿:咫尺:狼藉:自不量力:相形见绌:佳肴: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合作探究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探究质疑①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写法有对比、拟人、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体会对比、拟人、反问的妙处。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精读品析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拓展延伸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3、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吴刚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2.解释下列词语。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边缘:沿边的部分。3、导语探究质疑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合作探究: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13.旅鼠之谜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位梦华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旅鼠的特点。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2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媲(pi4)美挑衅(xin4)迷惘(wang3)笃(du3)信啮(nie4)齿滑稽(ji1)徘徊(huai2)逃窜(cuan4)2.解释下列词语。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笃信:忠实地信仰。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3、导人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精读品析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二、探究活动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14.大雁归来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雾霭(ai3)窥(kui1)探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滑翔(×iang2)顾忌(ji4)2.解释下列词语。凋零:凋谢零落。迁徙:迁移。缄默:闭口不说话。窥探:暗中察看。雾霭:雾气。狩猎:打猎。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3、导人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4、本文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整体感知(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6.常六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二)质疑: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亲情。。。。。。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品味语言一、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二、拓展训练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15.喂——出来星新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2.锻炼想像能力。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哂(shen3)笑牟(mou2)取众目睽(kui2)睽棘(ji2)手铆(mao3钉贪婪(lan2)履行(lǚ)2.解释下列词语。哂笑:讥笑。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牟取:谋取名利。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3、导人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4、本文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探究质疑一、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故事真否?(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环境保护问题。)3.洞是真的无底吗?’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5.洞是比喻什么?(人类生存的土地。)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不统一答案。)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二、探究活动1.讨论文章主题。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3.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整体感知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一、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二、讨论问题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拓展延伸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B(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C(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A.      引经据典                  B.          哑口无言             C.      若无其事          2.选文展现的是   山野对歌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民间文化    气息,流露出作者         赞美 之情。(3分)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4分)                                                              答: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出问题,等待答解;   互嘲互赞,随事押韵。(每点1分,共3分)       总分结构方式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答: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答:性情品质、外貌动作以写实为主,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淳朴。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答:通过对年轻妇女对歌胜利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率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答:不可以去掉.因为画线部分是年轻女子“性情开朗活泼”的具体体现,有了这部分,前面叙述的内容就更形象具体了。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17.端午的鸭蛋汪曾棋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3、文学常识: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整体感知一、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二、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合作交流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18.吆喝萧乾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qi2)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3、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二)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精读品析(一)学习第一部分。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二)学习第二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2、品味语言.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19.春酒琦君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人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枸杞(gou3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酬(chou2)谢煨炖(wei1dun4)两颊(jja2)家醅(pei1)2.解释下列词语。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落幕:闭幕。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3、作者简介: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借喻)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例如: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20.俗世奇人冯骥才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人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二、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戳(chuo1)瓢(piao2)2.解释下列词语。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发怔:发呆。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怵目惊心:3、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合作交流一、分析人物。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2、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明确: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精读品析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21、与朱元思书(总第25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4.朗读背诵。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3.朗读背诵。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4.朗读背诵。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韵 () 柯()   飘荡()    负势 ()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戾天() 息心()  经纶() 3、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合作交流11、翻译课文第一段。(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2)翻译课文。2、思考:(1)齐读本段(2)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描写、记叙、抒情表达方式。请指出来。(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合作交流21、翻译课文第二段。(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急湍  奔(2)翻译课文2、思考:(1)齐读本段(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3、齐读并速背本段。合作交流31、翻译课文第三段。(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2)翻译课文2、思考:(1)齐读本段(2)概括段意(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探究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奇山、异水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全文共三段,__一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第二、三段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负_____、__竞______、__轩邈______、___争_____、______直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泉声______、_____鸟声___、___蝉声_____、___猿声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陶渊明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的字注音。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字,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世称,有《》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交流11.朗读课文第一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补充:(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每有会意()造饮辄醉()(2)特殊句式的理解: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省略句:闲静少言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4、概括段意。合作交流21.朗读课文第二段。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补充:戚戚(0汲汲()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4、概括段意。精品细读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探究质疑1.全班齐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柳先生传》练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6.给加点的字注音。嗜____________辄____________7.解释加点的字。(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2)环堵萧然__________(3)期在必醉__________(4)短褐穿结__________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C.既醉而退(既:已经)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D.以此自终(以:用)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参考答案五柳先生传二、5.东晋陶渊明(或陶潜)五柳先生6.shìzhé7.(1)有人(2)墙(3)希望(4)破、坏8.B9.B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23 马     说韩愈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二、重点、难点:(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2课时教具准备:U盘自主预习一、导入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 解决重点字词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合作交流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思考巩固: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拓展延伸三读课文,推究文理1、齐读课文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五、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  ——  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二、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逾(yú):越过、超过。俟(sì):等待。衾(qīn):被子。烨(yè):光彩照耀。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媵(yìn)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3、预习积累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合作交流1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2、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书、求师的艰难合作交流2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探究质疑1.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衣食住行)2.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勤奋学习。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对比拓展延伸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用若余之手录,假诸人然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如今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应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阔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教师,没有问而不通知,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用象我那样亲手誊写,向他人借来然后才干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通晓,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而已,难道是他人的差错吗?答案补充马生君在大学学习曾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誉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利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言语坦率、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分学惯用功、刻苦。是能够称得上喜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通知了他求学的困难。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5诗词曲五首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A自主预习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二、检查预习:(1)、   你会读吗?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2)、  请你记住: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宫阙:宫殿。把酒:端起酒杯。不胜:经受不住。何似:哪里比得上。何事:为什么。婵娟:指月亮。绮户:雕花的窗户。经行:经过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3)填空。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B合作交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2、介绍写作背景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巴山……置身。”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怀旧……柯人。”此处作者借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沉舟……木春。”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今日……精神。”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6、再读(或背)全诗。7、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B探究质疑《赤壁》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4、探究质疑。.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这两句话一方面是议论历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有才华而不得意的感慨。“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C精品细读《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4、探究质疑.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D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我舉起酒杯問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麼時候開始有的呢?而天上神仙住的地方,今夜又是怎樣?望著美麗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夠乘著風兒飛上去,但又害怕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太高了,會讓人冷得受不了。於是我只好和我的影子,在晶瑩的月光下翩翩起舞。那種快樂,就像是到了天上一樣。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裏,靜靜的看著月光緩緩的轉過朱紅色的樓閣,滑進精緻的小窗,並且照在我這個沒有睡意的人身上。月兒啊!你本不該對人有恨的,但為什麼老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才這麼的圓滿,讓人們看了心裏難受呢?唉!我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人有悲歡、有離合,就像月兒有圓滿、有缺憾,是自古以來就不能兩全其美的。但是只要我們都能夠健健康康、活得長久,雖然隔得很遠,卻能夠共賞天上的明月,那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4、探究质疑。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愿人人长久而健康地活着,身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E欣赏品味《山坡羊·潼关怀古》1、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4、探究质疑。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兼从 视觉 和听觉  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在远望长安,曾几何时,是那样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即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26、《小石潭记》学案柳宗元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摇缀 yáo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zhú 清冽qīnɡliè 为坻wéidǐ为屿wéiyǔ为嵁wéikān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2、作家作品简介。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3、背景介绍。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合作交流1、全班齐读第一段。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见:看见。.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澈。洌:清凉。.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3、译文。4、质疑问难。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探究质疑1、全班齐读第二、三段。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佁(yǐ)然,呆呆的样子。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俶(chù)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望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西南,向西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身)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势:形势。(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交错。 其:那。3、译文。3、质疑问难。(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精读品析1、全班齐读第四、五段。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寂寥:静悄悄的。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远。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景象便离开了。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而:表顺承。去:离开。3、译文。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3、质疑问难。(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答案:5.(1分)柳宗元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27、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心旷神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2、作家简介。(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3、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合作交流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3、概括段意。4、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5、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6、概括段意。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7、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8、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9、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探究质疑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2、概括段意。3、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精读品析1、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的意思。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2、概括段意。3、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4、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拓展延伸1、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2、概括段意。3、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5、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6、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7、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8、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课后积累1、一词多义。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 ⑴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28.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读课文1.听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蔌()弈()翳()射()觥()偻()洌()朝()而往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4、齐读第1自然段。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蔚然。深秀,。山行。峰回路转:回,。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饮少辄醉:辄,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6、学生自译,然后抽查。7、概括段意。合作交流1、齐读第2自然段。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4、概括段意。探究质疑1、齐读第3自然段。2、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弈者胜:弈,下棋。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4、概括段意。精读品析1、齐读第4自然段。2、结合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太守谓谁:谓,为,是。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4、概括段意。拓展延伸一、集体朗读课文二、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7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三、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2)也表陈述环滁皆山也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满井游记 袁宏道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自主预习一、导语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合作交流1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冻风时作:。局促。驰行。辄。3、译文。4、问题探究。(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合作交流21.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2.重点词语解释。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3、译文。4、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精读品析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2、重点词语解释。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投影。)3、译文。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讨论明确,归纳要点:(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6、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完成5~10题。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6.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廿二日、满井。7.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8.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9.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10.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诗五首》讲学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饮酒》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饮酒》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3、结合注释翻译。4、探究质疑。(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讨论并归纳: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讨论并归纳: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讨论并归纳: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行路难》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3、结合注释翻译。4、探究质疑。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讨论并归纳: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种境况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十分痛苦。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1)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2)背景3、结合注释翻译。4、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讨论并归纳: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痛惜——痛心——痛苦——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3、结合注释翻译。4、探究质疑。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80\n中江县兴隆中学实验班导学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品读<己亥杂诗》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3、结合注释翻译。4、赏析。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窒息的桎与樊笼的喜悦。(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8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