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32 KB
- 2022-06-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幼兒的語言獲得第二章\n幼兒的語言獲得所有生理發展健全的幼兒大都能在出生後四至五年內,在自然成長的日常生活中,不需經過正式的教導,就可以順利地產生和理解這樣高度精練的語言(母語),而獲得聽、說母語的能力。\n幼兒的語言獲得所謂「語言獲得」(languageacquisition)指的即是兒童對母語的產生(producion)和理解(comprehension)能力的獲得(主要是指口語的說話和聽話能力的獲得。有關語言獲得的研究,是涉及語言學、認知、和社會化理論的複雜問題,語言是由口語聲音和字句組合而成。語言是一個規則化的系統,兒童早期的語言系統雖是有限制的,但是其口語溝通的功能是頗為複雜的。為輔導幼兒的語言發展,一方面須瞭解幼兒語言獲得的實際過程,一方面則須瞭解有關幼兒語言獲得的理論觀點,兩方面的過程和觀點。\n幼兒的語言獲得一、幼兒語言獲得的過程語音、語法和語意三方面的結構系統;語言做為一種人際溝通的工具,說者和聽者雙方還都必須把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規則,這就是語用(pragmatics)。\n幼兒的語言獲得(一)語音語音是用在口說語言之聲音的基本單位,聲音是語言最原始的訊號,聲音的功能是傳意。八至十二個月大時,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在幼兒自出生至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之前的這段期間,通常稱之為「前語言期」(prelinguisticperiod)。\n幼兒的語言獲得前語言期的嬰兒發出的聲音,雖然不能算是有意義的語言,但這時期的嬰兒已能區辨語音的差別和分辨不同的人的聲音,並且他們所發出的聲音有明顯的變化,這些表現可說是在為其一歲以後的說話和語言學習做準備。\n幼兒的語言獲得前語言期的嬰兒發出的聲音,有三種類型:1.哭:第一個行為反應就是哭2.咕咕(cooing):約一個月大的嬰兒即開始發出一些如鴿子叫的咕咕聲音,不具有訊號的意義。3.呀語(babbling):約從三或四個月開始,嬰兒已稍能控制自己所發出的聲音,約自第九或十個月起,嬰兒已能重複不同音節的發音,還能發出同一音節的不同音調,嬰兒的呀語聽起來像語音,嬰兒可練習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以準備接著產生和發展真正的語言。\n幼兒的語言獲得當幼兒在一歲左右,能說出第一批能讓人聽得懂的語音時,進入了「語言期」(linguisticperiod)。每一音節又分成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國語有22個聲母和37個韻母,這59個音是國語的基本語音,每一個兒童都必須掌握這些基本語音,國語有四個主要聲調,學習國語的幼兒最先學會一聲和四聲,隨後再學會區別二、三聲,約在兩歲半即全部四聲都學會了。\n幼兒的語言獲得(二)語法(句法)語法的產生可分成三個階段:1.單詞句:幼兒在一歲左右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詞,即每次說話只說一個詞。但是單詞句期的幼兒,實際尚未發展關於句法和語意的知識,常只是籠統地用單詞去反應眼前的整個情境。2.雙詞句:幼兒約從一歲半開始出現由雙詞或三詞組合成的語句。超過單詞的語句才有組織,因此雙詞句是造句法的開始,合法的語句是指幼兒想要表達的意思與他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的語句是一致的。3.多詞句:幼兒開始出現雙詞句以後,其語言的詞彙漸漸增多,句子也漸漸增長,也開始能正確使用母語中直述句的基本句型。\n幼兒的語言獲得一歲以後,幼兒在尚未能組成雙詞句時,已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做出相應的動作。二、三歲的兒童喜歡聽成人講的簡短童話、故事、兒歌,並能記住它們的內容,四、五歲兒童則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談。\n幼兒的語言獲得(三)語意幼兒的語意發展,常出現語意的過度延伸(overextension)現象,即傾向於使用相當特定的字指稱廣泛的各種物體、動作、或事件。幼兒也會出現語意延伸不足(underext-ension)的現象,即傾向於使用一般的字指稱較小範圍的物體、動作、或事件,經歷這樣一系列的階段:1.延伸不足2.似手適當的使用3.過度延伸4.正確的使用\n幼兒的語言獲得兩歲多的幼兒會辨認他們周遭環境裡的特徵,二歲至七歲之間的幼兒,就會超越他所處環境中出現的具體物件,七歲至十一歲的兒童會發展出對更複雜關係的瞭解,但其語言仍停留在具體描述的程度。而十一歲以後的兒童才會有比較抽象和邏輯的思考,能抽象地運用語言來幫助他們推理的過程。\n幼兒的語言獲得(四)語用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有效和適當地使用語言的原則。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其溝通過程涉及交談雙方的說話技能以及說話時的特定情境。有效的溝通須同時包括了說、聽、和社會性的技能。語言發展過程中,不僅須要學習對聽者說「什麼」,也須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說,藉以達成有效溝通的目的。\n幼兒的語言獲得這種與人溝通的意圖,早在嬰兒期即已顯現。幼兒開始說話時,常會結合所說的字詞和手勢,來表達他的意思,兩歲左右的幼兒就能仔細地聽同伴說的話,並適當地反應;三歲以上的幼兒,則已能逐漸察覺何時該說什麼、和對誰說的有關規則,藉以做有效的溝通。根據當代有關社會語言的研究,四歲左右的幼兒說話時並非都是自我中心的,他們已能察覺別人可能有不同於自己的立場,能因應聽者的不同能力而隨時調整其說話內容。\n幼兒的語言獲得二、語言獲得的理論觀點幼兒獲得語言的過程,其中主要有三種理論觀點:‧行為學習的(learningbehavioristic)觀點‧語言學的(linguistic)觀點‧認知的(cognitive)觀點\n幼兒的語言獲得(一)行為學習的觀點行為學習的觀點著重於環境對語言獲得的影響,源起於心理學上行為學派的發展和學習理論。嬰兒最初會自然發出或模仿一些聲音,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會鼓勵其中那些較像成人語言的聲音,孩子就會受到增強而重複使用它們。\n幼兒的語言獲得在語言和腔調的學習上,模仿可能是重要的學習。有的研究者不贊成傳統行為學派的機械臨摹說,而另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概念,兒童學習語言並非是機械式,而是有選擇性的。\n幼兒的語言獲得父母或其他大人與幼兒互動時,常使用語言學習家所謂之「兒語」(babytalk)或「母親語言」(motherese)。母親語言通常是非常短的、簡單的句子,音調較高和較誇張,強調幾個關鍵字,成人常會說明這些話的意思或重複說許多次,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和幫助他瞭解。幼兒持續地顯露於他可能瞭解的新的語意關係和文法規則,而且成人常重複或說明他們試著溝通的想法。這即是父母示範(modeling)語言的一種方式。\n幼兒的語言獲得(二)語言學的觀點通常在短短四、五年內經過類似的語言發展階段。幼兒為什麼能繼續產生逐漸複雜的句子,針對這個問題,許多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發展的一個生物學理論-先天論(nativ-ism)。\n幼兒的語言獲得決定幼兒獲得語言的因素不是經驗和學習,而是先天遺傳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提倡這一觀點的主要學者詹姆斯基(N.Chomsky),假設全世界人類生來就具有複雜的語言結構,這些結構組成了一個「語言獲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簡稱LAD)‧圖:語言獲得裝置\n幼兒的語言獲得當一個兒童變得較成熟和有機會處理更多語言的輸入時,他的內在語言理論將逐漸變得複雜,直到接近於年長兒童和成人所使用的語言型式。\n幼兒的語言獲得(三)認知的觀點認知學者皮亞傑(J.Piaget)指出,認知能力是個體在環境和現有認知結構互動下的產物,亦是引導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的語言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與人們的語言交流中,在認知發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n幼兒的語言獲得嬰幼兒是好奇的探索者,語言是認知發展上許多表象能力的一種,表象能力是指應用一種象徵或符號來代表某種事物的能力,約一歲半至二歲間的幼兒。幼兒在感覺動作期所建立的物體概念,是其在單詞期建立詞彙的基礎,幼兒最初說的單詞,常是指稱他們在操作或執行動作的物體。\n幼兒的語言獲得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較著重於語言的功能,而較少論及語言的結構。運思前期的幼兒(約二至七歲),自我為中心來思考事物,這種現象反映在語言上。到了認知發展的具體運思期,兒童(約七至十一歲)能將自己放在聽者的位置,以別人的觀點來看一些事情時,就出現社會化的語言。認知發展的形式運思期(約從十二歲開始),個體已具有系統化思考的能力。參照前述四歲幼兒已初步學會了有效溝通的語用技能,皮亞傑可能低估了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n幼兒的語言獲得(四)統整的觀點行為學習的、語言學的、和認知的理論觀點,幼兒語言獲得的過程涉及了外在環境、個體內在能力、和個體與環境互動的認知能力。\n幼兒的語言獲得語言是人類所有行為中最複雜的行為,即使不一定有先天的語言知識,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也具有某些內在的機制,尤其是在語言的辨別和發展方面。幼兒之語言獲得的過程,固然在先天上有其成熟的因素,還是須要透過外界的環境和經驗,幼兒若沒有機會接觸外界語言,他自己是不可能憑空獲得語言的。\n幼兒的語言獲得幼稚園必須提供幼兒一個豐富、有反應的語言環境,引發幼兒開放自己、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動機,讓幼兒在日常與周遭人們的談話中,習得為達到有效溝通所需要的規則和技巧,發展出他們自己的語言規則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