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2-06-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幼儿语言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幼儿教育及幼儿语言发展的引导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也逐步得到重视,但是幼儿语言教育在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时的关注度不高。许多人认为幼儿掌握语言的能力不需要刻意引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这种观点不单单来自幼儿的家庭,同时在社会上也形成“共识”,甚至于幼儿教师也认为如此。所以,幼儿语言教育的效率现状一直处在低谷,将日常教育与语言教学相联系,准确把握幼儿语言发展引导的方法,是我们日后努力的重点。通过大量相关材料的阅读,发现以下几方面与幼儿语言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1.动画片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5\n1.1积极影响。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不难看出动画片非常受幼儿的喜爱。彭红霞(2012)指出:动画片在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将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准确清晰的语音范本,累积一定数量的词汇,还可以帮助幼儿的语法形成、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好的动画片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形象化、夸张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可以变幼儿语言教育的模式由“被动教”为“主动学”。传统的口耳传授属于幼儿语言教育的“被动教育”模式,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都不以幼儿的兴趣取向为主导。幼儿期属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时,幼儿开始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简短的词汇、正确的发音以及简单的日常语言交流,这也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目的所在。但是,随意性、非规范性、非阶梯性是绝大多数家庭的语言教育特点,这对幼儿语言的发展非常不利。然而,动画片中经过编剧精心设计的台词,标准的普通话对白,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标准的词汇、语音、语法及语言交流的范本。值得开心的是:随着国产动漫被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强,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识字方面的动画片涌现了很多,如《火星娃教汉字》《学问猫教汉字》《字宝宝乐园》等。通常具有循序渐进、阶梯性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语法。1.2消极影响。彭红霞(2013)又指出:虽然动画片语言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但如果放任幼儿观看,动画片也将会阻碍幼儿对日常语言、完整句式的运用和掌握,终将给幼儿的语言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动画片是一种对白简单、口语特征明显,高于生活、超越现实的艺术,不仅无法给幼儿提供优美的审美语言,而且对今后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动画片虽然达到了使幼儿看懂的效果,但总是迎合甚至低于幼儿现有的语言发展水平,导致幼儿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学习复杂语言的动力不足,难以跨越幼儿语言的“最近发展区”。1.3正确的对待方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动画片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中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控制好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每天观看动画片的时间,是每个家长必做的功课。而动画片的制作者,则应该尽可能将这种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让更多的幼儿教育专家参与到制作中来。2.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5\n2.1现状及问题。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对我国公民的影响,目前,幼儿早期阅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幼儿阶段的早期阅读在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积极推动其未来的发展(王雪丹,2009)。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早期阅读的存在着种种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首先,幼儿园班级人数较多,在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得到教师的亲自指导。其次,在进行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方向,过于放任的情况时常发生,阅读效果不佳,阻碍了其语言发展。最后,幼儿在情感方面需求较多,教师应在在早期阅读中把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进而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多数教师还是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不能通过阅读自行思考,因此,语言能力也无法提高。2.2如何提升幼儿语言技能。如何在早期阅读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高原(2014)指出: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发散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再次,师生之间应该保持良性的互动,在学生出现错误或者不足的时候,教师应该以较为温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正,让学生对自身的错误从内心深处产生认知。最后,教师应时常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阅读的兴趣,进而对其语言能力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现实作用。3.隔代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策略隔代教育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马媛,2014),越来越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曾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孩子是在祖辈的照顾下长大的。虽说现在父母的工作忙、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祖辈,对孩子置于“不管不顾”的状态。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被注意,幼儿的语言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李阳、曾彬,2016)。研究表明:模仿、创造、运用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在隔代教育中,这些条件往往不具备。首先,祖辈们基本上不使用普通话,使用方言者居多,因此,幼儿不具备语音准确的模仿环境。其次,“重养轻教”是祖辈们通常会出现的通病,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不被重视;或者伴随年龄的增大,生活热情的减退,出现习惯性地沉默和发呆。这些因素导致隔代教育中祖辈不注重和幼儿沟通交谈,缺乏语言互动,致使有声语言环境刺激不足,这对幼儿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都是不利的。最后,祖辈们的词汇输出不丰富、语言输出质量不高,这将会影响幼儿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结构。父母的关注程度、家庭语言媒介的接触、日常生活中的照顾者、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故事讲解时的互动情况等均影响着幼儿语言的发展(王丹娜,2015)。虽然,隔代教育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着种种不利,但是,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补救的。首先,父母应该尽量的创造条件,增加亲自教育的时间。其次,应该注重互动交流,改善隔代教育中祖辈的育儿观念,给祖辈们多一些幼儿教育的培养课,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另外,父辈要与祖辈多沟通交流,双方在育儿中达到观念一致,为幼儿创设和谐一致的语言互动环境。最后,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应该注重自身的提高再学习,注重自己的话语质量。4.幼儿教师控制性语言给幼5\n儿语言发展带来的影响所谓教师控制性语言,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语言对教育对象施控,以便达到规范儿童言行的目的。虽说教师的控制性语言可以保证教学计划、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完成,但是,我们从教师的控制性语言的表现中发现,它的使用在许多情况下会给幼儿的创造力带来障碍。教师的控制性语言使幼儿的思维被限定在“对或不对”的选择中,限定在异口同声的“正确”理解中,这样的教师语言很难激发学生创造新的语言,会严重阻碍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课堂语言分为组织性言语、讲述性言语、提问性言语和反馈性言语,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语言教学环境可以促进师幼言语良好互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其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积极认识外部世界、进行意义建构(张芳芳,2014)。姜勇、庞丽娟(2003)认为对话是一种氛围,一种生成,且具有全纳性。因此,在活动中,幼儿应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以主人公的角色,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教师与幼儿构建非单向的、机械的传递机制,而是一种“对话机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应是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的过程,不应该是幼儿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建立“对话机制”,给幼儿提供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幼儿能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形成师幼言语良性互动。5.结语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幼儿一生中必须重视的一项课题,不仅是家长、家庭,教师、学校,乃至教育界都应该着重关注的一项内容。不论动画片、隔代教育、早期阅读、幼儿教师的控制性语言对幼儿语言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都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这将会是幼儿教学的一次崭新体验,在扭转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幼儿教育理念的同时,优化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模式,使他们认识到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师的职业思维,提高父母乃至祖辈的育儿理念。实践证明,对幼儿语言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效引导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明显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其影响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深远的。参考文献[1]彭红霞,论动画片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负面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8)[2]彭红霞,试析动画片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J],教育导报,2012(3)[3]高原,浅谈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4(11)5\n[4]王雪丹,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09(6)[5]李阳、曾彬,隔代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7)[6]王丹娜,家庭语言刺激对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11(14)[7]马媛,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及规避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5)[8]张芳芳,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9]姜勇、庞丽娟,解读对话———论师生交往中的对话精神[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