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科学复习教案 21页

  • 228.00 KB
  • 2022-06-24 发布

小升初科学复习教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专题一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到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2.了解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3.意识到同种生物也会有不同的个体性状。4.明白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5.意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6.懂得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他们懒以生存的环境。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物之间课辨识的不同特征。2.能够依据不同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3.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研究某以区域的生物种类。4.利用图、表等方法整理记录调查资料。5.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推想。6.使用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7.倾听他人报告,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地球家园茵生物多样而美丽。2.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保意识。3.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4.体会到仔细观察长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动、植物之间的分类及方法。了解每个人的基本相貌特征及作用。【教学难点】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和意义。【教学内容】一、导入1.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二、出示思维导图1.按植物的特征,给植物进行分类。可以分成2大类: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三种。2.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将动物分类:按有无脊柱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可分为哺乳类、鸟类、苔藓类等,无脊椎动物中有昆虫。3.分别说说这几种动物的主要特征。4.知道没有2个人是长的完全一模一样的。N种相貌特征可以把人分成2的N次方种人。5.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说活动、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相关联的。6.动植物因为适应环境而被保留了下来。生物学家的发现:同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越大,身体愈圆,暴露在外的器官就越小。7.人类的选择对于物种的多样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8.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很大的意义,对其他生物也有很大意义。三、课堂练习反馈1.植物按有没有花可以分为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植物中,蕨类是靠()生存的。A、光合作用B、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分C、自己制造养料D、以上都是2.分类是生物研究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分类结果错误的是()。A、猪、鲸、骆驼为哺乳动物B、金鱼、青蛙、老虎为脊椎动物C、蜘蛛、蚂蚁、蜜蜂为昆虫D、梨树、松树、狗尾巴草为开花植物3.下列不属于北极熊和北极狐的共同特点是()。A、毛是白的,耳朵小而圆B、身体看上去圆滚滚的C、耳朵大,四肢长D、四肢短小4.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枯叶蝶的、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B、植物的叶片是绿色的,能进行光合作用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D、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时变化5.在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是()。【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A、鱼类B、昆虫类C、鸟类D、哺乳类6.猴多生活在丛林;鱼只能生活在水里等事实说明(  )。A、猴的生存本领差 B、鱼的生活空间小C、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D、动物生存和环境无关7.以下不属于昆虫的特点是()。A、身体分头胸腹B、用鳃呼吸C、6只足D、头上有触角8.以下()不是大雁飞行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目的。A、防御敌害 B、减少空气阻力C、飞得更高D、节省力气9.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10.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11.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12.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13.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不会有所不同。()14.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四、作业设计完成思维导图。【板书设计】生物多样性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昆虫、鸟类、鱼类、哺乳类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教学反思】专题二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有水和适宜的温度。2.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3.知道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4.能够找出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5.明白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物群落。而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和非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分析动植物的生存环境。2.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与价值观1.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2.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生长的条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动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二、谁吃谁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请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群落的含义。2.说一说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三、拓展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正确描写食物链并标出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求说出有那些动物可以被多种动物吃,哪些生物又可以吃多种食物。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四、习题反馈【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盖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A.是不科学的B.是科学的C.我不知道2.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我们可以写出食物链()A.螳螂→蝉→黄雀B.蝉→螳螂→黄雀C.树→蝉→螳螂→黄雀3.泡在水里的种子不易发芽是因为()A.缺少阳光B.缺少空气C.水温太低4.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5.动、植物的生存对环境的需求是一样的。()6.现在环境好了,自然界里的小鸟太多了,我们捕捉几只没关系。()7.下列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野兔鹰蛇狐狸植物老鼠(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2)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3)如果大量捕猎猎狐狸,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变化是。五、作业设计完成思维导图【板书设计】生物与环境对比实验改变条件不改变条件食物链生物群落:生物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教学反思】专题三物质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2.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3.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5.知道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6.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3.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4.能够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5.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教学过程】一、要点精讲知识梳理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概念的关系图可以表示如下核心概念具体概念举例伴随的现象变化类型物质物理变化状态、形状、体积等改变【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是变化的特点:没有产生新物质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和豆子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木炭燃烧、铁生锈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性质改变化合高温煅烧石灰石、高温加热高锰酸钾颜色、形状、性质等改变分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气体、性质改变复分解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颜色改变、沉淀产生、性质改变置换将碘酒滴入含淀粉的物质中,形成一种包和物,呈现蓝色。要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典例1:生活中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1.烧饭时米变成了饭;2.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3.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4.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解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物质生活,从而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概念,更深层的懂的物质在变化,世界在变,使得更有兴趣学好怎样让物质变化。要点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像铁丝的弯折、蜡烛的燃烧、水的蒸发、木头变成桌子等等。)典例2:观察用力挤压笔直的铁丝的变化,和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笔直铁丝会弯折;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解析: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从而总结出两类情况: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要点3: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典例3:沙和豆子混合前后现象的对比实验与白糖加热的现象。解析: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前与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若变化了又有何变化?主要考察学生从多方面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巩固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是物体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的两个概念。要点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典例4我们知道吃米饭能咀嚼到甜味,那么咀嚼馒头的外皮是否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解析:拓展生活中的对淀粉用途广泛,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更深层次掌握起源于生活的知识,并运用于生活。要点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变随各种现象。典例5: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现象有:会冒出气泡解析:根据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就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气这种新物质,才有用燃着的火柴去检验的理由。二、科学实践做一做:怎样检测马铃薯中含有淀粉?解析:考察的是碘遇淀粉变蓝的知识点。三、学习检测1.化学变化常常伴随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发生。【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____。3.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B )A、继续燃烧    B、马上熄灭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4.下列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D)A、黄豆和沙混合B、铁生锈C、水结冰了D、小苏打和白醋混合5.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A、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B、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C、物质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D、蜡烛燃烧只发生了化学变化,没有发生物理变化6.蜡烛燃烧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慢慢变短了,这是一种物理变化。(×)7.物理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是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 )8.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举出几个例子。答: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白糖加热等。9.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四、实验操作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8分)。(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做出怎样的判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答案:(1)冒出气泡,有气体产生。  (2)凉的感觉。  (3)细木条很快熄灭。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或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4)不能。因为获得的实验证据不够,不足以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专题四运动和力【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小缆车的运动是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能说出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产生的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3.知道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是受到弹力的作用。能说出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4.知道用气球驱动小车是因为反冲力的作用。能说出反冲力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5.清楚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6.理解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单位是“牛”。7.掌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8.知道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能总结出重力、弹力、反冲力的相关知识与实验时的现象与得出的结论。2.小组合作,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全班展示评价,完成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与补充。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总结归纳知识的方法,提高对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2.小组积极合作,培养合作意识。3.能对他人劳动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教学重点】1.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的概念,明白实验步骤。2.说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思维导图的制作【教学准备】记号笔,白纸,课件【教学过程】【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与物体运动相关的知识,也做了很多的实验,今天让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课件出示目录。本单元一共有8课,我们可以对它们分成四部分。前三课可以分为一部分,解释原因,第4课分为一部分,5-7课分为一部分,第8课分为一部分。二、总结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动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有3种,它们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继续回顾。教师出示课件,带领学生回顾知识与要点,主要围绕重力、弹力、反冲力的概念与实验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边总结,边在黑板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简单板书。三、小组合作,总结要点过渡: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大家共同回顾了,接下去还有三部分内容,希望各小组发挥才智,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给各小组发白纸与记号笔,小组成员分工,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活动要点:1.组长明确各成员分工,每人都需参与活动。2.仔细研读书本,划出重点内容,在白纸上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摘要总结。3.交流讨论时请小声。四、班级分享、点评过渡:各小组都完成了对知识的总结,我们来看看成果如何。对成果进行展示,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与补充。五、总结对运动和力知识的总结到这里结束了。对知识归纳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思维导图只是其中的一种,每位同学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作业布置】完成第四单元练习卷。【板书设计】设计制作小车重力【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弹力运动和力动力摩擦力反冲力测量力【教学反思】专题五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3.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情感与价值观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教学重点】浮力大小的计算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浮力大小的计算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顾(用实验和图示的方式进行回顾)1.物体的沉浮和质量、体积的关系(1)当物体重量不变时,体积越大越容易浮,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可用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做演示实验回顾)【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当物体体积不变时,质量越大越容易沉,质量越小越容易浮。(可用潜水艇原理进行解释。)活动:制作一个沉浮子进行证明(可以用笔帽橡皮泥做,也可以用吸管回形针做。)2.物体的沉浮与重力的关系(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用图示的方法落实知识点,重点强调漂浮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3.浮力的测量方法(1)上浮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浮力=重力+拉力(2)下沉物体所收到的浮力浮力=重力-拉力(可用图示法进行原理解释。)4.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1)、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的排开水量有关。(可以用溢水杯落实排开水量的定义。并落实排开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可以将不同物体放入溢水杯,比较溢水杯中溢出水的多少,来判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2)、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轻重有关。(落实液体的分层现象和比重计的原理。)(落实同一物体放在越浓的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越大。)(上课材料:水槽、溢水杯、烧杯、吸管、回形针、笔帽、橡皮泥、弹簧测力器、木块、钩码。)二、课堂例题解析:例题1.“科学探索者”小组的同学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清河他们一起完成下列活动。如下图所示,将大小、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圆球放入清水中,A球浮在水面上,B球悬浮在水中,C球沉在水底。1.()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A、球A和BB、球A和CC、球B和C2、()三个球中,哪个球受到的浮力最小?A、球AB、球BC、球C3、将B球放入食用油中,B球是什么状态?A、沉B、浮C、不沉也不浮例题2.小河水面上漂浮着一段木头。(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慢慢地,木头漂到了大海,木头受的浮力。2.这时,木头上飞来了一只鸟,木头受到的浮力。3.最后,木头吸满水沉到了水底,木头受到的浮力。例题3.一块木块和一块铁块用一根短线连在一起,使其刚好能停留在水中,这时用一把剪刀将中间的线剪断。1、木块和铁块的运动状态分别为?2、它们所受到的浮力变化分别为?3、这时往水中撒点盐,它们的浮力变化分别为?(例题在知识点讲完后分析)三、课堂练习:1.()球受到了水的浮力。 A.球AB.球BC.球CD.A、B、C三球都受到浮力2.()拿一种材料,用其中的10克做成实心球体,再拿50克做成实心正方体,把它们放入水中,可以发现A.球体沉,正方形沉B.球体沉,正方形浮C.都是沉或都是浮3.如图,一块木块漂浮在水上,那么它排开的水量来自于(      )。 A.整个木块的体积B.浸在水下面的木块的体积 C.露在水面以上木块的体积4、如图,一块木块漂浮在水上,将木块底部水平割掉一小片,剩下的木块将会()。A、上浮一点B、下沉一点C、不动5. 【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如下图,探究小组用防水挂历纸做了一艘小船,并在船里放了小弹珠。然后一个一个地取出船里的小弹珠,小船受到的浮力会()。 A.慢慢变大B.慢慢变小C.保持不变6.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        )。 A.下沉B.上浮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7. 要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的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应选择(      )。A.B.C.D.8. 轮船从江河开到大海里,它受到的浮力有什么改变(     )。 A.浮力增加 B.浮力减小   C.浮力不变9. 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球和铁球,用细线系住后放入水中时能悬浮在水中,如图所示,则木球和铁球受到的浮力()。 A.木球较大B.铁球较大C.两球一样大D.无法判断10.把相同大小的木块和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块( )。A.大B.小C.一样大11. 200克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A.一样大B.泡沫塑料大C.铁块大D.无法判断12.如下图由四个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已标注,①、②物体体积相同,③、④物体体积相同,①物体比③物体体积小。把这四个物体放入水中,如有一物是浮的,它肯定是(    )。如把这四个物体放入浓盐水中,有一物是沉的,它肯定是(     )。 【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A. 3和1B. 2和 4C. 1和 4D.2和3【板书设计】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漂浮悬浮【教学反思】专题六声、热(实验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3.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2.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2.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3.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固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固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一、认识声音【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认识声音:认识音叉2.声音的产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并举出相关事例。3.声音的变化:能充分区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充分掌握音量与振动幅度有关,音高与振动频率有关。越短越小越细就越高。4.尺子音高变化:能利用尺子再次探究,实地+视频演示。5.声音的传播:以视频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且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6.听到声音:了解声音从外界进入人体体内的整个过程,并通过视频重现骨膜振动实验。二、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概念:在同种状态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验1:将一袋冷水放入热水中——沉然后拿出来后再放入冷水中——浮(分析其中的原因)原因: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实验2:用圆底烧瓶、空心玻璃管、红墨水再次实验,验证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验3:验证牛奶、茶水、醋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结论:不同的液体,热胀冷缩的能力各不相同。3、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温度计、瓶装饮料不能装满等……三、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1、证明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1:将气球套住口的锥形瓶分别放入冷水中和热水中,观察现象。——放在热水中气球鼓出来了,放在冰水中气球瘪下去了。(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实验2:①将装有玻璃管的圆底烧瓶放入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水中会冒气泡。【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②将装有玻璃管的圆底烧瓶放入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会把水吸进圆底烧瓶。(分析原因)实验3:将按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能够复原,这是什么原因?——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4:(喷泉实验)将装有玻璃管的圆底烧瓶钟加入一半红墨水,然后将其放入热水中,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四、金属的热胀冷缩1、证明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1:铜球的热胀冷缩,将加热前与加热后的铜球分别穿过铁环,有什么现象。——加热前能穿过、加热后不能穿过,证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2:铁、铜、铝热胀冷缩的能力。同时给这三种金属棒加热,观察现象——不同金属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2、认识金属锑、铋的热缩冷胀性质。概念:并不是所有金属都是热胀冷缩的,有极少数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如锑、铋、镓等。这些金属可以用在印刷业上,让字迹更加清晰。3、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铁轨间的间隙、钢铁桥桥面与桥墩间的间隙、剥鸡蛋原理、拉电线杆原理等……五、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概念: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在高温情况下活动更加剧烈,从而导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从而使物体体积变大。六、热传递现象概念: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实验1:在金属片上均匀涂上蜡烛油,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热的传递现象。备注: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上台自主实验。【板书设计】热胀冷缩气体液体固体【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教学反思】专题七电、磁和能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复习巩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几个因素,和南北极变化的几个因素。2.掌握小电动机的结构拆分和工作原理。3.了解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过程与方法完成思维导图,完成不同内容的相互链接。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想象和解释的能力,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3.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点】掌握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几个因素的实验设计。【教学准备】每位同学一张白纸【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奥斯特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通电导线能产生磁。二、出示思维导图1.提出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2.找电磁铁和磁铁的共同点,电磁铁有磁性,有南北极。3.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两个因素: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和电流方向。4.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几个因素:线圈缠绕因素、电流大小和铁芯有无等。5.根据书上表格完成线圈缠绕因素和电流大小的实验计划。【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6.分析小电动机的组成,以及运动原理。7.能量的多种形式,相互转化,并能储存在一些物质中。三、拓展如何制作强力磁铁?从几个方面考虑?四、课堂练习反馈1.转动小电动机,不能使电路中的小灯泡发光,说明它没发出电来。()2.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放在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3.我们吃的食物中没有能量。()4.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它们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5.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由()来控制。A.通电或断电B.吸大头针C.电池方向和线圈方向6.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时,要保持不变的条件()。A.电池节数、线圈圈数B.线圈圈数、铁芯大小C.电池节数、铁芯大小7.不同形式的能量能够转化。小电动机主要把()。A电能转化成热能B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成热能9.把电磁铁的钉尖和磁针的南极靠近,发现它们互相排斥,钉尖和钉帽的磁极分别是()。A.南极、北极B.北极、南极C.无法判断图一10.学习《能量》单元时,同学们做了两个实验。(1)如右图一所示,将一个电动机用导线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2)电动机的轴转动起来了,这时的能量转化情况(3)是 能转化成能。(4)如下图二、三所示,先把电动机和灯泡相连,再将绳子紧紧缠绕在齿轮上,并用一只手快速拉拽绳子的另一头,小灯泡亮了,这时是能转化为能。此时的电动机应该叫  了。图三图二五、作业设计完成思维导图【板书设计】能量【精品文档】第21页\n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电磁体:改变南北极的因素:改变电磁体磁力大小:【教学反思】【精品文档】第21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