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34 KB
- 2022-06-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一、导入小升初文言常见题型总结: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道理启示、这节课,我么主攻第一道题——词语解释,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下面就我们平时接触的实词虚词做一总结和讲解。二、实词(一)文言实词课内复习:五下第10课48页:《杨氏之子》甚:很。诣:拜见。乃:就,于是。六上25课137页:《伯牙绝弦》绝:断绝。善:擅长,善于。洋洋:广大。六下第1课2页《文言文两则》弈:下棋。以:认为。及:到。孰:谁。汝:你。从课内三篇文章我么不难得出,掌握实词首先要明白以下问题。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总结: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二)、常见的实词罗列古今异义1、表示第一人称“我”:吾、余、予吾日三省吾身。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2、表示第二人称“你”:汝、乃、尔、子、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无敢食我也。《狐假虎威》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曾子杀彘》孰为汝多知乎。3、“走”表示“跑”;“行”表示“走”。例如:兽见之皆走。《狐假虎威》兔走触株,折颈而死4、“但”表示“只”。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持竿入城》5、“释”表示“放下”如果后面跟官职,表示“辞官”。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的兔。《守株待兔》6、“或”表示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或以钱币乞之。一词多义7、“顾”A、表示看,(根据意思翻译成向四周看,或是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B、表示反问,翻译成“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睥睨:表示轻视地看。《蒙人遇虎》8、“将”第一声A、翻译“带领,携带: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B、将要,打算齐师罚我,公将战。《曹刿论战》李白乘舟将欲行。第四声:A动词,“率领”。B、名词,“将军”。9、亡:A、通“无”。例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B、逃跑。例如: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通假:10、“反”通“返”返回。例如:顾反为汝杀彘。《曾子杀彘》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知”通“智“智慧。知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注意,有些词发生了活用,根据具体意思去翻译。11、“衣”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成“穿”。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蒙人遇虎》(【以】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二)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1)代词,可代指人、事、物。如: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代指市有虎这件事反归取之代指尺码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代指学弈的人2)助词,包括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其邻人之父亦云。语气助词,的东徙尤恶子之声。语气助词,的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结构助词,不译《烛之武退秦师》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语气助词,不翻译3)动词,解释为: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去杜少府之任蜀州。动词,到、去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三)、拓展练习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1)马无故亡而入胡(2)居数月(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4)堕而折其髀3、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丁壮者引弦而战4、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词语(1)【子】无敢【食】我也_________(2)是【逆】天帝命也______(3)子以我为不【信】______(4)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5)虎以为【然】______(6)兽见之皆【走】_________2、翻译句子。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鹦鹉噪虎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3.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1.行走(2分);所以(2分)2、(寒鸦)问鹦鹉,鹦鹉没有话来回答它。(3分)3.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2分)4.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3分)三、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包括常用到的“之”、“乎”“者”、“也”、“矣”、“其”等虚词。而且作用很重要,学习文言文必须熟悉常见虚词的用法。【之】4)代词,可代指人、事、物。如: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代指市有虎这件事反归取之代指尺码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代指学弈的人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5)助词,包括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其邻人之父亦云。语气助词,的东徙尤恶子之声。语气助词,的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结构助词,不译《烛之武退秦师》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语气助词,不翻译6)动词,解释为: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去杜少府之任蜀州。动词,到、去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彘(zhì):猪②特:只是(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①曾子之妻之市②顾反为汝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今子欺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3)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去,往;通“返”,返回;开玩笑;你(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他的母亲,这样就不能教育好孩子。(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诚实守信。(【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二)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⑤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⑤[士人家]读书人家。1.文中的欧阳公是朝(代)的文学家,他与苏洵、、、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2.你能从文中画线句子里提炼出一个成语吗?请你试着用现代汉语把画线句子的意思表述出来。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在)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对于)居住之所近于墓。(跟、同)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3.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相当于"在这""从这"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1、解释词语触者必怒:.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吏人遂书榜揭于.市:2、翻译句子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先自度其足()..(5)吾忘持度()(6)及反()..(7)至之市()()(8)市罢()...(9)遂不得履()(10)试之以足()()...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主旨: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解释带点的字。子无敢食我也。子:_______兽见之皆走。走:________.._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10页-----------------------\n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老虎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狐狸为什么能逃出虎口?4.写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喻义。狐假虎威:作业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不亦说乎()不悱不发()..2.《论语》中有许多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先学习和借鉴的,请指出下列句子那些是学习态度,那些是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发愤忘食()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孟母教子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1.孟子是时期、学派的政治家、思想家。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2)遂居.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可以处吾子矣。4.孟母三次迁居,一心为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子幼时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表现说明了(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