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2-06-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 常州市吕墅幼儿园 陈玉华 [摘要]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组织和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从新《纲要》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提问的适切性、针对性、启发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旨在形成师幼间开放、互动、高效的对话系统,切实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关键词]集体教学 教师 提问设计\n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 常州市吕墅幼儿园 陈玉华 [摘要]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组织和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从新《纲要》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提问的适切性、针对性、启发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旨在形成师幼间开放、互动、高效的对话系统,切实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关键词]集体教学 教师 提问设计\n新纲要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话语权的霸占和倾泻式灌输,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形成师幼间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对话的开启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会将提问作为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相互交流,形成师幼之间有效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客观判断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程追随幼儿的反应,不断调整的。提问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和课堂互动的质量,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提问要有适切性,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3~6岁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时期,语言发展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提问对象的年龄特点,抛给幼儿的问题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忌用冗长抽象,干涩艰深的语言。如:大班教学活动《3的加减》中教师想让幼儿看图说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教师的提问是:“这道算式是怎样来表示这件事情的?”\n幼儿感到很茫然,教师随即调整了问题:“看图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幼儿纷纷举起了小手。再如:中班科学活动《风》,教师想让幼儿探索出扇出的风与用力的大小及扇面的大小是相关的,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时问:“相对来说,扇子的面积越大,扇出的风怎样呢?”幼儿答:“大。”仔细分析,幼儿的回答只是一种猜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相对”、“面积”这样的词太过抽象了,幼儿无法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想一想,:“我这样问,幼儿理解吗?听得懂吗?”\n只有让幼儿听懂了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二、提问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我们设计问题的目的,或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极建构;或是引导幼儿拓展思路,深入思考,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帮助幼儿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如: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学目标定为:1、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在让幼儿观察一些东西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和后提问:“\n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沉下去?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受浮力有关,此问题明显已游离教学目标并是幼儿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不如这样提问:“你看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的?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浮的?你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吗?”从而在帮助幼儿正确建立沉浮概念后顺利把活动指向第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看似相关实质无关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帮助幼儿建立思维联结\n《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提问的设计应激发幼儿产生认识冲突,即激发幼儿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矛盾冲突,再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整合、梳理,自我建构,与新的经验产生联结,达成新的平衡。如:大班散文《秋天真美丽》中欣赏“一阵风吹来,大树一会儿抖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银蝴蝶”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你认为散文中的金蝴蝶指的是什么?”幼儿:“是美丽的蝴蝶。”师:“\n小朋友想象一下,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幼:“树叶被风一吹飘呀飘的。”师:“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做做小树叶飘呀飘的动作。”师:“呀!这飘呀飘的树叶像什么在飞?”幼:“像一只只蝴蝶在飞。”师:“真美!可为什么散文里说是金蝴蝶、红蝴蝶呢?”幼:“因为秋天的树叶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风一吹,就像一只只金蝴蝶、红蝴蝶在飞。”教师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帮助幼儿将树叶在秋风中飘舞的形象与蝴蝶飞舞的形象建立起了联结,幼儿不仅理解了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同时也体验了散文中的意境美。\n四、提问要有概括性,留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师幼互动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幼儿充分想象,表达与表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充分而自由地想象与表达。如:看图讲述《蚂蚁飞上天》,A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蚂蚁会自己飞上天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幼1:“让它坐在热气球上升上天。”幼2:“让它坐航天六号上飞上天。”幼3:“让它抓住小鸟的爪子,把它带上天。”幼4:“\n把它放在枪口上,砰的一声射上天。”总之,幼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表述完整。B教师设计提问是:“小蚂蚁自己会飞上天吗?谁来帮助它?怎么帮助它?”幼1:“让小鸟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1:“让它骑在小鸟背上飞上天。”教师“谁来帮助它?”幼2:“让老鹰来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3:“让小蚂蚁抓住老鹰的爪子飞上天。”相比较,A教师的提问概括性强,B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琐碎,在幼儿回答过程中B教师需不停追问,造成了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并且问题:“谁来帮助它”\n使幼儿的思维束缚在有生命的人和动物上,幼儿的想象受到了限制。可见,提问的概括性越强,幼儿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表达与表现的时间就越多。五、提问要有开放性,引发幼儿多维思考\n幼儿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欣赏文作品时,教师常常会带有倾向地提问:“你喜欢小羊吗?为什么?”幼:“喜欢,因为小羊很善良。”而在大班故事《送给蛤蟆的礼物中》教师最后的提问是:“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幼1:“我喜欢青蛙,因为它送礼物给蛤蟆。”幼2:“我不喜欢青蛙,因为它太粗心,老是把东西剪坏。”幼3:“我喜欢青蛙,因为它很可爱,它剪坏东西不是故意的。”幼4:“我喜欢蛤蟆,因为青蛙最后只送了块手帕给它,它也没责怪青蛙。”师:“你们觉得蛤蟆怎样?”幼4:“蛤蟆很善良。”\n因为教师的提问没带任何暗示性与倾向性,因此,幼儿能从多个角度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在幼儿的争议中逐渐明晰起来。六、提问要有层次性,兼顾不同能力幼儿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由于幼儿在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将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相互搭配,给每位幼儿都有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如故事《毛豆儿的樱桃树》中,A教师第一次设计的提问是: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2\n、他想请朋友吃樱桃,朋友吃到了吗?为什么?3、他为什么离家出走?后来又为什么回来了?4、最后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为什么?结果试教下来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位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A教师反思后进行了重新设计: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他有一个什么愿望?2、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3、他离开后为什么又回来了?回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4\n、朋友来赴宴,毛豆儿心情怎样?吃完樱桃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一次A教师将记忆型、描述型问题与思考性、概括性问题相互组合,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见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既具挑战性,又能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在不同层次水平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n总而言之,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多维思考,自由表达,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开放、高效、互动的对话系统,促进每位幼儿智力、能力、情感、个性上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