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3 M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主讲:***优质专业教学课件\n第一章美术与幼儿园美术儿童的美术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美术世界,它神奇而又独特,充满了无穷的魅力。\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的含义(一)美术的内涵与分类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美术的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1.绘画\n2.雕塑雕塑是以各种可雕刻和可塑造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等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立体视觉形象的艺术形式。3.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加工和处理之后,成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产品,是美化生活用品与生活环境的美术门类。4.建筑建筑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堆砌修建而成的,用来居住与活动的物质生活空间。\n(二)美术的起源美术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艺术门类之一,也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表达方式。图1-1所示为拉斯科洞穴壁画局部,图1-2与图1-3所示为阿尔塔米拉史前洞穴壁画局部。目前,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主要有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n二、什么是儿童美术(一)儿童美术的内涵。首先,儿童美术的创作主体是儿童。儿童美术受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因此,儿童美术行为与美术作品体现出特殊的品质。其次,儿童美术有其独特的品质。儿童美术与儿童文学、儿童歌曲、儿童舞蹈等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二)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身心是否成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除了身心发展水平导致感知、情感、智力等差异之外,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刻程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n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欣赏能力一、有关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一)比纳1.罗列对象时期(3—6岁)2.描述对象阶段(7—14岁)3.解释时期(15岁以后)(二)加德纳1.婴儿的感知(2岁前)2.符号的认识(2—7岁)3.“写实主义”的高峰(7—9岁)4.“写实主义”高峰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9—13岁)5.审美专注的危机期(13—20岁)(三)丁祖荫1.认识个别对象时期2.认识空间关系时期3.认识因果联系时期4.认识对象总体时期\n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阶段特征(一)本能直觉期(2岁前)1.对颜色的感知2.对形状的感知3.对深度的感知(二)主观的审美感知期(2—7岁)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2.初步感知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三)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偏爱特点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审美客体或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n第三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一、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一)罗恩菲尔德对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划分1.涂鸦期(2—4岁)2.前图式期(4—7岁)3.图式期(7—9岁)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5.拟写实阶段(11—15岁)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二)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重要作用1.在适合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2.反对“成人或外界”对儿童的干涉(三)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美术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知觉类型进行不同的指导。对学生的艺术刺激必须同时包括触觉感应和视觉经验。\n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一)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1.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提出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思想得到了美国以及各国美术教育中心的推广,特别是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支持和推广。2.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艾斯纳归纳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在《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一书中,第一章“为什么要教美术”就讨论了艺术的独特性问题,表明艾斯纳更注重艺术的独特性。(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发展1.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艾斯纳认为,艺术属于人类视觉经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美感经验。2.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弊端一些实践教师及美术批判界反映,DBAE过分强调四个领域的知识,由于学生年龄上的差异,DBAE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风格与艺术形式比较单一。(三)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启示1.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框架,要求我们把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适应的人文学科知识。2.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启示可以借鉴艾斯纳的理论和观点,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重点的综合性美术教育体系。\n三、西泽克的美术教育思想西泽克是奥地利儿童美术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拥护者,是儿童创造主义美术教育的先驱,在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主张与实践对当时的欧美各国特别是英国产生过巨大影响,促进了他们美术教育的根本改革与发展。\n第二章幼儿园美术教育\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概述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与内涵(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面向6岁前儿童开展的美术教育,它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基本领域,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美术教育的两种取向1.美术教育本质论2.美术教育工具论(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涵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还能够对社会文化氛围产生一定影响,当儿童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n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一)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二)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三)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多感官协作(四)强调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五)注意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整合性\n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一)审美性原则(二)多样性原则(三)创造性原则\n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一)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功能作为艺术的一大门类,美术对整个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认识、教育和实用四个方面。审美是美术之所以成为美术的重要特征,因此审美功能之于美术是不言而喻的。(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指向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社会性功能,另一方面,指向儿童个人发展的个体性功能。\n五、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四)幼儿园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n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及设计一、审美教育1.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种种审美活动的熏陶和影响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审美教育是个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发展是完整、全面的,任何教育都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平衡、健康的发展,着眼于人的潜能的自由、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使之具备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审美修养、充沛的活力,即在体、智、德、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成为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命个体。\n二、艺术教育1.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审美教育中除艺术教育还包括自然美育和社会美育。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在艺术教育中所获得的艺术审美经验会迁移到自然美育和社会美育中,这有助于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感受与识别,提高其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个体在审美教育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审美意象,可帮助他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并进行有意义的构思,使其所创作的作品更加生动、丰富而有个性。\n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学前儿童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多领域发展的整合教育基于儿童艺术学习的特点,艺术教育应是促进本领域和其他领域发展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建构儿童的整体心理结构。\n四、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设计的依据(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内容的选择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块。\n第三节国内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一、国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一)国外美术教育发展历史概述西方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中世纪西方的美术教育几乎成了一种纯技艺性的工匠教育,学徒们在画坊从师学艺,以掌握技能、谋取生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的地位提高了。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人们对美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近代教育史中,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对儿童美术教育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开始将美术列入课程。到了19世纪,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普遍开设了图画课。\n(二)美国现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美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是富兰克林。早在1749年,他就主张将美术引入教学计划。19世纪最后30年,对美国东海岸各州美术教育促进最大的是一名叫史密斯的英国美术教师。直到20世纪的早期,工业绘画仍是美国美术教育的主流观念。19世纪后半叶,美国正经历着重要的工业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教育新思维的产生。总的来说,美国幼儿教育机构具有相当强的独立自主性,每个机构可以再有选择适合各自需要的课程,包括美术教育的课程。美术教育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稳固的地位。\n(三)德国现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作为美术教育发源地的德国,从19世纪起就比较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素质的影响,将美术教育看成是一种文化哲学的应用学科。当时的心理学盛行儿童研究。德国教育家们从儿童的自由画中发现,一向被成人认为是拙劣而无聊的儿童画反映了儿童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特征。造型艺术有描绘与构成两个层面。齐塞克的工作开创了将美术中的描绘提高到艺术境界的高度,并带动了美术教育的革新。与其他国家的儿童美术教育相似,德国的美术教育也主张在浪漫表现倾向和科学理性倾向的两种潮流中取得某种平衡。\n(四)日本现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与美国、英国等的美术教育相类似,明治初期日本的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目的在于培养产业后备军。1886年前后,一位名叫费诺洛沙的美国人和冈仓觉三等人极力倡导国粹主义,反对盲目西化,主张在图画教育中舍弃铅笔画,回归日本风格的毛笔画。1902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图画教育文员会,并于1904年发表了一份对日本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报告书。总的来说,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并注重选择适应学前儿童心智成长的教学内容和成长。\n二、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一)中国古代和近代美术教育发展概述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是从先秦时代提倡制礼作乐开始的。(二)中国现代学前儿童美术发展概述中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学贯中西。他的美学观既有西方美学的思辨色彩,又有中国美学的直观特点。\n三、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一)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忽略儿童情感的体验(二)模仿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教师以成人的目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n第三章幼儿园美术能力的发展\n一、涂鸦阶段(1.5-3.5岁)(一)未控制的涂鸦(图3-1)(二)有控制的涂鸦(图3-2、图3-3)(三)圆形涂鸦(图3-4、图3-5)(四)命名涂鸦”(图3-6)\n二、象征阶段(3-5岁)发展到象征阶段,儿童开始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创造视觉形象,并建立起他们自己的表现方式。\n三、图式阶段(5-7岁)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绘画的方法表现周围世界和自己的生活。\n四、幼儿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一)夸张图3-13女孩头像这里的“夸张”指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认为最重要、印象最深、最关心的事物画得突出而仔细,而忽视事物整体以及其他自己觉得不重要的地方。\n(二)透明画法(或X光线画法)幼儿在绘画时,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重要的,也都应该被完整地画出来。\n(三)拟人这里的“拟人”是指幼儿将世界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均看成似人般有生命的存在,并将人的各种特点和感受赋予它们。\n(四)独特的空间表现1.展开式构图(图3-20)幼儿将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画面中的人或物由中心点向四周展开。2.鸟瞰式构图儿童从天空鸟瞰一般记录地上的一切,他们把画纸当作地面,将地上的事物互不遮挡地呈现在画面中(图3-21、图3-22)。\n五、学前儿童绘画创作的指导(一)审美表象摄入阶段的指导1.通过各种途径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2.感知过程中注意内容的科学性3.感知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合理性4.感知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引导性(二)艺术体验加工阶段的指导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3.引导儿童进行想象和体验4.引导儿童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三)操作表现阶段的指导1.为儿童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2.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3.帮助儿童进行创造性的画面表达4.提供游戏化的练习\n第二节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一、无目的活动期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由于手工能力的发展比绘画能力的发展更受动作、认知能力以及材料等方面的影响,儿童早期手工能力的发展较绘画能力晚。二、基本形状期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儿童手工发展的基本形状期大约与绘画的象征期相当。在这个阶段,儿童由无目的的动作发展到了有意图的尝试,他们开始有了先想好再做的基本能力。\n三、样式化期(5-7岁)5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加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手工知识与技能基础,他们的表现欲望很强。他们不仅喜欢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其熟练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n四、学前儿童手工创作的指导(一)意图阶段的指导1.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2.在游戏与欣赏手工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制作的意图3.必要时在技术上给予儿童一定的支持(二)构思与设计阶段的指导1.引导儿童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等艺术手法2.帮助儿童积累多种表象3.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三)制作与装饰阶段的指导1.让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2.提供练习的机会,锻炼儿童手的动作的灵活性3.指导儿童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相结合4.引导儿童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5.正确评价学前儿童的手工作品\n第四章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标、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美术活动目标的取向及制定依据,以及美术活动的分层次目标体系,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取向及制定依据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制定的依据制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本身的性质,以及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n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一)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以行为的方式陈述美术活动的目标。(二)过程目标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目标。(三)表现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是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有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n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的分析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的历史发展(一)《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手技”目标(二)《教育部颁发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的“工作”目标(三)《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中的“图画手工”目标(四)《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的“美术”目标(五)《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n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的解读(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目标的解读1.以儿童的发展为本2.注重教育内容整合3.艺术欣赏与创造并重(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艺术领域目标解读感受与欣赏\n表现与创造\n(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艺术领域目标解读1.以儿童的发展为本2.照顾儿童年龄特点3.艺术感受与表现并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之处。根据幼儿教育法规的记录,我们追溯了百余年来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的历史演变,具体见表1-1。\n第三节各年龄段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一、各年龄班绘画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一)小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绘画的题材,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线条与图形去表现物体。(二)中班首先,教师对于中班幼儿绘画活动的题材应有较大的扩展,选择新颖有趣的内容。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能够提高中班幼儿绘画能力的内容。(三)大班教师可以为大班幼儿选择比较复杂的建筑物、动植物、生活场景和情节等作为绘画的题材,如“我爱幼儿园”“快乐的星期天”“我们的城市”等命题画活动。\n二、各年龄班手工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园手工教学主要有泥工、纸工、自制玩具三种类型。由于各年龄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同,内容选择方面应有所侧重。\n三、各年龄班美术欣赏教育内容的选择小班幼儿认知水平较低,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较为贫乏。因此,为小班幼儿选择美术欣赏内容应与他们的周围环境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到了中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人物、动物等绘画作品,这些作品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从而逐步培养他们从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到了大班上学期,随着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一些抽象的、夸张的和想象性的作品更感兴趣,如凡·高的《星月夜》《向日葵》;马蒂斯的《蜗牛》《忧愁的国王》等;康定斯基的《构图7号》《构图8号》《即兴35号》等。\n第五章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设计指导了解幼儿园美术欣赏与欣赏能力的含义;掌握教师组织美术欣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学会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案例分析主题:布艺欣赏与制作;\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欣赏与欣赏能力概述一、2岁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2岁前的儿童在欣赏能力方面出于本能直觉期,他们对形状、颜色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视觉偏爱只是由生理机能组织决定的,是一种本能的、直觉的快感,还没有真正独立的美感反应能力。二、2~7岁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一)在自发情况下,幼儿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二)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已能感知与理解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等。(三)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n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一)欣赏艺术作品1.绘画作品2.雕塑作品3.工艺美术4.建筑艺术作品(二)欣赏自然环境的风光1.自然景物2.周围环境和节日装饰(三)掌握简单的欣赏知识与技能学前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美术欣赏的简单知识,主要是掌握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二是关于艺术家简单的生平故事或创作趣事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等。三是美术欣赏的技能和习惯。\n四、不同年龄班欣赏内容的选择(一)小班对于小班儿童,教师要选择形象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自然景物图片、儿童画册、玩具、节日装饰及环境布置,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可用肢体动作等表达出来。(二)中班中班美术欣赏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图片、儿童画册、玩具、节日装饰及环境布置等。教师应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能理解的成人的美术作品,同伴的美术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玩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产生与作品等一致的感觉和情感,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三)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组织幼儿进行欣赏活动。\n五、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分析作品,确立活动目标(二)做好活动准备(三)初步欣赏,感知作品要素1.整体感知,自由地谈论2.回到整体,讨论作品的背景、主题、情感(四)创作、评价环节1.创作这一环节是鼓励幼儿以欣赏的经验为基础,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达出来。2.作品评议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活动的必要和重要的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n第三节教师组织美术欣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准确把握不同年龄班的教育重点;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熟练的技能,引导儿童体验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要注意寓欣赏活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时时处处接受美的熏陶。要注意营造一种审美情境。要注意选择多样化的作品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n第四节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案例分析主题:布艺欣赏与制作一、主题设计思路布是幼儿手工活动中的常用材料。本节通过对各种布艺作品的欣赏与设计制作,以提高幼儿对布艺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服装美的审美能力,激发其美化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祖国优秀的服装文化的崇敬之情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同时发展幼儿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二、活动目标1.欣赏蓝印花布的花纹与色彩搭配,学习设计花布。2.欣赏各类服装的款式、色彩与装饰图案,了解其主要的艺术特色。3.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仿制和创造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服装。4.感受布艺活动的乐趣,喜欢参加布艺制作活动,并愿意用自己的作品美化生活。5.锻炼手部肌肉,提高手的动作的灵活性。\n三、作品、材料与教具准备1.蓝印花布作品:中心花纹图案布、百子图布等。2.少数民族服装:汉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傣族、苗族等民族的服装。3.古代服装作品:春秋、唐朝、明清等时期的服装。4.现代服装作品:晚礼服、日常装、休闲装、婚纱等。5.各种服装的幻灯片或光盘;白布、颜料、画纸、画笔。四、背景资料(略)五、具体活动活动1蓝印花布欣赏活动2民族服装欣赏活动3古代服装欣赏活动4现代服装欣赏活动5小小服装设计师\n第六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设计及实施\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讲解———演示的形式这是一种通过教师说明、解释、示范达到教学目的的形式[图6-1(A)]。它能较快地将美术教学中的知识、技能、任务等传递给儿童。二、提问———讨论的形式这是一种结合一定主题,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儿童讨论,以问题的形式组织学前美术教学活动的形式[图6-1(B)]。三、小组形式这是一种在美术教学时,教师将班级的儿童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信息,以达到美术表现的目的的活动形式[图6-1(C)]。\n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一、审美性原则(一)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二)引导幼儿感知对象的审美特征(三)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二、创造性原则(一)创造性原则概述创造性原则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二)贯彻创造性原则的注意事项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2.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3.正确认识和使用示范和范例4.改革评价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造三、实践性原则1.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2.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n第三节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设计的系统思维观点把教学成效的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整体就是“教学系统”。一个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的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功能集合体。阶段一: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背景分析阶段,也是系统的输入阶段。阶段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阶段,即运用方案优化技术与策略优化技术对课程综合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阶段三: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评价阶段。该阶段包括美术教学评价与反馈两个环节。\n\n第四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一般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幼儿传递信息和指导幼儿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是美术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幼儿传递信息,从而使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两种。(二)对话法对话法,是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的一种方法。\n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一)观察法美术活动中无论欣赏或创作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可以分为对生活中真实物象的观察和对物象图片、影像的观察两类。(二)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与直观教具、当堂示范或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等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n三、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从而熟悉和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1)教师的指导要有一定的目的性。(2)练习方法要多样化。单纯的技能练习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变换主题、材料等对同一技能进行练习,也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引发幼儿练习的兴趣。\n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让幼儿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n(一)音乐匹配法美术与音乐是相通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都有其内在关联。选择适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走近视觉艺术作品,它是有效提高幼儿视觉艺术欣赏水平的通道。在运用音乐匹配法时要注意:在选择配乐时,要尽量和活动中的意境和情感基调相匹配。\n(二)动作模仿法在美术欣赏中除了色彩、形象、线条这些基本要素以外,还有隐含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而这也是幼儿欣赏作品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去模仿表现作品的某些特征,以达到对作品内涵的深刻体验和理解,这也是培养幼儿艺术欣赏能力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n(三)对比法对比法即通过对作品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的比较,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n同一幅作品经过修饰后再与原作进行对比也能起到较好的欣赏效果。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图6-7)时在运用对比法时要注意:选择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对比特征要鲜明,否则作用不大。例如,在欣赏《哭泣的女子》时选择《梦》进行对比,要比选择《朵拉·玛尔的画像》(图6-8)对比的效果更明显。\n(四)联想法联想法就是引导幼儿积极大胆地对作品进行想象,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欣赏《蛙声十里出清泉》(图6-9)时,教师引导幼儿大胆联想“泉水从哪儿流下来的?会流到哪里去?小蝌蚪是从哪儿来的?会游到哪里去?青蛙在哪儿?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能从这幅画里听到什么声音?”\n(五)情境法情境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活动的需要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其学习的方法。如《丛林组画》中欣赏活动中热带雨林音乐环境的创设。\n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一)尝试法尝试法是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幼儿对某一学习任务经过几次尝试后找到合理的方法或答案的方法。(二)探究法探究法是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线索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n第五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一、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的组织实施(一)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一般包括感知与欣赏、探索与发现、表现与创作、欣赏与评价四个基本环节。1.第一环节:感知与欣赏在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幼儿感知与欣赏生活与艺术中的各种美。2.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对于生活与艺术中的美进行初步感知与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索美术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3.第三环节:表现与创作儿童美术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4.第四环节:欣赏与评价欣赏与评价是表现与创作之后,幼儿对自己与同伴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的过程。\n第七章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与创设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对儿童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并获知创设美术教育环境所需坚持的基本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将得到创设美术教育环境的技巧支持。\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的意义与构成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的意义美术教育环境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内涵,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艺术教育的核心内涵首先,艺术教育功能如艺术修养的培养、艺术技能的训练等无疑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创设最重要的核心意义。同时,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具有强烈视觉美的事物尤其敏感。(二)多元教育的功能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成长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n(三)净化环境的辅助功能干净整洁也是衡量儿童学前美术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学前环境美术教育环境的创设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室内外空间设立水池、绿化等,使幼儿充分接触大自然(图7-1、图7-2)。\n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的构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共同构成。(一)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学前美术教育场地中的每一个角落其实都能提供给幼儿审美感受的机会,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熏陶,或许比一堂美术课更能带给儿童持久、深刻的艺术体验。\n(二)多功能的美术区角多功能的区角环境是把班级内的区域划分成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活动角,使其能够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美术区角的环境创设要与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n(三)有特色的美术工作坊美术工作坊是学前美术教育中与美术区角活动不同维度的两个方面。力。与班级内的美术区角相比,美术工作坊的空间更宽敞、更独立,专业性更强(图7-7、图7-8)。\n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创设的技巧一、将美术教育环境创设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美术活动中的主题性活动对萌发儿童美感、陶冶其情操、促进其认知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美术教育场地中的每个角落,力求让环境会说话,使美术教育回归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从而为儿童展创设良好的环境。\n二、将美术教育环境创设与园所文化相统一园所文化作为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需要借助其他一些有形的载体实现;而美术教育环境既是教育教学的场所,也是幼儿园文化精神的体现。\n三、增强环境创设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美术教育环境的创建并不只是美术作品的简单陈列和展示,所以不能单纯重视环境的美化作用而忽略其教育功能。环境应该是激发儿童进行想象,借助自己的双手亲自创作并参与布置与展示的场所。\n四、关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与创造性学前儿童美术环境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是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因此,在美术教育环境的创设中要关注整个环境的系统性,具体来讲,就是要营造一个统一多样的和谐环境。创造性是使美术教育环境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创意主要来源于教师与儿童丰富的想象力。\n第八章幼儿园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整合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掌握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实现美术教育与各领域的整合。掌握以生活活动为载体,实现美术教育与各领域的整合。\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一)美术和音乐都是对美的欣赏和感受音乐和美术虽然一个是听觉的艺术,一个是视觉的艺术,但在情感上,很容易形成儿童内心的共鸣。可以化作音乐活动中可视的形象;而听觉美的集聚,可以迸发美术创作的热情,深化儿童对作品的感受。(二)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都能够创造美幼儿自发的艺术创造本身就包含美术创造和音乐创造。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视觉经验和一定的美术技能外,音乐所带来的心理氛围也能促发儿童美术创作的灵感。\n二、幼儿园美术教育与语言教育的整合美术和语言都是儿童表达思维、交流情感的工具。虽然它们拥有不同的符号系统,但在儿童的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美术和语言都是儿童重要的倾听与表达途径在美术活动(尤其小组合作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倾听与交谈机会。而且,美术本身就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儿童非常乐意交谈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二)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与语言教育可以巧妙地整合,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n三、幼儿园美术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美术领域和社会领域从来就不是两个封闭的系统,它们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为了实现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将美术作为一条重要途径。(一)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众多交往机会,是发展儿童交往技能的有效途径。(二)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幼儿喜爱群体生活,就必须让他们体会到群体生活的乐趣所在。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小群体中开展,还可以跨越年龄班,在混龄的集体中进行。这样,儿童就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年龄群体,从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的生活。\n四、幼儿园美术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美术看似和健康领域并不相关,但实则两者联系密切,互相促进。美术活动能提高儿童的整体身心发展水平,促进儿童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一)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健康体态、正确姿势的培养在童年期尤为重要。对于健康知识的传递,除了专门的健康活动,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二)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手眼协调和各类肌群的发展对于儿童动作协调性的训练一贯要求不能机械,在美术活动中,儿童的创作工具并不局限于纸笔。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可能使用球类、绳子、瓶子等多种多样的工具进行创作。(三)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自理能力\n五、幼儿园美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艺术和科学,虽然两者一个以感性著称,一个以理性著称,但两者却是不可分割的。美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整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会让科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也让美术活动增添了一份科学的美感。(一)美术和科学都是儿童探究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的很多内容都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例如,制作风车、不倒翁等活动,儿童只有在探索了解这些事物的基本原理后,才能够更好地制作。(二)美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促进其数学认知的发展形状是美术活动的核心表现要素之一。通过美术活动的浸润,儿童能较快地掌握不同的形状。在数学活动中,儿童学习的排列规律对美术活动开展有着很大的帮助。\n第二节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实现美术教育与各领域的整合一、丰富感知经验,选择适宜的美术内容感知经验是幼儿艺术再现、创造的源泉,有生活、有情感的作品才是生动的。因此,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认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在美术活动中学习科学幼儿在各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可支持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美术活动中也同样可以渗透各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亦可学习科学,美术活动也是认知的过程,可引导幼儿探索材料的特性,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三、科学领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美术是一种创造符号的活动,这种符号有着表达、记录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中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学会观察、感知,进行个性化表现学会观察、感知体验是获得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感知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绘画水平。五、解读作品,引导幼儿深入学习\n第三节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实现美术教育与各领域的整合一、创设幼儿喜爱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愿望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引起的,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适感,它们促使个体通过一定的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解除这种紧张状态。\n二、关注偶发事件,引发需求化的美术活动《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参与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谈话,发现了幼儿的游戏需要,引发了幼儿的创作活动。\n三、将美术目标渗透在各个区域游戏中,引领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美术我们将美术目标巧妙地渗透在各个区域游戏中,娃娃家、表演区、建筑区、阅读角、科学探索园地,都成为实施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美术在这里既发挥着表达、记录、交流的作用,又让幼儿获得了多领域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的全面发展。\n四、提供引导性材料,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往往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而自主地学习。为了使幼儿在各类游戏中,自主地参与美术活动,从而获得美术能力的增长,我们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丰富的、可供幼儿探索的活动区材料,突出层次性。\n第四节以生活活动为载体,实现美术教育与各领域的整合生活活动是幼儿园实现各领域目标的重要途径,生活活动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幼儿园的许多教育目标和内容都是通过生活活动来落实的。为此,我们将美术活动目标渗透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之中,建立美术与社会、健康等领域目标及内容的联系,发挥美术的语言功能,帮助幼儿学会生活。\n第五节研究中的收获与思考一、取得的成效(一)开辟了多种实施美术教育的途径,拓展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时空(二)注重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推动了幼儿创造性表达(三)将美术活动与游戏活动相联系,使美术活动内容需求化、美术活动游戏化(四)美术活动运用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帮助幼儿“说话”(五)使家庭教育成为我园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六)积累了多种教学策略\n二、对研究的再思考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仍然感到教育策略的匮乏,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主要有:困惑一,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行为特点是什么?如何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困惑二,《纲要》中提出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怎样做才是适时、适当的指导?故而,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会把“发现、把握幼儿美术活动中行为特点和有效的指导”作为贯彻《纲要》的新的生长点,通过研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难题,继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指导策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n第九章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1.了解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能够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工具和材料、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等方面来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进行评价。2.了解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的内容与标准\n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的概述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以《纲要》中传达的幼儿园教育评价观念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凸显其发展性目的,即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反思性成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重点《纲要》中指出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评价应重点考察以下五个方面: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就感;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n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一、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评价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二是评价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一)对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美术活动过程是从某一艺术表现的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其中既有内部的心理活动,又有外部的行为表现,然后整理、分析材料,对记录做出解释。(二)对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美术作品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清晰地反映出儿童审美能力的水平和特点。作品是静态的,可以长时间反复地分析一幅作品或将不同作品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因此作品分析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n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指教师期望通过活动所达到的教育结果。评价活动的目标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活动目标与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一致;二是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二)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评价活动内容,首先要看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美术教育目标相一致,是否与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其次,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与活动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评价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时,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评价各个因素存在状况的合理性。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就应准备相应的活动工具和材料。\n(三)活动过程1.教师的活动准备主要包括能否熟悉活动的内容,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了解幼儿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对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场地因素的考虑充分。2.教师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为幼儿所理解、所接受,是否具有独创性。3.教师的活动指导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是否准确、熟练、清晰,能否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通过提问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能否适时地给幼儿以具体帮助,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四)活动效果这主要是指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创作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效果,主要包括: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是否愉快,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坚持完成作品,完成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幼儿创作的作品的好与差等。\n第三节幼儿园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一、美术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评价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分析幼儿的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和行为表现,然后分析、整理资料,并做出解释。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可分为九个方面,每方面又分为四种水平的行为表现。(一)构思方面(二)主动性方面(三)兴趣性方面(四)专注性方面(五)独立性方面(六)创造性方面(七)操作的熟练性方面(八)自我感觉方面(九)习惯方面\n二、美术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一)活动目标对活动目标进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活动目标与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一致;二是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三是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全面。(二)活动内容和活动工具评价活动内容,首先要看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美术教育目标一致,是否与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水平一致。其次,活动工具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并且是否根据美术活动的主题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让幼儿充分体验各种绘画材料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特性。(三)活动过程1.教师的活动准备2.教师的活动设计3.教师的活动组织4.教师的活动指导(四)活动效果活动效果主要是指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创作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效果。\n谢谢观看THANKYOU\n欢迎下载优质文档\n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