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美术活动课看幼儿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感性表现,是幼儿情绪的表达,并能启迪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对幼儿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协调作用。然而现实中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种种影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行为,本文将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课的观察,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影响,加上教育实践者对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欠深入,走进幼儿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术教育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跟不上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n 回顾以往的美术教育,许多是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教学内容,把美术教学定向为单一的技能训练和模仿,过分强调标准化要求,扼杀了幼儿的幻想和创造。很多喜爱美术活动的孩子,在成人的盲目指导下循规蹈矩,情绪低落,对美术活动兴趣索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促进作用,改变过去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幼儿园正确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在美术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现今的幼儿园美术活动过程的现状如何?究竟何种因素影响着美术活动的开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鉴于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将有利于幼儿艺术思维的培养及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为了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状况进行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进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笔者走进桂林市某实验幼儿园中三班的一堂美术活动课,就10名幼儿的绘画过程进行了调查。\n 笔者随机抽取班级里10名幼儿,男女生各5名,并采取时间抽样法,在绘画课的20分钟时间内对幼儿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兴趣性、独立性和自我感觉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主动性观察的是根据教师的指导语,幼儿是否主动参与绘画活动,分为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由自身兴趣、愿望支配,自动进行美术活动;B:由特定材料引发,开始进行美术活动;c:看到别人活动,开始美术活动;D:在成人的要求下开始美术活动。兴趣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对绘画的内容以及活动过程产生兴趣,记录如下四个维度A:自动从事活动,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默默无语;B:欣然从命,愉快从事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c: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D:拒绝参加美术活动。独立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单独完成绘画作品,是否需要教师言语、行动指导。按照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自己决定活动任务,解决问题,拒绝别人干涉,独立完成任务;B:主动请教他人,考虑别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完成任务;c:模仿他人完成自己的作品;D: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自我感觉观察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情绪的外在表现,如愉悦、兴奋、沮丧、烦躁等,记录如下A: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的将作品赠人;B: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C: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D: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研究者将记录幼儿这四个方面的表现,结合一定的辅助性的对幼儿的访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统计,获得相对应的信息数据。 \n 三、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主动性方面是观察与评价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情况的标准,幼儿对活动的主动性受他对这类活动的兴趣的影响,在活动中是否有热情,感到愉快和满足。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幼儿绘画100%是由特定材料引发,开始进行美术活动。50%的幼儿自动从事活动,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默默无语。30%的幼儿欣然从命,愉快从事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20%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影响美术活动兴趣的因素很多,幼儿个人对美术这以类型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对某一项活动能否胜任,活动是否有吸引力等,都影响幼儿的兴趣。在独立性方面,能自己决定活动任务,解决问题,拒绝别人干涉,独立完成任务的幼儿为60%,40%的幼儿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这既与幼儿的个性性格有关,又与幼儿是否具有美术才能有关,此外还与教师所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间长度有关。绝大部分的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并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比例高达90%,只有10%的幼儿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太成功,但都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在这次美术活动课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先出示范画,接着用较长时间讲解画面内容、布局、画法,然后幼儿开始模仿;巡回指导时,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时地动手“完善”\n着幼儿的画;美术活动结束时,老师挑出几幅画面效果好的画,开始集体讲评、展示,并不时表扬画得好的幼儿,批评画得不像的幼儿。 反思上述教育行为,我们看到美术教育是变成了一种技能在传授,所以老师要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讲解:教师注重的是幼儿能否画出一幅像样的画来,教师想知道幼儿能否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教师关注的是绘画的结果如何,而不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的过程。不关注行动过程的美术活动,一定不是好的活动。因为,对过程的忽略,就会散失丰富的信息和良好的教育时机,就不能捕捉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情感、思想、行为的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把握幼儿存在的问题和点滴的进步,从而就难以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作出评判,也就难以给予幼儿及时、准确的指导。有的教师通常自身也意识到要注重活动过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每次绘画课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教师不得不干预,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其实要解决这种困惑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注意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绘画时不要给幼儿太多的束缚,培养幼儿自信、勤于思考的习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与幼儿共同学习,和他们一起感受美、分享创作的快乐,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谨慎、公平、公正的评价,那么幼儿就会在自由、宽松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并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美术教育也就发挥了它最大限度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