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4 K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幼儿园美术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种看法始于古希腊。●我国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美国学者加登纳认为,艺术是“主体知识的交流”。●儿童美术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儿童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感性的对世界的把握。幼儿的这种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毕加索的作品《和平》●丰子恺先生认为,美的批评有:①印象的批评②分析的批评③综合的批评●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美术教学的作用/儿童美术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发展?):①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②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③儿童美术与儿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儿童画中的“蝌蚪人”实际上就是儿童的视觉感知对人体简化的结果。...\n●儿童的审美感知实际上就是通过创造一种与外在对象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对于“类特征”的“简化”知觉,一种形成“知觉概念”的活动。●美术活动不是靠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而是靠想象来进行的。●2岁以后,儿童的表征与象征方式是以形象为主。●皮亚杰把2~4岁称为象征思维阶段。●儿童的象征游戏的产生就是象征功能的标志之一。●以情感为特质是儿童的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康德就说审美意象就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儿童想象中的审美成分更多一些,更接近于审美想象;而成人的想象则更接近于科学想象。●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情感。这是一种脱离了个体的情感,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情感正是人类的这种普遍情感。●英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认为,儿童情感情绪的发生比理性认识的发生要早得多,资历也古老得多。●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思想被称为工具论。●罗恩菲尔德认为创造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了:...\n①涂鸦期(2~4岁)②前图式期(4~7岁)③图式期(7~9岁)④写实萌芽阶段(9~11岁)⑤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罗恩菲尔德被称为“美术教育之父”。●罗恩菲尔德特别提出了知觉的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这组概念。●艾斯纳和格里尔的美术教育理论被称为本质论,也被称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称为美国美术教育的主流。●艾斯纳举例说,在儿童美术创作方面,可以有三个评价标准(目标):①儿童在工作中显示出来的技巧②其美学性与表现性③美术作品中想象力运用的程度●西泽克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绘画能力。●西泽克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西泽克被后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他是发现儿童绘画的第一人。●儿童美术欣赏阶段:把0~7岁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和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6、7岁)。●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儿童美术欣赏是其视觉的功能。●...\n本能直觉期的欣赏主要表现为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直觉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是纯表面的和直觉的。主要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换。●美术的两个基本要素——形与色●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在自发情况下,儿童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②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么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③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巴黎市街风景》(莫奈)、《百老汇爵士乐》(蒙德里安)●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幼儿总是喜欢把它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4岁时期是儿童感知图形的敏感期。●儿童的美术欣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的标准,从以自己主观的情感偏好为主到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陈鹤琴把学前儿童的美术发展划分为:①涂鸦期(1.5~3.5岁)②象征期(3.5~5岁)③图式期(5~7岁)●涂鸦期的特点:①根本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②没有预想、没有构思③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从开始涂鸦到脱离涂鸦,这一时期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未分化的涂鸦(1.5~2岁)②控制涂鸦(2~2.5岁)③圆形涂鸦(2.5~3岁)④命名涂鸦(3~3.5岁)...\n●象征期儿童所画的图像是一种象征的图式。其典型表现就是儿童笔下的“蝌蚪人”。●“蝌蚪人”它是3~4岁儿童绘画中常出现的人物造型。●蝌蚪人发生在幼儿的象征期。●涂鸦期的指导建议:①鼓励②应为儿童创设必要的涂鸦条件③要对儿童的涂鸦进行指导●细节绘画是图式期儿童绘画中造型的基本特征之一。●幼儿在绘画中还存在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拟人化②“透明”画③展开式④“夸张法”●皮亚杰曾把儿童的泛灵论与知觉的发展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对自己和经验不加区分,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己一样具有相同的心理(4岁以前)②认为只有活动着的对象才有生命、有心理(4~6、7岁)③能将依靠自己的力量使物体活动的对象和因为其他力量使物体活动的对象加以区分,认为只有前者才有生命和心理(8~10岁)●“透明”画和展开式的画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产物。●皮亚杰曾称2岁左右的儿童发生过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儿童已获得了客体的永久性——虽然物体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仍然指导这个物体是存在的。这种客体的永久性在幼儿绘画领域中的表现就是“透明”画和展开式的画法。●儿童手工的发展:①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②基本形状期(4~5岁)...\n①样式化期(5~7岁)●无目的活动期,具体表现在泥塑活动中,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能有目的的制作出形象。●美国艺术心理学家哈格里维斯在《儿童与艺术》一书中认为这种早期的探索“是动作定向的,它仅仅是‘接近’和‘拿取’面团的动作,这并不能导致任何一个物体的努力。这时孩子的行为明显地表现了他仍然不能想象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儿童手工发展的基本形状期大约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基本形状期初期儿童用泥塑出的“蝌蚪人”。●泥塑“蝌蚪人”发生在基本形状期。●两大理论流派——工具论和本质论为理论依据的。●工具论以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为代表。他们强调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顺应式的美术创作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是一种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目标。●本质论是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他们提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简称(DBAE),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以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为内容的课程的学习,使儿童了解美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发展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是一种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目标。●艺术领域的目标:①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②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总目标可以表述为:①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美具有敏感性②...\n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通过各种造型要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美术创造的乐趣①初步尝试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原则①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②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美术教育活动目标通常有三种表述方式:①行为目标②展开性目标③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陈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行为目标陈述的是儿童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表现性目标陈述的是在幼儿参与某种活动后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教育部颁布的《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原则:①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③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①欣赏②绘画③手工●欣赏对象及其类型:①绘画作品②雕塑作品...\n①工艺美术作品②建筑艺术③儿童美术作品④自然景物⑤周围环境●欣赏知识与技能:①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②作品主题的分析。如艺术家的意图③对作品的联想④对作品的表达⑤作品的背景知识、如艺术家的生平等●幼儿绘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①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②绘画的形式语言③绘画的题材●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思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美术教育中幼儿所要学习的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有线条、形状、色彩和构图。●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①审美性原则②创造性原则③实践性原则●审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无论活动目标的制订、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的实施都应注意审美性。即活动应使以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活动的内容应是由潜在的审美价值的,活动实施中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与创造,审美情感的熏陶等。审美性原则是由美术的性质、幼儿美术教育的审美性质所决定的。●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n幼儿园美术教育原则是根据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