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活动的研究上海幼儿园朱国芳【摘要】:本文描述了幼儿美术的发展与现状,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活动,通过研究和实践,感受到美术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要成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幼儿个性化成长的过程。【关键词】: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一、幼儿美术的概念绘画是幼儿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幼儿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1]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涂鸦期或象征期,原创幼儿美术作品的独特视觉语言都更能呈现艺术的本质精神。当我们面对那超乎寻常的创造和幻想时,再也无法回避真实所带来的灵魂震撼。我们习惯将幼儿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幼儿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存环境、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幼儿思维与个性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能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幼儿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中写到:“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2]邵大箴先生谈到:幼儿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方面,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翟墨先生认为:幼儿美术不是习惯概念的小儿科似的“小”美术,幼儿是真正的艺术家,宇宙精神通过他们的手再现人间,透露出艺术最珍贵的信息;与幼儿相比,“成人”美术是“小”,“幼儿”美术是大;从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成人”[3]美术形成于既定的社会历史和教育背景,幼儿是美术的未来。然而,作为生命特定时期的产物,幼儿美术短暂而炫丽,失去珍爱与引导就会自生自灭。幼儿美术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它在引领孩子感悟美的同时也为他们开启了心智之门,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美术是一种美化生活,创造生活,设计生活的科学,是人类在创造物质的同时赋与物质以美好理想的一种创造劳动,它即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生产方式,它在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4]所谓的艺术家是在自己的物质产品中赋与自己的知识、人格和理想,让其他人去感动、去喜爱、去使用。在这个前提下,美术又分为由此而衍生出的纯美术,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更为抽象或更为理念的审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升华,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开辟一个更为纯净和理想的天地。二、幼儿美术的发展与现状:(一)幼儿美术的发展:\n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在心理发展上不是等速行进的,有时候相对缓慢一些,发生渐变。而有时候心理发展则相对迅猛,发生飞跃式的变化。有些旧的心理品质消失了,新的心理品质随之产生。根据已经掌握的8000多名4——16岁的幼儿在美术学习中的心理表现与发展现状的观察与实验研究,幼儿在相对稳定的3——5年、或4——7年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中,他们的心理发展大约可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幼儿期:其中又分为3——5岁期、5——6岁期。5——6岁期是美术教育中幼儿心理发展的旺盛期(敏感期)。(2)小学生前期:(7——10岁),其中8岁以前是稳定期,8——9岁是旺盛期,10岁左右开始进入抑制期。但是,长期学习美术的幼儿一般在8岁开始又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抑制性转折期,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3)转型期:11岁之后开始。其中11——12岁之间有一个旺盛期出现,随后进入转折过渡期。不过,教育适当的话,又会出现顺利的发展和进步。[5]具体分析会发现,一个幼儿自5岁开始学习美术,6岁前后出现第一个旺盛期后,随之步入一段平稳期;7——8岁出现第二次高潮,9岁前后是具象写实表现的早期,发生一次抑制性过程。这一阶段是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时期,如转化的快可又会逐渐进入旺盛期。幼儿在参加多年的美术学习中,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是依赖于幼儿当时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当幼儿进入一个年龄段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续,会出现对自己实际学习状况不满的心理表现,和力求改变现状的行为反映。于是,该阶段幼儿心理内部的活动就导致幼儿已有的知识、技能、心理品质与原有的生活形式、活动规律等发生矛盾。有时幼儿内心已感觉到了自己的新能力在萌动,但由于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不能适时迸发出来。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旧的心理形式对自己不合适,而新的心理形式又未能形成。这时,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便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至于这些困难的程度大小和延续时间的久暂,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节力度。教师及时的引导与帮助是幼儿走过心理发展抑制期的关键。所以,一个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其心理发展过程产生矛盾,导致出现新的需要、新的兴趣和新的活动形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如果这些矛盾不发生,幼儿心理发展上就不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幼儿也就停留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由于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心理发展阶段有着其因人、因环境等各异的条件因素,所以,这些矛盾的出现和现状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不可能出现同一种状况,一定程度上的局部特征是需要教师仔细观察、留心调节方能顺理成章解决的。因此,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心理品质也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过程中,依靠美术活动而形成并发生变化的。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差异,不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而在于他们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可能形成的不同品质。而一个幼儿的年龄心理调整的验证,首先要基于这个幼儿在本年龄段中美术活动可能和必须形成的心理特征。教师(成人)是一个幼儿\n神经系统和感官正常发展所必须的视觉和听觉印象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教师又是这些印象的组织者。我们再一次地强调: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是不能替代的。(二)幼儿美术的现状:1、现状分析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绘画。幼儿从一两岁的信笔涂鸦开始,就反映了幼儿的这种天性。绘画是无声的语言,画画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它是一种感情发泄的方法。那种不能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画画。由于幼儿画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有游戏性的涂鸦,想象画、命题创作画、写生画、线描画、水粉画等。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用画笔画出他们想表达的心情感受,所以本学期就如何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首先,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孩子最早接触而接触又最多的是蜡笔画,因此小班幼儿画的最多的也就是蜡笔画,所以我就怎样多形式运用油画棒、蜡笔进行了实验。以往孩子们在油画棒的方法上是很单一的平涂法,幼儿在涂的过程中往往会心生厌恶,以致本来好好的一幅画最后被涂得不堪入目,幼儿的成就感没有了,这样一来他们对画画也没了兴趣。所以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涂色方法——平涂法之后,我开始对幼儿进行多种涂色方法的传授。例如:色彩叠加法(混彩法)、色彩并置法(点彩法)、色彩渐变法、刮画法、拓印法等,每当幼儿掌握了一种涂色方法之后,我马上教一种新的涂色方法,这样一来,幼儿始终处在学习中,积极性一直很高。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动物本领大”时,幼儿就会大胆地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涂色方法给动物穿漂亮的衣服。这和以往幼儿只会单一的涂色相比,幼儿更投入,更有兴趣。其次,作为教师在幼儿画画时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自由,还幼儿的本色。开放式的方法,沿着适合他们各自的心理,生理的正确路线发展。由于每个孩子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自己喜爱的表现手法。,所以在进行主题活动的绘画时,我们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和鼓励幼儿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而所谓“自由”之一就包括了创造形式上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就在幼儿绘画时提供多种绘画工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喜好来选择。这样幼儿在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时由于运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孩子的画每一张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精彩,不能相提并论,孩子们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对绘画也更有兴趣了。幼儿在涂涂画画中发挥着自己的天性,用他们美丽的幻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而多种美术表现手法则能更好的帮助幼儿。我们中国是个千年文化古国,有很多美术技能,所以今后我们会教幼儿一些美术表现手法并在主题活动中引导他们运用,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纵观我们以往的美术活动,侧重以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为主线,教学内容往往服从于学习技能的需要。而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6]\n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新《纲要》中也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6]孩子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美术活动应成为孩子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做适时、适当的指导。2、存在问题:在培养目标方面,认为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模仿与再现。为什么离开了成人的示范孩子们会急切地请求帮助“老师,我不会!”“老师接着怎么画?”.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运用。3、二期课改下幼儿园的实施情况:而如今在二期课改背景下,在主题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已逐步强调美术与其他活动的整合,而不是单一的技能活动。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来培养情感丰富,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7]这种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综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关注的是幼儿各种经验的综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发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来培养情感丰富,乐于探究,敢于创造,个性健康的人,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而这种整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关注的是幼儿各种经验的在相结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以发展。在“二期课改”全面开展的今天,怎样走出传统的美术课的模式。结合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使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尝试用绘画、美工语言大胆地表达与表现生活与自己的情感,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思考在活动中幼儿发展了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形成了怎样的态度。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三、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实施方法(一)主题背景的概念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预设的美术活动是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已有经验,对主题中的教育信息进行提炼后而预先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育活动。[8]预设美术活动内容时,我们注意:活动内容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在主题活动中孩子对表现内容能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孩子有益经验的积累,能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或是推动主题的进一步开展,适合以美术的方式表现,留有较大的想象、探索、创作空间;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预计孩子在表现上的难题。\n生成的美术活动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非预设的美术活动。活动内容直接来源于当前活动中孩子最喜欢,最想要表现的内容,我们应及时进行引导和组织,将之纳入到主题活动中来。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大胆表现,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10]它与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着积极的互补作用,并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交替进行。作为教师不仅要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还要创设各种环境,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验。我们鼓励孩子和家长广泛的收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如照片、图片、书籍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同时尽量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以参观、旅游、劳动、游戏等方式给幼儿以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他们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表现和创造作好铺垫。信息交流总是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进行,其形式是多样的,有集体、有小组;有专门的交流,有随机、渗透性的交流、也有自发结伴的交流。幼儿普遍的兴趣热点,我们通常采用先小组后集体的方式,交流将许多个性的经验、认识转化为共性的,使幼儿的经验快速增长。对一些只是个别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主要以个别交流的方式,满足幼儿表现欲,保护其探究的热情,支持个性的发展。美术欣赏也可在此环节中进行,让幼儿在老师提供的美的信息中提升对事物美的感受,启发创作的灵感。注意整合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材料、多种方法,为幼儿的探索、表现提供支持性的、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围绕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积累经验最多的内容来表达与表现。组织形式除了开展集体性的美术活动,还要整合区角性的美术活动,室内室外结合的美术活动,家园结合的美术活动等。既满足幼儿共性的需要,又为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创设条件。第四阶段:交流分享 美术活动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随着经验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表现,它不仅是幼儿展示美,尽显想象才能的舞台,也是信息、经验交流的窗口。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一一展示,教师组织幼儿以不同的方式,如在集体中让部分孩子介绍作品,集体欣赏评议,或以小组的方式互议,有时还可邀请家长与孩子交流等。让孩子大胆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经验交流,产生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而且也帮助幼儿将自己与同伴的不同表现加以比较,从中获得更多信息,启发进一步思考,在交流中寻找和发现规律,形成简单的概念,为继续学习、探索创造找到新的起点。交流不仅在活动后进行,而且更要贯穿于活动中。(二)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发现,幼儿美术作为技能基础的教育功能正在淡化,作为幼儿最直接的表达语言却在发挥着更为广泛的教育功能。所以,如何将美术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主题活动中,使整个活动过程成为幼儿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1、活动目标和内容在主题中产生 过去我们一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总是关注幼儿创作中对表现方法的运用,老师适当介入指导——而更多对作品效果进行评价。如: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或者你觉得哪一张最好看?完全不见情景的踪影。而现在以主题为背景的美术活动是在主题的大背景下开展活动,比较关注幼儿在创作中对情景的体验,适当介入进行指导使方法与情景融为一体,在活动中比较多的是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将情景的延伸进入一个更为优美的境界。\n2、主题下的美术活动注重“激发兴趣,激发情感” 如何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我觉得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注重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情感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习。3、处理好技能与主题的关系 李慰宜老师说过:“我们教给孩子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眼光。”[11]也就是说,在幼儿美术中,技能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在涉及有关技能的教学时,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幼儿自由地运用,使技能成为幼儿自主表达的工具来衡量。四、主题背景下幼儿美术活动的实施(一)重视让孩子亲近“自然”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孩子来说。惟有师法自然,才能得到成长的充分营养,才能掌握真正的学习能力。美术也不例外,我非常注重让孩子走近自然情景,走入社会环境中让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直接的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让感观“身临其境”让感受化为情感,也让我的启发能“推波助澜”尽情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四季轮换”主题中,正值春天各种花开了,我利用社区资源让孩子到小区里观察自己看到的花卉,并请家长配合让孩子带上相机把自己看到的花记录下来。孩子们找到各种美丽的花,有:婷婷玉立的白玉兰、茂盛的贴梗海棠花、迎着春风含苞待放的梨花、美丽、鲜艳、饱满的月季花。孩子们有的用画笔,有的用相机、有的将凋落的花瓣夹进了书内,用他们的不同方式把春天里的花记录了下来。这个活动后,孩子们在散步的时候还发现幼儿园里开满了美丽的花。于是他们马上拿出了画笔给这些小花即兴画了一张写生画。我通过让幼儿亲身投入、通过视、听、闻、触摸等多种方式来直接感知自然,在心中产生最为真实地美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使他们的创作作品更富有生气。另外我还非常注重在教室中营造艺术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受到熏陶,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美、感受美。(二)相信孩子,给孩子创造的空间在引领幼儿体验自然的同时,我还相信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提供充分尝试、操作探索的时间、空间,鼓励他们在探索表现中的长时间投入。如:在“动物大世界”主题中,当孩子们感受了各种各样的树,欣赏了“了不起的建筑师”后,根据故事情景,我设计了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鸟”活动。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各种问题:“这么多的鸟,先画哪里?”“后面的鸟被挡住以后能看到吗?”“啄木鸟是怎么画的?“近的鸟和远的鸟看上去一样没吗?”等问题。于是我们通过讨论、领悟各种说法,在多种尝试后,孩子的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又如: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我孩子用教室里的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神州六号”。有一个大胆的孩子找来圆柱形的啤酒罐、饮料瓶,用这些材料制作火箭。于是我马上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创造,并启发他们进行合作。\n在区域中孩子们的相互合作,幼儿共同体验新的制作方法。结果孩子们奇思广义想出了在各种酒瓶上绘画、用陶土捏、用建构材料搭建等方法。(三)强调多种经验的整合说、唱、舞、画、欣赏等艺术活动都是有机成为一体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能使艺术学习变的更为自然,更为容易,活泼多样。我努力营造文学、音乐、美术教育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里,我通过聆听“我是中国人”的京剧乐曲。并让幼儿带上了京剧脸谱,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摆出了各种京剧亮相的动作。随即我马上进行了美术活动,让孩子将各种人物的造型表现出来。又如:在“为世界杯加油”的主题中,为激发从小热爱运动的情感。我们开设了“争做小主播”的活动,家长给孩子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杯的报纸和赛事情况。孩子们先自己制作剪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经过“小主播”的方式即增长了幼儿的社会经验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世博期间,我发动小朋友以世博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孩子们充分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已经从网络、电视上看到的信息表现在自己绘画作品中。(四)发挥多媒体手段的渗透多媒体手段的不断介入,使孩子有更多机会开阔视野,同样使教学的形式更呈现出丰富多彩。我还通过即兴联想和创作的方式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如:在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一段有趣、动感的动画的引入,代替了传统美术活动中平面、缺乏想象空间、缺乏开放性的范例的作用。又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车”中,我们观看了从网上下载的许多创意车辆图片。孩子们发现原来车子也能变得那么有趣。这对孩子脑海中已形成的车辆的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这为孩子在后来想象画创作中,大胆打破原有表现车的固定模式。在实践中,我感受到美术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要成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幼儿个性化成长的过程。参考文献:[1]韩丽慧.教育学文摘杂志[J],2012,(24)[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邵大箴.现代企业教育[J].试论儿童美术创作的艺术特点,2007,(20)[4]沈祥胜.教学与管理[J].学校美术教育与现代生活的多元化同步,2007,(27)[5]李力加.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出版发行[M],2004.[7]朱家雄,林淋,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太阳花幼稚园.主题背景下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EB/OL].http://research.eicbs.com/FileManager/webui/ShowNews.aspx?type=dy&id=1343,2007-11-16/2014-12-05.[9]吴海花.创设与利用中班幼儿生成性问题环境的实践研究[EB/OL].\nhttp://www.age06.com/Age06Public/SPEAuditing/PostPreview.aspx?view&ContentId=731333,2008-8-21/2014-12-5.[10]华爱华.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M].上海市: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11]殷维.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EB/OL].http://youer.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26760,2005-11-29/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