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理念: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从今天起,我们将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自由的读一读单元导读,想想单元导读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2、生读后指名回答。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二、初读古诗1、指名朗读,正音。(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2、交流两首古诗的大意3、小结过渡。师: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三,细读品味1.引导品读《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n(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2.自读体会《秋思》。(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2)自由朗读体会。(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四,总结全课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写景叙事思乡\n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生:王安石。(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据说这首诗是诗人应诏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就是给皇帝当秘书)途中经过瓜口而作。)师:那《秋思》呢?生:张籍。(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年轻时家境贫穷,读书刻苦用功,虽已小有诗名,可还一个劲苦读,尤其爱读杜(甫)诗。读后为了永记不忘,他就亲手抄录,背诵熟了,点火烧成灰烬,把诗灰冲水一饮而尽。有人以为他痴愣了,他却笑笑说:“平生敬老杜,还怕不入肚;吃了老杜诗,誓为百姓呼!”)师:第一首谁来读?生读《泊船瓜舟》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生:是一水间隔。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师:第二首谁来?生读第二首。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生:想写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生:复恐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生齐读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一学生读《泊船瓜洲》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生:春风师:请你谈一谈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生:绿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学生小声读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n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生:想出示课件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师:想得多好。能不能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师:心在山前……师:黄四娘家——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师生接诗句)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生读。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家乡的美景,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生答。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学生读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生读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瓜州离钟山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生:我从“一”“数”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生齐读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学生读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师:有点无奈生:他很想回家。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无法言说,只好寄予江水,寄予明月,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生读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瓜州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学生齐读。\n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生:好师生齐读师:唉!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师:是什么?生:秋风。师:板书秋风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生小声读第一句诗。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生读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师:大雁朝哪飞?生:朝南飞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生:闻到桂花的香味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学生读。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生读。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你是抓住什么体会到的?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师: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师: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学生齐读。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师:还有什么不同?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师总结板书: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也\n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学生齐读两首诗。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