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50 K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 【摘要】通过对古诗的特点以及学习意义的描述,体现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对古诗教学方式进行一些相应的探讨。希望能为老师们,特别是为小学老师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从古至今,它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现在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我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古诗词 人具有先天性的“趋乐避苦”9\n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愉快,那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减弱,反之,如果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积极情感,学生就会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从而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导入导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近古诗词,奏响有效古诗词教学的序曲。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教学,如故事、猜谜、游戏等。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笔者就采用了猜谜的方式,事先画了一张牧童骑牛的图并沿轮廓剪下,反扣于黑板上,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从而导入古诗的学习。猜谜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创设情境促进体验,让学生更好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往往以精美精炼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色彩迥异的画卷,给人无尽地遐想和享受。所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思想情感交融的意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2.1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古诗意境。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情境,能让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鲜活起来,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诗人的倾诉,尽情领略古诗的神韵。例如在教学高鼎的《村居》,我导入古诗词教学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农历二月,一望无际的大地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河堤上柳枝迎风飞舞,空中莺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人们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光。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放学,天色还早,兴高采烈地放起了风筝。短小精悍的诗句化作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立刻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中。 2.29\n启发学生想象进入古诗意境。古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勾勒出古诗的意境。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就可以通过教材插图:深秋夜晚,月亮已落下,江岸是火红的枫树,江面是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难以入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夜深人静时刻,鸟儿归巢,而诗人却愁情满怀,难以入眠。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句中那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古诗词。 3.投入地读,读出诗的氛围,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诗”是一条最可行最基础的途径。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如在教授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首先,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其次,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再次,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会读出是本意,体会诗人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9\n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4.诙谐地演,演出诗的趣味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从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而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一味的死记硬背,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很乏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主张把诗排成剧,再把它表演出来,既切合学生好动的独特之处,声张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切体验认识作者的感情,能够达到感情的共融,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定古诗词的能力,增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成长.如在教授古诗《锄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饰演一个农民顶着骄阳在除草,时时用手掌反面抹一抹脸上的汗水,另几个学生却在边用膳边把饭粒随心扔在地上,农民愤恚地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9\n这两句诗来教诲她们。又如,我在教学《回乡偶书》时,我让一个学生演离开家乡多年的老汉,向几个顽皮的孩子问路的情况------过程表演,诗中那光鲜活泼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和深长的哲理,自然就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小学生的表现欲也特别强,因此我们可以用演一演的方式调到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会让孩子们感悟到其中的乐趣,充分体会到诗中的意境。教学时,我们可以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对古诗进行全身心地感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身姿运动,不仅仅提高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5.热情地唱,唱出诗的韵味 古诗的形式极为工整,采用对仗,对偶等方式,极具其美感,而且有一定的平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把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对歌曲很熟悉也很喜欢,所以如果古诗配上相应的音乐,那么会吸引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事实证明,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模式的构建改革,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动地、自能地、个别化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品味、欣赏古诗的过程中,锻炼理解、思维、想像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从而更好地汲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采用诗歌吟唱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背诵古诗,理解其意境,如像低年级的可以教唱《锄禾》、《春晓》、《咏鹅》,中年级的《送元二使安西》,高年级的《长征》等作品,其诗押韵,琅琅上口,古诗配乐其关键是通过唱来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唱出诗的韵味.这样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小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如果把古诗当作一首歌来学习,把唱歌导入古诗教学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小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培养他们热爱古诗词。 6.专注地画,画出诗的意境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9\n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对凝练的含蓄的句子加以形象化,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学生理解字意、词意、句意、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们产生想象,让古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再现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使小学生们进入诗意境,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绘画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而且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把优秀的作品张贴在处橱窗上,让学生在每天、每处都能触摸到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精髓,口诵新惟,不知不觉中加深了自己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学生们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张继《枫桥夜泊》中那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也是孩子们笔下的一幅意境图。例如:学生画出了李白思乡愁苦的《静夜思》,骆宾王白鹅嬉水的《咏鹅》,杜牧秋色明丽的《山行》,柳宗元空旷凄凉的《江雪》,吕岩安然自乐的《牧童》,杨万里充满童真的《舟过安仁》等。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对绘画的喜爱,把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古诗画出来,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兴趣。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他们不仅可以填充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他们一定会用心去做,所以这时孩子们就会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能让学生为古诗配画,学生会各个兴致高涨,边画边吟诗歌,那会是一种更好的表达,远比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要好得多。同时还会让学生感到诗歌的形象美。抓住古诗“诗中有画”9\n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可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7.大胆地写,写出诗的个性 古诗的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情,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及理解,所以每首诗所表现得意境内涵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就需要孩子们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而且有的孩子比较喜欢或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是散文,记叙文等。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诗的内容把其诗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诗歌的改写或仿写不仅是再造过程,更是情智意念,语言抒发的心机过程,同时也是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行为的过程。是将诗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的财富的过程。如果要培养孩子们对母亲养育之情的表达,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改写孟郊的《游子吟》,如果要培养孩子抒发离别之情,就可以让孩子们扩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或高适的《别董大》,如果要培养孩子们对游览名迹之感情,可以让孩子们蓄泄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立志报国之心,可以让孩子们朗诵杜甫的《春望》。改写《示儿》、《山行》;仿写白居易的《忆江南》夸夸自己的家乡;仿杜牧的《清明》。有了这样的引导,在平时的练笔中,孩子们就会常常赋诗一首,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诗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这样就会写出诗的个性,写出自己的个性。 8.充分地思考,悟出诗的内涵9\n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反应,是诗人感情与经历的诠释。想让小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诗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时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抓住诗的关键所在,即“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抓住诗眼: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我们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 9.勇敢地探讨,探出诗的外延 古诗的语言言简意赅,如果我们在学习时仅局限就诗论诗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扬探险家的勇敢精神去探索、去开拓。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我们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9\n。可见,开拓探索的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总之,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认清古诗教学现状,确立行之有效的策略,持之以恒地予以实施,多管齐下,才能使小学古诗教学走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余许秀《古诗教学诌议》《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4 [2]夏五成《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江西教育》2000年第6期p.35-36 [3]向晓红《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1997年第5期p.26-28 [4][6]章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宁夏教育》第7-8期p37-38 [5]刘怡祥《小学古诗教学一得》《教育评论》2001年第5期p81 [7]巢守律《小学语文古诗美学思想探微》《江西教育》1995年第11期p3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