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3 KB
- 2022-06-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和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克州部分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目的:1、了解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性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面临的问题3、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5、教给学生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课时:四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一)古诗的特点和地位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中国璀灿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凝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使得其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经过了千百年的沉积与流传,\n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传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每一个中国人不但应该会读会用白话文,更应该懂一些古诗文。因此,古诗是当代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与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也是激发人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二)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的语文教科书,都将古诗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推荐背诵的古诗词达到了75首。可见在背诵优秀古诗的总量上是相当大的,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作用决定的。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个性,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弘扬。古诗内涵丰富,透过古诗,可以挖掘出古诗中的许多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气节。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除了渗透着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之外,通过读诗,还可以了解到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以及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的传说。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幸福和美满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的极大兴趣。\n其次,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与培养。古诗具有意美、语美、音美和形美。它能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能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是那样美不胜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诗句又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不仅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显示了形象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而恰好古诗通常能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明志”,因此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小学生尚未健全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n再者,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训练。古诗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使得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自己去补充和领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为例。教师懂得诗的形式特点是想象的、虚拟的、假定的。在讲到春天的美好,发现春天的鲜明时让学生展开了无拘无束的想象,把自己当作这枝冲出墙外的红杏,说说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在园外又看到了些什么?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关在园子内的花草树木,问问红杏自己想问的问题。又如教师在教学诗人是如何怜爱苍苔时,让学生想象并表演诗人当时会是怎样走的。学生畅所欲言,创作的欲望被激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创作。通过想象,学生对古诗感情色彩的理解也在点滴之间被激发了出来。最后,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奠定学生母语学习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学习母语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强的。而学习母语就离不开学习古诗。不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都以理解为目的,只要求学生记忆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对学习语言是十分有利的。杨振宁先生曾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①而错过了记忆的黄金时期,13\n岁以后再去学习古诗经典,效果会十分有限,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我国的语言大家鲁迅、胡适、老舍也等都无一例外地在儿童时期都受过古诗的学习和熏陶。因此,教师要珍惜儿童学习母语的黄金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经典,让更多的古诗来涵养孩子的一生。只有把精神生命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才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可能既具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第二课时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一)学生学习古诗的实际情况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古诗的教学。但学生面对着与平时所接触的语言文字差异甚远的古诗,又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状态呢?以下是一个镇中心小学的一些调查结果:一个语文次次考90多分的六年级学生,让他一口气背诵学过的古诗,能背十多首,不超过20首。让他背课外积累的古诗,能背8首。在六年级的50人中,喜欢古诗的有11人,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有30人,不喜欢古诗的有9\n人。喜欢古诗的基本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的理由是古诗好背,古诗的考题比较简单,容易得分。不喜欢古诗的基本是一些学困生,理由是古诗的意思不好背,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好理解。这种结果不能不引人深思:这些仅仅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对待我国的文化精粹竟然是如此漠然,甚至势利,古诗吸引他们的不是美好的形象,不是顿挫的音韵,不是深远的意境,更不是丰富的哲理,而是考试的得失。在让人揪心的同时,也意识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诗的迫切性。(二)教师教授古诗的误区虽然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会产生一些教学上的误区:1.倾盆大雨式的积累教师追求学生古诗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课外的古诗积累中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抄写背诵一首古诗。而这其实是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疲劳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加之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检查,这样的古诗积累就成了形同虚设。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在没有完全吃透教材,没有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几个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而对于学生的回答自然也就做模棱两可的指导。这样只能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陷入更迷糊的状态,既割裂了古诗的整体性,又无法使学生进入正确的情境,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n3.填鸭注入式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于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就侃侃而谈,一讲到底,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价的互动环节。这种唱“独角戏”式的课堂教学,其结果会使学生原本积极听课的活跃的大脑处于松散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久而久之会转为神游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会深受影响,而“有效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4.囫囵吞枣式的翻译由于小学语文的试卷和平时的练习题所涉及的古诗的知识点很少,大多是默写古诗或是对重点字词的解释。应试状态下使得教师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对古诗大意的疏通上,一味地要求学生牢记古诗的翻译。而此教学方式使学生简单地认为学习古诗就是死记硬背,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枯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不求甚解造成不管背诵默写多少次,总有学生将古诗中的字词写错别字的现象。5.文学鉴赏式的分析\n古诗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所需要的。然而与囫囵吞枣式的简单教学方式相比,就是教师过于烦琐详细地分析古诗的相关文学常识,从诗人的生平到其生活的环境;从诗人的政治思想到其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等等,统统介绍给学生。而这样的教学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会使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甚至因为古诗的理解这么深奥而怀疑自己的认知能力,产生消极的学习意识。这样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设计一些新奇的形式是可以的。但是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就会破坏古诗的原意,把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集中在表面上的热闹,会使古诗的教学陷入华丽而浮躁,空洞而不真实的境地。返回朴实而扎实的古诗教学中才是最重要的。第三课时三、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教学针对以上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教师行业一直流行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是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流”\n。设想,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是就古诗而论古诗,一味地讲解古诗的意思和让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一定受到极大的打击,形成古诗的学习是枯燥的概念。因此,真正的古诗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将尽可能的古诗知识运用服务于古诗的教学中,形成自我的人格魅力,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的方法。仍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为例。片段一:师:看,(一边放课件,一边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和叶绍翁是好朋友的陆游一生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片段二: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生:是“怜”字。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用“嫌”好像瞧不起人。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师大概,这“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难怪古人说“\n吟成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片段三:师:至此,我们还有必要非进园子里边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不可吗?(学生说没有必要了。)师:为什么?请你读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说说看。生:《雪夜访戴不遇》的最后一句。我觉得这与《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心里已到了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师:原来这“不值”不仅仅师“不遇”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滋味。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生:遇!不遇中有遇。师:天地大美而不言。生活中、人生中不就是如此吗?所以,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诗题。游园虽不值,但——生:不遇中有遇。师:所以,不值就是——值!\n为什么有时候一堂课一首诗讲不了多少东西呢?原因是孤立地讲一首诗。而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将与所教古诗相关的许多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运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古诗知识,而且很好地服务了本首古诗的教学。正因为教师出色而扎实的古诗底蕴,从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到教学方式都能运用自如,才使得学生理解古诗的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师生之间配合得很好,古诗鉴赏的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因此,丰富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化底蕴,多翻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是教师上好古诗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前提。(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人文学者商友敬说:“要把朗读古诗,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古人在借你的嘴来表情达意,那就好了。”②这是一种对学习古诗颇有兴趣的崇高境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1.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小学生社会阅历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古诗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年代相距几千年,以及古今语言的差异,这都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如果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不熟悉或是陌生的事物,光靠教师苍白的、抽象的讲解,或者是几张图片的辅助,学生实际所能接受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多的,模糊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15%\n是通过听觉。从这两个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视觉和听觉在人获取信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出示与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播放与古诗意境相同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这两大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听、读、想结合并获取知识。对学生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情境,体会意境美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起到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可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作背景,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古诗中所描写的壮阔辽远的意境烘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音乐中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可以播放天门山的雄奇和长江水势湍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诗人为何用“回”字的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甚至是雪中送炭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2.创设良好的古诗学习的氛围要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教师在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就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小学生有很重的模仿心理,如果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也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孩子们一起读古诗时,就会形成一种流行,读古诗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推荐课程标准后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利用统一的时间,如每天的晨读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在诵读中教师要注意点燃学生养成诵读古诗习惯的欲望,将每天的坚持转变为良好的诵读习惯。\n其次,在读古诗的方式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变换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默读,或接龙,或当场试背,或提问抢答,都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保持学习古诗的最佳的新鲜感,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再者,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可变换多种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③可以是精神上的口头表扬,或是打一个很高的分数。也可以是物质上的鼓励,如奖励五角星、小红旗、小卡片、本子或奖状。读得愈好学生就会愈喜欢读,用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来维持学生必要的成就感。最后,还应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教室中可以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划出一个小角落作为“古诗角”,定期更换一首古诗;语文课前提倡读背古诗;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甚至在平时的对话与交谈中也鼓励学生可以用上古诗。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感受和体味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第四课时(三)教给学生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1.古诗的诵读\n《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④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进行了具体说明:“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⑤因此,对小学生古诗诵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诵读呢?(1)让学生明白诵读古诗要读出字正腔圆。因此,在学生自读古诗时要求能读得文通字顺。就像朱熹先生所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去范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能配乐诵读更好。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在听中去感悟诗的意蕴,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2)在学生字正腔圆的诵读后,让学生知道诵读古诗还需诵得抑扬顿挫,诵出古诗的情意韵味。首先,是重音的处理上。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重音落在“密密缝”“迟迟归”\n上。因为读到这六字,仿佛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叮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其次,是语调的升降、快慢的变化上。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变化,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就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最后,是节奏的划分上。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此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2.古诗学习方法的习得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地品味古诗,从而实现与数百年前的诗人进行对话。(1)课前古诗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一首古诗字数虽少,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学生要进入古诗的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就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搜集并整理与古诗相关资料的习惯。而最主要的就是搜集古诗作者的生平和他生活的特定时代,写作特点及写作背景等,可以为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作好铺垫,更能对古诗的感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2)抓住关键字词,边读边想象。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将有助于学生自主了解诗意、形成能力。\n(3)用恰当的方式翻译古诗,可以运用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3.古诗的日积月累在小学语文的各类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数量是很有限的,要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优秀的古诗,就需要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有效的积累古诗的方法。整合同主题的古诗、把握同题材的古诗和延伸同诗人的古诗就是有效的迁移方式。(1)整合同主题的古诗。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如课内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诗中正面写吃鱼的人,侧面写捕鱼之不易,间接反映渔者的艰辛。这对小学生体会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补充一首郑燮的《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入归船,拨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阳古岸边。”这样,不用多讲解,学生脑中就已浮现出旧社会捕鱼人的痛苦生活。(2\n)把握同题材的古诗。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和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根据两首古诗的异同点可以提出自学要求:学习了《江雪》这首古诗,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又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3)延伸同诗人的古诗。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