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50 KB
  • 2022-06-27 发布

小学古诗词教学分析讲解学习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古诗词教学分析\n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编排,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作品是从我国古典诗库中精心挑选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形式上篇幅短小,内容上贴近小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可以说是情意盎然,文辞缤纷。对于小学生的身心、情感等有着深远的影响。1、通过学习古诗,小学生从中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锄禾》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付出,《悯农》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与愤恨;《村居》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群孩子的天真与可爱,多么真实与自然。2、通过学习古诗,小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和我们一样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如:《示儿》的“南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祖国统一大业3、通过学习古诗,小学生领略了大自然万物生灵的神奇与壮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是大自然瞬间即逝的神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是离亲别友的触景生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是作者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中的顿悟或是对志向追求的崇高理想。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但是,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n二、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在附录中,还特别强调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列出了古诗文120篇(段)的标题。而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n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一)整合资源,把握基点1.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如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出塞》的“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从军行》中的“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在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整合相同资源的古诗词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3.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n(二)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古诗诵读中,还可采用导语铺陈的方法引导学生和诗人的心灵对话。如执教《题临安邸》时,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感慨发自肺腑:“曾经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那些只会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想到这一切,你着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酒囊饭袋们!”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教师又提示:“你们忧虑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担忧。紧接着,教师再提示:“想到临死还牵挂国家统一的陆游,想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遗民们,你们憎恨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概,他们瞪大眼睛,紧握拳头,犹如爱国的诗人林升,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概、憎恨。在这扣人心弦的“三问”中,学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读,层层深入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n(三)启发想象,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n(四)联系生活,模仿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此外,“借助插图编故事”、“合作表演古诗剧”、“串连课文和古诗”、“音乐古诗相融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小老师教学古诗”等也不乏为有效的教学策略。\n四、小学古诗文教学设计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n1、知人论世——作品背景教学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即使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还有前后之分,际遇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就算是同一个诗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n2、细读文本——字词语句教学“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n3、解读作品——作品内涵教学每一首作品,结合当时的实际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更多的作品就是借景抒情。就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有尽,深情无尽的境界,作者在这“天际流”中表现出来了。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的是红杏伸出院墙的景色,可歌颂的是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没有什么力量能限制春天的脚步!还有一些借景说理的作品,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加以体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必须也进入到诗情画意之中,把自己领悟的意境与学生一齐分享,引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n五、课例《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二、读诗解意。 三、悟情入境。 四、诗画拓展。\n一、激趣导入。(一)背诗:同学们,我们祖国山美水美,古代文人写过很多诗篇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你能背一首这样的诗吗? (二)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描写瀑布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李白 (三)了解诗人:说说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作者简介:李白是唐朝最了不起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为他写诗爱用上一些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诗写的很美,很有气势。人们还称他为“诗仙”呢!他用大半生游历了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的一篇。\n二、读诗解意。(一)自由读:想不想读一读?自由读一读,把每个字音都读准,每句诗都读通顺,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反馈1:瀑布庐山香炉疑银河 读准字音,有两个字读音一样,请你大家找出来。有什么不同?每个字请写两遍。 反馈2:指名读诗。多种形式(二)交流方法:古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有很丰富的含义,包括题目。那么你知不知道一些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呢? 交流:1、借助注释理解;2、结合插图理解;3、有根据地猜想; (三)再读释义:请大家再一字一句仔细读一读古诗,结合插图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还有老师提供给大家的这些学习资料,仔细想一想每个字、每句诗的意思,相信你肯定能读懂。 (四)考考大家:这首诗写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图画) 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点拨,理解诗意。\n三、悟情入境。(一)请你再好好读一读,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找出来,说说你的感受 (二)交流。 预设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上紫色烟雾冉冉升起,朦朦胧胧,犹如仙境。 出示图片,感受仙境美。 预设2: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把瀑布写活了,写出了遥望中瀑布惟妙惟肖的特点。河流和瀑布到底是什么关系?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就像一波涛汹涌的大河一样,非常壮观。 预设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写出了瀑布气势磅礴的特点。 飞流直下:说明水流从高高的山峰上飞一样地倾泻下来。速度那么快,它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呢?(哗哗、轰轰、沙沙……)让我们一起:飞流直下…… 三千尺:说明瀑布很长很长。多么壮观。把瀑布雄壮的美读出来。 落九天:瀑布太高了、太长了,作者都看呆了,还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了呢!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吟诵…… 银河由很多很多亮晶晶的星星组成的,看上去光彩夺目;把瀑布比喻成天上的银河,你感受到什么?(瀑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多美啊。再来读一遍。 (三)配乐诗朗诵。 1、现在你们能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下来吗?先自己试试。 2、谁想读? 3、一起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n四、诗画拓展。(一)赏文:古代诗人李白写了古诗《望庐山瀑布》,现代作家叶圣陶爷爷也写过一首赞美瀑布的现代诗,投影出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听完之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好不好?(二)赏画:老师这里还有还多瀑布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 逐一介绍(黄河壶口瀑、黄果树瀑布、珍珠滩瀑布)。(三)写话:老师为珍珠滩瀑布写了几句话,我们来看一下。投影出示,师读句子。\n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