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50 KB
  • 2022-06-27 发布

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

  • 30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古诗词及赏析-最美古诗词赏析最美不过古诗词  ――题记  是什么,如动人的乐曲,辗转千年仍悠扬婉转;是什么,如壮丽的山河,磅礴大气摄人心魂;是什么。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来,印在了被风霜渲染发黄的纸页间: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潺潺地流淌,生生不息――是动人的悠悠古诗词,是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是铮铮作响的呼唤呐喊!  我爱你,唐诗。爱你令人如痴如醉的古淡清醇,爱你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爱你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与大气。古老的音律开始变奏,你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音符直贯苍穹,响彻历史!我用心聆听你呼唤灵魂的声音,通过想象去触摸你的轮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听到李太白的豪迈与自信。梦回唐朝,我想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与他并肩走天下,学诗问道:我更想与他在花间对酌,在月影下舞剑。太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从字里行间中我见识了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看到了唐玄宗的痴情,听到了马嵬坡下的一声声悲叹。唐玄宗,你的声音,诉说着一种沧桑,诉说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故事!\n  我爱你,宋词。我爱东坡的豪迈奔放,也爱易安的婉约深沉。东坡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被“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我爱他这份淡泊与豁达。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回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她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走过了一个词的时代。我爱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漫步你飘过的地方,我手心的雪花温暖融化,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中华古诗词,你的美丽,让人心醉!  [作者系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默深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刘剑]古诗词赏析2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n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中古诗鉴赏题有哪几种类型的考点呢?我们怎样去做古诗歌鉴赏类题目呢?下面简要介绍:【四大考点】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思想感情1、能鉴赏古典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不仅指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鉴赏诗词中\n所描写的的物、景等各种意象。鉴赏就是要准确地把握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2、鉴赏诗词的语言就是要领会诗词语言的精练、优美、生动、耐人寻味的意蕴和特色(理解关键词句(炼字)。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副词、评析“题眼”、评析“诗(词)眼”)。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式手法,有什么作用、效果和意义。(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修辞的应用)。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看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等不同感情及所反应的观点态度。\n【简答题目要点】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③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诗歌赏析的方法以及技巧】(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n。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n象征是坚强、高洁。等等。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例1: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运用等颜色,烘托了气氛,表达了\n感情。参考答案:主题: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诗人运用黑、红、金、紫、燕脂等颜色,烘托了素杀而悲壮气氛,表达了将士高昂士气和爱国感情。例2: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n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主题: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二)赏“技”。“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n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n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1、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对比、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n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泊秦淮\n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分析】:这一题的考点是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答好此题,就要了解《后庭花》的指代义――是南朝荒淫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这一典故,只有了解这一典故,才能理解作者对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仍沉迷于声色歌舞,不理朝政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积累在初中阶段出现过的典故,对于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组织语言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n例如本题,第一问就先要回答出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是怎样的,然后才说出其中的理由。要答好第二个问题,同样离不开对典故的熟悉,而且回答时还要规范,有条理。【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例2: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和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主题:世途艰险,诗人进退失据,极度苦闷,但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n胸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三)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赏析:一是换字法。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二是填空法。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轻风()细柳”的空格内填上一个动词,备选动词有“吹、摇、扶、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扶”,并且能说出“扶”字的妙处。三是情境分析法。“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西北边疆地区,风沙强劲,漫天飞舞,人长期身处其间是何感觉,然后再说说“穿”的意思及表达作用。铠甲都被风沙磨穿,更何况人的血肉之躯。“穿”写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突出表现戍边将士比钢铁还顽强的意志和杀敌报国的坚强信念。以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n的表达作用。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分析】: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n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例题2: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n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分析】:第二题考察了学生对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做好此题,就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歌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期间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写的作品,所以题名“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磅礴的气势,雄伟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抱负非凡的广阔胸襟和对自己前途积极乐观的情绪。回答时还要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的意思进行迁移,理解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些意思,才能准确答题。【参考答案】: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⒉\n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三、考点解读及应考答题方法1.诗意理解。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名句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n等。4.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品味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n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例: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分析】:第二题考察的就是典型的语言鉴赏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修辞、用典、句式等方面,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抓住“聚”和“怒”这两个\n字进行分析。另外,在陈述理由时,要分点说明,即先说“聚”的含义,再说“怒”的含义,这样写,能够答到考点上,中考是踩点给分的;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答案内容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的批改。【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n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例1: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n参考答案:主题: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1)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n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②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n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是诗歌形象鉴赏题。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参考答案】①\n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的之情。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n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例1: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3分)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n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参考答案】7.C例2: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n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何日遣冯唐”一典中,作者把自己比作。(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n参考答案:主题: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感。(1)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何日遣冯唐”一典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2)运用比喻、典故;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课后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天净沙•\n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n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二、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参考答案: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n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节选自《木兰诗》)(1)用现代汉语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叙述,让你想到什么?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叙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北方的寒气传递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铁衣(战衣)。(2)①1)行军时神速2)出征路线长3)条件艰苦4)木兰的义无反顾②\n1)木兰的儿女情思2)条件艰苦3)军情急迫古诗词赏析1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后四句抒怀,一个“搔”\n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2、泊秦淮◇杜\n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n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B.诗中“尚”\n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3)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5)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答]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6)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4、过零丁洋◇\n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似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n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n(5)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似。6、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n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3)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5)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6)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7)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n有异曲同工之妙。7、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n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诗中抒发诗人初见泰山时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诗中描写泰山雄伟气魄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n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6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7“钟”“割”\n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钟”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极言泰山之神秀。“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8本是紧扣“望”字,试作简要分析。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所见。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n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n[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中“争”\n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一个“啄”字,美在通过对早莺、新燕的动态描写,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答]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⑴本诗描绘了早春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喜爱之情。7诗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了早春景象?答:从“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可以看出写了早春景象。8诗中“渐欲”“才能”用得好,试作赏析。答:“渐欲”、“才能”\n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9分析诗中“争”的妙处。答:“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9、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4)诗的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相(5)“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风萧萧兮﹡11、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1)陈毅的《梅岭三章》中有“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诗句,表现了诗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夏完淳的《别云间》中也有一句诗抒发了这种情怀: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2)诗中将永别家乡,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n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生活中往往有人借酒销愁,其实酒并不能忘忧,反而会使人更忧愁,正如李白诗中所说那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2)追求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与之相反的(3)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12、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异”字统领(2)创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加以描述。[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描写塞下秋天奇异的景象;下阙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的感情。⑷“霜”字用的很好,试作赏析。答: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将军和征夫们的愁思。20.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21.“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2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n宇,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3.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2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2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1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3)?[答]“瘦”\n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小令描绘了一副满目凄凉的景象: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现岁月流逝,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6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15、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n(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在诗中喻指什么?[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义?[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16、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2)友之、乐之。﹡6、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1)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n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3)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17、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n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2)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赏析下列两句词句。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n[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剪不断,理还乱”\n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答]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答]“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1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n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n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答]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5)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19、龟虽寿◇曹\n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n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2)诗中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3)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0、使至塞上◇王维\n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中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光落日圆。\n(2)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答]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21、江城子·密州出猎◇苏\n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n(2)词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了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4)词是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n22、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n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意趣相似。(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n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23、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n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n(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n(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4、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小令中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一个“怒”\n字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作者的感慨。(2)小令中概括封建社会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表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小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25、△《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n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⑴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统领全文。⑵“涌”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答:“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⑶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不得分。)(1分)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n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⑸简要赏析画线句。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26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n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山村秀美的陶醉,对景色的喜爱之情。2.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抒情诗;从格律看,这是一首七律诗;从音律上看,这首诗押的是un韵,韵脚是浑、豚、村、存等字。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n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n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古诗词赏析(3)《关雎》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⑩。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鸠:一种水鸟。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④\n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配偶。⑤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⑦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⑧悠:忧思的样子。⑨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⑩芼:拔取。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n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n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n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3lian.com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n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蒹葭赏析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n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注释]蒹葭(jiānjiā):芦苇。苍苍:茂盛深色状。伊人:那人。方:旁一方,即一旁。溯洄:逆流向上。从:追寻,探求。阻:险阻;崎岖。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凄凄:同萋萋,茂盛状。晞:干。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跻(jí):高起、登上高处。坻(chí):水中小沙洲。采采:众多的样子。已:停止。涘(sì\n):水边。右:向右转,道路弯曲。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些。[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n[赏析]《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n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n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n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2.西京:长安。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赏析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n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n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n,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n注解:1、将:偕,和。2、相期:相约。3、云汉:天河。翻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赏析: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n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一壶酒”已见冷清,“独酌”、“无相亲”重复渲染,倍见孤独之情。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对照,形成了一层转折。然而诗人展开奇妙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冷清的场面又显得气氛热烈,情调也变得乐观。由孤独变为不孤独,这是又一层转折。中间四句,两层转折,尽管诗人主观上如此盛情,却痛苦地感到:月亮毕竟不会饮酒,自己的身影也不能举杯对酌,只能徒然伴随自己而已。“既”、“徒”二字,紧相呼应,显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这是一层转折,由不孤独又变为孤独。接下去,诗人进一步自我解脱,遗憾虽然遗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岂能虚度!暂且与明月和身影为伴,在春暖花开之日及时行乐吧。诗意稍稍扬起,然而,这种强颜为欢却掩不住心灵的悲哀和凄凉,联系开头“独酌无相亲”可知,诗人正是饱尝了人生的苦味和现实的沉重打击后,才有意避开这黑暗昏浊的世界,来独自“行乐”\n,徘遣心灵的苦闷。“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躺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影子写得极富人情味。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无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云汉”,是银河,这里指天国。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n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通览全诗,深沉的孤独感是贯穿全篇的题旨,在艺术上层层转折,波澜起伏,愈转意蕴愈深。同时,诗人以乐写哀,以旷达写悲郁,别有风味。《羌村三首》赏析羌村三首(之三)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译文:满地的鸡儿正在此起彼伏地乱叫,客人来到门前鸡儿仍在争斗。主人驱赶鸡儿上树,这才听到客人敲叩院门的声音。四、五位父老乡亲闻讯赶来了,慰问我这长久在外远行的人。他们手中各自拿有家珍,从磕里到出的酒有浊有清。“不要嫌弃酒味寡淡”\n,田地早以无人耕作。战乱还未能停止,年轻人都被征上战场。请让我为父老乡亲高声呐喊吧,在这艰难是日子里,感谢你们携酒慰问的深情。唱罢歌谣仰天长叹,满座的人儿以是涕泪四横。赏析:公元756年夏,按史叛军迫近长安,杜甫将妻儿安顿在羌村后,只身去投奔迁出长安的朝廷,直到757年闰八月才得以回家探问。诗中描写了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们携酒慰问的情景。诗人前四句写诗人到家时的时间及情景。“群鸡乱叫”暗喻了战乱纷争的政治局势。此为第一层。五至八句是诗的第二层,平实的言语中写出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乡亲们倾其所以,慰问我这“久远行”的人,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厚道。九至十二句为第三层。简短朴实的言辞,真实的描述出了安史之乱时社会动荡,百姓困苦不堪的艰难生活。最后四句是作者情动于衷的抒怀,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深挚的谢意,对动荡时局的悲叹,语气沉痛含蓄深沉。此为第四层。全诗风格朴实自然,反映了杜甫现实主义的伟大诗风。2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诗的一、二两句中,一“”、一“”、一“”,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的气氛。(2)作者在本诗中主要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文后问题。秋浦歌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n诗歌描绘了治炼工人的劳动场面,从中又表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生活,你认为哪句诗是对他们精神情感的刻画?结合全诗进行鉴赏。答: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卖花翁吴融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花。诗中第三句显然是在借事说事,你是否有同感?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江面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学者杨升庵认为“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绿谁能看见。认为应将“千里”改为“十里”。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钓雪亭姜夔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有人认为诗的前两名写出了钓鱼亭的凄凉,而后两句由于官船和白鸥的出现把景物写活了,你是否有同感?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梦回\n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夜深而鸥未眠,缘何而起?诗人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进行赏析。答: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试列举曲中所写秋景并简析其作用。山中留客张旭答: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吟了什么?诗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旨是什么?雨过山村王建答: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2)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伸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一番怎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又是什么?答: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n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人说这首诗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已达至境,请简析这句词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答: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试简述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答:1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有人说这首诗最大的成功在于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说明。答: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有人说,诗中一“逐”字,一“带”字将柳写活了,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答:\n古诗词赏析4十六。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十六。1“飞来”“闻说”虚写于实写相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2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自缘身在最高层。十七。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n十八。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神。十七。1全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2“独”字形象地写出了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3人物感情变化:希望——失望——肠断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晖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的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十八。1上阕写景紧扣一个“异”\n字。描绘了三幅画面:燕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该句写出塞外群山连绵,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的景象,表现处边塞的孤寂荒凉。2下阕抒情,表达了词人忧国思家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窦宪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和征人的爱国思家的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写了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为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装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十九。1上阕写出猎时的壮观景象,显现了太守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的情感。2下阕抒情。企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表达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词人用“遣冯唐”的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够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一样,能重新重用自己,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期望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古诗词的赏析古诗词的赏析一、赏析的内容(一)、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甲)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乙)夜雨寄北\n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用了______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画面赏析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三)、情感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n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呤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这首诗中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句,作简要的分析。(四)、哲理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支,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五)、字词赏析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试从含义及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①\n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②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六)、写法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二、巩固练习现当代诗歌鉴赏一、欣赏下列诗歌,答题【甲】沁园春雪(节选)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乙】过零丁洋\n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指出下面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A、江山/如此/多娇B、干戈/廖落/四周星C、惜/秦皇/汉武D、人生自古/谁无/死(2)、填空两首诗都表达了的主题,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甲诗侧重,乙诗侧重。(3)、自选角度,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诗词赏析(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作品名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作品原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n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2]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1)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2)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金山:指阿勒泰山(5)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6)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7)连钱:马斑驳的毛色。(8)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9)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10)车师:蘅(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12)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13)献捷:胜利后献所得战果。【备注】轮台在阜康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唐轮台应在沙漠附近并且离河谷不远,河中有大如斗的石头。将阜康市六运古城周围环境与诗中描述相对比,结果是惊人的吻合。在六运古城西侧约五十米就是三工河,河深三至四米,宽五至十米,河中大量鹅卵石,在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全部由了“大如斗”的石头砌成。周边农民家的房屋地基大部分也是使用的这些石头,因此现在大如斗的石头有但不多,岑参诗中在河川里的石头大都变为旁边的渠道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n这里的沙漠应是指的北沙窝。三工河出山到沙漠只有二十余公里,是天山以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一段,沙漠边缘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北线,是唐朝北庭都护府重点守卫的对象。出六运古城沿三工河北行到阜北古城再到丝绸之路,是一条最近的行军路线,也是岑参经常行走的线路,同时根据周边的历史古迹以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唐轮台就应该是在阜康市222团。【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3]\n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n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n,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2]编辑本段作者简介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n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编辑本段作者768—824黎先生,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唐韩愈像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与孟郊创建了。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n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2]编辑本段背景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编辑本段注释【选自】【封】这里指谏书。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朝奏:早晨送呈谏书。【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潮阳】今广东潮安。一作“州”。【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编辑本段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鉴赏赏析一,力谏宪宗“\n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n。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从思想上看\n,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3]赏析二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n,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赏析三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n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n,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赏析四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n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n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n编辑本段问题研讨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现韩愈被贬原因。3.左迁含义答:指作者被贬到潮州。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解】: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n2、羁旅:犹漂泊。3、寥落:冷落。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5、根:喻兄弟。【韵译】: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3lian.com\n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中唐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释译文【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甲光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和光泽。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燕脂:现在写作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临:抵达。\n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玉龙:这里代指剑。君:君王。【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近体诗”\n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i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多介绍战争场景。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一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指“宋老头巾不知诗。”()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n,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廷的决心雁门太守行。\n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人物生平。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n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27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作特色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n(《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京城》、《嘲少年》等。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赞之为“骚“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辞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n字达50多个。这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有的诗中也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贬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1]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编辑本段小说长篇小说:雁门太守行(书名及章目取自唐人李贺诗)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携带大批黄金﹑珍宝﹐退回西安。随后﹐李自成败死通城之九宫山﹐然而尸首朽不可辨,自成生死,终未有实据。自成宝藏亦不知所踪。四百年后﹐一场涉及数国的国际事件﹐给这个百年秘密﹐撒上了一抹更加惑人的银色光彩。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③\n。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作者简介】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邮(属江苏)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著《扬州赋》、《芍药谱》。有《冠柳词》。今有赵万里辑本。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注释】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评解】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n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夏完淳《别云间》赏析\n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n(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n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n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古诗词赏析2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六。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七.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九.观刈麦(白居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n十.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1“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2尾句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六.1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2“见”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情。3“真意”指作者对自由恬静生活的追求。4本诗是指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领悟到的人生理想,是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适、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七.1引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2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疑问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表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3全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仕途受阻,理想无法实现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苦闷、愤懑之情。5本诗的感情变化:失望——希望——抑郁苦闷——自信\n八.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博大济世情怀。九.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描绘出劳动辛勤的场面。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写出农民矛盾的心理。十.1以“白日斜”“天涯”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心情的痛苦。2落花有情,即使飘落了也要化作春泥为来年的春天百花争艳尽一份力。诗人用“落红”自比,表明即使自己已经年迈了、辞官了也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也要为国家尽最后一点力。古诗词赏析3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一。1主题:表达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友人离别的惆怅。诗中写了咏雪和送别两方面的内容。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想象奇特,把雪洁白、鲜润的形象描写出来;把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边塞飞雪的奇丽风光。联想奇妙、比喻新颖、贴切。表达了作者惊奇而又欢喜的观雪感受。)3尾句写诗人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n有异曲同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十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十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十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十五。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之妙。十二。1以对偶的形式反复渲染友谊的永恒和感情的真挚。2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不拘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襟报负。\n3一改古人悲凉、哀怨、缠绵之调,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使诗清新中透出质朴。十三。1前两句紧扣“早春”描写春雨和草色。“草色”具体入微,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三四句运用比喻,突出初春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十四。1全诗以“别”字为诗眼,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着而缠绵的强烈感情。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现在常用来形容对事业的执着奉献。〃十五。1以冷落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词人的寂寞哀愁。2仇恨本是主观抽象之物,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愁情像一团乱麻,无始无终,越理越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矛盾的心理和无法排遣的离愁。赏析古诗词古代诗歌鉴赏七法点击数:181次发布时间:2013/7/29:58:00录入:zhangwei19910302分享到作者:江苏朱庆和《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次为E级。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n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前者《课程标准》强调了治本的要求;后者《考试大纲》明确了治标的意旨。对于冲刺高考来说,怎样进行古代诗歌的阅读呢?首先明确古代诗词赏析建立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之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注意有意识地广泛的积累,积极可能的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其次,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解题要点——读、知、看、找、辨、评。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巧借“他山之石”,为我赏析服务。下面就如何进行具体的赏析作些例解。一、读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江馆》,从题目看,江馆,即市镇上临江的旅馆。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再如《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歌形体”,写咏白雪和送别的内容,题目既交代了时间节令(冬季),又表明了事情、情感(送别、惜别),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友人),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n思念、相互勉励、慰藉。又如,清代诗人蒋士铨《岁暮到家》,题目暗含了儿子在外奔波求仕,终于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中。又如《钱塘湖春行》,题目传达出全诗的内容信息,即诗人抓住西湖早春的特点选取了水面、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等景物细细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不胜收的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就说像李商隐《无题》,虽说无题,但由于审美成了定势,看后知道这是一首抒发刻骨铭心的抒情诗。二、知背景。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原由和背景尽在其中。例如看《孔雀东南飞》的诗前小序,就会略知故事内容。二看“注释”,有些诗歌注释中写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看注释就知诗人被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石壕吏》以“我”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百姓不得安宁、民不聊生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卖炭翁》反映了“苦宫市”这种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又如著名的《枫桥夜泊》,要理解其意境,就必须积累背景知识,因为,此时诗人正是应试失败、仕途落第而归,其百感交集都集中于诗歌之中。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亦说“月落‘乌啼’是地名”)、“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等等。三、看作者。通过明辨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而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是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例如,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雄奇豪放”,属于浪漫主义;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n,属于现实主义。又如同是宋代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柳永的词则属于婉约派的代表。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特点。四、找诗“眼”。所谓诗“眼”,应指最为精炼、传神的能表现一首诗的意境、主旨的画龙点睛的词或者句子。例如,刘禹锡《秋词》(选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的诗“眼”是“胜”字。因为,“悲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主题,而这首诗却别开生面,赞颂了秋日天高气爽、明净辽阔的碧空,比春天的早晨还要美的境界,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又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全诗的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五、辨技法。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在赏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n。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如,从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如杜牧的《江南春》,一句一景色,景中寄深情。诗人描绘了江南色彩明丽的无边春色,展现出一幅绝妙无伦的青绿山水图画,给人以杏化花春雨江南秀的美感,传达出一种意深神远的境界。有的即景抒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梦言志,抒发豪迈之情。尤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将“言志”和“记梦”相反相成,因“志”而入“梦”,以“梦”而写“志”,集中体现了诗人感情的飞跃。再如杜牧的《赤壁》,吊古伤今,情景交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凭吊古迹,遥想当年一干英雄人物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而今国势衰弱,英雄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六、挖意境。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赏析时要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需要说明的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望月怀远;闻笛思乡;鸿雁:信使,思念亲人;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凄情之音;怀乡之情;东篱:隐居山乡,脱俗之境;竹子:虚心,富有气节;菊花——傲霜高洁,战地芬芳;杨柳——离别怀思,家人盼归之情;等等。如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n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七、评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值得仔细玩味。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凌”字抒发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看到一切;只要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义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些诗句看似写景,实质以大海自比,“歌以咏志”:因为大海包蕴星汉,诗人自比,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一统天下的思想感情。“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既说明了老翁家破人亡的的惨剧,也包含了诗人内心的“吞声饮泣”,抒发了诗人对广大人民遭受灾难的深切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n。诗人借美好的月光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希望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各自珍重。我们在鉴赏时应记住常用的评价古诗语言的术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绚丽多彩,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直接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简洁明了,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此外,如语言高度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音乐美。总之,古代诗歌赏析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去考虑,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这首诗词所写的“物象”(事物)是什么,然后去分它的意境,最后再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歌鉴赏只需适当理解含义,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更不要旁及诗词之外太多的东西。所以,复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附: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n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留”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秋词天净沙·秋思刘禹锡马致远自古逢秋悲寂寞,枯藤老树昏鸦,\n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_______。三、下面是香禅师、李忱的瀑布联句,请读后回答问题。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n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1)“诗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情感、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n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五、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王维《杂诗》,回答问题。杂诗①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n[注释]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②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1)这首诗开头两句写诗人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时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最关心家乡的一件事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新晴野望王维\n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城闭”,让我们想到什么?(3)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十、阅读韦韦庄庄词《菩萨蛮》,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留/柳。(2)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3)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二、豪放、热情;凄愁;借景抒情。三、(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敢于进取的勇气。(2)整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四、(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n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五、(1)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六、(1)诗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2)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七、(1)平淡质朴。(2)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八、(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九、(1)孤寂荒凉(2)十分清楚地显示着形式的紧张,显示着守边军人高度的警觉和戒备性,也让人甚觉苍凉。(3)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十、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n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我的古诗词赏析522语文资料套题整理古文和古诗词1,论语一2,观沧海巩3,次北固山下共112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n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n,哪个字更好,为什么?(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答案:1、D;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欢乐积极向上;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3、“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5、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4,钱塘湖春行5,天净沙.巩说6,过故人庄\n7,闻王昌龄四巩说8,夜雨寄北.说六9,泊秦淮浣溪沙七巩七下册10,没有八上10,桃花源记九套巩\n说11,陋室铭二12,爱莲说巩说五13,望岳,巩二14,春望,巩八15,三峡功八16,\n记承天寺夜游17,使至塞上功18,浣溪沙山下兰芽八下19,与朱元思书说20,马说说21,送东阳马生序七功说22,酬乐天.功23,赤壁功2、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n。(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3)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答:答案: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3、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24,过零丁洋巩十套25,水调歌头.\n26,山坡羊27,小石谭记巩说六28,岳阳楼记.巩四29,醉翁亭记功30,饮酒说三31,行路难五32,茅屋为33,白雪歌送34,己亥杂诗35,送杜少府功九套36,早春呈\n功一37,无题功38,相见欢功39,登飞来峰功九上40,出师表.工说三41,渔家傲说42,江城子,共说43,破阵子共说44,观仡麦\n九下45,孟子二章共46,鱼.共47,.曹柜.共说十套48,邹忌共49,雁门太守行1古诗词赏析指导万安县潞田中学:温铭辉1、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n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    颔联(3,4)、     颈联(5,6)、     尾联(7,8)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       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n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n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n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n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n(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n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n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3.实虚结合 \n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n   16.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n初二古诗词赏析4.《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赏析要点: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一、背景材料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他自29岁入任,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官职,回柴桑隐居,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他创作了很多至今仍传诵世间的诗歌,《饮酒》其五便是其中的一首。二、整体把握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n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三、重点词、句1.“悠然见南山”:“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心境,自然真切。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具体描写南山景象,从“采菊、日夕”来看,此诗是写在秋天的晚上。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全篇的总结。“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杭海)5.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n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背景材料《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王勃初唐诗人,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与知己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二、整体把握1.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并勾勒出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写出了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2.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3.五、六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n,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4.最后两句以幽默的口吻劝勉对方: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在歧路”三字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儿女”字面的意思是年轻的情侣,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三、重点词语1.“城阙”是帝王居住的城,这里代指长安。“风烟”指风尘烟雾;“五津”泛指蜀州。2.“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指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3.“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指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4.“岐”同“歧”,叉开;“在岐路”指在分手的地方。“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意为沾湿手巾。\n(傅新春)9.行路难\n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背景材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听信谗言,免去李白的翰林官职,李白愤然离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二、整体把握这首诗叙写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对前途的坚定信心。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情调。三、重点词句1.“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宴会的热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苦闷。2.“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茫然”反映了作者的失落心情。3.“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受到的挫折,苦闷、抑郁的神情跃然纸上。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被君主汤聘用。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增加了信心。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n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和勇往直前、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陈友新)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n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背景材料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整体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三、重点词句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n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n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陈友新)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n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背景材料岑参,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二、整体把握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两个万面: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全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三、重点词、句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一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即”\n写出惊奇之情。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南国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雪莱的名言不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同是洁白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意为“沙漠纵横”)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想象: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白雪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n,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人,耐人寻味。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也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许担心友人此去关山万里的艰难,也许是为自己归期末知而怅悯?都不得而知,在我们的脑海中只余下在茫茫天山雪原背景中的孤独身影)四、拓展理解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诗句。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比较点:体裁、景物、感情)体裁:诗---词景物:雪中奇寒---江山多娇\n感情:惆怅---乐观豪迈这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3.试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滕爱萍)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背景材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n之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二、整体把握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三、重点词、句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同工之妙。“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3.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n,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四、拓展理解1.为什么诗人将早春看作“最是一年春好处”呢?你喜欢的春光是怎样的呢?2.积累四句描写春景的诗句。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n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背景材料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二、整体把握诗人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达了愤慨不平的心情。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主要艺术特色:用典,富有哲理。三、重点词、句1.这首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不满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一个是“闻笛赋”,“怀旧”句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另一个是“烂柯人”\n,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3.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4.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长精神”三字,表明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四、拓展理解:列举出两三句表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的诗句\n(滕爱萍)19.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要点:一、背景材料杜牧:字牧之,唐朝著名文学文学家,其诗作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作品有《樊川文集》。这首七绝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诗人观赏古战场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二、整体把握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蚀,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美女时,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台,春恨无限了。这首诗咏史吊古,构思极为精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小中见大,别出心裁。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三、重点词、句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诗人题咏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却从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由小见大的艺术手法。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n这两句议论,思路奇特。不是从正面评论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就不能纵火,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结局,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构思实在奇妙。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n),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15、《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n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思想内容】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名句赏析】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②“兴,目姓苦;亡,百姓苦!”\n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出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升华,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16.《饮酒》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思想内容】写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关键词:①见——“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灵融为一体;而“望”\n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则不自然,故破坏了全诗的悠然气象。17、《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译文: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n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思想内容】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名句赏析】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③\n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后人用此句表达美好祝愿:终有一天会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关键词: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艺术特色:七言歌行跳荡纵横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思想内容】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n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由个人困境推及他人,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博大的胸襟,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n译文: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思想内容】全诗中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名句赏析】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新颖独特。“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n“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20、《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n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壮志未酬而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和至死不渝的执着奉献态度。【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有情,寄托了诗人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艺术特色】抒情叙事相结合。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相融,既有“浩荡离愁”、白日西斜,又有“吟鞭东指”\n、广阔天涯,两种情景互为映衬,自然引出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心志。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名句赏析】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n,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2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赏析: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早春景象更有韵味?它是烟雨迷离中飘远的一枚章符,悠然落在你面前。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23、《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名句赏析】后两句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秋词—\n刘禹锡》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思想内容】赞秋颂秋。【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25、《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思想内容】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名句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n。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本义: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赏析手法】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26、《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思想内容】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丝”与“思”\n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剪不断,理还乱”,现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27、《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n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名句赏析】“寨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方面表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将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的慨叹。28、《江城子•\n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n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思想内容】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写感想和愿望,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名句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艺术特色】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生动地刻画出来。叙事上点面结合,把纷繁的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n译文: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思想内容】本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名句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了却”二字写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艺术特色】层次鲜明,全词仅十句,却一层一层地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展开了一幅幅形象的、境界层层扩大的画面。30、《观刈麦—\n白居易》【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通过入微的描写揭示了农民的辛苦。【艺术特色】这是首叙事讽谕诗,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31关雎\n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n【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3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n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思想内容】《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名句赏析】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国破家亡的悲痛。②“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n,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死后仍继续抗清的念头虽不过是幻想,但它是由作者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的立场的鲜明表白。【艺术特色】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下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33、《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思想内容】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名句赏析】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n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n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34、《游山西村》作者: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名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n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常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古诗词赏析方法古诗词赏析方法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n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n: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n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①清新秀逸俊美清秀清幽淡远高雅委婉含蓄而有韵味雄放壮阔慷慨悲壮雄健遒劲豪爽苍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晓畅朴实无华通俗传神生动活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气势磅礴亲切感人情景交融言简意赅细致入微②手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想象大胆神奇叙事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n[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1、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n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n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初中古诗词赏析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n)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4、这首诗的主旨是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n)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n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n字来写的?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四、《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n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n的表达作用。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n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n表达了怎样的内容?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八、《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的陶醉,对的喜爱之情。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n衣冠/简朴/古风/存”。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九、《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也是全诗的诗眼。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n?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B“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C“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B\n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C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D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十、《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n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A垂钓碧溪——B乘舟梦日边——C长风破浪——2、、、、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n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事件。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思想。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n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n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n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十四、《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n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n,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六、《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n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n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n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十八、《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落红”在这里比喻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化作春泥更护花”\n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十九、《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长烟落日孤城闭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n。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3、全词的上片写景,“”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的特点。4、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二十、《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n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4、“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显示抱负不凡。5、“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之情。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7、这首词用一个“”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n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抒发了。8、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9、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二十一、《破阵子·\n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n等多个历史典故。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二十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n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二十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n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n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二十四、《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____________顺序描绘的。\n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二十五、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n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古诗词赏析练习答案一、《观沧海》1、水波动荡山岛巍然屹立生机蓬勃2、B3、观六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海水呈青苍色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次北固山下》1、A\n2、C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三、《钱塘湖春行》1、初、早、新、渐、浅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自制: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n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5、钱塘湖初春在湖边骑马春行四、《天静沙·秋思》1、深秋晚景图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n3、B五、《使至塞上》1、比喻、对偶2、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六、《望岳》1、巍峨(高大)2、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4、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七、《春望》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n3、安史之乱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n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八、《游山西村》1、农村纯朴民风;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3、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5、D九、《饮酒》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心远3、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4、自然情趣5、B(应是“如此”之意)6、C(“真意”\n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十、《行路难》1、A吕尚B伊尹C宗悫2、停、投、拔、顾3、高昂乐观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安史之乱2、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3、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4、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n5、A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2、送别3、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5、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低沉愤懑\n高昂乐观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十四、《赤壁》1、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2、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3、D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B\n2、A十六、《过零丁洋》1、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2、A(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3、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1、D(最主要的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意近即可)3、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十八、《己亥杂诗》1、诗人以“落红”自比\n2、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3、B十九、《渔家傲》1、长烟|落日|孤城闭2、D3、异孤寂荒凉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5、C二十、《江城子·\n密州出猎》1、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2、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3、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4、看孙郎,亲射虎5、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6、挽弓劲射的英雄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7、狂豪放举止神态胸怀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8、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n9、A(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二十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可怜2、D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n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二十二、《关雎》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二十三、《蒹葭》1、D2、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二十四1.C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n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二十五、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n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5.语言“自然、通俗”。古诗词赏析刍议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奇葩。选入中学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字字珠玑的名篇佳作,是作者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有着生动丰富的形象、灵动飞扬的情思、凝练优美的语言,给予我们美的享受。作为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上多下功夫,以下是对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探究。  一.整体感知明诗意  鉴赏古诗词应对古诗词进行整体感知。对于初中生,借助诵读来整体感知是首要的一环。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尤适于朗读,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重视朗读,热爱朗读。用读来带背,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明意。读法可以多种多样,范读、齐读、分组读、配乐读、自由读……可谓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值得一提的是范读,教师的范读,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有助于带动学生奔向诗意的“共鸣点”\n,极易使学生受到诗歌语言美、声韵美和情感美的感染。其次,还可以借助作者及时代背景来整体感知。“知人论世”,当了解了龚自珍的个人遭遇以及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再品味《己亥杂诗》,学生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意所在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意境之美细品味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审美,而意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王之夫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古诗词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有的飘逸深远……鉴赏古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幅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枯藤、老树等意象,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感悟诗中景,进而体味诗中人在瑟瑟秋风中踯躅独行的游子心境。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得到一种如见其景、如见其人的真切体验。  三.诗词技巧善分析\n  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往往与思想内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达到很高的水平。深入分析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可以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古诗词的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方式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烘托、象征等。古诗词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间接描写,可以粗笔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还可以对比、用典、虚实、比兴、拟人、夸张等。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例如: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最常见的是以物烘托人。我在讲到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物候的变化来烘托诗人年华流逝的感伤时,还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眼前阴冷孤寂的景物烘托人物的愁苦心境。最后,我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再举一例,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凄清的秋景烘托人物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可见,分析诗词技巧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而应深入到诗人的内心,由此及彼、由彼及彼,寻觅诗人的真意,从而感悟诗人水乳交融的艺术创造。  四.语言之美共欣赏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思想感情和写作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由于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和韵律美。此外古诗词的语言富于跳跃性和张力,行文还会留下很多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对诗句进行必要的补充、还原和再创造。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n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意尽在不言中。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语言之美,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应引导学生加以区分,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总之,“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名句赏析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n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赏析]这两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赏析]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了震动。这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诗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n则把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赏析]这两句诗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n,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哓。--杜甫[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赏析]”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诗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来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淘渊明[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炒意境。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种豆早出晚归是多么艰辛、多么苦累,然而诗人并不抱怨。1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n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竟境凄清。1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赏析]以丝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n,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赏析]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n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这两句诗点题,写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1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这两句诗把愁苦的心情表达得非常生动。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暗示愁绪难消;用饮酒取醉办法去解除忧愁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1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格调豪迈奔放,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赏析]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分担他的痛苦。诗人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强烈,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赏析]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皆春。诗句有催人奋进的感人力量。这两句诗本意是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2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增添了未来重聚时的乐。含蓄隽永,余味无穷。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n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创作出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2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赏析]这两句诗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2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赏析]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境界开阔。”孤城闭”三字反映了宋朝守军军事力量的薄弱。2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n,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词句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2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赏析]这两句诗运用拟之手法把静态的无情感的景物写活了。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情有独钟。弯弯的河流环绕葱绿的农田,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居然直接推门而入,向主人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2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赏析]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它寓论于景,用”不畏”、”自缘”\n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永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与坚强意志。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赏析]这两句诗意境优美而含蓄,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就会豁然开朗,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赏析]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来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诗句通过明净的池塘和流动的活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绩。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这两句诗以落花为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融为一体,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忱。32.海内存知己,天淮若比邻。--王勃[赏析]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但却像近邻一样并不疏远。劝友人莫为别离而伤心,挚友情深,自然流露。3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赏析]寥寥十六个字,绘出了大海雄浑开阔的气势永包容一切的胸襟,这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借着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3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赏析]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希望穷苦的人们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让”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3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赏析]一场小雨过后,往远方看去,是一片青翠的草色,可是走近一看,却又不见了。这两句诗描写早春雨后的景致,洋溢着一片活泼生机。”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初春新绿,若隐苦现,诗中荡漾着盎然春意,极为生动自然。3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赏析]这两句诗写农民们在炎热似火的阳光炙烤下,个个筋疲力尽仍挥镰不止,好像没有感觉到难忍的暑热,只是为了珍惜夏天白昼长,及时割麦送上场的复杂矛盾心理。3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赏析]这两句诗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用欢快的禽事写出早春的一派生机。以”几处”、”早莺”、”新燕”\n点明早春时节,独具艺术匠心。3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赏析]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3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他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赏析]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喜听”玉树后庭花”,至国亡而不知悔。后人把”后庭花”看作亡国之音。诗人杜牧生于晚唐,眼见晚唐政治腐败,有无限感慨。诗人说的是商女,其实是指那些买唱享乐、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犹”\n字,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40.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赏析]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形象地写出了太守出猎的雄姿、壮观的场面以及高昂的情绪。4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赏析]词人想象完成抗金大业的重大意义,不仅能取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功业,而且也会赢得一世美名。只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赏析]这两句诗义正辞严,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正是这种忠贞不二伟大情操,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留芳万世。43.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赏析]这几句诗用富有特征的九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枯滕”、”昏鸦”\n言秋末黄昏之景;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瘦,尤见悲凉之意。4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赏析]这几句诗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4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赏析]号角声声,在萧瑟的秋天里回荡;晚霞映照着战场,胭脂般殷红的血液,凝结在暮色沉沉中紫红色的城墙上。这两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4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形象地写出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忧愁、痛苦,历来被人称道。古诗词赏析之寒食  【诗词展示】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鉴赏品析】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每年的四月四日这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中禁烟火,只吃冷的食物。而这个节日便被称作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据《辞源》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曾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求之,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后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并修祠立庙,且下令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才相沿成俗。这种习俗发展到后来,每逢寒食节之日,人们大都会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插柳。而那些诗性大发的文人们则多作一些思乡念亲,或借景抒情的诗歌,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寒食》就属于这一类。\n  《寒食》是一首七律,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先描绘出了二月江南的美丽景色。在悲苦愁怨的境遇中,诗人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心中不免会产生一丝哀怨。从诗中我们大体可以得知的是:诗人科考落第,因而远游江南,独在他乡,因此在寒食节中便会异常地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的“寒食”一词不光交代了节令,更暗含了“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所以“他乡寒食”也就越发显得悲凉了。  后两句由“寒食”写到百姓断火的习俗,并由前两句中的“堪悲”二字引出在贫陋居所过寒食节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来。虽然在寒食节禁烟火是传统习俗,但诗人在贫居内无烟火却是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时的断火,意味着可以享受佳节所带来的快乐;可对于贫苦人家来说,禁烟火却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在此,诗人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以“不独”二字揭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内心深处的不平。  全诗虽借“寒食”来反衬寒士内心的辛酸,却不在“贫”字上大做文章。诗歌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并以一种轻描淡写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了一种悲哀,这也使它成为了众多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一首佳作。  【达标练习】  1.《寒食》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细读本诗后,相信同学们对“寒食节”的来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就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以“寒食节的起源”\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文章。要求:可以虚构,但不能脱离基本史实。(答题纸自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