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4 KB
  • 2022-07-11 发布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准备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准备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位资深的舞者,有必要在邀请舞伴(幼儿)共舞之前,做好相应的互动准备。因此,教师基于某一音乐素材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时,自身的理解和解析、精心的准备和研磨非常关键。1、选择适合的“舞曲”——对音乐素材专业的甄别取舍从纷繁的音乐海洋中汲取素材,需要教师借助专业的眼光去甄别、取舍音乐素材的审美价值。音乐没有高低之分,你给予孩子接触怎样的音乐,带来怎样的音乐体验决定了孩子将来的音乐起点。面对一些古典音乐、经典音乐,教师不必担心曲高和寡幼儿难以接受。不要当孩子唱起流行组合S.H.E的“波斯猫瞪着它的双眼、波斯猫踮着它的脚尖……”,电影《河东狮吼》中的插曲“来来,我是一棵菠菜,菜菜……”我们才猛然发现这些流行元素居然都出自经典音乐,(《波斯猫》的主旋律取自坎特贝尔的《波斯市场》,《菠菜歌》的主旋律取自法国巴赫的《地狱与天堂》)。因此,给孩子提供怎样的音乐并没有固定的类别,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儿童去感受并喜欢上不同门类的音乐。教师选择性地帮助幼儿获得一些有益的音乐早期经验将影响孩子后续的音乐理解力和审美兴趣,对终身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2、选择恰当的“舞步”——对教学素材深刻的分析挖掘将音乐素材转化为教学素材,教师需要借助专业的视角去分析、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音乐活动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高结构活动,必定要通过教学帮助儿童获得某一音乐经验的提升和发展。而如果我们仅仅将教学活动的目标拘泥于学会一首歌曲,那么跟着教师学唱和跟着录音机学唱有有何区别?教师的作用何在?举例说明,流传于街头巷尾的《吉祥三宝》,孩子反复聆听下,自然就能自如跟唱,而教师则需体现对音乐审美的专业引领。如果教师能带领儿童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曲风,发现歌曲独有的问答式句式结构,赏析男、女、童声的优美和声,以及领悟歌曲中浓浓的亲情,那么音乐活动的价值才得以彰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素材的充分把握,元素挖掘,从而凸现音乐素材的审美价值,为音乐互动感受性学习打下基础。3、遵循“审美、互动、感受”原则审美性原则: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音乐审美教育,要保持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处理好音乐感受力培养和音乐知识、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音乐互动感受性学习要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贯穿于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n互动性原则:音乐教育需要一定的集体氛围,教育过程中的师幼互动都是促进个体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源泉。因此在音乐互动感受性学习中要注重与幼儿的情感共鸣、肢体交流、协作表现,使幼儿的音乐感受力通过与具有音乐素养的教师在一起行动、解决问题和相互感染中得以发展。音乐互动感受性学习要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互动学习空间,力图体现及时的回应、适度的亲和力、感性的诉求,平等的悦纳等一系列互动要素。感受性原则:音乐教育强调心灵的感受与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直觉的、丰富而又精微的。当孩子从吃苹果的过程中获取关于苹果的感性经验,远比孩子获取“什么是苹果”这一概念性的信息来得深刻。学习心理学表明: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因此,互动感受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与音乐对话,主动地感知、体验音乐的魅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