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3 MB
  • 2022-07-14 发布

【6A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全套资料

  • 2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7A版优质实用文档初二部分第1章测量的初步知识节随堂例解1.长度的测量、误差例题1-1-1请在下列数字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1)铅笔心的直径约0.01_____;(2)物理课本的面积约0.05_____;(3)一枝粉笔的体积约8_____.解析与答案要正确地填写单位,关键是对相关单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把这些单位与周围熟悉的物体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答案:(1)dm(2)m2(3)cm3例题1-1-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解析与答案从图中可知,最小刻度值是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1大格表示1cm,1小格表示0.1cm,物体左端与刻度尺的3.00cm对齐,右端与5.30cm对齐,则物体长度应为5.30cm-3.00cm=2.30cm,0为估读值(注:靠近单位的值是估读值,与估读值相邻的值所对应的单位是最小刻度).答案:1mm,2.30cm.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1-1-3某同学测得黑板长分别为3.758m、3.758m、3.759m,则黑板长应取值_____m.解析与答案由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可得:L=.L==3.7583m≈3.758m.由于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cm,cm下一位的数值是估计出来的,所以黑板长的平均值应为3.758m.注:平均值的位数与测量值的位数应该相同.答案:3.758m.例题1-1-4一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给他记录的数据填写上适当的单位.(1)教室的门的高度是23.5_____.(2)某同学的身高是165_____.(3)一张卡片的厚度是0.24_____.解析与答案要先想实际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应的长度与长度的单位进行比较.一般教室的门高2m~3m,合20dm~30dm,故(1)题应填dm;同学的身高应为1.65m,合165cm;一张卡片的厚度不足1mm,应填mm.答案:①dm②cm③mm2.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例题1-2-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给你一个2分硬币和一把刻度尺,还有纸和笔.不许测出硬币的直径,你怎样测出图所示曲线ABC的长度?写出实验步骤.解析与答案此题为特殊测量.不允许测硬币的直径,是因为若测硬币的直径再计算周长,产生的误差较大.此题测量的方法如下:(1)用笔在硬币上做一标记“1”.(2)将标记“1”对准A点,沿曲线ABC滚动硬币,滚动到C点时记下滚动的圈数n并在硬币上做一标记“2”.(3)在纸上用刻度尺画一条直线,以硬币的标记“1”为起点,沿直线滚动硬币n圈,记录下标记“2”的位置.(4)用刻度尺量出直线上硬币的起点和终点间的长度即为曲线ABC的长度.例题1-2-2有下列器材:刻度尺、铅笔、细铜丝,怎样测得细铜丝的直径?解析与答案由于被测量值(铜丝直径)很小,而测量工具精确度不够,可将同类待测物体集中,测出总长度后,再求每个单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的方法——化少为多.答案:(1)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缠绕若干圈n;(2)用刻度尺量出n圈的总长度L(mm);(3)计算铜丝直径d=(mm).章综合例解例题1-1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下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ABCD解析与答案A图刻度尺的零刻线没有与桌面重合,因此测出的数据是错误的.而C、D两图中的刻度尺所测的弦长都不能保证是圆柱体的直径,因此也是错误的.答案:B.例题1-2人们在研究星球之间的距离时,常用光年作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之内所走过的路程,约为1016m,而人们研究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直径时又常用纳米作长度单位,1nm等于10-9m,那么1光年约合多少纳米呢?解析与答案因为1光年≈1016m,而1m=109nm,因此1光年约为1025nm.例题1-3测量操场100m跑道的长度时,选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合适的是().A.1mmB.1cmC.1dmD.1m解析与答案有同学认为,任何测量都是越精确越好,所以选A.在测量长度时,要根据被测物体的实际选用适当测量工具,本题选最小刻度是1dm或1m,测量的结果不够精确误差较大,若选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刻度尺,又没有必要,只有选用最小刻度是cm的刻度尺测量最合适.答案:B.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1-4一个正方体,它的边长的真实值为10.00cm,测量结果每个边的长度为10.05cm,问:(1)每边长的误差是多少?(2)它的面积的误差是多少?(3)它的体积的误差是多少?解析与答案有同学错误地认为,边长的误差求出后,面积的误差就是这个边长的误差的平方,而体积的误差就是这个边长误差的立方.而事实是:(1)每个边长误差=10.05cm-10.00cm=0.05cm;(2)面积误差=(10.05cm)2-(10.00cm)2=1cm2;(3)体积误差=(10.05cm)3-(10.00cm)3=15cm3.例题1-5在冬天用钢卷尺测量长度时,可能引起测量结果().A.偏小B.不变C.偏大D.无法确定解析与答案常有同学认为,钢尺在冬天会因为温度降低而冷缩,尺子变短,因此测量值偏小,选A.事实却是钢尺因冷缩而变短,从而使最小刻度间的距离减小,造成读取的数值偏大.答案:C.例题1-6一位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填补上;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是2.4_____.(吉林省)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物理知识的联系.答案:mm.例题1-7测量长度时常用的工具是_____;测量结果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西安市)解析与答案这道题考查长度的测量工具及记录结果,是重点知识.答案:刻度尺,数值,单位.第2章简单的运动节随堂例解1.机械运动例题2-1-1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人行道上向东步行,如果以自行车作为参照物,则().A.人向东运动B.人向西运动C.人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解析与答案人、车都向东运动,这是以路边的固定物为参照物来判断的,本题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人相对于自行车来说越来越远,因此,人相对于自行车是向西运动.答案:B.例题2-1-2“太阳东升西落”是以_____为参照物.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日常用语中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本题也不例外.2.速度和平均速度例题2-2-1在纵贯南北的水平公路上,甲、乙两辆汽车都在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是υ甲=18m/s,υ乙=54km/h,如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是向_____的,速度大小是_____m/s.解析与答案物体运动快慢是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快慢而言的.乙车以地面上固定物为参照物,速度为54km/h=15m/s,而相对于甲车的速度υ乙甲=υ甲地-υ乙地=3m/s,乙与甲同向且乙相对于甲越来越远,因此,乙向南运动.答案:向南,3.例题2-2-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10m/s=_____km/h(2)72km/h=_____m/s解析与答案(1)[解法一]10m/s==36km/h[解法二]103.6km/h=36km/h(2)同理:72km/h=72m/s=20m/s例题2-2-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4∶3,则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是().A.3∶2B.5∶3C.8∶5D.9∶1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答案:D3.实验:测平均速度例题2-3-1甲车在5min内通过900m,乙车在5s内通过15m,比较甲、乙两车运动得快慢().A.甲车运动快B.乙车运动快C.两车运动快慢相同D.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比较速度大小,而要比两车速度大小,要首先统一单位.υ甲=υ乙=答案:C.例题2-3-2有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匀速相向运动,经过2min,它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4.2km,如果两车各以原来的速度同向行驶,经过1min,其距离增大了300m,问: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大?解析与答案两车相向运动,它们的路程之和即为二者缩短的距离,同向运动时,路程之差为增大的距离.设两车速各为υ1、υ2是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解:相向时υ1t1+υ2t1=4200.①同向时υ1t2-υ2t2=300.②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由①得35=υ1+υ2.由②得5=υ1-υ2.解得υ1=20m/s,υ2=15m/s.答:两车速度分别为20m/s,15m/s.例题-3-3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2m/s,如果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那么,在后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与答案这道题是求平均速度问题,应先求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解:设全程为s,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υ1,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υ2,全程平均速度为υ.则=解得υ2=答:汽车在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5m/s.例题2-3-4如图(a)、(b)分别表示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a)表明:_____;图(b)表明:_____.(a)(b)解析与答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的长短;(二)比较运动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a)图表明: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b)图表明:通过相等的路程,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4.路程和时间的计算例题2-4-120GG年11月3日,在世界游泳大奖赛上海站的比赛中,我国选手罗雪娟在女子短池50m蛙泳比赛中以30秒5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荣获冠军,假如她以30s的成绩游完全程,则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解析与答案已知:s=50m,t=30s.求:v解:∵v=∴v=≈1.67m/s答:她的平均速度约是1.67m/s.章综合例解例题2-1一人骑摩托车以54km/h的速度追赶在他前面500m远处正以10m/s的速度沿公路前进的自行车,求摩托车需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自行车?追上时摩托车距出发点多远?解析与答案分析:这一追及问题具有等时性.即摩托车追及时间和前面自行车行走时间相等(t1=t2).解题关键:画简图、标条件、列方程[解法一]已知:v1=54km/h=15m/s,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s=500m,v2=10m/s.v1=54km/h=15m/sv2=10m/s500mBACS1、t1S2、t2求:(1)t=?(2)s1=?解:∵∴15m/s=500m+10m/s∴t=100s.s1=v1t1=15m/ss=1500m.答:摩托车追上自行车需100s.追上时摩托车距出发点1500m.[解法二]分析:追及问题的另一种理解方法是用速度差完成路程差.已知:Δs=500m,Δv=v1-v2=15m/s-10m/s=5m/s.求:(1)t=?(2)s1=?解:(1)∵t===100s(2)s1=v1t1=15m/s100s=1500m答:略.例题2-2车头上桥至车尾下桥S桥S车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长1.6km的大桥,求这列火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解析与答案已知:s车=200m,s桥=1.6km=1600m,v车=15m/s.求:t=?解:t====120s答:这列火车通过大桥需120s的时间.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2-3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引爆炸药,导火索的燃烧速度是0.8cm/s,爆破员点着导火索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外的安全区?解析与答案分析: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比较时间、路程或速度,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解法一]已知:v1=0.8cm/s,v2=5m/s,s1=96cm,s2=500m.求:t1、t2解:t1===120st2===100s∵t2<t1∴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二]求:2=?解:t2=t1===120s∴2==5m/s120s=600m∵2> s2=500m∴人能跑到安全区.例题2-4一列火车甲长150m,以72km/h的速度自西向东行驶,迎面开来另一列火车乙长120m,以25m/s的速度行驶,求两列火车相错需多长时间?甲乙解析与答案分析:错车(或超车)问题可以理解成相对运动问题,即假定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一列车不动,另一列车以两车的和(或差)速度相错车.已知:s甲=150m,v甲=72km/h=20m/s,s乙=120m,v乙=25m/s.求:t解:∵t=∴t==6s答:两车相错需要6s.例题2-5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伞,开伞前第一个5s内落下110m,第二个5s内落下225m,求他在这10s内的平均速度.解析与答案分析:平均速度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已知:t1=5s,s1=110m;t2=5s,s2=225m.求:解:∵====33.5m/s答:他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33.5m/s.例题2-6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的速度为v1,逆水行驶的速度为v2,论证:船一次往返中的平均速度为.解析与答案v====.例题2-7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某汽车甲的速度是54km/h,汽车乙的速度是20m/s,问哪个快?解析与答案常有学生不管两速度单位不同,单凭数字及分子或分母的单位大小来判断,而认为甲的速度大,运动快.因为54km/h==15m/s<20m/s.答案:乙车速度大,运动快.例题2-8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解析与答案常有同学不假思索,或选A,或选B,或选C.判定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据题意选参照物,此题,跳伞运动员看直升机向上运动是以自己作参照物.由于跳伞员相对于地球在向下运动,则当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即使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速度小,跳伞员也会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因此,跳伞员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答案:D.例题2-8一个物体在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求物体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有同学认为平均速度即速度的平均而得到谈平均速度,不能离开具体的“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中”,这会导致条件选择不对应,一定注意路程和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4m/s答:物体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为4m/s.例题2-10简答题:观察如图所示的小旗,判断船相对于岸上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单说明.(北京市)解析与答案这道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题解:小船相对岸上楼房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即:(1)静止,(2)向左运动,(3)船在向右运动,此时船航行的速度小于风速.例题2-11成渝高速公路全长约330km,由重庆开往成都的汽车运行2h刚好驶过全程的中点,此时司机观察座位前的速度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此时车行速度为_____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为尽早到达成都,汽车提速后仅用100min跑完剩下的一半路程,那么,该车从重庆到成都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重庆市)解析与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速度计算问题,同时考查知识的应用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要用公式解决.解:(1)所以υ=≈19.4m/s.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2)因为,s=330km,t1=2h=7.2×103s.t2=100min=6×103s,t=t1+t2.所以υ==25m/s.答案:19.4m/s,25m/s.例题2-1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南京市)(a)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与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可以(是我们熟悉的)用速度比较,即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另外,我们还可以用通过路程相同时,比较物体所用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答案:(a)图说明: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路程长的人运动快.(b)图说明:通过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短的人运动快.第3章声现象节随堂例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题3-1-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某人打靶,目标和人相距272m,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1.2s听到子弹击中靶声.若声速为340m/s,求子弹的速度.解析与答案此题的关键是1.2s是子弹离开枪口到人听到靶声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里子弹飞行距离与声音传播距离之和为2倍的目标和人间的距离,即s子=s声.解:设子弹飞行时间为t,则声音传播时间为1.2-t.由s声=s子=s,而s=υt.所以υ声(1.2-t)=272,t=0.4s.因为υ子t=272,所以υ子==680m/s.答:子弹的速度为680m/s.例题3-1-2声音从湖的一边经过15℃的空气传到湖的对岸,所用的时间比经过水传到对岸所用的时间多10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湖面的宽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解析与答案因为声音在湖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所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用的时间t空比在水中传播时用的时间t水要多.解:设湖面宽为s,两次声音传播时间间隔为Δt,则:t空-t水=Δt,即:=Δt.代值:=10,s()=1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所以s=4441(m).答:湖面的宽度是4441(m).例题3-1-3(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①,正在发声的小铃铛,当用手把它握紧时,就听不到它的声音了.这是因为它②了.(2)人要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必须有①、②、③.解析与答案解题的关键:知道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途径.答案:(1)①振动②停止振动(2)①声源②介质③健康的耳朵例题3-1-4声音在冰块中、水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大小排列,正确的是()A.v冰>v气>v水B.v气>v水>v冰C.v水>v冰>v气D.v冰>v水>v气解析与答案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液体比气体快,固体传声最快.答案:D2.音调、响度和音色例题3-2-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常有学生错选A.生活中提及声音时用的“高”和“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本题指的是音响,即响度大小.答案:B.例题3-2-2(1)当鼓手敲鼓时加大用力则振幅①、响度②.离鼓远近不同的学生对响度感觉不一样.这说明响度还跟③.(2)把耳朵贴着铁轨,就能较早得知远处有无列车开来,其原因是.(3)为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必须保证声音的等级在以下.(4)15°C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m/s.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①,且频率越大,②越③.解析与答案(1)①变大②变大③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2)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3)70dB(4)340(5)①音调②音调③高例题3-2-3我们在室内能辨别出室外是哪几位同学在谈话,原因是()A.每个人说话的音调不同B.每个人说话的响度不同C.每个人说话的音色不同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与答案由于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虽然没有见到人也能听得出是哪位同学的声音.答案:C例题3-2-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解析与答案“男低音”指音调低,“独唱”指响度大;“女高音”指音调高,“轻声伴唱”指响度小.答案:D例题3-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回声是声音碰到远处的物体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解析与答案A.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错.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B.在不同液体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也错.C.同一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声音在15°C空气中传播速度才是340m/s.答案:C例题3-2-6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听远处传来敲击铁管另一端的声音,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后听到沿空气传来的敲击声B.先听到沿空气传来的敲击声,后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声D.由于回声,能听到两声解析与答案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v固>v空,所以会听到两声.传播距离相同时,速度大所用时间短,所以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声音.答案:A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题3-3-1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_____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解析与答案答案:噪声污染章综合例解例题3-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要能区别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离高墙多远?解析与答案解:s=vt=340m/s0.1s=17m答:你至少离高墙17m.例题3-2有一海轮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声音信号,18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此处海水多深?(海水中v声=1531m/s)解析与答案解:t=s=9ss=vt=1531m/s9s=13779m答:此处海水深13779m.例题3-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50m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先后听到两下响声,这两下响声相差多长时间?(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为5200m/s)解析与答案解:t空===0.1471st铁===0.0096sΔt=t空-t铁=0.1471s-0.0096s=0.1375s答:这两下响声相差0.1375s.例题3-4一辆汽车沿直线向山崖匀速前进.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行驶40m时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S解:t声====4st声=t车v车===10m/s答:汽车行驶的速度是10m/s.例题3-5一汽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座山崖行驶,司机在经过某处时鸣笛,3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处距山崖的距离.(υ声=340m/s)解析与答案常有同学不画图而用式子s==525m,而忽略了汽车行驶距离.正确解法:如图所示,先画出汽车运动和声音传播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当司机在A处鸣笛后,汽车和声音同时都向山崖B前进.当声音碰到山崖B往回返时,在C处与汽车司机相遇.sCB为所求.设:汽车前进的距离为sAC=s1,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sABC=s2,sCB为司机听到回声处距山崖的距离.解:sCB==495m.答:听到回声距与山崖的距离为495m.例题3-6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υ1,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是υ2,二者大小相比较,υ1_____υ2.(选“大于”“等于”或“小于”).(湖南省)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本题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答案:小于.例题3-7“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传入人耳的.(云南省)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及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答案:振动,介质(空气).例题3-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20GG年北京海淀区)如图所示,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个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1)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2)女孩在两个房间都能看见室外树上的鸟,而只能在甲房间听到室外鸟的“歌声”,这说明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阅读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光的传播问题,二是声音的传播问题.由于光在介质中和真空中都能传播,因此小女孩在甲、乙两个房间内的窗前,都能看到树上鸣叫的小鸟;因为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小女孩站在装有双层玻璃的乙房间窗前,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鸣叫声.答案:(1)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乙房间的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无法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第4章热现象节随堂例解1.温度计2.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例题4-1~4-2-1一支温度计刻度不准,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6℃,放在教室里示数是20℃,那么教室里的实际温度是().A.20℃B.18.4℃C.17.4℃D.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这支温度计刻度不准,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尽管标有0℃和100℃,并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但它不能正确指示温度.正如题中所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它却显示4℃,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它却显示96℃,这样在0℃~100℃之间,这支温度计只等分了(96-4)=92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等份,那么它的每一等份相当于℃,当它显示20℃时,与4℃之间间隔16等份,因此教室的实际温度为:℃≈17.4℃.答案:C.例题4-1~4-2-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B.只有当温度计玻璃管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而且视线必须与液面平齐,读数才比较准确C.温度计虽然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可以测量低于它的最低刻度的温度D.体温计可以用开水消毒解析与答案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是: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温度;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没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器底或器壁;③温度计在液体中停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根据温度计的使用可以判断A、B是正确的,C选项中温度计也不能用来测量低于它量程的温度,否则会测不出数来;D选项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在35℃~42℃,而开水的温度是100℃,远远超过了体温计的最高刻度.答案:A、B.例题4-1~4-2-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①原理制成的.摄氏温度把②的温度规定为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把标准大气压下的③的温度规定为100℃.解析与答案解答本题要知道常用温度计是指液体温度计,要记住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答案:①液体的热胀冷缩②冰水混合物③水沸腾时例题4-1~4-2-4关于温度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冷热叫温度B.物体热,说明物体的温度高C.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D.物体冷,说明物体的温度低解析与答案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热或冷达到的程度,用温度表示.但只强调冷或热,没说明达到的程度就说温度低或温度高,就不准确.答案:选C例题4-1~4-2-5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温计可以当寒暑表测气温B.摄氏温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D.摄氏温度把冰的温度规定为0℃解析与答案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而一般情况下气温的变化在-40℃~40℃左右,由于体温计的量程远远小于气温的变化范围,所以体温计不能用来测气温.A错.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B.摄氏温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如果气压变化,沸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B错.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以是正确的.D.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而冰的温度可能等于0℃,也可能低于0℃,D错.答案:C例题4-1~4-2-6有一支温度计,其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为4℃,而放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里时,读数为96℃,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读数为56℃,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为().A.46℃B.48℃C.56.5℃D.54℃解析与答案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而该温度计对应的温度是4℃和96℃,冰水混合物温度到沸水温度之间只能分成92(4℃~96℃)等份,如图所示,列比例式如下:,t=56.5℃所以,56℃的实际温度是56.5℃.答案:C例题4-1~4-2-7(1)没有甩过的医用温度计指示的读数是38℃,用它先后测两位病人的体温(事先都没有用力甩).如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果两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和39.1℃,那么这支温度计先后显示的读数是①和②.(2)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B.体温计的精确度是1℃C.体温计玻璃泡的口径比上面细管口径大得多D.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解析与答案(1)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连接处的缩口处特别细,并且有一小弯,测体温时,水银受热膨胀,经细弯管进入直管中,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立即受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下不来.所以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再次使用前,应将温度计甩几下,使进入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如果没有甩,用此温度计测体温,如果被测体温比原来测的低,则仍为原来的数值;如果被测体温比原来测的温度高,则水银柱可继续增长,指示新的数值.答案:①38℃②39.1℃(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所以A正确.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所以它的精确度是0.1℃,B错误,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比上面细管容积大得多,所以水银吸热时体积有微小的变化,上面细管中的液柱就会上升一段明显的距离,因此体温计的精确度才能达到0.1℃,所以C也正确.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D是正确的.答案:B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3.熔化和凝固例题4-3-1把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则().A.冰一定会熔化成水B.水一定会凝固成冰C.冰和水的量均保持不变D.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当温度达到熔点时,物体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可以熔化,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固态和液态可以共存,每种晶体的熔点是确定的.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当温度达到凝固点时,物体不断向外界放出热量可以凝固,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在本题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于房间的温度与冰水混合物之间没有温度差,热传递无法进行,因此,冰水混合物既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也不能向外界放出热量.也就是说冰块不具备熔化条件,水也不具备凝固条件.答案:C.例题4-3-2如图所示某晶体熔化、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将各阶段的物质状态、吸放热和温度变化情况填入表格内.阶段ABBCCDDEEFFG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吸放热状态温度此晶体的熔点是_____,凝固点是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min.解析与答案解这类题先要弄清图像中表示了物质的什么状态.图像中AB段和CD段表示物质吸热温度升高,DE段和FG段表示物质放热温度降低,在这四段物质都没有状态的变化;而BC段表示物质在熔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是熔化的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EF段则表示物质在凝固点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是凝固的过程,物质也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由上述分析可知:表格中答案,第一行依次是:吸热、吸热、吸热、放热、放热、放热.第二行依次是:固态、固液共存、液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第三行依次是:升高、不变、升高、降低、不变、降低.从B、E点作纵轴的垂线可看出该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80℃,再从B、C点作横坐标的垂线则可看出该晶体熔化过程用了5min.答案:略.例题4-3-3关于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食盐、玻璃、冰等透明的固体是晶体,均有熔点B.任何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C.同种物质的熔点比凝固点高D.在标准大气压时,冰的熔点是0℃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A.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与是否透明无关,透明的固体不一定都是晶体,食盐、冰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所以A不对.B.固体分晶体与非晶体两类,而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因此说任何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是错误的.C.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例如在标准大气压时,冰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0℃,所以C不对,而D是正确的.答案:D例题4-3-4几位同学在讨论固态物质的熔点时提出的以下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任何固态物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这种物质的熔点B.一切固体熔化时,都要吸热C.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都要放热解析与答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必须继续吸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时都吸热,在凝固过程中都要放热.由此看来B、C、D均正确.答案:A例题4-3-5完全相同的两桶冰水混合物,一桶放在炉火旁,一桶放在地窖里,哪桶水的温度高?哪桶水里的冰块熔化得快些?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放在炉火旁的冰水混合物,由于外界温度较高,可以不断吸收较多的热,使水里的冰块熔化得快些,但在冰尚未完全熔化时,它的温度将一直保持在0℃,吸收的热只是用来完成熔化.地窖的温度比炉火旁低,但要高于0℃,这样冰水混合物还是能够从周围吸热的,由于吸热较少,所以水里的冰块要熔化得慢些,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依然保持在0℃.答:两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样高,都是保持在0℃;放在炉火旁的桶里的冰块熔化得快些.例题4-3-6焊锡的熔点是232℃.能不能用锡焊过的锅在800℃以上的火上烧水?解析与答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且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样,烧水时锅的温度高于100℃,但远远低于焊锡的熔点,更低于火焰的温度.答:能用锡焊过的锅在800℃以上的火上烧水.例题4-3-7“物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你认为此说法是否正确?解析与答案此说法不对.原因是:当物体没有发生状态变化时,它吸热后温度升高,但如果物体发生状态变化,吸热但温度不一定升高,有可能保持不变.例如:萘在熔化时,温度始终保持为80.5℃;海波在吸热熔化时,温度一直为48℃不变.例题4-3-8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试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雪一般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出现,它是水的固态存在形式.下雪过程中气温偏低,而雪在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使气温比下雪时的气温更低,因此在雪熔化时更加寒冷.例题4-3-9右图为甲、乙两物体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知①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②.温度(℃)甲乙5020时间(min)解析与答案从图象中可知,甲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温度一直在上升.乙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50℃时开始熔化,直至熔化结束,物质变为液态,所以乙物体为晶体,其熔点为50℃.答案:①乙②50℃4.蒸发5.实验:观察水的沸腾例题4-4~4-5-1夏天扇扇子,身上就感到凉爽,这是因为().A.扇来的风是凉的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量吹掉了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吸收热量D.扇来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解析与答案根据蒸发的规律可知,扇扇子可以加快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使蒸发加快,同时也加快了汗液蒸发时从皮肤吸收热量.答案:C.例题4-4~4-5-2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夏天,人在水中游泳上岸以后,被风一吹会觉得有些凉,这是因为().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温度高B.风把“凉”传给了人体C.人身上的水分蒸发时从人体吸收了热D.人的错觉解析与答案游泳的人上岸后,身上的水就会蒸发,蒸发时一方面从液体内部吸热使液体温度降低,另一方面要从周围物体吸热而使物体温度降低.风一吹,加快了人身上水分的蒸发,即加快了从人体皮肤吸热,这样使人的皮肤温度加快降低.答案:C例题4-4~4-5-3关于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蒸发是液体内发生的汽化现象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C.液体蒸发时,可以从外界吸热,也可以从自身吸热D.0℃以下不会有蒸发现象发生解析与答案A.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说液体内不对.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是对的.C.液体蒸发时必须吸热,如果与外界有温差,可以从外界吸热,如果与外界没有温差,也可以从自身吸热,例如把冰水混合物放到0℃的房间,这时冰水混合物无法从外界吸热,但有一部分水凝固放热,供另一部分水蒸发吸热,因此C正确.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D.在0℃以下有的物质仍处于液态,例如酒精等,所以0℃以下也会有蒸发现象发生,故D不正确.答案:A、D例题4-4~4-5-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体积越大,蒸发越快D.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解析与答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与液体的体积无关.答案:C例题4-4~4-5-6晒湿的衣服时,为了干得快,人们总是把它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而且还要将衣服展开,这是为什么?解析与答案因为蒸发的快慢决定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放在向阳处,可以提高温度;放在通风处使衣服附近的空气流动加快;将衣服展开可增大液体的表面积,这些措施都会使衣服干得更快.例题4-4~4-5-7把酒精擦在皮肤上,很快就干了,同时人体会感到很凉爽,这是为什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皮肤表面上的酒精变干时,是个较快的蒸发过程,酒精蒸发时要吸收人体的热,人体因放热而降温,所以人体会感到凉爽.答:擦在皮肤表面上的酒精变干时,人体会感到凉爽,这是蒸发制冷现象.例题4-4~4-5-8烧水时,水在开始沸腾以后,虽然炉火一直提供热,但水的温度并不升高,这是为什么?解析与答案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后炉火继续供热全部用来完成水的沸腾,沸腾的过程是一个吸热并带走热量的过程,带走的热量与供给的热量相等,所以水温保持在沸点不会升高.例题4-4~4-5-9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办法除去糖汁中的水分.为了使糖汁在沸腾时不致变质,沸腾的温度要低于100℃,因此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是().A.减小火力B.加大火力C.减小糖汁液面上的气压D.增大糖汁液面上的气压解析与答案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液体其沸点是不同的,对某种液体来说,其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液体的沸点是随液面上气压的大小而改变的,即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只要减小糖汁液面上的气压,就可使糖汁的沸点低于100℃.因此A、B、D项都不对.答案:C例题4-4~5-1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一只装有酒精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在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内的酒精比烧杯中的水先沸腾B.酒精和水同时沸腾C.酒精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而温度不断升高D.水比酒精先沸腾解析与答案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是: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在一定气压下,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当烧杯中的水温升到78℃后再继续加热,试管中的酒精就会开始沸腾,在沸腾过程中,酒精要不断从烧杯中的水吸热而温度保持78℃不变,而烧杯中的水温因未达到沸点还是处在不断升温的过程中.B、C、D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答案:A6.液化例题4-6-1(1)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这是空气中①成②.(2)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将它装入打火机内的.(3)100℃水蒸气烫伤比100℃水烫伤严重,其原因是.(4)冬天戴眼镜的人进到暖和房间,镜片上会有水珠,这是①变成了②.(5)秋季早上会有露水,露水的形成是现象.(6)为了使石油气液化成液体而储存在钢罐里,采用的办法是().A.常温下加压B.常温下减压C.降温减压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1)当打开冰箱冷冻室门时,冷气会从中冒出,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便是人们看到的“白气”.答案:①水蒸气②小水珠(2)在常温常压下,丁烷是以气体状态存在,当给丁烷气体加大压强,使它体积缩小时,可以使其变为液体.答案:压缩体积(3)答案: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4)答案:①水蒸气②大量的小水滴(5)答案:液化(6)答案:A7.升华和凝华例题4-7-1(1)用久的电灯泡玻璃会发黑,是由于().A.灯泡中的钨丝遇热熔化,降温后凝固而成的B.是灯丝上的钨蒸气凝固形成的C.是灯丝上的钨汽化和凝华形成的D.是灯泡里的钨丝受热产生升华现象,然后钨的气体又在灯泡壁上遇冷凝华而成的(2)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这是因为卫生球的结果.(3)在严冬温度较低的时候,窗上可以结霜,这是水蒸气①现象,霜应结在玻璃的②侧(填“室内”或“室外”).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灯泡里的钨丝在受热时,直接升华成钨蒸气,当这些钨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时,直接凝华成固态钨,因而灯泡玻璃会变黑.答案:D(2)卫生球在变小的过程中,没有变软或变成液态的过程,而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答案:升华(3)霜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小冰晶,属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过程.答案:①凝华②室内章综合例解例题4-1在20℃的房间里,酒精的温度低于室温,将一只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它的示数将().A.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保持不变B.一直上升C.一直下降D.一直保持不变解析与答案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由于温度计玻璃泡表面上有一些酒精,这些酒精蒸发会吸收玻璃泡内液体的热量,使玻璃泡内液体温度降低,导致示数下降.当温度计玻璃泡上的酒精全部蒸发后,由于玻璃泡内液体温度低于房间内的温度,玻璃泡内液体又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到与房间温度相同时为止.答案:A例题4-2下列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A.寒冷的冬季,室内窗玻璃上结有冰花B.夏天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C.衣箱中的樟脑球日久变小了D.打开冰棍纸,冰棍周围出现了“白气”解析与答案湿衣服逐渐变干是水的蒸发现象;衣箱中的樟脑球日久变小了,这是樟脑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液化现象;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结冰花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当低(低于0℃)的窗玻璃迅速放热凝华而成.答案:A例题4-3关于状态变化,下列对有关气象变化的评述正确的是().A.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雪化成水是液化现象解析与答案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附着在地面的花枝、草叶上;雾是低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雪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应属于熔化现象;霜是由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骤冷(低于0℃)凝华而成,多附着在别的物体上(如地面、叶、花枝、树枝、房顶的瓦片上),而不是悬浮在空气中.答案:B例题4-4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渡太平洋,穿越南半球,航程26000余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温度计一般用酒精制成,这是因为().A.酒精的颜色浅,水银的颜色深B.酒精的熔点低,水银的熔点较高C.酒精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大D.酒精的气体无毒,水银的气体有毒解析与答案由于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的低,因此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应选酒精.答案:B例题4-5目前有些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把手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解析与答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热风提高水的温度,同时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但并没有增加手的表面积.答案:A例题4-6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天气炎热时,向屋内地上洒一些水,有时会感到凉爽,有时却感觉更闷热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解析与答案夏天,屋内地面是热的,向地上洒一些水,水蒸发得很快.水蒸发时要吸热,地面的温度要降低一些,此时人是否会感到凉爽要看具体情况.人是否感到凉爽,除温度因素外,还与空气的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有关.人的皮肤随时都在分泌汗液,汗液蒸发时就从人的身上带走热量,蒸发越快,人就感到越凉快.汗液蒸发的快慢,除与温度、空气流动快慢、皮肤裸露的面积有关外,还与空气的湿度有关.空气湿度越大,蒸发就越慢,地面上洒的水快速蒸发时,附近的空气湿度就会增大.如果此时屋内通风,湿度增大的空气很快被吹跑了,就不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再加上地面温度的降低,人就会感到凉爽;但是如果屋内不通风,湿度增大的空气包围着人体,人的汗液蒸发就大大受阻,尽管地面温度低了,但人反倒感觉闷热.例题4-7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起油来,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与答案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的缘故.油的沸点在200℃左右,当水滴落到油锅里,水迅速从油中吸热急剧膨胀变成气泡,气泡冲破热油的包围向四周扩散时,就会发出“叭叭”的响声,并把热油溅出锅外.例题4-8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气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雾”解析与答案如果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气,演出不可能正常进行,显然A不正确,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透明的,B也是错误的,干冰升华不可能使空气液化,D是错的.答案:C例题4-9当锅中水沸腾后,水面上方将出现“白气”,但当将加热的火熄灭后,水面上方的“白气”反而更多,其原因是什么?解析与答案火熄灭后锅周围温度降低,使更多的热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例题4-10如图所示,把装有水的试管插入烧杯里的水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不断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A.温度达到100℃,不会沸腾B.温度达到100℃,会沸腾C.温度低于100℃,不会沸腾D.水量逐渐减少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B、D.认为水温已达到100℃,水就会沸腾.解此题应抓住沸腾、蒸发的条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而且必须从外界不断吸热才能沸腾.当烧杯中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时,因热传递试管中水也会升到100℃,此时由于它们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不能再从外界吸收热量,因此不能沸腾,但蒸发可以进行.答案:A、D.例题4-11为了使湿头发很快变干,可利用电吹风机的热风,来提高头发上水的_____,同时加快水表面上的_____.(江西省)解析与答案因为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上空气的流速越快蒸发越快.由于电吹风吹出的是热风,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同时也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蒸发加快.答案:温度,空气流动.例题4-1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北京市)A.熔化B.凝华C.凝固D.液化解析与答案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过程.答案:A.例题4-13在图中,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右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容器内盛的液体是_____.(上海)物质沸点酒精78水100煤油150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同时必须不断吸热.甲容器内是水,当被持续加热时最终能沸腾,但水的温度仍保持100℃,而乙容器内液体发生沸腾,说明这种液体既达到了沸点又能继续吸热.查表得知酒精的沸点是78℃,它低于水的沸点,可以从甲容器中吸收热量.而煤油的沸点是150℃,它远高于水的沸点,不可能沸腾.故是酒精能沸腾.答案:酒精.例题4-14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30℃、-38.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江苏省)A.酒精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解析与答案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并且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温度计里的液体,因温度过低而凝固,则不能用来测量温度.本题中南极的温度远低于煤油和水银的凝固点,如果用它们去测量南极的温度,那么温度计里的液体会因凝固而失效,只有酒精的凝固点远远低于南极的最低气温,在南极仍可以使用.答案:A.第5章光的反射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节随堂例解1.光的直线传播例题5-1-1一个人的影子的长度,在早晨和中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解析与答案早晨阳光斜射中午阳光几乎直射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不透明物体时被挡住,在物体后留下阴影,即人们所说的影子.答案:早晨人影比中午长.例题5-1-2百米赛跑的计时员在发令枪响时,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计时,为什么?().A.听到枪声就计时,因为这样计时误差小B.看到枪冒烟就计时,因为枪烟更明显C.听到枪声就计时,因为听枪声听的更清楚D.看到枪冒烟就计时,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解析与答案发令枪响时,枪声和枪烟是同时发生的,看到枪烟是光的传播,听到枪声是声的传播,又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3×108m/s,所以此题选项D正确.答案:D2.光的反射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5-2-1依据有关知识完成作图.作图要求见图(a)、(b)、(c).解析与答案法线在作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也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画出法线后,问题便一目了然,完成的作图见图(a)、(b)、(c) .例题5-2-2如右图所示,一束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入射,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算出入射角的大小.解析与答案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简单地记为:三线同面、二线分居、两角相等.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应注意描述“两角相等”,这是作图的核心,同时标出光线的方向.不能漏掉表示光线方向的箭头.例题5-2-3一束光线与水平方向成50°角射到平面镜上,为使反射光线水平射出,应把平面镜放在与水平方向成多大角度的位置?解析与答案解决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问题,首先根据题意把光线的传播路径画出,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方向改变处添加平面镜.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本题只要求反射光线水平射出,没有明确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那么就有两种可能:如图甲、乙.乙A’B’O50°1’2’ABO1250°甲(1)∵∠1=∠AOB(2)∵∠1′=∠A′O′B′=25°=(180°-50°)∵∠2=90°-∠1=65°=65°∵∠2′=90°-∠1′=25°答案:65°或25°例题5-2-4黑暗的房子里,白墙上挂一个小平面镜,当用手电筒斜着照向这面墙时,觉得镜子周围白墙比镜子亮,这是为什么?解析与答案一束平行光照到光滑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照到粗糙表面时会发生漫反射,无论哪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手电筒的光束接近平行光,斜射到镜子和白墙上,发生反射现象,不过在镜子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即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斜射出去,没有反射光线进入正面观察者的眼睛.在白墙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各个方向反射,可以进入正面观察者的眼睛,所以觉得白墙亮.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这是因为光在白墙上发生漫反射,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在小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没有进入人眼.所以,会觉得白墙比平面镜亮.3.平面镜例题5-3-1依据有关知识完成作图.作图要求见图(a).解析与答案物体、虚像、平面镜三者中,一旦两者的位置关系确定后,第三者的位置就是确定的.找到、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即可画出AB的位置,完成的作图见图(b) .例题5-3-2物体距平面镜4m,当物体向平面镜移近1m时,物体与虚像间的距离是多少?解析与答案在物体移动的情况下,平面镜成像特点依然成立.据此可知:物体向平面镜移近1m→虚像向平面镜移近1m→物体与虚像间的距离变为6m.答案:物体与虚像间的距离为6m.例题5-3-3在入射光线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若镜面转过角,那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变化了多少?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在镜面转动的条件下,光的反射定律依然成立.由此可知 :在入射光线方向不变、镜面转过角时→入射角变化→反射角变化→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变化2.答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变化了2.例题5-3-4如图所示,AB为平面镜,S为发光点.请作图说明,在哪一个范围能看到S在镜中的虚像.解析与答案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而人眼所感受的是反射光线.在所有的反射光线中,边界处(A、B两点)的光线最具典型意义.因为,所有的反射光线都被这两条光线所包围.作图程序:(1)画出边界处的两条入射光线SA和SB.(2)画出过A、B两点的法线.(3)依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边界A、B处的反射光线.结论:(如图(b))在间可以看到S在镜中的虚像.例题5-3-5如图(a)所示,在不透明的物体AD间形成一个小孔BC.请画出小孔前眼睛的视野范围.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B点和C点是透光部分和不透光部分的分界点.也就是说,B点和C点是透光部分的边界.通过这两点并进入眼睛的光线具有典型意义.因为,其它进入眼睛的光线都被这两条光线所包围.作图:通过A、B两点画进入眼睛的入射光线.结论:(如图(b))上述两条光线所包围的区域即为人眼的视野范围.例题5-3-6一个人距竖直放置的平面镜6m,在他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运动4s的过程中,他的像以①m/s的速度②(填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将③(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最后人与像间的距离为④m.解析与答案当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会随着改变,而物体的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也不变.我们觉得像的大小改变是因为人的视觉是“近大远小”的缘故.要确定像的速度,先确定参照物,本题根据题意选定平面镜为参照物,则像的速度等于物体的速度.如右图中:s1=v·t=1m/s4s=4ms2=6m-s1=6m-4m=2ms′2=s2=2m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s2+s′2=2m+2m=4m答案:①1②靠近③不变④4例题5-3-7如图所示,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解析与答案平面镜成像有两种作图方法(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分别画出物体各端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对应的物体各端点的像.再用虚线连接各像点,作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右图所示.(2)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像:即画出物体上各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再用虚线连接各对称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如右图所示.可见,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像比用光的反射定律容易.答案:如两图所示.章综合例解例题5-1边长30cm的正方形薄木板上开一个边长0.5cm的正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一天中午,某同学水平拿此木板站在阳光下,木板与地面相距较远,则在地上留下木板阴影的形状是().ABCD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阳光照到边长30cm的木板,会在地上留下一个方形阴影,但板上开有一个三角形小孔,由于孔的边长比较小,所以会形成小孔成像现象,会在木板阴影上成一个太阳的像,所以地面上留下阴影的形状是如B图所示.选项B是正确的.BCA例题5-2如图所示,人眼在C点通过木板上的小洞能看到物体AB的全部吗?并画图说明.解析与答案观察范围的确定办法:物体AB的光线如果通过小洞能进入人眼,则人能看到物体,如果被木板挡住则看不到物体.所以有两种做法可以确定能否看到AB全部.从观察点向物体的各端点连线,如果各连线不能被木板挡住,则能看到物体的全部,反之则看不到物体的全部,如图所示.从观察点向观察口的边缘分别画出两条直线,表示射向人眼的光线,在木板另侧(放物体的一侧)两条光线之间的区域为能看到的范围.如果物体全部在此范围内,则表示能看到物体的全部,否则,就看不到.如图所示.答案:不能看到AB物体的全部.如图所示.例题5-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15°,则反射角为①.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②.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平面镜转动引起变化的问题:根据题意分别用两种颜色的笔,在同一图中画出平面镜转动前后的光路图(如图B),然后分析待求量.当平面镜转动时,平面镜转过的角度等于法线转过的角度,如本题平面镜转动时使入射角减小20°,则法线应逆时针转动20°,则平面镜也应当逆时针转动20°,如图所示,再根据法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知识分析题目.1i75°20°15°i'=55°20°40°AB平面镜转动前:如图A平面镜转动后:如图B∵∠1=15°∵转动前∠i=75°∴∠i=75°∴转动后∠i,=55°又∵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转动后反射角为55°∴反射角为75°∵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10°答案:①75°,②110°例题5-4如图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恰好经过N点,画出此入射光线.N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然过S的像点S′,所以应先画出S的像S′如图所示,连接S′N与平面镜交于O点为入射点,然后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SS’ON答案:如图所示.例题5-5AB如图所示,人眼在什么范围内能看到AB在平面镜中的全像?画图说明.AA’BB’EFGHCD解析与答案能看到A点像的地方,必然有A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经过该处,又因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像点,所以应先画出A点的像A′,A′与镜子边缘C点和D点连线的延长线是A点在平面镜最边缘的反射光线CF和DH如图所示,在FCDH范围内能看到A点的像A′.同理,能找到观察B点的像B′的区域为ECDG,FCDH和ECDG两部分区域的公共部分是能够看到AB的全像A′B′的区域.答案:如图中FCDG区域是能看到AB全像的区域.例题5-6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决定的().A.平面镜大小B.平面镜放置的方向C.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D.物体自身的大小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本题易错解为:依据“近大远小”的经验,选择C.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近大远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关于这个问题,依据第六章《光的折射》的知识将做出正确的解释.眼睛是个凸透镜,日常所观察的物体在它的二倍焦距以外,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缩小的实像.在此基础上,物体离眼睛越远,所成的像越小,由此造成“近大远小”的印象.看来,“近大远小”是由眼睛对光线折射后成实像时所表现出的现象,与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成虚像的现象无关.答案: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选D.例题5-7从地面上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过2.7s,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那么,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是().A.8.1108mB.8.1105mC.4.05105kmD.4.05105m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D.正确地解答本题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理解并记忆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m/s,二是正确理解本题情境——2.7s为往返时间,而不是单程的时间.明确了这两点,就能得出正确结论C.否则,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答案:C.例题5-8如图(a)所示,AB是由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河北省)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部分的一个中考热点.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法线确定后,其入射光线必然是确定的.作图程序:(1)过C点作法线;(2)依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过C点的入射光线.结论:(如图(b))两入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光源S.例题5-9(a)如图(a)所示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2m/s的速度向点光源S移动,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角,则S在镜中的像相对S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A.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移动B.以4m/s的速度水平向右移动C.以2m/s的速度沿S连线向S移动D.以4m/s的速度沿S连线向S移动解析与答案ASυ'MυMυ30°OS'(b)本题是将物理知识与数字知识进行综合考查的一道题.首先考查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理解,其次考查对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是否知道.解题过程:(1)先在图中画出物体S在镜中的像如图(b).(2)当镜面M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像则沿S的连线方向向S移动.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3)因为△SOA是直角三角形,且∠A=30°.所以,当υ=2m/s时,镜面M沿S方向移动的速度υm=1m/s,而镜中的像相对于S的移动速度应为2υM,即=2m/s.答案:C.例题5-10一般小轿车的前窗玻璃(俗称挡风玻璃)都是倾斜的,而有些大型轿车的前窗玻璃却是竖直放置的,为什么?解析与答案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有各种应用实例,有些对人们有利,需要保留;有些对人们不利,需要消除或克服.本题是讲对人们不利的一个事例,需要克服.汽车的前窗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当汽车夜间行车车厢内开灯时,车厢内的景物会在汽车的前窗玻璃上成像,使司机分不清是路面上的行人还是车厢内的景物,会造成交通事故.而把前窗玻璃倾斜安装时,车厢内景物的像就成在了司机的前上方,与路上的行人分离开,这样就不会出现交通事故了.而大型轿车由于前窗玻璃离地面较高,即使在前窗玻璃上形成车厢内景物的像,由于路上的行人在司机的水平视线以下,使司机能分清行人和景物的像,不会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大型轿车的前窗玻璃可以竖直安装.但是无论哪种汽车夜间行车时,车厢内尽量不要开灯,以免发生交通事故.第6章光的折射节随堂例解1.光的折射例题6-1-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光线AO从玻璃射入空气中,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体方向.空气玻璃AO解析与答案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和入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空气中角较大:(无论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只要在空气中角就大)此题过O点作垂于界面的法线ON,明确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折射光线是OB.例题6-1-2如图所示光线AO入射到一块三棱镜上,请画出光线经过三棱镜折射的光路图.解析与答案光线经三棱镜要发生两次折射.过O点作ab界面的垂线OM.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折射光线OO′.过O′作ac界面的垂线O′N.再作折射光线O′B.答案如图.例题6-1-3有经验的渔民在用鱼叉叉鱼时,不是把鱼叉对准看到的鱼的位置,而是对着稍低于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叉去,这样才能叉到鱼,为什么?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空气水分析:渔民在水外看河里的鱼,实际是鱼身体反射了太阳光,使光线由水里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的眼睛.即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作图:取任意的2条入射线,分别作2条入射线的折射线.2条折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鱼的虚像.结论:渔民看到的河里的鱼是鱼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鱼的实际位置变的稍浅些,所以渔民叉鱼时要对着稍低于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叉才能叉到鱼.2.透镜例题6-2-1写出图中各透镜的名称:解析与答案解题关键在于熟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征: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而凹透镜是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透镜.答案:甲和丙为凸透镜;乙和丁为凹透镜.例题6-2-2画出图中的光路图.解析与答案在成实像和成虚像的各种情境中,上述四种情况具有各自的代表意义,其各自的特点在于: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所成的实像;(2)平面镜成虚像是由于光线经反射后不相交,其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3)凸透镜成实像是由于光线折射后会聚并相交而成的;(4)凸透镜成虚像是由于光线经折射后虽然会聚但不相交,其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答案:成像光路如下图所示.例题6-2-3完成下列各图中的光路图.FFFFFFF解析与答案根据实验结论,我们应掌握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3)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答案:FFFFFF例题6-2-4根据光路图,在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图甲入射光线为平行光,经透镜后另一侧光线为发散光.可知图甲应为凹透镜.图乙入射光线为平行光,经透镜后另一侧为交叉后(会聚后)再发散的光线、可知图乙应为凸透镜.答案:FF3.透镜例题6-3-1在图中,光路因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其中,光线发生发散的是_____图,光线发生会聚的是_____图.请据此判断在适当的位置画出适当的透镜.解析与答案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什么叫“发散”,什么叫“会聚”.在图中,两条入射光线和两条折射光线的中间分别画上一条主光轴,如图,就会发现:图(a)中的两条折射光远离主光轴,而图(b)中的两条折射光线靠近主光轴.答案:发生发散的是(a)图,发生会聚的是(b)图.画出的透镜如图所示.(b)(a)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4.幻灯机放大镜例题6-4-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折射光线跟界面之间的夹角叫折射角;(2)电影院的屏幕上所成的像是虚像;(3)放电影时所成的像是正立的;(4)“海市蜃楼”的出现是光的折射的结果;(5)在岸上看水中的鱼,所看到的位置不是鱼的真实位置.解析与答案折射角的定义应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电影院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从电影放映机发出的光实际会聚而成的像,是实像;同时因为电影胶片是倒放的,所以在屏幕上看到的像才是正立的.以胶片为标准,屏幕上成的像应是倒立的.所以(1),(2),(3)都是错的.“海市蜃楼”的出现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出现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所以属于折射现象.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实际上是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在进入眼睛前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眼睛沿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光线去观察,就会看到水中的鱼,这实际上是鱼的虚像,而且其位置比鱼的真实位置靠近水面.答案:(4),(5)正确.(1),(2),(3)错误.例题6-4-2作图说明:在岸上看水中的鱼,其虚像的位置比实际的位置偏高.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这是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发生的折射.依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图示.如图所示.例题6-4-3作图说明:游泳者戴着潜水镜,在水中所看到的岸上的标杆比实际的位置偏高.解析与答案这是光线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发生的折射.依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图示,如图所示.章综合例解例题6-1将物体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前.分别离凸透镜18cm、12cm和4cm时.分别能得到缩小实像、放大实像、放大的虚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A.12cm<f<18cmB.8cm<f<12cmC.6cm<f<9cmD.4cm<f<6cm解析与答案分析:(1)当u=18cm时成了倒立缩小实像,说明物体一定在二倍焦距以外,即18cm>2f得到f<9cm①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2)当u=12cm时成了倒立放大实像,说明物体一定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12cm<2f得到f<12cm②f >6cm③(3)当u=4cm时成了正立放大虚像,说明物体一定在一倍焦距以内.即4cm<f得到f>4cm④综合①②③④不等式可得到6cm<f<9cm.答案:C例题6-2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透镜焦距是10cmB.该透镜可作为放大镜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5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解析与答案当u=10cm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说明了物体一定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10cm<2f得到:5cm<f<10cm.(不包括5cm和10cm)①经分析知5cm<f<10cm.那么f一定不是10cm.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②放大镜实际就是凸透镜,而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③当u=20cm时,由5cm<f<10cm可知,物体一定在二倍焦距以外,所以一定可成倒立缩小实像.④当u=5cm时,由5cm<f<10cm可知,物体一定在焦点以内.所以一定成正立放大虚像,而在另一侧的屏上一定得不到像.答案:BCD例题6-3物体在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20cm处,成缩小的像,若把物体放在8cm处成正立的像.若该物体从20cm处沿主光轴逐渐移至距透镜10cm过程中().A.像始终是倒立缩小的B.像距逐渐变大C.物像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D.物像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解析与答案分析:①当u=20cm时,成缩小像,说明物体一定在二倍焦距以外.即20cm>2f,f<10cm.②当u=8cm时,成正立像,说明物体一定在一倍焦距以内,即8cm<f.综合①②得8cm<f<10cm.(不包括8cm,不包括10cm)讨论:物体从20cm处移至10cm处过程中,由8cm<f<10cm可知,此物体的20cm处一定在二倍焦距以外,10cm处一定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物体是在二倍焦距以外移到了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像距一定是逐渐变大且像在逐渐变大.物与像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答案:BD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6-4画出光线穿过玻璃的光路图.(注:两折射面彼此平行)如图(a)所示.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如图(b)、(c)所示.(1)光线穿过玻璃砖,所发生的是折射现象.(2)折射过程中遵循光的折射规律.(3)折射规律描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图(b)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这是错误的.(c)图中,避免了(b)图中的错误,但在角的关系上却出现了错误.图(d)所示的位置关系上避免了上述两种错误,并结合“折射光路可逆”的知识,确立了最初的入射光线与最终的折射光线平行,画法正确.答案:如图(d).例题6-5近视眼和远视眼配戴眼镜后可以把物体看得更清.那么,凹透镜适用于矫正近视眼还是远视眼?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凹透镜可适用于做远视眼镜.(1)对眼睛的光学解释.眼睛相当于凸透镜,眼睛的后部有一个叫“视网膜”的组织,它相当于承接像的光屏.正常眼睛的焦距是可变的,通过调节,使得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2)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光学解释.与正常眼睛相比,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调焦”功能较差,近视眼的焦距较长.换言之,近视眼的聚光能力太强,把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即眼球与视网膜之间).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的规律,物体移近眼睛时,才能把像成在视网膜上,此乃“近视眼”.反之,远视眼的聚光能力太弱,把像成在视网膜之后,要通过远离物体的办法,才能把像成在视网膜上.此乃“远视眼”.答案: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例题6-6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d四处,其中,蜡烛放在______处得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_____处到得到的实像最小.(南京市)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放在a点的蜡烛成虚像,故a点不在本题的研究范围之内,根据“物近像远”的变化规律可知,蜡烛在b点时,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当蜡烛在d点时所成实像最小.答案:两空分别填写b、d.例题6-7如图所示,MN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中的一种是空气,一束光线从介质Ⅰ入射到介质Ⅱ,则入射角的大小等于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其中介质是空气.(广州市)解析与答案根据入射角和折射角、反射角的概念可知,图中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角的余角;图中的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角也不是折射角,而是折射角的余角.正确的求解方法是:①过三条光线的交点O作界面MN的垂线,即是法线,如图所示.②由图可看到∠4=∠5;③根据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必须分居法线两侧的原则,所以B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则OC是折射光线,分别标上光线的方向.由此可知∠4是入射角,∠1是折射角.即可计算出∠4=,∠1=,又由于∠4<∠1,所以可判断出介质Ⅱ是空气.答案:入射角为;折射角为;介质Ⅱ是空气.第7章质量和密度节随堂例解1.质量例题7-1-1有一铜块,在北京称出它的质量是2.3kg,如果将其拿到广州称,质量是_____.如果拿到月球上称,质量又是_____.解析与答案因为质量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而改变.这块铜无论放到北京、广州还是月球上它的质量都应是不变的.答案:2.3kg,2.3kg.铁块铁板铁水例题7-1-2质量是2kg的铁块,把它轧成铁板,铁板的质量为①kg,把这块铁块熔化成铁水,其质量为②kg,将此铁块放置在月球上,其质量为③kg.解析与答案①“铁块→铁板”只是形状改变,质量不变,仍是2kg;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②“熔化成铁水”状态改变,质量不变,仍是2kg;③“放置在月球”位置改变,质量不变,仍是2kg.2.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例题7-2-1有一台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中指针右偏,调节横梁右端螺母向_____移才能使横梁平衡,在称量质量的过程中指针右偏,应_____砝码或向_____调节游码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解析与答案由托盘天平的构造可知,在调节平衡的过程中,指针右偏,说明右边下沉,因此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若横梁两端均有螺母,则可将左右螺母同时向左移,直至横梁平衡为止.在称量过程中,因物体在左盘,砝码在右盘,指针右偏时,说明右盘砝码的质量数大,为使横梁平衡,应减砝码或将游码向左移,直到横梁重新平衡.答案:左,减,左.例题7-2-2现有几千克的麦种,怎样用最大秤量为500g的天平迅速测出麦种的总个数和一颗麦种的质量?n粒10gm0=解析与答案不能用一颗一颗数出麦种的总个数的方法,因为不符合迅速测量的要求,因此可利用天平.但每架天平都有最大称量值即量程,使用天平测量时,被测物体的质量都不能超过这一量程,本题中的天平量程是500g,而麦种为几千克,故要分几次称量.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并且常用天平的感量要大于1粒麦种的质量,因此无法直接称1粒麦种的质量,因此我们常用“积少成多”法,比如称出10g,再数出麦种的粒数n,再用m0=g.解:①先测出麦种的总质量m克,测量时每次不得超过500g,分几次测出,将几次的质量相加即为总质量m.②再测出10g麦种,数出这10g麦种为n粒,则麦种的总个数N=n粒=粒.1粒麦种的质量m0=g.3.密度例题7-3-1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有体积相同的水,把质量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分别放在三个杯子中,且浸没在水中,那么水面最高的是().A.放铜块的杯子B.放铁块的杯子C.放铝块的杯子D.三个杯子水面一样高解析与答案根据题意三个杯子里水的体积相同,且水面高度相同,要判断放入金属后水面的高低,只要知道金属块的体积即可.分析三个金属块的质量相同,根据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和密度成反比的道理,三种金属中铜的密度最大,铝的密度最小,故三块金属中铝的体积最大.答案:C.例题7-3-2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一堆2m3的混凝土的质量是4.34×103kg,这堆混凝土的密度是kg/m3,合_____g/cm3,如果用去,剩下的混凝土的质量是_____kg,体积是_____m3,密度是_____kg/m3.解析与答案===2.17103kg/m3=2.17g/cm3m=4.34103kg=1.085103kgV=2m3=0.5m3=2.17103kg/m3例题7-3-3需200g酒精,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应该量出酒精的体积是_____cm3.(酒精=0.8×103kg/m3)250cm3解析与答案已知:m=200g,=0.8103kg/m3=0.8g/cm3.求:V=?解:V===250cm3答:应该量出酒精的体积是250cm3.例题7-3-4物体A的体积是物体B的体积的3倍,把两个物体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盘里,天平恰好平衡,物体A的密度为,物体B的密度为,则().A.=3B.=C.=D.=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选C4.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例题7-4-1下面是测量某种液体密度要做的几项工作,请按合理的实验顺序将序号写出来.A.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B.用量筒量出一定量液体的体积,然后倒入烧杯中;C.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D.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减去烧杯的质量,求得液体的质量;E.用公式=计算出液体的密度.解析与答案根据测液体密度的要求,必须首先测出液体的质量,由于液体的质量无法用天平直接测得,故采用液体的质量=液体加容器的总质量-容器的质量.答案:C、A、B、D、E.例题7-4-2给你一台已调好的天平(带砝码)和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其他任何辅助工具)测出一包金属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解析与答案此题的关键就是测金属粒的体积,仍然考虑用排水法,但因为只有一个烧杯,排出的水不能收集起来,所以要设法求出排出水的质量.具体步骤是:①用天平称出待测金属粒的质量m金;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②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③把金属粒倒入盛水的烧杯中(部分水溢出),称出烧杯、水及金属粒的总质量m2.计算过程是:金属粒排水后烧杯及剩余水的质量为(m2-m金);金属粒排开水的质量为m1-(m2-m金);金属粒的体积即金属粒所排开水的体积为;所以,金属粒的密度为例题7-4-3用天平和量筒测金属的密度,如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是①g,体积是②cm3,密度是③kg/m3.解析与答案V=V2-V1=60mL-50mL=10mL=10cm3m=50g+20g+5g+4.2g=79.2g===7.92g/cm3=7.92×103kg/m3答案:①79.2②10③7.92103例题7-4-4一空瓶质量为200g,装满水时总质量为700g,若用来装另一种液体,装满后总质量是600g,则该液体可能是什么液体?解析与答案已知:m瓶=200g,m瓶+水=700g,m液+瓶=600g求:液=?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法一]分析:液=解:m水=m水+瓶-m瓶=700g-200g=500gV水===500cm3M液=m瓶+液-m瓶=600g-200g=400g∴液===0.8g/cm3答案:液体可能为酒精.[解法二]解:∵V水=V液∴=∴液=水=1g/cm3=0.8g/cm35.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7-5-1一个玻璃杯盛满水后总质量为200g,装满酒精后总质量为180g,这玻璃杯的容积是多少?(酒=103kg/m3)解析与答案同一玻璃杯分别装满水和酒精,由此可得,水的体积V水等于酒精的体积V酒,这是一个隐含的等量关系.由于玻璃杯的容积V是待求量,因此V水=V酒=V也是待求量.设玻璃杯的质量为m0,装满水后总质量为m1,装满酒精后总质量为m2.因为V水=V酒,根据=,所以代入数据解得m0=100g,则瓶的容积代入数据解得V=100cm3.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100cm3.例题7-5-2有一深为30cm的桶,桶内装的水完全结了冰,冰面高出桶面2cm,求桶内的水原来的深度.冰水解析与答案已知:h冰=(30+2)cm,冰=0.9g/cm3,水=1.0g/cm3求:h水=?解:∵m水=m冰水V水=ρ冰V冰水Sh水=ρ冰Sh冰h水===28.8cm.例题7-5-3现用木模浇铸一个铁制工件,已知木模的质量是6.3kg,密度为0.7×103kg/m3,用这样的木模浇铸一个工件需多少千克密度为7.9×103kg/m3的铁?解析与答案已知:m木=6.3kg,木=0.7103kg/m3,铁=7.9103kg/m3求:m铁=?解:V木===910-3m3∵V铁=V木∴m铁=铁V铁=7.9103kg/m3910-3m3=71.1kg.答案:需71.1kg铁.160100例题7-5-4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将一钢球放入盛有10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160mL处,又用天平称出该球质量为234g,钢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若为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满水银,那么钢球的总质量为多少?(钢=7.9103kg/m3,水银=6103kg/m3)解析与答案已知:m球=234g,V球=(160-100)cm3=60cm3,钢=7.9103kg/m3,水银=13.6103kg/m3求:(1)钢球是否实心?(2)m水银+钢=?(1)[解法一]球===3.9103kg/m3∵球<钢∴钢球为空心的.[解法二]m实心=钢·V=7.9103kg/m36010-6m3=0.474kg∵m球<m实心∴钢球为空心的.[解法三]V实心===0.029610-3m3=29.6cm3.∵V球>V实心∴钢球为空心的.(2)V空=V球-V实心=60cm3-29.6cm3=30.4cm3m水银=水银·V空=13.6g/cm330.4cm3=413.44gm总=m球+m水银=234g+413.44g=647.44g章综合例解例题7-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一建筑工地需用砂石400m3,可用载重4t的卡车运送,需运多少车?(砂=1.4103kg/m3)解析与答案已知:V总=400m3,m车=4t,砂=1.4103kg/m3求:n=?[解法一]m总=砂·V总=1.4103kg/m3400m3=5.6105kgn===140(辆)[解法二]V车===m3n===140(辆)例题7-2农民需要密度为1.2×103kg/m3的盐水来选种,现有500mL质量为0.75kg的盐水,这种盐水符合要求吗?若不符合,应加水还是加盐,加多少?解析与答案实际配制的盐水的密度与标准比较,如果大于标准密度,则加水,如果小于标准密度,则加盐.已知:标准=1.2103kg/m3,m=0.75kg,V=500mL.求:=?[解法一]解:===1.5103kg/m3∵>标准∴应加V′水的水由=得:1.2103kg/m3==解得:V′水=7.510-4m3.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法二]m应=·V=1.2×103kg/m3510-4m3=0.6kgm应<m实∴应加水.[解法三]V应===6.25×10-4m3V应>V实∴应加水.例题7-3现由黄河上的某处河段采集到100mL的水样,测得质量为101.8g,那么此处黄河水的含沙量(即为1m3水中含沙多少千克)为多少?(已知沙的密度为2.5×103kg/m3)解析与答案已知:V=100mL,m=101.8g,沙=2.5×103kg/m3.求:m沙=?解:依题意得:整理得:解之,得即100cm3黄河水中沙的质量为3g1m3黄河水中含沙的质量是m1==30kg答案:此处黄河水的含沙量是30kg/m3.例题7-4铅铁合金中铅的体积占,其余是铁,求合金的密度.(铅=11.3103kg/m3,铁=7.9103kg/m3)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已知:V铅=V,V铁=V,铅=11.3103kg/m3,铁=7.9103kg/m3.求:合=?解:m=m铅+m铁合V=铅V+铁V∴合=V(铅+4铁)=(11.3103kg/m3+47.9103kg/m3)=8.58103kg/m3例题7-5现有天平(带砝码),一个烧杯和足量的水,一小纸包金属颗粒,用上述器材测出金属颗粒的密度,写出实验步骤及需测量的物理量,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计算密度的公式.解析与答案分析:金====步骤:(1)调好天平.(2)用天平称出金属颗粒质量m1.(3)用天平称出装满水的烧杯质量m2.(4)把烧杯取下,将金属颗粒倒入烧杯水中,溢出水后用天平测出有金属颗粒的烧杯和水的质量m3.公式:==水例题7-64.52.70.95.43.61.8123V(cm3)m(g)甲乙如图为质量——体积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甲物质的密度为多少?(2)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的几倍?(3)当体积为2cm3时,两物质的质量各为多少?(4)当质量为1.8g时,甲、乙两种物质的体积各为多少?解析与答案(1)甲===2.7g/cm3(2)∵乙===0.9g/cm3∴甲:乙=2.7g/cm3:0.9g/cm3=3:1(3)m甲=5.4g,m乙=1.8g(4)V甲≈0.67cm3,V乙=2cm3例题7-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B.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D.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解析与答案错解:A、B和C,因为由公式看A和B的说法是正确的.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体,其体积增大(或缩小)多少倍,质量也随着增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变,等于该物质的密度.因此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体积无关.不论质量、体积为何值,物质的密度都不会改变.对于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相同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D.例题7-8一块金属的密度为,质量为m,把它分割成三等份,那么每一小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是().(北京市)A.,mB.,C.,mD.,解析与答案首先要了解“一块”“分割成三等份”这一物理现象中变与不变的内容.物体由一个变成三个,是质量一分为三,同时体积也一分为三.但被分割后的每一小块金属与整块金属的材料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该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若整块金属的密度为,则每一小块金属的质量为,体积为,而密度仍为.答案:D.例题7-9某同学在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一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分项操作:(江苏省)A.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处;B.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C.将金属块用线拴好后,慢慢浸没到量筒里的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D.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E.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1)请在下列编序号为F、G的项内补充写上该同学在实验中遗漏的操作内容.F._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2)该实验中应正确使用天平测金属块质量的操作顺序应是().(只要求填写操作项目的序号)(3)用上述测量值的字母符号表示金属块密度的计算公式是=_____.解析与答案在这道题里要知道天平的调节过程,和利用天平、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步骤.所以,(1)F应填,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上.G应填,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0.(2)BFAD.(3).例题7-10如图所示,一块冰用线系着,浸没在水中,若冰的密度是0.9103kg/m3,则当冰完全熔化后,水面将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浙江省)解析与答案这道题的实质是判断冰熔化成水后,其体积变化与否,进而确定水面的升降情况.题中的隐含条件是“冰完全熔化后”,即物体的状态变了,但质量没变,于是有m水=m冰.因为m水=水V水,m冰=冰V冰,所以.由于水>冰,因此V水<V冰.这就证明:冰完全熔化后,其质量没变,但体积变小.从而决定了该水面下降.所以应填,下降.答案:下降.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7-11密度分别为和的水溶液各mkg,只用这两种溶液,最多可配成密度混=的溶液多少千克?(已知>)(天津市)解析与答案解此题的关键要抓住两点:①混合液的总质量应等于所用的密度为和两种液体的质量之和.②混合液的总体积应等于组成它们的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再利用密度公式导出.设混合液的总质量为,体积为V;密度为的溶液质量为m1,体积为V1;密度为的溶液质量为m2,体积为V2.根据题意有=m1+m2.①V=V1+V2.②由密度公式得:③而混合液的密度所以=V.④将式③代入式②得⑤再将式①、式⑤代入式④整理后得:又因为>,所以所需的溶液有m1>m2.为了配成最多的混合溶液,则应令m1=m即让密度为的溶液全部用完.而密度为的溶液有剩余.那么由,得则最多配成的混合溶液的质量为=m1+m2=m+m=m(1+).答案:m(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7-12某实验室有一架托盘天平(带有一盒砝码),横梁上的调节螺母已无法旋动,其他部件均保持完好,天平的等臂性没有改变.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横梁平衡时,指针总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调换左、右两盘的位置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请你使用这架天平测出一个小金属块的质量.要求简述测量过程,表达出测量结果.(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材料)(20GG年河北省)解析与答案这是一道利用有故障的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题.如何利用有故障的仪器进行测量并能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这是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分析:因为调节螺母已无法旋动,所以已失去调节天平平衡的作用.这时为了使天平平衡可以采取在右盘中适当放入一些常见的小物体(如:小砂粒,或橡皮泥等),使天平达到平衡.实验步骤:(1)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线上;(2)在右盘中慢慢放入一些小砂粒,使天平达到平衡;(3)把金属块放在左盘中,在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又重新平衡,记下砝码的总质量m1和游砝所对刻度值m2;(4)金属块的质量m金=m1+m2.例题7-13图(a)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可知三种物质的密度,,之间的关系是().A.>>B.<<C.=<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D.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此题是一道把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选择题.通过此题既要考查对密度的物理意义是否清楚,又要考查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因此在比较题中各类物质的密度大小时,可取单位体积,也可取相同体积,此时质量大的物质,则密度也较大.方法:如图(b)在横坐标轴上的10cm3处做一平行于纵坐标轴的竖线与A、B、C三条曲线分别交于A'、B'、C'.再分别过A'、B'、C'做横坐标轴的平行线交纵坐标轴于mA、mB、mC三点.则mA>mB>mC,所以>>.答案:A.例题7-14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和,各取一定质量相混合,混合后的平均密度为,设混合前后两种物质的总体积不变,求证此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m1∶m2=∶2.解析与答案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关于混合密度的论证题.通过此题的推导论证过程,(1)考查混合密度的概念是否清楚;(2)考查计算是否准确.此题有两种推导方法:解法一:根据混合密度公式混=,3(m1+m2)=.去括号得:2m1()=m2(),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所以.解法二:设m1=k,则m1=m2.因为混=,混=..整理得:,3(k+1)=.去括号得:2k(1-)==-1所以k=,即.第8章力节随堂例解1.什么是力例题8-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B.发生力的作用时,可能只有施力的物体没有受力的物体C.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解析与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物体不接触时,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作用.因此,A是错误的,当有力存在时,必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因此B是错的.答案:C.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8-1-2吊在室内天花板上的电扇静止不动时,对吊杆的拉力为T1;当电扇转动时,对吊杆的拉力为T2,那么T1与T2的大小关系是().A.T1=T2B.T1>T2C.T1<T2D.无法确定解析与答案当电扇转动时,它将空气推向下方,形成风,也就是给空气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扇叶片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此时减小了风扇对吊杆的拉力.答案:B.例题8-1-3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A.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B.正在进站的汽车C.在空中盘旋的飞机D.沿平直铁路匀速行驶的火车解析与答案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进站的汽车速度逐渐变小;在空中盘旋的飞机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答案:B、C.例题8-1-4如图所示,M、N两个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接触着.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MNA.M、N两物体分别与水平面间有力的作用B.由于M、N相互接触,故它们之间必有力的作用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C.只有当物体M施力于N或N施力于M时,两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D.当物体M施力于N时,同时N也施力于M物体解析与答案物体M与水平面间,由于M受重力,必挤压水平面,故有力的作用.同理,N与水平面间也有力的作用.M、N两物体间虽接触着,但没有谁施力于另一物体,故没有力的作用.只有当M施力于N(N施力于M)时两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M在施力N的同时,N也要施力于M.答案:B例题8-1-5依题意说明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人拉车的力.人是①物体,车是②物体.(2)磁铁吸铁钉的力.磁铁是①物体,铁钉是②物体.(3)电视机压在桌面上的力.桌面是①物体,电视机是②物体.(4)在空中飞行的足球所受到的力.足球是①物体,地球是②物体.(空气阻力不计)解析与答案解题中注意: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也施力,那么,到底谁是施力物体呢?这跟研究的是哪个力有关.该题中已指明了研究的是哪一个力.(1)①施力②受力(2)①施力②受力(3)①受力②施力(4)①受力②施力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有人认为,脚踢足球时,在足球被踢出后脚依然在施力,这是错误的想法.当足球被踢出后,脚对足球就不再施力了,此时足球只受地球吸引力(忽略空气阻力),那它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呢?下一章就讲到了.例题8-1-6图(a)、(b)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a)图主要表示了力能使物体的①发生改变;(b)图主要表示了力能使物体的②发生改变.解析与答案图(a):脚踢足球——球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足球碰到墙——会改变球的运动方向;足球入罐中——球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所有这些都说明是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图(b):说明将一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弯曲、拉直……).答案:①运动状态 ②形状2.力的测量例题8-2-1一个弹簧测力计在未挂重物时,指针位于A处,挂上4N重物时,指针指在B处,A、B间距离4cm.现想在这个弹簧测力计上画出最小刻度为0.2N的刻度线,怎样画?解析与答案在弹簧上加外力,弹簧会伸长,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在未加外力时弹簧没有伸长,指针指在A处;加4N外力时弹簧指针从A移到B,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为4cm.由上分析可知:每加1N外力,这根弹簧将伸长1cm.可将A、B分为4份,画上四大格,每大格表示1N.再将每大格分为5小格,每小格表示0.2N.答案:略.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8-2-2手提弹簧测力计的圆环,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下挂一4N重的物体.在测量时,手、圆环、弹簧、连杆、挂钩及所挂物体相互独立,并发生相互作用.请结合测力的过程,结合弹簧测力计的细微结构,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析与答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当然适用于弹簧测力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手和圆环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圆环与弹簧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与连杆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连杆与挂钩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挂钩与重物间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图示例题8-3-150NG=300NF1=150NF2=150N有一圆球用一根绳子拉住,静止在斜面上,所受重力为300N,受斜面支持力150N,受绳子拉力150N,请在图中画出圆球所受力的图示.解析与答案(1)以圆球为受力物体.有三个物体对它施力,即地球、绳子、斜面,作用点在圆球的几何中心“O”点.标明标度.(2)以“O”点为起点,沿各力的方向画出:以6倍标度画出重力G线段;3倍标度画斜面的支持力F1线段;3倍标度画绳子的拉力F2线段.(3)在各线段的终端朝力的方向画出箭头.答案:如图所示4.重力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8-4-1一个物体质量是9kg,一个人用45N的力沿斜面向上拉物体,斜面与水平面夹角,用力的图示法表示重力和拉力.(g=10N/kg).解析与答案先计算出物体的重力G=mg=9kg10N/kg=90N,考虑两力的大小,取恰当的比例标度,最后画出力的图示.答案:如图所示.例题8-4-2一根细绳能承受10kg的物体,现有一重为148N的均匀石块,问此绳能否吊起此石块?是否需辅助一个力,问此力的大小和方向应如何?解析与答案G=148N需辅助的力F上G绳=98N解:先依题意画出绳子吊起一物体的草图,并将有关的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来,如图所示,此时题意就基本清楚了.设绳子能承受的重力为G绳G绳=mg=10kg9.8N/kg=98NG石=148NG石>G绳故此绳不能吊起此石块.那么,需要另外一个施力物体对该物体施一个向上的力F上,使F合=G绳+F上至少等于G石=148N.F上=G石-G绳=148N-98N=50N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方向:竖直向上.答案:绳子不能吊起此石块,需要一个辅助的力F上,大小为50N,方向竖直向上.5.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例题8-5-1如果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的合力().A.一定为0B.不一定为0C.一定不为0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与答案首先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是可以求两个力的合力的,而这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说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相同,作用点和方向都相同的两个力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之和,所以一定不为0.答案:C.例题8-5-2如下图(A)(B)(C)(D)中二力合成后大小为7N,其方向向右的是哪个图().4N7N3NF1F2(A)3N9NF1F2(B)3NF1F2(C)8NF11NF2(D)4N解析与答案力的三要素是开启力学问题的金钥匙,这就是说在考虑力学问题时要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为出发点,一想到力就要想到力的三个要素.(A)F合=F2-F1=7-3=4(N),方向向右,大小不符题意;(B)F合=F2-F1=9-3=6(N),方向向右,大小不符题意;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C)F合=F1+F2=3+4=7(N),方向向右,大小、方向都符合题意要求;(D)F合=F1-F2=8-1=7(N),方向向左,大小相符,方向不符合题意要求.答案:C章综合例解例题8-1(1)如果两物体中找不出一个施力物体,则物体间就不存在力的相互作用.()(2)磁铁吸铁钉时,铁钉不施力于磁铁.()(3)被踢出的足球就不再受力的作用了.()(4)桌面上的尘埃可以不受重力作用.()(5)物体在平面上比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要大.()(6)力的单位有两种,即千克与牛顿.()(7)重力的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而在生活中可以用杆秤.()(8)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运动的方向,可使物体运动或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9)弹簧测力计里的弹簧受力越大伸展得就越长,但伸长量是有限度的.()(10)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分别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解析与答案答案:(1)√(2)×(3)×(4)×(尘埃虽然很轻很小,但仍然受重力.其实,地球附近的物体不管大小都受重力.)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5)×(物体受重力大小与物体放置的形式无关.)(6)×(7)×(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重力混为一谈,杆秤只能测量物体的质量.)(8)√(9)√(10)√(如力的三要素相同,则两个力也相同.同样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效果会是一样的.)例题8-2如图所示,人在岸边用一条轻绳提起一桶水,已知桶与水的总质量为20kg,请按下列要求做出回答.(1)填空a.对桶施力的物体是①、②和③.b.对绳子施力的物体是①和②.c.对人施力的物体是①、②和③.d.对水桶里的水施力的物体是①和②.(2)画出水受重力的示意图.G水(3)求作用在绳子上合力的大小及方向,已知手对绳子的拉力为256N.解析与答案(1)a.①绳子②桶里的水③地球b.①人手②桶c.①绳子②河岸③地球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d.①桶②地球(2)答案如右图所示(3)作用在绳子上的力有两个:一是人手对绳子的拉力F绳=256N,方向竖直向上;二是水桶与水的重力G=mg=20kg×9.8N/kg=196N,方向竖直向下.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则F合=F绳-G=256-196=60(N)方向竖直向上答:合力的大小为60N,方向竖直向上.例题8-3如图所示,物体A放置在托盘秤的托盘上,同时还被弹簧测力计拉着,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96N,物体A重5.88N,那么托盘秤的示数为多少?解析与答案先分析物体A与哪些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其结论是:与弹簧测力计、托盘秤及地球产生了相互作用.画出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由上图所示.其中F弹表示物体受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的拉力;F托表示托盘秤施竖直向上的托力;G表示物体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F弹与F托的合力的大小等于重力G,即:G=F弹+F托.故F托=G-F弹=5.88-1.96=3.92(N)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托盘秤对物体施一竖直向上的力F托,在这同时物体也会给它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作用在托盘秤上,大小为3.92N,它就会根据这个力测量出物体的部分质量.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可知m===0.4(kg).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托盘秤的示数为0.4kg.例题8-4下列关于力作用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快慢的原因C.力是保持物体静止的原因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原因解析与答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想让物体运动方向、运动快慢发生变化,就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反之,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可以说存在力的作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无论是使物体静止或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都不要施加外力的作用.当然,由于存在摩擦力和重力,所以想保持物体静止或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再加一个外力,但这个外力的作用是抵消摩擦力或重力的效果,决不可认为外力维持运动状态不变.答案:B、D.例题8-5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桶B.地球C.绳索D.手解析与答案研究手受到的作用力,受力物体自然是手.分析提桶时的力,有桶受重力、桶对绳拉力、绳对手拉力、绳对桶拉力、手对绳拉力……这些力中,绳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拉”是作用,绳与手是物体.绳对手的拉力使手受到向下的拉力,绳是施力物体.其他几个都不是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有人认为水桶是施力物体,这个力通过绳索传递到手上,实际上,桶没有与手直接接触,它们之间不会有力的作用,桶不会施力.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C.例题8-6关于质量和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kg=10NB.10kg=10kg9.8N/kg=98NC.质量是10kg的物体重98ND.质量98kg的物体重10N解析与答案质量m与重力G的关系是G=mg,也可以写为m=.根据这个关系可知,质量为10kg的物体重为98N,所以选项C正确.认为选项A正确的人混淆了质量、重力的单位,误认为kg与N等价.选项B列出了一个错误的算式,10kg不等于10kg9.8N/kg,10kg=98N的结论是错误的.选项D则将质量、重力的关系颠倒了,将G=mg误认为m=Gg,得到错误的结果.答案:C例题8-7用弹簧测力计提着一物体上升,物重和拉力的大小如图(a)所示,请你画出物体所受合力的图示.(山东省)解析与答案此题为一小综合题,考查了测力计、合力和力的图示,属于中等题.按作图法的一般步骤:首先要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则它受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由题知拉力方向向上,由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F=4.6N,由图知重力G=2.6N.其次求合力,物体向上运动,合力F合=F-G=4.6N-2.6N=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2N.合力的方向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同.第三作图,先选标度,可选1N为标度大小,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再用直尺画线段,按标度量取线段长度,标上箭头即可.答案:如图(b)所示.例题8-8某课外兴趣小组,将塑料小桶中分别装满已知密度的四种不同液体后,用弹簧测力计称它们的重,记录了下表的数据.液体密度(g/cm3)0.81.01.21.4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1.61.82.0(1)通过分析此表,小红同学发现液体密度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间有一定规律,在图8-4中,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图像是().(2)若小桶中盛满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3N,小红推算出了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kg/m3.(3)小亮同学根据小红的发现,将实验时所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小桶改装成了一个液体密度计.使用时,只需将小桶中装满待测液体,就可以从弹簧测力计指针指示的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请你帮他在图(d)中把液体密度计的零刻度线和最大值刻度线向右延长,并标出相应的刻度值.(20GG年山东省)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本题是将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并且联系实际进行应用的一道综合题.它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考查观察、分析图表的能力;(2)考查物理知识与数学图像相合的能力;(3)根据图表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理的能力;(4)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1)通过观察分析图表中数据之间的关系可得到:弹簧测力计所受到的拉力每增加0.2N,则所称液体的密度增大0.2g/cm3,写成数学表达式:,进一步推导可得出规律:.因此,当桶中没有液体时,0=0,则:,代值,所以F0=0.8(N).当桶内不放液体为空桶时,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F0就等于空桶重为0.8N.即,分析图中三个图像,B是正确的.(2)当FG=2.3N时,代入上面得出的规律式,,代值,得G=1.5(g/cm3).该未知液体的密度为1.5103kg/m3.(3)当桶中未放液体时,空桶F0=0.8N,0=0;当桶中放入未知液体,使桶和液体共重为弹簧测力计的最大示数5N时,,即.得G=4.2(N).弹簧测力计改装为液体密度计如图所示.答案:(1)B;(2)1.5103kg/m3;(3)见图(e).例题8-9小浩制作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弹簧一共20匝,经检验,该弹簧测力计在测量范围内(0~5N)示数是准确的.该弹簧不但“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且弹簧受力拉伸长时,各匝伸长的长度都相等.有一次,不慎把弹簧靠近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端的一小部分挤压变形,小浩把变形的3匝剪去,并把弹簧上端重新固定在0点,然后把指针C适当向下移,使它在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时指针在“0”刻线上.(1)写出这个新改制的弹簧测力计受到拉力F与它的示数F测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2)用这个新改制的弹簧测力计称量一个重物,它的示数为4.0N,该物体实重多少?(第11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解析与答案能否正确地运用各种物理仪器进行测量是检查物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在各类考试中都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考查.对测量仪器的修正与改进,又对物理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各类竞赛中多有出现.本题是一道有关物理测量仪器修正与改进的题目.通过求解此题的过程,对课本中所学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当改制前后的弹簧测力计受到相同的拉力F时,每匝线圈伸长量相同(设为ΔL);则改制前弹簧的总伸长量为20ΔL,改制后弹簧的总伸长量为(20-3)ΔL,即用改制前后的弹簧测力计测量相同的力时,其示数之比为.也就是F前=F后,用改制后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比用改制前的弹簧测力计测出的重力(即物体的实际重力)要小.若F后=4.0N,该物体实际重为F前==4.7N.答案:(1)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F与它的示数F测的关系式为:,即F=F测.(2)4.7N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第9章力和运动节随堂例解1.牛顿第一定律例题9-1-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将它所受的外力全部撤去这个物体().A.运动得越来越快B.立即停止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D.运动得越来越慢解析与答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变.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去掉所有外力后,不受外力作用,将以撤去外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C项正确.B、D选项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认识来自于感觉;没有看到实际运动的物体都受到摩擦的作用,摩擦力也是对物体作用的一种外力.如果去掉其他外力,只保留摩擦力,物体运动确实会变慢.如果去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运动状态不变.所以A、B、D选项都是错的.答案:C.例题9-1-2判断:物体受力才会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解析与答案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不受力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两种:一是静止、二是匀速直线运动,即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受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有两种作用效果,一是运动状态的改变,二是形变,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可见,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惯性例题9-2-1坐在行驶着的客车里的乘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结果小球落在了乘客的右前方,这一现象说明客车().A.向左转弯,速度增大B.向右转弯,速度增大C.向左转弯,速度减小D.向右转弯,速度减小解析与答案乘客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球,在竖直方向受重力,水平方向不受力.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变速运动,小球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若车的运动状态不变,则物体与车在水平方向上速度相同,物体会落到原抛出点,但小球落在了乘客的右方,说明客车改变了运动方向左转动了;又小球落在了乘客的前方,说明客车速度减小了.答案:C.例题9-2-2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惯性是物体在不受力时表现的一种性质B.惯性是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具有的性质C.运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才有惯性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与外力无关,所以应选D.3.二力平衡例题9-3-1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B.匀速下降的伞兵C.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D.沿斜面匀速滚下的球解析与答案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四个选项中的物体都受力的作用,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可能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加速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所以,不一定是平衡态.A项是错的.答案:B、C、D.例题9-3-2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物体A和B(M>m),放在光滑的平板车上,如图所示,车以速度υ向右运动,当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时().A.A、B两物体都立即停止B.B的质量大,惯性大,因此B会撞上AC.A的质量小,运动快,因此A、B间距离会增加D.A、B两物体都以原来的速度υ向右匀速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当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时,A、B两物体由于惯性都将以速度υ继续向右运动,由于A和B两物体在水平方向都不受外力,所以它们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态都不会发生改变,即以原来的速度υ向右匀速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答案:D.例题9-3-3在图所示的装置中,已知m1=2kgm2=5kg,滑轮的摩擦不计,求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台秤的读数分别为多少?解析与答案先分析质量为m1的物体1,它静止,所受拉力T应等于其重力m1g,即T=m1g,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它两端所受绳子的拉力应相同.弹簧秤的读数等于绳子的拉力,即T=m1g=2kg9.8N/kg=19.6N.再分析质量为m2的物体2.它受三个力,绳子向上的拉力,托盘对它向上的支持力N和向下的重力G2,由平衡条件可知:N+T=m2g,N=m2g-T=(m2-m1)g=(5kg-2kg)9.8N/kg=29.4N.由于台秤对物体2的支持力N和物体2对台秤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台秤的读数即为台秤所受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2所受到的支持力29.4N.答案:弹簧秤的读数为19.6N.台秤的读数为29.4N.例题9-3-4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如图,在光滑水面上有一辆小车,左端用弹簧测力计连在竖直的墙上.一同学用手水平向右拉小车,小车移动到某处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则这位同学的拉力是_____N.解析与答案此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光滑水平面,说明没有摩擦力;二是静止,静止的物体必受平衡力.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弹簧向左的拉力和同学手向右的拉力.所以向右的拉力必等于向左的拉力.答案:10N4.摩擦力例题9-4-1下列几种摩擦中,各属于什么摩擦?A.擦黑板时,板擦与黑板间的摩擦.B.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间的摩擦.C.用转笔刀削铅笔时,笔尖与笔刀之间的摩擦.D.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受水平力F的作用仍处于静止状态,桌腿与地面间的摩擦.解析与答案A.板擦在黑板上滑动,板擦与黑板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B.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处的圆珠不断滚动,所以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是滚动摩擦.C.用转笔刀削铅笔时,铅笔转动过程中笔刀在铅笔上滑动,属滑动摩擦.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D.桌子受水平推力作用,仍处于静止状态,说明桌脚和地面间的摩擦是静摩擦.答案: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C.滑动摩擦;D.静摩擦.例题9-4-2用手握住啤酒瓶,瓶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C.酒瓶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解析与答案手中的啤酒瓶由于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有从手中下滑的趋势,瓶与手之间存在着摩擦,酒瓶受到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当瓶子所受的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时,瓶就静止在手中不动.手握瓶的力再增大,但静摩力的大小只能与瓶重相等,不会再增大.故B选项是错的.答案:A,C.例题9-4-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物体,甲物体用细线挂在左边竖直墙上,现用力把乙物体从右端匀速拉出来,所用力F=15N,则甲、乙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A.f甲=0,f乙=15N,方向都向左B.f甲=f乙=15N,方向都向右C.f甲=15N,方向向右,f乙=15N,方向向左D.f甲=f乙=15N,方向都向左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物体乙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作用,一是拉力F,二是物体甲给乙的摩擦力f乙.物体乙和水平面之间没有摩擦力,因为水平面是光滑的,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它受到平衡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有f乙=F=15N,甲物体给乙物体的摩擦力f乙=15N,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乙物体给甲物体的摩擦力也为15N即f甲=f乙=15N,f甲和f乙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乙向左,则f甲向右.答案:C.例题9-4-4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间存在摩擦力的是()A.放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跟水平面之间B.放在斜面上静止的物体跟斜面之间C.沿斜面滑下的物体跟斜面之间D.放在水平面上相互接触且都静止的物体之间解析与答案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且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答案:B、C章综合例解例题9-1如图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并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如图所示位置,请回答下面问题: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为什么要使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2)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路程不等,这说明什么?(3)从上述实验可以推出什么结论?解析与答案(1)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相同.(2)说明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走得越远,它的速度变化越小,它的运动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3)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即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例题9-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一定()A.是平衡力B.不是平衡力C.是重力和支持力D.是拉力和摩擦力解析与答案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大小大小相等方向方向相等作用点同一个作用点而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的两个力:不符合二力平衡条件,不是平衡力答案:B例题9-3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如图,在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的作用下,质量为m的木块可在两长板之间以v的速度匀速向下滑落,如果保持两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能使木块m以3v的速度匀速向上滑动,那么对木块向上的推力大小应是().A.F1+F2B.mgC.2mgD.3mg1解析与答案本题有两个过程:(1)木块以速度v匀速向下滑落.木块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平衡,此时,木块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应是竖直向上的,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即mg.(2)木块以3v的速度在推力作用下匀速向上滑动.木块仍受平衡力,不过由于木块“向上滑动”,摩擦力方向已向下,因为F1和F2的大小方向都不变,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变.推力与重力、摩擦力的合力平衡,而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为mg+mg=2mg,所以推力为F=2mg.答案:C例题9-4关于力和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受外力,它一定保持静止B.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变化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它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解析与答案本题易误解为:A、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要清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也是不变的.选项A只认为静止时运动状态不变,是错误的认识.如果物体只受到一个外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选项B没有注意到受外力作用时,外力的合力可能为零.所以不正确.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选项C误认为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保持不变,这显然是错误的.只有在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保持不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因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只有在受到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才会变化,选项D正确.正确答案:D.例题9-5汽车重2104N,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103N,汽车的牵引力是().A.2104NB.5103NC.2.5104ND.1.5104N解析与答案汽车匀速前进,受到牵引力F、摩擦力f、重力G、支持力N的作用.这四个力是两对平衡力.在竖直方向汽车不动,N与G平衡,在水平方向汽车匀速运动,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F与f平衡.只有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与牵引力平衡的力是摩擦力f,此二力大小相等,牵引力大小为5103N,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的原因是认为牵引力与重力平衡.选项C、D均没有考虑力的方向,将几个力误以为在同一个方向,由G+f得出2.5104N,由G-f得出1.5104N,当然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B.例题9-6如图所示,把不规则的均匀薄板用细线悬挂起来处于静止状态时,薄板的重心一定在细线的延长线上.请你回答:为什么重心一定在细线的延长线上?(天津市)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掌握程度.答案:当薄板静止时,薄板受的重力与板受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重力和拉力必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重心也一定在拉力的方向上,即细线的延长线上.例题9-7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天津市)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B.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惯性C.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D.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但当它变为静止的过程中才有惯性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同学能否识别、判断对惯性的正确的表述,是一道基本题,要正确判断、识别就必须首先正确理解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保持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可见惯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对照四个选项,C选项是正确的.答案:C.例题9-8木块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20GG年,济宁)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拉力F大于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C.拉力F与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的合力为0D.如果木块受到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木块将停下来解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考查概念的选择题.通过四个选项考查对二力平衡的条件、平衡态、牛顿第一定律等概念是否理解掌握.(1)二力平衡的条件之一是: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木块A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而地面对木块A的支持力,作用在木块上.由于压力和支持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所以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A项错.(2)因为木块A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是平衡态.因此木块所受合力为0,拉力F与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应该大小相等.所以B项错,C项对.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3)如果木块受到的所有的力都突然消失,因为木块有惯性,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停下来.所以D项是错的.答案:C.例题9-9学习了有关物理知识后,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免费周游世界的方案,他把方案画成了右图.他的方案能实现吗?为什么?(20GG年烟台)解析与答案本题通过一个实际有趣的问题,考查对“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句话是否真正的理解.答案:不能实现.因为气球在升空前是随地球一起运动的.当它由地面向空中升起的过程中,由于气球有惯性,它不只向上运动,还同时保持原来在地面时随地球一起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继续随地球一起运动.因此小明设计的气球只能在原来位置的上空,而不会到世界的其他位置,所以小明周游世界的方案不会实现.第10章压强液体的压强节随堂例解1.压力和压强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10-1-1如图所示,静止的物体A所受重力均为10N,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大小均为15N,若作用在支持物MN表面上的压力分别为F1、F2、F3,F1=______,F2=______,F3=______.解析与答案由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可知,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知识,列出力的平衡方程,求解出MN支持面对物体A支持力的大小.物体A对MN的压力与MN支持面对A物体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这两力大小相等.由图(a)受力分析可知:物体A受重力G、作用力F、支持力N.根据三力合力为零,有:N1=G+F=10N+15N=25N.F1=N1(数值上)=25N.由图(b)受力分析可知:物体A同样受G、F、N2,由于F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三个力的关系由此发生变化.根据三力合力为零,有:N2=F-G=15N-10N=5N.F2=N2(数值上)=5N.对图(c)物体A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作用力F和MN对物体A的支持N3,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G和摩擦力f.物体A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处于平衡态,所受合力均为零,有:N3=F=15N.F3=N3(数值上)=15N,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F1=25N,F2=5N,F3=15N.例题10-1-2一均匀长方形木条A,重力为G,底面积为S,摆在桌面B上,木条的一半伸出桌面,如图所示.此时木条刚好平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A对B的压力等于B.A对B的压力等于GC.A对B的压强等于D.A对B的压强等于解析与答案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和支持力N,由于木条平衡,则一定有N=G.B对A的支持力N和A对B的压力F为相互作用力,两力大小相等.B正确.根据p=,S为两物体接触面面积,依题意为木条底面积的一半,p==,D正确.此题易在压力上出现错误,认为伸出一半,对B的压力也减少一半.在分析物体所受力大小时,紧紧抓住物体的状态及所受力的情况,根据状态列出力的方程,再求解.答案:B、D.例题10-1-3用一种厚度为8cm、密度为2.4103kg/m3的长方体砖砌墙.砌墙使用的水泥砂浆的密度为2.2103kg/m3,砖缝间水泥砂浆的厚度为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cm.若在建筑施工中要求墙体对墙基的压强不得超过4.9103Pa,求此砖墙的高度不得超过多少?解析与答案在墙的厚度确定的条件下,墙体对墙基的压强随墙竖直高度增大而增大.设墙的底面积为S,砖的总厚度为h1,砂浆的总厚度为h2,则墙的高度h=h1+h2.由题目条件可知h1:h2=8:1,则h1=8h2.墙体中砖的总重量G1=ρ砖,墙体中砂浆的重量G2=ρ砖,墙体对墙基的压强是:p==ρ1h1+ρ2h2=(8ρ1+ρ2)h2.h2==≈2.34m例题10-1-4如图,重力等于压力的是().NFDNFCNBNANvGFNHFNFFNEGNB.(重力G的大小与方向均不同于压力)解析与答案G=NA.(重力G的大小等于压力,且方向也相同)分析: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NFGC.(压力与重力G无关)FGN=G+FD.(对支持面的压力大于重力G)N=G-FGFE.(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G)FF.N=G(压力等于重力G)N=F-GFGH.压力=F-GvG.N=G(匀速上升时木块的压力等于重力)答案:A、F、G例题10-1-5取一只一端削尖了的铅笔,用两只手的手指,顶住铅笔的两端,当你用力顶住铅笔的两端时,铅笔尖的一端和平的一端,给你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你的两个手指的感觉和手指表面的形变却不相同.请你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你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解析与答案铅笔尖端和平端作用于手指的受力面积不等,压力一样时,产生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答案: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BA例题10-1-6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如图A、B两个大理石柱,hA>hB,SA<SB,那么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是pA_____pB(填“>”“=”“<”).解析与答案分析:对于上下一样粗的物体∵∵hA>hB∴pA>pB2.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例题10-2-1如图,若压强计深入两种液体内部的深度一样,那么()A.B.C.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因为压强计深入深度一样.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故选B.3.液体压强的计算例题10-3-1(a)在图(a)所示的圆锥形状的封闭烧瓶中装一些液体(未装满),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液体对烧瓶底面的压力为F1,压强为p1,烧瓶对桌面的压力为F1′,压强为p1′.若将烧瓶倒过来放置,液体对烧瓶底面的压力为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F2,压强为p2,烧瓶对桌面的压力为F2′,压强为p2′.则烧瓶对桌面的压力F1′______F2′,烧瓶对桌面的压强p1′______p2′,液体对烧瓶底的压强p1______p2,液体对烧瓶底的压力F1______F2.(填“大于”、“小于”、“等于”)解析与答案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清“研究对象”,这里有桌面、有烧瓶底面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压在桌面上的力是液体的全部重力与瓶的重力之和;压在烧瓶底上的压强是液柱产生的液体压强.烧瓶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固体之间压力与压强问题.此时烧瓶连同瓶中液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总重量就是烧瓶对桌面产生压力的根本原因,由于静止水平放置,所以烧瓶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就等于烧瓶整体的重量.因此烧瓶对桌面的压力与烧瓶是正放还是倒放无关,即F1′=F2′.正放时烧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S1比较大,倒放时烧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S2比较小.根据:p1′=,p2′=.因为F1′=F2′、S1>S2,所以p1′<p2′.讨论烧瓶内液体对瓶底的作用,是液体的压力和压强问题.当烧瓶倒过来放置时,h将变大.如图(c)所示.根据p=ρ,h1<h2,所以p1<p2.对于液体对烧瓶底部的压力,由于S、h都在变化,且h变大时,S变小,应用F=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判断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显然利用此式已不能解决液体的压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所受重力关系来解决.当烧瓶正放、倒放时,液体的质量均为m,体积均为V,所以液体所受的重力G=不变.烧瓶正放时,液体对烧瓶底部的压力F1==,式中V1是以S1为底、h1为高的体积,即图(b)中虚线部分,所以V1>V,有F1>G.即液体对烧瓶底部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烧瓶倒放时,液体对烧瓶底部的压力F2=ρ=ρ,式中V2是以S2为底、h2为高的体积,即图(b)中虚线部分,所以V2<V,有F2<G.即液体对烧瓶底部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则有F1>F2.答案:等于,小于,小于,大于.h1=8h2=82.34m=18.72m.墙的最大高度不得超过:h=h1+h2=18.72m+2.34m=21.06m≈21m.答案:21m.例题10-3-2河上冰面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是3104Pa,现用自重为800N的雪橇运送货物从冰上走过.已知雪橇与冰的接触面积是0.2m2.这个雪橇最大载货量是多少千克?(g=10N/kg)解析与答案已知:P=3104Pa,S=0.2m2,G1=800N求:M2=?解:例题10-3-3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CAB容器中盛有同种液体,液体在A、B、C三点产生的压强从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解析与答案正确顺序是B、A、C.例题10-3-4如图,三个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自重相同.若容器中盛有同种液体,且液体深度相同.(1)比较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2)比较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解析与答案分析:(1)比较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压力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gh∵h相同相同,g为常数.∴P甲=P乙=P丙又∵P=∴F=P.S∵S甲=S乙=S丙,P甲=P乙=P丙∴F甲=F乙=F丙(2)比较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此时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各容器及容器中所盛液体的重力∵G甲=G乙=G丙又∵V甲>V乙>V丙∴F甲>F乙>F丙又∵P=(S甲=S乙=S丙)∴P甲>P乙>P丙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4.连通器船闸例题10-4-1如图(a)所示,在两端开口的U型管的粗管内先注入水,再向细管内注入12cm高的煤油,当液体不流动时,粗管中水面上升了多少?两液体自由面的高度差是多少?已知粗细管横截面积之比是5:1.解析与答案在U型管中倒入水,水静止时,水面相平,如图(b)所示.当向细管中注入12cm的煤油后,细管中水面受到的压强增大,液面则下降,同时粗管中水面将上升,如图(c)所示,而细管中水面下降的体积与粗管中水面上升的体积相等.设细管横截面积为S1,水面下降为h1,粗管横截面积为S2,水面上升为h2.由题目条件可知:粗、细管横截面积之比S2:S1=5:1.则有:S1=Ss..为解决本题,需建立一物理模型“液片”.设在煤油和水的分界面有一液片,其面积为S1′,与它同一高度处也有一液片,其面积为S2′,如图(c)所示.由于两液片都处于静止,则有细管中煤油对液片向下的压强p煤油与水对液片向上的压强p水′相等,粗管中液片受到上部水对它向下的压强p水与下部水对它向上的压强p水′相等.由于水对两液面向上的压强相等,则有p煤油=p水.将p=ρh代入压强的平衡方程: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ρ煤油h煤油=ρ水(h1+h2).ρ煤油煤油=ρ水h2.h2==1.6(cm).两液体自由面的高度差Dh=h煤油-(h1+h2)=12cm-61.6cm=2.4cm.答案:1.6cm,2.4cm.例题10-4-2两个柱形容器底部用细管连接起来,左边容器水柱的高度是20cm,右边容器中煤油液柱的高度是22cm,打开阀门时,细管部分液体将向_____流动(填“左”或“右”).解析与答案分析:阀门两边液体都对阀门有压力,左边液体压力方向向右、右边液体压力向左.通过比较两边压力的大小即可判断.∵P左>P右∴向右流动.提示:这里采用比值法,计算更快捷.章综合例解例题10-1作用在图钉帽上的压力是20N,压强是1.5105Pa,那么图钉尖作用在墙上的压力将20N(“>”“=”“<”=.图钉尖对墙面产生的压强将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5105Pa(“>”“=”“<”).解析与答案手对图钉帽和图钉尖对墙的作用力即压力,大小相等都是20N.图钉尖的面积要远小于图钉帽的面积,所以压强要变大很多.答案:=>例题10-2大型拖拉机的履带为什么做得很宽且做得凹凸不平?解析与答案大型拖拉机的履带做得很宽是为了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防止压坏路面;履带表面做的凹凸不平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保证拖拉机正常运行.例题10-3一块长方体花岗岩纪念碑高、宽、厚分别为10m、3m、2m,密度为2.5103kg/m3.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2105Pa.为使地面能承受纪念碑,现把纪念碑立在高1m、密度为2103kg/m3的长方体基石上.(g取10N/kg)(1)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2)若纪念碑直接矗立在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多大?(3)基石的底面积至少要多大?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已知:=2.5103kg/m3,h=10m,b=3m,a=2m,=1.2105Pa,=1m,=2103kg/m3求:①m=?②=?③=?解:①m=V=2.5103kg/m310m3m2m=1.5105kg②=2.5103kg/m310N/kg10m=2.5105Pa③∴∴=例题10-4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表一表二表三实验序号压力(N)受力面积(cm2)实验序号压力(N)受力面积(cm2)实验序号压力(N)受力面积(cm2)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236.09.0121015204563.04.56.01015207893.04.56.020304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结论是_________分析比较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与答案(1)分析1与4可得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比较4、7或5与8,或(6与9),可得出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3)a: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b:表一、表二、表三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例题10-5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用塑料片盖住,沿竖直方向插入水深20cm的水槽中,塑料片距水槽底8cm,如果从玻璃管上端慢慢向管内注入酒精,当管内酒精液柱多长时塑料片会落下?(塑料片重力不计,g=10N/kg)解析与答案分析:向管内注入液体,当管内液体对塑料片向下的压力跟水给的向上的压力大小相等时,塑料片刚好能够向下落.∵塑料片内外受压力面积相同,所以塑料片刚好落下的条件是管内注入液体产生的压强与管外水的压强相等.已知:H=20cm=8cm,=1.0g/cm3=0.8g/cm3求:h酒=?解:P=ghh水=H-=20cm-8cm=12cmP酒=P水gh酒=gh水∴h酒=12cm=15cm例题10-6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_p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填写“等于”.错解原因是看到两管中液体的质量相同,认为密度相同,又因为两液体的深度h相同,根据p=ρh,所以对试管底的压强相等.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h可知,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甲、乙两管内盛有等质量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则乙管中液体柱长度大于甲管中液体柱长度,两管的粗细相同,所以乙管中液体的体积大于甲管中液体的体积.根据ρ=可知,甲管中液体的密度大于乙管中液体的密度,而两管液面到管底的深度相同.所以p甲>p乙.正确答案:大于.例题10-7两容器形状完全相同,按图所示位置放置,若在两容器中倒入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A.p甲可能小于p乙B.p甲一定小于p乙C.p甲可能大于p乙D.p甲一定大于p乙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选B.错解原因:倒入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则液体的体积相同.由于甲容器上细下粗,乙容器上粗下细,所以甲容器液体深度h小,因此对容器底部压强小.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符合题目条件:“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情况液体在容器中没有装满,第二种情况液体装满整个容器,在这两种情况下,甲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都不可能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因此排除C、D选项.当装满时,p甲等于p乙.未装满时,p甲小于p乙.因此又排除B.只有A正确.正确答案:A.例题10-8质量为8.9kg的实心正方体铜块,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上,求桌面受到的压强.(己知ρ铜=8.9103kg/m3,g取10N/kg)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解为:G==8.910=89(N),p89(Pa).根据固体压强公式p,S是受力面积,即两物体接触面的面积,题目中的1m2是水平桌面的面积,是否为受力面积,还需进行判断.正方体铜块的体积V===10(m3).正方体铜块的边长a==310=0.1(m).正方体的面积S=a2=0.12=0.01(m2).由计算可知,正方体铜块面积小于桌面面积,因而两物体接触面的面积不是1m2而是0.01m2.解:G==8.910=89(N).V===10(m3).a==0.1(m).S=a2=0.01(m2).p==8.9103(Pa).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正确答案:8.9103(Pa).例题10-9如图所示,A、B、C三块完全相同的砖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砖的三条棱长之比为1:2:4,设A、B间的压力为FA,压强为pA;B、C间的压力为FB、压强为pB;C与地面间的压力为FC、压强为pC,则().(北京顺义县)A.FA<FB<FC,pA=pB>pCB.FA=FB=FC,pA=pB=pCBACC.FA<FB<FC,pA<pB<pCD.FA<FB<FC,pA>pB>pC解析与答案设每块砖所受重力为G,砖A对砖B的压力FA,在数值上等于G,砖B对砖C的压力FB,在数值上等于2G,砖C对地面的压力FC,在数值上等于3G,所以FA<FB<FC.设最小的棱长为a,则A与B接触面积SA==2a2,B与C接触面积SB=4a=4a2,C与地面接触面积SC=2a=8a2,所以pA=,pB==,pC=.比较后有pA=pB>pC.答案:A.MNh1h2h1′h2′例题10-10完全相同的量筒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如图所示.M、N两点到量筒底的距离相等,设M、N两点处的液体压强分别为pM和pN,比较它们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哈尔滨市)A.pM<pNB.pM>pN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C.pM=pND.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由题目条件可知,由于水和酒精质量相同,且容器上、下粗细相同,因此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在数值上为液体所受的重力.设容器底部受压强分别为p1和p2,两容器底面积相同,根据p=,则有p1=p2.设盛水量筒中水面到M点的深度为h1,M点到容器底的距离为h2,盛酒精的量筒中酒精面到N点的深度为h1′,N点到容器底的距离为h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1=ρ水(h1+h2)=ρ水h1+ρ水h2=pM+ρ水h2.p2=ρ酒(h1′+h2′)=ρ酒h1′+ρ酒h2′=pN+ρ酒h2′.因为p1=p2,h2=h2′,ρ水>ρ酒,所以pM<pN,A选项正确.答案:A.例题10-11质量为1kg,平面壶底的直径和壶的深度均为20cm,容积为410m3,壶中装满水置于水平桌面上,求:(1)水对壶底的压强.(2)壶底对桌面的压强.(取g=10N/kg)(山东省)解析与答案计算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和压力,往往先算液体产生的压强,再算压力.这是因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往往不等于液体受到的重力.本题中的容器是水壶,属于不规则形状,因此只能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水对壶底的压强,而不能使用p=求解.p=ρh=1.0103102010=2103(Pa).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计算固体对支持面的压强和压力,往往先算固体产生的压力,再算压强.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平衡条件,先算出物体受的支持力,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等值反向求出压力.F=G水+G壶=ρ水V水+G壶=10310410+110=50(N).p===1.59103(Pa).答案:(1)2103Pa,(2)1.59103Pa.例题10-12hd小明用课本上所讲的装置如图做“研究水内部压强大小”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水内部压强的大小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水深(即图中h值),另一个是离水底距离(即图中d值),h越大,压强越大,d越大则压强越小.”(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的变化而知道压强大小变化的.(2)根据已有的压强知识,你认为水内部压强大小与离水底的距离d有关吗?(填“有关”、“无关”或“不确定”)(3)如何通过图示装置验证你在(2)中所选的结论(写出操作要点)?(上海)解析与答案图中的装置为压强计,它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当压强计的金属盒橡皮膜受到大小一定的压强时,通过胶管与U型管一端连接的液面所受的压强为大气压强与这部分压强之和,U型管两臂液面所受的压强不再相等,液面出现高度差.橡皮膜所受压强越大,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所以是通过观察U型管两臂水柱的高度差的变化而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变化.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高度无关.验证这一结论:在液体密度、深度h不变条件下,来改变高度即d值,观察U型管两液面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可减少、增加容器中的液体,保持h不变,改变高度d.同时观察U型管液面高度差,若无变化说明与d无关.答案:(1)U型管两臂水柱的高度差;(2)无关;(3)①减少水(或增加水),②保持h不变,改变d,③观察到水柱高度差不变.例题10-13(b)F支G如图(a)所示,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金属块恰有一半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上.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时,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为4103Pa,此金属块的密度为().(g=10N/kg)(20GG年北京顺义区)A.5103kg/m3B.4103kg/m3C.3103kg/m3D.2103kg/m3解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有关压强计算的选择题.通过计算考查:①在压强的计算公式p=中,是否清楚S是接触面积而不是物体的底面积,更不是桌面面积.式中F是压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相等.②会正确地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图(b),并能根据受力示意图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解题步骤: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已知:边长a=10cm,F拉=10N,p=4103Pa.求:ρ.解:物体底面积S底=a2=100cm2.接触面积S=S底=50cm2=510m2.根据p=,所以F==4103510=20N.F拉=10N则F支=F=20N.由图(b)可知G=F拉+F支=10+20=30(N).ρ==3103(kg/m3).答案:C.例题10-14如图(a)所示,一个圆柱形金属块,底面积为S1,吊在空中,下底面与容器内水面相平.容器也是圆柱形的,底面积为S2,已知S2=2S1.现把金属块往下浸入h=15cm,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多少?S1S2原水面V2V2V1△hh=15cm(a)(b)解析与答案这是一道求变化的液体压强的计算题.此题有如下特点:①金属块浸入水中h=15cm,但是实际上水面并没有升高15cm,如图(b)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所示,以原水面为标准,只升高了Dhcm.②以原水面为标准,金属块在原水面下的体积V1与水面升高部分的水的体积V2相等.解:因为V1=V2,①且V1=S115-Dh),②V2=(S2-S1Dh.③把②③两式代入①解之,得:Dh=7.5cm.所以Dp=ρ水Dh=735(Pa).答案: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735Pa.第11章大气压强节随堂例解1.大气的压强例题11-1-1分别用横截面积是1cm2和0.5cm2的玻璃管同时、同地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两种情况下管内水银柱高度之比为().A.1:2B.2:1C.1:1D.无法确定解析与答案在同时、同地实验,即大气压强p0一定,由p0=rgh可知,水银密度一定,g一定,则h也一定,w与管的截面积大小无关,应选C.答案:C.例题11-1-2一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由p0=r水gh可以计算:h=≈10.3m,即p0为1.01105Pa,当液体密度较水银密度小得多时,则h一定比760mm高得多.答案:可支持10.3m高的水柱.例题11-1-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管内水银面的上部不慎进入气体,测量水银柱高h=72cm,如图所示.则管内气体压强p相当于______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解析与答案由平衡关系可知p0=p+ph,所以p=p0-ph=4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答案:40.例题11-1-4上题中水银柱中的A点距槽内水银面高=60cm,该点压强为pA=______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解析与答案A点压强可以从等于A点以上液柱压强p1与气体压强p的大小算出.pA=p1+p=1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或由平衡关系得pA+=p0,所以pA=p0-=760-600=1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答案:160.例题11-1-5下列各图中,管内水银柱长20cm,外界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p0,则被封住气体的压强p小于大气压强的是().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图A:管口向右,p=p0.图B:管口斜向上,p=p0+>p0.图C:管口竖直向上,p=p0+ph>p0.图D:管口斜向下,p=p0-<p0.答案:D.例题11-1-6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内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管内水银将().A.往上喷出一些B.稍微下降C.保持原有高度D.降到与槽处水银面相平解析与答案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大气压与管内水银柱产生压强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当管顶穿一小孔后,水银柱上有大气压作用,此时管内、外压强不再平衡,形成“连通器”,液体流动直至液面相平.所以选D正确.答案:D.例题11-1-7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是76cm.若:(1)将玻璃管竖直向上提1cm时,水银柱高度_____.(2)将玻璃管向下压2cm时,水银柱的高度_____.(3)换一个直径稍大点的玻璃管时,水银柱的高度_____.(4)将玻璃管稍稍倾斜,管内水银柱_____增加,_____不变.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是76cm,它的高度与玻璃管的形状、粗细、是否倾斜无关,但是如果玻璃管倾斜时,水银柱的长度会增加,所以(1)(2)(3)题中高度都是76cm,(4)题中水银柱长度增加,高度不变.例题11-1-8大气压值能支持76cm高的水银柱,如果支持水柱,能支持_____m高水柱.解析与答案∵P0=rgh∴P0=13.6103kg/m39.8N/kg0.76m≈1.01105Pa∵P0=P水∴P0=P水=r水gh水∴h水=≈10.3m2.大气压的变化例题11-2-1下列情况中会使大气压变小的是()A.从高山顶下山的过程中B.从地面下到矿井的过程中C.从教室内到楼道内的过程中D.从一楼上升到六楼的过程中解析与答案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值越小.所以应选D.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11-2-2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刚刚停止沸腾马上用胶塞塞紧,将一端连接大针管的胶皮管插入胶塞中,然后缓缓地将大针管中活塞向外拉,你会看到的现象是①,其原因是②.解析与答案①水又重新沸腾②当针管中的活塞向外拉时,烧瓶中的气体被抽出一些,使液面上的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又重新沸腾.例题11-2-3在高山或高原上用普通的锅烧水煮饭不容易熟,而用高压锅煮饭就能很快煮熟,为什么?解析与答案因为一般的食物大多在100℃时才能熟,在高山或高原上,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而高压锅内气压很高,水的沸点高于100℃,当然食物就熟得快了.3.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例题11-3-1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_____来抽水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的抽水高度不会超过_____m.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在标准大气压下,其抽水高度不会超过10.34m.4.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例题11-4-1研究自制水气压计的工作原理(1)取一个瓶子,装上适量带色的水.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P外P内P液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这是为什么?(2)将此装置从山下拿到山上,玻璃管内水柱高度怎样变化?为什么?实验时注意瓶口必须密合,不能漏气.不要用手直接拿瓶子,以免瓶子受热,影响瓶内气体的压强.解析与答案(1)没向瓶内吹气时,瓶内被封闭气体的压强与外部大气压相等,即P内=P外.向瓶内吹气时,瓶内气体压强增大,即P内>P外.随着被封闭气体的膨胀,P内减小,部分液体被压入细玻璃管,从而形成液体压强P液.待重新平衡时,满足P内=P液+P外.所以,水上升一定的高度.(2)当玻璃管内水面发生小范围变化时,由于玻璃管很细,可以认为被封闭气体的体积不变,P内不变.把该装置从山下拿到山上,水柱高度增大.因P内=P液+P外,其中P内恒定,随着高度的增加,P外减小,P液增大.因=r液gh液,故h液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增大.例题11-4-2气压保温瓶的结构如图,当用力把压块压下时,就有水从导水管中流出.请说明此保温瓶出水的原理.解析与答案当压块在外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时,气泵中的气体就会被压入瓶胆中,使瓶胆中的气压增大,高压的气体就会把水从导水管中压出.章综合例解例题11-1如图所示,已知大气压强为760mm高水银柱,在图中所示的装置中,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为真空,则管内水银柱液面上的A点的压强为多少?管内水银面下10cm处的B点的压强为多少?高于管外水银面10cm的C点的压强为多少?解析与答案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由于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因此没有气体向下加压强,且A点位于水银柱的液面上,所以不受水银柱对它的压强,故A点的压强为零.B点位于水银柱液面下,且距液面的竖直距离为10cm,所以B点产生的压强为10cm高水银柱.C点位于水银柱液面下,且距液面的竖直距离为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76cm-10cm=66cm,所以C点的压强为66cm水银柱.FF例题11-2(1)某房顶的表面积是100m2,在1标准大气压下,房顶受到的压力近似为()A.105NB.106NC.104ND.107N(2)上题中房顶在这么大的压力下为什么不会塌下来的原因是()A.房顶很牢固B.房顶受到墙的支持力C.房顶的上下表面都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且相互平衡解析与答案(1)∵F=pS∴F=105Pa100m2=107N∴答案是D(2)C(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例题11-3城市煤气供应行业常用mmHg燃气的压强为单位,JMB-3型煤气表的铭牌如图所示,则当煤气的压强在______Pa至______Pa内,煤气表能正常工作JMB-3型煤气表额定流量2.5m3/h适用压强50~300mmHg回转数4.17r/min适用介质城市煤气出厂日期××市煤气表厂解析与答案使用最小压强为:P小=rgh1=13.6103kg/m39.8N/kg0.05m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6.66103Pa使用最大压强为:P大=gh2=13.6103kg/m39.8N/kg0.3m=4.0104Pa∴煤气表的适用压强是6.66103Pa~4.0104Pa之间.例题11-4如图所示,a、b、c三个完全相同的圆筒装满水后置于水平桌面上,筒高皆为50cm,上方加有完全密封的盖子,如果在a、b、c三筒侧壁距筒顶10cm、20cm、30cm处分别各打一小孔,可以看到().abcA.a筒水喷得最远B.b筒水喷得最远C.c筒水喷得最远D.水均不能喷出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选C.错误地认为水的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所以c筒喷水最远,选C.其误解的原因是错误的知识迁移,或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作用理解不透或忽略所造成.因a、b、c三小孔处,筒内水的压强均小于大气压强,所以不会有水喷出.正确答案:D.例题11-5如图所示,将水银槽置于天平的左盘中,玻璃管被支架固定,右盘中放入适量砝码,天平平衡.若大气压增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的是().A.天平的平衡没有被损坏B.天平不再平衡,若恢复平衡,需在右盘中增加适量砝码C.天平不再平衡,若恢复平衡,需在右盘中减去适量砝码D.无法确定解析与答案本题易错选为A.因为当大气压强增大时,左盘水银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天平仍然平衡.当外界大气压增大时,玻璃管内的水银柱要升高,管内水银的质量要增加.而玻璃管和管内水银的质量都被铁架台的支架所支持,并没有作用在天平的左盘上,因此左盘水银槽内的水银质量减少了,所以天平就不再平衡了.若恢复平衡需要在右盘中减去适量的砝码.正确答案:C.例题11-6用长约1m的玻璃管做托里拆利实验,下面几种情况中对管内水银柱竖直高度有影响的是().(天津市)A.玻璃管的粗细B.玻璃管的长短C.实验所在地的高度D.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解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及大气压强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因大气压强与水银柱压强平衡,且水银柱压强只与水银深度有关,所以与A、B、D所述条件无关.因大气压强随地面高度而变化,所以正确选项为C.答案:C.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11-7首先测出大气压强值的著名实验是_________实验.(青海省)答案:托里拆利.例题11-8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了().(昆明市)A.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1.01105PaB.大气压强的存在C.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D.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变化解析与答案以上题均考查物理学的发展史,了解一些科学发展的史实,是我们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不仅要了解物理学史,还要理解以至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类似的考查内容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答案:B.例题11-9如图所示为不同高度处的大气压值表,请从表中查出海拔高度大约为1km处的乌鲁木齐的气压为_____kPa;测得天山上某处气压约为80kPa,该处的高度是_____km.(20GG年新疆)kPa1006270809010080263136414754604019232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0解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两点:①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②观察分析大气压值表的能力.答案:90;2.第12章浮力节随堂例解1.浮力例题12-1-1水池底既不是沙石,也不是混凝土,而是淤泥.站在上面的人不能自拔.他受浮力吗?桥墩受浮力吗?解析与答案(1)分析是否受浮力,就要分析是否具备产生浮力的条件.浮力是由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2)脚陷入淤泥中,脚下无水,不存在水对脚向上的压力,桥墩也是这样.答案:桥墩和陷入淤泥中的脚都不受浮力.例题12-1-2边长为l的正方体木块,其上表面在水面下d处,若木块上面表与水面平行,求:(1)木块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大小和方向.d米F向下l米F向上(2)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的大小和方向.(3)木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和方向.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每个面都要受到液体的压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正方体木块浸在液体里时, 6个面都要受到压力作用,由于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液体对正方体的前、后面(左、右面)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而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所受压强不等,所以正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大小不等.答案:(1)上表面受到的压强:P上=rgd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向下=P上S=rgdl2方向竖直向下.(2)下表面受到的压强:P下=rg(d+l)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向上=P下S=rg(d+l)l2=rgdl2+rgl3方向竖直向上.(3)浮力:F浮=F压力差=F向上-F向下=rgl3方向竖直向上.2.阿基米德原理例题12-2-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在12-1-1题中,依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陷入水下淤泥中的人不受浮力,桥墩也不受浮力.可是依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却发现,人和桥墩都受浮力.两种认识发生了矛盾,错误在哪里?解析与答案(1)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情境.(2)问题的关键在于:和容器底密合的物体,它“浸在”液体中吗?(3)和容器底相密合,相当于它和容器融为一体,成为容器的一部分.如图所示.(4)如果说“它浸在液体中”,就等于说“容器浸在液体中”,这显然是错误的.例题12-2-2论证如下的结论: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如果其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则上浮;如果其密度等于液体密度,则悬浮;如果其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则下沉.解析与答案因为F浮=r液V排,G物=r物V物,并且V排=V物.(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里)所以(1)若r物G′,合力向上,物体向上运动.(4)至F浮′=G′,建立新的平衡,物体静止.答案:A.例题12-10h1在一个圆柱形容器中盛有水,水面上漂浮着一个小容器,当把一个实心小塑料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球放入小容器中以后,大容器中的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1,如图所示.若把这个塑料球从小容器中拿出投入大容器的水中,液面又降低了h2,求这个塑料小球的密度.(天津市)解析与答案设大容器底面积为S.小球放入小容器中,增加的重力等于增加的浮力.r球gV球=r水gSh1.①小球放入大容器中,增加的支持力等于减小的浮力.r球gV球-r水gV球=r水gSh2.②解得:r球=r水.说明:1.水中有相互关联的两个物体,动态过程多达两个,由此把浮力问题的难度推向了高潮.尽管如 此,其解题思路与常规题目没有重大区别.2.复杂题目只是简单题目的新组合而已,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平时学习时,不要盲目追求难题、怪题.深刻理解简单题,会使你自然地登上难题的台阶.中考题参考答案中给出两种解法均与此不同.看来,本题至少有三种解法,你能试试看吗?答案:r水.S1S2例题12-11一个圆台形物体重为G,用细线悬吊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液体中,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T,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物体的上、下表面S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和S2(S1>S2)受到的压力分别为F1和F2.比较G、T、F浮、F1和F2的大小.可以断定().(北京市)A.TBO,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将它们的作用点同时向支点O移动相同的距离l,那么().(天津市)A.杠杆B端向下倾斜B.杠杆A端向下倾斜C.杠杆仍保持平衡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因移动的距离L不固定,但L的最大移动距离为L=BO,当取L为BO时,F2移到O点,L2=0,而F1只移到C点,L1≠0,所以杠杆向A端倾斜.答案:B.例题13-10如图所示,AB是一个质量不计的杠杆,已知甲物体质量为1.5kg,乙物体质量为4.5kg,AB长2m,则支点O应距A点______m.(上海市)解析与答案设支点O距A点Lm,则距B点(2-L)m,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所以L=1.5m.答案:1.5m.例题13-11OGFL2L1一根直杆可绕轴O转动,在直杆的中点挂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保持水平的力F,如图所示,在力F使直杆从竖直位置慢慢抬起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力F大小的变化情况应是().(北京市海淀区)A.一直在增大B.一直在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1=G·L2,在直杆抬起过程中,阻力臂L2不断增大,而动力臂L1不断减小,所以F不断增大.答案:A.例题13-12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态.杠杆上每个格均匀等距,每个钩码都相同,若在支点两侧同时减掉一个钩码,那么杠杆______端下降.(广州市)解析与答案设每个钩码重G,每个格长L,当支点两侧同时减掉一个钩码,A端:3G·2L=6G·L,B端:G·4L=4GL.A端大于B端,所以A端下降.答案:A.例题13-13如图所示的四种简单机械,其中(1)是水平放置的杠杆,O为支点,AO=2BO;(2)是定滑轮;(3)是动滑轮;(4)是轮轴,轮半径是轴半径的3倍.在上述装置中重物G都相同,要使它们都达到平衡(不计杠杆和动滑轮重,不计摩擦),则力F最小的是使用().(天津市)A.杠杆B.定滑轮C.动滑轮D.轮轴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A.杠杆:F的方向与AO不垂直,所以F>G.B.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所以F=G.C.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F=G.D.轮轴:因为R=3r,所以F=G.答案:D.例题13-14如图所示是一个指甲刀的示意图,它由三个杠杆ABC,OBD,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20GG年山西)ABCDEOA.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B.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C.ABC是省力杠杆,OBD,OED是 费力杠杆D.ABC是费力杠杆,OBD,OED是省力杠杆解析与答案指甲刀是生活中常用工具,对其各部分的构造组成应该清楚了解.正确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是物理大纲的要求.仔细观察指甲刀上的三个杠杆:(1)杠杆ABC的支点是B,A是动力的作用点,C是阻力的作用点,AB是动力臂,CB是阻力臂,AB>CB,所以,ABC是省力杠杆.(2)杠杆OBD的支点是O,动力作用点是B,阻力作用点是D,动力臂OB<阻力臂OD,所以OBD是费力杠杆.(3)杠杆OED的支点是O,动力作用点是E,阻力作用点是D,动力臂OE<阻力臂OD,所以OED是费力杠杆.答案:C.例题13-15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放着质量不等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则杠杆().(20GG年新疆)A.仍平衡B.不能平衡,大球那端沉C.不能平衡,小球那端沉D.无法判断解析与答案因为两球的速度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大球和小球运动的距离相同.因为m大>m小,所以力臂L大<L小,当大球运动到支点O时,L大=0,而小球离支点O还差一段距离,因此L1≠0,杠杆向小球那端倾斜,小球那端沉.答案:C.例题13-16如图(a)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1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坚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动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和动力臂L的乘积为M,则().(20GG年天津)A.F增大,L增大,M增大OLL’FG(b)OF(a)B.F增大,L减小,M减小C.F增大,L减小,M增大D.F减小,L增大,M增大解析与答案因为此题是一根重木棒,所以在如图(b)中木棒的重心上,应该标出木棒所受重力G.当木棒绕O点逆时针匀速转动时,F的力臂L逐渐变小,因此F逐渐增大,但是F·L的值不确定.由于杠杆是匀速转动,则FL=GL′.而在杠杆转动过程中L′逐渐增大,但是G不变,所以GL′增大,则FL也增大.由于M=FL,所以M增大.答案:C.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第14章功节随堂例解1.功例题14-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手提水桶从教室的前门走到后门,手对水桶做了功B.起重机将物体从一楼吊到三楼,钢丝绳对物体做了功C.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重力对汽车做了功解析与答案判断是否做功必须根据做功的条件: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②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如果没有力,就无所谓做功.另有两种情况不做功: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物体通过路程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则该力不做功.答案:B、C.例题14-1-2把水桶从一楼提到二楼的过程中,水桶受到的重力对水桶_____.(回答:“做功”或“不做功”)解析与答案人在提水桶上楼过程中,水桶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拉力和水桶运动方向相同,可称为“拉力对水桶做了功”.而重力与水桶运动的方向相反,充当了阻力的作用,可称为“拉力克服重力做功”,所以重力对物体也做功.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做功.例题14-1-3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当它沿斜面下滑过程中,重力对物体_____.(回答:“做功”或“不做功”)解析与答案虽然物体没有直接沿重力方向移动距离,但是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向下运动.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同时,也沿重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所以重力对物体做了功.答案:做功.例题14-1-4物重为G的物体,当它做下列各种运动时,力对该物体做的功是多少?(1)物体沿光滑水平面,匀速移动一段距离s.(2)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移动一段距离s.(3)将物体匀速举高一段高度h后.(4)物体在力水平F作用下,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移动一段距离s1后,撤去力F后,物体又滑行一段距离s2后停止.解析与答案解答本题关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解决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时,应按以下几步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和做功多少.(1)首先分析物体受哪几个力的作用.(2)当有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时,要根据题意确定哪些力对物体做功,哪些力不做功.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3)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找出力和沿着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4)做功多少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只由W=来决定.答案:(1)W=0(沿s方向上,物体不受力)(2)W=(做功多少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3)匀速举高时W=(4)水平移动s时,W=12.功的原理例题14-2-1沿6m长光滑的斜面将10N的物体推到1.5m的高处,推力的大小为_____N.解析与答案“光滑”即没有摩擦.因此把物体沿斜面向上推到2m处与把物体直接举到2m处的效果相同,所以推力做的功等于直接把物体举到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解:WL=Wh,F·L=G·h,F=·G=·10N=2.5N.答案:2.5N.例题14-2-2沿长6m、高1.5m的斜面用3N的推力把重10N的物体匀速推到斜面的顶端,推力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J,总功是_____J,滑动摩擦力是_____N.解析与答案推力做的有用功就是直接把物体举到1.5m处克服重力做的功,推力做的总功就是推力沿斜面将物体从斜面的下端推到顶端所做的功,而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做的功是额外功.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W有=G·h=10N1.5m=15J.W总=F·L=3N6m=18J.W额外=W总-W有=f·L.所以f===0.5N答案:15J;18J;0.5N.例题14-2-3把5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要对物体做_____J的功,如果改用动力臂为阻力臂4倍的杠杆(杠杆重不计),动力的大小为_____N,动力的作用点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距离为_____m,动力对杠杆做的功为_____J.解析与答案匀速提升物体时,提升物体所用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使物体沿竖直方向升高了2m.如改用杠杆提升,阻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计算出动力的大小;利用几何(相似三角形)知识,可以计算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解:W=F·s=G·h=50N2m=100J.因为F动·L动=F阻·L阻,所以F动=·F阻=·G=12.5N.h动=4·h阻=4×2m=8m.W动=F动·h动=12.5N8m=100J.答案:100J;12.5m;8m;100J.例题14-2-4如图所示,用重力不计的滑轮组将1200N的物体升高hm,用功的原理求绳端所用的拉力是______N.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设重物被举高h,拉力通过距离即为s=nh=3h直接用手做功W1,利用滑轮做功W2,根据功的原理:Gh=(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F=答案400N3.机械效率例题14-3-1G如图所示滑轮组下端挂一重800N的物体,现将物体匀速拉起,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需要最小的拉力是_____N,实际上匀速拉起重物的力是25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解析与答案因为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所以拉力等于重力的n分之一.n是隐含条件,可看图得知,而在滑轮组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滑轮重和摩擦.因此,F实>F小,但是,在利用滑轮组拉起重物时,拉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升高距离的n倍,是不变的.解:F小===200N.η======80%.答案:200N;80%.例题14-3-2要提高机械效率下列几种做法正确的是().A.使用轻质滑轮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B.用滑轮组提升很轻的物体C.在滑轮的轮和轴之间注些润滑油D.以上做法都可以解析与答案提高机械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总功一定的条件下尽量减小额外功.方法是减小提升机械装置所做的功,或减小机械部件间摩擦阻力所做的功.答案:A、C.例题14-3-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B.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一定省力C.做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D.做功相同,而所用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解析与答案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由功和时间共同决定,做功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功率越大.而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它表示机械对总功的有效利用率,机械效率高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大,但并不一定做功就快,而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也不一定高,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机械效率与使用机械是否省力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答案:D.例题14-3-4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将重400N的物体提高2m,所用的拉力是250N,若不计摩擦,求: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1)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多大?(2)当用此滑轮提起800N重物时,机械效率多大?解析与答案应分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分别是什么.克服重物的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W有=;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W总=;由于不计摩擦,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W额=G动,其中s=,G、F、h已知,所以能求W有、W总、W额、η、G动.同一机械在不同情况使用下,机械效率不一定相同.本题滑轮的重力不变,重物重力改变,机械效率会改变.已知:G=400N,F=250N,h=2m,n=2,=800N求:(1)W有=?W总=?W额=?=?(2)=?解:(1)W有==4002=800(J)s==22=4(m)W总==2504=1000(J)=W额=W总-W有=1000-800=200(J)(2)W额=G动∴200=G动∴G动=100N=∴==800/(800+100)=89%4.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例题14-4-1一个滑轮组与动滑轮接触的绳子共有n段,动滑轮的总重为G0,当用此滑轮组提升重为G的物体时,试证明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解析与答案通过此题的推导证明,可在以后求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直接应用此公式,可使计算简便.证明:因为η==,又L=n·h,所以η=.又因为F=,所以η=.此式说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只与物重和动滑轮的总重有关.5.功率例题14-5-1用功率为600W的水泵从12m深的井下向上提水,1h内能提升多少立方米的水?(g=10N/kg)解析与答案水泵在规定时间内做的功为W1=,水被提到高处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2=.水泵做的功全部用来提水.解:W1=W2..所以V水==18m3.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答案:能提水18m3.例题14-5-2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轨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机车牵引火车的功率是300kW,求:机车的牵引力.解析与答案机车的牵引力用来克服阻力做功,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机车在一定时间内(t=1s)做的功和火车在这段时间内(t=1s)通过的路程,最后计算牵引力的大小.解:设机车在1s内做的功是W,W==3105J.设机车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s,s=υ·t=20m.解法一:根据公式:W=,所以F==1.5×104N.解法二:根据公式:P==.所以F==1.5×104N.答案:机车牵引力为1.5×104N.例题14-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也一定高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C.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D.机械效率大的做功一定多解析与答案本题要求分清三个概念:功、功率、机械效率.做功的多少决定于功率和时间,两者共同起作用,所以选项C错误.功率和机械效率虽然都能反映机械的性能,但它们描述的角度不同.功率表示做功快慢,而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机械效率高,只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大,损耗少,不表示做功快慢问题,更不表示做功多少问题.所以A、D是错误的.B选项正确.例题14-5-4一台抽水机的功率是2kW,它在10min内可以做多少功?这些功可以把多少水抽到20m高的水塔上去?解析与答案根据W=,P、t已知,所以抽水机做功容易求得.抽水机抽水时所做的功等于克服水的重力做功:W=G水已知:P=2103W,t=10min=600s,h=20m求:W=?G水=?解:W=Pt=2103600=1.2106(J)W=G水h∴1.2106=G水20∴G水=6104N答案:1.2106J,6104N章综合例解例题14-1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如图所示,某人用300N的拉力F,在30s内将重960N的物体提高2m(绳重和摩擦不计).求:(1)有用功?(2)总功?(3)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4)人拉绳的功率?解析与答案本题有用功是指举高重物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W有=.总功是指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即:W总=.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即:.拉力的功率为:P=.已知:F=300N,G=960N,h=2m,t=30s求:W有=?W总=?=?P总=?解:W有==9602=1920(J)W总==3004h=30024=2400(J)==80%P总==80(W)例题14-2如图所示,重30N的物体,在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在2秒钟内匀速移动120cm,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多大?拉力F的功率多大?(滑轮的重力不计)解析与答案滑轮重力不计,此时滑轮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F=F1+F2,F1=F2,则有F=2F1,又因为F1=F摩,∴F=2F摩,则有F摩=F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拉力已知求功率,可以考虑用P=,关键找到F的对应速度v,该速度是物体速度的倍,而物体的速度可求:v物=.已知:F=5N,s物=120cm=1.2m,t=2s求:F摩=?P=?解:∵F=2F摩∴F摩=F=5=2.5(N)∵v物=∴v拉=v物=0.3m/sP=拉=50.3=1.5(W)答: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为2.5N,拉力F的功率为1.5W.例题14-3用如图所示装置匀速提起重144N的重物,拉力F的功率为60W,机械效率为80%.求:(1)拉力F多大?(2)重物A上升的速度多大?解析与答案此题不能用F=来分析问题,因为题目中提到机械效率为80%,没有忽略滑轮重及摩擦的影响.所以只能用机械效率来解题.已知:G=144N,P=60W,=80%求:F=?vA=?解:(1)=(2)∵P==∴60=60v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v=1m/s=∴vA=v=m/s0.8=∴F=60N答:拉力F为60N,重物A上升的速度为m/s例题14-4运动员用50N的力把重为10N的足球踢出50m远,则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是().A.2500JB.500JC.0JD.无法确定解析与答案此题易错答为A.当运动员用力踢足球时,脚与球接触时移动的距离大约只有1~2m,当球离开脚后,球就不再受运动员的作用力,而是靠惯性飞出50m远,因此条件不足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应是D.正确答案:D.例题14-5一辆汽车重4×103N,在103N的牵引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200m,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又向前滑行了50m停下,在汽车向前运动的过程中,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为().A.106JB.2.5×105JC.8×105JD.2×105J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本题易错答为B.汽车一共前进了250m,但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只前进了200m,最后50m发动机已关闭,则没有牵引力作用在汽车上.所以:W=F·s=103N×200m=2×105J,正确答案应是D.正确答案:D.例题14-6如图所示,动滑轮重20N(绳重,摩擦阻力不计),拉力F=35N,绳子自由端移动6m,则重物G=_____N,重物匀速上升h=_____m,F额外功W=_____J,滑轮组机械效率η=____.(青海省)解析与答案G(1)因为F=, 所以G=n·F-G0=3×35N-20N=85N.(2)因为L=n·h,所以h==2m.(3)W额外=W总-W有=F·L-Gh=35N6m-85N2m=40J.(4)η==81%.答案:85N;2m;40J;81%.例题14-7物体重为100N,在2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5s内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推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J,它的功率为_____W,重力对物体做功为_____J.(上海市)解析与答案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推力做的功为:W=F·s=20N10m=200J,推力的功率为:P==40W;因为在重力的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的功为零:WG=0.答案:200J;40W;0.例题14-8重100N的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前进4m,外力做的功为_____J,重力做的功_____J.(河南省)解析与答案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因此外力做功为零.物体虽然受重力,但是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功也为零.答案:0;0.例题14-9如图所示,ma>mb>mc,三个物体在同样大的力F作用下都沿着力F的方向移动距离s,比较力F对三个物体所做的功,结论是().(江西省)A.一样多B.对a做得多C.对b做得多D.对c做得多解析与答案因为a、b、c三个物体受到的拉力一样大均为F,且沿F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也相同均为s,所以F对三个物体做的功相同,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答案:A.例题14-10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A、B两杆竖直在水平地面上,A、B杆长之比为3:5,甲、乙两同学同时进行爬杆,甲用9s、乙用10s分别爬到A、B杆顶,甲、乙两人体重之比是5:6,则甲、乙两人爬杆的功率之比是().(广东省)A.3:4B.6:5C.5:9D.9:20解析与答案因为P甲=G甲·υ甲=G甲·,P乙=G乙·υ乙=G乙·,所以=5:9.答案:C.例题14-11有人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重1000N和20GGN的物体匀速提升5m.动滑轮重200N,绳重及摩擦均不计,则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天津市)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相等B.人做的额外功相等C.人做的总功相等D.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相等解析与答案(1)因为η1==83%,η2==91%,所以η1≠η2.(2)因为W外1=G0·h=200N5m=1000J,W外2=G0·h=200N5m=1000J,所以W外1=W外2.(3)因为W总1=(G1+G0)·h=(1000+200)N5m=6000J,W总2=(G2+G0)·h=(20GG+200)N5m=11000J,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所以W总1≠W总2.(4)因为L1=n·h,L2=n·h,所以L1=L2.答案:A、B、D.例题14-12两个滑轮组如图甲、乙所示,已知每一个动滑轮重都为G0.摩擦和绳重不计,用它们匀速提起重为G=5G0的物体时,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天津市)A.6:7B.7:6甲乙C.5:6D.5:7解析与答案因为η甲=,η乙=,所以.答案:B.FG例题14-13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G=480N的物体在半分钟内匀速提高h=2m,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功180J,绳重不计,求:(1)人的拉力多大?(2)拉力的功率多大?(3)动滑轮的重为多少?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此题是一道与一般滑轮组的计算题不同的计算题.一般类型的滑轮组计算题,题目中都注明“不计摩擦和绳重”,因此摩擦阻力和绳重都不做功.而此题需要考虑摩擦阻力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做的功,因为W阻=180J.已知:G=480N,t=30s,h=2m,η=80%,W阻=180J,n=3(隐含条件).求:(1)F拉,(2)P拉,(3)G0.解:(1)因为W有=G·h=480N×2m=960J,所以W总==1200J.又因为W总=F拉·L=F拉·n·h,所以F拉==200N.(2)P拉==40W.(3)因为W总=W有+W阻+W动,而W动=G0·h,所以G0==30N.答案:200N;40W;30N.例题14-14如图所示装置的机械效率为90%,物体AF在拉力F作用下,以1.5m/s的速度在水平A面上移动,已知物体A重200N,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是72N,求拉力F的功率?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这是一道将滑轮组水平横放进行应用的计算题.在此题中:(1)拉力F相当于滑轮组竖放时的物重G;(2)物体A与地面的摩擦阻力f相当于滑轮组竖放时的拉力.因此,物体A移动的距离sA为拉力F移动的距离s的3倍,即sA=3s,υA=3·υ拉.已知:η=90%,υA=1.5m/s,GA=200N,f=72N,n=3(隐含条件)求:P拉.解法一:因为η=,所以F==240N.则P拉=F·υ拉=F·υA=240N××1.5m/s=120W.解法二:因为η=,所以P拉==120W.答案:120W.例题14-15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绳重,摩擦不计),把重600N的物体匀速提高2m的过程中拉力F1做的功为1440J.若用此滑轮组以3m/s的速度匀速提高重为1200N的物体,拉力F2的功率为多少?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重物和1200N重物两种情况时机械效率之比为多少?(天津市)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解析与答案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此题:(1)要考查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2)考查能否掌握有关滑轮组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3)考查有关滑轮组的计算公式能否熟练运用;(4)考查综合计算能力.已知:G1=600N,h=2m,W1=1440J,G2=1200N, υ物=3m/s,n=3(隐含条件).求:(1)P2,(2)η1:η2.解题步骤:1.先分析题意:第(1)问求拉力F2的功率P2是本题的重点.因为P2=F2·υ拉=F2·n·υ物,所以需先求出F2.因为F2=,要求F2又需先求出G0.又F1=,所以要求G0又需先求出F1.因为W1=F1·L=F1·n·h,则F1=,W1,n,h均为已知.2.解题过程:由F1→G0→F2→P2.解:(1)因为F1==240N.又F1=,所以G0=n·F1-G1=3×240N-600N=120N.因为F2==440N,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n7A版优质实用文档所以P2=F2·υ拉=F2·n·υ物=440N×3×3m/s=3960W.(2)因为η=,所以答案:3960W;11:12.2107A版优质实用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