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2-07-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中考文言文常见题型及复习策略(杨雪梅) 2009-04-0718:55:0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初中中考文言文常见题型及复习策略古蔺镇中学 杨雪梅 新课标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建议”中也指出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出现在B卷中,分值一般在16分左右。考查的选文内容均来自课内,近五年的考题,出自八年级(下)1次,九年级(上)3次,九年级(下)1次,往往以一篇文章的选段为主,兼及多篇文章的重要词句。文言文中考常见题型及失误分析一、文言文中考常见题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08年B卷第6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2)躬耕于南阳 躬:(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4)至于斟酌损益 益:(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05年B卷第8题)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仓鹰击于殿上 百里奚举于市B.秦王怫然怒 然志犹未已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等死,死国可乎(08年B卷第7题)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n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三)断句停顿(05年B卷第9题)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B.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C.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四)句子的翻译(关注特殊句式)(04年B卷第9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1)吾义固不杀人。(2分)翻译: (2)宋何罪之有?(1分)(宾语前置)翻译: (05年B卷第10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此庸夫之怒也。(1分)翻译: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3分)(状语后置)翻译: (06年B卷第9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4分)翻译: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2分)翻译: (07年B卷第8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翻译: (2)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翻译: (08年B卷第8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3分)\n翻译: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3分)(状语后置)翻译: (五)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07年B卷第9题)文中写景与议论相结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3分)答: (08年B卷第9题)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决心?(3分)答: 二﹑学生答题常见失误归因(一)文言实词意思掌握不够准。(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易混淆。(三)句子翻译上,或者关键词未解释出来,或者句子的理解就不正确,暴露出学生学习粗糙不细致的问题。(四)对文言句式的关注不够。(五)对主题的分析对人物的个性还不能落实到位。文言文复习方法一、文言字词的复习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一)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2.古今词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n3.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4.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二)文言虚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动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二、文言文断句的复习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一)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二)答题方法\n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2.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5.顺。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一)复习内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二)答题方法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2.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总之,文言文的复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在课外”,我们定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多记忆、多归纳、多理解并及时掌握新授的内容,复习阶段才不需“处处开花”,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课外文言文知识,在考试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中考文言语段训练(一)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岁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n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也,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树林阴翳 翳:临溪而渔 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然则北通巫峡,南则潇湘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翻译: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翻译: 4.选段中的“太守醉也”的“醉”有哪两层含义?(二)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③翼之南、汉之阴 阴:④河曲智叟亡以有应 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n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划分句子节奏。遂 率 子 孙 荷 担 者 三 夫。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翻译: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 5.《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三)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列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从: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属: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肉食者鄙 不以臣卑鄙C.衣食所安 安能求其千里也D.彼竭我盈,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nB.战于长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C.惧有伏焉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D.忠之属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答:(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答: (四)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列问题。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故: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④曾益其所不能 曾: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 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3分)答: 4.文中的“人和”指的是什么?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什么?(4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