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1 KB
- 2022-07-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一双鞋也许不能走遍天下,但频繁换鞋子,走几步换一双,且不说付出的成本太大,光换鞋子这种折腾就势必影响赶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不会频繁瞎折腾;一个脚踏实地的国家,不会动辄改弦易辙。国家越自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越有底气;认定方向,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国梦便不遥远。A.一个求真务实的人啊,请不要频繁瞎折腾了!B.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C.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难道可以频繁瞎折腾?D.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不要频繁瞎折腾!【答案】B【解析】【分析】B项,“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一句,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会频繁瞎折腾。和例句意思不一致,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句式变换后意义的区别。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本文每个句子意思、语气、词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表意的区别,选出正确答案。2.学校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1)你所在的八(1)班安排你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你将怎么对方老师说?(2)班级准备举行一场有关传统节日PK洋节日的小型辩论会。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助拟写一个辩论题目。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盈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年味淡了,其它各种传统节日也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无法比拟了。作为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诗意和最富有民间传说的中秋节,与之相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至今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写下了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在的情况是,如今传统节日显然缺少了其文化内涵。随着洋节日纷纷进军中国,每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他们不知道长命锁,没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和记忆里越来越少了,有同学坦言:“我更喜欢西方节日中的那份轻松自由和快乐的气氛。像春节这些节日,尽管有浓浓的亲情,但太正式,对我们来说没有诙谐和乐趣,不好玩。”(3)本次活动结束后,张浩同学写了一篇报道稿。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和完善。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这样就必然具有局限性,也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A)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坚决地抛弃。(B)而像________的追求仁义,________的崇尚自\n然,________的主张兼爱非攻,________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C)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①(B)处横线上应依次填上序号: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②(A)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________一”词删去。③(C)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答案】(1)方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我班想请您为同学们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不知您能否抽出时间于下周一班会课来我班开展这一讲座?(2)“我们该不该热衷于洋节日”(或“传统节日好还是洋节日好”、“过洋节日是不是忘本”)(3)C;A;B;D;毫不犹豫(坚决);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吗?【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本题表达的目的是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作答时,注意称呼和语气,一定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讲座的主题。据此可作答。(2)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表现的是现在的孩子们热衷过洋节,却不喜欢过传统节目的现象。可拟写的辩题为:我们该不该热衷于洋节日。(3)A处划横线的句子中,“毫不犹豫”与“坚决”语意重复,去掉其中一个。B处,追求仁义的是儒家,崇尚自然的是道家,主张兼爱与非攻的是墨家,主张依法治国的是法家。据此填写。C处,把一个肯定句改成反问句,加上一个反问词,再加上一个否定词和问号即可。可改成: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吗?故答案为:⑴方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我班想请您为同学们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不知您能否抽出时间于下周一班会课来我班开展这一讲座?⑵“我们该不该热衷于洋节日”(或“传统节日好还是洋节日好”、“过洋节日是不是忘本”);⑶C;A;B;D;毫不犹豫(坚决);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吗?【点评】⑴语言得体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⑵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⑶本题考查了成语的运用、病句的修改及句式的转换。注意相关的知识是答题的关键。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众多短篇小说中最脍zhì人口的一篇。全篇洋溢着讽刺色彩,它不仅讽刺批判了像“变色龙”一样的奴性势力,还对“变色龙”生成及存在的土壤环境──庸俗世故、乏味无聊、猥琐下作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揭示,滑jī可笑的背后蕴含着深遂的社会批判意义,使读者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是哈巴狗似的人格,碰到领导点头哈腰,碰到打工者吹胡子瞪眼。对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对人民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zhì________jī脍________猥琐滑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把画线句改为双重否定句。(4)在画线处补写词语,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对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对人民则________,________。【答案】(1)炙;wěi;稽(2)深遂;深邃(3)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4)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气焰嚣张;恫吓讹诈【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炙”不要写成“灸”,“稽”容易写错。(2)“深邃”的“邃”读“su,씓逐”读作“zhú”。应把“深逐”改为“深邃”。(3)把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需要在谓语中心语之前加上“不得不”或“不能不”之类的词,这句话正确的改法为: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4)要抓住这类人“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对统治者是:阿谀奉承、卑躬屈膝;对人们则是气焰嚣张,恫吓讹诈。本题可参考这篇小说中奥楚蔑洛夫对将军、将军哥哥的态度和赫留金的态度答题。故答案为:⑴炙wěi稽⑵深遂深邃⑶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⑷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气焰嚣张恫吓讹诈【点评】⑴本题既考查字音也考查字形。辨析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而辨析字音则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⑷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词语的能力。答题的时候要在理解《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用合适的词语答题即可。4.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人间第一爱\n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唯愿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在年离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问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ǒu)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īn),甜蜜和温(xī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ì)美的呢?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②醍醐:tíhú,古时候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文体名)。\n(2)文中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mísǒuxīnpì________补抖________温________________美(4)给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5)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主干是什么?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主干是________。(6)第2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7)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多项选择)()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C.即使华佗、岐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8)“《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9)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什么?【答案】(1)《新绿文丛》;序言(2)因为母爱“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3)弥;擞;馨;媲(4)品味|体味(5)有情况(6)未能把回忆母亲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7)B,C(8)“恨”是遗憾、悔恨之意。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自己想要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遗憾。这种感情和愿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9)①感谢母爱;②敬重、报答(孝敬)母亲;的前程。③从母爱中汲取力量,勇敢地冲向人生\n【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找打答案。(2)考查对母爱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擞、馨、媲”容易写错。(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所以“玩味”的近义词是“品味、体味”。(5)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即可。(6)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文章4,5两段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8)考查理解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恨”是遗憾、悔恨之意。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自己想要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遗憾。这种感情和愿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9)考查对母爱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5)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6)此题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7)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8)此题考查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9)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n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1)文中“你们”指的是________,“我们”指的是________。(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3)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演讲者和广大人民(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3)A设问句,B反问句。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富于号召力和感染力。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语气坚决。【解析】【分析】(1)“你们”指的是敌人;“我们”指的是广大人民和演讲者;(2)“千百万个李公朴”指的是所有富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民。(3)根据A有问有答可知是设问;根据B“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可知是反问。(4)去掉疑问词“吗”、去掉否定词“不”即可改为陈述句,但表达效果不够强烈了。故答案为:(1)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演讲者和广大人民;(2)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3)A设问句,B反问句。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富于号召力和感染力。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语气坚决。【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联系文中中心思想,再确定词语的具体所指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根据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分析关键词语的意思,再判断句子的含义即可。(3)本题考查设问、反问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它们的特点分别为:有问有答、无疑而问。(4)本题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能力。去掉反问句的部分标志即可变成陈述句,但表达效果变弱了。6.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1)你们完了,快完了!\n句式: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句式: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答案】(1)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伪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2)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于句式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1)由感叹号可知,为感叹句。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这是闻一多先生对于反动派的痛斥,因此表达效果为揭露了敌人的虚伪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2)由问号以及语气可知,为反问句。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这是闻一多在义愤填膺的状态下发出的呼喊,因此效果为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故答案为:(1)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伪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2)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点评】本题的考查将句式语气知识与课文内容相联系,难度中等,主要在于理解内容。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答案】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的,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解析】【分析】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需要提取关键词,比如,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等。故答案为: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的,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解答本题【点评】这是一道下定义类试题,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8.李香对我说:“我今天发烧,不能到校上课了,请你替我向老师请假。”(改为转述语言)我对老师说:________。【答案】老师,李香跟我说,她今天发烧,不能到校上课了,让我代她向老师请假。【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李香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向老师请假”,应以自己的口吻转述。注意叙述要明了,文字要简明,用语要得体。还要注意变换人称。\n故答案为:老师,李香跟我说,她今天发烧,不能到校上课了,让我代她向老师请假。【点评】本题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转述人物和故事,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透过密密的花枝的缝隙漏下的点点的光班在地面闪烁着,光影变huàn,古槐与紫藤就在其中演yì着一场光阴与生命的盛大欢愉。落雨了。春天的雨淅淅沥沥,是惜春的泪。伴随着泪珠撒落的,还有紫藤花瓣。盛开是庄重的,凋落同样也是一件圣洁的事情。那是秋叶一样静美的回归。回归土地的怀抱,回归根的呼唤。纷纷扬扬的花瓣在斜风细雨中飘落,飘落成一场盛大的花雨,谁都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缝________隙光影变huàn________演yì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圣洁”的“圣”意思是________(4)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答案】(1)fèng;幻;绎(2)光班;光斑(3)崇高的(4)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解析】【分析】(1)“缝”读fèng,不要读成féng;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注意“幻”不要写成“幼”;演绎:铺陈,推断,阐发。“绎”注意不要写成“译”;(2)“光班”中的“班”写作“斑”。光斑:太阳表面上特别明亮的纤维状斑点,是太阳活动比较剧烈的部分。(3)圣洁:神圣而纯洁。圣:神圣的、崇高的。(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都”改为否定词“不”,并把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注意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的意思要保持一致。故答案为:⑴fèng;幻;绎⑵光班-光斑⑶崇高的⑷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字形的辨析。⑶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义理解字义。⑷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注意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0.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nA.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解说:这一句冒号使用正确。B.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解说: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C.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解说:划线的依次是形容词和数量词。D.星光灿烂眷恋祖国心情放松都市精灵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复句的类型,词语的性质和短语的结构等,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D项解说有误,这四个短语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分别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做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加训练这类题型,找到做这类题型的方法和规律。11.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原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改句:只要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就会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B.原句: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改句: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白色梨花开满枝头!C.原句: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改句:鲁迅先生对写信写得太草率的青年人是深恶痛绝之的。D.原句: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改句: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地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答案】C【解析】【分析】“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是对事,“鲁迅先生对写信写得太草率的青年人是深恶痛绝之的”是对人。12.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思绪,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A.这怎么能是在诗意地生活呢?B这.是在诗意地生活。C.难道这是在诗意地生活吗?D.这是在诗意地生活吧?【答案】B【解析】【分析】反问句中,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转换成陈述句以后就是:这是在诗意地生活。故选B。故答案为:B\n【点】本考理解句意和句子。答注意,把各个照相段,找到关句,然后提取最关的核心的扣的句,比照辨析正。13.根据提供的境,仿照画句子,写两句,和上文构成排比句。幸福常常在比中生。没有在冰天雪地里跋涉的人,不会感受到暖室裘的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示例:没有在寒交迫中受煎熬的人;不会明白丰衣足食的可;没有在疾病身中受折磨的人;不会体味身体健康的美好。【解析】【分析】本考学生的仿写能力。注意例句中的“没有⋯⋯的人,不会⋯⋯”句式,要注意前后句子形成比。示例:没有在火硝烟中扎的人,不会体会到河清海晏的珍;没有在孤独冷漠中受折磨的人,不会体会到雨同舟的可。故答案:答案示例:没有在寒交迫中受煎熬的人;不会明白丰衣足食的可;没有在疾病身中受折磨的人;不会体味身体健康的美好。【点】仿写句子一定要注意:(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各表一枝”;要有新。(2)修辞要恰当。(3)用不能重复。除了明的共用以外仿句的用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意雷同。14.不改句意,把下的句改成几个意思的短句。史《屈原》叙写了国代楚王不自,不辨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然“信而疑,忠而被”,却依然深国忱,同朝廷秦的反力行斗争的故事。【答案】国代楚王不自,不辨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然“信而疑,忠而被”,却依然深国忱。史《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秦的反力行斗争的故事。【解析】【分析】句主要有三意思:楚王是怎的人;屈原是怎的人;史《屈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点】本考把句改短句。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表达次,按不同的主写成短句。15.将下面的句改写成几个意的短句:真正的中国是着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城,开出运河,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答案】真正的中国是的:她着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城,开出运河,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解析】【分析】把句化几个意思,用短句形式表出来。【点】考学生短句的能力。16.展句子。把下面的句子主干写成不少于20个字的一句。高阳是之。\n【答案】不少于20字,句子连贯,句子成分搭配得当即可。【解析】【分析】扩写句子的方法主要是增加“枝叶”内容,应注意: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符合题意即可。1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改写的考查。句式改写有个原则就是,句子形式改变了,但内容不能改变。要把本题中的句子首先由一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就是要把并列的几个词语改成并列的几个分句,并列的词语改成“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然后把陈述句式改成反问句式,“这难道不是诗吗?”意思与原句是一样的。【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句式变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形式能改变。要注意改前和改后内容的审读。改变,但内容不18.选出对下列句子主干分析正确的一项。(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A.负责任热忱B.表现负责任热忱C.表现热忱D.表现(2)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A.认为是体面的,出色的B.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C.是体面的,出色的D.认为远征是体面出色【答案】(1)B(2)B【解析】【分析】(1)这个句子谓语是“表现”,宾语中心语是“负责任、热忱”。(2)这个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认为”,宾语是“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故答案为:(1)B(2)B【点评】本题考查长句与短句的变换,要求学生提取句子主干。19.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A.原句: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改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n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B.原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改句:人,要么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么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C.原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改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D.原句: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答案】B【解析】【分析】B原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强调“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句是选择关系的复句,强调的是也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以“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改后意思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B【点评】:即是根据原有句子成分,特点,在不改变愿意的前提下对句子的形式进行不同样式的改变。20.把下面的内容放在A,B两种语言环境中转述,要求人称正确,语气准确,内容清楚。1955年6月,科学家钱学森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________。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________。【答案】“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解析】【分析】转换引述句:(1)标点符号的改变(2)人称的变化如:A.送信人对王炳南大使说:“王大使,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他指示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先生回国。”B.王炳南大使不在,送信人对他的秘书说:“秘书同志,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渴望回国,写信来向祖国求救。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让我把这封信交给王大使,并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要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先生回国。请您把总理的话转告王大使。”【点评】掌握转述句改引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习。四、语言表达(共10题;共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