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9 KB
- 2022-07-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2013初中毕业会考语文适应性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中流砥柱(di)參广衰无垠(mdo)戛然而止(jia)番毛背悚然(s6ng)1、卜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酿成(niang)臆测(yi)倒±丹(td)•••B.取缔(di)殷红(yin)不逊(xCin)•••C.冗繁(rSng)仁立(zhu)静溢(mi)•••D.怪诞(dan)污秽(sui)熬白(sha)•罄參2、T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攫取狡黠如坐针毡引颈受戮B.陨落磐石歇嘶底里盛气凌人C.啜泣归咎眼花潦乱颠沛流离D.迁徒追溯纭纭众生诚惶诚恐3、依次填入卜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乌云了天空。②傍晚时他碰到了许多的骨头,说明狼在这儿咬死过一头野兽。③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④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A.迷漫零星预言谦虚B.弥漫零乱断言谦卑C.迷漫零星断言谦虚D.弥漫零乱预言谦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3年3/]1日,制造骇人听闻的湄公河惨案的糯康等四名要犯在昆明被执行死刑,13•••番名遇害船员终于可以瞑目了。B.中学生都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蠡蠡蠡蠡C.他的讲演声若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获得大家阵阵掌声。蠡蠡蠡蠡D.她成绩非常优秀,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她喜欢在别人面前妄自菲薄。蠢蠢蠢蠢5、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基础。B.清明节是屮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口,它不仅是24个节气屮一个重要的农事口,也是一个缅怀祭奠先人的重要口子。C.为了防止中学生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在全县进行了系列安全大排查。\nA.随着全社会公井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一步完善,公井文化服务质量也会不断提高。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乐羊子妻范晔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n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抒。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寸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出自《后汉书•列女传》)[注释]①盗泉:古泉名,今在山东涧水县。古籍中有:“(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稽废:延误荒废;③懿德:美好的品德。(遗:弄丢,遗失)(捐:献出,捐出)(引:拿起)(亡:通“无”)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番B.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C.妻乃引刀趋机。D.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徒以有先生也。蠢蠢羊子感其言。蠢行者休于树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蠢B.妻跪问其故。蠢C.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抒。蠢D.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蠢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八.乐羊子妻批评丈夫行路拾遗吋,先用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两个典故,接着指出贪小利失大节的危害,终让让丈夫心悦诚服。B.选文第二故事乐羊子妻“引刀趋机”用自己织布的切身体会,告诉乐羊子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C.文中用羊子“大惭,捐金于野”“感其言,复还终业”的表现,从侧面突出了妻子的教育起到了作用,突出了她的聪慧善教。D.文中的乐羊子妻不知其姓氏,足见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乐羊子妻批评、开导丈夫的两个故事充分表现了她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聪明能干的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6分)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分)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上文《乐羊子妻》)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0、阅读下面的古诗,冋答问题。(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而初平云脚底。\n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①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景象的诗歌,作者的写景线索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②这首诗颈联中“乱花”和“浅草”能分别改成“野花”“青草”吗?为什么?11、在横线上填写出古代诗文原句(12分)①俱怀逸兴壮思飞,o(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②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③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冇怀》)④,今口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⑤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⑥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四、社科文阅读(12分,每题3分)寿山石①福州市郊寿山乡生产的寿山石,久己声名远播。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地》记述,宋时农民便己开采寿山石。寿山石应用于雕刻艺术是源远流长。1954年以后陆续在福州出土的一些南朝人的古墓,陪葬物中便发现有寿山石猪造型。②奇怪的是,寿山石雕在历史上长期不见经传,是否它在古时只被视作一种雕虫小枝呢?不过,据方宗《寿山石志》引述施鸿宝《闽杂记》说:“明末时有扪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愍公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可知寿山石屮之最佳品黄石(即田黄),当时还未被珍视,寿山石雕看来更未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到了清代,有关寿山石的著述口多,可见,寿山石真正名扬遐迩,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③有这么一个传说:清乾隆皇帝曾梦“福寿田”三字,拆字者指为福建寿山之田黄,便派人搜寻,果得田黄宝石。皇帝祭天时便将它供在案上祭筹,田黄由引身价飞腾,高贵至极。石雕艺人的高手亦从此得以进入宫廷,专事雕艺,称为御工。据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说,乾隆皇帝有一套“玺印”,用的就是田黄名石,是当时御工的佳作。出土文物发现,康熙宗室墓中,也有以寿山石章作为陪葬的。④田黄是寿山石的极品,因色带黄而得名。它娇小玲珑,到采掘后期,最大的不过上斤,常单独一块藏于水田下的一二米深处,很难找到。采掘者事前往往下定“上穷碧落K黄泉”的决心,有时把田土全部翻转也一无所获,难怪古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⑤寿山石雕十分讲究按材施艺。艺人一石在手,得先揣摩其形色,拟定其作品的内容,然后K刀,行家称之为“相石”。试看有些石雕作品,往往独一无二,原來就是艺人不愿过多切削原材,只凭巧思,相形度势在不同形色的石料上,雕出不同状态的景物。就是一些同样的作品,也可见其在色彩、纹理上的扬长避短,化弊为利,从而取得其大同中见小异之妙。\n最近福州石雕厂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寿山石展览,人们便可见到石雕艺人用高超技法刻出的人物、花果、动物、印章等各种类型的石雕作品,真的千姿百态。12、本文主要说明了福建寿山石的哪些特点?13、文章第③节详细讲述了一个美妙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14、文章第⑤节中说,“寿山石雕十分讲究按材施艺”,请结合全文,说说雕刻寿山石吋有哪些特别讲宄?15、结合文章及下列链接资料,探宄作者提出“可见,寿山石真正名扬遐迩,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的结论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链接资料】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的寿山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的寿山石。2002年,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可是,寿山石的“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是清朝高兆的《观石录》。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稍后,毛奇龄著《后观石录》,“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双璧”。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①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述,宋时农民便己开采寿山石。②1954年以后陆续在福州出土的一些南朝人的古墓,陪葬物中便发现有寿山石猪造型。③清乾隆皇帝曾梦“福寿田”三字,便派人搜寻,果得田黄宝石。④《闽杂记》有关明末时有担芥入城者,以黄石压担的记述。⑤到了清代,有关寿山石的著述日多。⑥据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说,乾隆皇帝有一套“玺印”,用的就是田黄名石。⑦在清朝出现了“前后观石录”、《寿山石谱》等研究寿山石的专著。A.①②⑦B.③⑤⑥C.④⑤⑦D.③④⑤五、散文阅读(20分,每题4分)树是村庄的历史李呈涛①一到夏天,在淮北平原上你是很难一眼就看见村庄的。但要想于广袤中找到村庄,又异常容易。你只要看见麦海屮,哪里有一岭岭高低错落的绿云卧着,那里面肯定就会藏着一座温暖的村庄。②也许是先前淮水常常泛滥侵略村庄的缘故吧,村庄建立于高台子上,它前前后后、上上丁下,自然就成了树的沃土。多种树木环立在村庄周围,高高低低,胖胖瘦瘦,全然没有了独立的形象。树冠儿深深浅浅,交错重叠,于村庄上空撑起朵朵绿云,藏狗吠于深巷,匿鸡鸣于树巅。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树更忠贞的了。自植下去,树们就默默地守候着村子,以自然的方式,渐渐融进村庄的生活。用叶,用花,用果,用枝条,为父老乡亲们报告着不同的节气。而乡村的父老,及时安排好不同的农活。树是季节的预报,是有形的谚语,是一个村庄风雨的见证,是一个村庄历史的记录。③村庄周围,栽什么树是有一定的讲宄的。门前不栽桑树的,只栽槐树、榆树、枣树。“桑”与“丧”同音,听起來不吉利;槐乃“怀”的谐音,寄寓着孩子幼时平安生长,始终在亲人的怀里;“榆”暗喻家庭过口子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枣”隐指门庭兴旺,早得贵子。另外,家的周围也不栽柳树的,“柳”乃留恋之意,父母怕孩子长大以后,贪恋家园,没有闯天丁的雄心大志。\n①别看树木可以把村庄抱在怀里,可在人们眼里,它们也是庄稼。庄稼需要施肥、灌概、松土,树木也需要种植、修剪、捉虫,庄稼要拔节、杨花、抽穗,树木也要分枝、开花、结果。庄稼当屮生长期最长的要数小麦,小麦做出的饭食自然就会倍受人们的青睐;树木当屮长得慢的要数槐树、枣树,它们的木质也是同类当屮的精品。家里的八仙桌往往是枣树的边框,槐树的桌堂,桐油一刷,亮光闪闪,叩之铿锵如金属之韵。家里来了贵客,八仙桌子一抹一摆,多大的脸面!树木和庄稼,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属于村庄,都是乡亲们放在汗水里养着的庄稼,只是树木收获的时间比庄稼长些罢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倘若不是谁家遇到急事,这些家前园后的树木是不会轻易被伐倒的。它们站立时间的长短,不仅意味着这家人家道的兴旺程度,也暗示着这个村庄历史的长短。②树虽是村子的庄稼,但它包含物质的成份较少,属于精神成份的居多。在乡亲们的眼里,那些长得慢的树,都是一些踏踏实实干活的人,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浮浮躁躁的人,即便在很短的吋间就成材了,但他们依然会被列入轻浮的行列。因为他们经不住自然界的风雨,更经不起吋间的考验。从一棵棵树上,人们读到的不仅仅是节气,还冇人的性格。枣树身上可以读到坚硬,槐树身上可以读到刚强,柳树身上可以读到柔情,香椿身上可以读到清朗……家乡的父老,虽然无法言说,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己经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他们只要看看一棵树年轮的疏密,便可断定这棵树的价值了。平日里,倘若再看见这种树在风中“哗哗”地喧嚣,他们就不再会被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了。③我们做孩子的,也常常会顺着树干爬h去,筚學f丁呼寧在枝桠间。看到远处飞翔的鸟被吸进绿荫,我们会想到大树上鸟儿们的生活;看到鸟儿们搭在树梢精致的窝,会想到自家温暖的草屋;看到树上空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会想到自己也正在像树一样,一天天长高,一步步去接近天空。无形中,树用叶、花、果实,这些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完成了对我们最初的启蒙。从树上走下来的我们,永远都会记住这些站在记忆里的树,就是长大后远离了故乡,我们也会在梦中找到这些站在门前的树。然后再顺着这些树,找到自己,找到父母,找到一从从永远也挣不脱的扎进黄土深层的根系。④村庄,树怀中揣着的美梦:树木,村庄呵护着的庄稼。树阴下走出的我们,手指上结满了果实,我们属于村庄的一棵棵会走动的树。(《羊城晚报》2011.11.11)16、为什么说“很难一眼就看见的村庄”又异常容易找到?17、作者笔不的树有着深刻的闪涵,请阅读全文,概括出树的闪涵。除了树有用处外,还有18.请赏析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我们做孩子的,也常常会顺着树干爬上去,像果子一样结在枝桠间。19、细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树是村庄的历史”的含义?20、结合全文,说说课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综合性学习(12分)21、仿句。仿照下列句中画曲线的部分,续写两个句子。在人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辽阔的人海,那\n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滴;如果说,那么;如果说,那么O2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为了更好地走近黄河,认识黄河,你们班准备开展一次“话说黄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分)(1)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之所以“洗不清”是因为黄河泥沙的含量很高,而II呈粘稠状。但是,今天这句俗语冇特别的意思,请你说说它的含义。(2)黄河历来是文人墨客赞誉的对象,下面是一些同学收集了李白描写黄河的诗句,请仔细体会,它们展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冋。(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23、名著导读(4分)【甲】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脸上,好像冇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暗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乙】我们在归路上遇见了全体皇族。远远里就己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于是我•-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甲】文中的“他”与【乙】文中的“我”都是描写的贝多芬。【甲】文选自《音乐巨人贝多芬》,该文的作者是,该段文字使用了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贝多芬坚韧顽强的精神。而【乙】文选自《》,选文中的“我”的两个细节“背着手”和“撞'十分传神地刻画了贝多芬的性格。七、写作。(60分)24、半命题作文。题目:让走进心间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春天”“快乐”等等,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n初中2013初中毕业会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I、C2、A3、B4、D5、B二、文言文阅读(9分)6、B7、C8、D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分)9、翻译(6分)①如果(没有学成)屮途就回来,这和剪断这正在织的布有什么差别呢?(“若”、“何异…乎”各1分)②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临靠)在泉水之上的,就是醉翁亭。(“翼然”“临”各1分)10、(4分)①作者的行踪,“最爱”(一空1分)②不能。“乱花”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野花一簇簇、一团团而又凌乱无序零星开放自然状态,(1分)“浅草”一词表明青草刚露头不久,“乱花”与“浅草”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西湖初春特有的景象,(1分)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II、(12分,有错不得分)①欲上青天览明月②便引诗情到碧霄③不尽长江滚滚流④三年鸺旅客⑤皆若空游无所依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四、社科文阅读(12分)12、(3分)说明了寿山石的开采历史与雕刻艺术悠久,(1分)寿山石名贵,(1分)按材施艺的独特的雕刻技术。(1分)13、(3分)给寿山石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1分)突出了寿山石的名贵,(1分)也增强文章的趣味性。(1分)14、(3分)①讲宄“相石”②在具体雕刻时不过多切削原材,凭巧思相形度势③同样的作品也因色彩纹理大同中见小异。(每点各1分)15、C(3分)五、散文阅读(20分)16.(4分)因为村庄前后賈满了树,大树守护着村庄,一到夏季,村庄就藏在茂盛的树丛中,很难一眼看到;但是,只要找到绿树就等于能找到村庄。17.(4分)除了树有用处外,还有有寓意,有性格,有历史,有特殊感情(每点1分)18.(4分)答:这句描写了孩子们长时间在树上玩耍的情景,使用比喻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牢牢站在枝桠上不愿下树的情态,(2分)他们似乎成了大树的一部分,表达了孩子对大树的喜欢之情。(2分)19.(4分)有村庄就有树,村人呵护这树,树护卫着村庄,村庄与大树融为一体;树站立时间的长短暗示了村庄历史的长短,树也是一个村庄风雨的见证;树的成长历史决定了树的性格,也成为了村庄人判断价值的依据,展现了村庄人的价值追求;村庄的每一代孩子从大树里走,他们书写了村庄的历史,他们沿着树找回了对村庄的美好记忆。(每一点1分)20.(4分)这句揭示了村庄与树木、我们与村庄水乳交融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对村庄的赞美与热爱,(2分)也表达了走出村庄的孩子对村庄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六、综合性学习(12分)21.示例一: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浩瀚的天空,那么人类的智慧只是天空中的一朵云。示例二: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广袤的草原,那么人类的智慧只是草原屮的一株草。(注意句子、修辞特点,前后语义相关)22.(4分)⑴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遭误解后怎么也解释不清。或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2分)⑵这两句都揭示黄河从高高的黄土商坡奔流而下直达大海的情景,(1分)同时展现了黄河汹涌奔腾、浩浩荡荡的气势。(1分〉23.(4分)作者:何为,外貌描写;《名人传》,藐视权贵、叛逆不羁或对权贵满不在、孤傲不羁。(一空1分)七、写作。(60分)\n18.半命题作文(60分)作文评阅要严格按照《等级评分标准》进行。等级评分标准\n一等(50—45分)二等(44一38分)三等(37—25分)四等(24—0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屮心明确屮心较明确屮心基本明确屮心不够明确基础等级50分内容具体内容较具体内容不够具体闪容空泛结构合理结构合理结构较合理条理不够清楚语言通畅语言较通畅语言基本通顺语病多字体清楚字体较清楚字体不够清楚字迹难辨标点规范标点较规范标点不够规范标点不规范符合文体要求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符合字数符合字数300字以上不足300字发展等级10分较深刻(2分)较丰富(3分)较有文采(3分)有创意(2分)较能透过现象深入本材料较丰富;语言较严密,句式较见解新颖,材料充实新鲜,质;较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说理较充分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说明】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符合文体,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评分点,不要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偏后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⑤作文评分时全员平均分控制在42分-45分之间。(二O—三年四月七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