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0 KB
  • 2022-07-17 发布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浅谈思想品德中考复习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思想品德中考复习2007年中考,将是全国各地课改区全面使用《思想品德》教材后的第一次中考。面对新教材、新考点、新试题,在九年级下半期做好全面的、系统的复习至关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时间紧、内容多、范围广、任务重的中考复习来说,更是如此。九年级复习作为知识传授的一个特殊阶段,结合本学期教学时间特别短,且又是新教材,那么,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复习的时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共同话题。本文以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考复习的几点做法。教师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构建起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谓“基础扎实能应万变”。无论考试形式如何变化,学习好基础知识是回答好一切问题的前提。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非常灵活,但都是万“问”不离其中,最终还得用教材知识来作答。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指导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即知道每一课的中心内容。在复习每一课之前,我便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找出本课的关键词,如,第一课围绕的是“挫折”,第二课围绕的是“学习压力”,第三课围绕的是“行为后果”,第四课围绕的是“生命”,第五课围绕的是“爱心”,第六课围绕的是“角色责任”,第七课围绕的是“公平合作”,第八课围绕的是“正义”,第九课围绕的是“依法治国”,第十课围绕的是“全面小康”,第十一课围绕的是“机遇与挑战”,第十二课围绕的是“科教”,第十三课围绕的是“理想”。(2)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也就是说由每一课的关键词这个点来整合一系列的知识,如第一课由“挫折”引申出来的知识点有“挫折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挫折产生的原因、对挫折的认识、对挫折的态度、和如何战胜挫折”等。(3)教师应让学生清楚教材每课的结构。应该说,每课的结构都同出一辙,主要就是两部分——一类是关键词的阐释、与人们的关系、含义、重要性之类的知识点;另一类是怎样做的问题,这也是每课的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就容易将知识分类识记了。(4)在对教材形成知识框架后,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课逐目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排查,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准确把握,清楚哪些知识只需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其次,在复习中切实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近几年中考题主要方向在于考学生分析整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生将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牢靠也只能是成绩平平。这是因为教师基本上是“一枝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听不到学生对试题的分析所暴露出来的思维障碍和局限性,了解不到有哪些知识学生存在较大问题,学生是被动的,只是给老师当观众,看老师表演,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正如我以前在上“科学发展观”这一内容时,整堂课基本是我这个主角在表演,若不是通过一次测试,我还没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弊端——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技术”来发展,这次测试该题的得分率极低。自此,我再也不敢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每提及一个新的内容,我都先让学生来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我再来纠正、补充、归纳。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维活跃了,答题的方向也拓宽了。可见,在复习阶段,教师不能一味地图快,而要图实在,即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脑、动口,即每一个“问题”,都应让学生先思考用什么知识怎样作答、再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分析思路,接下来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点评、引导、提示,让学生逐步做到答案的全面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第三、以练促学,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尽管中考题题型相对较少(选择题、问答题、分析理解说明题),但综观近几年的考题,基本上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国家的大事、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提问的,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对较弱,平时涉及较少加之练得不多,得分情况可想而知。可见复习阶段的练习必不可少,因为练习可以让学生见识多种问法,扩展学生的见识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答题速度,增强考试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答题的严谨性,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过失性丢分,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就练习而言,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面对众多纷杂的复习资料,教师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应纵观全面,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试题。试题首先要选基础,即通过多练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2)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训练,练得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3)教师应结合时政热点加以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分层次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这样,不利于“转差”,因为差生觉得要求高了听不懂,自然也就没兴趣了;同时,也不利于“促优”,优生觉得较简单,自己掌握得很好,拼搏的劲头也就降低了。所以教师在复习时特别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分层次要求学生。复习内容的安排要突出梯度性,尽可能降低起点,有哪些内容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有哪些内容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同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学中能由差生来回答的问题尽可能由他们来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逐步培养差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可以叫他们不听、不做。在练习的安排上,也应分层次要求他们,如,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内容应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而涉及到为什么以及怎样做的问题差生可以不掌握,中等生尽力而为,优生必须掌握。还记得我2005级的一个基础很差且又留过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总也没兴趣但又很想学。为此,我从最简单的知识着手,先让其掌握几个字的知识,并及时给予鼓励以培养信心和兴趣;然后逐步增加知识的难度。最终这名学生掌握了窍门,成绩提高了,由一名差生转化为一名优生,在当年的中考,这名学生摘取了我校该科的第一名。因此,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力求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五、重点训练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中考题中的问答题和分析理解说明题现在均是以一些事理或事例材料来考查学生,这类题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也是拉大差距的题,还是影响优生不优的题。那么教师在复习中应加大这类题的指导和强化。(1)教师要培养学生答这类题做到“书写规范化、内容条理化、要点序号化、表述学科化、格式严谨化”。(2)审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挖掘材料的中心意思,着力于关键字、词。(3)回归教材。即依据材料联系教材知识,从教材中找出的观点必须紧扣材料中心。(4)组织答案。围绕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点,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只照搬照抄教材而不分析,导致答案、材料两张皮。如“违法犯罪”这一内容,经常出现的考题某某人的行为由好发展为一般违法甚至是犯罪,请同学们评析这个人的行为,这时就不能只是简单地答出他的是什么行为,还应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为什么属于这种行为。(4)回头检查。检查答案要点是否完整、说法是否合题意,要点是否有依据。另外,要避免学生出现答案写得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分值判断要点,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两点。当然,教材中有明显答案的则以教材为主。(5)教师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把思维放开,学会整合知识。如,教材第三课“行为与后果”的落脚点是“中学生怎样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学生往往只会答出这一个圈下的四个要点——分辨是非善恶;自省自律;对自己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加强自我训练等等。我认为关于对自己行为的“四个不”(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有害于自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这些知识点也符合答案,这些知识点也是对学生行为的一个总的要求。\n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等基础上,命题内容日益显示出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众多特点,参考答案也逐渐多元化、多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复习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即将面临的中考还是将来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