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00 KB
- 2022-07-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语文必备宝典容易读错的字(500个)说明:①本材料是容易读错的字汇编,从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中精选而来,参考了北京四中等名校的语音训练资料,以“高考常考,日常常错”为入选标准,太偏的,太不常用的不选。实用性强。②入选了少数多音字,并用“*”号标明。其它多音字见《常见多音字》。③为节约篇幅起见,原则上每字只举1例,请同学们自行在空白处补充读音相同的词语,以便强化复习效果。④语音复习必须“联系词语,分散记忆,经常复习”,如果分成60天,则每天只需3——5分钟,既复习了语音,又巩固了字形,还积累了词语,一举数得。【A】谙ān谙习黯àn黯然盎àng盎然皑ái白雪皑皑隘ài狭隘凹āo凹陷【B】雹báo冰雹稗bài稗草迸bèng迸发蹩bié蹩脚濒bīn濒临摈bìn摈弃秘bì秘鲁婢bì奴婢裨bì益愎bì刚愎庇bì荫庇砭biān针砭屏bǐng屏气钵bō衣钵擘bò巨擘曝pù一曝十寒哺bǔ哺育【C】糙cāo粗糙刹chà刹*那侪chái侪辈蝉chán蝉联婵chán婵娟谄chǎn谄媚谄笑伥chāng为虎作伥偿cháng赔偿偿还惝chǎng惝怳huǎng坼chè干坼掣chè电掣嗔chēn嗔怪瞋chēn瞋目撑chēng支撑撑腰瞠chēng瞠目骋chéng驰骋骋怀笞chī鞭笞侈chǐ奢侈褫chǐ褫夺饬chì整饬啻chì不啻炽chì炽热炽情伺cì伺候憧chōng憧憬忡chōng忧心忡忡淙cóng流水淙淙瞅chǒu瞅见搐chù抽搐黜chù废黜绌chù相形见绌攒cuán攒射攒动惆chóu惆怅chàng踌chóu踌躇chú椎chuí椎心痛恨喘chuǎn喘气揣chuāi揣着书踹chuài踹开辍chuò辍学啜chuò啜泣绰chuò阔绰怆chuàng悲怆簇cù簇拥蹴cù一蹴而就崔cuī崔嵬wéi忖cǔn忖度【D】殚dān殚精竭虑悼dào悼念追悼傣dǎi傣族逮dài逮捕殆dài危殆缔dì缔造谛dì真谛滇diān滇池掂diān掂量玷diàn玷污笃dǔ笃信盹dǔn打盹咄duō咄咄怪事掇duō拾掇踱duó踱步\n【E】婀ē婀娜nuó讹é讹诈遏è遏制【F】藩fān藩篱肪fáng脂肪汾fén汾水斐fěi成绩斐然甫fǔ惊魂甫定缚fù缚住束缚讣fù讣告【G】赅gāi言简意赅扛gāng力能扛鼎葛gé瓜葛纠葛杯葛葛gě诸葛(姓)舸gě百舸争流亘gèn横亘颈gěng脖颈肱gōng股肱觥gōng觥筹佝gōu佝偻垢gòu污垢诟gòu诟骂勾gòu勾当梏gù桎zhì梏盥guàn盥洗室犷guǎng粗犷皈guī皈依晷gǔi日晷刽guì刽子手聒guō聒噪贾gǔ余勇可贾【H】哈hǎ哈达骸hái骸骨悍hàn精悍悍然吭háng引吭高歌沆hàng沆瀣一气阂hé隔阂涸hé干涸貉hé一丘之貉可kè可汗hán壑hè沟壑褐hè褐色讧hòng内讧囫hú囫囵lún怙hù怙恶不悛踝huái踝骨足踝徊huái徘徊豢huàn豢养浣huàn浣衣肓huāng病入膏肓喙huì无庸置喙晦huì晦气诲huì诲人不倦殨huì殨脓混hùn混凝土混淆豁huō出去【J】畸jī畸形稽jī稽查稽留羁jī羁绊羁留缉jī通缉侦缉汲jí汲取汲水棘jí棘手藉jí狼藉嫉jí嫉妒脊jǐ脊梁掎jǐ掎角之势浃jiā汗流浃背歼jiān歼灭缄jiān缄默僭jiàn僭越笺jiān信笺笺注菅jiān草菅人命矫jiǎo矫正侥jiǎo侥幸酵jiào酵母发酵窖jiào地窖嗟jiē嗟叹讦jié攻讦藉jiè慰藉枕藉桀jié桀骜ào馑jǐn饥馑噤jìn噤若寒蝉菁jīng菁华腈jīng腈纶儆jǐng以儆效尤痉jìng痉挛迥jiǒng迥然炯jiǒng炯炯炯然窘jiǒng窘迫攫jué攫取灸jiǔ针灸疚jiù内疚厩jiù马厩狙jū狙击掬jū笑容可掬咀jǔ咀嚼jué沮jǔ沮丧矩jǔ循规蹈矩*倔jué倔强jiàng龟jūn龟裂隽jùn隽秀隽juàn隽永【K】揩kāi揩拭揩油楷kǎi楷模楷书慨kǎi慷慨愤慨忾kài同仇敌忾勘kān勘察瞰kàn鸟瞰亢kàng亢奋高亢犒kào犒劳犒赏恪kè恪守脍kuài脍炙人口眶kuàng眼眶岿kuī岿然窥kuī窥探窥视傀kuǐ傀儡lěi喟kuì喟叹溃kuì溃*烂篑kuì功亏一篑廓kuò轮廓【L】褴lán衣裳褴褛lǚ琅láng琅琅上口睐lài青睐烙lào烙印酪lào奶酪肋\nlèi肋骨勒lè勒*索勒令勒lēi勒紧擂lèi擂台打擂羸léi羸弱蕾lěi花蕾敛liǎn收敛踉liàng踉跄qiàng趔liè趔趄qiè蠡lí管窥蠡测逦lǐ迤逦莅lì莅临凛lǐn凛冽liè赁lìn租赁遴lín遴选囹líng身陷囹圄yǔ掠lüè掠夺弄lòng弄*堂镂lòu镂空赂lù贿赂【M】霾mái阴霾埋mán埋怨袂mèi联袂懑mèn愤懑靡mǐ披靡弭mǐ消弭谧mì静谧宁谧泌mì分泌娩miǎn分娩腼miǎn腼腆tiǎn藐miǎo藐视泯mǐn泯灭酩mǐng酩酊大醉dǐng谬miù谬论谬误摩mó按摩*蓦mò蓦然回首秣mò秣马厉兵沫mò口沫唾沫【N】捺nà按捺赧nǎn羞赧难nàn发难*责难呶náo呶呶不休挠náo阻挠淖nào泥淖讷nè木讷馁něi气馁嫩nèn娇嫩泥nì拘泥昵nì亲昵昵称拈niān拈轻怕重酿niàng酝酿yùn袅niǎo袅娜nuó嗫niè嗫嚅rú宁nìng宁可忸niǔ忸怩虐nüè虐待【O】讴ōu讴歌呕ǒu呕心沥血【P】葩pā奇葩迫pǎi迫击炮湃pài澎湃蹒pán蹒跚畔pàn河畔滂pāng滂沱tuó炮páo炮制炮烙庖páo庖厨庖代胚pēi胚胎tāi澎péng澎湃pài抨pēng抨击纰pī纰漏纰谬砒pī砒霜毗pí毗邻毗连匹pǐ匹夫否pǐ否极泰来僻pì偏僻媲pì媲美骈pián骈文骈体缥piāo缥缈miǎo殍piǎo饿殍遍野剽piāo剽窃剽piāo剽悍抨pēng抨击扁piān扁*舟翩piān翩跹娉pīng娉婷tíng冯píng暴虎冯河聘pìn聘请鄱pó鄱阳粕pò糟粕剖pōu解剖仆pú仆*从曝pù一曝十寒【Q】戚qī亲戚畦qí菜畦颀qí颀长绮qǐ绮丽稽qǐ稽首讫qì付讫收讫迄qì自古迄今洽qià洽谈愆qiān罪愆悭qiān悭吝潜qián潜质掮qián掮客戕qiāng戕害襁qiáng襁褓嵌qiàn镶嵌xiāng翘qiáo翘首憔qiáo憔悴cuì诮qiào讥诮悭qiān悭吝纤qiàn纤绳拉纤戕qiāng戕害怯qiè胆怯惬qiè惬意挈qiè挈妇将雏遒qiú遒劲擎qíng引擎黥qíng黥刑亲qìng亲家綮qǐng肯綮茕qióng茕茕孑立穹qióng苍穹祛qū祛除祛疑龋qǔ龋齿觑qù面面相觑蜷qu\nán蜷伏蜷缩榷què商榷券quàn胜券在握悛quān怙恶不悛【R】冉rǎn冉冉升起绕rào围绕荏rěn光阴荏苒rǎn稔rěn熟稔冗rǒng冗长冗余蠕rú蠕动偌ruò偌大【S】霎shà霎时讪shàn搭讪讪shàn讪笑赊shē赊欠摄shè统摄慑shè威慑娠shēn妊娠莘shēn莘莘学子哂shěn哂笑蜃shèn海市蜃楼遂suí半身不遂恃shì有恃无恐舐shì舐犊情深噬shì吞噬说shuì游说铄shuò众口铄金枢shū中枢枢纽漱shù漱口墅shù别墅涮shuàn洗涮吮shǔn吮吸谥shì谥号食sì箪食壶浆薮sǒu渊薮怂sǒng怂恿竦sǒng竦然溯sù推本溯源祟sùi作祟鬼祟娑suō婆娑缩suō收缩塑sù塑料塑造【T】挞tà鞭挞沓tà拖沓傥tǎng风流倜傥tì剔tī剔除挑剔悌tì孝悌倜tì倜傥tǎng恬tián恬静殄tiǎn暴殄天物佻tiāo轻佻调tiáo调皮帖tiè字帖恸tòng恸哭荼tú荼毒生灵湍tuān水流湍急颓tuí颓废颓唐蜕tuì蜕化蜕变臀tún臀部唾tuò唾手可得唾弃【W】娲wā女娲蜿wān蜿蜒yán委wēi虚与委蛇yí逶wēi山岭逶迤伪wěi伪造猥wěi猥亵xiè紊wěn紊乱倭wō倭寇斡wò斡旋龌wò龌龊chuò芜wú芜杂荒芜侮wǔ侮辱欺侮【X】蜥xī蜥蜴yì晰xī清晰蹊xī独辟蹊径膝xī膝盖檄xí檄文葸xǐ畏葸不前黠xiá狡黠瑕xiá瑕瑜yú骁xiāo骁勇楔xiē楔子噱xué噱头偕xié偕同挟xié挟持要挟携xié携手屑xiè琐屑械xiè机械鲜xiān屡见不鲜*纤xiān纤维跹xiān蹁跹pián痫xián癫痫涎xián垂涎骁xiāo骁勇淆xiáo混淆饷xiǎng军饷相xiàng相机行事吁xū长吁短叹栩xǔ栩栩如生诩xǔ自诩畜xù畜牧畜养恤xù体恤煦xù煦暖和煦酗xù酗酒渲xuàn渲染谑xuè戏谑勋xūn功勋勋业驯xùn驯服徇xùn徇私殉xùn殉职【Y】睚yá睚眦必报轧yà倾轧*揠yà揠苗助长湮yān湮没湮灭筵yán筵席寿筵偃yǎn偃旗息鼓魇yǎn梦魇赝yàn赝品肴yáo佳肴杳yǎo杳无音信钥yào钥匙噎yē因噎废食揶yé揶揄yú曳yè摇曳靥yè笑靥旖yǐ旖旎nǐ迤yǐ迤逦lǐ诣yì造诣翌yì翌日肄yì肄业弈yì对弈熠yì熠熠轶yì轶事氤\nyīn氤氲yūn垠yín广阔无垠莠yǒu良莠不齐囿yòu囿于成见庸yōng附庸腴yú丰腴瘐yǔ瘐毙伛yǔ伛偻lǚ蜮yù鬼蜮垣yuán断壁残垣钥yuè锁钥晕yùn月晕*晕车【Z】藏zàng宝藏*沼zhǎo沼气憎zēng憎恨憎恶锃zèng锃亮凿záo穿凿确凿绽zhàn绽开破绽蛰zhé惊蛰蛰伏辙zhé南辕北辙箴zhēn箴言帧zhēn装帧鸩zhèn饮鸩止渴缜zhěn缜密拯zhěng拯救诤zhèng诤友栉zhì鳞次栉比帙zhì卷帙浩繁峙zhì对峙偬zǒng戎马倥偬诌zhōu胡诌卓zhuō远见卓识拙zhuō拙劣笨拙灼zhuó真知灼见杼zhù机杼伫zhù伫立赘zhuì累赘léi缀zhuì连缀谆zhūn谆谆告诫擢zhuó擢发难数濯zhuó濯濯童山滓zǐ渣滓渍zì浸渍jìn作zuō作*坊fang怍zuò惭怍容易读错的字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148个)隘口(aiyi)熟谙(yinan)刚愎自用(fubi)裨益(pibi)裨将(pibi)骠勇(piaobiao)嫔妃(binpin)停泊(pobo)粗糙(zaocao)瞠目结舌(tangcheng)为虎作伥(zhangchang)衬托(chencun)寒伧(chencang)撑门面(zhangcheng)万头攒动(zancuan)炽热(zhichi悼念(diaodao)提防(diti)踱来踱去(duduo)堤防(tidi)咄咄逼人(duochu)流言蜚语(feiman)蛊惑人心(zhonggu)供给(geiji)相形见绌(zhuochu)桎梏(gugao)粗犷(kuangguang)刽子手(kuaigui\n羽扇纶巾(guanlun)巷道(xianghang)引吭高歌(kanghang)徘徊(huaihui)短小精悍(hangan)浣洗(wanhuan)怙恶不悛(guhu)干涸(hegu一丘之貉(hehao)歼灭(jianqian)草菅人命(jianguan)发酵(jiaoxiao)同仇敌忾(qikai)粳米(gengjing)恪尽职守(kege)溃脓(huigui)烙印(laoluo)炮烙(laoluo)踉踉跄跄(qiangcang)佝偻(jugou)伛偻(quyu)分泌(mibi)万马齐喑(yinan)口讷(nena)土坯(peipi)剽悍(biaopiao)数见不鲜(shuoshu)解剖(popou)耳濡目染(yuru)煞尾(shasa)莘莘学子(shenxin)塑料(suosu)有恃无恐(zhishi)栖身(xiqi)鬼鬼祟祟(suichong)怯懦(queqie)暴殄天物(tianzhen)轻佻(zhaotiao)恬不知耻(guatian)臀围(diantun圩田(weiyu)纤维(qianxian)垂涎欲滴(yanxian)霰雪(sanxian淆乱乾坤(xiaoyao)偕同(xiekai)开门揖盗(jiyi)挟持(xiejia)戏谑(xuenue)谦逊(sunxun)因噎废食(yeyi)锁钥(yaoyue)自怨自艾(aiyi)战役(yuyi)自娱自乐(wuyu)殷红(yanyin)\n向隅而泣(yuou)文摘(zhaize)饮鸩止渴(jiuzhen)投掷(zhengzhi)鳞次栉比(jiezhi)媲美(bipi)生拉硬拽(zhuaiye)胚胎(peibei)白雪皑皑(kaiai)迸裂(bingbeng)庇护(bipi)濒临(pinbin)跛行(pobo)赔偿(changshang)谄媚(xianchan)哺育(bupu)风驰电掣(chezhi)鞭笞(taichi)忧心忡忡(chongzhong)何啻(chidi泉水淙淙(zongcong)玷辱(zhandian)一蹴而就(jiucu)汇兑(tuidui)作茧自缚(bofu)拂晓(fufo)百舸争流(kege)皈依(bangui)觥筹交错(gongguang)畸变(qiji)脸颊(xiajia)信笺(qianjian)狙击(zuju)揩拭(jiekai)亢奋(hangkang)犒劳(kaogao)纨绔子弟(kuaku)骷髅(kugu)厉兵秣马(meimo)俘虏(luolu)拈轻怕重(nianzhan)阻挠(raonao)汹涌澎湃(paibai)泥淖(zhaonao)越俎代庖(baopao)纰漏(bipi)面面相觑(xuqu)毗邻(bipi)蜷缩(quanjuan)偌大(nuoruo)威慑(shenie)谥号(yishi)枢纽(qushu)鞭挞(tada)风流倜傥(dang\ntang)膝盖(qixi)狡黠(xiexia)酗酒(xiongxu)苦心孤诣(zhiyi)肄业(siyi)良莠不齐(xiuyou)绽开(dingzhan)锃光瓦亮(chengzeng)浸渍(zize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148个)隘口(ai)熟谙(an)刚愎自用(bi)裨益(bi)裨将(pi)骠勇(piao)嫔妃(pin)停泊(bo)粗糙(cao)瞠目结舌(cheng)为虎作伥(chang)衬托(chen)寒伧(chen)撑门面(cheng)万头攒动(cuan)炽热(chi)悼念(dao)提防(di)踱来踱去(duo)堤防(di)咄咄逼人(duo)流言蜚语(fei)蛊惑人心(gu)供给(ji)相形见绌(chu)桎梏(gu)粗犷(guang)刽子手(gui)羽扇纶巾(guan)巷道(hang)引吭高歌(hang)徘徊(huai)短小精悍(han)浣洗(huan)怙恶不悛(huquan)干涸(he)一丘之貉(he)歼灭(jian)草菅人命(jian)发酵(jiao)同仇敌忾(kai)粳米(jing)恪尽职守(ke)\n溃脓(hui)烙印(lao)炮烙(luo)踉踉跄跄(qiang)佝偻(gou)伛偻(yulu)分泌(mi)万马齐喑(yin)口讷(ne)土坯(pi)剽悍(piao)数见不鲜(shuo)解剖(pou)耳濡目染(ru)煞尾(sha)莘莘学子(shen)塑料(su)有恃无恐(shi)栖身(qi)鬼鬼祟祟(sui)怯懦(qie)暴殄天物(tian)轻佻(tiao)恬不知耻(tian)臀围(tun)圩田(wei)纤维(xian)垂涎欲滴(xian)霰雪(xian)淆乱乾坤(xiao)偕同(xie)开门揖盗(yi)挟持(xie)戏谑(xue)谦逊(xun)因噎废食(ye)锁钥(yue自怨自艾(yi)战役(yi)自娱自乐(yu)殷红(yan)向隅而泣(yu)文摘(zhai)饮鸩止渴(zhen)投掷(zhi)鳞次栉比(zhi)媲美(pi)生拉硬拽(zhuai)胚胎(pei)白雪皑皑(ai)迸裂(beng)庇护(bi)濒临(bin)\n跛行(bo)赔偿(chang)谄媚(chan)哺育(bu)风驰电掣(che)鞭笞(chi)忧心忡忡(chong)何啻(chi)泉水淙淙(cong)玷辱(dian)一蹴而就(cu)汇兑(dui)作茧自缚(fu)拂晓(fu)百舸争流(ge)皈依(gui)觥筹交错(gong)畸变(ji)脸颊(jia)信笺(jian)狙击(ju)揩拭(kai)亢奋(kang)犒劳(kao)纨绔子弟(wanku)骷髅(ku)厉兵秣马(mo)俘虏(lu)拈轻怕重(nian)阻挠(nao)汹涌澎湃(pai)泥淖(nao)越俎代庖(pao)纰漏(pi)面面相觑(qu)毗邻(pi)蜷缩(quan)偌大(ruo)威慑(she)谥号(shi)枢纽(shu)鞭挞(ta)风流倜傥(titang)膝盖(xi)狡黠(xia)酗酒(xu)苦心孤诣(yi)肄业(yi)良莠不齐(you)绽开(zhan)锃光瓦亮(zeng)浸渍(zi) \n初中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1.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2.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4.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5.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这里指神秘的意思。6.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7.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8.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9.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10.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度:这里是考虑的意思。11.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1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罕:稀少。13.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22.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24\n.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29.血雨腥风: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30.取义成仁:这里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选取。义:正义。31.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敝:破旧。珍:贵重爱惜。32.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壤:地。34.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35.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3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3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3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耳聋。3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40.溘然长逝:突然死去。4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4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43.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44.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45.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46.雍容典雅:形容文雅大方,优美而不粗俗。雍:和谐。47.错落有致:交错纷杂,富有情趣。致:情趣。48.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n49.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50.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51.千头万绪:形容事情头绪很多。绪:事情的开端。52.不无裨益:不是没有益处。53.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54.孜孜不倦:勤勉地工作,不知疲倦。55.无边无垠:宽阔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56.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坦荡:宽广平坦。57.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出。58.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5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60.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也不存在。61.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名:说出。6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63.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64.改邪归正:不再做坏事,走向正路。65.气势恢宏:形容气势极其雄伟。恢宏:广大,宽广。66.心腹之患:比喻致命的祸害。心腹:喻要害。67.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涂:泥沼;炭:炭火。68.放荡不羁:行动随便,不受约束。放荡不受拘束;羁:约束。69.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没有遭到损害。恙:病。70.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怡:和悦愉快。71.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72.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73.开卷有益:读书就有好处。74.跃然纸上:形容活跃地呈现在纸上。75.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采:精神;神色。\n76.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77.大事渲染:大力夸张形容。事:作;渲染:绘画方法,引申为夸张形容的意思。78.声名狼藉:形容名声坏到了极点。狼藉:乱七八糟。79.习以为常:长期都这样,就把它当成了常规。80.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81.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肯改进。82.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比喻事情终止。这里指停止竞选。偃:放倒。83.甘拜下风:真心佩服。比喻自愿承认不如人家。甘:甘愿、乐意;下风:风向的下风。84.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85.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拈:用手指拿东西。86.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87.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本课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异:另外的;迁:变动。88.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加。89.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滔滔:波浪滚滚。90.投机取巧:指用狡猾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91.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92.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压迫穷人。93.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94.不辍劳作:不停止劳动。辍:停止。9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96.无独有偶:形容罕见的事物不只一件,居然还有和它同时出现的。97.见微知著: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微:微小;著:明显。\n98.司空见惯:表示某事常见,不足为奇。99.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100.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101.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的样子。这里形容桌子破旧。102.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103.拍案而起:拍着桌子愤怒地站起来。104.惩前毖后:把以前的失败作为教训,使以后不再重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105.屡见不鲜: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鲜:新奇。106.不攻自破:不用攻打,自己就溃败了,形容防御薄弱,不堪一击。10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户枢:门轴;蠹:这里是蛀蚀的意思。10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意见的人并没有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可以拿听到的话来警惕自己。10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这个缺点就改正,没有就在以后注意。110.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姹:美丽。嫣:娇艳。111.(精神)矍铄: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112.挑拨离间:在人与人之间搬弄是非,制造隔阂,使互相猜忌,产生矛盾。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离间:拆散,隔开。(课文中: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113.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显得非常严厉114.秉烛夜谈:点着蜡烛深夜交谈。秉烛:拿着点着的蜡烛。115.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疏:粗,空虚。116.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简:少117.终南捷径:这里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118.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形容高傲自负的样子。自命:自认为。\n119.循序渐进:按一定的顺序逐渐推进。循:按照120.举一反三:举出一件或一方面已知的事理,可以退之与其同类的许多事理。反:推演121.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得危险的事。这里指一种个人主义的待人、处事态度,计较个人利害,回避原则斗争。122.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风烛:风中之烛)123.不可救药:病重到不可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得没有法儿挽救(药:治)124.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125.月朗星稀:月光明朗,星星稀少。126.无缘无故:没有什么原因,平白无故127.变卖典质:典质:用土地、房屋或其它东西作为抵压向人借钱。128.碌碌无为:平庸无能,无所作为。129.成群结队:指聚集到一起,形成了队伍130.就地取材:在当地选取材料。就当地选用人才。131.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132.世人瞩目:世界上的人都注视(目)。133.逞强施威:显示自己能力强,施展威风。13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135.满腔义愤:充满心中,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136.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137.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138.报仇雪恨:采取行动,打击仇敌,洗雪仇恨。139.妄自尊大:狂妄的自高自大。140.不攻自破:不用攻打,自己就溃败了,形容防御薄弱,不堪一击,也指论点活情节漏洞百出,经不起反驳。141.百废待举:许多荒废了的事情都等待着去做。142.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劝告。\n143.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疾首:头痛。144.疾风知劲草:疾:急速,猛烈。145.荼毒生灵:残害人民。荼毒:毒害、残害。生灵:人民。146.富贵不能淫: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淫:迷惑。147.贫贱不能移: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移:改变(志向)。148.威武不能屈: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屈:屈服。149.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150.振振有辞(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中学文学常识简介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简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二、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n(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三、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歌)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D、先秦诗歌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n②.《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四、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五.魏晋南北朝文学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n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六.唐代文学1.唐诗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⑥“诗中三李”毛泽东同志喜欢的名篇有《雁门太守行》“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2.唐代散文。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洲八记》著有《柳河东集》。3.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n七.宋代文学1.宋词和宋诗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2.宋代散文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八.元代文学1.元曲四大家①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②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③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④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2.十大悲剧占其六①关汉卿的《空头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晟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九.明清文学\n1、明清小说①.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②.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③.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2、明清诗文①.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②.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十.代近文学(1840-1918)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王国维,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十一.现代文学(1919-1949)1.现代小说鲁迅:原名周树人,,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n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2.现代诗歌散文戏剧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又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曹禺的《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而《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十二.当代文学(1949-2000)1.当代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杨沫的《青春之歌》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柳青《创业史》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抗抗、王安忆、贾平凹等。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吴伯萧的《北极星》杨朔的《茶花赋》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舒婷的《橡树》都是名家名作。第二部分外国文学(一).外国古代文学\n欧洲有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以及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伊索寓言》。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名家名作,如群星灿烂。但丁、意大昨诗人,著有《神曲》。薄迦丘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著有《十日谈》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他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惠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三).17-19世纪的欧洲文学这一时期有法国作家莫里哀创作的《悭吝人》其主人公叫阿巴公。英国小说家笛福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英国诗人雷莱创作了《解了的亚罗米修斯》,德国诗人海涅创作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创作了《唐璜》。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创作了《包法利夫人》。美国伟大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草叶集》。英国(爱尔兰)的著名作家伏尼契创作了《牛虻》。(四).19世纪欧洲美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欧美主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作家名作品名称国别斯汤达《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法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英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法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俄果戈理《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委娜·卡列尼娜》《复活》俄\n契柯夫《第六病宝》《套中人》《变色龙》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五).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作品表作家名作品国别欧仁·鲍狄埃《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法高尔基《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法捷耶夫《青年近军》《毁灭》前苏联第三部分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n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得伸展抱负的愤懑。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三、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四、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详。今存(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n(6)名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招损,谦受益|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亡羊补牢,犹为迟也,五、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老子,名耳,字伯阳,谥曰聃,道家创始人。(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10)名句: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n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可忍,孰不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六、汉著名文学家——贾谊(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2)贾谊的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贾谊的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鸟赋》(3)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七、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1)“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2)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等。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张衡的《二京赋》蔡邕的《述行赋》等。(3)“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八、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开始漫游,三十二岁继父职为太始令,四十二岁开始写〈史记〉。后因李陵(李广之孙)降匈奴一事得罪汉武帝受宫刑并下狱。出狱后发愤著书,历经十多年,完成《史记》。(2)《史记》,又叫《太始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记载了从传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报任安书》\n(5)名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九、班固与《汉书》(1)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2)《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帝记(12)、列传(70)、表(8)、志(10)四部分记载了从汉武帝到王莽共229年历史。(3)班固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两都赋〉)。(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十、汉乐府民歌(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3)乐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第四部分古文化常识一、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n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三、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n(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四、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13)弃市:暴尸街头,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六、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n(1)授官:除拜(2)升官:迁擢(3)降官:谪左迁(4)免官:罢黜(5)招聘:征辟(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7)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七、关于史书(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国别体: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4)通史: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共两部)(5)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共二十多部)说明,\n(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八、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不详)(2)《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4)《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5)《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7)《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8)《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不详)(9)《离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10)《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11)《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12)《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书。(作者不详)(13)《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南朝·刘勰)(14)《狂人日记》: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现代·鲁迅)(15)《女神》: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现代·郭沫若)(16)屈原:我国第一位诗人。(战国)(17)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东晋)(18)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南北朝)(19)陆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南宋),\n九、世界十大文豪1.古希腊诗人荷马;2.意大利诗人但丁;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6.法国著名作家雨果;7.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8.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期泰;9.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10.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十、我国的第一部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药典是《神农本草经》第一部编年体是《春秋》第一部传记体是《史记》第一部断代体是《汉书》第一部兵书是《孙子》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第一部笔记小说是《世说新语》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是《文心雕龙》第一部中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十一、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十二、我国文学家之别号①四明狂客:初唐诗人贺知章;②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③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杜甫;④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⑤玉溪生:唐代诗人李商隐;⑥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⑦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⑧山谷道人:北宋诗人黄庭坚⑨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三、我国的三大国粹: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n十四、“第一”的雅称:桂冠、螯头、问鼎、领衔、榜首、夺魁、夺标、执牛耳。十五、我国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十六、我国的“四大”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高原:内蒙古、黄土、云贵、青藏。十七、四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四大文化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十九、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十八、我国古代计时:十二时辰子时: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丑时:晨一时至三时寅时:三至五时卯时:五时至七时辰时:七时至九时巳时:九时至十一时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未时:十三时至十五时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酉时:十七时至十九时戌时:十九时至十二时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二十、古书之最1.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2.第一部词曲《尔雅》3.第一部韵文书《切韵》4..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5.第一部字书《字通》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8.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9.第一部论语体著作《论语》10.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11.第一部记传体史书《史记》12.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13.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史通》14.第一部兵书《孙子》\n15.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16.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17.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天工开物》18.第一部药典书《新修本草》19.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20.第一部中医学书籍《皇帝内经大素》21.第一部地理书《禹贡》22.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23.第一部戏典史《宋元戏曲韵史》24.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25.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文心雕龙》26.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永乐大词典》二十一、世界十大文豪①.荷马──古希腊诗人②.但丁──意大利诗人③.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④.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⑤.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⑥.雨果──法国作家⑦.泰戈尔──印度诗人和社会活动家⑧.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⑨.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⑩.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二十二、孔子被称为至圣,下面几位圣贤指谁?亚圣(孟子)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商圣(范蠡)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草圣(张旭)茶圣(陆羽)兵圣(孙武)谋圣(张良)木圣(科圣)(张衡)药圣(孙思邈)\n二十三、模糊的时间小集凌晨:零时到6时的一段时间。黎明:天刚亮时。拂晓:天快亮时。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上午:清晨到正午12点的一段时间。中午:白天12点前后的一段时间。下午:从正午12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时间。傍晚:临近晚上时。黄昏:日落到星出前的一段时间。午夜:夜里12点前后。夜间:天黑至天亮的一段时间。二十四、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中国十大才子书《窦娥冤》──元朝关汉卿,《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西厢记》──元朝王实甫,《精忠旗》──明朝冯梦龙,《看钱奴》──元朝郑延玉,《清忠谱》──清朝李玉,《中山狼》──明朝康海,《桃花扇》──清朝孔尚任,《墙头马上》──元朝白朴,《汉宫秋》──元朝马致远,《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琵琶记》──明朝高则诚,《幽闺记》──元朝施君美,《娇红记》──明朝孟称舜,《绿牡丹》──明朝吴炳,\n《长生殿》──清朝洪升,《玉簪记》──明朝高濂,《雷峰塔》──清朝方成培,《风筝误》──清朝李渔,二十五、其他1、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2、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3、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4、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5、谦称:(1)\n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6、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n“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7、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8、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9、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n(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10、古代对月份的别称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华月、早春、新正二月──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丽月、酣春三月──寐月、桃月、李月、蚕月、桐月、季月、晓春、茑月、樱笋时、桃浪四月──余月、槐月、孟夏、阴月、梅月、初夏、正阳、朱明、清和月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阴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兰月、凉月、瓜月、初秋、早秋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穷秋、杪秋、青女月十月──阳月、孟冬、良月、初冬、开冬、正阳月、小阳春十一月──葭月、仲冬、畅月十二月──涂月、腊月、季冬、蜡月、暮冬、残冬、末冬、星回节、嘉平月11、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12、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伯(孟)仲叔季\n: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14、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15、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二十六、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⑴、记叙文这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现一定的中心思想。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手法。记叙文一般要求内容具有六要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和结局。⑵、议论文是作者对事物或人发表看法、评价。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则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一般这样表达三要素的联系:论点要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要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议论文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⑶、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方法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事件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等。这种文体一般要求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画图表等。\n⑷、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⑸、散文的特征可归结为三点,即取材广泛、结构灵活和手法多样。散文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即或叙述事件发展,或描写人物形象,或托物言志抒情,或评介议论。“神不散”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必须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⑹、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人类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平达和古罗马的卡图鲁斯、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结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古典诗歌形式采用逐句分行和押韵,现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极大丰富,伸缩性极强。诗歌的基本特点:①抒情性。诗歌是情感激流的表现。②音乐性。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③语言的高度凝炼和形象性。⑺、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 《红楼梦》作者简介: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内容简介:《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n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1.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续书的总称。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2.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事件: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3、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人物性格: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2、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3、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4、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西游记》作者简介: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n内容简介: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人物形象: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事件:1.孙悟空打闹天宫2.云栈洞悟空收八戒3.八戒大战流沙河4.孙行者三调芭蕉扇5.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内容简介:《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人物简介:曹操: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n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关公:忠义,智勇双全事件:1.桃园三结义2.火烧赤壁3.草船借剑4.孔明借东风5.关公五关斩六将6.诸葛亮智用空城计《水浒》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内容简介: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人物简介:宋江:豪爽,义气,仗义疏财李逵:鲁莽,孝顺,勇猛武松:有勇又谋,打抱不平,是一位英雄好汉事件:1.桃园三结义2.曹操煮酒论英雄3.刘玄德三顾茅庐4.诸葛亮舌战群儒5.关云长刮骨疗毒中国四大名著阅读知识训练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A、三打白骨精B、大闹天宫C、车迟国斗法D、真假美猴王2.“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材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龇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n“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以上两段文字所描写的人物是:()A、孙悟空、猪八戒B、孙悟空、张飞C、六耳猕猴、猪八戒D、孙悟空、贾宝玉3.写出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同时体现一反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悲剧美学价值的作品()A、《红楼梦》B、《父与子》C、《祥林嫂》D、《三国演义》4.《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孩子长得标致又打扮得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她不愿遭人玩弄,用泼辣作武器,捍卫自己的清白,最后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她是()A、秋桐B、香菱C、尤三姐D、林黛玉5.有一位文学家,家道中落,尽管“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却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了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这位文学家是()A、施耐庵B、罗贯中C、吴承恩D、曹雪芹6.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A、《儒林外史》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7、《水浒传》中忍辱含垢、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为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最后投奔梁山,最能体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精神”的是谁()A、武松B、林冲C、宋江D、花荣8、《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有一位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好汉,选出相关组合正确的一项是()\n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B、赵子龙单骑救主C、关云长刮骨疗毒D、诸葛亮舌战群儒9、《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一情节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A、曹操、孙权、刘备B、刘备、关羽、刘禅C、刘备、诸葛亮、刘禅D、曹操、曹丕、司马昭10、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个打死人被迫到五台山出家,又在东京相国寺看菜园时结识林冲,这个人物粗中有细,英勇豪爽;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虽然鲁莽,却粗中有细的人物,他曾鞭打督邮,曾大喝三声吓死曹将,喝退百万曹军。这两个人物是()A、鲁智深、关羽B、李逵、张飞C、鲁智深、张飞D、李逵、关羽11.下列战役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A、官渡之战B、水淹七军C、三打祝家庄D、街亭之战12.下面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宫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13.《三国演义》中有一出“三英战吕布”的大战,请问“三英”指哪三人?A、刘备关羽张飞B、张岱马超黄忠C、夏侯渊夏侯霸夏侯敦D、徐盛丁奉黄盖14.《水浒传》中有三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是()A、孙二娘张青扈三娘B、阎婆惜孙二娘扈三娘C、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D张青孙二娘顾大嫂15、中国四大名著中哪些是合力创作的()()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16、<<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A:吐鲁番盆地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柴达木盆地17、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共有多少回()。\nA、95B、100C、120D、13018、《红楼梦》中的“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指的()。A、薛宝钗B、探春C、王熙凤D、袭人19、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也被称为“赛诸葛”。A、宋江B、鲁智深C、吴用D、林冲 二、填空题(60分)(1—17题每空2分,18题每空1分)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美玉无暇”指的是()。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5,《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6,“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名)之口。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n(1)()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2)()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这部作品是《》。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1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1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14,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n15,“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16,《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三国演义》。1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18、名著红楼梦共120回,它由前回和后回构成。前回是由所著后回是由所著。作品通过对“、、、”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8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A4.C5.D6.D7.B8.C9.C10.C11.C12.C13.B14.C15.BD.16.A17.B18.B19.C二、填空题1,曹雪芹2,(1)鲁智深(2)曹操3,林黛玉贾宝玉4,赤壁之战5,孙悟空6、曹操7,林教头曹操8、吴用水浒传9,武松10,关羽大意失荆州(温酒斩华雄)11,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等12,示例:(1)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2)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13,三国演义14,红楼梦15,“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16,章回17,赤壁之战。18、80、40、曹雪芹、高鹗 语文知识点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n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五、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十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十七、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n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一、句子成分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2)树叶黄了。(3)小王今年十六岁。(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5)明天星期日。(6)什么书他都看。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n (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2)(三杯)美洒敬亲人。(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1)他[已经]走了。(2)咱们[北京]见。(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n(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3)他生〈于1918年〉。(4)他坐〈在桌子旁〉。(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二、实词与虚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n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4.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5.数量词一座30里高的瑶山。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拿出仅有的一点米。一尺多宽。第一座难走的山。五、八军团。\n歇了一下。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上面加—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后者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6.副词、连词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常用的副词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n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连词。常见的连词还有:同、跟、而、并且、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因为、所以,等。7.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例如:(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2)往北(走)(表方向)(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二助词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助词可分为三类:\n结构助词:的、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例如: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慢慢的走(“慢慢”限制“走”)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他走着(表示正在走)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例如:他会的。(表示肯定的语气)他赢了。(表示确定的语气)你冷吗?(表示疑问的语气)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语气)多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三叹词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例如:喂,你听见了没有?(在句前)你,喂,听见了没有?(在句中)你听见了没有?喂!(在句末)四拟声词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噹、轰隆隆等。三、短语(一).并列短语\n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1.类型:1)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2)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3)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4)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5)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大小顺序:省、市、县年龄顺序:老、中、青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1.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二)、偏正短语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新语法:统一为“的”。(三)、动宾短语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n(四)、动补短语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五)、形补短语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六)、主谓短语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四、复句(一)复句类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例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2、承接复句\n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例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例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例如: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例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n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任凭)a,都(也)b”。例如: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二)单句和复句的区别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1)定义法。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例子1(2)抓主干法:\n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例子2(3)外部标志法: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例子3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例子4例1:“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主干:这是教训。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古诗词鉴赏迷津指点\n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一、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n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初中语文送别诗锦集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n这是一首情韵感人的送别诗。晨雨淋洗后的渭城,土地湿润,空气清新,掩映在青翠鲜亮的柳荫之中的旅舍,令人留恋。再干一杯吧!朋友,西出阳关之后,再想遇到老朋友就难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这首诗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好似整个人只有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这在李白诗中还是不多见的,李白纵情山水却不能远离尘嚣,啸傲江湖并不是他的生活目标。但在这里,对现实的绝望似乎占了上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这是一首情思深厚的送别诗。好友在雾笼繁花的三月,辞别黄鹤楼东去扬州。作者立在江边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直到船影消逝在那碧绿的水天尽头,只有长江还在向着天边滚滚流去。此诗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释]①闻:听说。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左迁:古人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龙标:今湖南黔阳,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遥:远远地。②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③五溪:今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④与:给。⑤风:一作“君”。夜郎:今湖南沅陵。[解说]在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诗人惊闻自己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心,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n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③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有特色的、成绩突出的人和事。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简析】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思念故乡的诗句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2\n.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n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31\n.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n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n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宵月下有怀(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中秋待月(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n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诗中乡情\n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n10、白居易思乡诗三首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诗文记诵默写失误例举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试卷上最容易得分的部分,同时也是评分最严格的部分。有些考生走出考场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凡是默写出的题全都填对了,其实未必。笔者有幸连续四年参加中考阅卷工作,发现考生默写时常常失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括号中为别字):一、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失误1.先天下之忧(优)而忧(优),后天下之乐而乐。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村)。3.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别有幽(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岸)花明又一村。6.前事(前世)不忘,后事(后世)之师。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凄凄)鹦鹉洲(州)。\n二、因词义相近而失误1.生当作(做)人杰,死亦为鬼雄。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辉)。3.路漫漫(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嘉)节倍思亲。三、因字形相近而失误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情)。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驰)。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溪)。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汉)青。四、因习惯语序干扰而失误(即把名句中某词误作现在常用的双音词)1.江山代有才人(人材、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诗歌)合为事而作。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层)。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小山)。5.有朋(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两情若是久长(长久)时朝朝暮暮。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浓妆淡抹)总相宜。五、因有相同字眼干扰而使诗句“串门”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3.“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六、因书写不慎而失误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己)。\n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仓)海。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蝉)娟。要做好古诗文记诵默写题,关键在于平时要严格训练,将易写错的地方记牢,记死。一定要记住动笔写,写完后和书本对照,发现错一句,就“消灭”一句。另外,还要全面了解句子的出处,充分理解句义,这样方能在考场默写时做到得心应手。 如何翻译古文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一、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n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把“三”由原句作状语调整为补语,这样增补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2.关于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例如: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n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擂得战鼓咚咚响。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由上段译文可见,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1)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2)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上面两段译文,除〔〕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n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1)原文: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译文:他将要去哪里呢?(2)原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译文: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3)原文: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4)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译文:晋侯使赵盾饮酒。(5)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译文:邴夏给齐侯驾车。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今译时要移至介词后面。原文(3)的“二百乘”是“车”的后置定语,今译时要移至“战车”的前面。原文(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原文(5)“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代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例如:(1)原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n译文: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2)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原文(1)的译文,补出“姜氏”以明确“为之请制”的主语;增添“从前”和“不适合给他”两处,是为了揭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增补“您的”以限定听从谁的“吩咐”,使语意表达更清楚。原文(2)于“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惩前省略了主语“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显豁。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例如:(1)原文: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前出师表》)译文: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2)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马中锡《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3)原文:维禹浚川,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译文: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原文(1)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简子”和“去远”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之”字;原文(3)的句首语气词“维”字与“宁”前的词缀“攸”字,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和相应的词语,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n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移入译文,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可径直移入译文,保留原貌。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n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三、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例如:(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2)周道:太子死,立適孙。(《史记•梁孝王世家》)(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豳风•七月》)(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前出世表》)“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有人由于不明古义,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適”是“嫡”的古字。在宗法社会中正妻称“適(嫡)”,正妻所生的儿子称“適(嫡)子”,立嫡长子是宗法社会的王位继承制度。句中“適孙”,指帝王的长孙,有人按“適”的简化字“适”译为“合适的孙子”,与原意相差很远。例(3)的“剥”,是“扑”的通假字,意思是扑打。有人就“剥”的本义“割裂”来翻译,造成误译。例(4)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知识浅”。有人把这个词组理解为双音节词,径直移入译文,就误译成诸葛亮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2、因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这类错误数量也很多。例如:(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3)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n例(1)的“小鲁”,有人译为“小了鲁国”,这是由于不了解此处“小”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误译。此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小了”。例(2)“其一犬坐于前”,有人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这是不了解“一”字后省略“狼”字,“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造成的误译。因译为“其中一条狼狗那样蹲坐在前面。”例(3)中“就木”的“木”字,指棺槨,属修辞上的借代格。“就木”是走向棺木,可译为“进棺材”。有人译为“去寻找木头”。这是由于不了解古代汉语修辞而造成的误译。3、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常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2)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王禹偁《黄冈竹楼记》)(3)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有人译为“精通书籍”,这是不了解古代习俗造成的误译。这几句可译为:“所以看了什么书,总是弄懂并记牢。做官后,官俸化掉,书籍买来,一本本堆得满满的。”例(2)“茶烟歇”,有人译为“茶品完了,烟抽完了”,这是不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造成的误译。原文“烟”指煮茶的炉烟。宋代喝茶要煮过,与现代用开水冲不同;烟草于明代才传入我国,北宋初的王禹偁根本不可能抽烟。“茶烟歇”应当译为“茶炉的烟散尽了”。例(3)“举进士”,有人译为“中了进士”这是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明清不同而造成的误译。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称进士,“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意思。如已考上进士,就不能说“连不得志于有司”了。4、不明解词的注释与翻译的区别而造成误译字典辞书与古文注本对字词的解说与翻译是不同的。有人不了解这一点,把字词的解说简单地移入译文而造成误译。例如:\n(1)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韩愈《柳子厚墓志铭》)(2)雩而雨,何也?(《天论》)例(1)有人译为“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九年,〔柳宗元〕由蓝田县尉升任御史台的属官,掌监察百官、巡按郡县狱讼、军械等事。”这是把“贞元”和“监察御史”的解说抄入译文所造成的误译。唐德宗年号除“贞元”外尚有“建中”、“兴元”;“御史台的属官”也不止“监察御史”一种。照抄解说,反而造成含义不清、文句不通。例(2)有人译为“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而下雨,为什么呢?”这是照抄“雩”字的解说而造成的误译,“雩”是求雨的祭祀,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例(2)中用作动词。“雩而雨”应译为“祈天求雨后下雨了”或“雩祭后下雨了”。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如上面所举“其一犬坐于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径去”,而根本没有出现“犬”字,只要细心分析就会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条狼,只不过“狼”字承前省略了。“犬坐于前”的主语既然是“狼”,“犬坐”当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像狗那样蹲坐”的意思。误译者没有发现“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导致误译。文章是个整体,字、词、句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从文章整体出发进行今译,才能少出或不出错误。四、今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第一,关于“信”。“信”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例如: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误译: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其一,“睡”的古义是“\n坐寐”(《说文解字》:“睡,坐寐也。”),即坐着打瞌睡,而不是躺下来睡觉。苏秦读书困倦,很自然地坐着打盹儿。译成“睡觉”,不准确。其二,“股”指大腿,因不了解古义而译成“屁股”。此段应译为:“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又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这段译文也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其一,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译成“国内的人”,不确切。其二,“谤”字上古汉语指公开批评错误,没有贬义。厉王暴虐,国人才议论,不是恶意的诽谤,而译者用“谤”的今义去翻译,结果歪曲了原意。此两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第二,关于“达”。“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不相符,表达不顺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方面文白夹杂,生涩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该译而没有译,使译文读起来不顺畅。此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又如:原文: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译文:孔子说:“隐士呢。”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却走了。这段译文逐字翻译,没有失误、不实之处,但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符合“达”的要求。原文“隐者也”和“行”的主语是荷蓧丈人,“至”\n的主语是子路,都承前省略了。这样省略符合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不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译文应该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可译为:“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只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可偏废。第三,关于“雅”。“雅”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易一时奏效。对初学者来说,如能在“信”“达”的基础上初步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色,也就可以了。雅与不雅总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原文:前者呼,后者应。(欧阳修《醉翁亭记》)译文一: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译文二:走在前面的召呼着,走在后面的答应着。译文三: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这三种译文,内容上都没有什么不妥,也都通顺,但却有优劣之分。欧阳修这两句是描写滁人游山的情景的。比较而言,译文三较能传达出游人从容而又热烈的情态,与原文的格调、特色基本一致;译文一则显得匆忙窘迫,粗声粗气,不像描写游山,与原文风格相距较远;译文二则好像描写赶路,语言风格也与原作不类。相对而言,译文三比较合乎“雅”的要求。又如:原文: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一: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译文二: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译文三: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上述三种译文都基本符合信、达的要求。但译文一、二对原句是对偶句这一语言特色考虑不足。译文三则以对偶句来翻译,情调风格与原作相近,因此比较合乎“雅”的要求。译文的“雅”是建立在“信”、“达”\n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增添修饰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例如:原文: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译文一: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也没有。译文二:李愬亲自下去视察士卒,对伤病员亲切慰问,不耍威风。译文一看上去细致生动,但有许多词语是凭想象硬加上去的,如“时常”、“总是”、“端汤捧药”、“一点”等等。这样做连“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更谈不上“雅”了。不如译文二老老实实对译,把原文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译文油滑俗气与不恰当地使用生僻方言词语,是最伤“雅”的,应注意避免。例如:原文: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文一:他跟他年龄差不多,学问也是半斤五两。译文二:某人和某人年龄相近,学问也相仿。译文一将“相似”译为“半斤五两”,与原作端庄严肃的特色相背离,给人一种油滑俗气的感觉,相比之下,译文二显得“雅”些关于“雅”,涉及的问题还很多,不能一一详谈。做今译练习,如能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色,也就初步地达到了“雅”的要求古文今译口诀有其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难解句子,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要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间段,紧密联系。跳跃句子,补出隐意。加上括号,表明增益。人名地名,不必跳译。人身称谓,掌握惯例。吾余为我,尔汝是你。常见虚词,没有定意。对待之法,因句而异。\n全篇译完,还须仔细。逐句流畅,错字无迹。改无可改,方可搁笔。 文言文阅读技巧古文翻译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常用实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在今后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是考查的重点。◎【样题点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n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注】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注】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后被人离间,受到燕王怀疑,被迫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2.标示句子的诵读节奏,选择词的恰当义项。(1)用“/”标示下句的诵读节奏。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2)下面方框中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皆爱惜”中的“惜”,应选择第__________义项。(只填序号)惜xī①爱惜。《韩非子•难二》:“~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耗:减损。惠:给人好处)②吝惜,舍不得。蔡琰《悲愤诗》:“岂敢~性命。”③痛惜,哀伤。贾谊《惜誓》:“~余年老而日衰兮。”3.“郁郁适兹土”的“适”解释为“往,到”。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不能解释为“往,到”的一项是:()A.由是先生遂诣亮B.去过怀乡,忧谗畏讥C.辍耕之垄上D.造饮辄尽,期在必醉4.翻译下面的句子。\n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5.根据文意,联系“望诸君”的注释,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分析】第1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这里的“易”与“移”连用,是“改变”的意思;“仕”,在这里是“做官”的意思。第2题的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功夫,不要曲解句意。第(2)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正确选择词语的意思,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辨别。第3题考查的是同一含义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文言词语来表达。由于给出了例句,又给出了词语的含义,只要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同一含义,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顺、正确就可以了。第4题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字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参考答案】1.(1)易:改变。(2)仕:做官。2.(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2)③3.B4.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5.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意思对即可)◎【专题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一、小石城山记\n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北:一直往北)B.其旁,出堡坞(出:从……出来)C.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D.神者倘不宜如是(是:这样)3.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土断而川分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D.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4.找出下列句中含意动用法的一句A.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B.益奇而坚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是故劳而无用5.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写小石城山的_____、_____和_____,第二段从小石城不处中州而“列是夷狄”来探讨“造物者”的有无,以此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6.翻译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n1.柳宗元2.B3.A4.C5.位置形状奇丽景色被埋没于南荒的愤懑不平。6.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 一、为㈠动词wéi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n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三、以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㈡连词\n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四、而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五、于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n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㈢表被动“被”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六、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⑦往来而不绝者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n 《<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ì)通剂《乐羊子妻》: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为学》:屏弃而不用“屏”通“摒”《卖油翁》:但手熟尔“尔”通“耳”《西江月》: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口技》:满坐寂然“坐”通“座”《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ò)通“措”,放置《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三峡》:略无阙处“阙”\n通“缺”《闲情记趣》: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晏子故事两篇》: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寓言四则》: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公输》: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桃花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谕”(yù)通“喻”,知晓,明白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荔枝图序》:华如橘“华”通“花”\n《山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能“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能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僇”通“戳”,遭到贬谪《峡江寺飞泉亭记》: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越巫》: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世说新语>三则》尊君在不“不”通“否”《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直”通“值”\n《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曹刿论战》: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与”(jǔ)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杜甫诗三首》: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n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n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n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n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é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n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n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12道义:道德和正义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n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度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3度义而后动(考虑)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8常有大度。(度量)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n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复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5王辞而不复(回答)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n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顾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n2顾野有麦场(看)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7顾玩:仔细端详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国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n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8何蓑何笠(hè背、扛)恨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区别: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胡1国胡以相恤(什么)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患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7茜有眼患(病)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n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或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疾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及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n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即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既1言未既(尽,完)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n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间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见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n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8军无见粮(现成的)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解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就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举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n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8杀人如不能举(尽)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12兔起凫举(飞)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绝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10抢呼欲绝(绝命)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n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克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4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类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怜1独不怜公子姊耶?(怜悯,同情)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弥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n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莫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乃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内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跟“外”相对)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4家有一堂二内(内室)5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6内狼于囊(通“纳”,放进)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期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n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4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奇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5此奇货可居(珍贵的)6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8奇生怪(怪物、异物)迁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请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4乃置酒请之(宴请)5请命: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6请献十金(愿意)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穷\n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贫困)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去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劝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3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必劝(受到鼓励)却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n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如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6若何:怎么办,怎么样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善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n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少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不一会儿”、“不久”)涉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胜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2刑人如恐不胜(尽)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n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使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是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适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5适为虞人逐(刚才)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职)书\n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5拜送书于庭(国书)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孰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属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n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率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4将率不能(主将)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6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7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说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n素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5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汤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涕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徒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n亡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6孔子伺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王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望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恶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微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n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4动刀甚微(轻微,轻)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悉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2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周全,详尽)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4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相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谢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n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7及花之既谢(凋落)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信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9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5夙兴夜寐(起、起来)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行\n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5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6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白居易的《琵琶行》7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修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4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6掌修国史(撰写)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徐1不徐不疾(迟缓)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许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n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阳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3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4儋阳为傅其奴(通“佯”,表面上,假装)5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要1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符合,适合)4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5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要挟)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7要在安国家,利人民(要点、关键)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9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总括、概括)10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约束、控制)宜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3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n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4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大小便)]5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6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7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贻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4贻人口实(给、被)易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平易)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5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6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整治)7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很,非常)阴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4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n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6惟汉印多用阴文(凹入的)7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阴险)右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4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倾侧的力士称“车右”,也称为“右”)5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尊重、重视)6右韩而左魏(新近、袒护)再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2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造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知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n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8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9绝宾客之知(交情)10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致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8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9先享无穷逸致矣(意志,意境)10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质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资质;质地)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6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7质明,避哨竹林中(正、刚刚)治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修理,整训)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5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整理)\n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社会安定)诸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词)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合音词)4潘崇曰:\'能事诸乎?\'(代词,他、她、它(们))贼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2忍能对面为盗贼(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3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4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4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5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族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2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丛聚、集结之处)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卒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2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3初,鲁肃闻刘表卒(死)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5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走\n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6太史公中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仆人)7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8走虽为敏(谦称、我)左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边)2人莫能左画方右画圆也(左手)3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东面)4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较低的地位)5古代车上以左为尊。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的尊位)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6坐法去官(触犯)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n,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7、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无比憎恨。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n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9、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10、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1、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13、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5、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6、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7、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8、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19、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20、其实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n21、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22、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23、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4、何苦古义:怕什么今义:不值得做。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25、捐古义:丢弃。今义:献出。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26、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7、虽然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今义:一个词。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28、然而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9、所以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n30、学者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今异义词一览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古:跑。今:行下次。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古:经常。今:平常,一般。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古:大腿。今:屁股。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古:沿着,顺着。今:扶持。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古:像这样。今:这样。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古:计划。今:规则,成例。\n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古:买。今:集市。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古:窗户。今:门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古:坐具。今:卧具。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古:衣服。今:裙子。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古:这样。今:量词。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古:在这时。今:因此。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核舟记》)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古:雇船。今:买船。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古:及,到。今:过了。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古:渐渐。今:稍微。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古:浅陋。今:粗俗,低下。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古:案件。今:监狱。\n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古:遗憾。今:仇恨,怨恨。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古:困苦不堪。今:疾病。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7\n、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8、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10、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1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17、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8、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19、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n20、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21、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22、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23、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2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25、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26、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27、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28、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29、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30、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文言文常见代词举例一、人称代词\n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二、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三、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n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n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n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n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n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5、名词作状语\n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例如:A.嫂蛇行匍伏。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n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C.赵襄王郊迎甘罗。[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①表示每一。例如: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n②表示渐进。例如: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③表示往昔。例如: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文言文断句法浅析\n课外文言文阅读在各地的中考当中是作为附加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对课内知识的迁移与延伸,一般来说,课内文言文知识掌握得很好的话,课外阅读当中的解释翻译及对内容的理解则不成问题,但其中的断句可是学习当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当中的一个难点,从学生的练习与考试的情况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是很好,原因在于学生未能掌握断句的技巧。其实,文言文的断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解答出来。一、联系前文推断断句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段落一般短小,内容比较单一,有些文段中的语句结构相似,稍加注意,断句一题即可答出。[例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构与前面的“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的结构是一样的,后面的总结亦可根据前面的内容断出,全句断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二、根据词性的组合断句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则要靠词与词的组合,因此,理解了词性及词性组合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很有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所组合的词必须是且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词性的组合特点如下: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③.介+名+动(形)④.动(形)+名(代)⑤.副+动(形)+名(代)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例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n根据词性的组合特点,画线句应断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三、根据语感断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段读懂了,断句自然就不在话下,因此,我们要强调多读,而且要边读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断好句。从以上分析得出,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当然能把三者结合起来运应则更能做到万无一失。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二、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7.补出省略成分。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8.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n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滥竿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答: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答: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答: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n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六、细柳营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n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9.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寓言《曾子杀彘》,回答22-24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B.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n23.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范仲淹罢宴》,完成文后问题。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5.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6.《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参考答案1.AC2.AB3.C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6.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7.杨子邻人8.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9.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10.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评分说明:一问1分。11.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评分说明:意对即可。12.、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13.答案略\n14.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15.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16.B17.B18.C19.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0.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21.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22.D(应为“只是”之意)23.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24.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25.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26.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自测练习(4篇)一、画皆以人重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n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若听茶声然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相许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一钱不直:_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3、翻译下面句子。①后人粪土视之译文: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译文: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C.作者认为章、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5.填空。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②永叔,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参考答案:1、B(这样),……的样子;2、①值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欧阳修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n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①所以求益耳②人疾之如仇敌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参考答案:1、①用来……②痛恨;2、状语后置;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阅读训练\n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1.2.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参考答案1、①dan吃②wo洗③ji供应④chan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揭示主题四、司马光好学\n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阅读训练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苦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子墨子九距之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n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参考答案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2、D;3、C;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