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04 KB
- 2022-07-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9年高考语文宁夏、海南卷详细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题目配备:1、定点型选择题(3分),2、散点型选择题(3分), 3、推断型选择题(3分)。文本阅读要点考试目的:根据需要,文本可读可不读。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大致步骤:①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信息;③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唐诗当年可能多是传唱歌词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流行歌词长盛不衰值得欣喜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n。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歌词与唐诗的文化身份相同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选择题目要点考试目的:迅速判断关键项,获得分数。备考目的: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大致步骤: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②比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比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2009年海宁卷·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试题简析]A、对应文句: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问题实质:“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是不是意味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对应文句: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问题实质:“显然不可能都是”是不是意味着“其中有一些并不是”?C、对应文句: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问题实质:“更多”是不是意味着“尤以……为多”?D、对应文句: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问题实质:“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是不是意味着“渐渐不再流行了”?[参考答案]D[2009年海宁卷·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n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试题简析]A、对应文句: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问题实质:“这个意义”是不是指“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B、对应文句: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问题实质:“悲欢冷暖,酸甜苦辣”是不是指“现实和梦想”?C、对应文句: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问题实质:“一样的精致平实”是不是意味着“异曲同工”?D、对应文句: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问题实质:“不见逊色”是不是意味着“更为出色”?[参考答案]C[2009年海宁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试题简析]A、对应文句: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问题实质:“我们所景仰的唐诗”里是不是包括“王之涣的诗”?B、对应文句: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问题实质:“难以流行”不是“这”所指的内容吗?C、对应文句: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n问题实质:“可能不被看重”是不是意味着“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D、对应文句: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问题实质:“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是不是意味着“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参考答案]B[补充说明]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必须坚持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题目配备:4、词语—理解实词(3分),5、句子—信息筛选(3分), 6、文章—文意解析(3分),7、翻译—古文今译(10分)。文言文备考要点①文言文考查是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②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③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④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判断能力是:确认、整合和发散。文本阅读要点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n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译文]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文言实词要点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文言虚词要点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n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文言虚词的知识积累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中比较特殊的那些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009年海宁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试题简析]A、重要信息:摄知城事知识积累:摄政(现代词语)B、重要信息:婴城知识积累: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C、重要信息:薄其营知识积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D、重要信息:乘之知识积累: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参考答案]C(薄:迫近)信息筛选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只是干扰;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筛选的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③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琐细方法的钻营;④考试中依题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误点,快速判断。[2009年海宁卷·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试题简析]①表明朱昭拥戴新君新政②表明朱昭拥戴新君新政③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④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⑤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⑥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参考答案]D解析文意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n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2009年海宁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试题简析]选项相关内容A、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B、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C、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D、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参考答案]D(选项“害死”与文句“以利啖”意思不合)文言翻译要点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Ⅰ卷文言选句;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③备考中,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④考试中,快速理解句意,对照题目的理解;聚焦疑点比较思辨。[2009年海宁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⑵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试题简析]赋分词语⑴凡、圮坏、以、补御、合法;⑵勒、通衢、填。\n[参考答案]⑴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⑵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题目配备:8、简答题目(5分),9、简答题目(6分)古代诗歌鉴赏要点1、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2、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3、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4、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理解诗歌要点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参考译词]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简答题目要点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2009年海宁卷·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评分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备考答案]\n词的上阕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2009年海宁卷·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评分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备考答案]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虚实反衬的写作手法。城里那些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的桃花李花,是虚写;在村边溪头盛开,展现明媚春色的那些荠菜花,是实写。诗人以想象的虚景反衬眼前的实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虽遭弹劾解官,却没有半点失落的豁达情怀;他嘲笑、鄙弃蝇营狗苟的官场,赞美田园生活,充满着自信和自豪。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可能的确是代他人填词;也可能是假托代他人填词。无论那种情形,作者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荠菜花是诗人自况,经“城中桃李”的反面衬托,更显得形象鲜明,色彩亮丽,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效果。[补充说明]2009年海宁卷第8题:的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的上阕: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参考答案”说: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按:难道只用“春意盎然”就可以涵盖上阕四句的内容吗?“陌上柔桑破嫩芽”是“春意盎然”;“东邻蚕种已生些”是不是侧重描摹“生活情趣”,“平冈细草鸣黄犊”是不是侧重勾勒“和平宁静”和“勃勃生机”,而“斜日寒林点暮鸦”是不是点染“诗情画意”呢?我们得出了“备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哞哞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2009年海宁卷第9题: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参考答案”说: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按:对照或对比,用来作比的两件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体是对等状态。而辛词明显是以“城中桃李愁风雨”做背景,烘托主体“春在溪头荠菜花”,称为“反衬”才恰当。设题与答题,应该尽量回避术语,现在一定要用,还用错。除此之外,还有虚实之分呢。感情只归结到“热爱田园生活”,如隔靴搔痒;“‘代人赋’,实则为己赋”又何其武断!我们得出了“备考答案”\n: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虚实反衬的写作手法。城里那些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的桃花李花,是虚写;在村边溪头盛开,展现明媚春色的那些荠菜花,是实写。诗人以想象的虚景反衬眼前的实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虽遭弹劾解官,却没有半点失落的豁达情怀;他嘲笑、鄙弃蝇营狗苟的官场,赞美田园生活,充满着自信和自豪。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可能的确是代他人填词;也可能是假托代他人填词。无论那种情形,作者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荠菜花是诗人自况,经“城中桃李”的反面烘托,更显得形象鲜明,色彩亮丽,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拙劣的“参考答案”更使我们对“题海战术”深恶痛绝。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复习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并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评分答案”,只是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有些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复习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力求尽善尽美。“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命题人不想负责,或不能负责的时候,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承担责任。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题目配备:10、默写填空题目(6分)名句名篇要点①考查范围为“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内容;②考查重点是要求默写诗文中的第一流名句;③备考中,要与熟读结合,与写作表达结合;④考试时,要注意默写准确,注意关键性字。[2009年“新课改”海宁卷·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⑵无丝竹之乱耳,。,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参考答案]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⑵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题目配备:⑴多项选择题(5分),⑵常规简答题(6分),⑶常规简答题(6分),⑷探究简答题(8分)。文本阅读要点考试目的:根据实际需要,文本可读可不读。备考目的:进一步明确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大致步骤:①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信息;\n③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孕妇牵牛走在赶集回村路上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路上孕妇呼唤喝止黑啃麦苗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赶集路上愿意有黑做伴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孕妇在路边石碑上坐下休息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和丈夫不认识石碑的字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孕妇不愿对孩子说不识碑字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不识字要了纸笔要做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孕妇描画碑字感叹字多么好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夕阳西下孕妇一直没有停笔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黑卧在孕妇身旁像守候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孕妇在纸上写完十七个碑字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碑字在孕妇心中使她有自信\n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准备启程相互怜悯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孕妇有黑相依心中感动幸福 (有删节)选择题目要点大致步骤: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语句,在文中择出“照应”语句,确定选项的照应内容;②比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内容,结合对全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依据情理和文理进行判断;③判定——比照中需要通过联想和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断选项。[2009年“新课改”海宁卷·11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试题简析]A、相关内容: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B、相关内容: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上文: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下文: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C、相关内容: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D、相关内容: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E、相关内容:\n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参考答案]C、E简答题目要点考试目的:按题目确切、连贯地作答。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读写综合意识。大致步骤:①定位——根据题目相关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排除次要内容干扰;②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专注进行信息比较,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③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④连缀——用复述题目、归纳转述、简要分析等语句,连缀要点,形成连贯答案。[2009年“新课改”海宁卷·11⑵]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评分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珍惜庄稼,具有朴实农民的感情和气质。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珍爱牲畜,天性温婉、纯真、快乐、自然。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充满对成为母亲的期待和幸福感,对即将问世的孩子,满怀期待、希望和责任心。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灵巧、认真、执著、果决,虽然不识字,但内心丰富美好,具有敏锐、丰富的感知能力。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认真、执著,对文化有强烈的追求,对孩子有深沉的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十七个字褒扬的美德分明是孕妇的写照。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n尊重文化和美德,对孩子的未来怀有同样的希望。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性情宽厚,满怀博爱。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内心丰富美好,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世上真情的感动,对生活的热爱。[备考答案]小说中的孕妇具有如下性格:珍惜庄稼,珍爱牲畜,具有农民的朴实感情和气质,性情宽厚,满怀博爱,天性温婉、纯真、快乐、自然,她灵巧、认真、执著、果决,虽然不识字,但内心丰富美好,具有敏锐丰富的感知能力。对文化有强烈的追求。尊重文化和美德,充满对成为母亲的期待和幸福感,对即将问世的孩子满怀期待、希望和责任心,有深沉的爱。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世上真情的感动,对生活的热爱。 [2009年海宁“新课改”卷·11⑶]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评分答案]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牛刚一自在就啃庄稼,被孕妇喝止。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和牛都怀着孕,好像同病相怜又好像有共同的自豪感。牛和孕妇关系融洽,情感相通。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牛对孕妇驯顺,对孕妇的行为,似乎能够理解,给予鼓励,进一层表现牛和孕妇关系融洽,情感相通。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进一步表现牛和孕妇关系融洽,情感相通,相互关爱。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进一步表现牛和孕妇相依为命、心心相印的关系,牛使孕妇感动、幸福,深深感到即将做母亲的责任和美好。[备考答案]\n牛在小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小说主题思想来看,牛的形象使小说赞美生命,揭示生命意义价值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厚;从展示生活图景来看,牛的形象使得乡村生活更加质朴动人,孕妇和孕牛在乡间路上相伴相惜、融洽和谐的情景,具有醇厚的艺术魅力;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牛的形象从正面、侧面和反面,多角度烘托了孕妇的形象,使得孕妇温婉和美的外在形象和宽厚仁爱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展示。这头名为“黑”的怀孕的牛,无疑是文学画廊里独树一帜的艺术典型。[2009年海宁“新课改”卷·11⑷]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评分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备考答案示例]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我认为小说这样来写孕妇,让人特别感动。首先,小说这样描写是合情合理的。孕妇不识字,丈夫也未必识字,家里大约没有字,平时也很少接触到字。但是,她是一位温婉灵巧的女人,内心宽厚,情感丰富。现在,在一个特殊的境况下,她怀着身孕,又和一头孕牛相伴走在村路上,再看到三三两两放学归来的孩子,心头涌起一种描摹写字的愿望,一种弥补遗憾的向往,一种不愧对未来孩子的责任感,是完全符合事情事理的。当然,小说这样描写更是让人特别感动的。孕妇不认得碑上的字,却格外认真地描摹,尽管“她的手很巧”,此刻“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但是“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不只“描画着它们”,还在“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并且发出由衷的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这的确是让人感动的一幕情景。由陌生、胆怯到果决,孕妇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象征性的一步。她心里蕴蓄多年的遗憾和自卑从此画上句号,她必将开始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历程,开始通向文化与文明的征程。而这正是一个人,更一个母亲的责任。她的生活会因此敞开通向广阔社会的窗口。这条路会很累人、但她不愿停手。看着她,我们不由不欣慰和感动。尽管孕妇描摹的字很笨拙,可它们毕竟是字。字,象征着一种信念,一种资格。孕妇应该是体会到了它的丰富内涵,因此发出“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的感叹。这声感叹,也使我们的心为之颤动。最后,让我们感动的还有两个与之相伴的细节。孕妇描摹的十七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是封建王朝对一个它的亲王未必属实的褒扬,现在却被一位乡村孕妇写在她的纸上,揣进她的怀中。这份褒扬用在孕妇身上倒是更恰当。名至实归,物还其主,这让我们感动。小说中,孕妇不止一次地,用充满怜悯和感动的声音呼唤“黑——呀!”她和黑同病相怜,相依相惜,这呼唤声中有多少感喟。它包含着对黑的怜惜,也包含着自我的庆幸——因为“字”,孕妇不再是黑,他的孩子也不会是小黑!这呼唤声的丰富内涵,也让我们感动。\n[补充说明]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是“读”和“写”的综合思维过程,核心是思维。“读”是准确获取信息,经由思维转换,形成答案要点的过程;“写”是充分展示思维,对答案要点进行转换、梳理,外化为文字的过程。这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其“自觉”的基本特征是比较,或曰琢磨,或曰推敲,或曰斟酌——这应该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寻找教育的曙光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陶行知在城市平民教育热潮中的思索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陶行知心田播下改造农村教育的种子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陶行知改造乡村教育改造中国的蓝图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陶行知脚踏实地拟简章筹办实验学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清华学生写信表示决意从事乡村教育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陶行知回信表达钦佩并阐发它的意义\n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陶行知详说乡村教育甘苦并表示欢迎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陶行知在晓庄形成乡村教育试验热潮(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陶行知在晓庄形成乡村教育试验热潮[2009年海宁“课改卷”·12⑶]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2009年海宁“课改卷”·12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试题简析]对应文本语句A、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B、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C、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D、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n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E、把握全文[参考答案]A、E[2009年海宁“课改卷”·21⑵]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评分答案]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某种原因使陶行知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是陶行知思索的原因。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农民如此贫困,是没有文化的根源,他提倡的免费《平民千字课本》会有用处吗?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他提倡的《平民千字课本》是无法在广大农村推行的,他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不能解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而做到这点,必须切实改造乡村教育。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冷静思考之后,陶行知做出了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决定。[备考答案]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个层面,农民长大哥一家的生活状况引发陶行知的思考。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他提倡的《平民千字课本》是无法在广大农村推行的,他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不能解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使他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第二个层面,经过思索,陶行知认识到,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而做到这点,必须切实改造乡村教育。[评分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试题简析]重要信息转化个中之苦: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原始状态的生活、生产方式。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改变现代文明的生活习惯,在艰苦环境里过艰苦的日子。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改变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外貌形象。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在恶劣的环境里,从事艰苦劳动。\n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生活条件十分粗劣。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或许终生也见不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成果。个中之甘: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乡间风景秀美,可以愉悦身心。旭日东升,引您兴奋;待月西下,助您吟咏——每天景色变化,给人精神的愉悦和创作的灵感。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享受丰收的充实和农家生活的自然情趣。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看到自己从事农村教育的成果和给农村面貌带来的变化。[备考答案]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这样描述乡村教育中的“苦”:需要改变现代文明的生活习惯,改变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外貌形象。在原始状态的生活、生产方式中,在条件十分粗劣的环境里,过艰苦的日子,从事艰苦的劳动。并且有可能终生也见不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成果。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还这样描述乡村教育中的“甘”:可以享受乡间风景秀美,愉悦身心;可以观赏每天景色变化,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创作灵感;享受丰收的充实和农家生活的自然情趣;并且看到自己从事农村教育的成果和给农村面貌带来的变化。[2009年海宁“课改卷”·12⑷]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评分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然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要注意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备考答案示例]文中“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我很多启示,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他身上“浪漫主义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的结合。首先,在“理想”的萌生中,就已经体现出二者的结合。到落后的乡村,开办试验性的学校,并以此推动广大农村的文化普及,进而推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进步,这的确是“富于想象”,甚至有些梦幻、天真的“理想”。但是,陶行知先生的理想不是凭空而来,是他切实接触农村,目睹农民贫穷、蒙昧的生村状况,又经过冷静思索之后做出的决定。他不是在谈论那些惊天动地的“主义”,他的“理想”是注目现实,是扎扎实实地解决最切实的“问题”。再者,在“理想”的实施前,也充分体现出二者的结合。陶行知\n先生把实现理想,落到实处。他草拟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建议成立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研究员,切实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些都是为了切实推进目标明确的“理想”所做的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又都是在浪漫“理想”的激励下推进的。最后,在“理想”的实施中,同样体现着二者的结合。陶行知先生并没有沉湎于盲目乐观的幻想。他对乡村试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他对一位教师将要面对的“甘与苦”,艰难与漫长,是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思想准备的。同时,陶行知先生也没有陷入苦行僧的阴郁。在对艰苦的预想中他又满怀浪漫的诗情。这真是浪漫理想与切实苦干的完美结合。是令人感动的伟大襟怀的生动写照。固然,在战乱动荡、内外交困的社会大环境中,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的理想和实践中途搁浅,但是,这理想与实践却有着历久常新的意义。它向我们揭示出中国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也向我们展示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献身实干的精神风貌。尤其在将“理想”付诸于“实干”,用“实干”服务于“理想”——这种“结合”上,为我们做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题目配备:13、成语使用题(3分),14、病句辨析题(3分),15、语言连贯题(3分),16、语言得体题(5分),17、仿用句式题(6分)。成语使用要点①考查重点为成语,多是较常用的成语,少有过于浅白或艰偏的;②偶或也考查某些常用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③考试中,快速聚焦于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成语正误的依据;④备考复习中进一步充实积累,纠正望文生义、偏解语素等毛病。[2009年海宁“课改”卷·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试题简析]重要信息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我就心满意足了C、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D、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知识积累A、觥筹交错——酒杯酒筹错杂,形容欢聚宴饮的情景。B、言不及义——说不到义理上C、乐此不疲——乐于从事某种事情而不知疲倦D、匪夷所思——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得到的[参考答案]D(应为“为之叹息”)辨析病句要点①考查重点是感知语病,而不是病句类型辨别和修改语病;\n②分辨病句类型和修改,是感知语病的辅助,而不是替代;③备考中要坚持默读语句,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做理性判断;④考试中,首先要默读语句,聚焦于疑窦点,认定语病点。[2009年海宁“课改”卷·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D、为了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试题简析]重要信息A、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C、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D、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参考答案]B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繁琐,所以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D、为了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工作,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语言连贯要点①考查重点是语句的衔接,可能采用不同题型,不要受题型变化干扰;②语言连贯的原则: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句间的衔接和呼应;③备考中要坚持认知语言为主,方法为辅,不宜用方法代替认知语言;④考试中要关注句号,聚焦重要信息及重要信息间的关系,快速判断。[2009年海宁“课改”卷·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 。; , ;,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的融入其中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A、④②⑥①⑤③B、④③⑥②①⑤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试题简析]重要信息①还将“十”和“中”——造型②色彩——色彩\n③指出特征——象征④体现“阳光运动”的主题——象征⑤犹如阳光少年——造型⑥又有“长”点明地点——造型[参考答案]C(关注句号和分号。由以下几点中的任一点都可以认定答案:⑤④衔接,②在最后,⑥①衔接,①③衔接)语言表达要点①语言表达题目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题目,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②语言表达题目是确切与发散相结合的题目:或有精确的答案,或有明晰的标准;③备考时要自觉利用语言表达题目强化读写意识,辐射到阅读和写作的广阔领域;④考试中,要特别注意审读题目要求,答题时要落实题目要求并组织好答题语言。[2009年海宁“课改”卷·16]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通告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敝工程将于2009年6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2009年6月7日[试题简析]①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宣布:正式告诉(侧重“正式”);通告:普遍告知(侧重“普遍”)。②敝工程——本工程敝:表示谦敬;本:一般表述。③如有疑问,欢迎提出——如有疑问,欢迎垂询提出:指出、举出(侧重“出”);垂询:询问(侧重“问”,含敬意)。④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贵用户:贵,敬辞,指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您:敬辞,第二人称代词。⑤我们深表不安——我们深表歉意不安:表歉意,侧重内心不宁;歉意:表歉意。[参考答案]①宣布—通告,②敝—本,③提出—垂询,④贵用户—您,⑤不安—歉意。[2009年海宁“课改”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n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备考答案示例]①这蓦然绽放的礼花,开得瑰丽神奇,震撼心魄,是一天闪烁的星,一首绚烂的歌,把理想喷放得如梦如幻。②这遒劲酣畅的书法,写得力透纸背,气吞山河,是一腔奔流的血,一颗跳动的心,把灵魂燃烧得热烈蓬勃。③这娓娓动人的话语,说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是一条潺潺的溪,一根切切的弦,把心思熨帖得平平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