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2.50 KB
- 2022-07-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点拨中考中考物理全国版总复习专题一密度的测量共17张PPT课件\n测液体密度:器材:玻璃杯、水、待测液体、天平。步骤:(1)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为m1;(2)往玻璃杯内倒满水,称出总质量为m2;(3)倒去玻璃杯中的水,往玻璃杯中倒满待测液体,称出总质量为m3。计算表达式:ρ=。2.阿基米德原理法:(弹簧测力计与阿基米德原理相结合)测固体密度: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水、细绳。步骤:(1)用细绳系住金属块,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金属块的重力为G;(2)将金属块完全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金属块在水中的视重为G水;计算表达式:ρ=。测液体密度:器材:弹簧测力计、水、待测液体、金属块、细绳。步骤:(1)用细绳系住金属块,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金属块的重力为G;(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金属块的视重为G水;(3)将金属块浸没入待测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金属块的视重为G液。计算表达式:ρ=。\n3.浮力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与漂浮条件,求固体密度)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器材:木块、水、细针、量筒。步骤:(1)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2)将木块放入水中,漂浮,静止后读出体积为V2;(3)用细针插入木块,将木块完全浸入水中,读出体积为V3。计算表达式:ρ=。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器材:刻度尺、圆筒杯、水、小塑料杯、小石块。步骤:(1)在圆筒杯内放入适量水,再将塑料杯杯口朝上轻轻放入,让其漂浮,用刻度尺测出圆筒杯中水的高度h1;(2)将小石块轻轻放入塑料杯中,仍使塑料杯漂浮,用刻度尺测出圆筒杯中水的高度h2;(3)将小石块从塑料杯中取出,放入水中,小石块下沉,用刻度尺测出圆筒杯中水的高度h3。计算表达式:ρ=。\n\n\n\n【例2】〈2015·无锡〉小明利用18cm长的吸管、细铜丝、石蜡等材料自制密度计。(1)制作密度计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盛放液体的容器,现有250mL的量筒和400mL的烧杯供选择,则小明应选择_______________。(2)小明将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水中,发现密度计不能直立漂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实验改进后,小明将密度计放入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吸管露出水面的长度是10.8cm,则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水=_____cm,小明将该密度计放入某液体中,吸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9cm,则此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ρ水=1.0×103kg/m3)(3)小明的同学也用吸管制作密度计,他发现密度计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用此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为此同学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A.换大的容器做实验B.换细的吸管制作密度计C.换稍长的吸管制作密度计D.适当减小密度计的配重250mL的量筒B重心偏上7.20.8×103kg/m3\n【思路点拨】(1)因密度计需要测量长度,所以制作密度计的过程中,需要的盛放液体的容器应该是250mL的量筒;(2)设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水,因为密度计不管是在水中还是在另一液体中,都处于漂浮状态,所以F浮水=F浮液=G,设密度计的底面积为S,已知吸管露出水面的长度是10.8cm,所以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为18cm-10.8cm=7.2cm,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为9cm,则ρ水gSh水=ρ液gSh液,即:1.0×103kg/m3×g×S×0.072m=ρ液×g×S×0.09m,解得ρ液=0.8×103kg/m3。(3)因为ΔV=Sh,所以使h变大,应减小S即可,具体做法是:用更细的吸管。\n专项练习1.〈2015·烟台〉在实验技能测试时,实验桌上有两个烧杯分别装有盐水和纯水,其标签已模糊不清,现有天平、量筒、烧杯、刻度尺、小木块,不能把它们区分开的器材组合是()A.天平、量筒、烧杯B.天平、烧杯、刻度尺C.烧杯、小木块、刻度尺D.量筒、烧杯、刻度尺D\nA.选取天平、量筒、烧杯进行实验: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某种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该液体的总质量m2;算出液体的质量m;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用此方法再计算出另一种液体的密度。结论分析:密度较大的就是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取天平、烧杯、刻度尺进行实验: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将适量的水和盐水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直到天平重新平衡;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烧杯内液体的高度,高度较大的液体体积较大。结论分析:体积较小的液体密度较大,密度较大的液体是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取烧杯、小木块、刻度尺进行实验:将小木块分别放在盛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中,小木块会漂浮在两种液体的液面上,小木块所受到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小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露出液面较高的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小,液体的密度就较大,密度较大的是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只用量筒、烧杯、刻度尺无法测量、计算出水和盐水的质量及密度,此选项符合题意。\n2.〈2015·台州〉在实验条件受限制的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柯测量食盐水密度,能找到的器材有: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清水(ρ水=1克/厘米3)、食盐水、记号笔和托盘天平。因为没有量筒,液体体积无法直接测量,小柯想到借助于V食盐水=V水的方法,用天平测得m1=52.0克、m2=132.0克、m3=141.6克,利用三个数据完成了食盐水密度的测量,他的测量过程与方法如图所示。结合实验图解,ρ食盐水=_______克/厘米3。1.12水的质量m水=m2-m1=132.0g-52.0g=80g,水的体积V水===80cm3;食盐水的质量m食盐水=m3-m1=141.6g-52g=89.6g,因为V水=V食盐水,所以食盐水的密度ρ食盐水===1.12g/cm3。\n3.〈2015·泰州〉有一种巧妙测量人体血液密度的方法,测量前需先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几种硫酸铜溶液的密度备用。(1)测量前,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_上,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线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2)接下来的测量步骤如下:①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测出烧杯和溶液的质量为49.2g;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溶液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溶液的体积为20mL;③测出烧杯和剩余溶液的质量,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将下面的实验记录表填写完整:水平台左烧杯和溶液的质量/g烧杯和剩余溶液的质量/g量筒中溶液的质量/g量筒中溶液的体积/cm3硫酸铜溶液的密度ρ/(g·cm-3)49.22028.2211.05\n(3)测定血液密度时,具体操作如下:在几支试管中分别装入密度已知且不等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向每支试管中滴入一滴被测血液,只要看到哪一支试管中的血液处于悬浮状态,就知道被测血液的密度了,这是为什么?请利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写出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血液悬浮时G=F浮,即ρ物gV物=ρ液gV排,因为物体悬浮时,V物=V排,所以ρ物=ρ液,即血液的密度等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在调节过程中,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边调节。(2)由图可知天平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剩余溶液的质量:m=20g+5g+3.2g=28.2g,量筒中溶液的质量:m液=49.2g-28.2g=21g,硫酸铜溶液的密度:ρ===1.05g/cm3。(3)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n4.〈2016·威海〉牛奶密度是检验牛乳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小明为了比较市场上两种不同品牌牛奶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1)通过观察比较牛奶的密度小明将一正方体塑料块先后放入两种牛奶中,让它漂浮在液面上,观察塑料块露出液面的体积,露出液面体积较大的牛奶的密度较______。又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两种牛奶中的同一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高度差较大的牛奶的密度较______。(2)通过测量比较牛奶的密度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等物品来测量。其操作步骤是: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为G;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具体方法和要测出的物理量并用字母表示);④牛奶密度的表达式为ρ牛奶=________(用测出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大大将石块浸没在牛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n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1)塑料块能漂浮在两种牛奶中,说明所受的浮力都等于塑料块自身的重力。根据浮力的公式F浮=ρ液gV排,谁的密度大,排开谁的体积就小,因此,露出液面体积较大的牛奶的密度较大;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当金属盒在两种牛奶中的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的牛奶,产生的压强越大,因此,压强计高度差较大的牛奶的密度较大。(2)③将石块浸没在牛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F浮水=G-F1=ρ水V排g,即V排=;石块在牛奶中所受的浮力为F浮牛奶=G-F2=ρ牛奶V排g,即V排=,所以有:=,化简得:ρ牛奶=。\n5.用排水法可以测出矿石密度。先向量筒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所示,再将小空瓶放入量筒内,然后将小矿石放入该空瓶中,稳定后量筒中的水面高度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最后将小空瓶从量筒中拿出,让小矿石沉入量筒底。如图丁所示,g取10N/kg,则:(1)量筒中有________mL的水;(2)按图________和图________的操作,可测出小空瓶的重力,其值为________N;(3)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50甲乙0.12\n(1)量筒的分度值是5mL,量筒内的水的体积是V=50.0mL=50cm3;(2)小空瓶放入量筒中后排开水的体积V排1=60mL-50mL=10mL=10cm3,受到的浮力F浮1=ρgV排1=1.0×103kg/m3×10N/kg×10×10-6m3=0.1N;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小空瓶的重力G=F浮1=0.1N;(3)由图乙和图丙可以读出小矿石放入后多排开水的体积V排2=70mL-60mL=10mL=10cm3,所以小矿石受到的浮力F浮2=ρgV排2=1.0×103kg/m3×10N/kg×10×10-6m3=0.1N;所以小矿石的重力G小矿石=F浮2=0.1N;所以小矿石的质量m小矿石===0.01kg=10g,由图甲和图丁得出小矿石的体积V小矿石=55mL-50mL=5mL=5cm3,所以小矿石的密度ρ小矿石===2g/cm3。\n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1/P21)太阳病病因:风寒袭表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定位)证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n释疑:1.为何未提发热?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理一致。或未发热。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n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n二、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原文2/P22)太阳病中风证病因:风寒袭表证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脉(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n释疑:“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n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起的汗出相提并论。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营阴失守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n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原文3/P23)太阳伤寒证病因:寒邪袭表证发热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卫阳被遏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脉:阴阳俱紧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脉来绷急\n释疑: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太阳病名为……”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为太阳病分类。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辨证要点。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皮肤干热。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郁滞\n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原文6/P24)病证病因脉证特点治则后果中风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口不渴汗出脉浮缓无汗脉浮紧解肌祛风辛温发汗伤阳温病温热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浮数辛凉解表伤阴\n误治后变证:误汗(病位在心肺)身灼热-津伤热盛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身重-热伤津气多眠睡-热扰心神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n误下(病位在肾)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直视-热盛阴伤动风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n误火(病位在肝)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熏灼肝胆,胆汁外泄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热动肝风,水不涵木。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n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原文7/P26)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n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但热不寒少阳病-往来寒热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太阴病-脾虚寒湿少阴病-心肾阳虚厥阴病-虚寒致厥发于阳(阳证)正盛邪实祛邪为主发于阴(阴证)阳虚阴盛扶正为先\n释疑:关于“阳数七,阴数六”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季节说: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n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历代有不同说法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阳、阳明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n(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伤寒有一日传变者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n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文8/P28)“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相承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前的第6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故为病愈。\n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n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原文10/P29)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全愈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