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5 KB
- 2022-07-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看高考标文,明备考方向,赢高考作文 下面是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标杆卷一号文: 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一考生 “人之初,性本善”,《圣经》也说善心是人的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富人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富人行善是偿还他人的心理使然,是对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有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是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一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n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接受他人救济,以劳动去换取,纵使落魄,仍保持尊严,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今天,不少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受助对象日后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者,尊严不会被伤害,而且将来会有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泓清泉,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不接受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坚石可以阻隔这泓清泉,但至少不会污染它。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行善的人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善心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的重负。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阅卷场评分:内容24+表达22+发展10=56 阅卷场评语:一类卷。从接受慈善的角度行文,自始至终围绕其行文、分析。对材料的运用准确,文中比喻较贴切,排比的使用较恰当。 广东省高考语文科评卷组作文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妙云说,文无定法,但贵在有真情实感和独立思考。平心而论,这篇考场作文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还显得有点稚嫩,但是从评卷标准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的确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对于考场限时作文及平时的作文备考也有诸多借鉴。 一、思想深刻,论述有力。文章开头引用《三字经》里的名句“人之初,性本善”和《圣经》以引出慈善这一话题,并准确把握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主旨,亮出了“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n的观点,掷地有声。论述紧紧围绕行善者和接受者两方面展开,避免了偏颇。虽然在行文过程中涉及到材料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但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而是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如“慈善为一种心灵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有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对于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的见地,非常难得。 备考启示:重视培养思维品质,抢占思想高地。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是生命的倾诉。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富兰克林说“思维是最大的财富”。思维是内核,文字是外形。深刻的思想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来源于知识的积淀和文化的熏陶。一号标文是有思想深度的考场佳作,考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对社会人生没有一定的了解,没有深入的人生感悟,无论如何不会有“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这样有独创性的见解。就捐受双方的关系,引出对当下广受社会关注的慈善问题的思考,能从表象看到实质,并且条分缕析地阐明看法,形成自己对事件的独特见解,既体现了考生对题意的把握与理解的能力,更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深度。因此,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的文章,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勤于观察和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架构,匀称严谨,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接受一份善心,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最好的结局”“不接受施舍可以理解,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n,分别对应材料中提及的三个家庭对待慈善家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结尾部分用三句话分别回应三种情况,整篇文章眉目清楚、层次清晰,思路明晰,结构开合自如。在考场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还能做到这一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备考启示:注重构建清晰骨架,修筑体制堡垒。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高考作文面对的是特殊的读者——阅卷老师,每份试卷的阅卷时间可能只有一分钟或者半分钟,有的地方甚至传出17秒评阅一篇作文的消息。要想使阅卷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出你的作文中心和意旨是不容易的,因此,清晰明了的结构和点明主旨的中心句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年高考的阅卷情况看,那些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晰的文章,往往得分较低。 高考作文等级中对文章结构的要求是:一等结构严谨,二等结构完整,三等结构基本完整,四等结构混乱。可见,结构清晰严谨,思路明晰,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说到文章结构,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形式,相同文体也有多种结构方法。如记叙文主要有:线索清晰,贯穿全文;点面结合,安排有序;层次突出,巧设伏笔;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等四种结构形式。议论文要做到思路清晰,结构明朗,通常使用并列式、层递式、对比式、总—分—总式等结构。这篇一号标文采用的总—分—总式的结构,规整有序,便于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文章主旨,迅速评定作文等级。这一点高三学生应高度重视,在作文备考中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喜好,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结构形式,反复、认真训练,直至烂熟于心、运用自如。 三、语言优美,含蓄隽永。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引用、排比,为语言增色不少,如把慈善比成“春雨”“滴水”“清泉”,形象贴切。三个比喻逐层推进,寄托作者希望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如滔滔江水的美好愿望。并且文中不少比喻句是作者首创,如“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n,读这样新颖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心灵会受到洗礼和震颤。 备考启示:着力扮靓思想外衣,打造语言亮点。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足见文采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读者的第一印象。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特别是考场作文,阅卷时间短,最能抓住评卷老师眼球的是语言。因此,要想在大量立意相似,材料雷同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锤炼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也是发展等级中相对于其它三条(深刻、丰富、有创新)更容易做到的一项。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有文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1.用词贴切。可以选用精妙恰当、具有形象性、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深刻,以增强说服力。如一号标文中“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的重负”中的“释放”一词用得非常恰当,因为前文说“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富人行善让心灵如释重负。 2.句式灵活。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使语言富于变化,句子运用就要有变化,可根据不同的材料、目的和语言环境变化使用不同的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整句气势贯通,形式对称,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然,朗朗上口。在具体的运用中,要求在整齐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长短交替,整散错杂。做到恰当得体,就会使文章文采飞扬,文气流畅。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n,这是因为修辞是美化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排比、比喻、引用和拟人是高考满分作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四种修辞手法。众所周知,排比可以增强语气,使音韵和谐优美,同时使语言整饬。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引用不仅具有说服力、体现了作者学识的渊博和积累的丰厚,更为文章语言增添了色彩与闪光点,使语言更显凝练优美。拟人使文章的情感充沛、真实动人并且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易于产生共鸣。总之,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仅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还使得语言表达生动传情,富有神韵。 4.文句有表现力。文章的语言耐人回味,值得咀嚼,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读后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一号标文中最后一句“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比喻形象贴切,富含哲理,意味深长——因为水晶易碎,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伤害慈善家的心。 总之,标杆就是旗帜,标杆就是方向。研究标杆作文就是要透过标杆作文明确阅卷老师的评分规则和阅卷取向。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心有标杆,既有利于认识自己目前作文所处水平,又有利于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