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30 KB
- 2022-07-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备战倒计时如何积极迎战高考 随着2013年高考的临近,考生们的压力陡增,普遍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主要表现为失眠、头痛、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等。作为高三考生,压力人人皆有,关键在于考生、家长和学校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焦虑。面对焦虑,家长如何做,才能引导考生趋其利避其害,做到不增加焦虑,释放过度焦虑,接受适度焦虑,从而以平和、有备的心态迎接高考,在考场上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考生化解焦虑轻松迎考 越来越近的高考,让考生们既有一种大战在即的兴奋感,也增添了许多迎接未知的忐忑心理。大多数考生都会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而且这种精神上的压力还会反映到身体上。 的确,课堂上高密度的知识传授,课下长时间地看书、做题,确实会让高三学生的压力很大,而且老师、家长、学生的压力都很大。 专家指出,在高三复习阶段,最不恰当的比较方法,就是拿自己的成绩跟别人比,用别人的变化跟自己比。要正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成绩差异,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制订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能力。 作为高三考生,应该学会正确认识现在的焦虑情绪,要告诉自己,压力人人有,此时适度的焦虑是件好事,应该愉快地接纳,不要过于把它当回事,否则一天到晚想着自己“遭遇”高三焦虑了,反复责问自己该怎么办,反而适得其反,让这种焦虑带给自己更长久的不良影响。考生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行”、“我完全有能力应对考试”、“我已经准备好了”等等,在这种自我调整的作用下,能够很好地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消除焦虑,放松心情。 此外,学生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考生可以暗示自己:只要努力了,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都无愧于心,也无愧于父母。3\n 当出现这一状况时,就需要家长和考生同时进行调整。此时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一定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包括孩子学习的真实水平、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等,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减少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家长不要去讨论进哪一所学校,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家长就满意了。但也不要一味地避而不谈,那样也会对孩子形成压力,这个时候,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家长营造轻松适可而止 家长应该同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考生本身压力就不轻,作为家长应该淡化高考气氛,让孩子自己去复习,如果过分地关心,会让孩子产生要是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的想法,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不利于孩子考试的发挥。 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才能好,也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考前氛围。“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孩子还明显,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要为孩子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围。 不要贸然给孩子添加营养品或从未吃过的“特别食物”,绝对不要吃海鲜,避免闹肚子。有些家长误认为高考前应该给孩子加强营养,给孩子吃大鱼大肉。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孩子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孩子食欲好,营养就会得到满足,关键是要做到营养平衡,合理。市场上各种标榜着提神醒脑的产品家长选择时必须要慎重。 家长要多表扬孩子,多倾听、多鼓励、多疏导、学会欣赏孩子,用孩子的优势去激励他们弥补劣势。切忌临阵前过多地叮嘱和唠叨,考前家长在言辞上应该适度地“冷淡”高考话题。家长如果能用放松的心情陪孩子做做简单的运动,散散步,聊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可以每天给孩子做做按摩。按摩是促进家长和孩子体验家庭温暖和归属的互动活动,妈妈的怀抱、爸爸的力量会让孩子感到心理的放松,在按摩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温馨的感觉。这种交流,会把孩子从焦虑和挫败的感觉里,恢复到享受家庭的安全感。3\n 考试期间的关心也要适可而止,只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在关心他们就可以了。考前家长要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对孩子的考试用品,如准考证、文具等要仔细检查,对考场的路线、赴考时间做好必要的提示。考完一门以后,家长也不宜详细地问孩子考得怎么样,更不要去问哪道题怎么怎么样,问得太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考得不错,家长不要表现得大喜,即使考砸了家长也要鼓劲,切忌露出不悦与沮丧。另外,考试前夕及考试期间,家长最好不要和孩子谈填报志愿的事,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 总之,在高度的压力下,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家长无需引导,不必指导,切忌指责,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只需要多陪着孩子,这属于陪伴分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