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1 MB
- 2022-07-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高考体验——把握高考考情感知高考真题\n年份卷别内容出处及类型考点2013全国Ⅰ卷《马文升传》《明史》人物传记①实词解释;②信息筛选;③内容概括与分析;④翻译。全国Ⅱ卷《李揆传》《旧唐书》人物传记2014全国Ⅰ卷《于休烈传》《旧唐书》人物传记①实词解释;②断句;③内容概括与分析;④翻译。全国Ⅱ卷《韩文传》《明史》人物传记2015全国Ⅰ卷《孙傅传》《宋史》人物传记①断句;②古代文化常识;③内容概括与分析;④翻译。全国Ⅱ卷《来护儿传》《北史》人物传记2016全国Ⅰ卷《曾公亮传》《宋史》人物传记全国Ⅱ卷《陈登云传》《明史》人物传记全国Ⅲ卷《傅珪传》《明史》人物传记考情概览\n命题总结(1)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选文篇幅为650字左右。从近4年(2013~2016)看,所考查的9篇文章涉及《二十四史》中的《北史》《旧唐书》《宋史》《明史》四部史书。其中,《北史》1篇,占11%;《旧唐书》2篇,占22%;《宋史》2篇,占22%;《明史》4篇,占45%。(2)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的清正廉明的官吏。(1)题量没有变化,共4道题。(2)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2014年用客观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题,2015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减少了常规考点,避免重复考查。增加的新考点,体现了对古代文化基本素养的考查。变化之后的4道题依次为:客观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和翻译题。2016年题型及考查点与2015年相同。1.选材2.题型题量\n真题体验\n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B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部分大意为: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一次,过往的客人丢失口袋中的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地方,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n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C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C项,“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n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解析:C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译文:.(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译文:.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关键点:“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关键点:“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n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一次,过往的客人丢失口袋中的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地方,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含银的矿石,有人偷取这些含银的矿石,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含银的矿石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旨意让有司讨论,比照劫取禁物的法律,盗贼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听任渔民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前往制止),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款待),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n“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于是使者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他)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曾经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谢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任职)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n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担任 (2)当作 (3)暗地里 (4)感谢\n2.翻译下列句子。(1)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译文:(2)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译文:答案:(1)他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旨意让有司讨论,比照劫取禁物的法律,盗贼得以不被判死刑。(关键点:“固”“比”“得”、大意)(2)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他)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关键点:“庶事”“若”“不与”)\n文海拾贝1.进士甲科明清时期,通过殿试的贡生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2.致仕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3.郎中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自隋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张衡传》)【我来积累】.\n二、(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n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C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每扬言”是间接叙述,不应断句,排除B、D,“重惩科场冒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故答案选C。\n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D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n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解析:D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n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译文:(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译文: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1):岂、弗胜、龃龉;(2)啖、矢、囊示。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n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升为御史。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回到京城,恰逢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n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错误任用而斥免他,不如开始举荐时慎重。”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资历应当提升为朝廷大臣,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称病辞官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n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授予 (2)忧惧 (3)期望 (4)赈济\n2.翻译下列句子。(1)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译文:(2)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译文:答案:(1)与其错误任用而斥免他,不如开始举荐时慎重。(关键词:“误”“斥”“进”)(2)按资历应当提升为朝廷大臣,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称病辞官归家。(关键词:“以”“当擢”“累寝”“移疾”)\n文海拾贝【我来积累】.1.御史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为君主的秘书,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至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职能。2.礼部侍郎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明侍郎升至正三品,清侍郎升至从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n三、(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n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B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断句。画线语段中,官职称谓较多,可据此先试探断句。上文有“迁左中允”,画线句中有“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可据此断句,排除C、D项。再根据前文“瑾恶之”,根据画线句中“多所糜费”,可以判断“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是对参与编修《会典》的人员进行惩罚,“降珪修撰”断句是合理的。排除A项。\n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解析:A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区分文化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土地、户籍”应由户部掌管。\n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解析:C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n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译文:..(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译文:..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n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他参与修纂《大明会典》,完成后,晋升左中允。武宗即位,因在东宫时的恩德,晋升左谕德,充任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瑾嫉恨他们。刘瑾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糜费很多,参与修纂者的官被降职,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务比其他部司简单,从傅珪开始屡有争端,奏章于是增多。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田产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到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一起下诏。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说:“哪一个是‘大庆法王’,胆敢与天子一同下诏,大不敬。”皇帝诏令不追究,求田的事也最终罢止。傅珪平时像木讷的人。到担当大事时,(傅珪)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的事而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n珪阻止不施行。臧贤就日夜在宦官中毁谤他,希望使他离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而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传皇帝诏命令二人退休。两京谏官纷纷上书请求让他们留任,权贵不予理睬。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优礼。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n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不久 (2)憎恨 (3)最终 (4)希望\n2.翻译下列句子。(1)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译文:.(2)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译文:.答案:(1)到担当大事时,(傅珪)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的事而离职。(关键点:“当”“执持”“夺”“卒”“忤”)(2)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传皇帝诏命令二人退休。(关键点:“会”“矫”“致仕”,被动句式)\n文海拾贝【我来积累】.1.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官员。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2.月廪、岁隶“月廪”,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岁隶”,每年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n四、(2015·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n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A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所给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索”“谓”“同”等可为谓语,“高丽”“使者”“宰相”等为专有名词,据此可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n解析:D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n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解析: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错误,文中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n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唯、帝、苟、死。其中“帝”是名词用作动词,“死”是为动用法。第(2)句得分点:不吾索、酋、庶或、济。其中“不吾索”是宾语前置。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唯、帝、苟、死,句意各1分)(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不吾索、酋、庶或、济,句意各1分)\n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赶快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蔡翛不听。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调发民夫备办舟船,引起骚动,费用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对于中国却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贬他到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的相同,但没有他意,根据职责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他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时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的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冒着箭雨飞石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孙傅的军队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安排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n少傅。钦宗二十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写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刑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上他们的首级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傅,应当随他去死。”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n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赶快 (2)到 (3)寄,送 (4)欺骗\n2.翻译下列句子。(1)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译文:(2)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译文:答案:(1)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上他们的首级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关键点:因、帅、苟、不已、以死继之)(2)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关键点:所欲、何预)\n文海拾贝【我来积累】.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2.太子傅又称太傅,是“三公”之一,太子的老师。很早的时候,“傅”指老师。3.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n五、(2015·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9分)\n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画线句子中的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护儿、宇文忻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C项。\n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C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n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的,所以,“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n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译文:(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中句子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第(1)句得分点:“军旅”“咨怨”“游幸”和句意。第(2)句得分点:“凶逆”“王室”“泉壤”和句意。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n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不记事便成了孤儿,后被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关怀养育他,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超绝出众,刚开始读《诗经》,便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要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同伴听了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业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升为上开府,赏赐缣帛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以至于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你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你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样样擅长啊!”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缣帛两千段\n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暂留在洛阳,趁机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你既然想要这样,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经营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是异于常人的想法!”他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都能为他效死力。\n加餐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教诲 (2)慰劳 (3)巡幸 (4)都\n2.翻译下列句子。(1)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译文:(2)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译文:答案:(1)同伴听了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关键点:惊、壮、及、秀出、英远)(2)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是这样。(关键点:衣锦昼游、两处判断句)\n文海拾贝【我来积累】.1.世母世父的妻子,相当于伯母。2.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3.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