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复习资料 15页

  • 69.00 KB
  • 2022-07-27 发布

全国高中复习资料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姓名:日期:2009高三语文一体化教学案——高考文言虚词(18个)课时:2课时一、考纲要求2009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是:之、所、以、则、因、为、而、乃、于、其、与、若、且、焉、何,即本学案中加★的15个,最后三个(者、也、乎)作为补充,加以了解。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二、常见虚词归纳★【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15\n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二】所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三】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15\n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之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四】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15\n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五】因1.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2.顺应,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8.沿袭。例:蒙故业,因遗策。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六】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15\n(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七】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八】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九】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5\n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十】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15\n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十一】与yǔ1.副词。表范围,全;都;整个。例:与前世而皆然兮(整个)《涉江》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全)《陈涉世家》2.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和,及。例:吾与汝毕力平险(和)《愚公移山》3.介词。介进对象。跟,同,替。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跟)《岳阳楼记》去时里正与裹头(替)《兵车行》4.动词。结交,亲附,跟从。例:与嬴而不助屋国也(结交)《六国论》给,给予。例: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给)《后汉书·列女传》等待。例:恐年岁之不吾与。(等待)《离骚》yù1.动词。参加,参与。例: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左传》赞誉。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誉)《汉书》yú1.通“欤”,助词。表疑问,感叹或反诘语气。相当于“吗,吧,啊”。例:无乃尔是过与?(吧)《季氏将伐颛臾》可得闻与?(吗)《庄暴见孟子》★【十二】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15\n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十三】且1.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十四】焉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2、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没有实在意义。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5\n①悲予志焉。②则牛羊何择焉?⑨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2、代词,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十五】何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3、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釷鹆資贏車贖孙滅獅赘。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怂阐譜鯪迳導嘯畫長凉。「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15\n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十六】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谚辞調担鈧谄动禪泻類。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七】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十八】乎1.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15\n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姓名:日期:吕叔湘中学高三语文一体化教学案——高考文言虚词(18个)编写人:秦国金编号:53课时:2课时一、考纲要求2009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是:之、所、以、则、因、为、而、乃、于、其、与、若、且、焉、何。嘰觐詿缧铴嗫偽純铪锩。二、课堂练习要求:在相关语句后面对每一个虚词进行解释。【功到自然成】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夫子欲之。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万物的精华啊天然的宝物,宝剑的光芒直射到牛宿和斗宿二星)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⑧辍耕之垄上。A.①②B.③⑤C.③⑧D.④⑦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 B.①② C.④⑤ D.⑥⑦3.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15\n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①⑥⑦⑧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D.③⑤⑦⑧4.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5.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吾翁即若翁。   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⑥若入前为寿。   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A.①②⑥B.②③⑦C.④⑤D.⑦⑧6.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   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D.⑥和⑧意义同,用法不同7.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而母立于兹15\n A.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B.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C.①⑩/②④⑧/⑥⑨/③⑤/⑦D.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8.下列句子中“若、乃、而”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今欲发之,乃能从我乎/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B.若水之归下也/家祭无忘告乃翁/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人而无知,与木何异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以刀劈狼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10.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战于长勺。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⑥于是田忌进孙膑于威王。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⑧盘庚迁于殷。   A.②④/⑤⑦/①⑧/④/⑥B.①③/⑤⑦/②⑥/④/⑧   C.①③/⑤⑦/②⑧/④/⑥D.①④/⑤⑦/②⑥/④/⑧11.下列句中“因”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A.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C.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D.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12.下列对“为”的意义或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   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   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15\n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13.与例句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   例句:地震者何?动地也。   A.景公谓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师仲尼。”   B.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C.曰:“夫子何哂由也?”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14.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   B、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不者,皆且为所虏。   C、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D、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女悲泣且谢。15.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 ④抚军不忘所自。《促织》 ⑤父去里所,复还。 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⑧今庆已死十年所。(庆,阳庆,人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⑤⑦⑧D.③⑥⑦16.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③岂人主(人君)之子孙则必不善(好)哉?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⑤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⑦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②和⑤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B.④和⑥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   C.④和⑦词性相同,用法也相同。D.①和③词性相同,用法却不同。17.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虚词学案(53)答案1、C(1季氏欲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人都不欲伐。3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15\n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之:到...去南:南行,往南去;也有剪掉头发或闭门不出,又或装疯而不知逃到何处的,之,动词活用名词;4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与学鸠。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7之,我。)熒绐譏钲鏌觶鷹緇機库。2、A(1他们2它3其中4代我5其中的6那,那些,远指7表反问语气助词)3、D(注意,它也属于第三人称代词)4、C(例句,唉!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送消息不确实呢?其,表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A成语,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B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比喻一发不可收拾。其,表反问语气助词。D如果这件事情成功的话,那就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如果这件事情不成功的话,我就用死来答谢您的恩情。其,如果,表假设。)鶼渍螻偉阅劍鲰腎邏蘞。5、C(3、6解释成“你”,表对称。解释成定语“你的”。8解释成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6、D7、A(1、10你,你母亲站在那。2、4表并列,6表修饰,8、9表承接,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履,名词作动词,登上的意思。六合,指代天下。3、5表假设,7表转折)纣忧蔣氳頑莶驅藥悯骛。8、A(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刘邦俘虏。现在想讨伐他,你们能跟从我吗?(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成语结草衔环。B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和左右手、后背吗?C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淑”,通“叔”,取,获益。)”)颖刍莖蛺饽亿顿裊赔泷。9、B(1认为。2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原因。3用,4用,5在,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67因为,8用来,表目的。9用)濫驂膽閉驟羥闈詔寢賻。10、C(13介词,在;57对,介词;28到,介词,作后补短语;4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6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銚銻縵哜鳗鸿锓謎諏涼。11、D(A由,经由。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以为,“以之为”。焉,句末助词,无义。D根据,介词。)挤貼綬电麥结鈺贖哓类。12、C(1动词,成,成为;2替,介词;3介词,因为。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4介词,为了。5介词,被6,介词,被7如果,表假设。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8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赔荊紳谘侖驟辽輩袜錈。13、B(例句,什么。A谁B什么C为什么D多么,副词)14、A,近,将近。(B1暂且,2将要;C1又,2况且;D1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象浮云一样。2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塤礙籟馐决穩賽釙冊庫。15、B,(124“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3“为…所”结构,表被动58左右6…的原因,7用来…的方法)裊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16、C17、B(例句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B和,介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仓嫗盤紲嘱珑詁鍬齊驁。1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