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12页

  • 102.50 K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分册单元核心概念: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虎门硝烟(A)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2、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二、《南京条约》(B)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842年,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3、《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4)革命任务与历史分期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如: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魏源的《海国图志》(A)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A)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进一步完全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于1854年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1856年10月,英法分别依靠亚罗号与马神甫事件对华开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B)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2、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金田起义的时间、领导人:1851年1月;洪秀全2.\n《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3.为了镇压太平军,清政府允许曾国藩建立湘军,李鸿章建立淮军。湘军和淮军都属于地主阶级武装,属于地方团练。湘军和淮军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主力。4.英法列强在上海组建洋枪队(后改名为常胜军),帮助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5.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严重内讧;是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此次太平天国有强盛转向衰弱。6.《资政新篇》:内容: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未能付诸实施。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时间: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8.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但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第4课洋务运动一、总理衙门的设立(A)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廷臣)有奕、文祥,在地方(疆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2、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二、从“自强”到“求富”(A)1、安庆内军械所与江南制造总局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最早的洋务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2、北洋海军为了增强军事实力,自70年代起,开始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3、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三、京师同文馆(A)1、同文馆1862年,在奕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2、幼童赴美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四、洋务运动的原因、结果、影响(B)1、洋务运动的原因(清政府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内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来挽救维护清王朝统治)(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3)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内容: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3、洋务运动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4、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实质性起步和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器物),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政治制度),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核心概念:\n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1、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发昌机器厂(A)1869年,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至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著名的民资企业还有广东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磨面厂等。2、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制,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反抗性(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妥协性)二、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家主要代表及其主张(A)1、早期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2、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经济上: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政治上: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文化上: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评价:改革政治制度的诉求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于实践。而且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改革变法,为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起了先导的作用。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A)1、甲午战争的开始:1894年7月,日本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2、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B)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最后一条方便列强的资本输出)。2、《马关条约》的影响(1)对中国:《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19世纪)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对国际局势: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引起俄、德、法不满,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三、反割台斗争(A)《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在刘永福、徐骧等带领下自发组织抗日保台斗争。反割台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A)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从此,拉开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二、《时务报》与《天演论》(A)1、《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2、《天演论》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三、百日维新(A)1、开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2、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n四、戊戌变法的意义(B)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瓜分狂潮(A)1、19世纪末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897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国别租借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英国威海卫、“新界”长江流域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日本----------福建2、“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当德、俄、英、法、日等国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结束时,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利益,美国政府向英、俄、德、法、日等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2)时间:1899年。(3)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4)评价:“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二、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A)1、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经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2)口号:“扶清灭洋”(3)范围:山东、河南、直隶。(4)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5)评价: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是却存在盲目排外,迷信落后的巨大弊端,并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最终失败。2、八国联军侵华(1)开始:1900年,英、俄、日、法、徳、美、意、奥八国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徳、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三、《辛丑条约》(B)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2、《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9课清末新政变法上谕的颁布:新政的举措(A)1、举措: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第10课辛亥革命一、中国同盟会(A)1、孙中山创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2、同盟会的成立\n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3、三民主义同盟会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20世纪初)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二、武昌起义(A)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起义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A)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核心概念:(1)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2)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像。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A)1、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形成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他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欧美列强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1)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2)美、日对欧洲优势地位的挑战: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已局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工厂”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A)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年形成。三国协约:法国、俄国、英国,1907年形成。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A)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战争结果与影响(B)1、一战结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2、一战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n(2)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英国的霸权地位遭到美国挑战;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英国的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形成。(3)确立了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B)1、巴黎和会的召开(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3)与会国:一战的战胜国(4)主导国:美国、英国与法国(5)三巨头及其意图:美国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世界和平的纲领,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6)结果:签订《巴黎和约》,其中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为核心。《凡尔赛和约》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a.关于德国领土问题,b.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c.关于限制军备问题,d.关于赔款问题)(7)影响:形成了战后西方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2、国际联盟:(1)时间: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2)依据: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3)主要机构: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4)宗旨: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5)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6)结果: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B)1、背景: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英、美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2、目的: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3、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4、参加国:美、英、日等九国5、地点:华盛顿6、成果:(1)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有利于美国。它拆散了英日同盟,解除了对美国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2)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3)九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使中国由日本独霸的局面又回复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7、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三、战后世界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A)(1)一战后的英国经济——债权国到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2)一战后的英国殖民体系——英联邦的形成背景: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过程: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n(2)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3)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却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间、战胜国英法美与战胜国意日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帝国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存在着四对矛盾,预示着凡—华体系所维持的和平是有限且脆弱的,德意日等国出于对该体系的不满,最终结盟并摧毁了该体系)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单元核心概念:(1)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2)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围攻,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受住国内战争的考验。战争结束后,列宁及时采取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A)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A)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单元核心概念: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扫清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A)1、二次革命(1)原因: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2)时间:1913年,(3)发动: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2、护国运动(1)原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2)发动: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反袁护国,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背景与性质:辛亥革命未能有效的改造中国社会,革命以后中国社会依旧落后的现状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这促使了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旧文化、旧观念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及主要阵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3.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除了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以外,其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n胡适的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把反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内容相结合。4.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革命的先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旧文化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主要指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A、提倡民主(徳先生)和科学(赛先生),反对专制与迷信。B、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C、要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6.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阶段:前期1915-1917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1917-1919,马克思主义传播7.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A、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鼓舞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B、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忽视甚至否定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趋势),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倾向。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的时间、原因、结果(A)(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2)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的正义要求。(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2、五四运动的意义(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A)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形成了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A)1、背景:(1)中共“二大”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2)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屡遭挫折(3)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正式形成: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政纲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2)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3)意义:加快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中国历史进入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二、北伐战争(A)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2、结果: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单元核心概念:\n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A)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政策,屠杀中共党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汪精卫的操控下,发起七一五政变,同中共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奉系首领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形式统一。二、改立新约运动:关税自主(A)1、内容:1928年6月,国民政府对外发表宣言,与美、英、法等国改订新约。2、结果: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努力没有成功3、意义:改订新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中共发动南昌起义。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A)1、创建:1927年,毛泽东率领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开始创建井刚山革命根据地。2、壮大: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3、意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树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榜样。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一、九一八事变(A)1、时间: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2、后果: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第26课红军长征一、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开始(A)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二、遵义会议(B)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内容:(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3)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三大红军主力会师(A)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单元核心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n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的威胁。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一、黑色星期四:危机爆发的时间(A)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这一天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第28课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新政的实质)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一、国家调控经济(B)1、规范金融秩序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2、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直接扩大消费需求。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吸收大量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防止水患、水土保持等市政工程。此外,政府还成立民间工程署,以完成工程计划与支付工资。3、调整工农业生产。在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在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二、社会保障措施(B)1、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罗斯福政府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2、协调劳资关系: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与评价(B)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核心内容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新政的评价:积极意义: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局限性: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经济危机。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墨索里尼政权(A)意大利墨索里尼于1922年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二、日本军国主义(A)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三、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纳粹体制的特征(B)1933年希特勒建立纳粹体制。其特征: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在经济上,松财政,紧货币,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经济恢复后,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在文化上,纳粹宣扬民族共同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在对外政策上,扩军备战。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核心概念: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战略格局。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英法绥靖政策(A)1937年,英国绥靖派首领张伯伦出任首相\n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为这样便能保住“五十年和平”。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欧洲集体安全失败。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一、德国突袭波兰(A)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二、不列颠之战(A)“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激扬了英国人的民族斗志,使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实现。三、苏德战争爆发(A)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四、珍珠港事件(A)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A)1、(1940年6月)法国败降后,英、美两国随即确立共同军事和政治战略,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2、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重要步骤。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3、(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4、1941年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苏联随即表示赞同。5、10月初,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美、英两国扩大对苏援助。6、(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多国家参加到反法西斯战争中。经罗斯福提议,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确保彼此合作并保证不同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二、主要战场的战略转折(A)1、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2、欧洲战场:1942年7月,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3、北非战场:英军在北非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A)1、开罗会议时间:1943年11月参加者:美、英、中三国首脑内容: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2、德黑兰会议时间:1943年12月参加者:美、英、苏三国首脑内容: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3、诺曼底登录时间:1944年9月参加者: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意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个月后,巴黎解放。盟军继续挥师东进,一路凯歌。攻陷莱茵区。4、苏联胜利进军与此同时,苏军集中兵力,连续实施10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不仅把德军赶出国境,还协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解放了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5、德国投降时间:1945年5月8日概况: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6、日本投降(1)欧洲战争胜利后,盟军加大对日本的攻势。6月起,美军轰炸日本本土(2)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3)远东苏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4)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n(5)结果: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2)使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意、日惨败,英、法削弱,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战后形成了苏美两极体制的国际格局。(3)使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主题。(4)对科技发展和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战争末期和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和迅速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一览依赖大大加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