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12 K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地理重点复习资料(实用)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地理重点复习资料(实用)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1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住的原因:(1)占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屮,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的措就: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而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而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牛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煌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星;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扌皆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述林、述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而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牛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人;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咼索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咼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釆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冇形成春旱?)4、上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住原因:(1)白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滑河平原)治理扌舌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拮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地而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播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6、赤潮\n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和対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屮大量使用化吧、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乂有人祸)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早);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1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抬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肓,加固人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2、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口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釆;过度开星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卬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垂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冇: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牛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具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白然原因:山区面积广人,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抬施:恢复植被三、农业区位分析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虽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索: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十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n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口然条件相似。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牛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3、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分析区位因素:(1)口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眾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4、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5、乳畜业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而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6、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而积大(2)社会经济因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7、混合农业(见必修下册书16)8、郊区农业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人;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血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枳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四、工业区位分析1、辽中南垂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蝎,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n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人力支持;加人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白然因索: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汕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诙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垂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白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不足:能源、资源不足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金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发展:人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山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吕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魯木齐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8、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人批廉价劳动力;20壯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人幅度张你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n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相同点:(同上)不同点:企业Z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人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9、“硅谷"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口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10、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区位分析:(1)口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2)社会经济因索: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11、沿江大开发区位因索: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虽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甜;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捉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2>城市T业布局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卞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Z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为居民区Z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n13、工业集聚和分散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14、日木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区位条件:冇利一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一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高中阶段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FI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人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T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牛“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吋和18吋—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人而增人。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復越短。夏至H——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屮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具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口——北半球各纬度的昼氏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口和秋分L1,太阳肓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後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和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肓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肓射北冋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冋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冋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屮的最人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冋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H\n和秋分Fl,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白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冇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売、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鎳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牛物圈。【第二章ft然地理坏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人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町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芫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最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磨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人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卬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Z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而增温、地而辐射(长波)、大气增温、人气辐射(长波)、人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了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主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人气辐射),把部分热罐归述给地面,云层越厚人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冇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人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屮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n①中纬西风带: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酋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人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四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②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罐大于蒸发蜃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③极地东风帶:由极地高压帶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I大1:随太阳肓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屮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杷,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休(高压系统是没有的)。7、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牛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髙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坏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人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n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魯寒流有关)②对海洋牛•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血类带來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木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黑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牛物大量繁殖,浮游牛•物乂是鱼类的饵料。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冇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笫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开】1、地理坏境包括口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坏境。口然地理耍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牛: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乂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牛物,同时乂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人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箸,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冇机质含虽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界(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人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屮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一草原带一荒漠带(3)ill地的垂直地域分杲: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鬲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人,从而形成了垂玄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H然带。【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人;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人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帯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n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最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血: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4、H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白然界获得,并用于住产和牛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口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人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4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5、常见的H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必修2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牛•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广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口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小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授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人——控制人口(屮国实行计划主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耍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岀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人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虽。人口合理容虽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屋(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n平。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屮心、交通干线两侧一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人;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索、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少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人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捉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人。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人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一兴,运河淤塞后一衰)。3、政治(如行政屮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人。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人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人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人城市发展快。——人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革础设施逐步完善。”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n(2)対水文的影响:対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而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彩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五、地域文化少城市发展笫三章人类牛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出、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冇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吊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住产规模人;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牛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主要特点特点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站率低:粕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丿J劳动为主水利工程最人: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介农业。\n(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一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f|)正式放牧的闲时。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刀耕火种”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周围等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虽大集约化程度高等。三、农业生产活动対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牛物的影响:①开星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罐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便。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少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弓I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星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罐。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索一i•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人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木屮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冇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坏境效益。①风向②水源③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丁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彩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來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和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n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工业类型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原则主要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木高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木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汕加工业等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五、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木,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冇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雹十、交通运输布局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线路的总休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索,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2、区位因索变化:过去自然因索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索;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索越来越重要。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冇烟幕等。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区:在陡坡上成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口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n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対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人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坏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彫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为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打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冇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岀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牛。★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口然——采猫文明——人与口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人人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一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川、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人类牛产和主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具再牛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主要坏境问题——坏境污染、牛态破坏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0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人,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人,农业种植面积缩小。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n★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①臭氧层破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商、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冋收、综合利用;填埋;堆吧(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筹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1)主物物种锐减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人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用林)。★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一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一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③危害:牛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牛态平衡失调。(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工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3)湿地减少一1显地被称为“地球之肾”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屮的泥炭含有人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人气CO2的循环,成为茨库,可缓解“温室效应")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山,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4)土地荒漠化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溃化。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④防治的主要措施:I.控制人口数虽:冇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II.生态恢复和建设:★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川防护林网(内部)。◊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III.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5)±壤次生盐渍化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n①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三、可持续发展\n(1)W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盂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Z间、代际Z间、人与动物Z间、不同国家和地区Z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牛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來评估产品对坏境的影响程度。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④庞大的人口压力:⑤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⑥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纶态破坏范囤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3、牛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屮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区域和区域差异考点详解区域的含义1是指地球表而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Z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区域差异1、区域Z间冇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冇整体性,运川综合分析法研究;2、区域比綾的方法:(附表在后)区域比较的方法自然地理特征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大项小项内容气候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地形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水文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植被动物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口然资源1、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2、资源优势及其问题;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民俗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语言及文化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牛产活动1、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屮的地位、农业\n区、农业区位条件);2、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T业城市)其他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中国的区域差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笫二级阶梯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笫-•级阶梯上。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人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弟部较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文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口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植被、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冇机质含量低。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区域分界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口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肓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与原理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背景:臼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口然资源的需求打该区域所赋存的口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才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耍求考查的重点。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牛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來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登,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瓦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片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口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乂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般解题思路:结合世界、屮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耍求学牛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n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牛•态效益。二、产业转移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问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一般包扌舌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屮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相关案例:(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站,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冇大量廉价劳动丿J。(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3)近年,台湾人量机电、IT企业向人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4)近年来,广东珠三介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耍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小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是20卅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II木、西徳等国转移,集屮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徳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來,欧美和H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冇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冇竞争优势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人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肓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鬲于国际平均水平。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而的三大特点: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血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牛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屮国\n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笫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來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而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己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休,但中小金业的作用也H益显著。1.国内产业转移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屮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屮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坏境,推动木地区成为有竟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某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改革开放以來,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笫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而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而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而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捉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3.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口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n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而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H然方而: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卜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资源开发: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生态(恢复)建设: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彼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冇毒元索污染环境。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牛•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牛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口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农业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口然条件利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站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具农业区位条件。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不同口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地形:从宏观看(人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III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n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利a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一水出,半湿润地区一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一草地。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总体认识: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对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來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农业技术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增收措施农业牛态传统农业:屮国农业人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低。劳动密集: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粗放低低扩大生产规模(星荒、扩大载畜量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现代农业: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儿种农畜产站,集中生产。特色突出,优势明>ij60%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⑶发展屮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1N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住、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城市化建设思、路: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J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帀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⑵“组团式讨也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网络來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2、纽成:空间部分:山分布在距离地而20200千米的6个轨道而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3、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犬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二、遥感技术(RS)1、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日标的位置上对被测日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2、环节:冃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遥感影像)。3、特点:探测范围人,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4、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临测等。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2、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n三维视图、多媒体)。3、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四、数字地球1、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2、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3、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4、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彫像5、应用:使人类拥冇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