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3.00 KB
- 2022-07-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复习资料目录经济常识第一单元商品和商品经济……………………………………………………………1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第三单元企业和经营者………………………………………………………………12第四单元产业和劳动者………………………………………………………………18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4第六单元银行和储蓄者………………………………………………………………29第七单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34第八单元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39哲学常识第一单元一切从实际出发(含前言)………………………………………………46第二单元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51第三单元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56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62第五单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68第六单元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74第七单元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79第八单元自觉投身社会实践…………………………………………………………84政治常识第一单元我国的国家制度(上)……………………………………………………90第二单元我国的国家制度(下)……………………………………………………96第三单元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03第四单元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10第五单元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15\n\n经济常识第一单元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平台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不可兼得。3.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n(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3)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4)通货紧缩: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6.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考点辨析1.商品价值(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只有用于交换时,才需要比较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只有这种劳动才形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无需比较劳动量的大小,这种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而,只有商品才有价值。(3)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n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是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各不相同的,无法进行比较。因而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是它们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非商品生产和非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劳动并不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了确定交换的比例和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这才使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了特殊的社会性质,从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交换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而实际上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与劳动相交换。因此,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2.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具有价值,又是价值的尺度。作为货币的金银也是商品,因而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同时,由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而它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即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不是商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3)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所谓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3.等价交换原则(1)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等价交换,就是商品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n(2)实行等价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维护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3)等价交换的实现。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因此,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后,就是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另外,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制约而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从长远看,从整个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看,价格高于价值部分与价格低于价值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等价交换原则并不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买和卖的关系中,而是从一定时期、从社会的总体来看,才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4)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所以商品的价格要反映价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高于价值。所以,价格又反映供求关系。(5)等价交换只适用于商品经济,不能移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否则,只能助长党内和国家机关中的腐败现象产生,不利于培养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使用价值与价值(1)区别: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价值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③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④使用价值不同决定了不同生产者需要交换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2)联系: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商品只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因为价值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使用价值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n在商品交换时二者是对立的。商品生产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商品消费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这时使用价值和价值发生了分离。5.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1)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价值量,但是可以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增加,这样商品的价值总量就增加了。(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总是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始的,虽然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改变同一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同一劳动创造的商品数量增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支出的总量不变。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6.价值、价格、供求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能理解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7.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我国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供不应求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国家政策理顺价格关系引起的价格上涨不属于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不一定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1)区别:①\n含义及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则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②表现及形成原因不同。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发展过热。其原因主要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调整带动了产品价格上涨;需求膨胀,造成社会上过多的货币追逐热销的商品,引起了物价上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了短缺产品,致使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了需求膨胀等。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纸币不断升值。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从总体上改变了以往商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一定范围的买方市场;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下岗职工增多,就业机会减少,居民的收入降低,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增加,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使国际需求增长乏力,且与国内需求不足相重叠。③危害性及解决举措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其解决的举措是:第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第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第三,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第四,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也不利。解决的办法是: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依靠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2)联系: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时政追踪\n(一)打击假冒伪劣,加强食品监管时政回放:2020年4月安徽阜阳等地劣质奶粉毒害婴儿事件曝光,2020年5月广州又曝假酒致人死亡案,温家宝总理指示从严查处。2020年5月21日,国务院印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国家工商总局部署2020年6月至2020年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2020年8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被列入“黑名单”的54家劣质奶粉生产企业名单。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它关系到商品价值的实现。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顺利地卖出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2)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国家重视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生产要针对市场需求,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提高竞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3)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动要依据市场规则进行,制假贩假,降低了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危害了国家经济安全和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打击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假冒伪劣商品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反映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5)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劣质奶粉、假酒等食品安全事件,反映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6)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国家依法打击,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n哲学常识(1)国家针对食品安全现状,集中力量进行整治,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假冒伪劣行为体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其实质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行为。政治常识(1)体现了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经济职能,体现了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2)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二)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经济过热时政回放:材料一:2020年5月以来,虽然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环比指数均出现下降,但物价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受2020年四季度价格翘尾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及食品价格仍处于波动之中,2020年6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6月上涨3.6%,三季度仍会趋涨。前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压力,在下游企业正不断释放,上半年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7%。煤、电、油、运、水价格仍呈上调压力,绝大多数省区市调价项目蓄势待发。2020年以来货币高投放的滞后影响正逐步显现。所有这些,都对通货膨胀构成一定的压力。材料二:2020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2020年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并责成江苏省和金融监管部门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的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2020年4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到2020年12月,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钢铁等价格明显回落,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n材料三:2020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房地产、钢铁、建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这些行业所需原料的需求量,使其价格上涨,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表现。(2)银行信贷的增加,扩大了市场上的纸币流通量,引起了物价上涨。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钢铁、建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高利润,使其投资大幅度增加,出现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这是市场调节盲目性弱点的体现,它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必须进行宏观调控。(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运用信贷政策控制经济过热,主要运用了经济手段。对江苏铁本钢铁公司的查处综合运用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5)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材料中银行对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督和管理,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财政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巨大作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稳定物价、遏制投资过热;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哲学常识(1)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2)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国家正确分析了引发经济过热的原因,解决了问题。(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从1997年起我国主要是治理通货紧缩。随着形势的变化,从2020\n年起出现了物价上涨,因此要转变调控的方法,治理经济过热。政治常识(1)中央进行宏观调控是履行国家职能的体现。主要体现了经济职能,进行了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对违规行为的依法查处同时体现了国家的政治职能。(2)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近几年,这些投资过热项目的盲目建设,占用农民的大量耕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对他们的治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3)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国家的宏观调控要依法进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平台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公有制的地位及其必然性。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必然性(略)。(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①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的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②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作用。③\n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以通过股份制形式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涵: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坚持主体”和“共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应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6)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①原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增强经济活力,支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②\n措施: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以生产力为标准,对于现阶段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应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快速、健康发展。第二,要完善有关法规,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第三,要改变歧视政策,实现公平竞争。第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3.确立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含义(略)。(2)原因。确立这一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略)。(2)其他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这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此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原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n5.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①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表现在:交换双方当事人身份的平等;交换双方都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③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这表明,一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要优化配置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6.国家的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n(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增加就业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大起大落。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3)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考点辨析\n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涵: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坚持主体”和“共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略)(4)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略)(5)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应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7)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清理和修改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n(8)修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2020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中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第十三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3.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有制的关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首先,二者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公有制是由国家或部分劳动群众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是关于一定的生产资料由谁(国家或集体)所有的问题,是公有资产的本质属性(即是公有而不是私有)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关于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关于一定的公有资产,在已明确其所有关系或本质属性(即是国有经济还是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如何占有、支配和使用的问题,是具体的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第二,二者的领域不同。公有制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进行界定,即它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考查公有资产具体的存在形式。第三,二者的特点不同。公有制的性质是稳定不变的,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性质不能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应该丰富多彩。总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公有制本身是有严格区别的,我们不能将二者混淆。(2)其次,二者也存在着联系。主要体现在:第一,二者都是所有制关系的范畴,都是关于一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问题。第二,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公有制是内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外壳,公有制正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借以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的。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n(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而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侧重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及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而言。(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分布上的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居优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增强,都要求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5.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3)在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分配方式。(略)(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略)(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6)实行这一制度,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n(1)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效率和公平是辩证统一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一方面,必须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在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调整,保护合法收人,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2)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公平会有不同的标准,这里的公平是避免两极分化。7.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公有制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要求,处于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地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3)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时政追踪(一)国家宏观调控时政回放:材料一: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部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过猛,盲目举办开发区占用大量耕地,煤、电、油等一些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物价特别是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制约。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紧紧把住信贷和土地两“闸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n材料二:2020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践证明,一年多来中央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这次宏观调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决定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抓住主要矛盾,抓准关键环节,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避免出现大的起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要保持经济增长,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真正做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必须继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政策。(3)大力推进结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2020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4)适应经济全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加大调控力度,做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哲学常识(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预见性。新一轮调控针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有效的调控措施,使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现象得以避免。(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应该看到:一方面,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n(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信贷投放增幅过大,造成煤、电、油、运供应趋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都产生巨大影响,就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具体体现。(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在经济形势上并不是各方面各领域都表现过热,一些行业和部门扩张过快、投资过大,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同时,还有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行业偏冷,发展仍比较滞后。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正确措施,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与时俱进。政治常识(1)可以从国家职能角度分析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国家在履行经济职能,国家履行职能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2)可以从党的领导方式的角度分析在新一轮宏观调控这一大政方针中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二)能源问题时政回放:进入“十五”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的能源需求超高速增长,煤炭年均增长18.15%,石油进口年均增长11.69%,用电量年均增长11.97%。能源需求的增长尽管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利用效益不高,目前,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倍。能源的大量消耗又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我国一些用电大省出现了缺电现象。2020年有21个省拉闸限电。2020年用电略有改观,但依然严峻。202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如下措施:加强电力需求管理,充分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实行差别电价,着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制定和实施煤、电、油、运建设布局规划等。分析点拨:\n经济常识(1)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大,必须解决好能源问题,否则必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解决能源问题要靠市场机制。由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能源的投入,同时靠市场引导人们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材料中国务院提出的措施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主要是运用了经济手段进行调控。(3)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要调动其他经济成分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电力工业的积极性。(4)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材料中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实行差别电价,就是在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通过适当提高电价,增加电力供应,减少需求,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5)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6)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能源。(7)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必须优化经济结构,保证电力供应,否则,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哲学常识(1)要从实际出发。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电力短缺问题,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2)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孤立地只看经济增长率。(3)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不能搞掠夺性开采能源;要注意保护好环境,不能因能源的开采和利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4)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近两年出现的能源问题,启示我们一定要不断深化、发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力避盲目性。(5)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n(三)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时政回放:2020年12月8日上午,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收购的业务为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包括研发、采购和销售。此次收购完成后,联想的年销售额将跃居全球电脑市场第三位,成为我国率先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收购12.5亿美元的交易额创下中国IT企业海外收购的新高。联想集团现任总裁杨元庆在联想成功登上亚太PC市场冠军宝座后,便将企业发展目标锁定于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公司。他认为,通过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事业部及与IBM形成战略联盟,联想将能够整合双方优势,迅速获得全球品牌认知、全球客户及庞大的分销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更高效益的运作模式及领先的科技。分析点拨:(1)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是必然的。鉴于戴尔、惠普等企业的积极价格策略已严重影响到IBM个人电脑的销售,2002年IBM将硬盘业务卖给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其生产领域,目前只占其总销售额的10%,且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利可图,其个人电脑业务被收购是必然的。(2)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体现,也是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竞争的必然结果。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联想集团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及与IBM形成战略联盟,联想将能够整合双方优势,迅速获得全球品牌认知、全球客户及庞大的分销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产品组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n(3)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联想集团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扩大市场占有额,从而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模式。同时,也能够提高联想集团的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竞争需要名牌。联想集团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可以充分利用IBM品牌在全球用户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忠诚度,扩大PC市场的占有额,提升联想的国际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是我国经济加强国际间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这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第三单元企业和经营者知识平台1.企业及其作用(1)市场主体的含义: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2)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3)企业的作用: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第三,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n2.公司、股份公司和股票(1)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2)公司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3)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经济效益(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首先,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n(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5.企业经营者(1)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经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2)企业经营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企业的经营者要注意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考点辨析1.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之间的关系(1)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市场主体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企业、团体;既包括盈利性机构,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2)企业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它与一般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组织机构比较严密和完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可见,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2.关于股份制(1)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的突出特点是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典型的股份制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许多产权的联合,其特点是股票经批准可以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企业倒闭只损失股票)。另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它是少数产权的联合,其特点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n(2)股份制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3)我国改革实践证明,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4)股份制改革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了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我们解决国有企业面临困难的有效途径。3.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性质不同。前者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其性质是集体经济。后者则是资本的联合,如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②股权设置不同。前者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后者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③分配方式不同。前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后者股东只按股分红。(2)联系:股份合作制是由股份制经济与合作经济融合而成的,兼有股份制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双重特征。二者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4.关于股票(1)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2)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是为了筹集资金,用以扩大生产规模。并非所有股票都可上市交易。\n(3)居民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主要是为了取得股息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股息多少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购买股票并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甚至可能没有股息收入。股票升值是指股票价格的提高,即购买者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获得差价收入,但居民购买的股票并不一定升值,也有可能出现贬值,这时就会赔钱。(4)股票价格与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的票面金额仅仅表明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数额,它是固定的;而股票价格则是变动的,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收人成正比,与银行利率成反比。股票价格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政府更迭、政府政策的变化、一些偶然事件等。5.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1)要充分认识搞好国有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3)在新阶段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①继续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②继续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不断提高竞争力。③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产业升级。④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⑤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6.关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明确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含义。(2)把握几个关系:①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有一定联系,但是速度快不一定效益好。如果速度快,产品质量好、消耗少,经济效益就好;反之,效益就不好。所以必须遵循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②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产品适销对路的情况下,生产率提高,劳动消耗减少,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就好;若产品不适销对路,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积压越大,资源浪费越大,则经济效益不好。③\n利润与效益的关系。利润与效益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利润增加或不变,消耗的成本或占用的资金减少,则效益就提高;如果利润增加,消耗的成本或占用的资金增加得更快,效益则会降低。④商品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较高、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其次,还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劳动产品;否则,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此外,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7.粗放型经营与集约型经营(1)粗放型经营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主要依托增加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人量,即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设新摊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经营方式。集约型则是主要依靠改进机器设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2)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型则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是,它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素质和改变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有效地克服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矛盾,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8.关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1)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n(2)为什么要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①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被人们称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②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维护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维护公平、平等、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3)怎样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②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③企业自觉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④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9.正确认识降价销售(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降价销售,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正常的竞争行为。(2)如果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排挤竞争者为目的,用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10.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与破产(1)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通过平等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企业的兼并、破产正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作用会给企业造成一种外在压力,促使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和效益,以便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兼并、破产是企业公平竞争的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市场体系的形成。\n(2)国有企业发生兼并、破产现象,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前,在我国国有经济的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兼并、破产一批素质差、效益低的企业,使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3)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国有企业发生兼并、破产的重要原因,而兼并、破产又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品超过市场容量或不符合市场需求,使企业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同时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通过对这部分企业的兼并或破产,可以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集中,使国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在我国目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进程中,对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采取“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的措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4)我国已经颁布了《企业破产法》,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是法律允许的(当然企业的兼并、破产必须用法律来规范)。允许企业破产,就必然会带来部分工人失业。国家正在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并加快建立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11.企业的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参与竞争时的动机和出发点竞争时采取的手段法律后果和社会效果正当竞争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以最低消耗获取最大利润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业做法。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信誉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受到法律鼓励和保护不正当竞争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还会给现有财富带来浪费。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n时政追踪(一)企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时政回放:材料一:2020年6月中国移动召开工作会议,主题是科学发展观。这将对移动经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二:我国通信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投资率,否则,无法满足迅猛增长的通信需求。但通过20多年的高增长,瓶颈制约已基本解决,并且出现了电信企业间恶性竞争的苗头。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必须将高投资率降下来。我国通信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投资率,否则,无法满足迅猛增长的通信需求。但是通过20多年的高增长,通信的瓶颈制约已经基本解决。因此,目前必须把高投入降下来,否则必将影响我国通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为高投入会影响经济效益。降低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2)必须把市场当成自然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市场是无形的自然资源,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必须学会合理优化配置市场资源,要从单一的靠基本建设投资来扩大市场占有能力中解脱出来,做到投资建设与充分挖掘现有存量资源和节能降耗并举,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移动通信的市场是用户,为用户服务的载体是通信网络。而网络是资源,充分挖掘现有网络潜力来满足客户一定量的通话需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通信网络的容量建设是按照每天的忙时话务量的高峰值设计的,但事实上一天的通话有高峰,有低谷。因此通过合理规划、调度,削峰填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资源,满足客户通话需求,为通信市场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优化通信市场方面,通信营运企业有很大的工作空间。\n(3)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严格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而竞争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有的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有时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企业之间展开送手机、送话费、送礼品,这种低于成本的倾销性竞争是不公平的,潜伏着危机,违背科学发展观,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增加市场占有率,必须靠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价格合理,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哲学常识(1)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点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这些规律,企业即使有一时的兴旺,也绝对不会有持续的繁荣。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由过去的垄断到现在的竞争,通信企业在竞争初期都走过弯路,最典型的是片面认识市场占有率。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有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是靠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合理价格、诚实守信,而是采用不正当手段,大搞“三送”,眼前市场占有率虽上去了,但呈现泡沫化,隐藏着危机。低于成本的价格使企业最后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难以为继。这是企业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应有惩罚。由此可见,企业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规律,开展正当竞争,合理适度开发市场,才能长盛不衰。(2)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科学发展观属于正确意识,它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的关键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业绩观,经营者的业绩观正确了,企业才会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走下去。为了让中国移动上下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经营企业,中国移动近年来不断改革对业绩的考核办法,由过去重点考核市场占有率,变为既要考核市场占有率,又要考核企业效益;由过去重点考核收入增长变为既要看收入增长,更要看收入的健康性、合理性。通过全面考核,促使经营者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二)节约用电,缓解瓶颈制约时政回放:2020年6月6日至11日,是我国第十四届全国节能宣传周,各地围绕“节约用电,缓解瓶颈制约”\n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2020年6月6日上午,参加了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的节能周社区宣传咨询活动,他说,要把节约用电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使之成为社会风尚。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企业要从节能人手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实现盈利的目的,必须提高经济效益。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是能耗大户,而能耗是要计入成本的,所以,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要节能。企业节能(主要是电)一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节电设备,生产节电产品;二要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最少的能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三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耗能型向集约节能型转变。(2)国家加强对用电的宏观调控。电与企业的生产、事业部门的办公、居民生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因此,国家可以对用电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奖励节约用电,处罚浪费用电;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用电市场秩序,依法打击窃电犯罪行为;运用行政手段即运用税收、价格杠杆,实行梯级税收和电价,促使人们节约用电,把节能逐渐变成社会的共同行动。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我国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全国有2/3的省(市、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电现象,能源紧张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提高的瓶颈,党和国家认识到,节约能源是迫在眉睫的选择。我们国家既是“发展大国”,又是“资源小国”。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再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因此,国务院以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为契机,以唤起人们的节能共识,达到缓解瓶颈制约的目的。\n(2)要善于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目前的缺电问题,厂是靠开源,二是靠节流,关键是抓好节流,因为开源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节流不投资、周期短、立竿见影。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年下来就会少烧两亿多吨原煤。所以,节约能源是缓解我国当前瓶颈制约的关键举措。(3)坚持节能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节约能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节约能源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人人有为。节能就在我们身边,节能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政治常识(1)国家积极发挥对内的经济职能。夏季是用电高峰,国务院发动在全国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旨在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以缓用电供需矛盾。当前国家把节约能源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以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对内职能的具体表现。(2)国家积极发挥对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务院在全国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工作,以增强公众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时政回放:(1)2020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责权,完善聘任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n(2)国资委负责人强调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党组织的工作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必须以改革稳定为大局。第二,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必须和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相融合,企业党组织的成员分别进入董事会、总经理班子、监事会来体现党组织的意见。同时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改进用人办法。第三,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抓住建立具有时代气息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第四,在现代企业制度这种框架中去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渠道和途径。一方面是职工的民主管理,一方面是管理者依法管理,要把二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分析点拨:(1)结合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有关知识,说明企业党组织、厂长(经理)、职工代表大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厂长(经理)应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处于企业中心地位的企业经营者,只有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2)运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有关知识,说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党组织对国有企业的保证监督作用。(3)运用国有企业的有关知识,说明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4)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规范责权,完善聘任制。第四单元产业和劳动者知识平台1.三大产业的划分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可将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的许多部门和行业归结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含义。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n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2)区别。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则以国界为准。二者的区别较小,用公式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一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含义。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在我国,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它包括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这五业合在一起通常被称为“大农业”。(3)农业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4)我国农业状况。,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①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③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5)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①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n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首先,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第二,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第三,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含义: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2)分类: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划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在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④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⑤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4)大力振兴支柱产业。①我们需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各部门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②为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必须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5)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5.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含义: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2)划分:在我国,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n(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一国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6.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1)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些都是劳动者所拥有的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基本义务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7.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8.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1)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n(2)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可以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鼓励人们积极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约束人们服从本职业的规范和秩序;鼓舞人们团结协作,争取集体的荣誉。(3)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9.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10.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制度的含义(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11.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12.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及程序(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第一,平等自愿原则。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第二,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第三,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这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2)订立劳动合同,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鉴证。13.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深障。14.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及基本内容\n(1)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2)基本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①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②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社会保障。③社会福利是最高保障。④社会优抚是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1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16.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1)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2)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3)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考点辨析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可从三方面展开分析。(1)从理论上和国情上具体分析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略)(2)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保护国家粮食安全。①现状:一方面,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粮食过剩是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粮食品种不适合市场需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力。②为什么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这是维护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人增地减的趋势。③\n如何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遏止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优化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转化和深度加工,让农民在发展粮食产业中增加收入。(3)结合发展农业的措施分析增加农民收入问题。①重要性:农民收入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关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关系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②措施: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四是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2.新型工业化道路(1)实现我国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工业整体素质不高,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因此,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2)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①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②\n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开始就要十分注意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③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严重的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推广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不能等同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范围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所有制结构、所有制性质关系来讲的,它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三大产业的关系来讲的,工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机器设备、能源、原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整体发展。4.三大产业的关系(1)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工业、商业等其他部门。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②工业是现代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没有工业就不会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不会有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切生产、流通、劳动服务部门都必须依赖工业提供的设备,工业现代化程度以及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③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为社会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处理好一、二、三产业关系的意义: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3)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n(4)对策: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调整结构(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业。总之,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5.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1)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都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但又有严格的区别。(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3)社会救济,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4)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5)社会优抚,是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伤残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6.劳动合同与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用劳动合同形式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将每个劳动者纳入了法律管理和保护体系,使劳动者在尽职尽责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一旦对方违反劳动合同规定,可以据理力争,依照协议规定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政追踪(一)“两增一减”实现突破时政回放:材料一:我国粮食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可以超过9100亿斤,这是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预期目标。更为可喜的是,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农民实现增收。2020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n110元,实际增长11.4%,这是多年来第一次突破两位数字。同时,农民税费下降,全国有1.5亿农民不交税,有5亿农民税费负担下降52%,其余农民税费负担下降15%。材料二:即使2020年粮食丰收,缺口仍有500亿斤至600亿斤,主要靠库存和进口粮食来弥补,特别是稻谷供应仍较紧张。按照粮食专家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840千克,将需要6亿吨的总产量,将来2亿吨的粮食缺口,即使有足够的外汇,也不可能完全由国际市场解决。(注:最近5年全球粮食市场的贸易量为年均2亿吨)10年前美国布朗教授提出的“谁养活中国”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材料中的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3)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国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粮食生产的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种粮的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要严格治理,整顿各种开发区,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耕地。(5)解决粮食问题,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引导农民积极种粮;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6)要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解决粮食问题要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也可适当通过进口解决。哲学常识\n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顾实际情况,乱建开发区,占用了大量农田,使粮食产量减少,粮食价格上涨,影响了人民生活。根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现实国情,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重视粮食安全,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政回放:2020年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到2020年底,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月人均领取58元;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全国共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198万人领取养老金。1998年至2020年,全国共有24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其中有1900万人实现再就业。白皮书指出:国家将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政府将努力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劳动者都会遇到一些风险,这些风险除靠个人和家庭力量外,还必须依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哲学常识\n(1)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2)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政治常识(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实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稳定。对人民负责原则,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政回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了202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202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研究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n(2)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粮食的稳定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3)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农业发展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如,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免农业税,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4)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中央财政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给予重点支持,这说明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哲学常识(1)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稳定国民经济全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既要着眼整体,又要重视局部。(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3)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好势头的情况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形势。这体现了全面的观点,是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4)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体现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5)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要突出重点,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些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政治常识(1)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实行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实行粮价直补,增加农业收入,维护粮食安全。体现了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2)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n的工作不松懈,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千家万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这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会议要求,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第五单元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知识平台1.国民收入的分配(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3)国民收入的用途。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n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再次,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3.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2)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4)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4.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从国家取得收人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5.财政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6.税收及其基本特征\n(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7.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在我国,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2)作用: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作为缴纳税款的主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2)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②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③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考点辨析1.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并存,即“国民帐户体系”\n(简称SNA)和“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前者将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指标,后者把社会总产值(c+v+m)和国民收入(v+m)作为主要指标。由于这两种核算体系在我国经济核算中同时使用,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按照MPS体系,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一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v+m)一c=v+m,也就是新创造的价值。按照SNA体系,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人(v+m)+固定资产折旧十服务部门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比国民收入多计算了两部分,因此,在同一个国家里,GNP总是大于(v十m),这就是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2.积累与消费(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即统一的一面。因为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同时,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但是,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积累代表社会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3.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1)联系。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的继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2)区别。\n①分配的对象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新价值进行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对国民收人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进行分配。②分配的形式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个人消费晶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③分配的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遵循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统筹兼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的原则;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正确认识财政的本质(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运用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分配。也就是说,在财政分配中,国家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化身和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它不同于凭财产所有权所进行的分配。(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m)。因为社会产品的其余部分(c+v)是对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是维持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只能建立在剩余产品分配的基础上。(3)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财政反映不同的国家分配关系。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财政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各方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分配关系。5.企业是否纳税不取决于其经营状况有人把企业是否纳税与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就纳税,经营状况不好的则不纳税,这是错误的。企业向国家纳税和企业上缴利润是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必须纳税,税款有相当一部分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都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同利润相比,税收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使国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显然,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决定是否应该纳税是错误的。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区别。\n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控来影响供求,是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式。②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批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财政政策不具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7.深刻理解税收的作用(1)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在复习税收的作用时可与财政的作用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税收的作用。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二者的区别表现在: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而且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税收的作用主要着眼于税收的特点和征收的过程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税收作为财政收入进一步所发挥的作用,应当包含在财政的作用当中。因此,税收的作用虽然与财政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但又属于两个层次,不能完全等同。\n(2)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这一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是税收一出现就具有的作用。对于这一作用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二是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第二,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把握税收的这一作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方面:税收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据此,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采取必要的调节政策和措施,防止地区间的收入过分悬殊。狭义方面: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防止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促进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8.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都可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且都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2)不同点: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而以罚款、没收财产取得的财政收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监督、管理,因此,具有很强的政策性。②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而罚款、没收财产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过错为前提的,是对公民非法行为的一种惩罚手段。③税收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进行征收;而罚款、没收财产除国家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外,还可以由其他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执行。9.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n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因此公民应自觉纳税。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1)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2)税收具有强制性,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都是违法的。(3)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4)每个公民不管是不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时政追踪(一)财政政策由积极到稳健转变时政回放:2020年1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2020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政策的调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煤电油运形势趋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显现。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n(2)体现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国债资金投向的调整,来抑制某些方面的经济过热,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全面、协调发展。哲学常识(1)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的调整。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是在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后所采取的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又要预测未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后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3)这是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这样不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政治常识(1)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明确提出2020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党对国家政治领导的体现。(2)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3)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主要履行经济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是国家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体现。\n(二)适时调整税收政策时政回放:材料一:2020年,中央决定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20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材料二:1998年,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度下跌,为此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2020年由于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出口欠税严重,国家决定适当降低退税率,由15%调整到12.5l%。材料三: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以月收入800元为起征点,在当时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而今社会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地区间存在收入差距,收入来源也日益多样化,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如,北京市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200元。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税收具有固定性,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便改变,但这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2)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制度的变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它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长治久安。(3)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重要的调节手段。材料中的措施都是通过税率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减少了消费者收入的支出,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5)农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哲学常识\n(1)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税收政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国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税收政策。(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国家对税收及其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政治常识(1)进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体现。(2)调整税收政策,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第六单元银行和储蓄者知识平台1.银行的产生(1)资金的融通简称为金融。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称为金融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构成国家的金融体系。(2)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银行的产生过程来看,银行主要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3)现代银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2.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1)分类: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2)中央银行。①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②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③\n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有以下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经理国库。第四,中国人民银行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3)商业银行。①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②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扣去费用就是银行利润。③在我国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4)政策性银行。①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②我国目前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3.银行的业务和作用(1)尽管各商业银行的具体职能有所不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2)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转帐支票、汇票和信用卡。(3)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一,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第二,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三,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4.储蓄的作用(1)我国公民的存款储蓄,是指公民个人将合法拥有的、暂时不用的货币存人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客户随时兑付时,由信用机构保证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的一种信用行为。\n(2)存款储蓄主要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种。活期储蓄存款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适合人民群众节余款和积少成多的大宗用款的存储需要。(3)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4)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债券和商业保险(1)债券。①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②债券与股票相比,首先,性质不同。股票是股东的人股凭证,是投入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债券是一种债务凭证,限期偿还债务。其次,受益权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营状况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债券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其安全性比股票大。第三,偿还方式不同。股票的持有者叫股东,股份公司不准股东从公司中退出股金,股东要退股,只能出卖股票;债券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③种类:债券种类比较多。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2)商业保险。①特点: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商业保险的保障项目广泛,形式多样,给付标准较高。②承办机构:保险公司是办理各种商业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保险公司不是政府部门,而是金融企业。③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略)。④分类:商业保险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⑤职能和主要业务: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业务是:办理各种财产保险,包括企业财产、货物运输、运输工具以及个人财产等项保险业务,并办理国际财产保险;办理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⑥作用: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多年来,我国的商业保险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考点辨析1.正确理解银行的含义\n(1)银行是金融机构,但不能把银行与金融机构等同起来。金融机构是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银行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银行经营货币信贷业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吸收存款,再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使用,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的作用。(3)银行是依照法律规定建立的金融机构。2.认识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关系(1)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二者是政企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是特殊企业,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2)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关系。联系:二者都是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区别:①任务不同。政策性银行着重于贯彻政府政策意图,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商业银行则是经营货币信贷业务并获取利润的企业法人;②经营目标不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而主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和选择项目,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获取银行利润为目标,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扣去费用就是银行利润。③融资渠道不同。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划拨的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向社会发行由财政担保的建设债券以及批准在国外发行的债券等,它不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也不从民间借款;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存款,并依靠吸收存款作为其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3.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n邮政储蓄是我国邮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下办理的一种存款储蓄。邮政部门具有点多面广、传递快、营业时间长、假日不休息等特点。它所开办的储蓄业务,是对银行存款业务的重要补充。邮政储蓄能更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是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能更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存款、取款提供方便。邮政储蓄目前主要受理以个人名义的定期、活期存款,不受理支票。邮政部门吸收的存款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支配。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存款储蓄业务,同样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下进行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面向广大农民,在吸收存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对银行存款储蓄的重要补充。4.正确认识和区分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2)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3)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债券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债券与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4)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5)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5.正确区分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发行单位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特点\n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可以进入一定的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期限长,可转让,风险大,收益率高6.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不同点性质解决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保障水平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费用负担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完全由个人负担保险依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被保险人的需要保障范围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的大小、赔付标准的高低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保险对象以法定的社会成员为对象全体公民均可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相同点都是减少风险、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都是保险中的一部分7.正确认识利率及其作用(1)什么是利率?利率又称为利息率,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存款本金的比率为存款利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款金额的比率为贷款利率,是银行发放贷款时从借款人处收取利息而依据的利率。贷款利率包括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专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利率。\n(2)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利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存款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使生活消费相对下降;存款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投向股票和债券。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②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贷款利率下调会减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长。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当然,利率的调整和利率的杠杆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恰当适度地运用才能获得最佳政策效应。时政追踪(一)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时政回放: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20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自1994年起的10年来首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此举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分析点拨:经济常识\n(1)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显示,2020年以来,原材料、粮食、原油价格均有所上涨,2020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达到5.2%;生产资料价格虽有小幅度回落,但前一阶段的涨幅仍很明显;房地产价格强烈反弹,通货膨胀的威胁明显存在。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将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来抑制物价的高幅运行和通货膨胀的势头,从而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2)体现了央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哲学常识(1)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是根据前一阶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和针对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房地产投资过热、居民储蓄下降、物价指数长期高位运行等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有关规定,将有利于稳定银行储蓄和物价,增加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入,使居民以往出现的存款“负利率”得以改善:有利于抑制日益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泡沫.降低金融风险。(2)体现了因果联系的双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看待某一事物的结果时,应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从结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为了巩固前一轮的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以及解决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政治常识\n(1)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对人民负责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加居民的短期利息收入和保障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实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且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的政策;为了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规定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这些都说明央行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体现了国家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来抑制物价的高幅上扬和投资过热,从而对社会需求和供给总量进行调控,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此举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市场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职能的体现。(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材料一:2020年12司3日至;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材料二:2020年国家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发挥杠杆作用。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以保持币值稳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2)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n(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3)矛盾的观点要求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体现了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的观点。第七单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知识平台1.商品服务市场(1)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特点及地位。①含义:是商品、服务交易的场所。②内容:包括消费晶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③特点:消费品市场的特点是:购买者人数众多,商品品种繁多,商品交易次数频繁,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购买者容易受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是:购买者的主体是各类企业,商品交易数量大、金额多,属大宗购买和固定购买,因而购买的次数少,使用周期较长;商品的专用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购买者一般对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期、标准化等都有严格要求。服务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是无形的服务性活动;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是一致的;服务门类繁多,功能多样,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④地位: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2)市场交易的原则。①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规范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②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家庭消费的含义。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n(2)家庭消费的分类。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这些消费内容,按照消费目的,又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指家庭生活消费中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家庭生活中用于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所需要的消费。享受性消费:家庭生活消费中,能够满足人们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消费、精神产品消费和劳务消费。(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①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②收入水平。③物价水平。④人口数量。(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因此,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5)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①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和组织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行政机构),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法、司法机构),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工具)。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要增强消费者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1.商品服务市场及其地位\n(1)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的区别。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交易内容生活资料(有形商品)生产资料(有形商品)服务性活动(无形商品)交易次数和交易量交易次数频繁,一般每次交易量较小交易次数少,交易量大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量小交易方式复杂多变固定,专业性强复杂多变,门类繁多商品阶段最终消费连接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2)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它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于促进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2.市场交易的原则要从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内容、必然性和现状等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1)要明确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市场交易原则是规范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的基本准则。市场交易活动之所以要遵守一定的交易原则,是因为市场交易原则能够规范市场上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否则,就会破坏市场交易秩序,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弄清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懂得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行为。可从各自的含义、重要性、违反这一原则的表现等方面掌握。(3)要明确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n的交易原则的必然性。这不仅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童叟无欺、诚实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美德不仅不能丢,而且更应发扬光大。这对改善社会风气,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4)了解当前我国商品服务市场上商品交易原则的实施情况。例如,广泛开展的“承诺制”“示范窗口”和“百城万店无假货”行动等,实际上就是对市场交易原则的具体贯彻。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全面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与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家庭消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消费水平随生产的发展而提高,消费方式随生产的发展而改变。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既要看到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反对不顾当前生产的实际能力,搞过度消费或超前消费;又要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巨大反作用,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④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俭的精神。\n(3)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家庭消费虽然是个人的消费行为,国家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但是家庭生活消费绝非与社会无关。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因此,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总之,其重要性既在于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很重要,即公民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即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和消费观,学会正确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等。4.正确认识适度消费(1)所谓适度消费或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量人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多少来合理进行消费。适度消费的实质是量人为出,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需求,是不对的;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不去适当增加消费而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当前,我国国内需求不旺,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完全必要的。(2)所谓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超前,应该看到是否超出消费者的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有的人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太高,但预期收入高,在消费上的回旋余地大,只要具备这些前提条件,能够还清贷款或分期付款,即使借钱消费,也是适度消费,而不是超前消费。如果是消费行为或水平与自己的实际收入和收入能力相符合,即便是购买高档名牌的商品或享受高档服务,也可以看作是适度消费。5.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此外,消费者还享有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2)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性和意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不是销售者的恩赐。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人有利,而且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具体地说:①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有重要地位,这就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和利润。\n②消费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使商品服务市场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3)注意区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和组织机构,明确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害时的维权途径。(4)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绝不能滥用消费者手中的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影响全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6.消费者的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1)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损害消费者合法权利的行为,就是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就是坚持了市场交易原则。(2)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在内容上也有一致性,如自主选择权与自愿原则,公平交易权与公平原则等在内容上都是一致的。时政追踪(一)食品安全时政回放:材料一:2020年5月,广州市出现了“假酒中毒”事件,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勾兑出散装白米酒。造成十几人死亡,数十人中毒。这是继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又一食品案件。材料二:2020年5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指出,在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整治,要重点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材料三:国家工商总局决定,从2020年6月到2020\n年春节,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对食品经营主体和食品入市、交易、消费环节的监管,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食品店的整治力度。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它不利于市场交易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影响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充分发挥。(2)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销售,损害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消费者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假冒伪劣食品也损害了正当经营者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经营。(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维护食品安全要依靠法律手段,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同时更要依法办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5)市场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建立和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材料中国家采取的措施正是实施宏观调控的表现。哲学常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必须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强活动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加强对食品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危害人民健康、生命安全的产品进入市场。(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问题。材料中指出“要重点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做法说明了这一点。(3)要教育生产经营者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克服个人主义。政治常识\n(1)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2)国务院实施的维护食品安全的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体现了政治职能。(3)要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二)打击非法传销活动时政回放:2020年春节以来,传销和变相传销有所抬头,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一是以“传人头”为主的变相传销取代以往“传商品”为主的传销模式,这种传销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团伙诈骗;二是利用互联网从事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三是以专卖店、连锁店等形式为掩护进行非法传销活动。此外,非法传销还出现一些新趋势:传销开始由大集团向小型化发展;过去传销主要发生在大中城市,现在已向县城和偏远乡村转移,甚至出现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公安机关加大了打击力度,并取得了好的成效。2020年8月31日,山东省淄博市警方历时4个月,转战10余个省市一举捣毁了“4·8”(4月8日立案)非法传销犯罪团伙。案件中传销人员涉及12个省市的10万多人,涉案金额3亿多元,公安部经侦局负责人表示,这是我国打击非法传销活动以来,公安机关破获的规模最大、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非法传销团伙案件。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和法制性特征,市场交易应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意味着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传销的新特点之一是开始以“传人头”为主进行非法活动,传销组织人员骗取亲戚朋友的信任,以介绍工作交押金等名义进行诈骗活动。这不仅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否定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还是一种不讲诚实信用、背离市场运行规律的不道德行为,阻碍了市场交易的正常、健康、有序运行。依法打击传销活动,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则体现着市场经济的法制性。\n(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传销活动在一些地方重新抬头,并出现新的特点及趋势,表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弱点,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或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才能维护我国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哲学常识(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有关传销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再加上非法传销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不同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青年学生应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向。大学生参与传销就是错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结果,这不仅对学生本身而且对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政治常识(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我国的国家职能,而国家履行职能又体现、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传销组织者用诈骗手段并且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他人参加,有的还披上了专卖店、连锁店的伪装,欺骗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国家打击传销活动,体现了国家的政治职能以及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经济职能。(2)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依法打击传销活动,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以上原则。此外,严厉打击传销活动也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三)有保有压,继续扩大内容时政回放:2020\n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针对当前经济形势,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在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时,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因此,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2)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新举措。(3)财政的作用。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抑制经济过热。哲学常识(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国内外形势,中央果断调整财政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2)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国家采取有保有压的原则体现了这一道理。(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调整政策的决策,坚持了与时俱进。政治学常识(1)国家职能。国家调整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能体现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2)体现党对国家的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召开的,明确了202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3)体现了党具有较强的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n第八单元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知识平台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市场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类型。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它的主要类型有商品市场(有形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①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②商品结构复杂化;③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⑤市场竞争激烈化。2.外汇、汇率与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1)外汇、汇率与外汇储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2)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①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易的一方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抬高某些商品的价格、压低另一些商品的价格。②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3.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①它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②目标:各成员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③\n作用: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④中国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方之一。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①含义和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②作用: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③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5.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主要方式与主要内容(1)基本含义: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2)主要方式: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3)主要内容:①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②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③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进口是对外贸易中另一个重要方面。\n6.海关征收关税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海关和关税的基本含义。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2)征收关税的作用。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7.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与作用(1)主要方式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2)作用:①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④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8.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1)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必要性:①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②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2)平等互利,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何差异,都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n由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是主权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所以这种经济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1.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比较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不同点性质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国际金融组织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各成员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①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③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步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点①\n都是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②除世界贸易组织外,其他两者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③中国是世贸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方之一,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④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2.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汇率是连接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条重要纽带,汇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汇率的变动包括本国货币贬值和升值两个方面。本国货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如下:(1)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产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2)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引发通货膨胀。(3)本币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①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②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动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使吸进贬值货币的一方遭受损失,而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③\n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首先从泰国货币贬值开始的。1998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持续下跌,降到八年来最低点。这对亚洲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发展对外贸易是否“出口越多越好,进口越少越好”?(1)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看。对外贸易是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的。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增加出口才能增加外汇收入,保证多进口,而进口搞好了,又能带动出口。因此,发展对外贸易既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又要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使二者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强调—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2)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过度的出口并不一定有利,如果在生产不能相应扩大的条件下增加出口,必然会影响国内需求的满足,影响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国内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市场缺乏的生活必需晶,必须适当增加进口,否则,同样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3)发展对外贸易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外贸结构。从出口方面看,如果过多地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量,不仅对国内其他产业的推动较小,而且会失去国内深加工的机会;从进口方面看,如果进口的多属消费品,特别是那些高档奢侈品,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反而会消耗大量外汇,助长国内不正常的消费欲望和水平。4.在我国的粮食对外贸易中,为什么在出口某种粮食的同时又要进口另一种粮食?(1)由于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生产技术与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生产一定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也各不相同,即不同粮食的国别价值有一定差额,通过国际交换,有计划地出口我国具有优势的商品,换回对我国来说耗费较多社会劳动的商品,就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建设。(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各国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界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最佳经济效益。\n(3)这也是为了调整我国人民粮食消费的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5.正确把握关税的作用(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征收关税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征收关税能够对一国对外贸易起调节作用,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这种作用体现在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在出口方面,许多国家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鼓励商品出口;在进口方面,对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而对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材料、半制成品、先进技术设备和生活必需品,制定较低税率或免税,鼓励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时政追踪(一)亚欧首脑会议时政回放:2020年10月8日至9日,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团出席。会议正式接纳柬埔寨、老挝、缅甸3个东盟成员国和欧盟的10个新成员加入亚欧会议,成为亚欧39方领导人的首次聚会。随着亚欧会议实现自1996年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大,一个横跨亚欧大陆、人口逾24亿、GDP超过世界总量一半的跨区域对话与合作论坛日益向世界展现出勃勃生机。与会各国首脑在“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的主题下就国际和地区形势交换了看法,讨论了亚欧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主席声明》《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宣言》以及由中法共同倡议的《文化与文明对话宣言》等文件。分析点拨:(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它需要相互交换商品,需要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范围也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经济活动参加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广泛利用他人优秀的生产科技成果,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届会议以“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n为主题,全面拓展亚欧会议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从根本上说,正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这一内在要求。(2)体现了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渗透性越来越强,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任何国家要想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较快发展是不可能的,谁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在亚欧大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令世界瞩目: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东北亚和东盟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亚欧双方在国际格局中力量上升,东亚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西欧资金、技术优势明显,亚欧经济上的互补和利益上的趋同日益突出,因此双方能够不断加强合作。本次会议确定“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的主题,目的就是要“突出和扩大共识,增进理解和友谊,促进和深化合作”,进一步推进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3)体现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国策。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我国在开放和竞争中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重视亚欧合作,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加强合作的精神,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欧会议进程。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国将继续加强同亚欧各国的全方位合作,为亚欧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体现了我国的对外政策。(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时政回放:2020年6月1日至3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分别在香港、澳门、广州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合作发展,共创未来”,这标志着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工程正式启动,它必将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9+2”,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区域。分析点拨:经济常识\n(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要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这样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资源优化配置,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创造区域合作的新名牌。(2)国家应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区域合作的宏观调控。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创造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解决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工程的启动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在这一区域经济中,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又以9省区为腹地,将形成实力强大的对外贸易实体,不仅前景广阔,而且相得益彰。哲学常识用发展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工程的筹建,是坚持发展的观点,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地想问题、办事情的具体表现。政治常识(1)政府积极发挥经济职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由广东省政府发起,得到周边省区和港、澳特区的积极响应,得到中央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指导。合作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原则下展开,初步拟订了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与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这种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是政府履行对内经济职能的具体表现。(2)港、澳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符合“一国两制”方针。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遵循自愿参与、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开放合作、互利多赢的原则,符合“一国两制”方针和中央对港、澳的政策。香港、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原则下,积极参与推动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与内地9省区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美国对华彩电倾销案\n时政回放:美国迄今已对中国产品实施近100起反倾销措施,是世界上对华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其立案调查的反倾销案中有半数是针对中国产品,2020年11月,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中国四个电视机厂家向美国低价倾销彩电,并决定对中国彩电征收约28%一46%的反倾销税。根据美国商务部2020年4月13日的终裁,对中国各主要彩电出口厂商征收的反倾销税率如下:——厦华,初裁反倾销税率31.70%,终裁税率4.35%——长虹,初裁税率45.87%,终裁税率24.48%——TCL,初裁税率31.35%,终裁税率22.36%——康佳,初裁税率27.94%,终裁税率11.36%——海尔、海信、创维、苏州飞利浦、上广电、星辉国际控股公司及其另外3家全资附属公司,初裁最高税率40.84%,终裁加权平均税率21.49%;——其他未应诉企业,初裁税率27.94%~78.45%,终裁税率78.45%。中国在应诉这次反倾销调查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受到重大的损失。反思此次失误的原因。其一,过分依赖价格竞争策略。其二,中国产品对一个市场的出口量往往在短期内暴涨,这样更容易诱发反倾销案起诉。其三,此次应诉失利的直接原因是中方彩电业个别厂家与美国申诉方五河电子公司进行了幕后交易,致使原本把中国彩电出口美国市场税率减低到零税率的希望化为泡影。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使中国对外贸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2)我国企业要积极面对,沉着应战,对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外熟悉世贸组织规则。(3)中国彩电行业也要改变增长方式,不能仅依靠价廉物美的形象取胜,要向深加工、高档次、创名牌的方向努力。(4)用关税的有关知识分析正确应对反倾销调查的重要性。\n哲学常识(1)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分析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要加强团结,不能搞内讧。(2)企业应该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四)202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时政回放:材料一:2020年7月29日,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消息,2020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增势强劲,进出口总额达5230亿美元,超过2001年5097亿美元的全年进出口总值。据统计,2020年前6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5230亿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39%。其中出口2581亿美元,进口2649亿美元,分别增长36%和43%,上半年累计贸易逆差68亿美元。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速度明显加快,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2020年前6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93.3亿美元,增长36.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68.3亿美元,增长31.5%,比5月末上升3.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1225亿美元,增长40.7%。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2422.6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423.5亿美元,增长37.8%;进口999.1亿美元,增长41.8%。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424.4亿美元,比5月末增加87.4亿美元。材料二: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35.7%。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亿美元,增长13.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6099亿美元。分析点拨:经济常识(1)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3)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我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了条件。贸易顺差和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说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n(4)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5)在对外贸易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但在高科技领域的出口产品数量较少,效益有待于提高。哲学常识(1)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要注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要处理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的关系。(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看到成绩,也要看到效益上的不足,要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n哲学常识第一单元一切从实际出发(含前言)知识平台1.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陛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进步思想、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一切从实际出发\n(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例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等。(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就是“实事”即客观实际,也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实际”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也是客观的,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必须按规律办事,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4)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它们融会贯通,自觉地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考点辨析1.物质概念\n(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都客观存在着。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是可知的,具有可知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要注意与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区别开来。(3)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电脑思维“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第二,“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第三,“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没有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第四,“电脑思维”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类智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第五,“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事物总是具体的,只有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全面情况,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统+。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情况),只有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3)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它既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活动密不可分。\n(2)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可见,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之一,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同时,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都属于“想问题”的范围,属于认识世界即思想意识的范畴。反作用并不是说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不等同于实际去做、去行动、去实践,而是指导人们做或不做什么、该或不该怎样做。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外,还包括“做”。(3)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5.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致性。(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理论依据不同。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属于辩证法。③地位不同。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侧重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反对“一刀切”。(2)一致性。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6.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1)区别。①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它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是对所有承认这一基本观点的哲学流派的总称。②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还承认意识又有能动性,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因而它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③\n机械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往往表现为唯心主义。因而,它是不科学的,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2)联系。①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②从外延上看,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7.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1)区别。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2)联系。①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②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从主观出发,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③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8.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实际出发;要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并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2)全面、辩证地认识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从个别事实出发,那还不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客观事实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了一个方面,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要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3)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时政追踪(一)退耕还草与生态移民\n时政回放:材料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超载放牧、粗放经营以及鼠害影响,长江源头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生态形势严峻。继2020年国家在黄河源头启动“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之后,2020年8月又在长江源头沱沱河启动此项工程。这是中国在继退耕还林、还草之后又一项生态保护大型项目。按照规划,在未来10年的禁牧过程中,长江源头将在水土保持、生态自我恢复过程中,重造秀美山川。材料二:“退牧还草”是指在退化的草原上实行禁牧、休牧、轮牧,使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移民”是指由各级政府筹集资金,主动组织安排当地居民从需要对自然生态实行保护性恢复的地区撤出,移居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两河流源头启动“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是在分析两河流源头严峻形势的墓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划,在未来10年的禁牧过程中,重造秀美山川,体现了正确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长期超载放牧、粗放经营造成长江源头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生态形势严峻,是人们无视事物间客观联系,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我国在两河流源头启动“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保持水土,使生态自我恢复,是尊重联系的客现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无视客观规律,超载放牧、粗放经营,使长江源头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生态形势严峻。痛定思痛,在两河流源头启动“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是人们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4)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离不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当前两河流源头严峻的生态形势,为搞好水土保持,敢好生态自我恢复,重造秀美山川,我国政府启动“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n政治常识(1)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国家在黄河、长江源头启动“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当地居民从需要对自然生态实行保护性恢复的地区撒出,移居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二)弘扬延安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时政回放:《人民日报》2020年7月7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6日晚在参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时强调,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的指示精神,要结合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使延安精神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使延安精神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2)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我党的历史任务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n(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延安精神,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发展了中国先进文化。(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延安精神,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表现。(3)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思想领导。延安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用正确思想武装教育全国人民,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政回放:2020年9月16日至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n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策,是在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耐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意识对物质发展的促进作用。(2)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3)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4)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自身规律可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把握其规律性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常识\n(1)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只有提高执政水平,才能团结各民主党派,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更好地执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都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只有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进一步适应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只有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做到:①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②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③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坚持依法执政、执政为民。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第二单元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知识平台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地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n(3)辩证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这种联系形成事物之间交叉错综的联系网,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和转化。把事物看成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4)联系具有普遍性。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和人的意识都是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物质世界。(5)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6)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7)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8)普遍联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及方法论要求: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必须坚持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9)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一要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二要注意二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四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0)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2.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端正认识的方向。明确科学研究的任务。\n(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当作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是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②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的关系。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系统和要素的相互联系,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②\n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地位。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发展的观点。①变化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②正确理解发展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发展观点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发展问题的基础。③正确理解发展.有助于运用发展的观点,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2)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发展”。①什么是发展;②变化与发展的关系;③发展的实质:(3)发展观点的方法论要求。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注意考察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6.全面理解规律(1)规律含义。(略)(2)规律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规律有稳定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联系。本质相对于现象来说是稳定的。(4)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而非偶然联系。(5)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现象独有的,它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它对同类事物有普遍的支配作用。\n(6)规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7)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8)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故并非任何规律都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考点辨析1.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1)区别: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强调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发展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②运动、变化既有上升的、前进的,也有下降的、倒退的,既有量变,也有质变;而发展则要通过质变,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联系: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也离不开运动,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有前进的,有后退的,而发展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本节的难点,要用辩证思维方法来理解。\n(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并不是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3.把握联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把人们生活中讲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2)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仅仅理解为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3)不能认为一切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的。(4)不能把联系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从而认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1)二者的内容和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首先的、第一位的问题,“怎么样”是其次的、第二位的问题。(2)两个问题的联系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承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属性、形式和机能的联系。没有物质的统一,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因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5.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区别: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联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③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n时政追踪(一)亚欧对话合作的盛会时政回放:2020午10月8日至9日,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团出席。会议正式接纳柬埔寨、老挝、缅甸3个东盟成员国和欧盟的10个新成员加入亚欧会议,成为亚欧39方领导人的首次聚会。随着亚欧会议实现自1996年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大,一个横跨亚欧大陆、人口逾24亿、GDP超过世界总量一半的跨区域对话与合作论坛日益向世界展现出勃勃生机。与会各国首脑在“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的主题下就国际和地区形势交换了看法,讨论了亚欧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主席声明《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宣言》以及由中法共同倡议的《文化与文明对话宣言》等文件。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东亚经济富有活力,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欧盟经济高度发达,资本充裕,科技领先,一体化程度为全球之最。亚欧经济上的互补性日益突出,只有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促进亚欧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2)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发展。8年来,亚欧双方抛开历史恩怨,承认彼此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致力于发展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创建了全新的区域间对话模式,树立了洲际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典范。作为新型的跨区域对话论坛,亚欧会议在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及社会文化交流等三大支柱领域均取得积极进展。\n(3)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片面的观点。由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政治理念、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亚欧各方在不少问题上看法不尽相同。但双方总体上能够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求同存异、突出共识。正是由于亚欧会议各方坚持了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既承认对立和差别,更重视双方的统一和依存关系,才使亚欧会议不断发展壮大,合作不断深入,一个横跨亚欧大陆、人口逾24亿、GDP超过世界总量一半的跨区域对话与合作论坛日益向世界展现出勃勃生机。政治常识(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东亚地区蕴藏巨大的市场潜力,西欧资金技术优势明显,亚欧在经济上的互补和利益上的趋同日益突出。所以,亚欧双方能抛开历史恩怨,承认彼此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致力于发展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树立了洲际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典范。(2)我国的对外职能和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保卫、交往职能是我国对外职能的两个方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温家宝总理首次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对话合作,深化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增进政治互信等主张,中国代表团的积极参与和建设性主张得到了与会各方的重视与好评,中国将继续加强与亚欧各国的全方位合作,为两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政治对话、经济合作、社会文化交流是亚欧会议的三大支柱,与会的各国首脑在本届会议“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的主题下就国际和地区形势交换了看法,讨论了亚欧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以及亚欧首脑会议未来的发展等问题。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扩大之后的亚欧会议成员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球的一半,亚欧会议将在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n(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时政回放: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0年12月3日至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20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202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议强调,按照这个总体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会议在2020年经济工作任务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材料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20年会11月6日在上海开幕。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是2020年3月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组建的。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n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2)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就必然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的发展应是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经济、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分法,用全面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n(6)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8)不同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时政回放:2020年11月1日,国务院第423号令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并于2020年12月1日施行。《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条例》的颁布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区甚至相当严重。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系统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务院颁布了《条例》,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n(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所有制形式、用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新的问题应运而生,如私企雇员问题、流动人口劳动力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有一部分劳动保障监察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才能应对,国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制定和颁布了《条例》,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条例》的颁布,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条例》的颁布,有利于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有利于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特别是近年来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比较突出的问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和纠正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行为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和颁布了《条例》,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治常识(1)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是要求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条例》的颁布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条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原则、主体、内容、程序及监察机构和监察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员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体现了依法行政所要求的行政执法职权法定、主体法定、程序法定等基本原则,确保劳动保障监察权的正确行使并得到有效监督。\n(2)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条例》的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条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通过对劳动保障方面违法行为的制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合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3)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条例》的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条例》的颁布是维护好、实现好广大群众在劳动保障方面的合法权益,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践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第三单元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知识平台1.矛盾普遍性原理(1)原理表述:①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②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③矛盾就是事物,就是运动,就是思想,就是问题,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2)方法论意义: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3)错误倾向:反对一点论、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4)实际运用:①分析说明党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②分析说明我国“人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需要注意的几点:①“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某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2.准确理解与把握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这一含义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n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第二,“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第二,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2)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事物自身”。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矛盾问题上的区别所在。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的内部,又指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外因。(3)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违背“同一律”的表现;而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淆。3.全面掌握和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其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关键。(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反对“一刀切”“一风吹”。4.如何理解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n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既可以表现为事物的内部条件,也可以表现为事物的外部条件。这个条件应有利于矛盾双方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而促使矛盾双方转化。当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就实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不可能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转化就不能实现。所以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例如,落后向先进转化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等内部条件,也需要集体的帮助等外部条件。5.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是指,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既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也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2)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关键在于不能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当成整体与局部范围大小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上讲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即同类事物的共性;特殊性则是事物各自的特殊性质和特点,即事物的个性。因此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不是相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则是整体由局部构成,局部存在于整体当中,是整体的一个部分,二者有个范围大小的问题。总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不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注意:(1)寓于是“存在于”“包含于”的意思。(2)不能认为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不能认为共性包含个性。(3)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与“少”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为什么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矛盾的主次方面在地位和作用上是不相同的。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n(2)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被支配的地位,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能起主要作用,但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3)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双方对决定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4)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性质时既要注意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又要认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7.全面理解和把握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名称原理包含的主要内容方法论意义联系实际的热点问题关键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二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经济结构调整是关键”(常用于解决问题、办事情)抓中心,抓关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功绩和所犯的错误;正视党内腐败问题,要看到党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常用于认识问题、看问题)看本质,看主流考点辨析\n1.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1)区别:两者的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复杂事物包括许多“矛盾体”,每一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因此,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2)联系:它们都是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二者在自己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都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性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主要矛盾,抓重点,主要是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二者在实践中都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特殊矛盾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均衡论。二者都是和各自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n二者是有区别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从唯物论角度侧重于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正确的认识;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它从辩证法的角度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又是一致的: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3.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联系。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指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1)从空间上看,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要由“特殊性”作出回答,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从时间上看,普遍性是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一样吗?要由“特殊性”作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特点。(3)再从空间上看,即使是同一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也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其特点。这三个不同,就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也可以说,“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5.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的关系(1)区别: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不与任何事物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n矛盾的观点: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联系: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普遍联系又离不开事物的变化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着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相互依赖的.它们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联系。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予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两点论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明了方向,要在两点论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的两点及其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是两点论的深入展开,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坚持两点论,切不可把对立统一看成千篇一律的教条。时政追踪(一)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政回放:2020年9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n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会号召,全党同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分析点拨:(1)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能够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面对两个根本性转变——从夺取政权转变为长期执政;从受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2)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及时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积极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n(3)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支流。因为支流也能阻碍主流的发展,如果任其自流,不加控制,也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经过55年执政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考验,其执政经验不断丰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成功驾驭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今天党在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科学判断形势能力的缺乏,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较弱等,有些方面已经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为此,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相关,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程。(5)体现了认识总是要发展的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总是要发展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2020年2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向前推移。(6)体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治理教育乱收费时政回放:\n教育乱收费被称为中国教育久治不愈的“顽疾”。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价格举报的六大热点中,教育乱收费连续3年高居榜首。2020年秋,中国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全面推行“一费制”。教育部称此举是中国义务教育收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以从制度上遏制长期以来怨声载道的教育乱收费。据透露,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分析点拨:(1)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教育部制定“一费制”以遏制教育乱收费.是考虑了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2)治理教育乱收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要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复杂问题的重点、关键和中心。当前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点是农村中小学的乱收费,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乱收费问题。抓住这个重点,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治理教育乱收费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国家制定了“一费制”,并要求各地学校按照“一费制”的要求,公开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设立收费公示栏、校务公开栏等,增加收费工作透明度,接受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为了杜绝高校乱收费行为,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高校不得自立收费项目,不得以“赞助费”“保证金”等名义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学费之外的费用,变相“以钱买分”。同样是治理教育乱收费,却采用不同的办法,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治理教育乱收费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教育乱收费有内外因两方面,内因是学校的办学思想、行为等,外因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一费制”\n的推行,不仅有利于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推动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可见,“一费制”是从内外因两方面解决乱收费问题的。(5)治理教育乱收费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根本动力,而且还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该原理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重视实践。党和政府之所以痛下决心制定各项措施治理教育乱收费,就是因为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学校的乱收费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治理教育乱收费已刻不容缓。(三)《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时政回放:2020年9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中国政府首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介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介绍说,这本白皮书由前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结束语等12部分组成,全文约1.2万字。这是中国政府第一部专门阐述社会保障现状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白皮书,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为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做的不懈努力。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长期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将大大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n(2)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依然艰巨。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大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付压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使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迫切,就业形式多样化将使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被纳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这些都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建立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3)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4)体现了全面的观点。我国原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职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方式的变化,现在已经把非国有企业、个体经济包括灵活从业人员作为我们制度覆盖的重点。现就这个问题,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来说,已经出台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指导性意见,而且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几百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障。(5)体现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包括灵活就业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作为我们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重点工作来抓。经济常识(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为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就要求企业能够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要求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变化来决策资源配置;要求企业内部进行劳动、人事等方面的改革。在改革中,对企业富余人员进行安置与生活保障是十分必要的。(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职工的养老、医疗、待业等绝大多数费用均由企业承担,这就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摆脱这一包袱,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社会保险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劳动者实行社会保障,就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消除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保证了现代社会能在激烈竞争中变动中正常地有效率地运转和发展。政治常识(1)这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表现。“三个代表”\n重要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社会保障白皮书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科学的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2)国家实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必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白皮书,正是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3)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国家将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平台1.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要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2)要明确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注意三点:①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或是只有外因而没有内因,都不会引起事物的变化。②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这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原因。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如下图:\n要求要求通过事物发展内因——根据(第一位)外因——条件(第二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内外因相结合重视内因重视外因(3)克服在内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几个错误观点:①不能认为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不能认为内因的作用可以离开外因,二者缺一不可;③不能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2.事物发展的状态(1)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2)相互关系: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由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要坚持适度原则。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必须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②\n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这里要把握,并非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好坏两种方向,我们必须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③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也称量变质变规律)。④把握坚持适度原则需要注意: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要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3.正确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即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原因: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每一步的方向,而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方向及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4)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一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二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n4.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存在着种种分歧,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5.质变不同于发展(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2)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发展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4)质变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向上的、前进的质变,即发展;另一种是后退的、下降的质变,不是发展。考点辨析1.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总趋势(1)发展是事物具有上升、向前、进步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n(2)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3)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积极支持新事物,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推动事物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分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就是指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经过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量变阶段矛盾统一体还未解体,一旦统一体瓦解,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则事物就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可见,不管是量变还是质变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正是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统一具有暂时性、有条件性,斗争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导致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具有必然性。但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总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都要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哲学中的这“两个对子”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n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根源于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状况的观点、方法。第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从来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4.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1)区别:①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说,重点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重点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②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并由此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④二者的方法论意义不同。辩证唯物论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出发,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则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并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①二者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n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部分组成。②二者相互渗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学说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正确揭示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5.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发展的含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发展是指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2)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过程,而是有规律的。(3)发展的基本条件: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4)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发展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变一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6)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正确理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即客观物质世界。(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现。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形\n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3)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做到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努力按规律办事,也就是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政追踪(一)反对“台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时政回放:(1)目前,海峡两岸关系严峻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与陈水扁及所有“台独”分裂势力斗争的焦点,是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声明,鲜明地提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五个决不”和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发展两岸关系的“七项前景”,严正指出了摆在台湾当权者面前的“两条道路”。充分体现了13亿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2)2020年来,陈水扁又搞出“台独”新花招,如大搞军事演习、台“行政院”通过高达约182亿美元的军事采购预算、又拣起“过境外交”的伎俩,鼓动乍得等极少数国家致函联合国秘书长,要求联大审议所谓“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等。分析点拨:(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国两制”构想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也可以用实事求是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来分析)(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其中要求我们要看到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整体,台湾、香港、澳门都是部分,它们本身都各不具备整体的功能,都不具有主权实体性质,都不能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n(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由于台湾岛内领导人的“台独”言行,少数国家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使得大陆与台湾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变得困难与曲折,但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只要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台湾也会得以实现。(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政回放:2020年1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了2020年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202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这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做好2020年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对宏观调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克服一些地方在宏观调控中出现的“一刀切”“行政化”的现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注意针对性。另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稳健的财政政策登场,货币政策也趋向稳健,加上在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上也是对不同的行业做到了有保有压,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经济的原则。这些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要看到经济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是卓有成效的,但也是阶段性的。虽然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牢固。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比较强烈,而且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如果不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反复,我们的困难会更多,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要看到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当然,也有充足的理由坚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2020年的经济工作会取得平稳较快发展。\n(3)要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是看到了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平稳较快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这样做就是要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有序,以实现2020年经济的良性运行。(4)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2020年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内,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也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并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经济常识(1)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要保持经济增长,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不可或缺。2020年的经济工作也应该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粮食虽然增产,但供求缺口没有改变;粮价恢复性上涨,但种粮效益比较低的状况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要巩固目前来之不易的形势,必须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必须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n(3)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影响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优化结构和加强薄弱环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才能进一步推进2020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4)适应经济全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做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五单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知识平台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及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内在联系(1)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n(2)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根本点是它的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3)主观能动性的第三个表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4)内在联系。①“做”是“想”的基础。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②“想”指导“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人们的实践需要有思想、计划和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为指导。③“想”和“做”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支撑,精神状态也必然表现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3.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4.主观能动性的实现条件(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n在和发展的条件。要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就必须用一定的条件作用于该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而,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5.现象和本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3)现象、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属于主观范畴。7.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n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帮助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指导作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谬误、科学理论的关系(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认识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分。(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质的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把握。(2)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是统—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n(3)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对矛盾两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10.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1)创新的哲学依据:①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②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③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2)创新的意义: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1.认识总是要发展的无论是认识的深化,认识的扩展,认识的推移,都是认识的发展。(1)所谓“深入认识”是指复杂事物有若干层次,人们的认识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每一层次上的人们的认识,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2)客观事物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人们的认识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这就叫认识的扩展。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3)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从一个阶段过\n渡到另一个阶段,就是认识的推移。客观事物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总之,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一切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考点辨析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2)“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能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上述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酌关系(1)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n(2)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条件,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离开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的工作也绝不会前进一步。3.不能认为“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是否尊重规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4.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前者是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者是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5.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n(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每一个具体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一个方面上、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人类实践活动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求认识不断发展,为实践发展提供认识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6.分析与综合的关系(1)区别: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2)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认识。分析与综合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7.正确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客观因素的辨证关系(1)“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既然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什么又说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①所谓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不是不需要或者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指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为向导,否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会失效。②人们要发现规律,而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东西,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规律的各种表现形态,要发现规律就必须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抽象思维能力。③发现了规律还要进一步利用规律。而人们如何利用规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等,这也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④\n反过来看,如果没有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太容易了,何谈“积极地发挥”!总之,由于客观规律的制约,促使人们去认识它和利用它,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客观条件的制约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既然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什么又说它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①所谓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不是不需要或者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指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取得成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人们无论是认识事物还是改造事物,都是在利用一些事物作用于另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才能被认识、被改变,“一些事物”在这里就起着条件的作用。②人们必须研究要认识或改变“另一种事物”应当具备哪些条件。这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能动性“大有作为”。③研究明白了,还要付诸行动,可利用的现成条件就利用它,需要改变的就改变它,应该创造的就把它创造出来。这就使主观能动性更加“大有作为”了。④反过来看,如果没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必要几乎是多余的。总之,客观条件的制约促使人们去研究它,利用、改变、创造它,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了广阔的余地。(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怎么又说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确实是自身的主观因素,而且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但我们至少要注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因而,①任何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其能动性的性质(能否收效)、大小(收效程度)与以往积累起来的能动性(在活动中训练出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②主观因素还有其他的内容,如利益出发点。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除了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外,还必然受到利益的支配。能力相同的人从事相同的活动,可能取得相同的结果。但利益出发点则可能不同。所以,应选择正确的利益取向。这叫做价值观问题,第六课要专门讲述。8.说明下列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科学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实践。(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n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们是认识的不同质的阶段。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者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4)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9.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即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经过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才能发挥认识的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也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时政追踪(一)青藏铁路的冻土攻关时政回放:2020年6月22日,青藏铁路建设又迎来一个里程碑——西藏段开始铺轨,西藏即将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据了解,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长度约为965公里,是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为了了解和解决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在条件极为恶劣的高原环境里,坚持科研,无私付出,不仅为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重大冻土技术难题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也造就了一支敢于吃苦、不畏艰难、乐于奉献、本领过硬的科研队伍。这支敢打敢拼的队伍近年来在程国栋院士带领下一改以往单纯依赖增加热阻这种消极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以“冷却路基”为核心的积极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顺利解决了冻土路基的融沉问题。\n分析点拨:(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广大冻土科研工作者敢于吃苦、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结果,说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导向与选择、激发与抑制、控制与调节有着巨大影响。(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首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影响着铁路修建的进程,随着冻土路基融沉问题的解决,青藏铁路建设掀开新的一面。其次,主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无私付出,为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重大冻土技术难题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冻土路基融沉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3)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要重视量的积累。正是冻土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为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重大冻土技术难题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才有后来程国栋院士一班人的科技攻关,难题破解。(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离不开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二)莫高窟的开放与保护时政回放:敦煌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大泉河畔,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然而千年风雨沧桑,使莫高窟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发生巨变,特别是莫高窟北区洞窟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身在沙漠地区的莫高窟及洞窟所在崖体为什么遭此重大破坏,难道是风的作用?为了破解这一世界难题,敦煌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广泛阅读考古资料,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2020年?月25日敦煌研究院保护专家联合宣布,对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造成破坏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洪水、大气降水和地震等,其中大气降水和洪水的上下夹攻是造成崖面崩塌、洞窟破坏的罪魁祸首。\n为了防患于未然,保护专家建议,要对莫高窟前大泉河左侧已经修建的防洪大堤进行加固和适当加高,并对河道进行加宽、清淤等整治,以提高防洪、泄洪能力,同时对莫高窟北区的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进行加固和防渗水整治,以预防地震等突发灾难对洞窟及崖面造成的继续破坏。分析点拨:(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在洪水、大气降水和地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发生巨变。(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对莫高窟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发生巨变的原因一直是难解之谜,敦煌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了罪魁祸首。(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莫高窟身在沙漠地区,水的侵蚀从何而来?经过调查分析,人们找到了其中原因,从而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护专家以此为指导,提出防止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免遭破坏的正确方法。(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创造两个条件。敦煌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广泛阅读考古资料,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占有了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从而找到莫高窟洞窟及洞窟所在崖体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5)认识总是发展的。对莫高窟及洞窟所在崖体遭到破坏的原因,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由风蚀说到洪水和大气降水说反映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三)诚信建设时政回放:2020年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官员章国荣指出,人们对失信行为的容忍、默认是中国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诚信建设意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已被普遍接受。2020年11月21日至26日“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在北京举行。活动包括展览展示、论坛会议和主题晚会等内容。其中论坛会议将包括“中国诚信建设高层论坛”的主题论坛,以及“全国诚信体系建设研讨会”和“中国企业诚信论坛”\n两个专题论坛。其目的是让社会认可讲诚信的先进地区和企事业单位,以增加他们讲诚信的收益,以此激励和带动整个社会讲诚信。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人们对市场规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诚信建设意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由生疏到被普遍接受,反映认识的发展。(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有利于激励和带动整个社会讲诚信,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进行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对失信行为的容忍、默认是中国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的通行证,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必须遵守诚信这个经营准则。举办“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目的就是让社会认可讲诚信的先进地区和企事业单位,以增加他们讲诚信的收益。经济常识(1)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有利于企业开展正当竞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诚实守信是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现象,从而增加他们讲诚信的收益。(3)公平、诚实守信是市场交易的原则。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诚信建设意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已被普遍接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交易行为日益规范。\n第六单元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知识平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3)社会存在是客观的,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旦形成,它可以不依赖于社会存在,而在人们头脑中长期流传。2.哲学价值概念不同于经济学价值概念。经济学的价值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依据。而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人类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可见,哲学上的价值比商品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商品的价值只是其中的具体领域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中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含义有一致性,但也有严格区别。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商品经济领域中研究的问题,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用货币去交换。哲学上的价值是世界观领域中的问题。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是人们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n(3)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阶级性,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4)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2)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定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并被实践证明符合上述要求时,才能证明其正确性。(3)正确的价值观是科学的认识,科学的认识对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5.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1)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3)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因此,应该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n须得到维护。第三,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6.集体主义原则与商品交换原则是对立的吗?(1)集体主义原则要求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三者和谐发展。在发生利益矛盾时,要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2)商品交换原则即市场原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这一原则,这是一切商品经济活动所共有的规律,不坚持这一原则,经济活动就无法开展。而且这一原则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尊重规律,按经济活动规律选择的结果,这所要求的公平、公开、平等、公正、效率、诚实无欺的价值观,也正是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二者不但不是势不两立,而且相得益彰,互相促进。(3)但我们也要看到两个原则毕竟不是一回事,集体主义原则是价值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商品交换原则属于经济活动和经济学范畴。而且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也需要通过集体主义原则调节,化解利益矛盾,促进集体主义发扬光大,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约束每个价值主体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促使市场主体间确立健康、文明、良性的市场关系。所以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7.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1)内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二者常常会发生矛盾,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2)方法论: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不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3)反对的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和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的方法。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n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它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除了具有上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独特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②现阶段,正确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的关系,有着特殊意义。第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确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客观上要求以坚持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之相适应。第二,坚持集体主义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等价交换本身就包含了相互服务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只能通过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服务去实现。那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同样也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9.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的区别(1)含义不同。个人正当利益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的价值观。(2)二者对待集体利益的态度不同。前者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和尊重国家集体利益;后者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3)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不同。前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后者则通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获得。(4)个人正当利益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必须坚决反对。\n考点辨析1.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则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实际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反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学习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要从唯物论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区分它们。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区别: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反作用的两种表现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2)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正确理解提倡集体主义不能忽视个人利益\n(1)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一项重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2)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相互促进。集体利益的发展和巩固,为个人的正常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的实现提供前提和基础。我们强调允许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同时,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强调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3)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会发生冲突。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来捍卫集体利益。这样做,表面看来确实损害了个人利益,但个人的高尚恰恰在其中实现了,这也是个人的一种光荣。集体主义原则不是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通常情况下,集体总是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利益。4.正确理解社会意识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种情况,它们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认为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就立刻发生变化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不懂得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对概念既相互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属于同一系列,但不是等同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成是决定和被决定、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n以生产方式为主要成分的社会存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而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不包括生产关系。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包括了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而精神文明是社会意识中的精华方面。积极方面,不包括社会意识中的糟粕方面、消极方面。这是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的区别。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又是相互联系的。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中的积极成果,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具体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对概念,侧重于揭示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成果方面,而不着眼于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结果,因而较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概念外延小而内涵丰富。但是,这两对概念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存在和物质文明属于社会的物质生活部分,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部分,它们分别可以看做是同一序列的范畴,因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对于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具有直接的方法论意义。6.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含义经济基础作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利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n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对个人、对社会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时政追踪(一)“为人民服务”讲话60周年时政回放:2020年9月8日,是毛泽东在延安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60周年纪念日。这天,一部取材于张思德人生经历的电影在全国上映,这部原本没有多少悬念但充满温情和人性光辉的电影,出人意料地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在影片放映过程中,观众为片中张思德的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但是,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得过且过,疏于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事故。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充分说明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一些政府官员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得过且过,疏于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事故,则体现了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的重大阻碍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为人民服务符合社会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观众为片中张思德的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必然影响着其人生选择、人生道路的走向。(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张思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正确处理了个人与他人、国家、集体的关系,模范地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n(4)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张思德的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对社会发展进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些政府官员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得过且过,疏于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事故,对社会发展进步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二)许振超事迹时政回放:1974年,许振超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他刻苦钻研桥吊技术,经他调试,桥吊的作业效率提高了25%。他攻克桥吊维修难题,成了公司出了名的维修专家。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许振超还带出了一支能吃苦、会创新的团队。2020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两次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世界记录,“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振超精神”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就是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就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分析点拨:(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从自己的岗位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许振超同志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许振超立足实践,勇于创新,发明了许多前人没有的绝活,如,“一钩准”“一钩清”“无声响操作”等。(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n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离不开平凡。许振超初中毕业,并没有什么名气,而是从码头工人干起,一千就是30年,成了维修专家,成了有名气的人。如果他不是艰苦奋斗,不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也不会成为“一鸣惊人”的“平民英雄”。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许振超从工作的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从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团结协作、互相关爱,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正如许振超自己所言,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4)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新时期,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反对个人主义。许振超说过,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是振超精神的重要内容。(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有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许振超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不仅为青岛港节约了大量资金,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振超精神。许振超的光辉事迹表明:他不仅是我国新时代的英雄,更是当代中国工人的一面旗帜!第七单元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知识平台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①任何正常人的活动都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②\n个人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不同。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包括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2)有的人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这就背离了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因而是错误的。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3)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不能离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主要地是要看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否则,人生价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义。\n(4)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先进模范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乃至鲜血生命,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尤其如此。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因此,应面对现实,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并努力改变不利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3)实现人生价值要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错误价值观的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4)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5.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1)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它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志向、名誉、地位都与金钱相联系;一切是非善恶、荣辱得失,也都以能否获得金钱和获得多少金钱为标准。(2)享乐主义是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若朝露,行乐须及时”“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是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典型说法。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性表现在:①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一定的物质需要,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如果把物质享受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那就毁掉了人生最主要的内容——劳动、事业、贡献、崇高的理想、社会责任,结果只能过着低级、庸俗的生活。②\n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创造才是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才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不讲创造,厌恶劳动,一味追求个人享受,这样的人只能过寄生的生活,这种人生是腐朽的人生。③享乐主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享乐主义者为了个人的幸福、享乐,总是牺牲他人的幸福,不惜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据为已有。(3)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6.树立崇高理想(1)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为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理想而奋斗,对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崇高理想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斗争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2)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形成的对祖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的理想追求,是维系亿万民众使之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工作中层现人生价值。7.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1)我们要懂得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如果理想就是现实,理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现实也不等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就没有奋斗目标了。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2)理想源于现实。①\n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事实上,无论在个人理想中还是在社会理想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②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是一种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它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和可行性,是由于理想不同于幻想、空想,它具有客观依据,符合客观规律。它是现实提供的必要条件基础上的想象,因而,它最终是能实现的。③理想的动机来源于现实。人类的理想产生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于对社会丑恶的抗争。人类正是在对现实的不满足中,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开始了无穷的理想之路的。(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8.关于人生价值两方面(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说明。(2)人生价值的含义。①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了个人的完善和发展。②贡献与索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管在任何时候,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从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考点辨析1.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影响\n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的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个人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样的。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实则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体现。2.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区别:物质贡献是指在物质财富的创造方面做出了贡献;精神贡献是指在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做出了贡献。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容易看见,比较直观,为人们所承认,而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则不容易看见,不直观,不直接,人们易忽视。联系: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是基础,精神贡献不能少,是智力支持和保证。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3.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区别:价值是判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一个人的价值。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生价值是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中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联系: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人生价值在此指导下,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出来。4.享乐与享乐主义的区别(1)每个人都有享乐的欲望,都希望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享受,社会主义尊重人的正当享乐需要,并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n(2)享乐主义与人们的正当享乐需要不同。享乐主义把享乐视为人生目的,认为人生在世,唯有享乐而已,它实质上是一种纵欲主义,恣意挥霍浪费与放荡无度的享乐使人玩物丧志,思想空虚,精神颓废,且扰乱社会秩序,腐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3)享乐主义还表现为以各种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享乐资料,往往以偷盗、诈骗、贪污、受贿等手段谋取钱财。因此,正当的享乐应受到尊重,但必须反对享乐主义。5.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关系区别: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明确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抱负、有强烈的事业心,有远大理想,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民主精神和求实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道德素质是指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有无产阶级理想人格,具有爱祖国、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文化素质是指雄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功底、精湛的专业知识,具备真才实学。心理素质是指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其身心潜在的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品质。身体素质指身体的活动能力,包括力量、敏捷、速度、耐力和灵巧等素质。联系: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6.在奋斗中实现理想(1)理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正是因为理想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才推动着人们去改造现实,推动社会发展。(2)理想又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这个转化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首先,理想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必须符合个人的实际。这是人生理想能否实现的先决条件。脱离个人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只能成为难以实现的空想。其次,理想的实现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提倡艰苦奋斗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n7.艰苦奋斗与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本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是一种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艰苦奋斗的品质表现在工作上,就是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地去完成任务;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抵制和反对剥削阶级腐朽生活作风的侵蚀。由此可见,艰苦奋斗包含丰富的内容,艰苦朴素仅仅是艰苦奋斗精神在生活上的一种表现。时政追踪(一)反对拜金主义,加强廉政建设时政回放:据新华社2020年9月19日报道,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风山,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他人贿赂、礼金,折合人民币503万元。中央纪委常委会认为,田凤山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受贿数额巨大,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纪政纪,有的已涉嫌犯罪,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央纪委常委会建议,撤销田凤山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给予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田凤山涉嫌犯罪的问题和有关线索一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会把人生引向歧途。田凤山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体现了这一点。(2)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行为。田凤山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出卖国家、\n人民利益,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行为。(3)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田凤山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割裂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拜金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敌,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自觉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当今社会,金钱仍有一定的诱惑力,从而使一些人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陷入拜金主义的误区。政治常识(1)我国具有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田凤山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他人贿赂、礼金,已涉嫌犯罪司法机关将根据有关线索严格依法处理,履行了上述国家职能。(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央纪委将田凤山涉嫌犯罪的问题和有关线索一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体现了党的这一治国方略。(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田凤山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他人贿赂、礼金、出卖国家、人民利益,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中央纪委依纪依法对其严肃处理,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4)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中央纪委依纪依法对其严肃处理,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反腐方针。(5)司法机关要按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依法处理田凤山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无私奉献的楷模——牛玉儒时政回放:牛玉儒,原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一个心里装着百姓的好官,被人们誉为一个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他身居高位,可从不高高在上。2020年4月,牛玉孺接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有段日子,一下班他就骑车出去,干吗去?没谁清楚。过些天,他一个电话打到有关部门:“去,给小巷装路灯!”\n很快,47条黑咕隆咚的小巷,灯亮了,百姓乐了。在他心中,百姓永远第一。他为官清廉,从不接受礼品。牛玉儒有约法三章:“车里不放外人东西;谁收礼谁退;谁要找我请到办公室,别来家。”老家有人辗转给他爱人送了条围巾。回家一看,里面裹着两万元。他托付亲戚,好说歹说,把钱塞了回去。牛玉儒兄妹6个,另5人至今都在老家,他有一大串穷亲戚。他以事业为重,自加压力。在他当市委书记的493天里,除去开会、住院,牛玉儒有200多天在下面考察、招商。2020年前5个月,呼市引进区外项目102项,引进到位资金362106万元,连月排内蒙古第一。体力常年透支,牛玉儒病倒了,一查,结肠癌肝转移!可病房又成了办公室。他电话没完,全说工作。2020年8月12日,妻子一早就趴在床边一遍遍喊他,喊不醒,灵机一动,附耳说了声:“玉儒,开会了!”牛玉儒猛地一震,双眼睁大,慢慢闭上,再没睁开。牛玉儒把他的毕生都献给了大草原。在内蒙古人民心中,他永远和草原人民在一起。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树立正确的意识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心系群众,勤政为民,无私奉献,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牛玉儒同志一生之所以能做到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源于他不忘本色,奋发进取,虚心学习,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他自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住了各种危难乃至生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在自己的全部工作实践中,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之中,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n(3)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有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牛玉儒是党的好干部,有着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他敢于创新,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取得了优秀的业绩,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爱戴的优秀人民公仆。(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牛玉儒同志是呼和浩特市委领导班子的“一把手”。他有着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坚强党性。在工作中,他坚持原则,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亲和力。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牛玉儒心系群众,勤政为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2)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牛玉儒是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牛玉儒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楷模。\n(3)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牛玉儒同志经常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等基层一线,深入到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贫困农牧民之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病重住院期间,仍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生活。他有着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也说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第八单元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平台1.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2)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最能表现实践本质。因为实践的第一、三两个特征都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有目的的创造是实践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3)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关系。区别: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联系:①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②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前者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主要体现了辩证法观点,二者辩证统一体现着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的统一。③\n如果夸大第一个特征,否认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如果夸大第二个特征而否认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2)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3)注意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n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5.群众路线(1)人民群众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注意以下几点:①人民群众在整个“人们”中始终占大多数。②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此时的对应概念是反动派(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那些人)。③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概念,此时的对应概念是人民群众中的个人。④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是属于人民群众范畴的。⑤无论历史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2)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3)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4)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做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做到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5)学会用群众路线这一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如何贯彻这一要求。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又包括两个\n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3)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考点辨析1.实践和改造世界(1)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的所有活动都属于实践的范畴。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思想,改造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些方面的活动虽然离不开实践,但是它们没有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仍属于认识活动,不是实践活动。(2)联系: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因此,所有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指导作用。(2)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n(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各有其特征,一定要运用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还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同时,必须要积极参加实践,用所学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坚持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受人的意识支配,否定了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看成完全自发的活动的观点;又坚持实践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变化的客观过程,否定了唯心主义实践是纯主观活动的观点,把能动性、物质性结合起来,看到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即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科学解释了实践的含义。3.党的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因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承担者。从而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一切依靠群众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唯一手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n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两次飞跃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和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一致的。到群众中去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一致的。可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发扬民主,向群众学习,才能真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区别: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改造世界是指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之发生改变。(2)联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6.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1)区别: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从他人那里获得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2)联系:①两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经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②就知识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n(3)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既不能因为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否认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否认读书的重要性,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1)区别: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主观世界的改造中处于核心地位。(2)联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造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时政追踪(一)《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展览时政回放:2020年6月底7月初,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两层”在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起了各阶层观众的共鸣。西柏坡展原定展出10天,因预约观众源源不断而延展了8天。据报道,参观“两层”的总人数超过50多万人次,展览期间,观众留言4000余条,通过电话和网络留言达2万条以上,可谓盛况空前。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延安精神是在八路军遭到国民党的严酷封锁,革命处于困难阶段所孕育的,其主要内容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n。西柏坡精神是在即将夺取全国解放的胜利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催生的,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两个务必”的论述中,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2)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和把握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前进道路上还要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继续艰苦奋斗,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是历史的召唤、现实的需要。(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我党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让这种革命精神沛然充盈于中华民族的肌体,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茂奋斗。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当前,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离不开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思想道德滑坡现象也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举办“两层”,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形式,对人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推动作用,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n经济常识(1)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我国的职业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让劳动者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自觉履行遵守职业道德的义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现阶段一些人尤其是部分党员干部,衣则一身名牌、食则满盘珍馐、住则金碧辉煌、行则宝马奔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被扔到了一边。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使人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接连举办“两展”,体现了党的思想领导和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2)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当前,极少数党员干部严重背离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心想升官做老爷、贪财好色,这些党员干部的行为,严重削弱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败坏了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建党83周年之际,推出回顾革命传统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助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n(3)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准则和工作宗旨。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昔日的陕甘宁党政府被誉为‘民众政治、廉洁的政府’。”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用革命精神来洗涤和冲刷与为人民服务精神所不容的东西,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能使国家机构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时政回放:2020年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20年行政长官和2020年立法委员会产生办法有关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继2020年4月6日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条和附件二第三条作出解释之后,为正确处理香港政治制度发展的有关问题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分析点拨:哲学常识(1)体现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是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决定。反映了广大港人希望香港繁荣稳定的主流民意,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切实维护香港各界、各阶层的利益,确保香港的民主制度按照《基本法》规定循序渐进地健康发展,保持和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n(2)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根本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香港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民主建设、与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及时出台是为了协调好香港民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到香港和大陆的广泛认可。(3)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发展有推进作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以来,《基本法》的贯彻使香港人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实行普选的条件尚不成熟。《决定》公布,达成了两个产生办法的共识,为香港政治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步骤和方向。政治常识(1)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是由全国人大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通过香港基本法予以确定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享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基本法》的规定及有关解释,对香港2020年、2020年两项选举办法作出的决定,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性文件,代表了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严格履行法律程序,依法管理香港民主政治的表现。(2)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考虑港人意愿和香港的各方面现状,一贯坚持维护香港民主、循序渐进发展、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的立场。维护香港稳定、发展香港民主,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基本法》,切实维护香港的民主制度,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循序渐进的发展,保持和促进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维护香港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作出正确的决定,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3)践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遵循“港人治港”“高度自治”\n方针对香港事务进行管理,中央一贯重视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基本法框架下逐步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民主制度。两个产生办法的决定说明全国人大在党的领导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国两制”。\n政治常识第一单元我国的国家制度(上)知识平台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1)国家的含义和性质。地理意义上的国家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国度,它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组成的。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的工具。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2)民主和专政。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是和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3)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任何国家都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有对内和对外职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是紧密相连的。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实施状况直接影响到统治阶级的稳定程度。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n第一,政治统治职能。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国家维护阶级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它包括:国家运用强制力量,约束、控制以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和打击不法分子的破坏;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关系;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缓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缓解社会冲突,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统治秩序和经济利益。第二,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它包括: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邮电、交通等事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兴建各种社会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保卫职能。国家的保卫职能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敌的侵犯和颠覆。第二,交往职能。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2.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实行高度的民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我国的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具有真实性——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因此,这种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另一方面,是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3)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3.我国的国家职能(1)对内职能主要有:第一,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保卫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家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第二,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n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国家必须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第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国家必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等。(2)对外职能主要有: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对国体具有重要作用。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国体是政体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国体并不是政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实际上,一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2)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n(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3)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享有法律规定的特有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同时,它又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因此,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无比的优越件.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国家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3.国家的结构形式(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2)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型。(3)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由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n第一,“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国家主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第二,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三,“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的权力。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台湾将享有更多的权力。(4)“一国两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总之,“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它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2)“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3)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制止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人心所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n考点辨析1.民主与经济基础、阶级、国家、专政的关系(1)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制度相对立,属于上层建筑,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2)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只能属于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3)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在广定阶级范围内”是指民主为一定阶级(统治阶级)所享有,这是从国体意义上看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说民主的原则、形式和程序,这是从政体意义上看民主。(4)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①适用的范围不同,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而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②两者的产生方式不同,民主以政治权利平等、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而专政则以国家权力的强制为实施特征;③两者的功能不同,民主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而专政则是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保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2.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一方面,民主的阶级性是制约民主程度的重要因素。不同阶级对民主程度的提高起着阻碍或者促进作用,有的甚至可以改变民主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民主程度的发展对于维护民主的阶级性质具有重大作用。(2)区别:①概念内涵不同。前者是关于民主性质的规定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是关于民主的量的规定性,一般不具有阶级性。②同一性质的民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阶段,民主的发展程度存在着差异。③民主的阶级性的转变和民主的实现程度并不是同步的。3.国家性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n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因为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阶级历来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但是,并不是说,国体相同的国家,它们的政体都完全一样。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在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也会采用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所以,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是由其具体国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不同性质的国家其职能有着本质差异。这就是说:(1)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政权,都要运用它来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实现其阶级统治。所以,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的性质,国家性质不同,国家职能的性质也就不同。(2)任何国家的职能,无论是对内对外的职能,还是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国家性质的直接体现。(3)国家性质不同,其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4)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政治统治职能是社会管理职能的保证,社会管理职能是实现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和条件。无论是政治统治职能还是社会管理职能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根本的经济利益。(5)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相互依存,服从于共同目的。对内职能是基础和后盾,国家有了巩固、稳定的的政治统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才有利于对外职能的执行;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和继续,对外职能对对内职能也有影响,某些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误会引起国内局势的动荡,而崇高的国际威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则有利于巩固国内的安定和保证本国经济繁荣。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n(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目的;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5.关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区分几个概念。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②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前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③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军事机关。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人民民主专政:前者是我国的政体,后者是我国的国体。(2)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人民三者的关系。三者是统一的。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三者的统一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有利于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意志,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4)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关系两个方面,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①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②\n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商资产阶级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③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6)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6.关于“一国两制”(1)全面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2)全面认识特别行政区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3)从国体意义上看,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实行“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但也出现了新特点。(4)关于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及外国势力介入的结果,它完全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势力不得干涉。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三个如果”是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7.“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的关系(1)共同点。二者都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n(2)区别。①设立的地区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地区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坚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后者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设立的,后者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时政追踪(一)打击淫秽色情网站时政回放: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重大决策,2020年7月16日,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门联全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到2020年7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关闭淫秽色情网站7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24名,其中刑事拘留177人,取保候审15人,批准逮捕32人,全国互联网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泛滥势头被有效遏制。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体现了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泛滥,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我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安机关对其严打,维护了国家的政治统治秩序和国家和益,保护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果。(2)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作出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重大决策,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得民心,顺民意,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党的决策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凸显了“民本”的执政理念。公安机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严打网络色情,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具体表现。\n(3)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活动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联合部署打击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对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依据相关法律予以重拳出击,打击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行为,维护了人民的切身利益,显现了国家法律的权威。(4)打击网络犯罪,一靠法治,二靠德治。经济常识本次专项行动,有利于电信企业和网站的经营者及其与之合作的信息服务商切实遵守本职业的规范,促进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哲学常识(1)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和非法网站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严厉打击网络色情,净化网络环境。(2)体现了意识反作用的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网络淫秽色情是“电子海洛因”,是腐蚀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倘若沉溺其中,必然使人精神意志颓废、堕落,道德沦丧,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公安机关的网上扫黄是高度重视意识反作用的表现,此次专项行动,为营造绿色、健康、文明酌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铲除网络色情这个毒瘤,需要多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每一个电信企业、网站和每一位网民的自律。遏制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些都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时政回放:(1)2020\n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指出:“当前,两岸苯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湾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2)2020年12月5日,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指出,近一段时间以来,陈水扁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频频抛出“台独”“分裂”言论,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会坐视不管。分析点拨:(1)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既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又照顾了台湾的特殊利益,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选择。(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台独”分裂、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我国的国家职能。“和平统一”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的,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极少数台独分子和国外反华势力的,而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国家主权具有最高性、独立性和不可分割性。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拥有对台湾的主权,不仅是不容改变的历史,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容践踏,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分裂祖国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径都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没有好下场的。(3)美国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是由它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国家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市场广阔,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中关系和好对美国有利;另一方面,维护台湾不独不统的现状,可以达到以台制华之目的。(4)运用“一国两制”的知识,说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台湾当局推动的所谓“公投”“为台湾正名”是在挑战“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其实质是搞“台独”,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实行“一国两制”\n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第二单元我国的国家制度(下)知识平台一、我国的国家机构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1)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2)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国情不同,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也有所不同。(3)国家机构组织体系。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司法机关,是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机关,主要包括法院,广义上还包括检察院等机关。暴力机关是国家机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包括国家的常备军、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和设施。2.我国的国家机构(1)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2)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n国家主席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我国国家主席具有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等。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3.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在这项制度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2)我国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求做到:第一,密切联系群众。第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依法治国原则。第一,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第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所以,依法治国,就是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治理国家。\n第四,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二、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在:(1)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受公民监督。(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3)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表现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2.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我们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国家的利益实际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多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须做到:(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一,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第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第三,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第四,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n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应该做到:第一,严守国家秘密;第二,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第三,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公民维护国家荣誉,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要增强民族自尊心;第三,要增强民族自信心。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国家在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在享有公民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因此,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同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也是相互对应的。在我国,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或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而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根据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n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该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公民在履行义务时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仍会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具体表现。我国的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调整和规范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因此,正确处理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应该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考点辨析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国家职能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又具有能动作用。(2)国家性质决定着国家机构的性质。(3)国家机构的设置主要是由国家职能决定的,国家职能的实施是通过国家机构来执行的。(4)国家机构的设置除了直接由国家职能决定外,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双重体制,两个牌子,一套人马,表明军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表明军队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这种双重体制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2.全面理解依法治国问题(1)全面领会依法治国的含义,应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标准——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本质——\n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即法大于权。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意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2)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的要求:总的说,就是严格依法办事,反对各种执法犯法行为。不要认为只有司法机关才是执法机关,实际上所有的国家村L关都是执法机关,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只是各国家机关的职权不同,依法办事的内容有所不同。对立法机关的要求:一是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二是依法履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职责。对行政机关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明确各级政府也是执法机关,且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但行政机关不能越俎代庖。不得干涉司法机关的工作。对司法机关的要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司法机关一般指法院和检察院,广义上还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3)关于法律监督工作: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包括人大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4)关于普法教育工作:对公民法律意识的要求。一是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与公民的权利、义务部分结合);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三是运用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这是依法治国的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广大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一是认真学法;二是树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奉公守法的观念;三是提高执法能力,消除以令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代法的陋习。(5)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一字之差,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强调法律制度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务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人更加注重法律实施,更加注重依法治理的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由过去立法为主转到立法与执法并重,突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新阶段。(6)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第一,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法律就是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服从法律、依法办事就是服从、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第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归根到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同时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第三,法律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一切党政机关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也纳入了法制轨道,体现了严格依法办事。(7)注意依法治国与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结合。人民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这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保证。3.正确理解公民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关系(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即国家的义务,表明国家应履行义务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即国家的权利,表明国家有权要求公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2)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直接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求是:第一,从国家方面来看,我国宪法确认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制裁、惩罚侵害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行为。第二,从公民方面来看,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第三,从公民与国家双方看,都应坚持以下三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之所以能形成和谐统—\n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国家为公民着想,公民为国家着想,这一新型的关系才能得以确立和发展。4.法治与人治、法制的区别(1)法治与人治。第一,二者基础不同。人治是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之上的,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第二,二者特点不同。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第三,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2)法治与法制最主要的区别。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立法、执法等多个环节。法制一般是指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5.公民与人民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我国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在于:第一,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第二,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6.权力与权利的区别权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在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服从。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权利是与义务相对应而存在的。7.国家机构与一般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区别\n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机构不同于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因为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体现者,其活动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都必须遵守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必须服从国家机构的管理。另外,也不能把人民政协这一统一战线组织与国家机构混淆。8.正确理解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1)它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国家主席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职权上,不能超越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上,而且也不能与之平行或对立。(2)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职能包括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等。需注意三点:一是,从表面上看,国家主席只是个人,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国家机关,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所以,个人担任国家主席,绝不意味着对国家大政方针可以个人独断专行。二是,我国的元首制不同于其他实行个体元首制的国家,我国实行的是集体元首制,表明国家主席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是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结合行使职权。三是,国家主席不参与国家的行政性工作,因此,他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负行政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时政追踪(一)走向法治政府时政回放: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2020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它是世界上以单行法形式颁布的第一部行政许可法,2020年7月1日起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它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侏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都有重要意义。分析点拨:政治常识\n(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2)对人民负责原则。方便当事人,方便群众,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这是制定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之一。《行政许可法》把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来加以规定,可以更好地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3)政府依法履行国家职能。要解决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管理方式单一、职权交叉等突出问题,重要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施《行政许可法》,建设法治政府,可以促进各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可以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4)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5)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我国已经建立和实行了比较完善的民主监督制度,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以及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6)尊重和保障人权。行政许可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经济常识(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解决的问题等,不必设定行政许可。(2)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行政许可法用法律的形式,对行政审批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改变那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审批轻服务的做法。通过行政许可.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3)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完备的法制来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利益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加人世贸组织也要求我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哲学常识(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都有重要意义。\n(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行政许可法》是在总结和肯定了几年来行政审批制度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做出了全方位的规范。它的实施将有利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也将有力地推进和保证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3)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老百姓办事难等许多弊端。因此把握住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政许可法》明确了什么事项是应该取得政府行政许可,什么是不必经过政府审批,除了明确规定六类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须经政府审批外,将原来许多由政府管的事不再列入审批范畴。(二)西安宝马彩票案时政回放:举国关注的“西安宝马彩票案”的真相已浮出水面。此案的始作俑者、体彩承包商杨永明由司法机关处理,涉案的陕西省及西安市体彩中心部分工作人员和相关公证人员因收受杨永明的贿赂而被司法机关逮捕。在让众多彩民感到快慰之际,2020年7月12日,33位在“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利益受损的彩民进行重新抽奖,有三位彩民各抽到一辆宝马轿车。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安宝马彩票案”,终于画上了句号。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国家机关必须认真履行国家职能。中国彩票业属于特殊经营领域,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监管,国家体育总局和民政局为指定的具体的发行部门。陕西省西安市体彩中心把国家赋予的职责作为一种资源转包给体彩销售商,而转包后对承包商没有有效地监管,这给体彩承包商造假舞弊又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不能不说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失职。只要我国政府机关切实履行其职能,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认真管好,类似“西安宝马彩票案”之类的事情就难以发生。(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于彩票法律的缺失使杨永明等人乘虚而人,进行胆大妄为地造假作弊。“西安宝马彩票案”警示相关国家机关要尽快建立彩票管理发行销售的法律及其监督体系,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气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n(3)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2020年7月12日西安市体彩中心让33位彩民重新抽奖,这是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也是国家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体现。经济常识(1)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西安宝马彩票案”表明,只有依据法律,政府才能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用法律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保护彩民的合法利益。(2)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从表面看来,“西安宝马彩票案”是承包商损害了彩民的利益,而在深层次上是政府信誉的缺损、公信力的丧失。西安体彩中心让33位在抽奖中利益受损的彩民重新抽奖,显现了我国政府取信于民,建立诚信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哲学常识(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西安宝马彩票案”的发生是众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有承包商杨永明的巧取蒙骗,有体彩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力,有公证机关的公证不公,有相关体彩管理销售环节和制度的薄弱,有彩票法律的缺失。而杨永明等人被司法机关的逮捕是他们上述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真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树xYiE确的价值观,特别是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杨永明等人在彩票销售中通过暗箱操作套骗体彩大奖,体彩主管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公证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杨永明的贿赂,这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的表现,违背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体彩市场秩序,影响了体彩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彩民的正当权益。第三单元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知识平台1.政党的特征\n(1)政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主要看它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2)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一般都有政治纲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3)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2.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世界各国通常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第一,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所以,政党都致力于掌握政权或干预政权。第二,政党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当然,并不是任何政党都可以掌握国家政权,它必须是执政党。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首先体现在其阶级性上。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由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和行动指南,以广大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力量基础,以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作为自己的基本队伍,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还体现在其利益代表性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政治纲领,这一目标和纲领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宗旨,这一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n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体现在其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2)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对国家领导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6)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7)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8)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最高政治纲领都是实现共产主义。(9)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党徽。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也不能成为中国的领导阶级。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历史地落到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合乎逻辑地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6.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怎样加强党的建设\n(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党要长期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4)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5)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联系: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3)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分、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n(4)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5)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9.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1)按照不同的性质,通常可把政党制度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存在不同的形式,其中,主要的形式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但其本质上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3)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工人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领导国家政权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n(4)基本内容: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关系”“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等。(5)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①经济基础不同;②阶级本质不同;③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考点辨析1.阶级、国家、政党、政权之间的关系(1)国家、政党、政权都具有阶级性。(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阶级性质;任何政党都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作为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一般由政党来执掌,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同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在国家政权存在的情况下,各种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其主要内容都同国家政权有关。(3)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国家政权,但没有政党,根本谈不上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即使在当代,还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党。因此,可以说现代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但不能说国家政权都是由政党领导的。(4)政党具有阶级性。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为其服务的,但不一定都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只有执政党才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5)一般情况下,在存在政党的国家里,往往有多个政党,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它们不可能都和国家性质相一致。政党具有阶级性,但判断政党的性质主要看它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而不是看国家性质。(6)政党虽然都是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但并不是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的政党。因为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阶级并没有自己的政党。2.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n(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3)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最重要特征,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在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以确立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每个历史阶段的总目标;推荐优秀党员担任各级国家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这些都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职权来实现。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4)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宪法和法律,把党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4.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n(2)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原因:中国共产党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这两大历史性变化,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第一,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原因:党的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怎样做: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原因: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怎样做: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怎样做: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n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因: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领导,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做:要从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人手,其一要健全党的民主制度,其二要坚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5.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1)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2)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主要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可见,人大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有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而人民政协对上述问题进行政治协商;人大具有监督权,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3)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n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由下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4)二者的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时政追踪(一)党风建设时政回放:回顾2020年的反腐败斗争,专家认为,最为突出的进展是两个“加大”:一是以党内监督条例出台为标志,加大“治本”力度,反腐败制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二是继续以查办大案要案为突破口,加大“治标”力度,形成标本兼治之势,反腐败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2020午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对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因此党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开展反腐败工作就是坚持从严治党的体现。(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我们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作风建设。\n(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加大反腐败斗争。不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损害。省部级腐败高官被判刑或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充分表明了党开展反腐败工作的决心。(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司法机关对腐败高官判刑,表明任何公民包括国家高级干部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6)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才能纯洁党的组织。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7)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内民主的活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哲学常识(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狠抓落实,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这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体现了重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腐败分子的蜕化过程主要是由于自身放弃了思想改造,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长的结果,但同时与外部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4)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分析腐败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党的主流是好的,党内大多数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腐败是少数、是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是次要方面任其发展下去也会转化为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同腐败现象做斗争。\n(5)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前我们党的反腐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党的决心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坚信反腐败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政回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20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3)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n(4)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是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哲学常识(1)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2)抓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n察和分析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三)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政回放: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20年1丹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的先锋队性质。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根本要求。这对于解决党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3)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调动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体现了走群众路线。哲学常识\n(1)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央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客观实际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这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一旦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第四单元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知识平台1.民族的基本特征(1)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的解体,而形成的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基本特征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n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行政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机关。4.关于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1)宗教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有组织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需要正确对待和引导。(2)从宗教的产生来看,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宗教又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当人类社会高度发达,人类认识能力高度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就会逐渐消失,宗教也会走向消亡。(3)宗教的社会作用是深远复杂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有着不同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尤其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宗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历代剥削阶级都利用宗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武器,宗教成为剥削阶级麻痹人民的精神麻醉剂。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用道德调整着人际关系。5.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于这一政策,要全面理解和贯彻。(1)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既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两个方面。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n(3)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同时,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4)在宗教的管理方面,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考点辨析1.全面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一,各民族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由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因而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第三,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在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对少数民族要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2)关于民族团结,可着重掌握以下两点: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解,从中体会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正因为它与国家前途命运如此密切,也就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只有各民族团结,才能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保证,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保持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否则,只能导致社会动荡、人民遭殃。\n②如何巩固民族团结的局面?第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第四,每个公民要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3)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把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要求,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使全体人民最终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较先进,民族素质提高较快,有的民族则与先进民族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团结提供保障。(4)上述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所以,要把上述三个原则统一起来,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原则,都会影响其他原则的贯彻,都会影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2.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n(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正确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一方面,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必须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保证宪法、法律和国家政令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行;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又不同于一般地方行政区域,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之外,还享有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民族自治权。(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使建立统一的主权国家成为可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实行区域自治,而不适合搞联邦制。(3)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正确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充分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纷争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4)要明确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关系。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基本政策体现了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全面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我国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家尊重个人的信仰选择,并在法律上予以确认和保障。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就表明和规定了我国对宗教活动的态度。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保护一切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3)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我国宗教自治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国家主权和尊严。同时又要积极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n(4)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致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的目的都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党的主张和国家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条件。要注意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和可以做到的。(5)我国实行宗教与政权、司法、教育相分离的政策,所以对国家而言,宗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这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6)弄清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政策。4.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加强无神论宣传不能在宗教场所进行,不能在教徒中发动有神无神的辩论,不能下达行政命令,因而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并不影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5.民族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有相同点,即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两者也有不同点,主要是:(1)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当然,“自治”不是“独立”,自治权不是主权,自治权要服从国家主权。(2)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3)二者设置的出发点不同。民族自治地方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设置的。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n(1)区别:前者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联系:民族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根据,民族政策是民族原则的具体体现。7.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与国家制度(1)任何国家都由一定的民族组成,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问题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也成为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因此,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9。宗教与封建迷信、宗教与邪教的区别(1)宗教与封建迷信。宗教与封建迷信既有共同点又有原则的区别。宗教与封建迷信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但宗教与封建迷信在社会性质、组织状况、活动目的及社会作用等方面又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我们国家对待宗教和封建迷信的政策是不同的,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则依法惩处,加以取缔,对于群众中的一般迷信思想则进行批评教育。(2)宗教与“法轮功”邪教。“法轮功”惯用宗教的一些术语,混淆视听,搞违法犯罪活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轮功”不是宗教,而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宗教信仰自由不适用于“法轮功”。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取缔“法轮功”并不矛盾,相反,取缔“法轮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0.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1)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由——定的民族组成。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n(2)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民族、宗教政策事关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3)在我国,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时政追踪(一)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宗教工作时政回放:(1)20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2)202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要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太好局面。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关系。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护群众利益。(3)202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认真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新局面。温家宝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n温家宝强调,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各族人民要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材料中指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关心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利益等,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稳覆兴疆、富民固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和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3)坚持和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4)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族、宗教工作。(5)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既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又要贯彻和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既体现了民族自治地区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6)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7)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公民应从国家大局出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斗争。哲学常识\n(1)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统领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有利于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2)在整体和局部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对待和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民族宗教工作,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世界上千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要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统筹研究和把握,又要有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体现了这一观点。(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应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既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更需要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依然存在,境外势力仍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民族、宗教工作仍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第五单元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知识平台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n(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正是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作用下,各国形成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而各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则导致了国际关系和各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由四个必须同时具备的要素构成,即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征,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4.联合国(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包容范围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它创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今天,它已拥有191个会员国。(2)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具体说来,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3)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务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n(4)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4.国际法及其作用(1)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它作为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其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由一国单独制定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2)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对于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国际交往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今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1)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和平是国际社会的主流。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战争的艰巨任务。(2)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今天,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3)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天,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种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有以下几点。\n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第二,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第三,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第四,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6.世界多极化发展(1)当今世界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已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正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俄罗斯实力虽然有所削弱,但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中国拥有日益发展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推动世界的多极化。7.国际竞争的实质(1)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商业竞争、贸易竞争、金融竞争和体育竞争等。这种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2)在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和科技力。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3)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今世界各国的现实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我国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8.我国的对外政策\n(1)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不存在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活动的效益等。我国的上述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着如下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考点辨析1.正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把握这一重点,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n(1)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和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一个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开展对外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因和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广泛内容。为实现、维护和扩大本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外政策。因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其对外活动的主要目的。由于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又存在差别和对立的利益;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利益差别和对立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的国家利益的追求必然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因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要实施、维护和扩大本国的国家利益,必须拥有相应的实力即国家力量。国家力量即综合国力。国家力量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因而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总之,各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关系的变化,这必然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原来的国家关系产生相应的变化。2.和平与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但和平问题仍然存在。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十分重要,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和维护和平,将给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和平是人类世代追求不息的理想与目标,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战后五十多年来,和平是主流,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的局面,原因主要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和平虽然成为时代主题,但影响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如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布置导弹防御系统、军备竞赛再起都充分说明,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并没有根除,世界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和维护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n(2)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但发展问题仍然严峻。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战后五十多年来,世界经济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原因主要是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展虽然成为时代主题,但发展问题依然严峻,贫穷、落后、债务、危机等阴影还没有消除,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发展经济的任务更显迫切和艰巨。(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证正常的经济交往,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它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②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因为: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4)解决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当代社会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主要原因,因而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国际关系准则。只有建立这样的国际新秩序,才能真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1)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是多方面的,但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综合国力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n(2)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如何,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重挑战之下,国家强盛是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当前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正确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充分认识加速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4.我国外交政策与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的关系(1)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内政策的继续和延伸,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质,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反映,而且是实现国家对外职能的手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会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4)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的基本立足点以及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基本国策,都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都是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在对外关系中的具体体现。5.理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对外政策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n(1)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同性质的国家因根本利益的不同,使得它们处于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斗争中。(2)各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这必然会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3)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时政追踪(一)国家主权独立时政回放:(1)2020年5月17日,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作出决定,拒绝将极少数国家提出的“邀请台湾作为观察员参加”的提案列入大会议程。(2)2020年12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指出,近一段时间以来,陈水扁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频频抛出“台独”分裂言论,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谋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会坐视不管。分析点拨:(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它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等要素构成。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2)世界卫生组织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无权加人世界卫生组织。极少数国家提出邀请台湾作为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是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也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二)国际关系问题时政回放:(1)2020\n年11月20日至2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20日举行的第一部分会议并就人类安全问题作了重要专题发言。21日,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部分会议,就开展亚太区域合作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方向着重阐述了中方的观点。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自1993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2020年会议的主题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未来”。(2)2020年中俄关系继续深入发展。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20年至2020年)》;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准入协议;莫斯科对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给予坚决支持。中俄关系202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3)2020年6月23日,朝核问题第三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会谈各方就朝鲜半岛核问题及相关问题进行双边、多边实质性接触和会晤。中方的立场是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希望有关国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析点拨:(1)我国的对外职能。我国实施的对外职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主张在反对恐怖主义上加强合作就体现了这一点。(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都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始终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对恐怖主义的主张,积极发展同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的关系,积极协调朝鲜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前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民族问题、主权问题、恐怖主义、地区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各国应抓住机遇,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联合国改革\n时政回放:2020年9月14日,第59后联大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这届联大讨论的是安理会改革这个重要议题。安理会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安理会是否要扩大和是否要取消五大常任理事国否决权这两大议题上。德国、日本、印度、巴西、尼日利亚、埃及、甲尼、意大利、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都强烈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中,德、印、日是最具竞争力的三个候选国。分析点拨:(1)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都是比较复杂的,对每一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的改革,将能更好地使其承担维护国际及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的重任,将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也将一改少数大国操纵安理会的局面,还世界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2)维护国家村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已力不从心,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所以在安理会改革过程中美国着力支持德、日寻求盟友,以便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国际社会所起的作用。英、法两国之所以希望安理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首要考虑到欧盟如果真的实现了一体化,自己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就可能被德国取代,因此,英、法极力阻止美国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上说明,无论美、英、法哪一国做出何种态度,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美、日、德等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德、日、印等国积极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体现了这一点。(4)国际竞争的实质。大国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四)东北亚经济论坛\n时政回放:2020年10月8日至9日,东北亚经济论坛在山东威海召开。论坛以“交流·合作·发展——中小企业构筑东北亚经济新增长”为主题。分析点拨:政治常识(1)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履行我国的对外职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职能。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和技术,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而且可以解决我国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突出问题,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3)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符合我国的对外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符合东北亚地区实际要求和各国的共同利益。我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继续实行“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共同繁荣。经济常识(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需要优化配置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利用东北亚地区雄厚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展趋势。近年来,东北亚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0年,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额已达6.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3%。同时,东北亚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加深,经济互补性增强。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顺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n哲学常识(1)坚持全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既要看到全面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现实困难,更要看到全面深化东北亚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符合东北亚各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2)坚持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东北亚各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理解和互信是深化合作的基础,各国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共同引导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方向。(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动和深化东北亚经济合作,要坚持求同存异,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