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6 KB
- 2022-07-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经济学常识考试内容:第一课考试目标:1、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3、货币的基本职能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5、价值规律的作用基本知识点内容: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货币的职能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4.纸币与通货膨胀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43\n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考试内容:第二课考试目标: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市场经济极其特征4、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及手段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知识点内容: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43\n(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教育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1)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个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2)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3)如果二者不平衡,将引起波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国家就必须控制使二者达到平衡。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也需要国家进行调控。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43\n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第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考试内容:第三课:考试目标:1、公司 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知识点分解:1、公司(1)含义:公司是以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2)分类:股份而有限公司和而有限责任公司2、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第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民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43\n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⑴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⑵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有两条: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营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考考试内容:第四课考试目标: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要加快发展的三产业 4、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极其关系基本知识点内容:1、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农业提供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第二、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第三、农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第四、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第五、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第六、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2)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不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3)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很长时期难以改变。(4)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发展农业要依靠党的政策。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同时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发展农业要靠增加农业投入。国家投入主要用于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骨干工程,农业重点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等建设。
43\n第三、发展农业要靠科技。必须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使我国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之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我们今天经济生活的主轴,它的旋转带动着其他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随之旋转,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2)工业在国民经济的的作用
第一、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第二、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第三、工业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第四、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五、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1)第三产业的含义和组成第三产业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和各种行业的总称。组成: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业和仓储业等。第二层次: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2)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意义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和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可以促进市场充分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转业化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又可以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第三、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第四、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A、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只要权利包括: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B、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有: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机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C、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每个劳动者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才成了统一的关系,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以保证。43\n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是二者的统一性。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得到统一。考试内容:第五课考试目标: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国家预算3、财政收入和财政的作用 4、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基本知识点内容: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⑴在我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①两者的一致性。积累的增长,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发展了,产品数量增加了,品种丰富了,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人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以及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从而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②两者存在矛盾:积累主要用于长远的生产建设,消费主要用于目前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形成互为消长的关系。积累基金占得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消费基金占得多,积累基金也会相应减少,可见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是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影响人民生活的提高,甚至两方面都会受到影响。⑵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①从根本上说,应该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恰当安排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既使积累基金能够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保持经济发展到一定速度,又使消费基金能保证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提高的积累和过高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2、国家预算A、含义: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B、国家预算有以下三个特点:(1)综合性。国家预算的组成内容决定了它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2)法律性。国家预算经权力机构批准后方能实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3)计划性。国家预算本身就是一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43\n3、财政的巨大作用(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调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⑵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所以,国家还必须采取措施,使二者达到结构上的合理,才能有得经济更好地发展。⑶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事业单位,它们不同于企业。因为,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4)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总之,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司、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4、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43\n(1)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我国税收的重要作用: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财政收入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而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决大部分。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由于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的状况都会在税收是有直接的反映。国家通过税收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的运行状态,找出问题并采取响应的对策。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表现,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⑴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有偷税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⑵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行行为。⑶每个公民不管是否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考试内容:第六课考试目标: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2、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知识点内容: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A、银行的含义: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B、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三类: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43\n(1)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的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是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是为达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流通的政策。如规定全国贷款总规模、货币供应量、现金发行量、调节利率等。实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市场上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时,引起纸币贬值,造成物价上张、经济混乱,这就是通货膨胀。因此,国家必须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在我国,这个职责交给了中国人民银行。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货币的投放和回笼。③经理国库。国库是经管国家财政收支的机关,也称为金库。中国人民银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代表国家经管)国库收支。我国的各项财政收入,必须按规定的时间送交银行,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拨款凭证,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给予拨款。银行经理国库的优点是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缴纳和财政支出的及时拨付。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2)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包括以下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①中国工商银行。职能:办理工商企业信贷、结算、现金管理、工资基金监督及吸收居民存款。②中国农业银行职能:集中管理农村信贷,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③中国银行职能:统一经营全国的外币买卖业务,办理外币国际结算,吸收外币存款。④中国建设银行43\n职能:管理国家的基建预算、制定基建财务制度、审查基建财务计划和决算。(3)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向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性银行包括下列银行:①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职能:承担为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贷款的业务。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承担国家粮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发放农业基建专项贷款等。③中国进出口银行职能:为大型进出口贸易提供专项贷款,主要对大型成套机电设备的进出口。④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职能:可经营人民币和外币的各项金融业务,业务范围不受专业分工限制。C、其他商业银行①中国光大银行②华夏银行③中外合资银行④招商银行…………3、我国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把集中起来的货币贷给需要资金的生产部门,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信息的总汇。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可以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快慢、现金的投放和回笼的多少、转账结算的数量和方向变动趋势等信息,全面地掌握社会经济的动诚,并据此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从而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银行通过存、贷款善以及转账结算的数量可以了解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督促他们正确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另外,银行利用信贷、利率、外汇、汇率等经济杠杆高速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43\n考试内容:第七课考试目标:1、市场交易的原则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基本知识点内容:1、市场交易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次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约。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有两点:一是指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卖者或买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二是指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公平就是公开、公平、平等。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徇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即不虚假,信用即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非法销售等等,都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总之,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3\n⑴生产决定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是生产环节。①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②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③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④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消费状况如何,对生产和其它几个环节都在着重要的反作用。产品出产出来以后,只有当它最终被人们消费了,才真正起到产品的作用,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相反,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就要萎缩。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状况,还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⑴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⑵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消费中就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⑶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43\n教学内容:第八课教学目标:1、经济的全球化2、世界贸易和金融组织1.经济的全球化(1)含义: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区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表现:第一:生产的国际化第二:市场的国际化第三:资金的国际化第四:科技开放与应用的国际化第五:信息传播的国际化2.世界贸易和金融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性质: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第二.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第三.作用:A.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B、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C、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四.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它强调了各缔约国之间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43\n(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第一.性质:是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第二.目标: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的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手指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B.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第三.作用A、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哲学常识教学内容:唯物论(第一课)教学目标:1、物质的含义2、意识的含义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5、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基本知识点内容::1、含义和唯一特性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意识的含义: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的关系:第一、辨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43\n第二、应注意和问题: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分割,不能并列,也不能颠倒。承认前者,同时也承认后者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但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的制约。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不承认意识的反作用的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颠倒两者的关系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⑴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⑵原因:①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②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③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即: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⑶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出发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5、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我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1)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源,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3)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源、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第二:自觉坚持唯我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我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作为有现代科学头脑的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同有神论自觉划清界限。(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内容:辩证法(第二课)教学目标:1、联系的含义43\n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发展的含义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规律的含义6、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知识点分解:1、联系的含义⑴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是说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又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⑴为什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能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⑵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B、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C、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局部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它作为局部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和局部也不是并列的,总体总是大于局部。一般说,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而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局部联系对全局的整体联系也会发生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影响整体联系的成效。因此,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一方面,要着眼于整体联系,强调顾全大局,局部服从全局,另一方面,又要在整体联系和全局观点的指导下去观察和处理局部联系,重视发挥各个局部的作用。3、发展的含义⑴发展的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⑵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的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非所有的变化、运动都是发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⑴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永不停息地发展着,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着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⑵怎样用发展和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成长。5、规律的含义⑴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3\n⑵规律和客观性的理解: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是不可违抗的,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③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6、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⑴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⑵解放思想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在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破除不适应新情况的旧观念的束缚,使思想符合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⑶按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主要表现在:①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和行动。②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③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致变害为利。(承认规律和认识规律为前提)总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和规律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三课(辩证法)教学目标: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7、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辨证关系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基本知识点内容: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⑴全面理解矛盾的含义。①这里所说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区别、互相差别的意思。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具有广泛的意义。②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如下两种情形:(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能转化的)。43\n⑵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这样的矛盾是没有的;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⑴(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⑵(方法论)矛盾普遍存在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要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一点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了这面,丢了那面的片面的看问题的方法)3、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⑴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依据。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⑶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方法。⑵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因):①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也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一刀切”;“一风吹”。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表现为,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从时间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则变成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⑵(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①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43\n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②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发生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⑶(方法论)主次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首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抓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照顾一般,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他,“单打一”。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含义: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⑵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中的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造成的。⑶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看不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②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⑷(方法论)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的时候,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抓事物的性质、本质。同时也在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注意支流问题的解决。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⑴两点论的含义: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⑵重点论的含义: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们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⑶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看重点(一点论),或者离开重点看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⑷(方法论)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教学内容:第四课(辩证法)教学目标: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和行而上学的分歧与根本分歧基基本知识点内容: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⑴原理的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3\n⑵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所以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⑶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所以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事物的变化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尽管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甚至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它总是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而起作用的,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⑷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⑴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⑵二者的辨证关系: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的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的量变的必然结果。⑶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同时要重视量的积累。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⑴发展的趋势和途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⑵为什么是前进的(为什么新事物能代替旧事物)①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②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还因为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⑶为什么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广大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有一个过程。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由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⑷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逐渐战胜并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这决不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在具体阶段,具体环节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呈现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总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3\n②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的方法论: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旗子;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的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为: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表现为,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③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内容:第五课(认识论)教学目标:1、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2、认识的根本任务(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基本知识点内容:1、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⑴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⑵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和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⑴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一般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43\n⑵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理性认识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4、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⑴含义: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既可能是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可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了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性认识)⑵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哲学原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正确的认识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错误的认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而真理、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的作用:①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②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③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析的含义、作用、具体方法A、分析的含义: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B、作用: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C、具体方法:①分析每一个要素②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③找出事物本质性的东西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综合的含义、作用、具体方法、注意事项A、含义: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哟啊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B、作用: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C、具体方法:①要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②要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③从联系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认识。D、注意事项:综合并非简单的机械显见相加,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贯穿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方法是矛盾分析的方法①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43\n②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③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即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合理想象的含义及作用合理想象的含义: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进行合理的想象)作用:①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利的。●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作用?含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作用:①可使人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挥。②可使人们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教学内容:第八课(认识论)教学目标: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基本知识点内容、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反映到人脑中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43\n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观点)(2)实践和认识的(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的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A、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含义:(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B、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政治常识:教学内容:第一课教学目标: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相互关系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基本知识点内容:43\n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⑴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c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⑵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⑶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⑴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2)我国的对内职能:①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②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③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3)我国的对外职能: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②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43\n③维护世界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⑷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区别我国的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⑴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有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的直接体现。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表现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集体行使职权,在法律的制定和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能够迅速有效的实施。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⑴“一国两制”含义:①“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②“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③“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43\n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⑵“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此外,还有一定外事权)⑶“一国两制”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二课教学目标: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基本知识点内容: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⑴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⑵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43\n②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载体2、我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⑴民主集中制原则①含义: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首先: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责,受人民监督负。其次: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最后: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⑵对人民负责原则①原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因此,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②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密切联系群众其次:克已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最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⑶依法治国原则①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③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43\n④如何做到依法治国?(A)、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国的重要环节。(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F)、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重要意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②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①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第一)、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第二)、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第三)、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②怎样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A、公民认真行使公民的权利。43\nB、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我国不存在中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应把认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①原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②怎样做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B、公民在履行义务时,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学内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教学目标:1、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三个代表”思想重大意义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基本内容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内容基本知识点内容:1、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第一在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第二政党为什么能领导国家政权43\n①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③必须是执政党或政党联盟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⑵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②加强党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③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要建立和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3\n第一、基本路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二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第二、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三、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第四、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统一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统一于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保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四项基本原则因得到时代赋予的新内容而不断丰富和发展。5、“三个代表”思想重大意义(1)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含义: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3\n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3)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5)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6)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1)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基本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的权力。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3\n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准则。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第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参政议政教学内容: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教学目标: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3、我国的宗教政策4、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⑴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⑵民族的四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这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⑶四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43\n⑴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①新中国建立后,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的根源,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②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⑵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民族平等原则A、含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绝无优劣之分,无论哪个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过贡献)B、在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②民族团结原则A含义: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B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纵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C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③民族共同繁荣原则A、含义: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发展。B、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43\n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其次: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④三原则的关系: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E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践证明,它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为什么制定这一政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除,但是,宗教还将长期存在。第一、传统的宗教思想、宗教观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第二、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不可能很快消失。第三、国际影响的存在。(2)全面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43\n第一、含义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C、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组成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活动。D、不得利用宗教反党,反社会主义、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E、我国的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A、原因:为了全面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在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护下和违法犯罪活动。B、含义: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第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要求教徒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C、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规律43\n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团结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注意力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这个目标上,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内容: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教学目标: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4、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5、我国的对外政策及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第一、国际关系的含义:主要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二、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第三、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其中,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第四、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A、国家利益是一国制订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B、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参加者。43\n第一、主权国家的构成因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A、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B、领土是国家存在的依据。C、政权,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也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D、主权,即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物和国际事物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的独立性是它的特征,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A、独立权:指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物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B、平等权: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C、自卫权: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包括防卫和自卫。D、管辖权:指国家对其领域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第一:宗旨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C、促进国际合作D、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言之、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第二:原则A、各会员国主权平等B、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C、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3\nD、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E、集体协作F、确保非成员国尊守上述原则。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2)含义: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经,强权政治,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3)“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5、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第一、外交政策的含义: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第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它包括五个基本点: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A、含义: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物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43\n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威胁;决不容许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结盟;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折决定自己的态度;决不干涉别国内政。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A、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国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一国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的重要条件。B、我国的外交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的目标。C、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经济,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因此、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构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A、内容: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B、相互关系: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③平等互利、和平共存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存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第四、加强同第三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A、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与共、命运相连。B、第三世界国家的真正优势在于团与合作。C、它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所以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A、必要性:实行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加速科技发展的需要,坚持对外开放,坚强国际交往,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B、含义:我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43\nC、范围:首先:是面向全世界开放,既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也对发达国家开放。其次:是全方位开放。既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国外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技术。D、正确贯彻对外开放政策①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反对“西化”③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