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2-07-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课本第二页图1.1第三页图1.2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地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①黑土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6\n主要知识点: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2、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结合实例分析)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21颗在轨,三颗备用,地面上空至少四颗,接受到的为三颗,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课本第八页1.7图)5、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高程,从而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6、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课本第十页1.10图)8、数字地球指数字化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2)、危害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课本16和17页2.1和2.2图)(1)本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2)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3)本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4)、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营造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牧;④6\n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4)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有多层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牧、防沙治沙等。【相关案例】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课本20页)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林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3、热带雨林对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碳氧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雨林生态具有脆弱性,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5、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6、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7.课本29页活动题30页图2.20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主要知识点:1、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2、案例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1)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五点见课本40页);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2)存在的问题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②产业结构单一;③水资源紧缺;④产生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地表被破坏)、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3)可持续发展措施,能源基地建设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煤炭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④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⑥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⑦调整产业结构;⑧三废的治理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6\n课本49页图3.13和50页图3.15(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①地形:多山,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航运作用显著。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③水文特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通航里程长,但水量不稳定。④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田纳西河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不同区域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在区域内部,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点的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2、案例分析——我国东北地区(课本图4.1和图4.2、4.3)(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①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②地形条件: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④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等。(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小麦和大豆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玉米反之(松嫩平原为玉米带)。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课本65页图4.10)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4)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5)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种植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6\n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林业业,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主要知识点: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会促进工业化。2、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课本70页4.17图和72页4.20图)(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较慢。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迅速。(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镇数量猛增,另一方面规模迅速扩大。3.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3)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4)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相关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课本75页活动题,四种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必须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2、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区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入地区影响:调入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3、案例分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课本82页5.1图)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到广州。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1)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结构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2)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6\n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3)对东部地区发展影响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产业发展;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5)对环境的影响①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成为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称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国际产业转移。2、分析思路:(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3、案例分析——东亚地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