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77 KB
- 2022-07-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下载 篇一: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纬度相差几度正午太阳高的就相差几度 ③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相同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岩石圈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原理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板块运动原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热力环流原理(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原理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 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 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篇二: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1.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2.随着天文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3.天体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慧星以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4.天体系统的各个级别: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太阳系-地月系)} 5.地球是一颗行星,太阳是一颗恒星,月球是一颗卫星。 6.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 7.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是总星系。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⑴地球拥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宇宙环境(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且太阳很稳定)⑵地球自身条件优越: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存在的气温(表面平均气温为15℃)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中的引力并形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大气层。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9.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10.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1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我们日常生活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13.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14.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15.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影响降水量的多少);②对地球电离层有影响(会使 无线短波通讯发生中断);③对地球磁场有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7.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方是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 1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由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利用的阶段。 19.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而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间接观测阶段进入到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的阶段。 20.“天空实验室”是美国专门观测和研究太阳及日地关系的宇宙空间站。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1.宇宙资源有:①空间资源;②太阳能资源;③矿产资源。 22.人类利用人造卫星从不同角度观测地球及利用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等宇宙条件进行各种在地球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利用宇宙的空间资源。宇宙中的矿产资源主要储存在小行星上。月球中有而地球没有的燃料元素是3He。 23.空间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其对航天器有重大损害。 24.宇宙垃圾产生的原因有: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的垃 圾等。 25.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26.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27.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最多的是氮,其次是氧。 2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臭氧因能吸收紫外线而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吸收红外线而对地面有保温的作用;水汽和杂质也能吸收红外线。 29.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3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大部分可见光不被大气吸收而能透过大气 到达地面;天空云层越厚越多,反射越强,这使白天温度不太高,夜晚温度不太低。 31.太阳出来前天已亮,或太阳下山了天却还未黑,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尉蓝色是由 于大气的散射作用。 32.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也主要是来自于地面。 33.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34.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开形成的空气环流。 35.当地面受热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当地面遇冷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 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36.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7.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38.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太阳辐射。 39.随着太阳直射点往北移,风带、气压带也跟着往北移;反之往南移。由于风带、气压带的南北移动 而产生的气候有: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40.1月份亚洲大陆上形成的是高压,叫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7月份亚洲大陆上形成 的是低压,叫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受它们的影响,夏季,吹向我国的风向是从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使我国高温、湿润和多雨;冬季,吹向我国的风是从大陆吹来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使我国广大地区寒冷而干燥。 41.季风环流产生的原因是: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作南北移动。 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东部。 42.我国的旱涝灾害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44.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多与它有关。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45.每当气旋过境时,气流上升,云量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而反气旋过境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我国北方秋季出现的“秋高气爽”的天气就是由于高压系统(反气旋)的控制下出现的。 46.气候形成的因子有:①太阳辐射②下垫面③大气环流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47.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48.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而下垫面使气温分布复杂化。大气环流决定降水的情况。 49.赤道地区受低压控制,气流辐合上升,全年降水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常年干旱少雨; 亚欧大陆东岸主要为季风气候,降水比西岸的地中海气候稍多。 50.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气候;在人类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4个温暖时期和4 个寒冷时期。 51.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危害。 52.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时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2; 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CO2吸收量减少。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53.全球变暖的危害:①会引起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54.减少CO2的排放量的方法: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加强国际合作。 55.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为草原; 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56.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制冷剂所释放出来的氟氯烃化合物 57.臭氧层遭破坏的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58.解决方法:减少或禁止释放这类气体的制冷剂的使用 59.1979—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60.“南极臭氧洞”只在南极的春季(9—11月)再现,持续1个月左右。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二)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61.酸雨(PH<)产生的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时排放出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 气体,再遇降水时溶入雨水所至。分为硫酸型的酸雨和硝酸型的酸雨,影响我国的主要是SO2,因此是硫酸型的酸雨。 62.酸雨的危害:①使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文物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等。 63.我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成为酸雨区,覆盖了我国国土地面积的40%。我国南方的四川、云贵、上海、湖南和广东等部分地区成为重酸雨危害区。 64.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65.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已发现的有90多种。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硅,第三是铝,第四是铁。 6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 基本的组成单元。 67.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6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二三十种,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69.常见岩石的矿物组成:花岗岩(长石、云母、石英);石灰岩(方解石) 70.按岩石成因分类:①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 ②沉积岩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③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 71.在沉积岩中能找到生物化石,因而其被称为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7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于沉积岩。能在其中找到生物化石。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大理岩。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 73.“沧海桑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说明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74.地质作用的分类: 75.地壳运动分为:1、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沟 2、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76.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找石油、天然气——背斜;地下水——向斜;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修隧道——避开断层、适宜在背斜修;修水库——应避开断层。 77.一般来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如果背斜反而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原因如下:背斜顶部因受张 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78.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流水侵蚀——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崎岖的山地 流水堆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 风力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风力搬运——戈壁、裸岩荒漠 79.海水温度变化的分布规律: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80.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81.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另外还看该海区附近有无河流注入或有无寒暖流经过。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82.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其中,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最低的是波罗的海(1%)。 83.海水盐度变化的分布规律: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40°S至南极圈海域的盐度比北半球同纬度的海区高。 84.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叫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如: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 寒流促使沿岸沙漠的形成。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叫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的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85.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目前,人们常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86.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其中,动态水资源是人们 开发利用的重点。 87.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而,植物对气候具有指示作用。 88.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89.绿化植物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90.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91.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9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 开始。 93.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两个过程: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94.气候资源的特点:①普遍存在性②数值特征③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 95.气候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96.城市规划建设时,考虑采光条件,城镇街道宜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向;城镇位于盛行风 篇三: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1.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2.随着天文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3.天体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慧星以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4.天体系统的各个级别: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太阳系-地月系)} 5.地球是一颗行星,太阳是一颗恒星,月球是一颗卫星。 6.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 7.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是总星系。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⑴地球拥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宇宙环境(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且太阳很稳定)⑵地球自身条件优越: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存在的气温(表面平均气温为15℃)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中的引力并形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大气层。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9.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10.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1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 用的能源。 13.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14.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15.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影响降水量的多少);②对地球电离层有影响(会使无线短 波通讯发生中断);③对地球磁场有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7.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方是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由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利用的阶段。 19.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而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间接观测阶段进入到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的阶段。 20.“天空实验室”是美国专门观测和研究太阳及日地关系的宇宙空间站。 21.宇宙资源有:①空间资源;②太阳能资源;③矿产资源。 22.人类利用人造卫星从不同角度观测地球及利用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等宇宙条件进行各种在地球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利用宇宙的空间资源。宇宙中的矿产资源主要储存在小行星上。月球中有而地球没有的燃料元素是3He。 23.空间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其对航天器有重大损害。 24.宇宙垃圾产生的原因有: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的垃圾等。 25.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26.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27.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最多的是氮,其次是氧。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2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臭氧因能吸收紫外线而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吸收红外线而对地面有保温的作用;水汽和杂质也能吸收红外线。 29.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 3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大部分可见光不被大气吸收而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天空云层越厚越多,反射越强,这使白天温度不太高,夜晚温度不太低。 31.太阳出来前天已亮,或太阳下山了天却还未黑,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尉蓝色是由于大气的 散射作用。 32.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也主要是来自于地面。 33.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34.大气运动的一种(转载于:小龙文档网: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下载)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开形成的空气环流。 35.当地面受热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当地面遇冷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地面形成高压。 36.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7.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8.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9.随着太阳直射点往北移,风带、气压带也跟着往北移;反之往南移。由于风带、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而产生的 气候有: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40.1月份亚洲大陆上形成的是高压,叫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7月份亚洲大陆上形成的是低压, 叫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受它们的影响,夏季,吹向我国的风向是从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使我国高温、湿润和多雨;冬季,吹向我国的风是从大陆吹来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使我国广大地区寒冷而干燥。 41.季风环流产生的原因是: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作南北移动。 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东部。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42.我国的旱涝灾害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43.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44.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多与它有关。 45.每当气旋过境时,气流上升,云量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而反气旋过境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我国北方秋季出现的“秋高气爽”的天气就是由于高压系统(反气旋)的控制下出现的。 46.气候形成的因子有:①太阳辐射②下垫面③大气环流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47.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48.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而下垫面使气温分布复杂化。大气环流决定降水的情况。 49.赤道地区受低压控制,气流辐合上升,全年降水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常年干旱少雨;亚欧大陆东岸主要为季风气候,降水比西岸的地中海气候稍多。50.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气候;在人类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期。 51.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危害。 52.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时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2; 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CO2吸收量减少。 53.全球变暖的危害:①会引起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54.减少CO2的排放量的方法: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加强国际合作。 55.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为草原;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56.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制冷剂所释放出来的氟氯烃化合物 57.臭氧层遭破坏的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58.解决方法:减少或禁止释放这类气体的制冷剂的使用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59.1979—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60.“南极臭氧洞”只在南极的春季(9—11月)再现,持续1个月左右。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二) 61.酸雨(PH<)产生的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时排放出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再 遇降水时溶入雨水所至。分为硫酸型的酸雨和硝酸型的酸雨,影响我国的主要是SO2,因此是硫酸型的酸雨。 62.酸雨的危害:①使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文物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等。 63.我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成为酸雨区,覆盖了我国国土地面积的40%。我国南方的四川、云贵、上海、湖南和广东等部分地区成为重酸雨危害区。 64.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65.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已发现的有90多种。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硅,第三是铝,第四是铁。 6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成单元。 67.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6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二三十种,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69.常见岩石的矿物组成:花岗岩(长石、云母、石英);石灰岩(方解石) 70.按岩石成因分类:①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 ②沉积岩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③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 71.在沉积岩中能找到生物化石,因而其被称为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7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所描述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于沉积岩。能在其中找到生物化石。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大理岩。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 73.“沧海桑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说明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74.地质作用的分类: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75.地壳运动分为:1、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沟 2、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76.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找石油、天然气——背斜;地下水——向斜; 修隧道——避开断层、适宜在背斜修;修水库——应避开断层。 77.一般来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如果背斜反而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原因如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 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78.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流水侵蚀——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崎岖的山地 流水堆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 风力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风力搬运——戈壁、裸岩荒漠 79.海水温度变化的分布规律: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 高些,冬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80.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81.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另外还看该海区附近有无河流注入或有无寒暖流经过。 82.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其中,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最低的是波罗的海(1%)。 83.海水盐度变化的分布规律: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40°S至南极圈海域的盐度比北半球同纬度的海区高。 84.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叫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如: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寒流促使 沿岸沙漠的形成。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叫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的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85.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目前,人们常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86.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其中,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 的重点。 87.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而,植物对气候具有指示作用。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88.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89.绿化植物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90.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91.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9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 93.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两个过程: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94.气候资源的特点:①普遍存在性②数值特征③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95.气候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96.城市规划建设时,考虑采光条件,城镇街道宜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向;城镇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下风向。 97.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的大陆海底部分。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98.世界主要渔业地区:东北大西洋渔场(英国北海渔场)、北太平洋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东南太平洋渔场 (秘鲁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纽芬兰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 99.我国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我国对这些海域具有管辖的权力。 100.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是埋藏于深海中的锰结核。此外,在大陆架浅海海底,还埋藏着丰 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